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判斷是否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最常見的腦神經疾病,以一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痛為主要表現,女略多於男,發病率可隨年齡而增長。三叉神經痛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右側多於左側。
該病的特點是: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病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說話、洗臉、刷牙或微風拂面,甚至走路時都會導致陣發性時的劇烈疼痛。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鍾,疼痛呈周期性發作,發作間歇期同正常人一樣。
性別與年齡
年齡多在40歲以上,以中、老年人為多。女性多於男性,約為3∶2;
疼痛部位
右側多於左側,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頜的某一點開始擴散到三叉神經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發病最為常見,第一支者少見。其疼痛范圍絕對不超越面部中線,亦不超過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偶爾有雙側三叉神經痛者,佔3%;
疼痛性質
如倒割、針刺、撕裂、燒灼或電擊樣劇烈難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疼痛的規律
三叉神經痛的發作常無預兆,而疼痛發作一般有規律。每次疼痛發作時間由僅持續數秒到1~2分鍾驟然停止。初期起病時發作次數較少,間歇期亦長,數分鍾、數小時不等,隨病情發展,發作逐漸頻繁,間歇期逐漸縮短,疼痛亦逐漸加重而劇烈。夜晚疼痛發作減少。間歇期無任何不適;5、誘發因素:說話、吃飯、洗臉、剃須、刷牙以及風吹等均可誘發疼痛發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動謹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臉、刷牙、進食,說話也小心,惟恐引起發作;
扳機點
扳機點亦稱「觸發點」,常位於上唇、鼻翼、齒齦、口角、舌、眉等處。輕觸或刺激扳機點可激發疼痛發作;
表情和顏面部變化
發作時常突然停止說話、進食等活動,疼痛側面部可呈現痙攣,即「痛性痙攣」,皺眉咬牙、張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搓顏面以致局部皮膚粗糙、增厚、眉毛脫落、結膜充血、流淚及流涎。表情呈精神緊張、焦慮狀態;
神經系統檢查
無異常體征,少數有面部感覺減退。此類病人應進一步詢問病史,尤其詢問既往是否有高血壓病史,進行全面的神經系統檢查,必要時包括腰穿、顱底和內聽道攝片、顱腦CT、MRI等檢查,以助與繼發性三叉神經痛鑒別。
⑵ 臉痛是什麼原因
如果您有面部疼痛,伴或不伴有面部紅腫,則為以下疾病中的一項,根據如下說寫,可以對號入座。
1、三叉神經痛:為面部疼痛的最常見病因,疼痛呈針刺樣、刀割樣、放電樣陣發性疼痛,范圍局限在三叉神經分支部位,為眼睛上下,顴骨上下,及嘴部上下位置,極少有雙側,多有扳機點,按壓扳機點疼痛發作,持續時間約3-5分鍾,遇風、遇涼及天氣變化會有明顯加重
2、牙痛:牙病引起的疼痛為持續性疼痛,多局限於齒齦部,局部有牙痛及致病病變,可放射至下頜部,X線及牙科檢查可以確診,建議去專科醫院檢查,如診斷不清,誤擅自拔牙,已防為三叉神經痛爾誤診。
3、副鼻竇炎:如額竇炎、上頜竇炎等,為局限性持續性痛,可有發熱、鼻塞、濃涕及局部壓痛等。
4、青光眼:單側青光眼急性發作誤診為三叉神經第1支痛,青光眼為持續性痛,不放射,可有嘔吐,伴有球結合膜充血、前房變淺及眼壓增高等。
5、顳頜關節炎:疼痛局限於顳頜關節腔,呈持續性,關節部位有壓痛,關節運動障礙,疼痛與下頜動作關系密切,可行X線及專科檢查協助診斷。
6、偏頭痛:疼痛部位超出三叉神經范圍,發作前多有視覺先兆,如視力模糊、暗點等,可伴嘔吐。疼痛為持續性,時間長,往往半日至1-2日。
7、三叉神經炎:病史短,疼痛呈持續性,三叉神經分布區感覺過敏或減退,可伴有運動障礙,在受累的三叉神經分支有明顯壓痛。神經炎多在感冒或副鼻竇炎後等發病。
8、小腦腦橋角腫瘤:疼痛發作可與三叉神經痛相同或不典型,但多見於30歲以下青年人,多有三叉神經分布區感覺減退,並可逐漸產生小腦腦橋角其他症狀和體征。以膽脂瘤多見,腦膜瘤、聽神經鞘瘤次之,後兩者有其他腦神經受累,共濟失調及顱內壓增高表現較明顯。X線片、CT顱內掃描及MRI等可協助確診。
9、腫瘤侵犯顱底:最常見為鼻咽癌,常伴有鼻衄、鼻塞,可侵犯多數腦神經,頸淋巴結腫大,作鼻咽部檢查、活檢、顱底X線檢查,CT及MRI檢查可確診。
10、舌咽神經痛:易於三叉神經第3支痛相混,舌咽神經痛的部位不同,為軟齶、扁桃體、咽舌壁、舌根及外耳道等處。疼痛由吞咽動作誘發。用1%潘妥卡因或可卡因等噴咽區後疼痛可消失。
11、三叉神經半月節區腫瘤:可見神經節細胞瘤,脊索瘤,麥氏窩腦膜瘤等,可有持續性疼痛,病人三叉神經感覺、運動障礙明顯。顱底X線可能有骨質破壞等改變。
12、面部神經痛:多見於青年人,疼痛超出三叉神經范圍,可延及耳後、頭頂、枕頸,甚至肩部等。疼痛持續性,可達數小時,與動作無關,不怕觸摸,可為雙側性疼痛,夜間可較重。
⑶ 面肌痙攣是臉抽筋嗎
不能說面肌痙攣就是臉抽筋,首先我們來理一理,面肌痙攣到底是什麼?
面肌痙攣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進展緩慢的周圍神經疾病,多數是由於血管、腫瘤壓迫神經所致,多數起病是從眼睛周圍痙攣開始,然後一步步發展至整個面部;在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時可加重病情。
而臉抽筋因為起始位置不同,表現出的疾病也不相同,比如三叉神經痛、meige綜合征,因此臉抽筋一定要看疼痛位置、程度等,才能識別是哪種疾病引起的,當然也需要結合相關檢查,由專業醫生綜合判斷。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做診斷、用葯和使用的根據。
⑷ 面肌痙攣有哪些影響和危害
面肌痙攣主要的特點是臉部肌肉不自主地抽搐,多數是從眼瞼起病,逐漸擴散至一側的其他肌肉,在情緒波動、面部活動(如張嘴、閉眼等動作)時抽搐加劇,對日常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
面肌痙攣若不治療,有些會出現一側面部肌肉麻痹的症狀。
部分患者會因為此疾病產生心理問題,比如因為此病害怕他人眼光,逐漸遠離正常的社交等等。
三博江陵神外蔡主任指出,面肌痙攣目前針對病因有效的治療方式是微血管減壓術,但若症狀不是很嚴重,進程比較慢的,會建議口服葯物,一般症狀比較重,且服葯或者注射肉毒素效果很差的時候, 會建議做手術。
雖說面肌痙攣是臉部不自主抽搐,但要和三叉神經痛、meige綜合征相鑒別,很多時候容易混淆,特別是面肌痙攣和meige綜合征,因為都是眼部起病,但面肌痙攣是一側起病,而meige綜合征是雙側眼瞼起病。
⑸ 面神經與三叉神經痛的區別
面神經,
是第七對腦神經。由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組成,分別管理舌的味覺,面部表情肌運動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一般認為是舌弓的背側支。介於相當於脊神經節的膝神經節的起始部附近。
三叉神經為混合神經,是第5對腦神經,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含有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支配臉部、口腔、鼻腔的感覺和咀嚼肌的運動,並將頭部的感覺訊息傳送至大腦。三叉神經由眼支(第一支)、上頜支(第二支)和下頜支(第三支)匯合而成,分別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間、口裂以下的感覺和咀嚼肌收縮。
這就是兩者的區別,不懂的話再問。
⑹ 臉部肌肉抽搐是為什麼
面部肌肉抽搐,面肌痙攣為陣發性半側面部肌肉和眼皮的不自主抽動,雖不危及生命,但反復的面肌抽動,常使人倍覺尷尬。 引起面肌痙攣的原因很多,它可以是面神經麻痹的後遺症之一,也可以因顱內面神經運動核或面神經的病變造成,還可能是大腦皮質運動區的病灶引起的局限性癲癇的表現。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找不到什麼明顯的原因,稱之為原發性面肌痙攣。 原發性面肌痙攣多發生在成年女性身上,最初可能僅為上,下眼瞼或口角的輕微抽動,以後可擴展到同側面部的其它肌肉。發作性的口角抽動或眼瞼抽動最引人注目。患者在談話,作報告等公開場合下抽搐最為明顯。因此,每遇與人交往時,患者的情緒就會因害怕抽搐發作而變得緊張起來,而越是緊張,抽搐發作越是明顯,精神負擔越重。 得了面肌痙攣能否治好?回答是肯定的。下面介紹幾種主要的治療方法。 (1)葯物治療:如安定,魯米那,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對少數患者可減輕症狀。氯唑沙腙等肌肉鬆弛葯物也有一定效果。 (2)理療:如鈣離子透入療法,平流電刺激,射頻熱凝療法等。 (3)乙醇注射療法:經上述葯物或理療無效的病例且症狀嚴重者,可考慮採用乙醇注射療法。用不同濃度直至無水乙醇注射於神經幹上,可暫時中斷面神經的傳導功能,使面肌痙攣解除。 (4)A型肉毒素注射療法:是將A型肉毒素注射於面部運動神經末梢,產生肌肉鬆弛性麻痹,而達到緩解痙攣的目的。注射後痙攣在短期內迅速緩解,重復注射者未發現副作用。 (5)三聯注射療法:這是筆者在實踐中採用的面肌痙攣療法。主要方法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將激素,安定,及其他葯物注射於莖乳孔,耳前皺褶中點及面部運動點,從而有效緩解面肌痙攣。本法的優點是:簡便易行,治療無痛苦,患者樂於接受,局部副作用小,重復注射無過敏反應。
⑺ 三叉神經痛到底是什麼病嗎
症狀體征
三叉神經痛是位於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的一種劇烈陣發性疼痛疾病。臨床上根據其病因或發生部位進行分類。
1.按病因分類 根據病因是否明確,分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與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兩類。
(1)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特發性三叉神經痛):臨床上把找不到確切病因的三叉神經痛稱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以往認為占臨床的大多數,是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的發作短暫性劇烈疼痛,是無器質性損害可尋到的一種疾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達70%~80%,最小年齡只有十幾歲,最高年齡92歲。男女發病比數各家報道有所不同,據一份國內15家醫院1454例統計,男多於女,其中男788例,女666例。國內另一組4386例三叉神經痛發病情況,女性多於男性,為3∶2。
(2)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症狀性三叉神經痛):是指由顱內外各種器質性病變引起的三叉神經繼發性損害而致的三叉神經痛。多見於40歲以下的病人。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不同點是:疼痛發作時間通常較長,或為持續性、發作性疼痛,而無扳機點。體格檢查可查出三叉神經受累的客觀表現及原發性疾病的體征,但亦可完全為陰性者。經CT、MRI檢查一般可明確診斷。
2.按發生部位分類 分為雙側性及單側性三叉神經痛。又可進一步分為:第一支痛;第二支痛;第三支痛;第一、二支痛;第二、三支痛、第一、二、三支痛。發病部位右側多於左側。疼痛受累分別以2、3支同時受累最多見,單支受累較多者為第二支。
3.臨床特點 疼痛的發生為陣發性的。除害怕疼痛延長外,在二次發作期間,病人無任何疼痛。發作時,則似閃電樣刺入。疼痛發作常表現為驟發、陣發式,可持續15min或更長時間,發作頻度從1天數次至1個月幾次不等。
特點如下:
(1)疼痛部位:不超出三叉神經支配范圍,常局限於一側。雖3支均可累及,但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約佔95%。
(2)疼痛性質:呈發作性電擊樣、刀割樣和撕裂樣劇痛,突發突止。疼痛由頜面或牙槽開始,沿神經支配區放射,每次疼痛持續數秒至數十秒,亦可長達數分鍾。發作常隨病程的延長而變頻、間歇期縮短和疼痛加劇.發作頻繁者可影響進食和休息。
(3)誘發因素及「扳機點」: 疼痛發作常由說話、咀嚼、刷牙和洗臉等面部隨意運動或觸摸面部某一區域(如上唇、鼻旁、眶上孔、眶下孔和口腔牙齦等處)而被誘發。這些敏感區稱為「扳機點」或觸發點。
(4)其他症狀:發作時可伴有同側面肌抽搐、面部潮紅、流淚和流涎,這種特殊面容又稱痛性抽搐。為了減輕疼痛,病人常用手揉擦同側面部以求減輕疼痛(其實並不能減輕疼痛)。久而久之面部皮膚變得粗糙、增厚和眉毛脫落。為避免發作,病人不敢吃飯、洗臉,面容憔悴、情緒抑鬱。
(5)體征:客觀檢查多無三叉神經功能缺損表現及其他局限性神經體征。偶可在其某一支的支配區內出現皰疹,系因半月神經節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系指由各種病變侵及三叉神經根、半月神經節或神經干所致之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的疼痛。其特點為疼痛發作持續時間較長,常達數分鍾至數十分鍾,或呈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重。查體可見三叉神經支配區內的感覺減退、消失或過敏.多累及第一、第三支。第一支受累可有角膜反射遲鈍,第三支受累可見咀嚼肌無力和萎縮。另外,尚可伴有原發疾病的其他陽性體征。
折疊編輯本段用葯治療
1.葯物治療 可據情選用:
(1) 卡馬西平(卡馬西平):對三叉神經痛有較好療效。一般自小劑量開始,100mg,口服2次/d,後逐漸增加至200mg,口服3~4次/d。可有嗜睡、惡心、嘔吐、眩暈和葯疹等毒副作用,一般不嚴重,減量或停葯後可自行消失。在監測血葯濃度和密切觀察臨床中毒體征的情況下,亦可應用較大劑量。
(2) 苯妥英(苯妥英鈉):100~200mg ,2~3次/d。日劑量不宜超過600mg,副作用有齒齦增生、共濟失調和白細胞減少等。
(3)維生素B族葯物:維生素B1、B6各10~20mg,口服3次/d,維生素B12,100~500μg肌注或彌可保500μg,口服1次/d。
(4)血管擴張葯:山莨菪鹼(654-2)10mg,肌注2次/d,或5~10mg,口服3次/d,或煙醯胺100mg,口服,3次/d。
2.理療 如間動電(疏密波)療法或旋磁療法,也可用氦氖激光照射半月神經節。
3.射頻電凝療法 在X線或CT等的監視導向下,將射頻電凝針極經皮插入半月神經節,通電加熱至65~75℃,1min,可選擇性地破壞三叉神經痛覺纖維,近期療效可達90%以上,但易復發。適用於老年人以及患有全身性疾病而不能手術者。
4.神經阻滯或封閉療法 當葯物治療無效或有不良反應時,且疼痛嚴重者可行神經干或神經節阻滯療法。既往常使用無水酒精,近年來多注射甘油。注射部位為三叉神經半月節或周圍神經干。因感覺神經被破壞而止痛。止痛效果可持續數月、數年,也可復發。
5.手術治療 臨床常用手術療法控制疼痛,術式包括:微血管解壓術、射頻消融術、應用立體定向化學神經節熔解術和脊神經根切斷術。其中最流行的是射頻消融術,該方法選擇性干涉誘發疼痛的小纖維,但是不動大徑線的運動纖維。一些研究報道該療法對本病的部分或完全緩解率達90%~97%,而復發率尚不確定。
折疊編輯本段飲食保健
一、三叉神經痛食療方
1、 原 料: 黃芪15克、僵蠶6克、蜈蚣2條、血竭3克、瘦豬肉糜500克、芹菜500克、麵粉 500-1000克
制 作: 將上葯焙乾研粉;芹菜洗凈,在沸水中焯透,撈出切成碎末,用紗布袋裝好,擠出菜汁待用;肉糜中加入中葯粉,芹菜、鹽、酒、味精、胡椒粉、拌勻後加雞蛋清2個作餡。麵粉用芹菜汁合好揉勻,揉至面團表面光滑為止,擀成圓薄皮子,加餡將皮子逐個包成餃子,煮熟後即可服食。
2、原料:西蘭花、白菜花、胡蘿卜、紅辣椒
做法:(1)西蘭花、白菜花切成小朵,胡蘿卜去皮、切片,紅辣椒去籽、切塊,待用。
(2)將全部蔬菜放入溫油中焯一下。
(3)鍋內留少許底油,下入全部原料翻炒,用鹽、雞精調味,再用澱粉勾芡,即成。
(3)每次取豬腦一隻(洗凈),天麻10克切碎,粳米250克,清水適量,煮成稀粥,每日晨起空腹溫服,天麻善祛頭風,豬腦專補腦髓,二者合用,既可補益精髓,又可祛頭風,實為祛頭痛的良好家庭葯膳。
上述食療菜譜能夠有效減輕三叉神經的疼痛症狀,但是,在使用前還是要與醫生進行商議。可行後還要以堅持為宜,其實對於任何疾病來說,「堅持」是必要的,方法再好,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是很難與病魔抗衡的。
二、三叉神經痛吃哪些對身體好?
1、以流食為主,每日五至六餐,應配置高蛋白高糖液體食品,如牛奶沖藕粉,牛奶沖蛋花,等厚流質,使患者有包足感。
2、補充鈣及維生素B族元素,對面神經疾病都有幫助。鈣不僅能對骨骼和智力有益,還能促進肌肉及神經功能正常,由於面神經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經傳導障礙而導致肌肉萎縮,所以補鈣很重要,排骨、深綠色蔬菜、蛋黃、海帶、芝麻、水果、胡蘿卜、西瓜、奶製品等都富含鈣質。維生素B族元素對面神經疾病也有幫助,如B1、B2、B12等。維生素B族富含於下列食品中:香菜、番茄、冬瓜、黃瓜、木瓜、蘋果、菠蘿、梨、桃、西瓜、杏、柿子、葡萄。維生素B,能夠幫助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所以應該適當進補。
3、飲食要營養豐富,平時應多吃些含維生素豐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豆制類,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為宜。
三、三叉神經痛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在治三叉神經痛過程中,首先要禁忌的就是硬果類食物。由於硬果需要用力咀嚼,所以經常會誘發三叉神經痛的症狀發生。因此在治三叉神經痛的過程中,硬果類食物一定要避免。硬果類食物有:小核桃、栗子、松子、香榧子、炒花生以及炒蠶豆等。
2、三叉神經痛的過程中,三叉神經痛患者對於生冷果品也要禁忌。因為生冷食物會誘發三叉神經沖動加強,從而引起三叉神經痛。因此在治三叉神經痛的過程中盡量要避免生冷食物的攝取,比如:冰激凌,棒冰,冰西瓜,冰鎮飲料等等。
3、在治三叉神經痛過程中,辛辣食物也是三叉神經痛患者需要避免的。因為這些辛辣刺激食物也會刺激三叉神經,使其沖動加強,誘發三叉神經痛。辛辣食物包括:辣醬、大蒜、洋蔥、京蔥、生薑、芥末等等。所以說,治三叉神經痛的前前後後,一定要避免接觸這些食物。
4、對於在治三叉神經痛的患者而言,油膩食品科滋濕生痰,乘肝陽上擾頭面,而使經脈閉阻,誘發三叉神經痛。所以,治三叉神經痛的過程中,患者應當避免:肥豬肉、豬肉、牛油、油炸雞鴨以及冰激凌等。
5、治三叉神經痛的過程中,也要避免滋膩補品。因為三叉神經痛患者屬痰濕、淤血者,應忌服滋膩補陰製品,比如熟地,麥門冬、天門冬、玉竹、沙參等。在進行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患者對於此類補品也要提高一定的警惕,以免誘發三叉神經痛。
折疊編輯本段預防護理
尚無早期預防的辦法。
許多三叉神經痛病人是因動脈襻壓迫三叉神經所致。所以,對症狀難以控制的病例.建議行後顱凹探查術。也許會發現其他慢性腫塊。例如:動靜脈畸形、動脈瘤和膽脂瘤等。
有導致抑鬱症及久治不愈而自殺輕生之病例報告,應引起注意。
折疊編輯本段病理病因
原發性(特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大多數病例無第Ⅴ對腦神經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器質性病變,Gasser神經節有退行性或纖維性改變,但是改變的輕重差別太大,不能認為它們是病因。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雖不明確,尚無統一認識,而從現代醫學來看其發病機制可能是一種致傷因素,使感覺根半月節和鄰近的運動支發生脫髓鞘改變。有—些研究認為,大多數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人有顱底血管對神經的反常壓迫。
經臨床證明,部分所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實際上還是可找到原因的,如在手術中發現供應神經的血管發生硬化、異位血管的壓迫、增厚的蛛網膜和神經通過的孔發生骨膜炎,狹窄的骨孔等,而致神經根的壓迫。
1.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 在三叉神經痛時,外周神經和中樞神經都參與疼痛的產生與傳遞,因此根據現代臨床實踐及動物試驗結果,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有以下幾種學說。
(1)周圍病原學說:三叉神經末梢到腦干核團的任何部位發生病變都可刺激三叉神經,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生理功能紊亂和器質性改變,從而發生三叉神經分布區范圍內的陣發性劇痛性的學說。
(2)中樞病因學說:三叉神經系統中樞部的腦內核團,三叉神經脊束核丘腦及大腦皮質均可因周圍病變刺激及中樞本身的傷害性刺激,而導致三叉神經痛。
(3)變態反應學說:1967年Hanes根據三叉神經痛突然發作和可逆性,曾提出三叉神經痛可能是一種與變態反應有關的疾病。
(4)病毒感染學說:大腦皮質是周身感覺的最高中樞,早有定論,對三叉神經系統任何部位的病灶所致的疼痛,均是通過大腦皮質反映出來的。如皰疹和單純皰疹的病毒感染,可沿三叉神經系統的通路而侵入三叉神經分布相應的大腦皮質,使三叉神經疼痛發作。
(5)家族遺傳學說:在臨床上曾有人報道,一個家庭兄弟姊妹7人其中6人患有三叉神經痛,其中2人患雙側性疼痛。另有一個家庭中,母親及6個孩子中的3個孩子患有三叉神經痛,其中2人為雙側性疼痛。從而認為三叉神經痛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但多數學者認為本病與遺傳因素關系不大與人類種族無關。
(6)綜合病因學說:上述各種學說均不能滿意解釋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以致Dott(1951年)認為三叉神經痛的起因在腦干內,動作或觸動扳機點可引起短的沖動(Short Circuit)在腦干內迅速疊加,從而引起劇烈疼痛發作。
2.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 近幾年來通過臨床實踐和研究,特別是神經顯微外科手術的應用和手術方式的不斷改進,對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發病率的認識有了更深入了解和認識。發現三叉神經系統的所屬部位或鄰近部位的各種病灶均可引起三叉神經痛。。
折疊編輯本段疾病診斷
除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外,應注意與以下幾種疾病相鑒別。
1.牙痛 牙痛也是一種非常疼痛的一種疾病,有時特別是發病的初期,常常到口腔就診,被誤診為牙痛,許多病人將牙齒拔掉,甚至患側的牙齒全部拔除,但疼痛仍不能緩解。一般牙痛特點為持續性鈍痛或跳痛,局限在齒齦部,不放射到其他部位,無顏面部皮膚過敏區,不因外來的因素加劇,但患者不敢用牙齒咀嚼,應用X線檢查或CT檢查可明確牙痛。
2.三叉神經炎 可因急性上頜竇炎、流感、額竇炎、下頜骨骨髓炎、糖尿病、梅毒、傷寒、酒精中毒、鉛中毒及食物中毒等疾病引起。多有炎性感染的歷史,病史短,疼痛為持續性的,壓迫感染的分枝的局部時可使疼痛加劇,檢查時有患側三叉神經分區感覺減退或過敏。可伴有運動障礙。
3.中間神經痛 中間神經痛患者表現特點:
(1)疼痛性質:為發作性燒灼痛,持續時間長,數小時,短者也數分鍾。
(2)疼痛部位:主要位於一側外耳道、耳廓及乳突等部位,嚴重者可向同側面部、舌外側、咽部以及枕部放射。
(3)伴隨症狀:局部常伴有帶狀皰疹,還可有周圍性面癱,味覺和聽覺改變。
4.蝶齶神經痛 本症病因不明,多數人認為鼻旁竇炎侵及蝶齶神經節引起。
(1)疼痛部位:蝶齶神經節分支分布區域的鼻腔、蝶竇、篩竇、硬齶、齒齦及眼眶等顏面深部位。疼痛范圍較廣泛。
(2)疼痛性質:疼痛為燒灼或鑽樣比較劇烈的疼痛,呈持續性或陣發性的加重或周期性反復性發作,發作時一般持續數分鍾到幾小時。伴有患側鼻黏膜腫脹,出現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加,多呈漿液性或黏液性。可伴有耳鳴、耳聾、流眼淚、畏光及下頜皮膚灼熱感和刺痛。疼痛可由牙部、鼻根、眼眶、眼球發生,爾後擴展至齒齦、額、耳及乳突部,均為一側性。嚴重者向同側頸部、肩部及手部等處放射,眼眶部可有壓痛。
(3)發病年齡:常在40~60歲之間,女性較多。
(4)本病可以用1%普魯卡因做蝶齶神經封閉或用2%~4%丁卡因經鼻腔對蝶齶神經節作表面麻醉,可使疼痛緩解,即可確診。
5.偏頭痛 偏頭痛也稱叢集性頭痛,它是一種以頭部血管舒縮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臨床綜合征。病因較為復雜,至今尚未完全闡明。但與家族、內分泌、變態反應及精神因素等有關。臨床表現特點:
(1)青春期女性多見,多有家族史。
(2)誘發原因:多在疲勞、月經、情緒激動不安時誘發,每次發作前有先兆,如視物模糊、閃光、暗點、眼脹、幻視及偏盲等。先兆症狀可持續數分鍾至半小時之久。
(3)疼痛性質為劇烈性頭痛,呈搏動性痛、刺痛及撕裂痛或脹痛。反復發作,每天或數周、數月甚至數年發作一次。伴隨有惡心、嘔吐、大便感、流眼淚、面色蒼白或潮紅。發作過後疲乏嗜睡。
(4)查體時顳淺動脈搏動明顯增強,壓迫時可使疼痛減輕。在先兆發作時應用抗組胺葯可緩解症狀。
(5)偏頭痛還有普通型、特殊型(眼肌麻痹、腹型、基底動脈型)偏頭痛,均需要進行鑒別。
6.舌咽神經痛 本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它是一種以舌咽神經分布區域內陣發性劇痛。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疼痛性質與三叉神經痛相似。臨床表現有以下特點。
(1)病因可能與小腦後下動脈、椎動脈壓迫神經進入區有關,除此之外,可見於小腦腦橋角處腫瘤、炎症、囊腫、鼻咽部腫瘤或莖突過長症等原因引起。
(2)疼痛部位在患側舌根、咽喉、扁桃體、耳深部及下頜後部,有時以耳深部疼痛為主要表現。
(3)疼痛性質為突然發作,驟然停止,每次發作持續為數秒或數十秒,很少超過2min。亦似針刺樣、刀割樣、燒灼樣、撕裂樣及電擊樣的劇烈性疼痛。若為繼發性的疼痛時間長或呈持續性、誘因和扳機點可不明顯,且夜間較重。
(4)誘因常為吞咽、咀嚼、說話、咳嗽、打哈欠時誘發疼痛。
(5) 50%以上有扳機點,部位多在咽後壁,扁桃體舌根等處,少數在外耳道。若為繼發性的,扳機點可不明顯,同時舌咽神經損害症狀,如軟齶麻痹、軟齶及咽部感覺減退或消失等。
(6)其他症狀:吞咽時常常引起疼痛發作,雖然發作間歇期無疼痛,但因懼怕誘發疼痛而不敢進食或小心進些流汁,患者因進食進水少,而變得消瘦,甚至脫水,咽部不適感,心律失常及
折疊編輯本段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必要的有選擇性的檢查:
1.血常規、血電解質 一般無特異性改變,發病時血象可稍偏高。
2.血糖、免疫項目、腦脊液檢查 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其他輔助檢查:
血管造影、CT及MRI等檢查:部分病人可發現顱底畸形血管。
以下檢查項目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1.腦電圖、眼底檢查。
2.顱底攝片。
3.胸透、心電圖。
折疊編輯本段並發症
可並發半側面部痙攣。三叉神經支配區也可發生不典型的面部疼痛,但疼痛的性質與三叉神經痛不同,每次發作的持續時間總是長於數秒,通常為數分鍾,或呈持續性疼痛。疼痛本身為鈍性、壓榨性或燒灼樣。對不典型疼痛者,外科治療無效,有時導致抑鬱症。
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常揉擦同側面部以求減輕疼痛,久而久之面部皮膚變得粗糙、增厚和眉毛脫落。
折疊編輯本段預後
病程呈周期性發作,每次疼痛發作時間由開始數秒鍾到1~2min,即驟然停止。每次發作周期可持續數周至數月,以後症狀常可逐漸減輕而消失或明顯緩解(數天至數年)。
在此緩解期間病人往往期望不再發作,但過一段時間後,劇痛又重發作,自行痊癒的機會很少,而是越發越頻,疼痛程度亦隨之加重,但此病無直接危及生命之虞。
折疊編輯本段發病機制
有假說認為三叉神經痛的面部疼痛發作,是該神經的下行核,因接受的沖動流過多釋放引起的。有兩個支持此假說的證據:切斷耳大神經或枕神經可緩解典型的三叉神經痛,或者靜脈注射苯妥英鈉(大侖丁)可中止三叉神經痛的發作。
日益增加的證據表明,病變在三叉神經半月節及其感覺神經根附近,可能與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質畸形等因素導致對神經的機械性壓迫、牽拉以及營養代謝障礙有關。
1.周圍病原學說:
(1)局部刺激:在三叉神經所支配的組織器官發生了炎性病灶(如副鼻竇炎、牙源性炎症等)或外傷性病灶的長期慢性刺激,致使神經發炎、纖維化,半月神經節中毒等的綜合作用,使分布在三叉神經根上的滋養血管,發生功能障礙、痙攣,最後發生繼發性缺血,導致感覺根脫髓鞘病變,而引起三叉神經痛。
早在1926年Harris就提出:此病主要由於牙源性病灶所致,1940年又進一步發現了因拔牙和牙齒膿毒病之後而發生三叉神經痛的例證。此後1952年Sagonaolaite曾經調查發現90%的三叉神經痛患者均伴有口腔感染病灶。
國內劉道寬等也統計了292例,其中99% 的三叉神經痛患者,均伴有口腔感染灶存在。近幾年來如1976年Rether、1979年Alexander、1980年Shaber及1981、1982年四川醫學院均先後在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上、下頜骨內發現了病變骨腔(jawbone cavity),當他們行頜骨病變性骨腔清除術後,患者的症狀得以消除。
根據這一事實,1989年劉道寬等就提出頜骨病變性骨腔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發病有明顯關系,認為局限性頜骨病變是發病的主要因素。
為證明在口腔局部病變的刺激可沿神經纖維向中樞發展而導致中樞功能紊亂和器質性改變而發病,1974年Black製作了三叉神經痛的試驗模型。在實驗中拔除貓的一側全部上下頜牙髓,術後26周內,幾乎所有(20隻)受試的貓都表現出三叉神經痛的症狀反應。拔除牙髓後7~21天,所作的組織學檢查證實,從三叉神經末梢至腦內核團發生了變性。並用記錄神經放電生理方法測到三叉神經脊髓束核內有癲癇樣的放電活動。
(2)局部壓迫:三叉神經感覺根任何一段受到各種原因的壓迫和(或)牽拉都可導致三叉神經痛。
①血管性壓迫:繼Cushing在20世紀初提出機械性壓迫三叉神經可以引起疼痛的假說後,Dandy在1934年進一步報道了60%的三叉神經痛患者是由於各種壓迫引起的。並認為主要是血管性壓迫,報道了其在三叉神經痛患者的小腦腦橋角部位的解剖和病理方面的異常所見,發現動脈襻壓迫感覺根佔30.7%,靜脈壓迫佔14%,腫瘤壓迫佔5.6%。
Gardner和Miklos(1959)提出腦底動脈和小腦動脈的異常分支或頸骨岩角壓迫神經根,是引起三叉神經疼痛的一個重要原因。
Kerr(1963)又提出一個柔和的永久跳動的動脈對三叉神經腹側部的壓迫,可能是引起三叉神經痛的原因,此種情況在老年人中較多。或神經本來已有原發退化,頸動脈搏動有促進作用。
Jennetta用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即在三叉神經根與造成神經壓迫的血管之間放置一塊海綿結果使疼痛得以緩解。並且指出這類壓迫三叉神經根而引起神經痛的血管多是扭曲、硬化的小動脈,並由於動脈硬化症的進展,有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