㈠ 耳朵的結構圖是什麼樣子的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於內耳,因此耳又叫位聽器。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為位聽器的附屬器。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兩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膚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體,腺體的分泌物和耳毛對外界灰塵等異物的進入有一定的阻擋作用。
耳位於眼睛後面,它具有辨別振動的功能,能將振動發出的聲音轉換成神經信號,然後傳給大腦。在腦中,這些信號又被翻譯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詞語、音樂和其他聲音。
(1)耳大神經為什麼不算面部淺層結構擴展閱讀;
正常人的耳朵大約可分辨出40萬種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有些小到微弱得只能使耳膜移動氫分子直徑的十分之一。當聲音發出時,周圍的空氣分子就起了一連串的振動,這些振動就是聲波,從聲源向外傳播。
當聲音到達外耳後,通過耳廓的集音作用把聲音傳入外耳道並到達鼓膜。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線,厚度和紙一樣薄,但卻非常強韌。當聲波撞擊鼓膜時,即引起鼓膜的振動。耳蝸里有數以千計的毛細胞,它們的頂部長有很細小的纖毛。
在液體流動時,這些細胞的纖毛受到沖擊,經過一系列生物電變化,毛細胞把聲音信號轉變成生物電信號經過聽神經傳遞到大腦。大腦再把送達的信息加以加工、整合就產生了聽覺。
㈡ 耳穴中耳垂中心和身體的哪部分對應
耳穴中耳垂中心對應的應該是身體的腎臟。在《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腎開竅於耳」。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人體的聽覺器官,其功能依賴腎精的充養,所以耳從屬於腎。
當我們了解到耳朵和腎的重要性,我們更應該好好保護自己的耳朵,同時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讓自己的腎臟不受到傷害,這才會我們對於自己身體最好地保護。
㈢ 分布於面部皮膚的感覺神經是
三叉神經內側圖三叉神經(n.trigminus)為混合神經,是第5對腦神經,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含有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支配臉部、口腔、鼻腔的感覺和咀嚼肌的運動,並將頭部的感覺訊息傳送至大腦。三叉神經由眼支(第一支)、上頜支(第二支)和下頜支(第三支)匯合而成,分別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間、口裂以下的感覺和咀嚼肌收縮。自三叉神經結向前發出三支由周圍突組成的三條大的分支,至內向外依次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及下頜神經。眼神經眼神經(n.ophthalmicus)在三支中最小,只含有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眼神經向前進入海綿竇外側壁,經眶上裂入眶,分布於額頂部、上瞼和鼻背皮膚,以及眼球、淚腺、結膜和部分鼻腔粘膜)。(1)淚腺神經細小,沿眶外側壁、外直肌上緣前行至淚腺分布於淚腺和上瞼的皮膚。(2)額神經較粗大,位於上瞼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經較大,經眶上切跡,分支分布於額頂部皮膚。(3)鼻睫神經在上直肌的深面,越過視神經上方達眶內側壁。此神經分出許多分支,分別分布於眼球、蝶竇、篩竇、下瞼、淚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膚。上頜神經上頜神經(n.maxillaris)也是一般軀體感覺神經,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立即進入海綿竇外側壁,之後經圓孔出顱,進入翼齶窩,再經眶下裂入眶,續為眶下神經。上頜神經分支分布於上頜各牙、牙齦、上頜竇、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以及瞼裂間的面部皮膚以及部分硬腦膜。(1)眶下神經為上頜神經的終支,通過眶下溝、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為數支分布於下瞼、鼻翼和上唇的皮膚。(2)顴神經在翼齶窩內發出,經眶下裂入眶,穿眶外側壁至面部,分支分布於顴、顳部皮膚。顴神經在行程中發出由副交感節後神經纖維組成的小支與淚腺神經吻合,此支進入淚腺,控制淚腺分泌。(3)上牙槽神經分為上牙槽前、中、後支。後支有2~3支,在翼齶窩內自上頜神經發出後,穿上頜骨體後面進入骨質。上牙槽前、中支從眶下神經分出,三支在上頜牙槽骨質內吻合,形成上牙叢,分支分布於上頜竇,上頜各牙和牙齦。(4)翼齶神經也稱神經節支,為2~3條神經分支,從上頜神經主幹行經翼齶窩上方的一段發出,向下連於翼齶神經節,後分布於齶部和鼻腔的粘膜以及齶扁桃體。下頜神經下頜神經(n.mandibularis)為混合神經,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經卵圓孔出顱腔達顳下窩,立即分為許多支。其中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咀嚼肌。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於下頜各牙、牙齦、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顳區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膚。(1)耳顳神經以兩根起始,向後包繞腦膜中動脈後合成一干,穿入腮腺實質內,與顳淺動脈伴行,向上分支布於耳廓前面和顳區皮膚以及腮腺。(2)頰神經沿頰肌外面前行,穿此肌後分布於頰粘膜以及頰區直至口角的皮膚。(3)舌神經在下牙槽神經的前方,經翼外肌深面下行,途中有面神經的鼓索從後方加入此神經。此後越過翼內肌淺面到達下頜下腺的上方,再沿舌骨舌肌的表面行至舌尖。舌神經分支分布於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接受一般軀體感覺的刺激。(4)下牙槽神經為混合神經,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和特殊內臟運動纖維。下牙槽神經在舌神經的後方,沿翼內肌的外側面下行,其中的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分出分支,支配下頜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經下頜孔入下頜管。在下頜管內分支構成下牙叢,分支分布於下頜各牙和牙齦。其終支自頦孔穿出稱頦神經,分布於頦部及下唇的皮膚和粘膜。(5)咀嚼肌神經為特殊內臟運動神經,分數支支配所有咀嚼肌。
㈣ 面神經的走行及其分支
面神經是以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傳導舌前2/3的味覺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是第7對腦神經,面神經出腦橋後,與聽神經在內耳道一起行走,出內耳道後進入面神經管,再由莖乳孔出顱,然後在與外耳道軟骨向前越過莖突、面後靜脈和頸外靜脈進入腮腺峽部,進入腮腺後先分上、下主幹,再分出5個分支,即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頰支又分為上下頰支。
㈤ 面部神經麻痹是什麼原因照成的大神們幫幫忙
如果沒有高血壓的,最常見的原因是面神經炎,在腦神經疾患中較為多見,這與面神經管是一狹長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結構有關,當岩骨發育異常,面神經管可能更為狹窄,這可能是面神經炎發病的內在因素。面神經炎發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有人根據其早期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及軸空有不同程度的變性,推測可能因面部受冷風吹襲,面神經的營養微血管痙攣,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但一直未分離出病毒。近年來也有認為可能是一種免疫反應。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則系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使膝狀神經節及面神經發生炎症所致。 臨床表現: 可見於任何年齡,無性別差異。多為單側,雙側者甚少。發病與季節無關,通常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可於數小進內達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側外耳道耳後乳突區疼痛,常於清晨洗漱時發現或被他人發現口角歪斜。檢查可見同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因眼輪匝肌癱瘓,眼裂增大,作閉眼動作時,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而眼球則向外上方轉動並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溢出眼外。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被牽向健側。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動作,鼓腮進病側口角漏氣,進食及嗽口時湯水從病側口角漏出。由於頰肌癱瘓,食物常滯留於齒頰之間。 若病變波及鼓索神經,除上述症狀外,尚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蹬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時,因蹬骨肌癱瘓,同時還可出現同側聽覺過敏。膝狀神經節受累時除面癱、味覺障礙和聽覺過敏外,還有同側唾液、淚腺分泌障礙,耳內及耳後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位帶狀皰疹,稱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 診斷和鑒別: 根據起病形式和臨床特點,診斷多無困難。但需與下述疾病鑒別: 一、中樞性面癱: 系由於對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所致,僅表現為病變對側下組面肌癱瘓。 二、與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性面癱相鑒別: (一)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可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但常為雙側性,絕大多數伴有其他顱神經及肢體對稱性癱瘓和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等。 (二)橋腦損害:橋腦面神經核及其纖維損害可出現周圍性面癱,但常伴有橋腦內部鄰近結構,如外展神經、三叉神經、錐體束、脊髓丘系等的損害,而出現同側眼外直肌癱瘓、面部感覺障礙和對側肢體癱瘓(交叉性癱瘓)。見於該部腫瘤、炎症、血管病變等。 (三)小腦橋腦角損害:多同時損害三叉神經、位聽神經、同側小腦及延髓,故除周圍性面癱外,還可有同側面部痛覺障礙、耳鳴、耳聾、眩暈、眼球震顫、肢體共濟失調及對側肢體癱瘓等症狀,稱「小腦橋腦角綜合征」,多見於該部腫瘤、炎症等。 (四)面神經管鄰近的結構病變:見於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術及顱底骨折等,可有相應的病史及臨床症狀。 (五)莖乳孔以外的病變:見於腮腺炎、腮腺腫瘤、頜頸部及腮腺區手術等。除僅有周圍性面癱外,尚有相應疾病的病史及臨床表現。 治療: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面神經的炎症和水腫為主,後期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為其主要治療原則。 (一)激素治療:強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連續7-10天。 (二)改善微循環,減輕水腫:可用706代血漿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靜滴1/d,連續7~10天,亦可加用脫水利尿劑。 (三)神經營養代謝葯物的應用:維生素B150-100mg,維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膽鹼250mg,輔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療: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直流電碘離子導入,以促進炎症消散。亦可用晶體管脈沖治療機刺激面神經干,以防止面肌萎縮,減輕癱瘓側肌受健側肌的過度牽引。 (五)針刺治療:取翳風、聽會、太陽、地倉、下關、頰車、並配曲池、合谷等穴。 (六)血管擴張劑及頸交感神經節阻滯:可選用妥拉蘇林25mg或煙酸100mg,口服,3/d或患側頸星狀神經節阻滯,1/d,連續7-10日。 恢復期除上述治療外,可口服vitB1、vitB8各10-20mg,3/d;地巴唑10-20mg,3/d。亦可用加蘭他敏2.5-5mg,肌注,1/d,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 此外,保護暴露的角膜,防止發生結、角膜炎,可採用眼罩,滴眼葯水,塗眼葯膏等方法。對長期不恢復者可考慮行神經移植治療。一般取腓腸神經或鄰近的耳大神經,連帶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經分支,計有效率約60%左右。 預後預防: 增強體質,寒冷季節注意顏面及耳後部位保暖、避免頭朝風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發病或復發。 一般預後良好,通常於起病1~2周後開始恢復,2~3月內痊癒。約85%病例可完全恢復,不留後遺症。但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後較差,有的可遺有面肌痙攣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現為病側鼻唇溝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側,眼裂變小,易將健側誤為病側;後者病側面肌不自主抽動,緊張時症狀更明顯,嚴重時可影響正常工作。少數病側還可出現「鱷淚征」即進食時病側眼流淚,可能為面神經修復過程中神經纖維再生時,誤入鄰近功能不同的神經鞘通路中所致。肌電圖檢查及面神經傳導功能測定對判斷面神經受損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復的程度,有相當價值,可在起病兩周後進行檢查。
㈥ 什麼是面部神經炎
面神經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發作的單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㈦ 說說耳朵的結構和每個結構的作用.
耳朵的結構 在解剖學中,耳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構成.外耳包括:耳廓:耳廓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外耳道:長約2.5-3.5CM由軟骨部和骨部組成,軟骨部約占其外1/3,外耳道有兩處狹窄,一為骨部與軟骨部交界處,另一為骨部距離鼓膜約0.5CM處,後者稱外耳道峽,外耳道呈S形彎曲.外耳道皮下組織甚少,皮膚幾與軟骨膜和骨膜相貼,故當感染腫脹時易致神經末梢受壓而引起劇痛,軟骨部皮膚含有類似汗腺構造的耵聹腺能分泌耵聹,並富有毛囊和皮脂腺.外耳道神經和血管:一為下頜神經的耳顳支,分布於外耳道等到的前半部,故當牙病等疼痛時可傳至外耳道;一為迷走神經的耳支,分布於外耳道等的後半部,故當來刺激外耳道皮膚時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另有來自頸叢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以及來自面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分支.中耳包括:鼓室:鼓室為含氣腔,位於鼓膜與內耳外側壁之間.鼓室內有聽骨、肌肉及韌帶等,腔內均為粘膜所覆蓋.鼓室外壁即為鼓膜.咽鼓管:為溝通鼓室與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長約35MM.外1/3為骨部內2/3為軟骨部其內側端的咽口位於鼻咽側壁,適在下鼻甲後端的後下方成人咽鼓管的鼓室口約高於咽口2-2.5CM,小兒則接近水平,且管腔較短,內徑較寬,故小兒的咽部感染較易經此管傳入鼓室.鼓竇 乳突 內耳包括:前庭 半規管 耳蝸 內耳道 顱中窩 顳骨岩部 聽覺和平衡覺的受器皆位於耳內,人耳可分外耳、中耳及內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殼和聽管.人的耳殼不能轉動,放在辨別聲音的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皆不若其他哺乳動物者有效(哺乳動物通常能轉動耳殼以收集聲音).聽管內有脂腺的分泌物,管壁內層有毛,兩者皆可阻止異物入耳.中耳與聽管交界處有一薄膜,稱為鼓膜,由外耳傳來的音波,可以振動鼓膜.中耳為一小空腔,橫越中耳腔有三塊小骨,該三骨依序為槌骨、砧骨和鐙骨,彼此前後銜接.由外耳傳來的音波振動鼓膜後,便可經由該三小骨而向內耳傳遞.中耳腔內有空氣,其下方有一耳咽管與咽腔相通,該管與咽腔相通處平時關閉,但在咀嚼或吞咽時便會打開,容空氣進入中耳;以平衡鼓膜內外兩側的氣壓.耳咽管的關閉,可以阻斷自己的聲音由咽喉部直接經耳咽管進入耳,否則聲音倉太大.假若病菌自耳咽管進入中耳,便會引起中耳炎.內耳與中耳相接處亦有薄膜,中耳內的鐙骨便與此薄膜相接.內耳為復雜而曲折的管道,故亦稱此管道為迷路.該管道分耳蝸、前庭和三個半規管,管內充滿淋巴.耳蝸和聽覺有關,前庭和半規營則與平衡覺有關.耳蝸內有聽覺受器,由中耳傳來音波之振動,會振動耳蝸內的淋巴,於是刺激聽覺受器而產生沖動,再出聽神經傳至大腦皮層而產生聽覺.三個半規管互相垂直,且位於三個不同的平面上,不論頭部向任何方向轉動,至少其中一個半規管會受淋巴振動的刺激而產生沖動,由聽神經傳到大腦,就會有頭部轉動的感覺,此即為平衡覺.人類習慣放在平面活動,假若身體上下移動時,例如在顛簸的海上航行,半規管受到不尋常的刺激,便有暈船的感覺.前述的半規管是在頭部轉動時產生平衡覺,此為動的平衡覺;而前庭則在頭部靜止時產生頭部位置的感覺,是為靜的平衡覺,例如人若將頭部朝下倒立,即刺激前庭,其沖動傳到大腦,便會有頭部位置和平時不同的感覺.耳朵很重要,我們一定要保護耳朵!有限的聽覺范圍 我們人類的聽覺范圍是有限的.聲波由赫茲來度量.人講話的頻率范圍為500~3000赫茲.多數年輕人的聽力范圍為20~20000赫茲.這個范圍比狗和蝙蝠的聽覺范圍要小得多.人的聽覺范圍到中年以後會變得越來越小.所以上了年紀的人多數聽 力會下降.耳朵能保持身體的平衡 我們的耳朵能幫助我們保持平衡.在每個耳朵里,有3個充滿了液體的半規管.當頭部運動時,液體流動,感受器向腦發送關於頭部位置改變的信號.腦於是發出指令,確保身體平衡.人耳會動的原因 為什麼有些人耳朵會動呢?是由動物一步步進化來的.人和動物一樣,耳後有一塊動耳肌,在神經支配下可以活動.只不過有的人動耳肌退化了,耳朵就不會動了;而有的人動耳機沒退化,所以耳朵會動.耳朵會動,是天生的.不是後期成長的.帶一點遺傳因素.生物學上證明是天生的,是大腦皮層發達的表現,腦神經更有力,往往有更強的意志力與洞察.保護聽力 針對青少年和成年人,一、長期在雜訊強的環境中工作者,應佩戴防護耳罩;二、盡量不用或少用隨身聽,特別是避免音量過大;三、遠離或避免燃放大型煙花爆竹,預防雜訊性耳聾;四、對突然發生的一側耳鳴、耳聾,不可掉以輕心,應立刻請耳科專家就診,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五、耳道內有耳垢栓塞,應到醫院由專科醫生取出.另外,老年性耳聾患者應到條件好的醫院進行檢查,選配合適的助聽器以提高生活質量.如果你有使用MP3或隨身聽,順便在這里介紹一下正確使用的方法.要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質量佳、雜音小、音量可調控的耳機,一旦遇到聲響過大等情況可及時調整;2.音樂聲強最好能控制在80分貝以下,以感覺舒適悅耳為宜;3.戴耳機收聽的時間不應過長.
㈧ 懂醫的來..對於面神經炎
面神經炎
病因病理病機
面神經炎在腦神經疾患中較為多見,這與面神經管是一狹長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結構有關,當岩骨發育異常,面神經管可能更為狹窄,這可能是面神經炎發病的內在因素。面神經炎發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有人根據其早期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及軸空有不同程度的變性,推測可能因面部受冷風吹襲,面神經的營養微血管痙攣,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但一直未分離出病毒。近年來也有認為可能是一種免疫反應。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則系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使膝狀神經節及面神經發生炎症所致。
臨床表現
可見於任何年齡,無性別差異。多為單側,雙側者甚少。發病與季節無關,通常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可於數小進內達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側外耳道耳後乳突區疼痛,常於清晨洗漱時發現或被他人發現口角歪斜。檢查可見同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因眼輪匝肌癱瘓,眼裂增大,作閉眼動作時,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而眼球則向外上方轉動並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溢出眼外。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被牽向健側。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動作,鼓腮進病側口角漏氣,進食及嗽口時湯水從病側口角漏出。由於頰肌癱瘓,食物常滯留於齒頰之間。
若病變波及鼓索神經,除上述症狀外,尚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蹬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時,因蹬骨肌癱瘓,同時還可出現同側聽覺過敏。膝狀神經節受累時除面癱、味覺障礙和聽覺過敏外,還有同側唾液、淚腺分泌障礙,耳內及耳後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位帶狀皰疹,稱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起病形式和臨床特點,診斷多無困難。但需與下述疾病鑒別:
一、中樞性面癱:
系由於對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所致,僅表現為病變對側下組面肌癱瘓。
二、與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性面癱相鑒別:
(一)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可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但常為雙側性,絕大多數伴有其他顱神經及肢體對稱性癱瘓和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等。
(二)橋腦損害:橋腦面神經核及其纖維損害可出現周圍性面癱,但常伴有橋腦內部鄰近結構,如外展神經、三叉神經、錐體束、脊髓丘系等的損害,而出現同側眼外直肌癱瘓、面部感覺障礙和對側肢體癱瘓(交叉性癱瘓)。見於該部腫瘤、炎症、血管病變等。
(三)小腦橋腦角損害:多同時損害三叉神經、位聽神經、同側小腦及延髓,故除周圍性面癱外,還可有同側面部痛覺障礙、耳鳴、耳聾、眩暈、眼球震顫、肢體共濟失調及對側肢體癱瘓等症狀,稱「小腦橋腦角綜合征」,多見於該部腫瘤、炎症等。
(四)面神經管鄰近的結構病變:見於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術及顱底骨折等,可有相應的病史及臨床症狀。
(五)莖乳孔以外的病變:見於腮腺炎、腮腺腫瘤、頜頸部及腮腺區手術等。除僅有周圍性面癱外,尚有相應疾病的病史及臨床表現。
病程及預後
一般預後良好,通常於起病1~2周後開始恢復,2~3月內痊癒。約85%病例可完全恢復,不留後遺症。但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後較差,有的可遺有面肌痙攣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現為病側鼻唇溝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側,眼裂變小,易將健側誤為病側;後者病側面肌不自主抽動,緊張時症狀更明顯,嚴重時可影響正常工作。少數病側還可出現「鱷淚征」即進食時病側眼流淚,可能為面神經修復過程中神經纖維再生時,誤入鄰近功能不同的神經鞘通路中所致。肌電圖檢查及面神經傳導功能測定對判斷面神經受損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復的程度,有相當價值,可在起病兩周後進行檢查。
治療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面神經的炎症和水腫為主,後期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為其主要治療原則。
(一)激素治療:強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連續7-10天。
(二)改善微循環,減輕水腫:可用706代血漿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靜滴1/d,連續7~10天,亦可加用脫水利尿劑。
(三)神經營養代謝葯物的應用:維生素B150-100mg,維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膽鹼250mg,輔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療: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直流電碘離子導入,以促進炎症消散。亦可用晶體管脈沖治療機刺激面神經干,以防止面肌萎縮,減輕癱瘓側肌受健側肌的過度牽引。
(五)針刺治療:取翳風、聽會、太陽、地倉、下關、頰車、並配曲池、合谷等穴。
(六)血管擴張劑及頸交感神經節阻滯:可選用妥拉蘇林25mg或煙酸100mg,口服,3/d或患側頸星狀神經節阻滯,1/d,連續7-10日。
恢復期除上述治療外,可口服vitB1、vitB8各10-20mg,3/d;地巴唑10-20mg,3/d。亦可用加蘭他敏2.5-5mg,肌注,1/d,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
此外,保護暴露的角膜,防止發生結、角膜炎,可採用眼罩,滴眼葯水,塗眼葯膏等方法。對長期不恢復者可考慮行神經移植治療。一般取腓腸神經或鄰近的耳大神經,連帶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經分支,計有效率約60%左右。
預防
增強體質,寒冷季節注意顏面及耳後部位保暖、避免頭朝風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發病或復發。
㈨ 顱頂軟組織包括哪些層次結構
顱頂部的層次結構特點 二、顱頂部的層次結構特點
顱部由顱頂、顱底和顱腔三部分組成。顱頂又分為額頂枕區和顳區,並包括其深面的顱頂諸骨。 (一)額頂枕區
1.境界:前為眶上緣,後為枕外隆凸和上項線,兩側借上顳線與顳區分界。
2.層次:覆蓋於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分為五層,依次為:皮膚、淺筋膜、帽狀腱膜及顱頂肌(額、枕肌)、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和顱骨外膜。其中,淺部三層緊密連接,難以將其各自分開,因此,常將此三層合稱"頭皮"。深部兩層連接疏鬆,較易分離。
(1)皮膚skin:此區皮膚厚而緻密,並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為癤腫或皮脂腺囊腫的好發部位;二是具有豐富的血管,外傷時出血多,但傷口癒合較快。發根斜性穿過真皮到達淺筋膜,附於毛囊,手術切口應與毛發的方向一致,以減少對毛囊的破壞。
(2)淺筋膜superficial
fascia:由緻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並有許多粗大而垂直的纖維束,使皮膚和帽狀腱膜緊密相連,並將此層分隔成許多小格,其中充滿脂肪,內有血管和神經穿行。感染時滲出物不易擴散,所以腫脹局限,早期即可壓迫神經末梢引起劇痛。另外,小格內血管的壁被周圍結締組織緊密固定,當血管損傷時不易自行收縮閉合,故出血較多,常需壓迫或縫合止血。
(3)帽狀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為一厚而堅韌的腱膜,前連枕額肌的額腹,後連枕腹,在正中部向後突出附著於枕骨隆凸,在兩側作為耳上肌和耳前肌的起點,並逐漸變薄,續於顳淺筋膜,附著於顴弓,猶如一頂緊扣在頭頂的帽子。
枕額肌的額腹前方止於額下皮膚,部分纖維與眼輪匝肌混合;後方在冠狀縫稍前方與膜狀腱膜相連,收縮時額部產生橫紋。
枕額肌的枕腹起自上項線的外側部,行向前上方,止於帽狀腱膜的後緣,收縮時牽引頭皮向後。
帽狀腱膜借淺筋膜的纖維隔與皮膚緊密相連,臨床將皮膚、淺筋膜和帽狀腱膜三層合稱為頭皮。頭皮外傷時,如未傷及帽狀腱膜,則傷口裂開不明顯;如帽狀腱膜同時受傷,由於額枕肌的收縮牽拉則傷口裂開,尤以橫向傷口為甚。縫合頭皮時一定要將此層縫好,才能減少皮膚的張力,有利於傷口的癒合和止血。
(4)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腱膜下隙subaproneurotic
space):是位於帽狀腱膜與顱骨骨膜之間的薄層疏鬆結締組織。此隙范圍較廣,前至眶上緣,後達上項線,兩側到達顴弓。頭皮藉此層與顱骨外膜疏鬆連接,故移動性大,開顱時可經此間隙將皮瓣游離後翻起,頭皮撕脫傷也多沿此層分離。腱膜下隙出血或化膿時,可迅速蔓延到整個顱頂,形成較大的血腫,痕斑可出現於鼻根及上瞼皮下。此間隙內的靜脈,經導靜脈與顱骨的板障靜脈及顱內的硬腦膜靜脈竇相通,若發生感染,可經上述途徑繼發顱骨骨髓炎或向顱內擴散,故臨床認為此層為是顱頂部的"危險區"(dangerous
area)。
(5)顱骨外膜pericranium: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借少量結締組織與顱骨表面相連,二者易於剝離。但骨膜與顱縫緊密愈著,並深入縫間,成為骨縫膜,與顱內的硬腦膜外層融合。因此,骨膜下血腫,常局限於一塊顱骨的范圍內,這一特徵易於與腱膜下血腫鑒別。嚴重的頭皮撕脫傷,可將頭皮連同部分骨膜一並撕脫。
顱骨外膜對顱骨的營養作用較少。剝離後不影響顱骨的生長。 (二)顳區
1.境界:位於顱頂的兩側,介於上線與顴弓上緣之間,前方至顴骨的額突和額骨的顴突,後方達乳突基部和外耳門。
2.層次: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亦有五層,依次為:皮膚、淺筋膜、顳筋膜、顳肌和顱骨外膜。
(1)皮膚:顳區前部的皮膚較薄,移動性較大,手術時縱行或橫行切口易縫合,愈後的瘢痕不明顯。
(2)淺筋膜:所含脂肪組織和纖維小隔較少。耳廓前有顳淺血管和耳顳神經,耳廓後有耳後血管和枕小神經,沿顳區自下而上呈放射狀向額頂枕區走行。經此區進行開顱術時,皮瓣的基部應在下方,既包括上述的血管和神經,以保證皮瓣的存活和感覺。
(3)顳筋膜temporal fascia:
1)顳淺筋膜:為帽狀腱膜的延續,較薄弱,向下漸與顳深筋膜相延續。耳前肌和耳上肌起於膜狀腱膜,耳後肌起自乳突根上方,三肌均止於耳根。
2)顳深筋膜:上方附著於上顳線,向下分為深、淺兩層附著於顴弓的內、外側面,兩層之間夾有脂肪和血管,顳中動脈(發自上領動脈)及顳中靜脈由此經過。由於此筋膜非常緻密,檢查傷口時手指可摸到堅硬的筋膜邊緣,可能被誤認為是顱骨的損傷。
(4)顳肌temporal
muscle:呈扇形,起自顳窩和顳筋膜深面,前部肌纖維垂直向下,後部肌纖維幾乎水平向前,肌纖維逐漸集中,經顴弓深面,止於下頜骨的冠突。經顳區開顱術切除部分顳骨鱗部後,顳肌和顳筋膜有保護腦膜和腦組織的作用,故開閉合性硬膜外血腫清除術及顳肌下減壓術常採用顳區入路。顳肌深部有顳深血管和神經,顳深動脈來自上頜動脈,顳深神經來自下頜神經,支配顳肌。
(5)骨膜periosteum:較薄,緊貼於顱骨表面,因而此區很少發生骨膜下血腫。骨膜與顳肌之間,含有大量脂肪組織,稱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並經顴弓深面與顳下間隙相通,再向前則與面的頰脂體相連續。因此,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中有出血或炎症時,可向下蔓延至面部,形成面深部的血腫或膿腫,而面部炎症,如牙源性感染也可蔓延到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中。
(三)顱頂部的血管和神經 顱部的血管和神經走行於淺筋膜內,可分為耳前組和耳後組。 1.顱頂部的血管:耳前組有三對,耳後組有二對。
(1)滑車上動、靜脈supratrochlear a.&v.:距正中線約2cm。滑車上動脈是眼動脈的終支之一,與滑車上神經伴行,繞額切跡至額部。
(2)眶上動、靜脈supraorbital a.&v.:距正中線約2.5
cm。眶上動脈系眼動脈的分支,和眶上神經伴行,在眼眶內於上瞼提肌和眶上壁之間前行,至眶上孔(切跡)處繞過眶上緣到達額部。上述兩組動脈和神經的伴行情況,常是滑車上動脈在滑車上神經的內側,眶上動脈在眶上神經的外側。
(3)顳淺動、靜脈superficial temporal
a.&v.:與耳顳神經伴行,穿出腮腺上緣,跨過顴弓到達顳區。顳淺動脈為頸外動脈的兩終支之一,起自下頜頸後方,在腮腺深面、耳顳神經前方上行,該動脈的搏動可在耳屏前方觸及。在顴弓上方約
2~3 cm 處顳淺動脈分為額支和頂支。額支較粗,外徑約 1.8 mm,通常與垂直線呈15~900
前傾角向前上方斜行,至眶外上角或額結節附近向上至顱頂,行程中向後上方發出 2~5 條額頂支,分布於顱頂,分布的面積約 99
cm2,這些分支中有一支以上的管徑超過1.0 cm2(82%)。頂支的外徑約1.7 mm,與垂直線約呈300
後傾角,向後上方至頂結節,分支分布於顱頂,分布面積約53
cm2。顳淺動脈位置恆定,管徑粗大,且具有較大的擴張性,是在頸內動脈系統缺血作顱內外動脈吻合時理想的供血動脈。 顳淺靜脈匯入下頜後靜脈。
(4)耳後動、靜脈posterior auricular
a.&v.:耳後動脈細小,在腮腺深面起自頸外動脈,沿二腹肌後腹上緣行向後上方,經耳廓後面上行,分布於耳廓外側面及其後上方皮膚。由於該動脈口徑細,不適合作顱內、外吻合術的供血動脈,但其與顳淺動脈及枕動脈之間吻合較多,是耳後區代蒂游離皮瓣的軸血管,也是全額瓣的補充血管。耳後靜脈匯入頸外靜脈。
(5)枕動、靜脈occipital
a.&v.:枕動脈粗大,起自頸外動脈,沿二腹肌後腹下緣向後行,經顳骨乳突的枕動脈溝至項部,最後於上項線處,在枕大神經的外側穿出斜方肌和深筋膜,分布於枕部皮膚。枕動脈的外徑>1.1
mm,體表投影在枕外隆凸下方2~3cm,距中線3~4 cm
處。由於枕動脈的位置恆定,主幹及分支的管徑均較粗大,在椎-基底動脈缺血時,常選用枕動脈與小腦下後動脈進行吻合。枕動脈與對側同名動脈、顳淺動脈和耳後動脈的吻合豐富,吻合點的外徑有60%以上為0.3~0.6
mm,故枕區頭皮也可作為游離皮瓣移植的供區。枕靜脈匯入頸外靜脈。枕大神經粗大,為第2 頸神經後支的皮支,在距枕外隆凸外側約2.5 cm
處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然後和枕動脈伴行,走向顱頂,分布於頭後大部分皮膚。枕動脈在枕大神經外側,兩者並有一定的距離。
顱頂的血管皆自周圍部向顱頂呈輻射狀走行,所以開顱手術在此作皮瓣時,皮瓣的蒂應在下方,瓣蒂應是血管和神經干所在部位,以保證皮瓣的營養。而作一般頭皮切口則應呈放射狀,以免損傷血管神經主幹。顱頂的動脈有廣泛的吻合,不但左右兩側互相吻合,而且頸內動脈系統和頸外動脈系統也互相聯系,所以頭皮在發生大塊撕裂時也不易壞死。同理,頭皮因損傷而出血時,應作環形壓迫止血。
顱頂部的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在皮下形成靜脈網,。此外,頭部還存有導靜脈構成顱外靜脈與顱內硬腦膜靜脈竇之間的交通。導靜脈有:①頂導靜脈 parietal
emissary v.穿過顱頂中點後方矢狀線兩側的頂骨孔,連接顳淺靜脈與上矢狀竇;②乳突導靜脈 mastoid emissary
v.穿過乳突孔,連接耳後靜脈、枕靜脈與乙狀竇;③髁導靜脈condylar emissary
v.穿過髁管,連接枕下靜脈叢與竇匯;有時還由單一的枕導靜脈穿過枕外隆凸,連接枕靜脈與竇匯。導靜脈無瓣膜,靜脈血流方向一般是流向顱外,但在一定的情況下也可逆流入顱內,故顱內、外的感染可直接相互蔓延;頭皮微小的損傷,如不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有時可引起嚴重的顱內感染,例如靜脈竇血栓和腦膜炎。
2.顱頂部的神經 顱頂部的神經有十對,耳前有五對,耳後有五對,其中有一對運動神經和四對感覺神經。 (1)耳前組 1)滑車上神經supratrochlear
n.:為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所發出的額神經的一條終支,在距中線2.0 mm 處經眶上緣上行,分布於近中線處的皮膚。 2)眶上神經supraorbital
n.:為額神經的另一終支,經眶上切跡到達前額和顱頂,直至人字縫處的皮膚,還發出小支支額竇。
滑車上神經和眶上神經都是眼神經的分支,所以三叉神經痛患者在眶上緣的內、中1/3 處有壓痛。 3)顴顳神經zygomaticotemporal
branch:細小,在眶內發自上頜神經的顴支,穿過顴骨額突後方的顳筋膜,分布於顳區前部的皮膚。 4)面神經顳支temporal branches of
facial n.:經腮腺的前上方走出,發出小支至額肌、耳上肌、耳前肌及眼輪匝肌上部,並有吻合支與三叉神經的顴顳神經相連。
5)耳顳神經auriculotemporal
n.:是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分支,與顳下窩發出後,在腮腺上端穿出,緊靠耳廓前方上行,分布於耳廓上部、外耳道、鼓膜前部及顳區和頭側部的皮膚,可在耳輪腳前方進行局部阻滯麻醉。
(2)耳後組 1)耳後神經posterior auricular
n.:是面神經剛出莖乳孔後立即發出的小支,緊靠耳根後面彎曲上行,分布於枕肌、耳後肌及耳上肌的一部分。 2)耳大神經great auricular
n.:來自第2、3 精神景,分布耳廓後面、耳廓下份前後面和腮腺表麵皮膚。 3)枕小神經lesser occipital n.:來自第2、3
頸神經,屬頸叢的分支,分布於頸上部、耳廓後面及鄰近的顱頂皮膚。 4)枕大神經greater occipital
n.:粗大,為第二頸神經後支的皮支,在距枕外隆凸外側約2.5 cm
處穿斜方肌和深筋膜,分布於頭後部大部分皮膚。封閉枕大神經可於枕外隆凸下方一橫指處,向外側約2.5 cm 處進行。 5)第三枕神經third occipital
n.:細小,是第三頸神經後支的皮支,穿斜方肌,分布於項上部和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膚。
顱頂的神經走行於淺筋膜內,彼此間相吻合,分布區互相重疊,故局麻阻滯一支神經常得不到滿意的效果,需要再多處注射麻醉葯,將神經阻滯的范圍擴大。同時要注意局麻時必須將麻醉葯注入淺筋膜內,由於皮下組織內有粗大的纖維束,所以注射時會感到阻力較大。如誤入腱膜下隙則達不到麻醉效果。
(四)顱蓋骨的結構特點及臨床意義 顱蓋骨在胚胎發育時期是膜內化骨,出生時尚未完全骨化,因此,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結構,如前囟和後囟等處。
顱蓋各骨均屬扁骨。前方為額骨,後方為枕骨。在額、枕骨之間是左、右頂骨。兩側
前方小部分為蝶骨大翼;後方大部分為顳骨鱗部。發生顱內壓增高時,在小兒骨縫可稍分離。成人顱蓋各骨之間以鋸齒形的顱縫相接合,將顱骨牢固聯結成一個整體,隨著年齡增長,骨縫逐漸由內向外形成骨性癒合,因此,骨縫的癒合程度可以作為判斷年齡的一種指標。
顱蓋骨的厚度因性別、年齡、個體及部位而不同。成人平均厚度約為 5 mm,最厚的部位(枕外隆凸)可達10 mm,最薄處(顳區)僅為1~2
mm。由於顱蓋骨各部的厚度不一,故開顱鑽孔時應予注意。可術前通過X 線或CT 測量,了解其厚度。
顱頂骨呈圓頂狀,並有一定的彈性。受外力打擊時常集中於一點,成人骨折線多以受 力點為中心向四周放射。而小兒顱頂骨薄而柔軟,彈性較大,故外傷後常發生凹陷性骨折。
顱蓋骨分為外板、板障和內板三層。外板較厚,平均厚度為1~2 mm,對張力的耐受性較大,弧度較內板小。內板較薄,平均厚度約0.5
mm,質地亦較脆弱,故稱玻璃樣板。因此,外傷時外板可保持完整,而內板卻發生骨折。或外板線性骨折,內板呈粉碎性骨折。骨折片可刺傷顱內的血管、靜脈竇、腦膜和腦組織等而引起嚴重的並發症。
板障是內、外板之間的骨松質,含有骨髓,並有板障靜脈位於板障管內。板障管在X
線片上呈裂紋狀,有時可被誤認為骨折線,應注意鑒別。由於板障靜脈位於骨內,手術時不能結扎,常用骨蠟止血。板障靜脈通常可歸納為四組: ①額板障靜脈frontal
diploic vein 位於額部,於上矢狀竇相通,向外與眼上靜脈相通;②顳前板障靜脈anterior temporal diploic vein
與蝶竇相通,向外與顳肌的靜脈相通;③顳後板障靜脈posterior temporal diploic vein
在板障內由頂部向下至乳突部,與橫竇相通;④枕板障靜脈occipital diploic vein
位於枕部,與橫竇相通,向外與枕靜脈相通。板障靜脈除與顱內靜脈竇相通外,還與該部顱頂軟組織的靜脈相聯系,所以也是顱外感染向顱內蔓延的途徑。
思考題:1.簡述顱部的骨性標志意義及顱內重要結構的體表投影。 2.簡述顱頂層次的結構特點及分布於顱頂的血管和神經。
㈩ 是不是面部神經炎
````一樓朋友講得非常好,從病因到治療,給出了一個非常詳細的答復。
````在此,我補充一點自身的的體驗吧。
````我去年暑假時得了面神經炎,住院治療了十來天,有些好轉,但沒根除,用葯方面和一樓朋友講得葯物基本相當,只是還多了一個滴液叫「川芎嗪」的我記得,是輸通腦血管用的,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葯物(我剛上網上又查了一下該葯,如果你母親是腦出血輕度發病,好像不能用這個葯,你還是聽醫生的吧,我不太懂,但我用了,輸後感覺全身很舒暢。)
````不過,腦脊液我可沒抽,可疼的聽說,我住院期間同房的一位病友得了腦蟲病,他抽了,純透明的。面神經炎我想一般都不用抽的。
````我一個哥還介紹去了另一家醫院進行針灸配合治療,我扎了一次,她用得是快針法,就是扎到穴位上後立刻就退針。我是感覺很疼的,就整了一次,我都怕怕了,也不是很疼,但還是有些疼的。哈哈
````後聽朋友母親講我們開封的一個農村老大爺有祖傳的膏葯一貼就好,專治面癱,我對這些不太相信,因為從未用過,但想了想,貼膏葯不疼不癢的,全當是輔助治療吧。於是當晚就驅車問了幾個小時的路程,總算找到了,因為是夜晚,那個老頭,耳朵特別長,長得很特別,他讓拿了七副,不多不少,很便宜的,七副僅49元(在醫院住十來天花費一千多元,只是好轉)。但自貼上後,感覺有些涼涼的,幾個小時後就感覺臉部輕松多了,大約有四五天時間就痊癒了。
````所以,自此真是大大感受以了咱們中國古代醫學的偉大之處,西醫是消炎,而中醫是去寒,不打針不吃葯,神奇般地好了。
````總之吧,面神炎一定要盡早治療,越早據說是恢復的越好,另外就是心情一定要保持愉悅,不能急燥,這病起病快,恢復慢,急也沒用。另外,我感覺最重要的是多睡覺,因為我每次睡醒後起來都感覺好了一些,面部表情就多了一絲。不要吃辛辣食物在得病期間,目的是不刺激神經,不增加血管膽固純含量,有利於面神經細胞的恢復和增長。
````如果問問題的朋友離我們開封不遠的話,可以來開封找我,一定會幫你的。
````給你留個開封的小靈通號吧:0378-5887706 張
2006.02.24中午收到你的簡訊,我的小靈通回不過去,不知怎麼回事,你有QQ嗎?如果有什麼問題,咱們在QQ聊吧,也便宜。16210770 我晚上在線。
我第一次得「面神經炎」是春節前7月份,先在開封一五五醫院住十天院,花費近千元,我記得,後扎了一次快針,怕疼沒繼續扎,然後貼膏葯約七天左右痊癒了,一共用時約二十天。
我也是在網路搜「面神經炎」時搜到你的信息的,我這是第二次得病,又貼了膏葯,但不起作用,這次我是吃中葯和針灸了,疼就疼吧,但好的非常快,我今天給你補充回信息時,一共扎了兩次針了,已經好了一半,還有八針,我相信一定可以康復的。這病一定要越早越好,否則有15%留後遺症的可能。
我建議你帶你母親來開封治療,不算很遠的,比在南京住院通過西醫治療還是便宜的。當然了,如果你知道南京水平最高的中醫和針灸師的話,建議你盡快求醫去,如果南京沒有水平高的中醫師,來我們開封算了。
開封食宿也很便宜的,雙人間約20~160不等。十來天就OK了,我覺得。
你大致合算一下,劃算的話,可以考慮,如果來汴的話,我可以盡力幫助你們的,因為我也正在治療中。
開封中醫公認最好的在開封鼓樓街的樂仁堂總店,催大夫(74歲了吧,德高望重)
開封針灸公認最好的在開封中醫院三分院,王主任(四十齣頭,世襲針炙,開封市市長等領導都是找她針炙的。他們倆個目前是開封市中醫行業中旗艦級的人物。
這次醫療過程費用:中葯花費將近九十多元,針灸一次是十元,十次為一個療程,自己在醫院買自己專用的針好象僅十元吧。都很便宜的。開封的中醫在我們河南是最好的,省會鄭州中醫學院學生都是來此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