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樣分清是口腔囊腫還是口腔腫瘤
鑒別的手段主要依靠影象學的方法:
1、X線平片
頜骨囊腫在X線平片上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密度減低區,邊界清楚,邊緣光滑銳利,其內可以是單房或多房。隨著囊液積聚,囊腫具有一定的膨脹性,可引起臨近牙移位,少數可見牙吸收。周圍骨質吸收,囊腔壁為緻密白線(骨皮質線)。
頜骨良性腫瘤在X線片上表現為低密度病變,其內可見骨性間隔或纖維間隔,表現為「肥皂泡樣」或「火焰狀」改變。有時在低密度內可見點狀或斑點狀鈣化,呈混合密度。少數在病變區內可見牙齒硬組織密度的影像表現,與正常的骨組織之間有清晰的低密度包膜相間隔。病變侵入周圍軟組織內可使骨皮質連續性中斷。良性非牙源性頜骨腫瘤與身體其他部部位骨腫瘤表現相同。頜骨原發的惡性腫瘤十分少見,其邊界不清呈不規則形或蟲咬狀。其密度可以是低密度如原發性頜骨內癌、骨髓瘤;也可以是混合性密度如骨肉瘤和軟骨肉瘤。病灶內常見腫瘤組織的鈣化,骨皮質中斷。年輕的惡性骨腫瘤患者可見日光放射狀的骨膜反應。
2、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CT)
CT平掃時,囊腫為圓形或卵圓形,邊緣光滑。囊腫的密度與囊內容物有關,一般有兩種情況:多數表現為低密度,少數為等或高密度。前者與囊腫內容物是液態脂類物質和膽固醇有關,後者與囊內容物是角化物、出血和鈣化有關。增強CT上,囊壁可有輕度強化,囊液無增強。其內可見殘留的牙根或牙齒,可見間隔,骨皮質連續性可有中斷,周圍軟組織內可見膨脹。
頜骨良性腫瘤在CT上多表現為邊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常伴有頰舌側骨板的膨脹性中斷。此外,在多房性病變,可見骨性間隔。頜骨惡性腫瘤在CT上多表現為腫瘤鈣化、皮質骨破壞以及軟組織和骨髓內侵犯。目前,CT已成為檢查頜面部病變的常用的方法之一。CT可以准確判斷頜面部腫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臨近組織的程度。研究表明,當病灶穿破骨皮質侵入鄰近軟組織時,CT對於頜骨囊腫和腫瘤的診斷更有意義。
3、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
口腔頜面部MRI檢查具有以下的特點:
(1)對人體沒有放射性危害
(2)軟組織解析度優於CT;
(3)沒有射線硬化的偽影;
(4)不需靜脈注入對比劑即可鑒別血管和軟組織;
(5)能多平面成像;
(6)可以獲得三維圖像。
MRI能顯示頜骨囊腫和腫瘤侵犯周圍軟組織的情況,T2WI圖像可以准確地反映腫瘤和正常軟組織的邊界。MRI在顯示骨髓改變方面優於CT,有研究表明,在頜骨囊腫和腫瘤侵及骨髓時,MRI上的表現和組織病理檢查的結果非常符合。在T2加權像上,正常骨皮質的低信號為腫瘤的高信號所取代,表明腫瘤侵犯骨皮質。頜骨囊腫和腫瘤內不完全的骨化間隔、粘膜結節可以在MRI上得到顯示。MRI在檢查下頜骨的病灶方面之所以優於CT,主要體現在可同時評價骨皮質和骨髓質的受累情況。
② 什麼是頜面
這個是個合成詞
頜又有上頜和下頜之分,上頜就是鼻腔和口腔之間的骨板,下頜就是通常所說的下巴.連起來口腔頜面就是口腔中上下兩面,也就是長牙齒的那兩面.只有上頜和下頜
③ CT檢查是如何檢查
CT檢查是X線檢查的一種特殊檢查形式,是在計算機的協助下,通過重建X線對人體掃描產生的信息而獲得圖像信息的方法,通常適應范圍主要包括頭、胸、腹三大部分。具體的檢查流程,應按照醫院規定,由醫生開具檢查單後前往放射科劃價、繳費、排號、檢查,最後影像科醫生和護士會告知患者拿結果的時間。
1、門診或住院患者持臨床醫生開出的CT檢查單,在相應醫院設置的繳費窗口完成劃價繳費後,到放射科登記窗口進行登記排號或者預約時間;
2、患者檢查前,護士會提前告知檢查注意事項,如女性檢查胸部CT不要穿戴內衣、訓練呼吸等,或者增強CT提前打好留置針;
3、患者檢查時,需要根據影像科技師的指導,按照檢查部位的要求躺到CT檢查床上,配合完成檢查即可。平掃及增強CT通常幾分鍾之內就可以完成。增強CT需要使用高壓注射器注射造影劑,會以高速進入人體血液後,產生全身發熱的情況,屬於正常現象,患者不用擔心,檢查前護士也會提前告知;
4、患者檢查後,有做增強CT的患者需要按照護士的指示在規定區域休息觀察30分鍾,避免造影劑過敏等不良反應,觀察完後再找護士拔掉留置針,之後的時間也需要多飲水,排出造影劑;
5、CT檢查結果由放射科診斷醫生完成,再轉由上級醫生二次審核後發放給患者,不同醫院的醫院規模、人流量均不同,規定也會不同。三甲醫院通常在24-48小時內可以持檢查條碼到醫院設定的自助取片機上列印檢查結果,住院患者可以不用取,如有個人需要也可以在自助機上列印。
④ MRI與MR檢查是一樣的嗎區別何在幫忙看一下MR報告單
通常我們說的MR檢查就是MRI檢查,專業術語叫核磁共振檢查。
MR檢查其中又分MRA(腦血管畸形檢查)和MRI(骨骼、神經系統檢查)兩大種。
總稱MR檢查。
增強是指懷疑病變有腫瘤可能時,可加增強造影劑以發現之。還是這個檢查,只不過檢查過程中,注射加入增強造影劑,以顯示圖像對比結果,以利於判別病變性質。
你的情況,可先抗炎治療,如果一段時間治不好,再增加不晚。
⑤ 口腔頜面部簡介
kǒu qiāng hé miàn bù
口腔頜面部的范圍,系指上起額部發際,下至舌骨平面,左、右達顳骨乳突垂直線,包括口腔及顏面部。在臨床上為了便於描述病變的部位和范圍,常按解剖區域分為14個部位:額部、眼眶部、眶下部、顴部、鼻部、口唇部、腮腺部、嚼肌部、耳部、頦下部、頦部、頰部、顳部和頜下部。口腔頜面部有眼、耳、鼻、咽、口腔和涎腺等器官,它具有視、聽、嗅、呼吸、攝食、咀嚼、味覺、吞咽、語言、表情和分泌唾液等重要功能。正常人頜面部的生長發育,與顱、面、頜骨、牙弓、牙齒的發育密切相關;若其發育失調,則將直接影響頜面部外形的諧調和牙齒咬異常。
口腔頜面部由上頜骨和下頜骨形成主要支架,其次有較小的鼻骨、淚骨、篩骨、顴骨、犁骨、齶骨和鼻下甲骨,以及部分的額骨、蝶骨和顳骨組成。頜面部有強大的咀嚼肌和纖細的表情肌。在皮膚下,筋膜間,筋膜與肌肉及骨膜間均為蜂窩組織所充滿,形成許多彼此通連的筋膜間隙,頜面部有豐富的血循環和淋巴循環;還遍布感覺和運動迅緩激神經的分支,並有涎腺及其導管走行其中;還有若干薄骨壁所組成的一些自然腔竇,如眼眶、鼻腔、上頜竇和口腔等,頜面部疾患及手術時應注意這些復雜的解剖結構,顏面部皮膚薄而柔軟,皮下組織疏鬆,具有一定的伸展移動性;皮膚的皮紋都有一定的走行方向;顏麵皮膚有豐富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這些特點均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口腔位於頜面部下份,它是消化道的起端。前界為上、下唇,其游離緣形成口裂與外界相通,兩側為頰部,上界為齶部,下界為口底,後為咽門。當閉口時,上、下牙列,牙槽突和牙齦將口腔分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口腔前庭為牙列、牙槽突和牙齦與唇、頰之間的潛在空隙。其上、下界為唇、頰粘膜移行至牙齦的轉褶處,前面稱唇溝,兩側稱頰溝,畝襪或統稱前庭溝。在前庭溝的正中線、上、下中切哪慶牙間,由唇至齦的粘膜皺襞稱為唇系帶。兩側上、下尖牙或雙尖牙區的粘膜皺襞稱為頰系帶。兩側正對上頜第二磨牙牙冠的頰粘膜上,有突起的 *** 為腮腺導管開口。口腔前庭在兩側後部經翼下頜皺襞與最後磨牙遠中面的空隙與固有口腔相通。固有口腔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上為硬、軟齶,下為口底,前界和兩側為上、下牙弓,後為咽門,整個固有口腔為舌體所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