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治療面部疾病用什麼穴

治療面部疾病用什麼穴

發布時間:2022-05-23 04:52:20

① 臉部的穴位,具體位置

印堂穴
位置: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健腦醒神,安神定志,明目開竅。適用於前頭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等病症。
感覺:按壓有酸脹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開5分,鼻唇溝內。
主治: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適用於感冒、鼻炎、鼻塞、嗅覺不靈、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鼻子不聞香臭,經按壓有「通氣」感。

水溝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
主治:常用於小兒驚風、中暑、中風、面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的治療與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內眥旁上方0.1寸處。
主治:常用於目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攢竹穴
位置:在眉頭,當眶上切跡處。
主治:常用於頭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腫痛、視物不清、流淚、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百會穴預防過量飲食、便秘

左右兩耳洞向上升,在頭部連結後的那條線的頂點,即是百會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預防飲食過量。

攢竹穴緩和眼睛的疲勞和浮腫

眉頭下方凹陷之處即是。眼睛疲勞以及頭痛,都會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腫。此穴位可以緩和不適。

太陽穴消除眼睛疲勞、浮腫

眼睛與眉毛間的側面,向後約1橫指處,快接近發際處。此穴位可促進新陳代謝。

承泣穴眼袋鬆弛

位於眼球正下方,約在眼廓骨附近。由於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鬆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機能,從而防止眼袋鬆弛。

球後穴提高小腸的機能

眼尾正下方,臉頰頭下處。能調整小腸機能,幫助吸收。

迎香穴減輕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邊即是。此穴位不僅可以消除眼部浮腫、預防肌膚鬆弛,還能減輕肩膀酸痛。

頰車穴消除臉頰的浮腫

沿臉部下顎輪廓向上滑,就可發現一凹陷處,即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攝取過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倉穴抑制食慾

嘴角旁約0.5cm處即是。胃部如果持續處於高溫狀態,就會促進食慾,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溫、抑制食慾。

承漿穴消除胸部浮腫

下唇與下顎的正中間凹陷處即是。它能控制荷爾蒙的分泌,保持肌膚的張力,預防臉部鬆弛。

天突穴促進水分的排除

位於喉斜下方肌膚

有些女性看上去苗條,可能並不是她的身材果然細瘦,而是她擁有了一張小小的瓜子臉,因此,小臉美人一直是女性的追求。現在,你不用再去羨慕,只要你有一份執著的心,你也能心想事

② 耳朵面頰穴位主治什麼病

人體面部穴位取穴及主治疾病 太陽穴 取穴方法:取此穴的時候通常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勢,以便於實施者能夠准確取穴和順利的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此穴位於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後一橫指凹陷處。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此穴道按摩療法舉例:穴道指壓法治療初期白內障。 下關穴取穴方法:取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勢,下關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耳前一橫指,顴弓下陷處,張口時隆起,閉口取穴。(詳見此面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牙痛、三叉神經痛、張嘴困難、口眼歪斜、顳頜關節炎等。 客主穴取穴方法:尋找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靠的取穴姿勢,位於頭部側面,在戴眼鏡臉側中央骨窪處即是此穴(又名上關穴)。(詳見此臉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只要指壓此處視神經,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勞。經常按摩此穴對於矯正青少年的假性近視效果顯著。 耳門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時通常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取穴姿勢,以

便實施者能夠准確的找尋穴道和順利的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耳門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微張口時取穴。在聽宮的稍上方。(詳見此耳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耳鳴、聾啞、牙痛、以及其他常見的耳部疾病等,該穴是治療多種耳疾重要的首選穴位之一。 聽宮穴取穴方法:取該穴道時應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勢,聽宮穴位於頭部側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門穴的稍下方即是。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耳鳴、三叉神經痛、頭痛、目眩頭昏。 翳風穴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或者仰卧的取穴姿勢,翳風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耳朵下方耳垂後遮住之處(當耳後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詳見此耳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該穴對去除慵懶感、產生活力非常有效。 頰車穴取穴方法:定位該穴道時一般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勢,以方便實施者准確的找尋穴道和順利的實施各種按摩手法。頰

車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下頜骨邊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約一厘米處的凹陷中。(詳見此人體頭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此穴,對於速止下齒牙痛非常有效。此外,還可以配合下關、陽白、合谷穴來緩解三叉神經痛。 大迎穴取穴方法:尋找此穴道的時候通常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勢,大迎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下頜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處。(詳見此人體頭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該穴,有增進臉部血液循環和使皮膚緊縮的功能,可以消除雙下巴。 人迎穴取穴方法:取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靠的姿勢,人迎穴位於人體的頸部,前頸喉結外側大約三厘米處。(詳見此頸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症狀: 此穴的主治症狀為:指壓該穴,有利於增進面部血液循環和使臉部皮膚緊縮的功能,可以去除雙下巴。
1.提拉耳尖

用雙手拇、食指捏住耳朵上部,先揉捏此處,直至該處感到發熱為止,然後再往上提揪15?20次。

此處主要有神門、盆腔、內外生殖器、足部、踩、膝、胯關節的反射區以及肝陽穴、風溪穴等。

2、上下按摩耳輪,並向外拉

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按壓和揉捏,使之發熱發燙,然後再向外拉耳朵15?20次。

耳輪處主要有頸椎、腰椎、胸椎、腰椎、肩、肘等部位的反射區。

3、下拉耳垂法

先將耳垂揉捏、搓熱,然後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發熱發燙。

耳垂處的穴位主要對應頭、額、眼、舌、牙、面頰等處。

4.按壓耳窩

先按壓外耳道開口邊的凹陷處,此部位有心、肺、氣管、三焦等穴,按壓至此處明顯的發熱、發燙。然後再按壓上邊凹陷處,同樣來回摩擦按壓至感覺發熱、發燙為止。

此處主要有脾、胃、肝、膽、大腸、小腸、腎、膀胱等部位的反射區。

5.推上下耳根

中指放耳前,食指放耳後,沿著下耳根向上耳根推,要用勁推40?50次左石,推後不但耳部發熱,面部、頭部都會有明顯的發熱感覺,

這對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病都有非常好的療效,而且還有明顯的美容效果,愛美的女士們不妨試試看。

一套操做下來,最多10分鍾的時間,你的面部血液循環就會明顯改善,同時也促進了面部代謝物的排出。堅持做2個月,你的面部就會富有光澤、彈性十足。

做完這套操後,再用十指梳頭100次,可以刺激頭部的經絡,增加腦部的血液循環,降低血壓,有效的治療和預防腦動脈硬化、腦血栓的發生。

這套簡單的耳部按摩操,可以在睡覺前和起床後各做一次。除了上述好處,它還能起到強壯內臟的效果,特別是堅持下去可以以補腎、固腎及治療氣虛,對腎虛、尿頻、夜尿多、前

列腺炎及陽痿的人有明顯的效果。對遺尿、哮喘及體弱多病的孩子,家長每天睡覺前給他按摩雙耳5分鍾,堅持下去,就可以根治這些疾病和增強孩子的體質。

③ 面部神經麻痹可以按摩哪些穴位

面部神經麻痹發病後,往往口眼歪斜,偏向一側,即一邊面痙攣較甚,症狀較重,對側面部卻較輕。治療重點應在症狀重的一邊,針灸手法採用深刺、重捻。

取穴:合谷、太沖、頰車、地倉、迎香、風池、承漿、陽白、攢竹、印堂、四白。

其中合谷、太沖為循經遠取法,兩穴對頭面的疾患最為有效,《百症賦》說得好:「太沖瀉唇歪以速愈。」

風池、翳風同屬少陽,有疏解風邪之效,並能祛風止痛;陽白、攢竹、四白、地倉、印堂、迎香、承漿,均有疏經調氣的作用。

採用透穴法,還可以加強經氣的通調,如攢竹穿魚腰、地倉透頰車。《玉龍歌》說得清楚:「口眼歪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透頰車。」

視情況需要,有時選擇一些阿是穴配合治療療效更佳。對側面部的症狀較輕,其處理方法是:選取幾個必要的對應穴位,進針較淺,並採用輕針輕捻。總的來說,一般留針半小時為宜,拔出針後必須用艾條點燃溫灸,再進行局部按摩,使局部肌肉鬆弛,達到理順經絡的目的。每天針灸一次,10天為一療程。

一般來說,按上述步驟進行針灸處理,一個療程左右可逐步治癒。

④ 誰知道面部穴位

印堂穴

位置: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健腦醒神,安神定志,明目開竅。適用於前頭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等病症。

感覺:按壓有酸脹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開5分,鼻唇溝內。

主治: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適用於感冒、鼻炎、鼻塞、嗅覺不靈、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鼻子不聞香臭,經按壓有「通氣」感。

水溝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

主治:常用於小兒驚風、中暑、中風、面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的治療與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內眥旁上方0.1寸處。

主治:常用於目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攢竹穴

位置:在眉頭,當眶上切跡處。

主治:常用於頭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腫痛、視物不清、流淚、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⑤ 百會穴對人體有著重要作用,如何利用百會穴來養生

百會點位於我們大腦上方,膀胱經也需要在百會點會合。因此,我國中醫典籍中也有記載,百會穴是調節腦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經常按摩百會穴具有提神醒腦、開竅醒腦的作用,對中風、腦膜炎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我國戰國時期就詳細記載了百會穴的按摩療法,最早使用的是著名的扁鵲。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艾灸百會穴頂部可以加速大腦中的動脈血液流動,從而加速大腦血液流動,促進大腦健康。此外,針刺百會穴可改善急性腦出血的出血量,有效促進神經功能,使肢體功能恢復健康。百會穴可以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和血液流動,有利於緩解大腦疲勞和預防腦出血。

三、百會穴的作用

是百會穴,督脈上的一個穴位,在頭後中線。百會穴距離前發際線5英寸,距離後發際線7英寸,距離前發際線到後發際線12英寸,處於前五後七的位置。百會穴可以治療多種精神疾病,如痴呆、中風、失語症、失眠、健忘和癲狂、癔症或癲癇,這些都有治療作用。百會穴可以治療頭面部疾病,如頭痛、頭暈和耳鳴。百會穴還具有壯陽的作用,可治療氣虛下陷,如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等。百會穴可用於平針或艾灸治療器官脫垂。

⑥ 上迎香穴 內迎香穴 在什麼位置最好圖解

迎香穴

取穴方法:
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仰卧姿勢,迎香穴位於人體的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詳見此鼻部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當您上齒牙痛時,指壓該穴,可以快速止痛,其細節見於本站「穴道指壓法」欄目中的相關網頁「指壓療法快速止牙痛」。
補充內容:(國家針灸穴位取穴標准)
迎香穴 Yíng xiāng(LI20)
〖取穴方法〗 人體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間。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為梨狀孔的邊緣; 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主治疾病〗 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癢,膽道蛔蟲症。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嗅覺減退、面神經麻痹或痙攣、膽道蛔蟲等。配印堂、合谷主治急慢性鼻炎;配四白、地倉治療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配陽陵泉、丘墟主治膽道蛔蟲症。
〖刺灸法〗 略向內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註〗 (l)手、足陽明經交會穴。(2)《外台》:不宜灸。
迎香穴手足陽明之會。
〖別名〗沖陽穴。
〖穴義〗接收陽明胃經的五穀濁氣並向胃經輸送大腸經的清陽之氣。
〖名解〗
(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穀之氣也。該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經供給的氣血。大腸經與胃經同為陽明經,氣血物質所處的天部層次相近,迎香與胃經相鄰,所處又為低位,因而胃經濁氣下傳本穴,故名。
(2)沖陽穴。沖,直上也。陽,陽氣也。沖陽穴名意指大腸經陽氣由本穴上沖並交於陽明胃經。本穴為大腸經諸穴的最高穴位,大腸經循經上行的陽氣皆聚集於此,而本穴又與陽明胃經的氣血物質所處層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陽氣向上直沖交於陽明胃經,故名。
(3)手足陽明之會。理同迎香、沖陽之名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大腸經上行的陽氣在此交於胃經,而胃經的下行濁氣則在此交於大腸經。
〖功能作用〗交換大腸經與胃經的天部之氣。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⑦ 十四經穴主治病症有哪些

穴位的主治范圍是掌握和運用針灸的主要關鍵,但是由於穴位很多,主治非常復雜,掌握比較困難,如果能夠掌握十四經穴的主治病症,對穴位的主治規律也就可以很快的掌握了,現介紹如下。

手三明經

手太陰肺經的穴位,主要治療喉、胸、肺部疾病,其中尤以治肺病為主;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主要治療胸、心、胃部疾病和神志病,其中尤以治胃病為主;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主治胸、心部疾病和神志病,尤以治心病和神志病為主。上述三經的穴位,都主治胸部疾患。

手三陽經

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主治頭、項、眼、耳、鼻、喉病、神志病和熱病,以治項肩(背面)部疾患為主;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主治頭、眼、耳、喉、胸脅部疾病和熱病,以治耳病(側面)為主;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主治頭、項、眼、鼻、口齒、喉部疾病和熱病,以治面、口、齒部疾病(正面)和熱病為主。以上三經的穴位,都能治頭部疾患。

足三陽經

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主治頭、項、皮、鼻、腰、背、後陰部疾患、神志病以及熱病,而以治身體背面疾患為主;足少陽膽經的穴位,主治頭、眼、耳、鼻、胸脅部疾病以及熱病,而以治身體側面疾病為主;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主治頭、面、鼻、口、齒、喉部疾患、胃腸病、神志病和熱病,而以治身體正面疾病以及胃腸病為主。

以上三經穴位,主治頭、面、五官疾病,以足部穴位為主;主治身軀臟腑的穴位大都在膝以下。

足三陰經

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以治胃腸疾病為主,其次是生殖器和泌尿器方面疾患;足厥陰肝經的穴位,以治生殖器疾病為主,其次是泌尿器和胸部疾患;足少陰腎經的穴位,主治生殖器、泌尿器、腸和肺部疾病。以上三經穴位,都治腹部疾患。

任警二脈

穴位都在頭部和身軀上,所以除了某些穴能治療全身病以外,一般尚能治神志病、臟腑病和婦科病等。

穴位主治重點

每個穴位都能主治局部病,同時它的主治范圍又或大或小的都能主治鄰近部位的疾病。在頭面軀干方面的穴位,幾乎全部以主治局部或鄰近部疾病為主,如胸部的穴位大抵都能治胸部(包括內臟)疾病,腹部的穴位大抵都能治腹部(包括內臟)疾病,面部的穴位大抵都能治面部疾病,頭部的穴位、面部近耳區的穴位分別可以治頭部和耳部疾病,胸部和腹部的穴位可以治胸、腹部疾患……等等;四肢的穴位,尤其是肘膝以下的穴位,除了具備上述的主治局部和鄰近部疾病的功能外,同時還具有治療遠距離的頭面及軀幹部位疾病的效能,這種特殊功能是和經絡的作用分不開的,例如手三陰經的四肢穴位可以治療胸部的疾病、手三陽經的四肢穴位可治頭部疾病等。

治療配穴方法

上面介紹了很多穴位,它們的主治功能很多,到底應該怎樣選穴呢?一般約有以下三種方法:循經取穴。凡病症呈現在某經循行所及的臟腑、軀干或頭面時,就採用某經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鼻病取合谷等,名為循經取穴。這種取穴法,對於急性病症的療效最顯著;局部取穴。凡病症呈現在某部,就在某部取穴,如眼病取睛明等,名為局部取穴。這種取穴法,對於慢性病,療效最好;鄰近取穴。在患部的上、下、左、右附近部位各經上取穴,如耳病取下關等。以上三種配穴方法,可單獨用,也可結合使用。

⑧ 誰知道臉部所有穴位

印堂穴 位置: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健腦醒神,安神定志,明目開竅。適用於前頭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等病症。 感覺:按壓有酸脹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開5分,鼻唇溝內。 主治: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適用於感冒、鼻炎、鼻塞、嗅覺不靈、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鼻子不聞香臭,經按壓有「通氣」感。 水溝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 主治:常用於小兒驚風、中暑、中風、面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的治療與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內眥旁上方0.1寸處。 主治:常用於目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攢竹穴 位置:在眉頭,當眶上切跡處。 主治:常用於頭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腫痛、視物不清、流淚、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百會穴預防過量飲食、便秘 左右兩耳洞向上升,在頭部連結後的那條線的頂點,即是百會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預防飲食過量。 攢竹穴緩和眼睛的疲勞和浮腫 眉頭下方凹陷之處即是。眼睛疲勞以及頭痛,都會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腫。此穴位可以緩和不適。 太陽穴消除眼睛疲勞、浮腫 眼睛與眉毛間的側面,向後約1橫指處,快接近發際處。此穴位可促進新陳代謝。 承泣穴眼袋鬆弛 位於眼球正下方,約在眼廓骨附近。由於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鬆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機能,從而防止眼袋鬆弛。 球後穴提高小腸的機能 眼尾正下方,臉頰頭下處。能調整小腸機能,幫助吸收。 迎香穴減輕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邊即是。此穴位不僅可以消除眼部浮腫、預防肌膚鬆弛,還能減輕肩膀酸痛。 頰車穴消除臉頰的浮腫 沿臉部下顎輪廓向上滑,就可發現一凹陷處,即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攝取過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倉穴抑制食慾 嘴角旁約0.5cm處即是。胃部如果持續處於高溫狀態,就會促進食慾,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溫、抑制食慾。 承漿穴消除胸部浮腫 下唇與下顎的正中間凹陷處即是。它能控制荷爾蒙的分泌,保持肌膚的張力,預防臉部鬆弛。 天突穴促進水分的排除 位於喉斜下方肌膚 有些女性看上去苗條,可能並不是她的身材果然細瘦,而是她擁有了一張小小的瓜子臉,因此,小臉美人一直是女性的追求。現在,你不用再去羨慕,只要你有一份執著的心,你也能心想事成。
麻煩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治療面部疾病用什麼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175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2030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427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354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967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85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954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330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98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734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560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722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79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546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401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615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720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1066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656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