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蜂窩組織炎是傳染病嗎得了後有什麼症狀
不是傳染病,是頜面部耐汪多個間隙感染引起的。是較嚴重的頜昌橋仔面感染,並伴有全身症狀。應及時治療。在口腔頜面消困治療的同時應結合全身治療。使用大量抗生素。
②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包括哪些疾病,其治療原則是什麼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是指口腔、頜周組織及頸上部化膿性炎症的總稱。在正常的頜面解剖結構中,存在著潛在的彼此相連的筋膜間隙,各間隙內充滿著脂肪或疏鬆結締組織。感染累及潛在的間隙內的結構,初期表現為蜂窩織炎;在脂肪結締組織變性壞死後,則形成膿腫。化膿性炎症可局限於一個間隙內,也可波及相鄰的幾個間隙,形成彌散性蜂窩織炎或膿腫;甚至可沿血管、神經擴散,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縱隔炎、腦膿腫、敗血症等嚴重並發症。蜂窩織炎包括:眶下間隙感染、頰間隙感染、咀嚼肌間隙感染、翼下頜間隙感染、顳間隙及顳下間隙感染、頜下間隙感染、口底多間隙感染、咽旁間隙感染、頦下間隙感染、舌下間隙感染等。
③ 頜面部蜂窩織炎的診斷檢查
1、病史注意所用抗生素的種類和數量,有無糖尿病及腎炎等病史。病程較久者,應考慮與腫瘤相鑒別。
2、檢查病變范圍、膚色、硬度、有無波動感,疑深部積膿時可作穿刺。膿液作細菌培養及抗生素敏感度測定。
3、頦下、舌下、頜下廣泛口底蜂窩織炎或咽旁間隙感染時,應特別注意有無呼吸和吞咽困難。嚴重者應注意有無失水和敗血症等症狀。
④ 什麼是「蜂窩組織」其得名原因及生理功能是什麼
蜂窩組織是一種類似於蜂窩一樣有一定組成規律的組織,分布在人體各處.
以葡萄球菌隱滑或鏈球菌為主引起的皮下組織、 筋膜下、肌間隙或深部結締組織彌漫性化膿性炎症。炎症可向四周擴散,若經及時有效治療,預後良好。發生敗血症者,預後嚴重。常發生於四肢或其他部位,發生於手指者,稱廩疽,應及時納攜瞎給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療。發生於頸部、前胸洞空者,可引起喉頭水腫,壓迫氣管,應及時搶救。
⑤ 2016考研:口腔醫學碩士解析
*專業介紹
為了完善我國口腔醫學學位制度,加速培養口腔醫學高層次人才,提高口腔臨床醫療隊伍的素質和口腔臨床醫療工作水平,以適應社會對高層次口腔臨床醫師的要求,特此設置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StomatologicalMedicine,S.M.M)。
*院校排名
口腔醫學考研院校排名,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四川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粗慧
*報考條件
1、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團結協作,身心健康,願獻身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口腔醫學事業。
2、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獨立處理本學科(指口腔內科學、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修復科學、口腔正畸學等,以下同)領域內的常見病,達到衛生部頒發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中規定第一階段培訓合格的臨床工作水平。
3、掌握口腔臨床醫學較寬廣的基礎理論和較系統的專業知識。
4、能結合臨床實際,學習並掌握臨床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學位論文並通過論文答辯。
5、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較熟練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的能力。
*考試大綱及命題要求
一、口腔解剖生理學
(一)緒論
1.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內容
2.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學習方法
(二)牙體解剖學
1.恆牙外形特點
2.恆牙內層解剖特點
3.乳牙外形特點
4.乳牙內層解剖特點
5.牙體形態的生理意義
(三)牙咬合與頜位
1.牙列形態特點
2.咬合形態特點
3.頜位的概念
4.三個基本頜位的定義、形成機制及臨床意義
(四)下頜運動
1.開閉口運動
2.側向咬合運動
3.前伸與後退運動
4.下頜邊緣運動
(五)咀嚼功能
1.咀嚼過程分期與咀嚼周期
2.咀嚼運動與牙合運循環
3.咀嚼中的咬合關系
4.咀嚼中的肌功能活動
5.牙合力與咀嚼效率
(六)骨學
1.上頜骨、下頜骨,位置、形態結構特點及臨床意義
2.蝶骨、齶骨、顳骨,結構特點及意義
(七)肌學
1.表情肌、咀嚼肌,起止、功能、神經支配
2.頸部肌肉分層、筋膜間隙
(八)關節
顳下頜關節組成、運動、韌帶及其意義
(九)脈管學
1.頸外動脈、鎖骨下動脈,走行、分支及特點
2.面靜脈、下頜後靜脈、翼靜脈叢、頸內靜脈的位置、收集、交通
3.胸導管頸段走行特點及收集
4.頸內、頸外動脈的交通及其左右的吻合
5.顱內、外靜脈交通
6.頭頸淋巴結群位置、收集
(十)唾液腺
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位置特點
(十一)神經
1.三叉神經、面神經的纖維成份及其來源、分布
2.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經的纖維成份及其來源、分布
3.頸叢組成、分支、分布
4.頭頸部植物神經來源、分布
(十二)頭部局解
1.唇、舌、頰的組成及其動脈、靜脈、特點
2.面部蜂窩組織間隙及其通連
3.腮腺咀嚼肌區、面側深區、解剖特點。
(十三)頸部局解
1.下頜下三角、頸動脈三角、頸根部應用解剖
2.頸段氣管、頸後三角局部解剖
3.顱頂及顱底內面解剖特點
二、口腔組織病理學
(一)口腔頜面部發育
1.神經嵴、鰓弓和咽囊
2.面部的發育
3.齶的發育
4.舌的發育
5.頜骨的發育
(二)牙的發育
1.牙胚的發生和分化
2.牙體組織的形成
(三)牙體組織
1.釉質
2.牙本質
3.牙髓
4.牙骨質
(四)牙周組織
1.牙齦
2.牙周膜
3.牙槽骨
(五)口腔黏膜
1.口腔黏膜的基本組織結構
2.口腔黏膜的分伍亂類及結構特點
(六)涎腺
1.涎腺的一般組織結構
2.涎腺的分布及其組織學特點
(七)牙結構異常
(八)齲病
1.齲病的發病機制和病因學說
2.齲病的組織病理學
(九)牙髓病
1.牙髓炎
2.牙髓變性和壞死
3.牙體吸收
(十)根尖周炎
1.急性根尖周炎
2.慢性根尖周炎
(十一)牙周組織病
1.牙齦病
2.牙周炎
3.發生在岩橘答牙周組織的其他病理改變
(十二)口腔黏膜病
1.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變化
2.常見的口腔黏膜病病理變化
(十三)頜骨疾病
1.常見的頜骨非腫瘤性疾病
2.常見的頜骨非牙源性腫瘤
(十四)涎腺非腫瘤性疾病與涎腺腫瘤
1.涎腺非腫瘤性疾病
2.涎腺腫瘤
(十五)口腔頜面部囊腫
1.牙源性囊腫
2.非牙源性囊腫
3.口腔、面頸部軟組織囊腫
(十六)牙源性腫瘤
1.良性牙源性腫瘤
2.惡性牙源性腫瘤
三、口腔內科學
口腔內科學包括牙體牙髓病學、牙周病學、口腔黏膜病學
牙體牙髓病學
(一)齲病
1.病因及其發病機制
(1)牙菌斑的結構及組成
(2)影響齲病發生和發展的有關因素
2.齲病的臨床特徵和診斷
3.齲病治療
(1)窩洞制備的基本原則
(2)深齲的治療
(3)並發症及其處理
(二)牙體硬組織非齲性疾病
1.牙結構異常
2.牙形態異常
3.牙慢性損傷
4.牙本質過敏症
(三)牙髓和根尖周病
1.牙髓、根尖周組織生理特點
2.牙髓、根尖周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3.牙髓、根尖周病的分類
4.牙髓、根尖周病臨床表現和診斷
5.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療
(1)活髓的保存治療
(2)感染牙髓的治療方法
6.根管治療術
(1)髓腔應用解剖
(2)根管治療術的主要步驟及其原則
(3)並發症及處理
牙周病學
(一)牙周組織的應用解剖和生理基礎
1.牙周組織的應用解剖和生理
2.牙周組織的結構和代謝特徵
(二)牙周病的病因學及發病機制
1.牙菌斑的概念及致病機制
2.牙周病的局部促進因素,全身易感因素
(三)牙周病的分類、臨床表現及診斷
(四)牙周炎伴發病變的臨床特點、診斷及治療原則
(五)牙周病與全身健康關系
(六)牙周病的預後判斷和治療計劃的擬定
(七)牙周基礎治療內容和方法
(八)牙周病葯物治療原則
(九)牙周病的手術治療
1.牙周手術治療的基本原則
2.常見牙周手術適應證、禁忌證和手術方法
(十)牙周病的預防和療效維護內容
口腔黏膜病學
(一)口腔黏膜結構及臨床病損特點
(二)常見口腔黏膜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
1.感染性疾病
2.變態反應性疾病
3.潰瘍類疾病
4.大皰類疾病
5.斑紋類疾病
6.肉芽腫性疾病
7.唇舌疾病
(三)性傳播病、艾滋病及全身系統疾病的口腔表徵
四、口腔頜面外科學
1.口腔頜面外科臨床檢查
2.口腔頜面外科麻醉,鎮痛及重症監護
3.牙及牙槽外科,種植外科
4.口腔頜面部感染
5.口腔頜面部損傷
6.口腔頜面部腫瘤
7.唾液腺疾病
8.顳下頜關節疾病
9.口腔頜面部神經疾患
10.先天性唇、面裂和齶裂
11.牙頜面畸形
12.口腔頜面部後天畸形和缺損
五、口腔修復學
(一)緒論
1.修復前的臨床檢查與診斷
2.修復治療計劃
3.修復前的准備與處理
(二)印模與模型技術
1.印模技術
2.模型技術
(三)嵌體
1.嵌體種類
2.嵌體適應證
3.嵌體預備的各項基本要求
(四)樁冠、樁核冠
1.適應證
2.樁核修復的牙體預備方法及要求
(五)全冠
1.全冠的種類、適應證、禁忌證
2.各類全冠的臨床特點
3.全冠修復的固位原理及抗力要求
(六)牙列缺損的固定義齒修復
1.固定義齒的修復方式與類型
2.固定義齒修復的生理基礎
3.固定義齒的修復設計與基牙選擇
4.固定義齒修復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七)牙列缺損的可摘局部義齒修復
1.可摘局部義齒的適應證、優缺點
2.可摘局部義齒的類型及支持方式
3.牙列缺損修復類型及選擇
4.可摘局部義齒的組成及作用
5.牙列缺損及可摘局部義齒的分類
6.可摘局部義齒的設計
7.可摘局部義齒的戴入與戴入後出現問題的處理
(八)覆蓋義齒
1.覆蓋義齒的生理學基礎、優缺點、適應證、禁忌證
2.覆蓋基牙的處理及其利用方式
(九)附著體及套簡冠義齒修復
1.附著體及套筒冠義齒的適應證、禁忌證
2.附著體及套筒冠義齒的組成及分類
3.附著體及套筒冠義齒的修復特點
(十)全口義齒
1.牙列缺失後的口腔內軟硬組織變化特點
2.全口義齒的固位和穩定
3.印模與模型要求
4.頜位關系記錄
5.全口義齒戴入
6.戴牙後常見問題及處理
(十一)種植義齒
1.種植義齒的組成和結構
2.種植義齒的種類
3.種植義齒的修復治療原則
4.種植修復並發症及其防治
(十二)粘接修復技術
1.粘接形成的機制
2.粘接貼面修復技術
(十三)其它特殊修復
1.頜面缺損修復的特點
2.牙合與咬合病的修復治療原則
3.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常見修復治療方法
4.牙周疾病的修復治療適應證、治療原則
5.牙科CAD/CDM系統的工作原理
第三部分 考試形式
一 答卷方式:閉卷,筆試
二 答題時間:180分鍾
三 滿分300分,分值比例
口腔解剖生理學、口腔組織病理學 約25%
口腔內科學 約25%
口腔頜面外科學 約25%
口腔修復學 約25%
四 題型比例
名詞解釋 約20%
單項選擇題 約20%
多項選擇題 約20%
論述題 約40%
五 參考書目
主要參考書目以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供口腔醫學類專業用為主。
①《口腔解剖生理學》,皮昕主編,第六版
②《口腔組織病理學》,於世鳳主編,第六版
③《口腔頜面外科學》,邱蔚六主編,第六版
④《口腔修復學》,趙銥民主編,第六版
⑤《牙體牙髓病學》,樊明文主編,第三版
⑥《牙周病學》,孟煥新主編,第三版
⑦《口腔黏膜病學》,陳謙明主編,第三版
*學位論文/授予
申請人必須通過學位課程考試、臨床能力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由學位授予單位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批准授予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
1、學位課程考試:考試科目包括政治理論、專業課及基礎理論課,總門數不少於5門。由學位授予單位組織考試。
2、臨床能力考核與學位論文答辯:由學位授予單位按學科、專業組成考核答辯委員會,
考核答辯委員會應由3至5名具有口腔醫學副教授或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專家(含口腔醫學碩士生導師1-2名)組成。
臨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申請人是否具有規范的口腔臨床操作和獨立處理本學科常見病的能力。
學位論文答辯,由考核答辯委員會以論文答辯的形式考核申請人的臨床科研能力。
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的要求:
(1)學位論文可以是包含文獻綜述的病例分析報告;
(2)學位論文應緊密結合臨床實際,以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為主;
(3)學位論文應表明申請人已經掌握臨床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人才培養目標
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堅持真理、獻身科學、醫德高尚、作風嚴謹、具有較高診療水平和較強教學與科研能力,具備適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需要的德、智、體發展的口腔醫學專業人才。
*就業方向
口腔科醫生的就業領域較寬,既可在大醫院從事口腔科工作,也可私人開設診所,並且能在美容院從事相關的面部整容、美容。畢業後從事與醫學教育、科研、臨床實踐相關的工作:
醫師——在醫療機構或個體診所中幫病人解決口腔的疾苦
教師——在醫學院校從事口腔醫學教學工作
科研工作者——研究口腔疾病的發生、發展、預防及治療
銷售人員——到牙科醫療器械公司、牙膏公司、牙科材料公司等從事營銷工作。
考研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考研考點內容、不清楚考研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⑥ 面部蜂窩組織炎怎麼治療和病因
面部蜂窩組織炎是一種皮膚性病症,其會危害黏膜或皮膚皮下脂肪層,因為皮下脂肪本身的排列方式就有點像蜂窩,所以此病因此而得名,那麼而對這類疾病如何治療以及它們的病因是什麼呢?
何謂蜂窩性組織炎
蜂窩組織炎簡單的說就是一種黏膜或皮膚傷口的細菌感染(常見的有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菌、嗜肉菌等),當細菌感染已經侵犯到黏膜或皮膚皮下脂肪層,因為皮下脂肪本身的排列方式就有點像蜂窩,所以這類炎症又稱為蜂窩組織炎。它可能直接發生在傷口的部位,也有可能會出現在傷口的鄰近皮膚上,較常好發在臉部與腿部。細菌除了由傷口進入外有時身體其它部位有細菌的感染,也可能造成蜂窩組織炎。發生在顏面部位的蜂窩性組織炎就稱為顏面部蜂窩性組織炎。
蜂窩性組織炎的症狀
局部出現紅、腫、熱、痛是所有發炎最初的症狀,會引發蜂窩組織炎就不止於此,會開始出現局部灼熱感及壓痛現象,局部會有水腫、紅斑的情形。同時也會有發燒、畏寒、全身倦怠、頭痛或關節痛等。血液檢查時,血中白血球會明顯的上升。若不即時治療,等到出現淋巴腺腫時,表示細菌已經侵入血液中,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敗血症而死亡。當細菌造成嚴重時的發炎可能已找不到傷口,或是細菌轉移至其他部位而不在原來的傷口處發炎。
面部蜂窩性組織炎病因
顏面部蜂窩性組織炎的感染源絕大部分是由牙齒而來稱為齒源性感染。引起感染的細菌大部分是固有的細菌。這些構成牙菌斑的細菌,可在黏膜表面及牙齦溝被發現。它們主要是嗜氧革蘭氏陽性球菌、厭氧革蘭氏陽性球菌及厭氧革菌氏陰性桿菌。當這些細菌能有機會到深一點下層組織,可經由壞死牙髓或經由一個深的牙周囊袋而造成齒源性感染。
面部蜂窩性組織炎如何診斷 1.詢問病史及拍攝X-ray 2.發病過程及期間 3.是否有紅、腫、熱、痛 4.是否有發燒、發冷情形 5.血液檢查可發現白血球增加 6.口內有牙齒病灶或症狀 面部蜂窩性組織炎如何治療 1.找出感染源在那裡,進行治療如根管治療或拔除致病齒 2.切開與引流.盡早將膿液排出體外,避免感染繼續擴散 3.給予抗生素 4.必要時須安排住院治療 6. 顏面部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會致命蘆笑清,是怎樣的情況
在齒源性感染中,有一種若無及時處理會很快致命的是叫魯特維格氏咽峽炎,乃是同時侵犯兩側顎下、舌下、頦下間隙,稱作Ludwig咽峽炎(Ludwigs angina)。此種感染是一種快速擴展的蜂窩性組織炎,症狀為頸部極度腫脹,舌頭上抬,初看之下,好像是另一個舌頭,此時,病人體溫上升、呼吸及脈博加速,顯得疲倦虛弱,合並牙關緊閉,呼吸急促,舌咽困難,此時就要注意其呼吸道,是否受到壓迫,如果受到壓迫時,有必要進行氣管切開術。須進行全身麻醉及手術處理(大范圍切開引流),在適當抗生素控制之下,才能受到控制。
面部蜂窩性組織炎並發症
顏面部蜂窩性組織升搭炎若沒有適時處理,感染會沿箸組織間隙從頭部往下蔓延到頸部、喉部,造成呼吸與吞咽困難。若擴散到頸大靜脈,則可能造成腦部的栓塞,若再往下擴散,則到胸部的縱隔腔造成縱隔腔炎,若不緊急開刀,也是致命的急症。若細菌侵入到血流里,則造成菌血症,嚴重時會變成敗血症而休剋死亡。
面部蜂窩性組織炎高險人群 (一)抵抗力低者:
包括糖尿病患者、痛風患者、老年人、肝功能受損、免疫力較差或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嬰兒、營養不良等。這些患者對病菌的抵抗力較弱,較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糖尿病患者常會造成局部壞死性筋膜炎而須做局部皮層重建、植皮等。痛風患者本來關節就易受尿酸結晶的侵蝕,因此更要小心細菌的感染。
(二)有開放性傷口者如外傷、拔智齒等。
大且深的傷口是造成細菌入侵的主要原因,必須謹慎處理。持續的復發或是出現紅、腫、熱、痛種種症狀時,就必須要特別小心,有異狀一定要陪前就醫,有時表面的癒合並不能代表內部細菌已被徹底瓦解。 面部蜂窩性組織炎如何預防 (一)應隨時保持個人良好口腔衛生習慣。 (二)感染之傷口,不論有多微小,都需注意是否有傷口感染現象 發生,若有紅腫熱痛發生應及早治療。 (三)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及習慣,避免熬夜及酗酒等不良習慣, 以免降低身體免疫力。防微杜漸,才能避免可怕的蜂窩性組織炎。
⑦ 口腔頜面部簡介
kǒu qiāng hé miàn bù
口腔頜面部的范圍,系指上起額部發際,下至舌骨平面,左、右達顳骨乳突垂直線,包括口腔及顏面部。在臨床上為了便於描述病變的部位和范圍,常按解剖區域分為14個部位:額部、眼眶部、眶下部、顴部、鼻部、口唇部、腮腺部、嚼肌部、耳部、頦下部、頦部、頰部、顳部和頜下部。口腔頜面部有眼、耳、鼻、咽、口腔和涎腺等器官,它具有視、聽、嗅、呼吸、攝食、咀嚼、味覺、吞咽、語言、表情和分泌唾液等重要功能。正常人頜面部的生長發育,與顱、面、頜骨、牙弓、牙齒的發育密切相關;若其發育失調,則將直接影響頜面部外形的諧調和牙齒咬異常。
口腔頜面部由上頜骨和下頜骨形成主要支架,其次有較小的鼻骨、淚骨、篩骨、顴骨、犁骨、齶骨和鼻下甲骨,以及部分的額骨、蝶骨和顳骨組成。頜面部有強大的咀嚼肌和纖細的表情肌。在皮膚下,筋膜間,筋膜與肌肉及骨膜間均為蜂窩組織所充滿,形成許多彼此通連的筋膜間隙,頜面部有豐富的血循環和淋巴循環;還遍布感覺和運動迅緩激神經的分支,並有涎腺及其導管走行其中;還有若干薄骨壁所組成的一些自然腔竇,如眼眶、鼻腔、上頜竇和口腔等,頜面部疾患及手術時應注意這些復雜的解剖結構,顏面部皮膚薄而柔軟,皮下組織疏鬆,具有一定的伸展移動性;皮膚的皮紋都有一定的走行方向;顏麵皮膚有豐富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這些特點均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口腔位於頜面部下份,它是消化道的起端。前界為上、下唇,其游離緣形成口裂與外界相通,兩側為頰部,上界為齶部,下界為口底,後為咽門。當閉口時,上、下牙列,牙槽突和牙齦將口腔分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口腔前庭為牙列、牙槽突和牙齦與唇、頰之間的潛在空隙。其上、下界為唇、頰粘膜移行至牙齦的轉褶處,前面稱唇溝,兩側稱頰溝,畝襪或統稱前庭溝。在前庭溝的正中線、上、下中切哪慶牙間,由唇至齦的粘膜皺襞稱為唇系帶。兩側上、下尖牙或雙尖牙區的粘膜皺襞稱為頰系帶。兩側正對上頜第二磨牙牙冠的頰粘膜上,有突起的 *** 為腮腺導管開口。口腔前庭在兩側後部經翼下頜皺襞與最後磨牙遠中面的空隙與固有口腔相通。固有口腔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上為硬、軟齶,下為口底,前界和兩側為上、下牙弓,後為咽門,整個固有口腔為舌體所充滿。
⑧ 頜周峰窩織炎的治療及護理
疾病概述
頜周蜂窩織炎是指發生在頜骨周圍筋膜間隙組織的急性炎症。在上下頜內周圍分別有咀嚼肌及表情肌等。這些肌肉之間、肌肉與頜骨之間充滿疏鬆的結締組織,形成一些潛在的間隙。因解剖部位的不同,各間隙有其特定的悄圓衫名稱,如咬肌下間隙、頜下間隙等。感染入侵這些部位時,便可發生頜周蜂窩織炎或稱間隙感染。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可蔓延至其他間隙,甚至引起嚴重的全身並發症。
病因病理
頜周蜂窩織炎常見的感染來源有下列幾種:
1.牙源性感染本病最常見的病因是牙源性感染擴散所致,如智齒冠周炎、尖周炎等。不同部位牙齒的感染常引起不同部位的蜂窩織炎。
2.局部組織感染如頜下淋巴結炎、面部癤痛等均可引起頜周蜂窩織炎。
3.外傷後並發感染。
臨床表現
除具有一般蜂窩織炎的全身症狀和局部表現外,由於各間隙的解剖特點,尚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將另行分別敘述。
(一)眶下蜂窩織炎(眶下間隙感染)(Infection of the Infraorbital Space)
感染發生於眼眶下方,上頜骨前壁與局部表情肌之間。多來自上頜尖牙等的牙源性感染(如尖周炎等),也可來自上唇或鼻側的感染。
局部表現為眶下區紅腫、疼痛。下眼瞼水腫致睜眼困難。上唇腫脹,鼻唇溝消失。上頜前牙前庭溝處紅腫。常可查見病源牙。醫學教育網
切開引流要點:一般在口內上頜尖牙區的前庭溝底部作橫切口,深達骨面,向尖牙凹骨面分離,以達引流。
(二)咬肌下蜂窩織炎(咬肌下間隙感染)(Infection of the Submasseteric Space)
感染發生在下頜骨升枝外側骨壁與咬肌之間,主要來自下頜智齒冠周炎及下頜磨牙的尖周感染。在頜周蜂窩織炎中較為常見。
主要的臨啟腔床特徵是以下頜角為中心的咬肌腮腺部紅腫、疼痛腔指;由於炎症刺激,咬肌處於痙攣狀態,致使局部發硬、張口受限甚至牙關緊閉;即使膿腫已經形成,早期時波動也不明顯,且不易自行穿破,因此應及時切開引流。如不能確定膿腫是否成熟,穿刺檢查有助於診斷。若延誤治療,未能及時切開引流,致使感染擴散,可能引起下頜骨骨髓炎。
切開引流要點:在下頜角下1.5-2cm處作與下頜骨平行的弧形切口長約3-5cm.分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然後向上暴露下頜骨下緣,注意避免損傷面神經下頜緣支及腮腺。切開下頜骨下緣處的咬肌附著,以長彎血管鉗緊貼下頜骨外側向上分離引出膿液,放置引流。
(三)頜下蜂窩織炎(頜下間隙感染)(Infection of the submaxillary Space)
臨床上較常見。感染發生在頜下三角區。多來自下頜磨牙的感染,亦可由頜下淋巴結炎所引起,後者尤多見於小兒。
局部表現為頜下區紅腫、疼痛,皮紋消失、皮膚發亮,下頜下緣可因腫脹而不顯。嚴重的頜下蜂窩織炎可蔓延至鄰近間隙或頸部。
切開引流要點:在下頜骨下緣約2cm處,作與下頜下緣平行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後,以血管鉗分離引流。注意防止損傷面神經下頜緣支。醫學教育網
(四)口底蜂窩織炎(Cellulitis of Floor of the Mouth)
口底蜂窩織炎可由下頜牙齒感染、急性扁桃體炎、急性下頜骨骨髓炎或口底外傷繼發感染而引起。本病雖較少見,卻為口腔頜面部嚴重感染疾病之一。感染侵犯口底多個間隙。臨床上分為化膿性和腐敗壞死性二種,後者病情更為嚴重。
炎症一般開始發生於一側舌下或頜下區,以後迅速擴展至頦下及對側。當炎症波及口底各間隙時,雙側頜下及頦下區甚至上頸部廣泛腫脹。頭後仰,口半張。口內可見口底腫脹、舌上抬、舌運動受限。病員語言、吞咽困難。如腫脹向舌根部蔓延,可壓迫咽部、會厭而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⑨ 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疾病概述
頜面部蜂窩織炎是指發生臘跡在基局頜骨周圍筋膜間隙組織的急性炎搏局讓症。
⑩ 口底多間隙感染的介紹
口底多間隙感染又稱口底蜂窩組織炎,曾被認為是頜面部最喊猜嚴重而治前瞎療最困難鄭悔型的炎症之一。隨著診治水平及有效抗菌葯物的合理使用,近年來本病已極其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