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面部腫瘤醫生都怎麼看

面部腫瘤醫生都怎麼看

發布時間:2023-06-02 13:09:09

⑴ 臉部脂肪瘤應該看什麼科

腫瘤科或外科

⑵ 面部癌症症狀

概述

我們都知道日常中各種癌症的發病幾率越來越高,而且大多數患者都有一定的癌前徵兆。比如除了局部位置疼痛、渾身無力、食慾下降之外之外,他們的臉部皮膚也是一個很好的報警器。但是這些症狀有時候也往往容易被患者疏忽掉,到中晚期階段也往往會造成誤診或是治療延期。所以平時一定要善於觀察面部情況,簡單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有關常識。

步驟/方法:

1 首先來說我們都知道肺部有疾病的患者和正常人相比較,一般來說面色通常是蒼白並且沒有光澤的,出現目前症狀大家平時不能疏忽掉。所以說並不是臉色發白就好,但是這個症狀也並不是好事。

2 另外我們還知道不少人出現這個臉色發白長時間不能自然消失或者治療起來不見效,就要當心了。另外還有些患者有反復面癱,面神經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症狀者都有可能是癌症患者發病前的一系列症狀了。

3 最後我們還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經常持續性出現面部潮紅、帶些癢感這些看似是不相及的症狀,其實很可能這就是叫做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症。一旦類似疾病症狀出現之後,早發現早治療是根本。

注意事項

專家指出,面不症狀是進展性的,這個特殊症狀跟癌症病變密切相關。而且這種病症狀復雜多變,治療起來我們更是不能盲目。平時不能靠專科醫生來單打獨斗,一定要經過系統方法檢查後再針對性治療最重要。

⑶ 女子陪閨蜜就診自己卻被查出癌症,為何通過面部也能看出癌症

有些醫生的經驗比較豐富,所以從面部就能初步看出是否患病,而且皮膚類的疾病會通過面部形態表現出異樣,醫生看面部就能看出問題。有些人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態,稍有不適就會到醫院檢查,也有些人不注重身體,一直拖到病情很嚴重時才會就醫,這是個人的性格決定的。

李阿姨在中秋節回了趟老家,30多年的閨蜜胡阿姨到家裡來看望她,當時胡阿姨聊天自己臉上長了許多斑有些害怕,於是兩個人約定節後到醫院檢查。到醫院醫生檢查之後發現胡阿姨臉上的斑問題不大,倒是李阿姨的臉引起了醫生的關注,隨後醫生同樣給李阿姨做了檢查,證實了心中的猜想,李阿姨患有皮膚腫瘤,好在發現及時手術後癒合很好。

三、發現身體有異常時,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如果發現身體出現異常或者發生了變化一定要及時就醫,千萬不要覺得無所謂。就像李阿姨,好在閨蜜帶著她一起去做了檢查,如果再拖可能就晚了,結果也就完全不一樣。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早痊癒。

⑷ 口腔頜面部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如何區別

口腔頜面部腫瘤按其生物學特性和對人體的危害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在臨床上鑒別腫瘤的良、惡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良性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一般生長緩慢,存在時間由幾年至幾十年不等,重量可達數公斤,如腮腺混合瘤。良性腫瘤多為膨脹性生長,體積逐漸增大並擠開和壓迫周圍組織,外表形態多為球形或分葉狀。腫瘤有包膜,與周圍組織無粘連,一般能移動。病員一般無自覺症狀,但當壓迫鄰近神經、發生繼發感染或惡變時,也可發生疼痛。不發生淋巴轉移。一般對機體無影響,但如腫瘤生長在一些重要部位,如舌根、軟齶等處,也可發生呼吸、吞咽困難而危及生命。病理檢查可發現良性腫瘤的細胞分化較好,細胞形態和結構與正常組織相似。常見的口腔頜面部良性腫瘤有:纖維瘤、脂肪瘤、造釉細胞瘤、神經纖維瘤、血管瘤等。惡性腫瘤的特點與良性腫瘤有很大區別。一般生長較快,呈浸潤性生長,癌多發生於老人,肉瘤多見於青壯年。惡性腫瘤可侵犯、破壞周圍組織,故腫塊界限不清、活動受限。當惡性腫瘤向周圍浸潤生長時,可以破壞鄰近組織器官而發生功能障礙。例如,損害面神經可造成面癱;侵犯感覺神經,可引起疼痛或麻木;涉及頜骨時,可引起牙松動和病理性骨折;侵犯翼齶凹、咬肌、翼內肌時,可發生開口困難。隨腫瘤增長,癌細胞可逐漸侵入附近淋巴管和血管中發生轉移。腫瘤迅速生長破壞而產生的毒性物質,可使病員在腫瘤晚期發生「惡病質」。病員常因腫瘤迅速生長、轉移、侵及重要臟器及發生惡病質而死亡。病理檢查可發現惡性腫瘤的細胞分化差,細胞形態和結構呈異型性,有異常核分裂出現。常見的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有:口腔鱗癌、纖維肉瘤、惡性淋巴瘤、惡性黑色素瘤、混合瘤惡變等。

⑸ [口腔頜面部腫瘤]口腔內壁長了個肉凸起

口腔頜面部腫瘤

口腔頜面部腫瘤包括良性、惡性腫瘤和瘤樣病變,良惡性腫瘤發生率之比約為2:1.其中惡性腫瘤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4.7%-20.5 %,佔全身惡性腫瘤的1.45%-73.65%. 男女性發病率之比為2:1.40-60 歲為發病高峰,發生於,60 歲以前者佔73.65%。肉瘤發生於40 歲以下。

口腔頜面部腫瘤的病因尚不明確,研究表明長期煙酒嗜好,咀嚼某些刺激性物品如檳榔與口腔腫瘤的發生有關,某些病毒感染、口腔衛生不良、營養缺乏也與之有關。某些口腔頜面部腫瘤如骨肉瘤、神經纖維瘤病、涎腺瘤存在著染色體異常;某些原癌基因ras.myc.erbB. 某些細胞因子如EGF 、TGF 和某些抗癌基因如p53 的結構和功能異常與口腔頜面部腫瘤的發生、發展和預後有關,而nm23基因功能抑制與口腔癌轉移的發生有關。口腔頜面部腫瘤的臨床檢查應重視患者的病史,有時可以提供正確診斷的線索。如鼻阻塞和涕血史,應考慮到上頜竇癌的可能。常用檢查方法如下:

(1)影像學檢查:X 線片可以顯示頜骨腫瘤的部位、范圍、性質、判斷為原發瘤還是鄰近組織腫瘤對頜骨的侵犯。頸動脈造影、瘤(竇)腔造影、涎腺造影可有助於確定某些腫瘤的范圍、性質。CT 和MRI 常用於顯示頜面深部的腫瘤。

(2)穿刺檢查:通過穿刺取得標本,觀察其物理性狀和光鏡下的細胞學診斷對腫瘤做出初步診斷。有頜面部腫塊的粗針吸和涎腺腫塊的細針吸檢查。

(3)活組織檢查:是較可靠的診斷方法,但不宜用於涎腺腫瘤、惡性黑色素瘤。活檢取材後應盡快對腫瘤進行治療。

(4)B 型超聲:對囊性、深在的腫物和涎腺腫物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5)放射性核素掃描:如99m 鍀、67鎵等掃描對頜骨中央癌涎腺淋巴瘤等的診斷有較高的特異性。

(6)化驗檢查:某些項目對嗜伊紅淋巴肉芽腫、骨肉瘤、惡性黑色素瘤等腫瘤和瘤樣病變的診斷有一定的特異性。

口腔頜面部腫瘤多位置較表淺,易於早期發現,瘤細胞對放療和化療多不甚敏感,手術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療方法。

一、軟組織囊腫

包括涎腺囊腫(粘液囊腫、頜下腺囊腫、舌下囊腫、腮腺囊腫)、皮脂腺囊腫、皮樣和表皮樣囊腫、甲狀舌管囊腫和腮裂囊腫。

涎腺囊腫

粘液囊腫

【流行病】多見於青少年,小涎腺囊腫發生於小涎腺分布的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但以下唇、口底多發。

【病因】系因小涎腺排泌通道損傷致涎液外溢到鄰近結締組織內瀦留而成,或因小涎腺排泌通道阻塞致涎液瀦留小涎腺內而成。

【症狀與體征】囊腫位於粘膜下,直徑從數毫米至2cm ,圓形,淡藍色,軟,破潰流出無色透明的粘液後消失,經過一段時間復又出現,多次破潰可變硬韌呈白色。

【治療】切除囊腫及其鄰近腺體組織,也可吸出囊腫內粘液後注入2%碘酊或20%NaCl 液,或少量三氯醋酸。

【畝兄預後】徹底切除後不復發,否則易復發。

舌下囊腫

【流行病】俗稱蛤蟆腫,好發於青少年之一側口底,較常見。

【病因】系因舌下腺導管狹窄或阻塞,涎液瀦留所致,也可因導管破裂,涎液滲入鄰近結締組織內形成迅並襲。

【症狀與體征】囊腫呈淡藍色突出於口底,穿刺抽出粘液後縮小或消失,經過一段時間復又出現,囊腫長大可上抬舌,延伸到對側口底或穿過口底肌肉間隙達頜下、頦下,影響吞咽、語言和呼吸,繼發感染可有疼痛。

【檢查】B 超顯示囊壁清楚,內部無回聲或有散在光點,後方回聲增強。

【治療】切除囊腫和舌下腺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不宜手術者可行囊腫袋形切除術;或用銀絲或鋼絲穿囊壁結成小環使囊液引流以減輕症狀。

【預後】徹底切除無復發,袋形切除術若囊壁切除過少,可因周緣封閉會有復發。

頜下腺囊腫

【流行病】少見,多單發。

【病因】因炎症、結石使頜下腺導管狹窄或阻塞,涎液瀦留於腺管內蔽緩形成。

【症狀與體征】因頜下腺導管狹窄或阻塞時發生的部位不同,囊腫的部位也不同。阻塞發生於導管前部時,囊腫可突向口底頗似舌下囊腫,阻塞發生於導管後部時,囊腫突出於頜下,觸之軟,囊性感。囊腫常位於口底肌肉的深面,無任何症狀,合並感染可有疼痛。

【檢查】X 線片有時可見患側頜下腺導管結石。B 超示囊壁清晰,內部無回聲,後方回聲增強。

【治療】切除囊腫和頜下腺。

【預後】切除後不復發。如將突向頜下的舌下囊腫誤認為頜下腺囊腫,術後必復發。鑒別點有:舌下囊腫先出現於一側口底,後才累及頜下,頜下腺囊腫恰好相反;自頜下推壓囊腫,口底出現腫物者為舌下囊腫;囊腫穿刺液稀薄者為頜下腺囊腫;術中見囊腫與頜下腺關系密切,則為頜下腺囊腫。

腮腺囊腫

【流行病】很少見,單側發生。

【病因】系因腮腺導管阻塞,涎液瀦留所致。

【症狀與體征】囊腮腺區緩慢增大之無痛性腫塊,軟,有囊性感,邊界不甚清,與表麵皮膚無粘連,基底部活動差。

【檢查】囊腫穿刺可抽出含澱粉酶的無色透明液,腮腺造影見良性佔位病變,B 超示囊性邊界清晰,內部無回聲,後方回聲增強。

【治療】囊腫及鄰近部分腮腺切除,慎勿傷及面神經和腮腺總導管,嚴密縫扎腮腺殘端。

【預後】徹底切除後不復發。

皮樣、表皮樣囊腫

【流行病】常見於青少年,表皮樣囊腫多見。

【病因】由胚胎發育時期殘留於組織中的上皮發育而來,表皮樣囊腫也可由外傷、手術等使上皮細胞種植組織內發育而成。

【症狀與體征】表皮樣囊腫好發於頭皮、腮腺區和頜下區,圓形,直徑多小於3cm ,與表麵皮膚粘連,增長緩慢,壓之有揉面感,繼發感染可紅腫,驟然增大,疼痛。皮樣囊腫多見於眶周和面、頸中線部,圓形,直徑可達4-5cm ,活動、無粘連,壓之有揉面感,增長緩慢,壓迫骨質可致骨缺損。

【檢查】囊腫穿刺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樣物。

【治療】切除囊腫。

【預後】切除後不復發,皮樣囊腫偶見惡變,其惡變率為1.5 % -9.2%。

甲狀舌管囊腫

【流行病】較少見,多見於青少年男性,男女發病率之比約為2:1。

【病因】囊腫由胚胎發育期中形成的甲狀舌管殘留發育而來。

【症狀與體征】囊腫呈球形,較小,增長緩慢,質地軟而韌,邊界清楚,位於頸中線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跡間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上下多見,偶見偏於頸側者。伸舌時囊腫縮向上方深面,位於舌骨以下者在囊腫與舌骨間可捫及一堅韌的條索狀物,一般無症狀,繼發感染可有疼痛和囊腫增大。如囊腫因感染或損傷破潰,可形成甲狀舌管瘺,時有粘液排出。

【檢查】B 超示囊性,內部無回聲,後方回聲增強。

【病理】囊腫呈球形,包膜完整,內壁光滑,內含清亮的液體或粘液。光鏡下囊腫和瘺管均襯有復層柱狀上皮,纖毛柱狀上皮或復層鱗狀上皮,上皮下常見甲狀腺濾泡及淋巴細胞浸潤。

【治療】切除囊腫,術中應咬除與之相連的部分舌骨。甲狀舌管瘺應切除瘺口周圍皮膚。

【預後】切除徹底不復發,甲狀舌管瘺長期不治療可發生癌變。

鰓裂囊腫,

【流行病】較少見,多發於中年以前,單側,以右側多見。

【病因】由胚胎發育期鰓裂上皮殘余發展而來。

【症狀與體征】囊腫位於面、頸部側方之胸鎖乳突肌前緣處,因來源的鰓裂不同,其發生的部位也不同,第一鰓裂瘺多於囊腫,位於耳垂下方至舌骨小角連線上的任何部位,囊腫則位於腮腺區,耳垂後和頜下區;以舌骨和下頜角做標志將頸部分為上、中、下三份,第二鰓裂囊腫多於瘺,位於頸上份,瘺之外口位於頸中下份之胸鎖乳突肌前緣處,其內口通向咽側壁;第三、四鰓裂囊腫甚少見,偶見瘺,第三鰓瘺外口位於頸中,下份胸鎖乳突肌前緣處,內口通咽側壁;第四鰓瘺外口位於頸下份胸鎖乳突肌前緣處,內口通向梨狀窩或食管。諸鰓裂中,以第二鰓裂囊腫最多見。囊腫球形或分葉狀,表面光滑,生長緩慢,無疼痛,上呼吸道感染時可驟然增大、疼痛,而後又回縮,觸診囊腫柔軟,有波動感,邊界不十分清楚。

【檢查】囊腫穿刺可抽出黃綠色或棕色清亮液體,鰓瘺可行瘺管造影以明了瘺管走向。

【病理】囊腫大小不一,壁厚或薄,內含清亮含或不含膽固醇結晶液體。光鏡見囊腫襯以復層鱗狀上皮或假復層柱狀上皮,囊壁纖維性,含大量淋巴樣組織。

【治療】切除囊腫和瘺管,嬰幼兒宜2 歲後手術,術中既要徹底切除病變,又要保護頸部大血管和神經。

【預後】徹底切除不復發,否則易復發。

頜骨囊腫分為牙源性囊腫和非牙源性囊腫。

牙源性囊腫 二、頜骨囊腫

包括根端囊腫、始基囊腫、含齒囊腫、角化囊腫。

【病因】根據囊腫來自於病灶牙根類肉芽腫內剩餘上皮的增生、壞死、液化,始基囊腫等在牙釉質和牙本質形成前造釉器星網狀層變性,加之周圍組織液滲入蓄積而成,含齒囊腫又稱濾泡囊腫系在牙冠或牙根形成後縮余釉上皮與牙面之間發生液體滲出而形成的囊腫,角化囊腫來自牙胚或牙根殘余。

【症狀與體征】根端囊腫多見於病損前牙區,含齒囊腫好發於上頜尖牙和下頜第三磨牙區,始基囊腫和角化囊腫多見於下頜磨牙區和升支。囊腫無症狀緩慢增大,致頜骨膨隆、面部變形,捫之有乒乓球樣感覺。除角化囊腫可突向並穿破舌側骨極外,其餘囊腫多向唇頰側膨出,骨破壞嚴重可有病理骨折,囊腫可突向鼻腔、上頜竇,引起復視。囊腫壓迫致槽骨吸收,鄰牙松動移位,角化囊腫可致牙根吸收。

【檢查】X 線片見一清晰圓形、卵圓形透光陰影,圍以白色骨反應線。角化囊腫穿刺可抽出奶油樣物或淡黃色囊液,其他囊腫穿刺液均清亮。

【治療】摘除囊腫,除去病源牙,角化囊腫須同時去除部分正常骨質。

【預後】角化囊腫單純摘除易復發(40%-50%),極少數可癌變,其他囊腫術後多不復發。

非牙源性囊腫

包括鼻齶囊腫、齶正囊腫、球上頜囊腫、下頜正中囊腫、鼻唇囊腫。

【流行病】較少見,多發生於年輕人。

【病因】系因胚胎發育期面突融合處殘留上皮發育而來。

【症狀與體征】諸囊腫除發生的部位不同外,均為緩慢增大的囊性病變,多無症狀,囊腫長大致局部膨隆,發生鼻堵塞、牙齒移位,檢查見球形的囊性腫物。鼻齶囊腫位於齶前部上頜骨中線上,齶正中囊腫位於硬齶中線處,球上頜囊腫位於上頜側切牙與尖牙之間,下頜正中囊腫位於頜正中聯合處,鼻唇囊腫則位於鼻前庭與上頜骨之間的軟組織內。

【檢查】同牙源性囊腫。

【治療】同牙源性囊腫。

【預後】摘除後不復發。

三、口腔頜面部良性腫瘤和類瘤病變

血管瘤

【流行病】較常見,佔全身血管瘤的60%,多發生於口腔頜面部軟組織內,少見於頜骨。佔小兒良性腫瘤的36%,女性多發,約73%的患者出生時即有血管瘤存在。

【病因】系源於殘余的胚胎成血管細胞,在血管系統發育的不同階段,異常增生的血管構成不同類型的血管瘤,在叢狀期形成毛細血管瘤,網狀期形成海綿狀血管瘤,管狀期形成蔓狀血管瘤。

【症狀與體征】血管瘤可隨機體發育而增大,但增長速度減慢,偶見靜止或自然消退者。

1. 毛細血管瘤

最多見,多見於顏麵皮膚,偶見於口腔粘膜,鮮紅或紫紅色,邊界清楚,外形不規則,大小不一,小者呈斑點狀,大者可達一側面部至對側,不隆出皮面者為葡萄酒斑毛細血管瘤,突出皮面者稱楊梅狀毛細血管瘤。偶見於咬肌、腮腺、胸鎖乳突肌內,可與淋巴管瘤、纖維瘤共存。

2. 海綿狀血管瘤

好發於唇頰、舌、口底,發生於下頜骨內稱頜骨中央性血管瘤。位置淺者呈藍、紫色,邊界不甚清楚;柔軟,偶可觸及靜脈石,體位移動試驗陽性。瘤長大可致顏面、唇、舌等畸形和功能障礙繼發感染發生疼痛、破潰出血。

3. 蔓狀血管瘤

常見於顳淺動脈分布的顳部或頭皮下,偶見於口腔粘膜下,呈多處球狀隆起,表麵皮溫升高,提高有搏動和震顫,聽診可聞及與脈搏一致的吹風樣雜音,壓迫供血動脈則搏動和雜音消失。腫瘤壓迫可有骨吸收表現,也可累及表麵皮膚粘膜、破潰、出血和壞死。

【檢查】穿刺海綿狀和蔓狀血管瘤可抽出靜脈血和動脈血,動脈造影可見蔓狀血管瘤輸入動脈擴大、彎曲,瘤體內有團狀分布的造影劑。B 超示楊梅狀血管瘤邊界不整齊,呈中低回聲,海綿狀血管瘤邊界清楚,內部低回聲區中有多處小無回聲,如有靜脈石則為伴後方聲影的較強回聲,蔓狀血管瘤為低回聲中有多處縱橫交錯、粗細不一的管狀結構,內為無回聲。X 線片頜骨中央性血管瘤呈肥皂泡樣頜骨破壞,皮質膨隆,鄰近牙根吸收,下頜管增粗或受壓移位,管口擴大呈喇叭樣。

【治療】根據血管瘤類型、部位和患者年齡選擇手術切除、冷凍、激光、葯物或栓塞治療。

1. 表淺局限的血管瘤可手術、激光、冷凍治療。

2. 嬰幼兒血管瘤可予激素治療。口服強的松2-4mg/kg,隔日1 次,1 個月後若有效,休息4-6 周後可重復,也可予去炎松瘤內注射,以防發生柯興綜合征,每1-2 周1次,10-12 周為一療程。

3. 手術切除是血管瘤主要治療方法,如瘤過大,宜分期切除或對剩餘的瘤灶再予以冷凍、激光、葯物注射。巨大海綿狀血管瘤宜先行貫穿縫扎後再切除,蔓狀血管瘤宜先阻斷其供血動脈後再切除,以減少術中出血。頜骨中心性血管瘤一般先行頸外動脈結扎或頸骨開窗下齒槽動脈結扎,也可切除部分領骨後再切除腫瘤,以防發生難以控制的出血,可止血的同時須補足血容量。

4. 較小的或殘剩的海綿狀血管瘤和楊梅狀血管瘤可予平陽黴素或硬化劑瘤腔多點注入(平陽黴素8mg+2ml 生理鹽水,多點注入,0.6-2ml ,間隔7-10 天重復,總量不應超過平陽黴素40mg ;5%魚甘油酸鈉或10%明礬,

用量不應超過5ml )。

5. 蔓狀血管瘤和頜骨中央性血管瘤也可栓塞治療,栓塞劑有固體的如明膠海綿、聚乙烯醇泡沫微粒、Ethibloc ,也有液體的如無水乙醇、5%魚肝油酸鈉。

【預後】

完全切除後不復發,其他療法也可治癒。

淋巴管瘤

【流行病】較少見,多見於年輕人,囊性淋巴管瘤多見於嬰幼兒的頸側。

【病因】

系因淋巴管發育畸形而成。

【症狀與體征】

淋巴管瘤分為毛細淋巴管瘤、海綿狀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

1. 毛細淋巴管瘤

常見於口腔粘膜,偶見於皮膚,如針頭大小孤立的或多發散在的圓形囊狀或點狀,稍隆出,無色透明,質稍硬,如與毛細血管瘤並存則呈黃色小皰狀突起混雜存在。

2. 海綿狀淋巴管瘤

常見於唇頰、舌、腮腺嚼肌區,可長大致巨唇、巨舌,易因損傷發生感染潰爛。

3, 囊性淋巴管瘤又稱囊狀水瘤,多見於嬰幼兒頸側鎖骨上方和頜下,也可見於口底、腮腺嚼肌區、顳下窩,多房囊性,柔軟有波動感,與表麵皮膚粘膜無粘連,繼發感染可致突然增大、疼痛,炎症消退後又可縮小,體位移動試驗陰性。

【檢查】穿刺囊性淋巴管瘤可抽出淺黃色淋巴液,塗片可見淋巴細胞,B 超海綿狀淋巴管瘤示低回聲隔和多處無回聲區,壁光滑,後方回聲增強,囊性淋巴管瘤呈整齊的細線樣回聲,內部為隔的無回聲伴後壁回聲增強。

【治療】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法,腫瘤較大者宜分次或姑息性切除,殘留的部分可予平陽黴素瘤內注射、冷凍、5%魚肝油紗條填塞。病變廣泛或位於口腔後部,咽部干應預防性氣管切開。

【預後】徹底治療後不復發。

神經鞘瘤

【流行病】又稱雪旺細胞瘤,不少見,好發於成年人V 、VI 、VII 、VIII 、IX 、X 顱神經。

【病因】來源於神經鞘雪旺細胞的異常增殖。

【症狀與體征】腫物多單發,增長緩慢,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清,質地中等或硬韌,發生於感覺神經者可有壓痛,發生於頸交感干者可有霍納綜合征,發生於迷走神經者可有聲嘶、乾咳、進食嗆咳,腫物可沿神經長軸左右移動,不能上下移動,腫物過大要有粘液變而軟如囊腫。少數惡性神經鞘瘤生長快速,破壞鄰近骨和其它組織,術後極易復發和遠處轉移。

【檢查】該瘤粘液變時可抽出不凝結之血性液,B 超示腫物內部均勻低回聲,瘤體大者可為低、無回聲區或伴有中等回聲,分布不均勻。

【病理】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清楚,包膜完整,質硬或軟韌,切面乳白色,瘤體大者常有分葉,若有出血、壞死或囊性變則呈棕紫色。光鏡下瘤細胞呈細紅梭形或多邊形,據其排列不同分為束狀型、網狀型和上皮樣型,常混合存在。

【治療】切除腫物,須平行神經長軸層層切開腫瘤外包膜達真包膜後將瘤剜出,切開的神經干纖維不予縫合,多次復發的神經鞘瘤應術中冰凍檢查,如系惡性或惡變,按惡性腫瘤處理。

【預後】切除後不復發,易發生受累神經功能受損症狀,但多能恢復,惡性神經鞘瘤預後不良。

神經纖維瘤

【流行病】較常見,多發於青年人V 、VIII 顱神經,單發,多發者稱神經纖維瘤病。

【病因】來源於神經內膜、外膜、束膜及神經鞘細胞的異常增殖。

【症狀和體征】

腫物位於神經分布的皮內或皮下,增長緩慢,初硬韌,後變柔軟,邊界不清,活動差,其表麵皮膚和軀干四肢皮膚可有大小不一的棕色或黑色斑點,病程久者病變區皮膚極度鬆弛下垂致面部變形,來自感覺神經者有明顯觸痛,腫物壓迫可致骨吸收,缺損。腫物多發者可有家族史。

【檢查】B 超示腫塊邊界不甚清,內部低回聲,分布不均勻,如瘤內有壞死、液化,可有小無回聲區。

【病理】瘤呈邊界不清的結節狀,無包膜,硬韌,切麵灰白色。光鏡下瘤細胞少,間質疏鬆,瘤組織由梭形或星形神經鞘細胞和穿插於其間的膠原纖維束組成。

【治療】腫物切除,切除前須明確有無顱骨缺損,腫物與竇腔是否相通,應對切除程度和術後缺損修復有所估計,做輸血准備,切除前沿腫物周邊縫扎可減少出血,較大者須分次切除。神經纖維瘤病原則上不適宜手術。

【預後】徹底切除後不復發。

角化棘皮瘤

【流行病】不少見,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的外露處皮膚如面部、耳、手背,偶見於唇部。

【病因】病因不清,日光暴曬可能是重要病因,病毒感染、炎症、外傷、變態反應和酸類刺激也與本病有關。

【症狀和體征】初呈堅硬丘疹,單發或多發,迅即發展成半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皮膚或粘膜下腫塊,邊界清楚,中心凹陷呈「火山口」樣,質硬,表面有棕黑色痂皮,此過程約為3-5 周,後病變靜止約4-8 周,再後腫物消退縮小,排出角化栓,遺留一輕度凹陷之瘢痕。

【檢查】活組織檢查可確定診斷。

【病理】光鏡下見鱗狀上皮增生突入真皮層,有角化珠形成,但界限清楚,棘細胞增生僅限真皮層內,基底膜完整,細胞分化好,無間變。

【治療】腫物冷凍或手術切除。

【預後】治療後極少復發,復發者應反復復習病理排除鱗癌,不能排除者予廣泛切除後放療。

纖維瘤

【流行病】不多見,多見於皮膚,也可見於口腔內頰、舌、牙槽突。

【病因】系由皮下、粘膜下或骨膜纖維結締組織異常增殖而來。

【症狀與體征】腫物圓形或不規則形,無疼痛,質地中等,邊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動,發生於口腔內者有蒂或無蒂,可有牙槽骨吸收、牙齒松動,移位,腫物可因損傷破潰,繼發感染而疼痛。

【檢查】發生於齦者( 線片可有槽骨吸收。

【病理】腫物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不一,邊界清楚,表面光滑,有蒂或無蒂,質地較硬。光鏡下瘤組織由大量纖維組織組成,少見血管和細胞,如有大量成纖維細胞,血管豐富則可能為低度惡性的纖維肉瘤。

【治療】腫物切除,發生於齦、牙槽突者須除去受累牙槽骨及骨膜,拔除有關牙齒。

【預後】切除徹底不復發,多次復發易惡變。

骨化性纖維瘤

根據骨化性纖維所含纖維組織之多少和骨化程度之不同分別稱之為纖維骨瘤和骨纖維瘤。

【流行病】較常見,多發生於青少年女性,多見於上頜骨。

【病因】病因不明,曾認為系伴有顯著骨生成之纖維結構不良。

【症狀與體征】早期無症狀,長大致頜骨膨隆,顏面變形,牙齒移位,波及顴骨,上頜竇、齶、眶使眼球移位、復視、鼻堵塞,繼發感染可發生骨髓炎,多為單發,多發者常為骨纖維異常增殖症,家族性頜骨肥大常有家族史。

【檢查】X 線片病變為單發圓形骨缺損,初呈毛玻璃樣,繼則骨小梁似骨瘤樣密度增高,瘤灶內由邊緣不齊的骨間隔分成多房,各房外形不規則,病變區牙齒受擠移位、脫落。

【病理】

腫物多為實性,偶為囊性,有包膜,邊界清楚,切面可見骨質被灰白色瘤組織代替。光鏡下見瘤組織由緻密的束狀或漩渦狀排列的纖維組織組成,其間有不規則的骨樣組織、骨小梁或鈣化團塊。

【治療】徹底切除腫物,如病變較大或多發,宜在青春期後再切除,所遺骨缺損植骨等修復。

【預後】切除徹底不復發。

粘液瘤

【流行病】少見,發生於軟、硬組織,常見於青少年,屬有低度惡性傾向的腫瘤。

【病因】病因不清,有認為系由纖維組織基質粘液變而來,或由胚胎細胞殘余而來,也有認為其來源於成牙組織。

【症狀與體征】多見於頜骨,尤為下頜骨前磨牙和磨牙區,軟組織極少見,增長緩慢,局部浸潤性生長,早期無症狀,腫瘤長大可致頜骨畸形,腫瘤可突破骨皮質侵入軟組織。

【檢查】X 線片示病變區頜骨膨隆伴蜂房狀破壞,細房隔呈直線穿過密度減低區如線網狀。

【病理】腫瘤無包膜,切面呈膠凍狀,有粘液樣物,質脆。光鏡下見星形和梭形瘤細胞疏散分布於疏鬆的粘液基質內,以細長的胞突相連。

【治療】在正常組織內完整切除腫物,矩形甚至一側頜骨切除,可即刻植骨。

【預後】徹底切除後不復發,否則易復發。

造釉細胞瘤

【流行病】最常見的頜骨腫瘤,占口腔頜面部腫瘤的3.05%,好發於青壯年,無性別差,極少數為惡性。多見於下頜體和升支交界處。

【病因】病因不清,有認為其由始基囊腫、含齒囊腫轉化而來,目前多認為其由造釉器或牙板上皮異常增

殖而來。

【症狀與體征】初期無症狀,緩慢增大致頜骨膨隆,面部變形,頜骨骨壁變薄,觸診有「乒乓球」感,腫瘤可穿破骨質侵入軟組織,侵犯牙槽骨骨吸收,牙齒松動、移位、脫落,壓迫下齒槽神經致唇麻木,腫瘤過大可致張口受限、吞咽、咀嚼和呼吸困難,也可發生病理性骨折,上頜骨造釉細胞瘤可致鼻塞,侵入上頜竇致眶變形、眼球移位和復視,繼發感染可潰爛疼痛。

惡性造釉細胞瘤生長快速,疼痛,唇麻木,易穿出頜骨侵入軟組織,較少區域淋巴結轉移,偶見遠處轉移。

【檢查】X 線片見頜骨內蜂窩狀或多房性囊腫樣陰影,邊緣不齊呈半月形切跡,邊緣分葉或不分葉,有或無半月形切跡。瘤穿刺液蛋白總含量超過48g/L,IgG 超過150g/L。內鏡見囊壁凹凸不平,B 超見腫物呈實性低回聲,分布不均勻,或無回聲。

【病理】腫瘤無包膜,切面實性或囊性,常共存於同一個瘤體內,實性部分灰白或灰黃色,囊性部分含草綠色或棕色囊液。光鏡下見類似於造釉器排列的瘤細胞團塊分散於結締組織間質內,團塊中央可有變性、液化或囊腔。惡性造釉細胞瘤類似基底細胞癌、鱗癌或肉瘤。

【治療】手術切除,應距瘤0.5cm 以上整塊截骨。也可徹底刮除囊壁,去除可疑骨壁後液氮冷凍瘤腔骨壁,密切隨訪,一旦復發再行整塊截骨術。惡性造釉細胞瘤按惡性腫瘤處理。

【預後】切除徹底多不復發,單純刮除易復發,多次復發可惡變。惡性造釉細胞瘤雖已有遠處轉移,仍可帶瘤生存多年。

佔位性病變

什麼是佔位性病變?

「佔位性病變」是醫學影像診斷學中的專用名詞,通常出現在X 射線、B 超、CT 、MRI(磁共振) 、DSA(數字減影動脈造影) 等檢查結果中。它的意思是:被檢查的部位有一個「多出來的東西」。這個「多出來的東西」可使周圍組織受壓、移位。佔位性病變通常泛指腫瘤(良性的、惡性的) 、寄生蟲、結石、血腫等,而不涉及疾病的病因。 正確看待佔位性病變

佔位性病變並不等於是癌症。 臨床工作中,有經驗的醫生結合患者的病史,一般都可做出較明確的診斷。只有在難以確定的情況下,才使用這個名詞。此時,醫生會要求患者提供更詳細的病史,以及參考其他檢查,或做一些特殊的CT 掃描進一步明確。

佔位性病變分類

佔位性病變根據性質不同可分為惡性佔位性病變和良性佔位性病變。惡性佔位性

病變主要包括癌、肉瘤等,其中常見的是癌。肉瘤是一種來源於血管內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比較少見,但一般不會到處轉移,生存期比癌時間長,。

良性佔位性病變從大體上可分為囊性佔位和實質性佔位兩種類型,囊性佔位性病變主要包括囊腫、膿腫、等,其中囊腫較常見; 實質性佔位主要包括血管瘤、細胞腺瘤、局灶性結節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瘤樣增生等,其中以血管瘤最為常見。發現有佔位病變後,首先要定性論斷,即確定病人佔位的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各種影像學檢查不但可以配合定性論斷,還可以進行定位論斷,也就是進一步確定佔位病變的位置、大小、數目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定位診斷最常用的是CT 、核磁共振掃描成像、B 超,必要時可應用動脈血管造影,為能否手術治療提供依據。

⑹ 面部血管瘤都有哪幾種類型

臨床中,由於血管瘤的種類有很多種,所以不同類型的血管瘤其發病部位和臨床症狀都是不一樣的。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01鮮紅斑痣
顏色是紅色、暗紅或紫紅色,多發生於表皮之下的真皮層,壓之會出現部分褪色或完全褪色現象,不高出正常皮膚的表面。
02毛細血管瘤
一般多是出生時就有,由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而形成密集細小的毛細血管所組成。初期呈片狀或血管痣形狀,顏色表現為紅色、暗紅或紫紅,與皮膚表面平齊或稍微有一點隆起於皮膚,觸摸柔軟、按壓褪色。
03草莓狀血管瘤
外形呈點狀類似於草莓,顏色多為鮮紅色或者紫色,摸之柔軟,瘤體會高出皮膚表面,是由於血流量比較大的毛細血管發生增生而產生的。出現上述症狀基本可確診為草莓狀血管瘤,但也不能排出混合狀血管瘤的可能性,需要到正規醫院找專業醫生來診斷確診更為穩妥。
04混合型血管瘤
一般表現為草莓狀血管瘤並有明顯隆起或稍隆起皮膚表面的症狀,初期表現為紅色斑塊並不斷增大,並不能向深層組織侵犯形成小丘狀或結節狀隆起腫塊,質柔軟,邊界不清、壓之縮小,由於此類型的血管瘤不好自行判斷,要到正規醫院檢查確診。
05蔓狀血管瘤
顏色多為暗紅色或藍紫色,血管迂曲呈蚯蚓彎曲狀或呈蜘蛛網樣放射狀擴張外觀,病變處隆起,聽診或者用手觸能感覺到血管的波動或聽到雜音,腫塊柔軟界限不清晰,臨床上容易誤診成海綿狀血管瘤。
06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損害程度比較大,病變多發生於真皮深層或者皮下組織,本病於頭部、頜部、面部多見,隆起於正常皮膚,表現為藍色或紫紅色,壓之可縮小,去壓後恢復原樣,基本可確診為海綿狀血管瘤。

⑺ 如何及時發現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避免誤當做牙齦炎或潰瘍處理

總體上,口腔頜面部腫瘤的發病率並不是很高。但很多時候,會出現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被誤認為是牙齦炎、潰瘍、上頜竇炎、頜面骨髓炎等,導致病人延誤治療的情況。那麼,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如何及時發現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呢? 就普通人而言,了解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的高危因素以及早期的一些典型症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口腔癌的發病是多因素導致的,包括內在的因素以及外在的因素。如煙酒、檳榔、口腔內的殘根殘冠都是口腔癌的危險因素,我們要盡量避免,預防口腔癌。 另外,還需要了解常見的一些典型症狀,如口腔出現菜花樣腫物、經久不愈潰瘍、有疼痛表現、口腔出血或者是出現一些功能障礙、甚至在頸部段告包塊,這些都應該提高警惕,及時就醫。 而作為醫生,則需要有非常強的責任心,不斷提高自身的診斷水平。同時也不可自負,過分相信自己的經驗,基於臨床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活檢的綜合評估才是全面排查口腔癌的診療思路。 在臨床上,應該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口腔檢查應該包括面部、頸部、唇紅、唇粘膜、頰粘膜、牙齦、口底、舌頭和上齶等外觀和質地。對於任何持續超過兩周潰瘍應特別重視。 醫生為患者進行檢查友改應全面且仔細,如頰部的檢查需要雙指診,盡可能檢查出頰部的潛在病損;口底腫物需要雙手診;必要時需要影像學檢查,病理活檢或超聲引導穿刺活檢。此外,對頸部的檢查也不能忽視,有一些早期腫瘤如發生在口底或口咽的腫塊常發生頸部的淋巴結轉移,所以頸部淋巴結的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總的來說,及時發現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並且避免誤診、漏診,既需要患者提高警惕心並及時就醫,也需要醫生較高的診療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將一些潛在的病變及早發現,避免延誤病情和治療。 更多醫學科普: 什麼是血管瘤?有哪些危害?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出現以下這些症狀應該注意,有可能是舌癌早期的症狀 口腔癌手術後有哪些不良並發症?如何處理? 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在頭握告明頸部腫瘤中治療效果,目前的現狀怎樣? 更多健康知識,歡迎關注「 」范松醫生」! 個人介紹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閱讀全文

與面部腫瘤醫生都怎麼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48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866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03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34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41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855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31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199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381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23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43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11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649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33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287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05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08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37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46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