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容按摩手法面部按摩有哪些
1、迎香穴
穴位位置:鼻翼兩側凹陷處。
按摩方法:用食指的指腹做圈狀按壓,連續按摩大約1分鍾。按摩這個穴位可以增強面部的血液循環,潤澤肌膚。
2、養老穴
穴位位置:手腕外側凸起處的內側。
按摩方法:用食指的指腹做推揉的動作,並且配合舒緩的呼吸,連續按摩約1分鍾。按摩這個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有效改善面部色斑、皺紋和膚色,此外它還是對付青春痘的特效穴道。
3、攢竹穴
穴位位置:兩側眉頭的內側。
按摩方法:用食指的指腹點壓在穴位上,並配合呼吸,連續點壓30秒。按摩這個穴位可以促進眼部微循環,增加眼部肌膚的含氧量和吸收力,防止細紋的產生。
穴位選認要正確
穴位的正確選擇在按摩美容法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應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選擇對證之穴位,並配以適當手法在所選穴位上操作,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其次應提高認穴的准確性。在操作時局部出現酸、麻、脹、痛等反應,如同針刺穴位時的「得氣」感,則說明認穴准確。
每個穴位都有一定的位置,尋找穴位位置的方法稱為取穴方法。推拿和按摩效果的好壞與取穴准確與否密切相關。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美容抗衰老常按這3大穴位、人民網-排毒方法有哪些?穴位按摩排毒功效高
『貳』 面癱如何按摩按摩那些穴位
1、按摩百會穴
這個穴位位於頭頂正中線和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患者端坐在椅子上,用手掌按摩百會穴,每次都要沿著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50圈,每天進行2~3次,可以疏通經絡,緩解面癱病情。
2、按摩風池穴
風池穴位於枕骨的下方,對這個穴位進行適度的按摩,可以促進肌肉的放鬆,對於面癱的緩解也有一定的幫助。
3、按摩翳風穴
這個穴位位於耳垂的下方,被耳垂掩蔽。對這個穴位進行適度的按摩,可以有效的緩解耳聾、耳鳴、口歪眼斜、牙痛等不適症狀。所以出現面癱疾病,導致口歪眼斜時,對這個穴位堅持按摩能很好的緩解病情。
4、按摩陽白穴
這個穴位在瞳孔直上,眉上一寸處。對這個穴位進行適度的按摩,可以生氣壯陽,緩解口歪眼斜、眼瞼下垂、頭痛等不適症狀,面癱患者一般會有口歪眼斜的症狀,所以堅持對陽白穴進行按摩,也可以緩解面癱病情。
5、按摩四白穴
這個穴位位於眼眶下緣正中一橫指的地方,堅持對這個穴位進行按摩,可以緩解眼睛過度疲勞導致的視力下降的症狀,還可以緩解口歪眼斜、頭痛眩暈等症狀,所以面癱患者堅持對這個穴位進行按摩,也能緩解病情。
『叄』 面癱相當於西醫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按5穴,叩刺治療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又稱為「口眼 斜」。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冬季和夏季。發病急速,以一側面部發病為多。患者常在一覺醒來時感覺一側面部發硬、麻木,不能皺眉、抬額、閉眼、咧嘴、鼓腮。照鏡子時看到自己發病一側額頭的皺紋消失、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一側。
部分患者初期時感覺耳後疼痛,有的出現患側的舌頭前2/3的味覺消失,有的聽覺過敏。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中醫認為,勞累過度,機體正氣不足,導致脈絡空虛,衛氣不固,風寒或風熱乘虛入中面部經絡,氣血瘀阻,筋脈肌肉失去約束而發病。
維生素B族元素,如維生素B1、B6、B12等對面神經疾病的恢復都有幫助。鈣不僅能對骨骼和智力有益,補充鈣還能促進肌肉及神經功能正常,由於面神經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經傳導障礙而導致肌肉萎縮,所以補鈣很重要。
治療面癱的特效穴位有陽白、四白、地倉、頰車、合谷穴。
【陽白】按摩陽白穴可以疏通眼睛局部經絡,眼周經絡通暢了,瘀阻的氣血得以通行,則面癱導致的眼瞼閉合不全症狀可以得到改善。
【四白】按摩陽白穴可以通過強健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的作用驅逐病邪,同樣四白穴也具有疏通眼周經絡的功效,配合陽白穴,一上一下,共同治療面癱所致眼瞼閉合障礙。
【地倉】按揉地倉穴可以疏通口部經絡,放鬆局部肌肉,從而改善口歪、流口水的症狀。
【頰車】與地倉穴配合,可共奏疏通局部經絡、強健脾胃之效,使面癱所致的口角歪斜、流口水等症狀改善。
【合谷】有很好的疏通頭面部經絡氣血的作用。自古就有「面口合谷收」的說法,也就是與顏面部、口部相關的疾病都可以選合谷穴來治療,手陽明大腸經止於頭面部,因此面癱的自我按摩也少不了這個穴位。
1.按揉陽白、四白、地倉、頰車、合谷穴
面神經麻痹患者可自行按摩陽白、四白、地倉、頰車、合谷穴,操作時,可依次用大拇指指腹按揉,每穴按揉3 5分鍾,至局部有酸脹或酸麻感。按揉完上述特效穴,還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相並,在患側前額、臉頰、口唇四周等部位做緩慢而均勻有力的摩揉,即邊揉邊做環旋移動,時間約3分鍾,以局部發熱為宜。再四指張開,在面部做廣泛、無規律的叩擊。叩擊的力量適中,面部有感覺即可,時間約2分鍾。此法可以疏通面部經絡氣血,從而改善症狀。(見圖6-17,圖6-18,圖6-19,圖6-20,圖6-21)
2.皮膚針叩刺
如果有人員陪護,可以讓陪護人用皮膚針(即梅花針)沿患者背部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叩刺,可以調動機體的抗邪能力,從而驅趕病邪外出,督脈在背部位於脊柱上,足太陽經在脊柱兩旁1.5寸(即脊柱與肩胛骨內側連線的一半就是背部的1.5寸),用皮膚針對這兩條經絡輕輕叩刺,以皮膚發紅為度,每天2次。
如果沒有人陪護,患者可以用梅花針對著鏡子輕微地叩刺上述的面部的特效穴,以皮膚微微發紅為度,不要用力以免傷及面部皮膚,留下疤痕。
3.穴位敷貼
將馬錢子濕潤後,切成薄片,敷貼於面癱處,2 3日1換;或將馬錢子銼成粉末1 2分,撒於膠布上,然後貼於下關、太陽、陽白等穴。5 7日換葯1次。馬錢子,味苦、性寒、有毒,歷代醫家取其毒性治療面癱,臨床見效快,效果好。因其有毒,故多外用貼敷。
4.外敷鱔魚血
一般認為,鱔魚血活血搜風通絡,塗於局部,乾燥後,能牽引面部肌群,刺激神經,促進癱瘓肌恢復功能。
鱔魚血治療面癱,早在元代《世醫得效方》中便有記載:「大鱔魚一條,以針刺頭上血,左斜塗右,右斜塗左,以平正即洗去」。取鱔魚血塗於患側,30分鍾後洗去,3天後再行第二次治療。需注意的是:復原後立即停止,切不可矯枉過正。
『肆』 身體409個常見穴位,一個穴位一種病,5分鍾輕松學會穴位按摩
手三陰經 為: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其中兩個和心有關的經脈的穴位數是個位數里最大的一個數,也是古時的至尊數,就是 9 。另一個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數為:20-9=11。這樣的話:手厥陰心包經有:9個穴。手少陰心經有:9個穴。手太陰肺經有:11個穴。
手三陽經 為: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其中大腸經有20個穴位;小腸是大腸的弟弟,少一個,就是19個。三焦經既然有一個"三"字,就是23個穴位。這樣的話:手太陽小腸經有:19個穴。手陽明大腸經有:20個穴。手少陽三焦經有:23個穴。
足上的六條經脈
足三陽經為: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你只要記住4567就行了。也就是說膀胱經 有67個穴位(最多的),胃經 有45個穴位;;本來膽應是大的,但由於是少陽經,有一個少,故是這三條經里最少的一個,比胃經少一個,為44個穴位。
這樣的話:足陽明胃經有:45個穴。足太陽膀胱經有:67個穴。足少陽膽經經有:44個穴。
足三陰經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你只要記住三組數:37、27、27。即:第一組里,3X7=21;第二組的27不動;第三組里,2X7=14。這樣的話:足太陰脾經有:21個穴;足少陰腎經有:27個穴;足厥陰肝經有:14個穴。
頭維穴:治療目痛、眼跳、頭痛
翳風穴:治療耳聾、耳鳴、下頜腫痛、面神經麻痹及痙攣
頰車穴: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牙痛、下頜關節緊閉
顴髎穴:治療面部神經麻痹及痙攣、三叉神經痛、牙痛
上關穴:治療耳聾、耳鳴、偏頭痛、上牙痛、面神經麻木
下關穴: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牙痛
大迎穴: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牙痛、下頜腫痛、面部浮腫
四白穴:治療面神經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經痛
巨髎穴:治療面神經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淚囊炎
水溝穴:治療昏迷、中暑、休克
兌端穴: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牙齦腫痛
神庭穴:治療頭痛、鼻病
承漿穴:治療糖尿病、顏面病、牙痛、不語
胸部腹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治療咳喘、咽喉腫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璣穴:治療咳喘、咽喉腫痛
神藏穴: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慾不振
陽白穴:治療頭痛、目眩、眼跳、夜盲
絲竹空穴:治療偏正頭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治療眼部諸疾患
上星穴:治療頭痛、目痛、鼻痛
攢竹穴:治療眼部疾患、頭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腫
地倉穴: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口角炎、口腔炎
華蓋穴:治療咳喘、胸滿
禾髎穴:治療鼻衄、鼻息肉、鼻炎
梁門穴:治療胃腸脹痛、腹泄、不思飲食
中脘穴:治療胃腸疾患、氣喘
下脘穴:治療胃腸疾患
水分穴:治療水腫、腸鳴、腹痛、腹脹
神闕穴:治療腸鳴、腹痛、腹泄、虛脫
氣海穴:治療泌尿、生殖系統諸症、便秘、虛脫、水腫
膻中穴:治療氣短、哮喘、噎嗝
鳩尾穴:治療胃痛、嘔吐、氣喘、胸滿
上脘穴:治療胃腸疾患
瞳子髎穴:治療眼部疾患、頭痛
承泣穴:治療面神經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治療鼻病、面神經麻痹、面腫
關元穴:治療泌尿、生殖系統諸症、虛脫、體質虛弱
中極穴:治療泌尿、生殖系統諸症、下腹痛、水腫
曲骨穴:治療遺精、赤白帶、尿閉
雲門穴:治療咳嗽、喘息、胸悶
期門穴:治療胸肋痛、嘔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治療腹滿、嘔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門穴:治療嘔吐、腹脹、腰冷背痛
太乙穴:治療胃腸疾患
天樞穴:治療胃腸疾患、水腫、月經不調
大橫穴:治療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橫骨穴:治療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遺精、尿閉
人迎穴:治療咽喉腫痛、高血壓
缺盆穴:治療咳喘、胸滿、項強
水突穴:治療咽喉腫痛、咳喘、頸腫
外陵穴:治療臍周痛
帶脈穴:治療婦女經帶病、腰肋痛
水道穴:治療小腹脹滿、尿閉、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府舍穴:治療腹痛
氣舍穴:治療咽喉腫痛、咽食不利、頸項強痛
氣戶穴:治療咳喘、胸肋脹痛
中府穴:治療咳嗽、喘息、胸痛
靈墟穴: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慾不振
神封穴: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慾不振
氣沖穴:治療陰莖腫痛、睾丸痛、婦女經漏胎產諸症
沖門穴:治療腹脹痛、尿閉
人體背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治療哮喘
秉風穴:治療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治療肩胛痛、手麻、耳鳴、耳聾、上肢痛
臑俞穴:治療肩臂酸痛
膈俞穴:治療咳嗽、吐血、盜汗、肋痛、嘔吐、膈肌痙攣
魂門穴:治療腸鳴、嘔吐、胸背痛
脾俞穴:治療腹脹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肩井穴:治療頭項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關元俞穴:治療腰痛、便秘、腹泄、腹脹
膀胱俞穴:治療膀胱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強痛
秩邊穴: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
白環俞穴:治療遺精、白帶、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癱瘓
會陽穴:治療痛經、性機能減退、便血、腹泄、痔瘡
胳膊手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商陽穴:治療手痛麻、腦充血
少商穴:治療喉啞、麻痹、嘔吐、呃逆
合谷穴:治療中風、感冒、頭痛、牙痛、月經閉
陽溪穴:治療手痛麻、耳目齒痛
陽池穴:治療感冒、上肢、手腕關節炎
曲池穴:治療肘中痛、月經不調、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治療肩臂不舉、肩痛、中風、齒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治療神經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治療風濕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貞穴:治療肩關節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治療頸椎病、手臂不舉
消濼穴:治療頸痛、麻痹、頭痛
清冷淵穴:治療肩痛、頭痛
天井穴:治療喘息
中魁穴:治療手指不伸
支溝穴:治療大便秘結、手足倦怠
四瀆穴:治療齒痛、肘臂痛
京門穴:治療腰肋痛、腸鳴、腹泄
三焦俞穴:治療腹脹、嘔吐、腹泄、腰脊強痛
氣海俞穴:治療腰痛、痔瘡
肩中俞穴:治療肩背痛、咳嗽、視物不清
肩外俞穴:治療肩胛痛、上背部痛、頸項強痛、上臂痛
手三里穴:治療齒痛、半身不遂
少澤穴:治療口乾、前臂痛、小指痛、頭痛
液門穴:治療手臂痛、頭痛、齒痛
前谷穴:治療吐血、耳鳴、手痛
後溪穴:治療肘臂痛麻、耳聾
中渚穴:治療頭痛、耳聾、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治療腕痛、麻痹、指腫
內關穴:治療半身不遂、臂痛、心臟病
大陵穴:治療心臟病、熱病
神門穴:治療失眠、頭暈痛、心臟病
勞宮穴:治療中風、齒痛
少商穴:治療喉啞、麻痹、嘔吐、呃逆
陽谷穴:治療臂痛、腕痛、暈眩、耳聾、耳鳴
養老穴:治療肩臂痛麻、弱視
外關穴:治療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治療肘臂痛、頭痛、感冒
尺澤穴:治療咳嗽、哮喘、中風、吐血
小海穴:治療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靈穴:治療肘關節傷痛
尺澤穴:治療咳嗽、哮喘、中風、吐血
曲澤穴:治療肘痛、熱病
少海穴:治療頭目眩暈、頸椎病、肘攣手顫、心痛
間使穴:治療調經、心臟病、中風、液腫
列缺穴:治療頭痛
魚際穴:治療齒痛、頭痛
少府穴:治療心臟病
人體腿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治療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陰市穴:治療腿痛、水腫、糖尿病
梁丘穴:治療膝部麻痹
犢鼻穴:治療腳氣、膝關節痛麻、水腫
足三里穴:治療腳氣、麻痹、各種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虛穴:治療四肢痛麻、腰痛、腸胃病
條口穴:治療肩臂不舉、不肢痛麻、胃腸病
豐隆穴:治療下肢痙攣、痛麻
下巨虛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腦貧血
環跳穴:治療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膝陽關穴:治療膝關節炎、下肢麻痹、腳氣
地機穴:治療小腿痛麻、胃腸病
陽陵泉穴:治療半身不遂、關節炎
解溪穴:治療腳痛、頭暈痛、便秘
沖陽穴:治療胃脹、足麻痹
陷谷穴:治療胸脹痛、盜汗
內庭穴:治療腿腫、頭痛、轉筋
箕門穴:治療腿痛、生殖器病
足三里穴:治療腳氣、麻痹
血海穴:治療一切血病、婦科病
陰谷穴:治療膝痛、陽痿、帶下
風市穴:治療下肢麻木
陰陵泉穴:治療糖尿病、腰病
中瀆穴:治療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漏谷穴:治療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陰交穴:治療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
三陽交穴:治療小腿痛、頸椎痛
陽輔穴:治療腰腿痛
懸鍾穴:治療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復溜穴:治療下肢麻痹、浮腫、虛脫、盜汗、腹瀉、腰痛
太溪穴:治療四肢麻痹
照海穴:治療下肢病、腎病
公孫穴:治療一切氣病
環跳穴:治療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經活血、神經痛
承扶穴: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殷門穴: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痛
委中穴:治療腰背痛
築賓穴:治療腿痛
承山穴:治療內外傷痛
飛揚穴:治療腳氣、眩暈、小腿無力
跗陽穴:治療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侖穴:治療頭痛、眩暈、腰痛
申脈穴:治療痙攣、此穴主伸展一切
浮郄穴:治療便秘、膝關節痛、吐瀉、坐骨神經痛
委陽穴:治療膝關節痛、此穴解熱
合陽穴:治療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治療一切筋痛
金門穴:治療癲癇、筋病
京骨穴:治療腳痛
仆參穴:治療足跟骨痛
腳部足底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湧泉穴:治療高血壓、呃逆、此穴主將一切
丘墟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治療腳痛、頭暈痛、便秘
中封穴:治療全身麻痹、腰痛、遺尿
沖陽穴:治療胃脹、足麻痹
足臨泣穴:治療全身麻痛、眩暈
陷谷穴:治療胸腹痛脹、炎腫、盜汗
太沖穴:治療腰痛、調經
內庭穴:治療腿腫、頭痛、轉腹
行間穴:治療便秘、腹痛、腰痛
俠溪穴:治療耳聾、頭暈痛、下肢麻痹
厲兌穴:治療足痛、腦貧血、麻痹多夢
1、美容穴——天容
2、腰椎盤突出穴——筋縮
3、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澤
4、急性咽喉腫痛穴——少商、關沖、湧泉
5、咳喘穴——中府
6、急性扁桃體炎穴——中渚
7、補氣穴——經渠、氣海
8、夜間 咳嗽穴——魚際
9、明目穴——中渚
10、感冒、白內障穴——肩髃
11、白發穴——浮白
12、乳腺炎穴——天池
13、暈車穴——關沖
14、膽囊炎穴——日月、肝俞
15、急性胃痛、急性腸炎穴——曲澤
16、疲勞穴——液門
17、腰酸穴——風市
18、高血 脂穴——環跳
19、慢性肝炎穴——三陰交
20、化痰穴——豐隆
21、消化不良穴——率谷穴
22、 抽筋、扭筋穴— —陽陵泉
23、鼻出血穴——內庭
24、蕁麻疹穴——太沖、風池
25、口腔潰瘍穴——間行
26、痛經穴——蠡溝、帶脈
27、腰背痛穴——委中
28、瘙癢、調節血液穴——血海
29、心臟供血不足穴——神道
30、肌肉萎縮穴——大都
31、外腳踝關節穴——丘墟、外關、解溪
32、痛風穴——復溜、築賓
33、老花眼穴——光明
34、性功能穴——會陰、地神
35、冠心病穴——雲門
36、心臟補血穴、抑鬱穴——極泉、
37、落枕、偏頭痛穴——外關
38、腎結石穴——築賓
39、甲亢穴——天柱
40、電腦病穴——天窗
41、精神病穴——湧泉
42、中風穴——百會
43、口眼歪穴——頰車
44、水腫穴——承漿
45、靜脈曲張穴——太淵
46、老人痴呆穴——老人穴
47、耳炎穴——前谷
48、黃褐斑穴——天容
49、半身不遂穴-----風市、足三里
50、心肌梗塞穴——極泉、膻中
51、中暑穴——十宣、人中
『伍』 面神經麻痹針灸那幾個穴位效果好啊
面神經麻痹的中醫治療方案【治療】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地倉、水溝、顴髎、四白、太陽、絲竹空、翳風、睛明。
配穴:合谷、內庭。
(二)治法
每次選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據透刺之兩穴間距離選針。並以針尖到達止穴後再刺入0.3寸左右為宜。進針時,宜迅速點刺破皮,然後慢慢送針,不可提插捻轉,針身與皮膚成10~15度交角,針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貼附在皮膚上,感覺針尖和針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淺。最佳者應將針身置於肌纖維之間,但不可過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顫法,使得氣明顯後留針。均留針20~30分鍾。在留針期間行針1~2次,施捻轉法,平補平瀉。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痊癒:患部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患部基本正常,僅笑時口角稍向健側歪斜,或皺眉時額紋比健側淺;有效:患部明顯恢復,患眼尚閉合不嚴,口角輕度歪斜;無效:治療後無好轉或略有改善。
共觀察938例,結果痊癒767(81.7%),顯效107例(11.4%),有效52例(5.5%),無效12例(1.4%),總有效率為98.6%[5~8]。
電針
(一)取穴
主穴:牽正、地倉、水溝、陽白、魚腰、翳風、下關。
配穴:合谷、行間、外關、後溪。
牽正穴位置:耳垂前方0.5寸處。
(二)治法
每次選2~3個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為後遺症,則宜取3~4穴。針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側面部由輕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數次。針刺方法如下:額紋消失或變淺,眼裂增大,宜針陽白向下透魚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歪斜,針地倉透頰車;太陽穴深刺。癥候明顯部位,接負極;正極可接於太陽穴,如為面肌麻痹後遺症可接雙下關穴。採用慢波,電流強度以面部輕度抽動為宜。電針治療,據觀察在發病後15天應用效果較好。如早期用電針,通電時間須控制在5~10分鍾左右,病程超過半月者,通電時間可延長至15分鍾。亦可在得病後先針刺5~7次,再加用電針,以利恢復。電針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948例,痊癒率為75.5~93.3%,總有效率為95.7~97.2%。其中,面神經麻痹後遺症18例,治癒1例,顯效2例,有效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44.4%[9~15]。
穴位敷貼
(一)取穴
主穴:分3組。1、陽白、四白、牽正、地倉;2、下關、翳風;3、阿是穴。
配穴:頰車、太陽、大椎、大迎、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個刺激點。第1點在患側內頰膜部咬合線上,相當於第二臼齒相對區,在此點前後0.5厘米處各為1刺激點,然後在咬合線上下約0.5厘米的平行線上各選和前3點相對應的刺激點6個。
(二)治法
貼敷葯物:分2組。1、麝香2克,全蠍1.5克,白鬍椒1.5克,白花蛇1克,蜈蚣1條。共研細末。2、川芎、當歸各500克,黃連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煉至滴水成珠,加黃丹360克,攪勻,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後,加入天牛粉286克,攪勻,分攤於紙上配,每帖膏重2克。
治療時,第1組葯物用於第1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為主,酌加配穴。皮膚常規消毒後,醫者捏起穴區皮膚,右手持經嚴密消毒之手術刀片,在穴位上輕割皮膚,成「X」型,並擠出少量血,然後將撒有葯粉之小塊傷濕止痛膏(或膠布)貼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劃太深,每周1次,穴位輪換。
第2組穴採用第2組葯物貼敷,每次取主穴1個,酌加配穴1個。貼時將膏葯加溫融化,5天一換,穴位輪用。
第3組穴為點刺加芥末貼敷。先將芥末粉10克(小兒及少女用5~7克),用溫水調成糊狀,攤在紗布上,面積約2~3厘米,厚0.5厘米。先令患者以1.3%食鹽水漱口,然後用消毒三棱針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個刺激點,迅速點刺10~20下,然後將芥末敷於面頰外側相應部位,約相當於下關、頰車、地倉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陽等穴。敷後12~24小時取下。局部紅腫,起水泡,宜按燙傷治療。敷葯後如出現熱痛或流淚等,系正常現象,多在4小時左右停止。
上述方法,可單用一種,亦可輪用。一、二兩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應用。
(三)療效評價
穴位貼敷法治療本病患者869例,痊癒668例(76.9%),顯效111例(12.8%),有效67例(7.7%),無效23例(2.6%),總有效率為97.4%[15~18]。
針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2、地倉、頰車、太陽。
配穴:睛明、承漿、聽會、大迎、絲竹空。
阿是穴位置:顴髎穴下後方1寸許。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組,交替輪用。配穴為透針所到之止穴,據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組阿是穴,以28或30號毫針進3針,分別自皮下透向睛明、地倉、頰車,施捻轉手法,平補平瀉,運針1~2分鍾後,出針,然後在針處拔火罐10~15分鍾。第二組,在患側地倉進2針,沿皮透刺至承漿;再從頰車進針2支沿皮透刺到聽會和大迎穴;太陽進針2支,沿皮透刺至絲竹空和四白穴,留針20分鍾。上述2組均為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平時囑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三)療效評價
以多針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結果痊癒783例(97.9%),顯效12例(1.5%)有效5例(0.6%),有效率達到100%[19]。
溫針
(一)取穴
主穴:下關。
配穴:頰車、地倉、顴髎、太陽、四白、迎香、陽白、水溝、承漿、牽正。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輪用。下關穴取患側,以28號毫針深剌得氣後,針柄上置一1寸長之艾條段,距皮膚約1寸左右,點燃灸灼,以病人感溫熱為度,待艾段燃盡出針。備用穴採用針剌或透剌之法。下關穴溫針,也可用95%酒精中浸過之棉球,燃著後燒針,熱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第一療程每日一次,共針10次,停針3~5天,繼續下一療程,改為隔日1次。
(三)療效觀察
共觀察237例,結果痊癒196例(82.7%),顯效21例(8.9%),有效18例(7.6%),無效2例(0.8%),總有效率99.2%[20~22]。
電針加穴位紅外線照射
(一)取穴
主穴:陽白、下關、地倉、禾髎、魚腰。
配穴:翳風、合谷。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針刺,提插結合捻轉手法持續1分鍾後,即接通電針儀,用疏密波,強度以面部肌肉出現輕微抽動為宜,刺激15~20分鍾。取針後,用紅外線燈照射,燈與皮膚距離為31~40厘米左右,照射時間約15~20分鍾。為防止紅外線損傷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紗布數層將患者雙眼蓋住。在照射過程中,要調整燈距,以免灼傷皮膚。亦可電針後,留針照射。照射完畢出針,再按摩10~15分鍾。隔日1次,5~7次為一療程,停針3~5天再作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觀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間[23~25]。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組。1、夾脊頸1~7,地倉、四白、陽白、下關;2、臼間、糾正;3、上2(腕踝針穴)。
配穴:攢竹、迎香、翳風、合谷、足三里。
臼間穴位置:口腔內後壁,上下臼齒咬合線上。
糾正穴位置:手小指尺側指掌關節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可取1組,亦可2組或3組綜合取用。療效不滿意時,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組穴操作法:先取體穴2~3個,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針期間,以皮膚針叩刺夾脊頸1~7,包括督脈及椎旁,反復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後用艾條溫灸至穴區潮紅。第2組穴,針尖朝向屏間切跡底水平線進針,針深約2寸,提插2~3次,得氣後即予出針;糾正穴可用28號毫針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轉,使針感強烈後出針。患側頰內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針點刺出血。第3組上2區,相當於內關穴而稍低些。用32號毫針2寸長,成30度角速刺入皮內,進後,放平針體,使針尖向肘部並與前臂平行,在皮下緩緩送入1.5寸左後,患者應無疼痛或酸麻脹等感覺,留針30分鍾。第一、二組穴宜隔日1次,第3組穴可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682例,痊癒339例(49.7%),顯效188例(27.6%),有效98例(14.4%),無效47例(6.9%),總有效率93.1%[26~28]。
刺血
(一)取穴
主穴:為口腔內粘膜刺區,共三個。後區:患側大臼齒對側;中區:串側小臼齒對側;前區:患側上下犬齒對側。
(二)治法
每次可選定一個刺區。上部病變較重者取後區,中部病變較重者取中區,下部病變較重者取前區。如病程短者,可探尋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區或硬結處。治療時,先令患者用溫鹽水漱口,清潔口腔,再以消毒之鈹針(如無鈹針可用手術刀代替)在選好之刺區,對口腔粘膜劃割,作斜切口,長1.0~1.5厘米,深0.1~0.3厘米(小兒酌減)。然後用拇指與食、中指按摩擠壓,並以壓舌板向下刮血,體壯多出,體弱少出,直至血色鮮紅為止。術後以5%鹽水棉塊蘸少許白糖敷貼刺血處。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時應嚴格消毒,有出血傾向者及孕婦禁用本法。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248例,結果痊癒828例,顯效247例,有效16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9.2%[29]。
葦管器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患側耳道口。
(二)治法
先應製作葦管器這一灸具。施灸時,令病人取卧位,將純艾製成半個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葦管器半個鴨嘴形處,用線香點燃後,將膠布封閉葦管器內端插入耳道內。施灸時,以耳部感到溫熱為宜,一般皮膚溫度約升高2~3℃,每次灸3~9壯。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51例,結果治癒33例,顯效8例,有效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04%[20]。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陽白透魚腰、陽白透攢竹、陽白透絲竹空、顴髎透迎香、顴髎透地倉、顴髎透夾承漿、頰車透顴髎、下關透顴髎。
(二)治法
一般每次取三對穴,交替應用。 按所透兩穴之間的距離選 取相應長度的毫針,以15度夾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預定穴區。透剌完畢,以食、拇指將針柄向一個方向捻轉,直到針下出現阻滯而不能作單方向旋捻時,再行牽拉:緊握針柄,向透剌相反方向進行快速、輕柔、有彈性的牽拉,每組穴牽拉3分鍾左右,每隔10分鍾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後一次時,將癱瘓肌群牽拉至與患側基本對稱的位置,並以膠布固定針柄 ,留針1小時後,反捻針柄取針。第一個月隔日針1次,第二個月隔2日針1 次,第三個月隔3日針1 次,一般須治三個月。
『陸』 面部神經麻癖怎樣最快治
面癱的最佳治療方法: 方法一:三步一體療法 該方法是以數十種苗藏稀有名貴葯材,通過現代高科技納米萃取濃縮技術提練出高效的葯物活性因子。該因子具有超強的滲透能力,進入人體後被迅速吸收,直達病灶。葯物持久地供養面部組織和神經末梢,從組織神經細胞內部修復斷裂的神經細胞鏈,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迅速疏通經絡,改善面部微循環,恢復肌肉組織活力和彈性,定向矯正,全面修復受損的神經、組織和血管,從而使面神經疾病迅速得到徹底康復。愈後不復發,無任何毒副作用。 方法二:針灸 俗話說,針灸取穴,還是從中醫理論來著手:面癱是風邪侵襲經絡,所以治療重點是把經絡的「風」驅除掉。中醫分陰陽,取穴的時候一般以頭面部陽經穴位為主,比如:印堂、陽白、四白、承漿、魚腰、迎香、顴髎、下關、地倉、頰車等穴位,一般在面癱局部(半邊臉)上要用到10個以上的穴位,以淺刺、斜刺、透刺手法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後、手上取穴。如果穴位或手法不對都是很難治癒的,而且針灸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10—15天),缺點:針灸療法是損傷性治療、穴位或手法不對容易留下後遺症、針灸有疼痛感。 要根據自身的症狀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使面癱更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