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冷手腳冰涼容易口腔潰瘍中醫教你分4種體質
天氣轉成寒冷,有些人到了晚上就會感到手腳冷冰冰,晚上睡覺就算穿厚襪、蓋棉被許久都不能暖和起來,嚴重還會影響到自身與枕邊人的睡眠品質。
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是因為寒性體質才會導致這種情形,因而開始進補,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屬於寒性體質,若屬於熱性或是郁性體質,吃再多補也不會改善手腳冰冷,反而會導致長痘痘或是口腔潰瘍等上火情形先發生。
中醫表示: 中醫將手腳冰冷的現象好哪此稱為「 厥逆 」,其中又可細分為 寒厥 、 熱厥 、 氣郁 及 痰厥 四大類型。
中醫指出: 第一種寒厥比較接近一般人所認為的陽虛,通常還會伴隨著面色蒼白、腰膝冷痛,容易腹瀉等症狀,其手腳冰冷的范圍也會較大。
不只是手掌腳掌,冷感還可友迅能會往上延伸至手肘跟膝蓋,像這類型的就很適合進補溫熱的葯物及食材,或是使用腹部和足部艾灸的方式,補充體內陽氣。
對於寒厥型的手腳冰冷,會建議內外一同調理,改善速度更快。由外的調養建議可以在起床做甩手加抖腳操,以及睡前用薑汁泡腳,以達到活絡筋骨,促進氣血循環的作用。
中醫提到:熱厥 、 痰厥 及氣郁這三類屬於實症而非虛症,主要是由於邪氣積累體內阻礙氣機的分布,導致陽氣無法順利地溫煦末梢肢體,會感覺到軀乾燥熱但四肢冰冷這樣特別的情況。
除了 手腳冰冷 , 熱厥型 還會伴隨著 口乾眼乾 、 胸腹灼熱 , 便秘 等熱象的表現, 痰厥型 則會有 食慾低落 、 咽喉卡痰 、 胸悶 等症狀。
而氣郁型也是現代人最為常見的類型,這類型的人通常久坐會帶來巨大的情緒壓力,同時會有 頭痛 、 胸悶腹痛 、 心悸 等不適表徵。
臨床對於後面三種類型的患者處理方式要個別以清熱、祛痰及理氣為優先,否則一味地進補只是會使得氣機阻塞得更厲害,越補越上火、越煩躁,不但可能長痘痘及口腔潰瘍,還可能進一步導致嚴重便秘和口臭。
若人發現自己的手腳除了冰冷以外,甚至末梢指頭已經有腫脹或是變色的情況,就要小心可能有心臟疾病或是緩鋒風濕免疫疾病,建議一定要就醫做進一步判斷處理,不要只是食補或泡腳,免得耽誤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⑵ 厥陰病的病機與病候表現有哪些
在外感病的後期,出現了以寒熱錯雜,四肢厥逆為主要臨床特點的證候,是為厥陰病。
厥陰的病變,主要和肝失條達、心包功能失常引起的病理變化有關。病邪侵入厥陰,肝失疏泄,心包之火炎上,不能下溫腎水以通養肝木,氣機郁而不暢,則臟腑機能活動失調,陰陽不能平衡而為病。
厥陰居於三陰之末,其 陰寒之氣盛到了極點,所謂「兩陰交盡」,「厥者,陰之極也。」其又含有陽氣始生的機轉,故厥陰本身具有陰盡陽生,極而復返的特點。 厥陰的病理變化,就有或寒、或熱、或寒熱錯雜,兩極轉化的特點,臨床表現也較為復雜。概括起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證候類型:
1.寒證 ——邪從寒化,可見巔頂痛,干嘔,吐涎沫等肝胃虛寒,濁陰上逆的證候;或見以四逆厥冷,脈細欲絕為主的血虛寒凝證候。
2.熱證 ——邪從熱化,可見一系列熱盛拍羨春之候,如熱利下重之肝熱迫腸下利的證候。
3.寒熱錯雜證 ——可見消渴,氣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或嘔吐,下利等上熱下寒的證候,如蛔厥證,寒熱吐利證,唾膿血泄利證。
4.氣郁證 ——邪入厥陰,肝失疏泄,氣郁不舒,而見胸脅滿悶,手足不溫的證候。
5.厥熱勝復證 ——表現為厥熱交替出現,或厥熱相等,或熱多厥少,或厥多熱少,或發熱不止。本證是屬於厥陰病的邪正交爭,陰陽消長的臨床表現之 一,不是一個單獨的襲耐病證。
厥逆證即厥證的病機,見《傷寒論》原文第337條。仲景在此明確指出,厥逆證的病機在於「 陰陽氣不相順接 」所為,但對陰陽氣概念的理解,前人則有不同看法,或從陽經陰經的經脈言之,或以肝臟、脾胃病理變化解釋,諸說均覺惑然,而陳平伯的說明反覺精當,他認為「 蓋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臟,陰陽之氣相貫,如環無端。若寒厥則陽不與陰相順接,熱厥則陰不與陽相順接也。」這就是陰陽氣不相順接的基本道理。
具體言之,人體在正常生理狀況下,表裡之氣是相隨相貫,如環無端的運行,維持、協調機體內環境的相對平衡,此謂順接。在病理狀態下,凡陰陽失去平衡、表裡之氣不能銜接、貫通,便會出現厥證。或陽虛不能溫達派者四末,或蚘蟲、痰飲、食滯、肝鬱、邪熱等實邪遏阻,致使陽氣不能透達四末,這就是陰陽氣不相順接。 可見,陰陽氣不相順接是各種厥證的共同病機,而手足逆冷則是厥證的典型症狀 ,這是《傷寒論》有別於《內經》的一種獨特理論,在臨床上是有指導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