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臉上囊腫痘痘怎麼處理
囊腫性痤瘡初起損害多為黑頭粉刺,加以擠壓,可見有頭部呈黑色而體部呈黃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皮疹頂端可出現小膿皰,破潰或吸收後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小凹狀疤痕。少數嚴重患者,除黑頭粉刺、丘疹、膿皰外,尚可見有蠶豆至指甲大的炎性結節或囊腫。各種損害大小深淺不等,往往以其中1、2種損害表現為主,好發於顏面、胸背部多脂區,偶爾也發生於其它部位,對稱分布,顏面中央尤其是鼻部及眼眶周圍常不受侵犯,多無自覺症狀,若炎症著明時則可引起疼痛及觸痛。青春期後大多數病人均能自然痊癒或症狀減輕。
快速
導航
臨床主要表現
治療
痤瘡感染的預防
囊腫性痤瘡的起因
引發囊腫性痤瘡的主凶:內分泌失調、皮脂分泌過多以及毛囊內微生物感染是痤瘡發病的主要因素。目前公認雄性激素在囊腫性痤瘡的發生、發展和持續狀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引發囊腫性痤瘡的從謀:個人衛生不佳、穿衣過緊使衣服與身體摩擦過度、使用不適合自己的膏霜和化妝品,經常攝入高糖、高脂飲食,吃辛辣刺激性食品,飲用烈酒、可可、咖啡等熱性飲料就會出現囊腫性痤瘡,演員經常使用油彩化妝,消化功能紊亂、便秘等,均可促進囊腫性痤瘡的發生和發展。
有些人長期服用含溴化物、碘化物及皮質激素的葯物也可引起囊腫性痤瘡。另有些人是由於工作原因接觸各種潤滑油、柴油、煤焦油、煤焦瀝青、石油瀝青等引起囊腫性痤瘡,多於接觸數月後逐漸發生。
臨床主要表現
1、丘疹性痤瘡皮損以炎性丘疹為主,丘疹中央可有一個黑頭粉刺或是頂端未變黑色的脂栓。
2、膿皰性痤瘡皮損以膿皰、炎性丘疹為主。膿皰多發生於丘疹頂端,破潰後可流出粘稠的膿液。
3、囊腫性座瘡形成多數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腫,常繼發化膿感染,破潰流膿,形成竇道及疤痕。
4、萎縮性座瘡丘疹或膿皰性損害破壞腺體而引起凹坑狀萎縮性疤痕。
5、聚合性痤瘡損害多形,有很多的粉刺,丘疹、膿皰、囊腫、膿腫及竇道、疤痕、疤痕疙瘩,集簇發生。
6、惡病質性痤瘡損害為針頭至蠶豆大的暗紅色或紫紅色丘疹、膿皰或結節,較柔軟,並且含有膿皰及血液。進展緩慢,長久不愈,也不感疼痛。此型多見於身體虛弱的病人。
7、結節性座瘡當發炎部位較深時、膿皰性座瘡可以發展成厚壁的結節,大小不等,呈淡紅色或紫紅色。有的位置較深,有的顯著隆起呈半球形或圓錐形。可長期存在,有的漸漸吸收,有的化膿破潰而形成顯著的疤痕。
治療
囊腫型痤瘡中醫治則:囊腫型痤瘡怎樣去治療
清肺熱,祛肺風主,如清肺枇杷飲.囊腫型痤瘡怎樣去治療
二、囊腫型痤瘡治療:
常用熱水洗患部,使皮脂減少.少吃脂肪及辛辣,油炸食物等.多吃蔬菜和水果.
三、囊腫型痤瘡的內用葯:
1、維生素:維生素B2,維生素B6,復合維生素B制劑,維生素E有一定療效.
2、維甲酸類:維胺脂25mg,一日3次.
3、內分泌制劑:皮損嚴重者可酌情給予.
4、抗生素:內服葯可選用美滿黴素(米諾環素),阿奇黴素等;療效好.
5、鋅制劑:甘草鋅膠囊,0.2g/次,一日3次.囊腫型痤瘡怎樣去治療
四、用葯及外用葯注意事項:
1、對於囊腫性痤瘡,美滿黴素有著非常顯著的療效,但是美滿黴素每日服用不超過1粒(50mg)早晚各半粒,服用不超過半月,或遵醫囑,否則易出現抗生素服用引起的體內菌群紊亂,易引發黴菌性陰道炎等疾病。
2、可聯合外用葯使用,比如,水楊酸制劑等,待痤瘡出現白頭時,需用消毒後的排針協助囊腫排出,否則囊腫一直在內部不易好轉,排出後可明顯感覺囊腫逐漸好轉,最好事先進行熱敷,便於角質層軟化,囊腫排出。囊腫性痤瘡本身易有色素沉著,不過,等囊腫排出後,會漸漸淡化。不用過度擔心。
3、可配合食療進行治療:晚間開水泡適量洗凈綠豆,第二天清晨空腹把泡好的水喝掉,利於解毒涼血。
B. 口腔頜面囊腫
口腔頜面部囊腫
口腔頜面部囊腫較多見,常見的軟組織囊腫有唾液腺囊腫,皮膚腺囊腫,皮樣囊腫。
軟組織囊腫有以下分類;
1.皮脂腺囊腫,中醫稱「粉瘤」。主要為由皮脂腺排泄管堵塞,皮脂腺囊狀上皮被逐漸增多的內容物膨脹而形成的瀦留性囊腫,囊內為白色凝乳狀皮脂腺分泌物。皮脂腺囊腫常見於面部,小如豆,大則可至小柑橘樣,囊腫位於皮內,並向皮膚表面突出。囊壁與皮膚緊密粘連,中央可有一小色素點,臨床上可以根據這個主要特徵與表皮樣囊腫作鑒別,皮脂腺囊腫發生緩慢,呈圓形與周圍組織界限明顯,質地軟,無壓痛,可以活動,一般無自覺症狀,如繼發感染時可有疼痛,化膿,此類囊腫可能發生惡變—皮脂腺癌,一般是局麻下手術切除。
2.皮樣或表皮樣囊腫,是胚胎發育期遺留於組織中的上皮細胞發展而形成囊腫,表皮樣囊腫也可以是由於損傷,手術使上皮細胞植入而形成,皮樣囊腫囊壁較厚,由皮膚和皮膚附件所構成,囊腔內有脫落的上皮細胞,皮膚腺,汗腺和毛發等結構,中醫稱為「發瘤」。囊壁中無皮膚附件者,則為表皮樣囊腫。皮樣或表皮樣囊腫多見於兒童及青年,皮樣囊腫好發於口底,頦下。表皮樣囊腫好發於眼瞼,額,鼻,眶外側,耳下等部位。生長緩慢,呈圓形,皮樣或表皮樣囊腫一般無自覺症狀,皮樣囊腫穿刺檢查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樣分泌物,有時大體標本可見毛發。
常見口腔頜骨囊腫
頜骨囊腫可根據組織來源和發病部位而分類。由成牙組織或牙的上皮或上皮剩餘演變而來的,稱為牙源性頜骨囊腫。由胚胎時期的殘余上皮所致的囊腫和由損傷所致的血外滲液囊腫以及動脈瘤樣骨囊腫等稱為非牙源性頜骨囊腫,臨床上較少見。
(一)牙源性頜骨囊腫。1.根端囊腫,是由於根尖肉芽腫,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內的上皮殘余增生。增生的上皮團中央發生變性與液化,周圍組織液不斷滲出,逐漸形成囊腫,故亦可稱為根尖周囊腫,如果根尖肉芽腫拔牙後未作適當處理仍殘留在頜骨內而發生的囊腫,則稱為殘余囊腫。
2.始基囊腫,始基囊腫發生於成釉器發育的早期階段,牙釉質和牙本質形成之前,在炎症和損傷刺激後,而形成的囊腫。
3.合牙囊腫,又稱濾泡囊腫,發生於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後,在縮余釉上皮與牙冠面之間出現液體滲出而形成含牙囊腫,可來自一個牙胚,也有來自多個牙胚。頜骨牙源性囊腫多發於青壯年,可發生於頜骨任何部位。根端囊腫多發生於前牙,始基囊腫好發於下頜第三磨牙區及下頜支部,含牙囊腫除下頜第三磨牙區外,上頜尖牙區也是好發部位。牙源性頜骨囊腫生長緩慢,初期無症狀,若繼續生長,骨質逐漸向周圍膨脹,則會形成面部畸形,有時捫診可有乒乓球樣的感覺,並發出所謂羊皮紙樣脆裂聲。囊腫穿刺可流出草黃色或草綠色液體。在顯微鏡下可見到膽固醇晶體。X線檢查對診斷有很大幫助,囊腫在X線片上顯示為一清晰圓形或卵圓形的透明陰影,邊緣整齊,周圍常呈現一明顯白色骨質反應線。
(二)非牙源性囊腫,非牙源性囊腫是由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的上皮發展而來,故亦稱非牙源性外胚葉上皮囊。此類囊腫多見於青少年可發生於面部不同部位,其症狀與牙源性囊腫大致相似,即表現為頜骨骨質的膨脹,根據不同的部位可出現相應的局部症狀。(1)球上頜囊腫,發生於上頜側切牙與尖牙之間,牙常被排擠而移位,X線片上顯示囊腫陰影在牙根之間,而不在根尖部。牙無齲壞變色,牙髓均有活力。(2)鼻齶囊腫,位於切牙管內或附近(來自切牙管殘余上皮)。X線片上可見到切牙管擴大的囊腫陰影。(3)正中囊腫,位於切牙孔之後,齶中縫的任何部位,X線片上可見縫間有圓形囊腫陰影,亦可發生於下頜正中線處。(4)鼻唇囊腫,位於上唇底和鼻前庭內,可能來自鼻淚管上皮殘余。囊腫在骨質的表面,X線片上骨質無破壞現象,在口腔前庭外側可捫出囊腫的存在。上述囊腫一旦確診後,應及時早期進行手術治療,以免引起鄰近牙的繼續移位和造成咬合紊亂。(三)血液外滲性囊腫,主要為損傷後引起骨髓內出血,機化,滲出後而形成,與牙組織本身無關。
C. 口腔頜面部囊腫是怎麼引起的
頜面部囊腫有軟組織囊腫和頜骨囊腫兩大類。軟組織囊腫主要有涎腺囊腫(如舌下囊腫、粘液囊腫和頜下腺囊腫等),和發育性囊腫(如口底表皮囊腫、甲狀舌管囊腫、鰓裂囊腫等)。頜骨囊腫則分為牙源性囊腫,(如根端囊腫、含牙囊腫、始基囊腫和角化囊腫等)和發育性囊腫(如球上頜囊腫、正中囊腫、鼻齶囊腫等)。
(一)粘液囊腫
又稱粘液腺囊腫,在口腔粘膜下組織內,分布著數以百計,能分泌無色粘液的小涎腺,稱為粘液腺,以下唇、軟齶、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開口於口腔內,由於排泄管受到創傷,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腫。常見於下唇,且多發生有咬唇習慣者。囊腫位於粘膜下,呈半透明狀小泡,表面覆蓋正常粘膜,出現數日後可因食物等磨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現,多次復發後粘膜產生疤痕組織,使半透明水泡變成白色硬結。主要治療為切除囊腫及周圍粘液腺組織,也可用激光或冷凍治療。
(二)舌下腺囊腫
舌下腺是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對,位於舌下間隙內,有導管約8~20個,直接開口於口腔內,少數集合成一個導管,開口於頜下腺導管、分泌較為粘稠的粘液。囊腫的發生可能是由於分泌導管的創傷,使粘液外漏,逐漸為周圍的結締組織所包繞而形成的。所以,舌下囊腫的囊壁有上皮襯里者極為少數,有上皮襯里的舌下囊腫,仍可能為導管排出受阻,粘液瀦留而形成的。
舌下囊腫多見於青少年,先發生在口底的一側,位於粘膜與口底肌肉之間,表面覆蓋很薄的正常粘膜,透過粘膜可見淡藍色、柔軟、有波動感的囊性腫物,緩慢增大,可逐漸擴展到對側口底,將舌上抬,形成重舌,影響說話、進食甚至呼吸。囊腫也可沿頜舌肌後緣向頜下區伸展,呈啞鈴狀,在口底和頜下區同時出現。少數舌下囊腫主要向頜下三角及頸上部隆起,口底症狀不明顯,而被誤認為頜下腺囊腫。舌下囊腫可有繼發感染,出現疼痛及感染症狀。也可因損傷破裂,流出粘液而暫時消失,數日後又逐漸增大。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並不困難,但需與口底表皮囊腫、口底局限性血管瘤等相鑒別。治療主要為外科手術,過去採用囊腫摘除或袋形手術,復發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術,即使遺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復發者。手術中要防止誤傷頜下腺導管、舌動脈、舌深靜脈和舌神經。
(三)口底表皮囊腫
胚胎發育時期,兩側胚胎組織在口底中線融合過程中,上皮細胞遺留在口底組織中,日後發展而形成為口底表皮囊腫。多見於兒童及青年,囊腫位於口底正中,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上方,表面覆蓋口底粘膜並向口內隆起,將舌抬高,影響說話、進食,甚至影響呼吸。少數囊腫位於下頜舌骨肌下方,向頦下部隆起。囊壁較厚,表面粘膜色澤正常,壓迫囊腫似有橡皮樣感,軟而有彈性,穿刺抽出豆渣樣內容,以此與舌下囊腫相鑒別。治療為手術切除,一般可在口內摘除,如囊腫主要位於頦下部,則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較厚、分離囊腫完整摘除並不困難。手術中應注意仔細止血,防止術後口底血腫,造成呼吸困難。
(四)頜骨濾泡囊腫
牙齒胚胎發育過程中,牙濾泡的星形網狀層發生變性,滲出的液體可瀦留形成濾泡囊腫,如多個牙濾泡同時發生病變,則可形成多房性囊腫,但多數為單房性,病變發生在牙齒硬組織形成之前,所形成的囊腫,不含有牙齒者稱為始基囊腫。在牙齒硬組織形成之後發生的囊腫,由於其病變是在殘余釉上皮與牙冠面之間出現液體滲出,故在X線片上可見囊腫的囊膜部分附著在一個牙齒的牙頸部,此牙齒的牙冠已經形成,並突向囊內,稱為含牙囊腫。無論是始基囊腫或含牙囊腫,囊壁的襯里上皮具有角化層結構,囊腔內含有角化物質者,稱為牙源性角化囊腫。近年來,診斷為角化囊腫者逐漸增多,由於術後易於復發,且有惡變可能,因而具有潛在的腫瘤性質,應受到特別注意,目前已單獨列出,以與一般始基囊腫相區別。
頜骨牙源性囊腫多見於青壯年,囊腫在頜骨內呈膨脹性生長,緩慢增大,早期多無自覺症狀,增大後可向面頰部隆起,骨皮質變薄,觸診時有乒乓球樣感,當骨皮質完全消失後,腫塊質地變軟有波動感,並可發生病理骨折。上頜骨囊腫增大後,可侵入鼻腔或上頜竇,也可將眶底上抬,眼球移位,產生復視,囊腫穿刺可獲淡褐色或棕黃色,含有膽固醇晶體的囊液,如有繼發感染,可形成瘺管,有的因反復感染,經X線攝片才被發現。濾泡囊腫往往有先天性缺牙或有多餘牙。
牙源性角化囊腫可為單發或多發,囊膜薄而脆,與口腔粘膜緊粘,不易刮除,囊腔內含有白色油脂樣角化物,多見於下頜骨升支和角部,有1/3囊腫是向舌側膨隆,囊腫內含牙率可高達25~43%,臨床主要表現為腫脹,有繼發感染時,可在面部形成瘺管,約有15%左右的病例訴有疼痛,可侵犯神經出現下唇麻木感,如穿破骨皮質,則可向周圍軟組織如牙齦、肌肉、涎腺等組織擴展並與之粘連。多發性角化囊腫約占所有角化囊腫的7~8%,多發性角化囊腫中,又大約有1/2左右可同時伴有身體其它部位的症狀,如皮膚基底細胞痣或基底細胞癌,肋骨分叉,大腦鐮鈣化,掌跖面的凹陷等,組成所謂多發性角化囊腫-基底細胞痣綜合征。可有家族史,且發病年齡較單發者年輕。
根據上述的臨床表現及其特點作出臨床診斷,X線片可顯示囊腫大小,范圍及與鄰近組織的關系。頜骨囊腫需與其它牙源性腫瘤,特別是頜骨造釉細胞瘤相鑒別,但從臨床及X線攝片上,有時尚難作出鑒別。因此,在手術時應常規作冰凍切片檢查,手術摘除囊腫是治療頜骨囊腫的主要方法,應徹底刮除囊壁組織。角化囊腫術後復發率為5~62%,其復發原因除囊膜薄,與牙齦周圍軟組織緊貼,不易刮凈外,尚與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島,囊外正常骨內有星狀小囊,在刮治時易被遺留等因素有關。而且角化囊腫的惡變率比非角化囊腫要高。因此,手術刮治時更應注意其徹底性,復發的或較大的角化囊腫,需在正常骨組織內切除囊腫,或作頜骨的方塊切除並保持頜骨的連續性。囊腫摘除後留下的骨腔,可用自體骨松質填充。近年來,使用多孔羥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獲得較為滿意效果。其孔徑以200μ/mm,孔率以40~70%較好。有應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類固醇依次行囊腔沖洗,每周1次。通過數次沖洗,可控制炎症,減慢氧化,進而抑制脂肪酸氧化並促進前列腺素E的產生。囊壁釋放過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質吸收,囊腔擴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腫
是一種發育性囊腫,在胚胎發育時,各個面突的融合過程中,殘留在接合處的上皮組織可演化而成囊腫。根據發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稱呼,如發生在兩側齶突融合處,位於齶中縫的正中囊腫;發生在中鼻突的球狀突和兩側上頜突融合處,位於齶前部的鼻齶囊腫,也是面裂囊腫中最為常見;發生在鼻突的球狀突與一側上頜突融合處,位於上頜側切牙與尖牙牙根之間的球上頜囊腫等。臨床上可根據其部位和X線表現作出診斷。治療為囊腫摘除或刮治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