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口腔執業醫師口腔組織病理學考點:口腔頜面部發育
口腔執業醫師口腔組織病理學考點:口腔頜面部發育
口腔頜面部發育
人體發育的三個階段
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後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層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後3-8周,分化出不同類型的組織並構成器官和系統,口腔頜面部發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兒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齶部的發育在此期的開始階段完成。
第一節 神經嵴、鰓弓和咽囊
一.神經嵴的分化
胚胎發育的第三周,三胚層胚盤已經形成,發育中的脊索和鄰近的間充質誘導其表面的外胚層形成神經板(neural plate) 。
神經板發育中,其柱狀細胞變為上窄下寬的楔形,使神經板外側緣隆起,神經板中軸處形成凹陷稱神經溝(neural groove) ,隆起處稱神經褶(neural fold) 。神經褶頂端與周圍外胚層交界處稱神經嵴(neural crest) 。
胚胎第四周,兩側神經褶在背側中線匯合形成神經管的過程中,位於神經嵴處的神經外胚層細胞未進入神經管壁,而是離開神經褶和外胚層進入中胚層,這部分細胞稱為神經嵴細胞,是特殊的多潛能幹細胞,位於神經管和表面外胚層之間,形成沿胚胎頭尾走向的細胞帶,以後分為兩條細胞索,列於神經管背外側。
胚胎第四周,神經嵴細胞發生廣泛遷移,分化成頭面部的外胚間充質細胞,形成神經系統組織、內分泌組織、皮膚組織、結蹄組織;頭面部的結蹄組織大部分來自於神經嵴細胞,由於他們起源於外胚層的神經嵴細胞,所以這些結蹄組織又稱為外胚間葉組織 或外間充質 。
神經嵴細胞的遷移和分化受多種信號分子和基因調控,如:FGF、HOX 基因等。在此過程中,染色體異常、過量的維甲酸、酒精及頭部神經始基發生異常等因素都可引起神經嵴細胞在原位或遷移過程中發生死亡而產生頭面部畸形。
二.鰓弓及咽囊的發育
鰓弓(branchial arch) :胚胎第4周時,原始咽部的間充質細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對稱的背腹走向的6對隆起,與6對主動脈弓動脈相對應,稱鰓弓。第l對最大稱為下頜弓;第2對稱舌弓;第3對稱舌咽弓;
相鄰鰓弓之間有淺溝,在體表側稱鰓溝 ;與之對應的鰓弓內側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襯覆的內胚層向側方增生呈囊樣,形成與鰓溝對應的淺溝稱在咽側稱咽囊(pharyngeal pouch) 。
第二鰓弓生長速度較快,向尾端生長覆蓋了第二、三、四鰓溝和三、四、五對鰓弓並與頸部組織融合。被覆蓋的鰓溝與外界隔離,形成一個暫時的腔稱頸竇 。頸竇在以後的發育中消失,如殘留可形成頸部囊腫、竇道或瘺管。
第二節 面部的發育
一.面部發育過程
面突的分化:3—5周末。
面突的聯合:5周末—第8周
聯合後發育:9周—3個月
①胚胎第3周 ,發育中的前腦下端出現了一個 突起稱額鼻突 。額鼻突下方兩側的下頜突 迅速生長並在中線聯合
②胚胎 3周中,長出兩個上頜突,此時在額鼻突、上頜突和下頜突的中央形成一個凹陷叫原口,口凹與前腸之間有口咽膜在4周時破裂
③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頂端正中出現一個囊樣內陷,稱 拉特克囊 , 拉斯克囊此後退化消失。此囊的殘余可發生顱咽管瘤。
④胚胎的第4周額鼻突的末端兩側 形成兩個淺凹稱鼻凹,將額鼻突分為 1個中鼻突、2個測鼻突
⑤胚胎第5周中鼻突末端出現兩個球形突起稱球狀突
鼻凹將來發育成鼻孔;鼻板細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經上皮。
2.面突的聯合(merge)和融合(fuse)
聯合(merge) :面突突起之間為溝樣凹陷,隨著面部的進一步發育,突起之間的溝會隨著面突的.生長而變淺、消失。
融合(fuse) :突起之間在生長過程中外胚層互相接觸、破裂、退化、消失,兩個突起的間充質相互融合。
二.面部的發育異常
1.唇裂(cleft lip) :
多見於上唇,是由於球狀突與上頜突未能聯合或聯合不全。單側或雙側均可發生。少見情況下可發生上唇正中裂或下唇裂。
2.面裂:facial cleft
橫面裂,巨口或小口畸形:上頜突與下頜突未聯合或聯合不全
斜面裂:上頜突與側鼻突未聯合
側鼻裂:側鼻突與中鼻突之間發育不全
第三節 齶的發育
一.齶發育過程
①第 4 周末 鼻凹形成
②第 5.6周 嗅囊與口腔相通球狀突形成了前齶突,前齶突聯合形成前額骨 上切牙
③第7周兩個上頜突的口腔側中部長出側齶突 測齶突垂直生長
④第8周測齶突發生水平方向生長
⑤9-12周前齶突向後 測齶突向內聯合(切牙管)左右測齶突在中縫處與鼻中隔融合——硬齶中後部、軟齶、懸雍垂
齶的發育是從第六周開始的。由一對前齶突、一對側齶突發育而來。
前齶突(frontal palatal process) :球狀突在與對側球狀突及同側上頜突聯合過程中向口腔面增生形成。
側齶突(lateral palatal process) :左右兩個上頜突的口腔面長出的一對突起。
前齶突與側齶突聯合處在切牙管(鼻齶管),口腔側為切牙孔。
二.齶發育異常
1.齶裂(cleft palate):
一側側齶突和對側側齶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
2.頜裂(cleft jaw)
上頜裂:前齶突與上頜突未聯合或部分聯合。
下頜裂:兩側下頜突未聯合或部分聯合。
第四節 舌的發育
一.舌發育過程
舌的組織來源:第一、二、三鰓弓的內側面隆起。
①胚胎第4周,兩側第一、二腮弓在中線處聯合 。此時下頜突原始口腔側內部的間充質不斷增生,形成三個膨隆的突起 。其中兩側兩個 對稱的隆起體積較大,稱側舌隆突 ;在側舌隆突稍下方中線處為一個 小突起,稱奇結節 。
②約在第6周,側舌隆突生長迅速,很快越過奇結節,並在中線聯合,形成舌的前2/3即舌體 。奇結節由於被側舌隆突所覆蓋,僅形成盲孔前舌體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結構。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側 、奇結節的後方,間充質增生形成一個突起稱聯合突 ,主要由第三腮弓形成 。聯合突向前生長並越過第二腮弓與舌的前2/3聯合,形成舌的後1/3即舌根 。聯合線處形成一個淺溝稱界溝。舌體表面被覆外胚層上皮,舌根表面被覆內胚層上皮。界溝所在部位就是口咽膜所在的位置。
甲狀舌管的發生
胚胎第四周,奇結節和聯合突之間的內胚層上皮增生形成管狀上皮條索,稱甲狀舌管(thyroglossal ct) 。
胚胎第七周,甲狀舌管增生下行至甲狀軟骨處發育形成甲狀腺。以後甲狀舌管退化在其發生處的舌面留一淺凹,為舌盲孔。
下降過程中發生停滯—異位甲狀腺
甲狀舌管未退化—甲狀舌管囊腫
舌肌及舌乳頭的發生
舌肌的發生:
橫行、縱行及垂直方向走行的舌肌來源於鰓弓中胚層,枕部肌節。
舌乳頭的發生:胎兒11周左右,菌狀乳頭開始分化,稍後絲狀乳頭發生,14周味蕾開始發育。
二.舌發育異常
1.分叉舌:側舌隆突未聯合或聯合不全。
2.正中菱形舌:奇結節未消失形成的殘留。
拓展: 口腔執業醫師綜合筆試預習資料
成人牙周炎
本病可開始於青年時期,病程進展緩慢,可長達十餘年甚至數十年。
檢查:患者通常有中等到大量的牙石,菌斑,在後牙鄰面、舌側面常見,牙齦呈現暗紅或鮮紅,質地松軟,點彩消失,牙齦水腫,邊緣圓鈍。
成人牙周袋分輕、中、重度。
輕度:牙齦有炎症和探診出血,牙周袋≤4mm.附著喪失1~2mm,X線片顯示牙槽骨吸收不超過根長的1/3.
中度:牙周袋≤6mm,附著喪失3~5mm,X線片顯示牙槽骨水平或角型吸收超過根長1/3,但不超過1/2.牙齒有輕度松動,多根牙根分叉區有輕度病變,牙齦有炎症和探診出血,也可有膿。
重度:牙周袋>6mm,附著喪失>5mm,X線片示牙槽骨水平或角型吸收超過根長的1/2,根分叉區有病變,牙多有松動,炎症明顯或可發生牙周膿腫。
牙周炎患者除有牙周袋形成,牙齦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齒松動外,晚期還可出現牙齒移位,食物嵌塞,繼發性牙合創傷,牙齦萎縮發生根面齲,或急性牙周膿腫,逆行性牙髓炎,口臭。
成人牙周炎治療鑒別診斷:牙齦炎。
成人牙周炎治療:
①牙周潔治;②口腔衛生宣教;③定期復查。
復發性口腔潰瘍:
居口腔粘膜病的首位,本病周期性復發,有自限性,為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淺表性潰瘍,同義名有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復發性口瘡,復發性阿弗他口炎。
⒈輕型阿弗他潰瘍:
占該病80%,直徑2~4mm,圓形或橢形,周界清晰,孤立散在,一般1~5個不等,好發於唇、頰粘膜,潰瘍有「凹、紅、黃、痛」特徵(潰瘍中央凹陷,基底不硬,周圍有約1mm的充血紅暈帶,表面有淺黃色假膜,灼痛感明顯),發作期1~2周,癒合後不留瘢痕。
⒉重型阿弗他潰瘍:又稱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腺周口瘡,潰瘍大而深,直徑10~30mm左右,「似彈坑」,周邊紅腫隆起,捫之基底較硬,但邊緣整齊清晰。潰瘍常單個發生,或在周圍有數個小潰瘍,好發於口角、咽旁、軟齶、齶垂等,發作期可長達數月,疼痛較重,尤其位於咽旁的潰瘍,愈後留瘢痕,甚至造成舌尖、齶垂缺損。
⒊皰疹樣阿弗他潰瘍:
又稱阿弗他口炎,潰瘍小而多,散在分布於粘膜任何部位,直徑小於2mm,似滿天星感覺,鄰近潰瘍可融合成片,粘膜充血發紅,疼痛較輕型重,唾液分泌增加,可伴頭痛,低熱,全身不適,局部淋巴結腫大等,愈後不留瘢痕。
釉質的特性
釉質是人體中最硬的組織,由占總重量96%~97%的無機物以及少量有機物和水所組成。按體積計,其無機物占總體積的86%,有機物佔2%,水佔12%.釉質的無機物主要由含鈣、磷離子的磷灰石晶體和少量的其他磷酸鹽晶體等組成,是含有較多HC03-根的生物磷灰石晶體。這些晶體內往往還含有一些微量元素,這些微量元素有的可使晶體具有耐齲潛能如氟,其他具有耐齲潛能的元素有硼、鋇、鋰、鎂、鉬、鍶和釩;另外的一些元素和分子可以使牙釉質對齲更敏感,它們包括碳酸鹽、氯化鎘、鐵、鉛、錳、硒、鋅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牙釉質晶體形成時,最初形成的礦化物是碳磷灰石。而且牙釉質晶體的核心較外周區含有較多的碳酸鹽,晶體核心部位較多的碳磷灰石使晶體容易自晶體一端的中心開始溶解。
釉質中的有機物約占總重量的1%,主要由蛋白質和脂類所組成。基質蛋白主要有釉原蛋白(amelogenins)、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等三大類。
釉原蛋白在釉質晶體的成核及晶體的生長方向和速度調控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成熟釉質中則基本消失;非釉原蛋白包括釉蛋白(enamelin)、成釉蛋白(ameloblastin)和釉叢蛋白(tuftelin)等,具有較廣泛的促進晶體成核和影響晶體生長形態的作用;釉基質蛋白酶包括金屬蛋白酶和絲氨酸蛋白酶等。目前認為金屬蛋白酶主要參與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分泌後的修飾與剪接,而絲氨酸蛋白酶則主要在釉質成熟期分解晶體之間的釉原蛋白等基質蛋白,為釉質晶體的進一步生長提供空間。
口腔白斑病表現
口腔白斑是指僅僅發生在粘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變的斑塊狀損害,口腔粘膜上的各種斑塊是不能被擦掉的,口腔白斑在臨床和組織病理學上又不能列入其它疾病分類之中者。口腔白斑是常見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口腔各部粘膜均可發生,但以頰、舌部最多。
白斑的色澤除了白色以外,還可表現為紅白間雜的損害。應該明確,白斑是肉眼所見的臨床術語,在組織病理上的變化,應該符合癌前損害的特徵——上皮異常增生,而不是單純的上皮增生。
Ⅱ 牙齒超頜會影響健康嗎如何治理它要詳細回答
頜面部囊腫有軟組織囊腫和頜骨囊腫兩大類。軟組織囊腫主要有涎腺囊腫(如舌下囊腫、粘液囊腫和頜下腺囊腫等),和發育性囊腫(如口底表皮囊腫、甲狀舌管囊腫、鰓裂囊腫等)。頜骨囊腫則分為牙源性囊腫,(如根端囊腫、含牙囊腫、始基囊腫和角化囊腫等)和發育性囊腫(如球上頜囊腫、正中囊腫、鼻齶囊腫等)。 (一)粘液囊腫 又稱粘液腺囊腫,在口腔粘膜下組織內,分布著數以百計,能分泌無色粘液的小涎腺,稱為粘液腺,以下唇、軟齶、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開口於口腔內,由於排泄管受到創傷,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腫。常見於下唇,且多發生有咬唇習慣者。囊腫位於粘膜下,呈半透明狀小泡,表面覆蓋正常粘膜,出現數日後可因食物等磨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現,多次復發後粘膜產生疤痕組織,使半透明水泡變成白色硬結。主要治療為切除囊腫及周圍粘液腺組織,也可用激光或冷凍治療。 (二)舌下腺囊腫 舌下腺是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對,位於舌下間隙內,有導管約8~20個,直接開口於口腔內,少數集合成一個導管,開口於頜下腺導管、分泌較為粘稠的粘液。囊腫的發生可能是由於分泌導管的創傷,使粘液外漏,逐漸為周圍的結締組織所包繞而形成的。所以,舌下囊腫的囊壁有上皮襯里者極為少數,有上皮襯里的舌下囊腫,仍可能為導管排出受阻,粘液瀦留而形成的。 舌下囊腫多見於青少年,先發生在口底的一側,位於粘膜與口底肌肉之間,表面覆蓋很薄的正常粘膜,透過粘膜可見淡藍色、柔軟、有波動感的囊性腫物,緩慢增大,可逐漸擴展到對側口底,將舌上抬,形成重舌,影響說話、進食甚至呼吸。囊腫也可沿頜舌肌後緣向頜下區伸展,呈啞鈴狀,在口底和頜下區同時出現。少數舌下囊腫主要向頜下三角及頸上部隆起,口底症狀不明顯,而被誤認為頜下腺囊腫。舌下囊腫可有繼發感染,出現疼痛及感染症狀。也可因損傷破裂,流出粘液而暫時消失,數日後又逐漸增大。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並不困難,但需與口底表皮囊腫、口底局限性血管瘤等相鑒別。治療主要為外科手術,過去採用囊腫摘除或袋形手術,復發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術,即使遺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復發者。手術中要防止誤傷頜下腺導管、舌動脈、舌深靜脈和舌神經。 (三)口底表皮囊腫 胚胎發育時期,兩側胚胎組織在口底中線融合過程中,上皮細胞遺留在口底組織中,日後發展而形成為口底表皮囊腫。多見於兒童及青年,囊腫位於口底正中,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上方,表面覆蓋口底粘膜並向口內隆起,將舌抬高,影響說話、進食,甚至影響呼吸。少數囊腫位於下頜舌骨肌下方,向頦下部隆起。囊壁較厚,表面粘膜色澤正常,壓迫囊腫似有橡皮樣感,軟而有彈性,穿刺抽出豆渣樣內容,以此與舌下囊腫相鑒別。治療為手術切除,一般可在口內摘除,如囊腫主要位於頦下部,則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較厚、分離囊腫完整摘除並不困難。手術中應注意仔細止血,防止術後口底血腫,造成呼吸困難。 (四)頜骨濾泡囊腫 牙齒胚胎發育過程中,牙濾泡的星形網狀層發生變性,滲出的液體可瀦留形成濾泡囊腫,如多個牙濾泡同時發生病變,則可形成多房性囊腫,但多數為單房性,病變發生在牙齒硬組織形成之前,所形成的囊腫,不含有牙齒者稱為始基囊腫。在牙齒硬組織形成之後發生的囊腫,由於其病變是在殘余釉上皮與牙冠面之間出現液體滲出,故在X線片上可見囊腫的囊膜部分附著在一個牙齒的牙頸部,此牙齒的牙冠已經形成,並突向囊內,稱為含牙囊腫。無論是始基囊腫或含牙囊腫,囊壁的襯里上皮具有角化層結構,囊腔內含有角化物質者,稱為牙源性角化囊腫。近年來,診斷為角化囊腫者逐漸增多,由於術後易於復發,且有惡變可能,因而具有潛在的腫瘤性質,應受到特別注意,目前已單獨列出,以與一般始基囊腫相區別。 頜骨牙源性囊腫多見於青壯年,囊腫在頜骨內呈膨脹性生長,緩慢增大,早期多無自覺症狀,增大後可向面頰部隆起,骨皮質變薄,觸診時有乒乓球樣感,當骨皮質完全消失後,腫塊質地變軟有波動感,並可發生病理骨折。上頜骨囊腫增大後,可侵入鼻腔或上頜竇,也可將眶底上抬,眼球移位,產生復視,囊腫穿刺可獲淡褐色或棕黃色,含有膽固醇晶體的囊液,如有繼發感染,可形成瘺管,有的因反復感染,經X線攝片才被發現。濾泡囊腫往往有先天性缺牙或有多餘牙。 牙源性角化囊腫可為單發或多發,囊膜薄而脆,與口腔粘膜緊粘,不易刮除,囊腔內含有白色油脂樣角化物,多見於下頜骨升支和角部,有1/3囊腫是向舌側膨隆,囊腫內含牙率可高達25~43%,臨床主要表現為腫脹,有繼發感染時,可在面部形成瘺管,約有15%左右的病例訴有疼痛,可侵犯神經出現下唇麻木感,如穿破骨皮質,則可向周圍軟組織如牙齦、肌肉、涎腺等組織擴展並與之粘連。多發性角化囊腫約占所有角化囊腫的7~8%,多發性角化囊腫中,又大約有1/2左右可同時伴有身體其它部位的症狀,如皮膚基底細胞痣或基底細胞癌,肋骨分叉,大腦鐮鈣化,掌跖面的凹陷等,組成所謂多發性角化囊腫-基底細胞痣綜合征。可有家族史,且發病年齡較單發者年輕。 根據上述的臨床表現及其特點作出臨床診斷,X線片可顯示囊腫大小,范圍及與鄰近組織的關系。頜骨囊腫需與其它牙源性腫瘤,特別是頜骨造釉細胞瘤相鑒別,但從臨床及X線攝片上,有時尚難作出鑒別。因此,在手術時應常規作冰凍切片檢查,手術摘除囊腫是治療頜骨囊腫的主要方法,應徹底刮除囊壁組織。角化囊腫術後復發率為5~62%,其復發原因除囊膜薄,與牙齦周圍軟組織緊貼,不易刮凈外,尚與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島,囊外正常骨內有星狀小囊,在刮治時易被遺留等因素有關。而且角化囊腫的惡變率比非角化囊腫要高。因此,手術刮治時更應注意其徹底性,復發的或較大的角化囊腫,需在正常骨組織內切除囊腫,或作頜骨的方塊切除並保持頜骨的連續性。囊腫摘除後留下的骨腔,可用自體骨松質填充。近年來,使用多孔羥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獲得較為滿意效果。其孔徑以200μ/mm,孔率以40~70%較好。有應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類固醇依次行囊腔沖洗,每周1次。通過數次沖洗,可控制炎症,減慢氧化,進而抑制脂肪酸氧化並促進前列腺素E的產生。囊壁釋放過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質吸收,囊腔擴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腫 是一種發育性囊腫,在胚胎發育時,各個面突的融合過程中,殘留在接合處的上皮組織可演化而成囊腫。根據發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稱呼,如發生在兩側齶突融合處,位於齶中縫的正中囊腫;發生在中鼻突的球狀突和兩側上頜突融合處,位於齶前部的鼻齶囊腫,也是面裂囊腫中最為常見;發生在鼻突的球狀突與一側上頜突融合處,位於上頜側切牙與尖牙牙根之間的球上頜囊腫等。臨床上可根據其部位和X線表現作出診斷。治療為囊腫摘除或刮治術。
Ⅲ 口腔執業醫師口腔組織病理學考點:牙源性腫瘤
牙 源 性 腫 瘤 Odontogenic Tumor
概 念
牙源性腫瘤是由成牙組織:
①牙源性上皮;
②牙源性間充質;
③牙源性上皮和間充質共同發生的一組腫瘤,包括真性腫瘤和發育異常。
分 類
一、良性
1.牙源性上皮來源的腫瘤
(1)成釉細胞瘤
(2)牙源性鈣化上皮瘤
(3)牙源性鱗狀細胞瘤
(4)牙源性透明細胞瘤
2.牙源性間充質組織來源的腫瘤
(1)牙源性纖維瘤
(2)牙源性粘液瘤
(3)良性成牙骨質細胞瘤
3. 牙源性上皮及牙源性間充質組織共同發生的腫瘤
(1)牙源性腺樣瘤
(2)牙源性鈣化囊腫
(3)成釉細胞纖維瘤
(4)組合性牙瘤
(5)混合性牙瘤
(6)成釉細胞纖維牙瘤
(7)牙成釉細胞瘤
二、惡性
1.牙源性癌
2.牙源性肉瘤
3.牙源性癌肉瘤
成 釉 細 胞 瘤ameloblastoma
良性牙源性上皮多行性腫瘤,有局部侵襲性
分類:
1.實性或多囊性成釉細胞瘤(骨內)
2.單囊型成釉細胞瘤(囊腫生成性)
3.周邊型成釉細胞瘤(骨外)
一、 實性或多囊性 成釉細胞瘤
生物學特點:
1.生長緩慢,局部侵襲性:沿松質骨的骨小梁間浸潤生長;
2.摘除術後復發率高(50-90%);
3.發生的部位影響預後:特別是在下頜升支和上頜磨牙區,可直接擴展到眼眶、上頜竇或顱底而危及生命。
臨床表現:
年齡 :30-49歲
部位 :下頜多見,多在下頜磨牙區或下頜升支部位
症狀 :無痛性、漸進性頜骨膨大
X線 :單囊或多囊的溶骨性破壞
病 理
肉眼:
大小不一的實性或囊性
鏡下:
1.主要類型: 濾泡型
叢狀型
2.變異型: 棘皮瘤型
顆粒細胞型
促結締組織增生型
基底細胞型
角化型
1、濾 泡 型 follicular pattern
孤立性上皮島
中心: 多角形細胞,彼此連接疏鬆,似星網狀層
周圍 :一層立方狀或柱狀細胞呈柵欄狀排列,極性倒置,似內釉上皮
星網狀區常發生囊性變,囊腔增大時周邊細胞可被壓為扁平
濾泡之間的腫瘤間質為疏鬆結締組織
2、叢 狀 型plexiform pattern
腫瘤上皮增殖呈網狀上皮條索
周邊為立方或柱狀細胞,中心細胞類似於星網狀層,但含量較少
間質囊性變
3、棘皮瘤型acanthomatous type
上皮島內呈現廣泛的鱗狀化生,有時有角化珠形成
常出現於濾泡型中
4、顆粒細胞型granular cell type
上皮細胞發生顆粒樣變性,顆粒細胞可部分或全部取代腫瘤的`星網狀細胞
顆粒細胞大,呈立方狀、柱狀或圓形;胞漿豐富,充滿嗜酸性顆粒
5、促結締組織增生型desmoplastic type
結締組織顯著增生,膠原豐富,排列成扭曲的束狀,可見玻璃樣變
腫瘤性上皮島或條索位於纖維束之間,其周邊細胞呈扁平狀、排列緊密
6、基底細胞型 basal cell type
腫瘤上皮密集成團或呈樹枝狀,細胞小而一致,缺乏星網狀細胞分化,較少見
需與基底細胞癌和頜骨內腺樣囊性癌相鑒別
7、角化成釉細胞瘤 keratoameloblastoma
罕見;腫瘤內出現廣泛角化
腫瘤由多個充滿角化物的微小囊腫構成,襯里上皮不全形化為主,並伴有乳頭狀增生,--乳頭狀角化成釉細胞瘤papilliferous keratoameloblastoma
二、單囊型成釉細胞瘤
臨床和X線表現單囊性頜骨改變,類似於含牙囊腫
組織學 :其囊腔襯里上皮可表現成釉細胞瘤樣改變,增生的瘤結節可突入囊腔內和或浸潤纖維組織囊壁
組織學分型:三型
Ⅰ型(單純囊性型): 囊壁僅見上皮襯里,表現成釉細胞瘤的典型形態特點----V-G標准
Ⅱ型(叢狀型) :囊腔內瘤結節增生,多呈叢狀
Ⅲ型(壁成釉細胞瘤) :腫瘤的纖維囊壁內有腫瘤浸潤島,可伴或不伴囊腔內瘤結節增殖
生物學特點:
良性腫瘤,摘除術治療者復發率比一般型成釉細胞瘤低,約10%。
三、周邊型成釉細胞瘤
發生於牙齦或牙槽粘膜而未侵犯頜骨的一類亞型,極為少見
病理學特點同一般型
易早期發現,術後無復發
四、組織來源:
1.牙源性上皮或牙源性上皮剩餘:
成釉器、牙周膜上皮剩餘、牙板上皮剩餘、縮余釉上皮或牙源性囊腫的襯里上皮
2. 口腔粘膜上皮
牙源性鈣化上皮瘤 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omr
Pindborg瘤
生物學特點 :良性,但有局部浸潤性生長
臨床表現:
年齡 :20-60歲,平均40歲
性別 :無明顯差異
部位 :下頜磨牙區多見,
症狀 :頜骨漸進性膨大
X 線 :不規則透影區,內有大小不等的阻射團塊
Ⅳ 口腔執業醫師口腔組織病理學考點:牙源性腫瘤(2)
病 理
1.腫瘤性上皮細胞:
常排列成島狀或片狀,偶見篩孔狀;呈多邊形,常見清晰的細胞間橋,胞漿微嗜酸性,有時核較大,可見雙核或多核,核多行性明顯;
2.細胞間常見一種特徵性圓形嗜酸性均質性物質,特殊染色證實是澱粉樣物質。其常發生鈣化,鈣化物呈同心圓狀沉積
生物學行為:
良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切除不徹底易復發。
組織來源:
縮余釉上皮、成釉器中間層
牙源性鱗狀細胞瘤 squamous odontogenic tumor
臨床表現:
年齡 :20-29歲
性別 :無明顯差異
部位 :上頜切牙-尖牙區、下頜前磨牙區多見
X 線 :三角形或半圓型邊界清楚的透光區
病理:
高分化鱗狀上皮島位於成熟結締組織中,周邊細胞扁平或立方,中心缺乏星網狀改變。
生物學行為:
良性腫瘤,有些病例具有局部浸潤性生長能力,但術後很少復發。
組織來源:
牙周膜上皮剩餘、牙板剩餘
成釉細胞纖維瘤 ameloblastic fibroma
一種真性混合性牙源性腫瘤:牙源性上皮和間質均為腫瘤,但不伴牙本質和牙釉質形成,
臨床表現:
年齡: 平均12歲
性別: 男>女
部位: 下頜前磨牙區、磨牙區多見
症狀: 頜骨膨大
X 線: 境界清楚的透影區
病理
肉眼:
有包膜,切麵灰白色,似纖維瘤
鏡下 :
由上皮和間充質組成。
1.上皮(成釉細胞瘤樣) :成條索狀或團塊狀排列;周邊層為立方或柱狀細胞,中心類似星網狀層,與成釉細胞類似,但星網狀層量少,且囊變少見。
有些病例,上皮主要為圓形或立方狀,呈細長條索排列,類似於牙板結構
2.間葉成分由較幼稚的結締組織組成,細胞豐富,呈圓形或多角形,類似牙乳頭細胞。
3.上皮和結締組織的界面:可見狹窄的無細胞帶,有時為玻璃樣變的透明帶
生物學行為:
良性腫瘤,膨脹性生長,無骨小梁間浸潤,復發少見。
牙 瘤 odontoma
不是真性腫瘤,成牙組織的發育異常或畸形;腫物內含高分化的牙釉質、牙本質、牙骨質和牙髓
依這些組織排列不同,可分為混合性牙瘤、組合性牙瘤
混合性牙瘤 complex tumor
臨床表現:
年齡 :兒童、青少年
部位 :上下頜骨均可發生,以前磨牙區和磨牙區多見
症狀 :頜骨膨大
X 線 :境界清楚的放射透光區,其中可見阻射性結節狀鈣化物
鏡下:
腫物內牙體組織成分排列紊亂,混雜,無典型牙結構
生物學行為:
腫物生長有自限性,預後良好。
組合性牙瘤compound odontoma
患者年齡較小,好發於上頜切牙尖牙區
X線 :形態及數目不一的牙樣物堆積在一起
鏡下:
牙齒樣結構,結構異常但排列如同正常
牙源性腺樣瘤 adenomatoid odontogenic tumor
臨床表現:
年齡 :10-19歲
性別 :女>男
部位 :上頜多見,多見於上頜單尖牙區 可位於骨內(中心型)或骨外(周邊型)
症狀 :頜骨膨大
X 線 :境界清楚的透光區內可見阻射的鈣化顆粒。周邊型可見牙槽骨輕度吸收。
病 理
肉眼 :包膜完整,實性或囊性,囊腔內可含牙
鏡下 :間質少,上皮成分多
1.結節狀實性細胞巢: 由梭形或立方狀上皮細胞組成,形成玫瑰花樣結構;上皮細胞之間及玫瑰花樣結構中心可見嗜酸性物質沉積
2.腺管樣結構 :立方狀或柱狀細胞形成環狀的腺管樣結構,胞核遠離腔面;管腔內可含有嗜酸性物質和細胞碎屑
3.牙源性鈣化上皮瘤樣區 :多邊形嗜酸性鱗狀細胞組成的小結節,鱗狀細胞呈輕度多形性,可見細胞間橋和鈣化團塊及澱粉樣物質沉積
4.梁狀或篩狀結構: 見於腫瘤周邊或實性細胞巢之間;細胞圓形或梭形,核深染;常常是1-2層的細胞條索形成篩狀。
生物學行為:
良性,易摘除而不復發,預後良好。
牙源性鈣化囊腫 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
臨床表現:
年齡 :較廣,10-19歲
部位 :上頜較下頜多見,可發生在頜骨外的軟組織
X 線 :境界清楚的透影區,單囊或多囊,內含大小不等的鈣化物
病 理
囊性型
牙源性影細胞瘤
牙源性影細胞癌
1. 囊性型
襯里上皮基底層與早期成釉細胞瘤V-G標准一致
基底層上方細胞呈星網狀
基底層下方可見發育不良的牙本質。
基底層上方細胞或纖維囊壁內可見影細胞(異常角化的結果)
Gost cell :圓形或卵圓形,細胞界清,胞漿紅染,胞核消失而不著色,在胞核部位出現陰影。
2.牙源性影細胞瘤
以實性為主:具有成釉細胞瘤、影細胞和牙本質樣結構,有時可伴有成釉細胞纖維瘤或牙源性腺樣瘤病變。
3.牙源性影細胞癌
既有牙源性鈣化囊腫的特徵,又有惡性細胞特點。
生物學行為:
1.囊性型 :良性病損。
2.牙源性影細胞瘤 :良性,浸潤性生長,術後易復發。
3.牙源性影細胞癌 :惡性,術後復發率高。
良性成牙骨質細胞瘤benign cementoblastoma
又稱真性牙骨質細胞瘤 是來源於成牙骨質的良性腫瘤
臨床表現:
年齡 :10-29歲
性別 :男>女
部位 :下頜多見,前磨牙區、磨牙區多見
X 線 :圍繞牙根見界限清楚的緻密鈣化團塊,周圍有 一帶狀的放射透影區
鏡 下:
牙骨質呈圓或卵圓鈣化團塊,成熟部分含有少量埋入細胞及許多強嗜鹼性反折線,周邊為牙骨質樣組織和成牙骨質細胞。
未礦化的組織在鈣化的周邊呈放射狀
軟組織 :血管性疏鬆結締組織,含較大深染細胞,單核或多核。
生物學行為: 良性,易摘除,術後很少復發。
惡性牙源性腫瘤
1. 牙源性癌
(1)惡性成釉細胞瘤
(2)原發性骨內癌
(3)其他牙源性上皮性腫瘤惡變
(4)牙源性囊腫惡變
2.牙源性肉瘤
(1)成釉細胞纖維肉瘤
(2)成釉細胞纖維牙肉瘤
3.牙源性癌肉瘤
Ⅳ 口腔執業醫師考點:口腔頜面外科病史記錄及檢查
導語:口腔頜面外科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操作是正確進行臨床醫療實踐的重要基礎和科學依據,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基本操作正確、熟練與否,是保證疾病治療質量和成敗的關鍵。
病案是指病人在門診、急診、留觀及住院期間全部醫療資料的總稱。病案是病人病情及醫師進行醫療過程的如實反映,是醫師進行醫療工作的依據,是醫、教、研、防工作的重要醫學信息資源,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醫療文件。高質量的病案乃是訓練有素的標志,不僅體現撰寫醫師的學術水平和工作態度,而且代表科室、醫院科學管理的水平。
一、門診病案
口腔頜面外科門診病員占絕大多數,因此應寫好門診病案。力求內容完整、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文字清晰易辨、葯名拼寫無誤、撰寫門診病案記錄應注意以下各點:
(一)門診病案項目要求
姓名、性別、年齡、婚姻、職業、出生地、民族(國籍)、戶口/居住地址、電話、工作單位與電話、過敏葯物名稱及就診日期與診斷。
1.門診病案封面必須逐項填寫。
2.每次應診必須完整填明就診日期(危急病人更須加註時、分)和就診科室,若病人先後就診兩個以上科室,則各科分別填寫就診日期和科別。
3.完整的門診病史均應包括以下各項內容:①主訴;②病史;③體格檢查;④實驗室檢查;⑤初步診斷;⑥處理意見;⑦醫師完整簽名等部分,可不必逐項列題。
(二)撰寫基本要求
1.初診病史
(1)主訴:為患者就診要求解決的主要問題。字數應精簡,但應包括時間、性質、部位及程度,但對某些疾病,例如要求行整復術者則不一定強求以上形式,直述其要求即可。病員如有兩種以上的主訴,應記錄其最主要者,其他次要的主訴,可以選擇性地簡單記述。
(2)病史:要突出主訴、發病過程、相關陽性症狀及有鑒別診斷價值的症狀表現。同住院病史要求。
(3)體格檢查:以口腔頜面部檢查為主。如有全身性疾病,應做必要的體檢,如心臟聽診、血壓測量等,並記錄檢查結果。基本同住院病史中的專科檢查。
(4)實驗室檢查:要詳細摘錄以往及近期的實驗室檢查或特殊檢查結果,以資比較或引用。
(5)診斷:應按主次排列,力求完整全面,要嚴格區分確定的/不確定的或尚待證實的診斷。
(6)處理意見:包括下列內容之一或數項。①提出進一步檢查的項目(及其理由);②治療用葯(葯名、劑型、劑量規格、總量、給葯方法、給葯途徑);③隨即(立即)會診或約定會診申請或建議;④其他醫療性囑咐;⑤病休醫囑。
(7)醫師簽名要求簽署與處方權留跡相一致的全名。實習醫師應有上級醫師簽名,以示負責。
2.復診病史
(1)復診病史的必需項目與撰寫要求原則上與初診病史一致。
(2)同一疾病相隔3個月以上復診者原則上按初診病人處理,但可適當簡化(例如:可在一開始即提明原先確定的診斷)。
(3)一般復診病史須寫明:①經上次處理後,病人的症狀、體征和病情變化情況及療效;②初診時各種實驗室或特殊檢查結果的反饋(轉錄);③記載新出現的症狀或體征(包括治療後的不良反應);④根據新近情況提出進一步的診療步驟和處理意見;⑤補充診斷、修正診斷或維持原有的診斷;⑥醫師簽名。
(4)對於診斷已十分明確,治療已相對固定,病情已基本穩定的慢性病患者,門診復診病史內容包括:①前已明確的主要診斷;②本次就診的主要臨床情況(症狀、體征、治療不良反應等),簡述重要實驗室檢查結果;③處方記錄及醫師簽名。
二、口腔頜面外科臨床檢查
對於口腔頜面外科病員,除應作全身系統的檢查外,還需作全面的專科檢查。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和全面、正確的檢查,多數疾病可獲得正確的診斷。
(一)一般檢查
1.口腔檢查
(1)口腔前庭檢查依次檢查唇、頰、牙齦粘膜、唇頰溝以及唇頰系帶情況。注患有無顏色異常、瘺管、潰瘍或新生物,腮腺導管乳頭有無異常(紅腫、溢膿等)。
(2)牙齒及咬合檢查檢查時常需結合探診和叩診以檢查牙體硬組織、牙周和根尖周等情況,如有無齲壞、缺損、探痛、叩痛及牙齒松動等。
檢查張口度情況,以確定其是否張口受限,並分析影響張口運動的因素。
(3)固有口腔及口咽檢查依次檢查舌、齶、口咽、口底等部位的顏色、質地、形態和大小。注意有無潰瘍、新生物和缺損畸形。注意觀察舌質和舌苔變化。舌、軟齶、齶垂(懸雍垂)、舌齶弓、咽齶弓的運動更具臨床意義;必要時還應檢查舌的'味覺功能,咽側壁、咽後壁以及齶咽閉合情況是否異常。檢查口底時應注意舌系帶和下頜下腺導管開口等情況。
對唇、頰、舌、口底、頜下區的病變,可行雙手口內外合診進行檢查,以便准確地了解病變的范圍和性質。雙合診可用一手的拇、示指,或雙手置於病變部位的上下或兩側進行。前者適用於唇、舌部的檢查,後者則在口底、頜下檢查時常用。雙合診應按“由後往前走”的順序進行。
2.頜面部檢查
(1)表情與意識神態檢查
(2)外形與色澤檢查觀察與比較頜面部的外形,左右是否對稱,比例是否協調,有無突出和凹陷。頜面部皮膚的色澤、質地和彈性變化對診斷某些疾病有重要意義。
(3)面部器官檢查面部器官(眼、耳、鼻等)與頜面部某些疾病關系密切,應同時檢查。
(4)病變部位和性質
(5)語音及聽診檢查
3.頸部檢查
(1)一般檢查觀察頸部外形、色澤、輪廓、活動度是否異常,有無腫脹、畸形、斜頸、潰瘍及瘺管。
(2)淋巴結檢查檢查頜面、頸部淋巴結,對口腔頜面部炎症及腫瘤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檢查時患者取坐位,檢查者應站在其右方(前或後),患者頭稍低,略偏向檢查側,以使皮膚、肌肉鬆弛便於觸診。檢查者手指緊貼檢查部位,按一定順序,由淺入深,滑動觸診。一般的順序為:枕部、耳後、耳前、腮腺、頰、頜下、頦下;順胸鎖乳突肌前後緣、頸前後三角、直至鎖骨上凹,仔細檢查頸深、淺淋巴結,頸部淋巴結的所在部位和引流方向。觸診檢查淋巴結時應注意腫大淋巴結所在的部位、大小、數目、硬度、活動度、有無壓痛或波動感及與皮膚或基底部有無粘連等情況。
4.顳頜關節檢查
(1)外形與關節動度檢查
(2)咀嚼肌檢查
(3)下頜運動檢查
(4)關系檢查:檢查病員咬合關系是否正常、有無紊亂;覆蓋程度及曲線是否正常;磨耗情況是否均勻一致,程度如何。此外,還應檢查牙齒情況,齲病、牙周病、牙缺失和牙傾斜、移位等,以助關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5.涎腺檢查
(1)一般檢查涎腺檢查的重點是三對大涎腺,但對某些疾病來說,不能忽視對小涎腺的檢查。臨床上常依據涎腺和病變所處的解剖位置及相互關系,考慮病變來自某涎腺的可能性。涎腺檢查應採用兩側對比的方法,對兩側均有病變者,應與正常解剖形態、大小相比較。除形態以外,還應注意導管口分泌物的情況;必要時可按摩、推壓腺體,以增加分泌。對分泌液的色、量、質進行觀察和分析,必要時應進行實驗室檢查。腮腺和下頜下腺的觸診應包括腺體和導管。腮腺觸診一般以示、中、無名三指平觸為宜,忌用手指提拉觸摸。下頜下腺及舌下腺的觸診則常用雙手合診法檢查。
(2)分泌功能檢查
①定性檢查:給患者以酸性物質(臨床上常以2%枸櫞酸、維生素C和1%檸檬酸等置於舌背或舌緣),使腺體分泌反射性增加;根據腺體本身變化和分泌情況,判斷腺體的分泌功能和導管的通暢程度。
②定量檢查:正常人每日涎液總量為1000~1500ml,其中90%為腮腺和下頜下腺所分泌,而舌下腺僅佔3%~5%,小涎腺則分泌更少.
(二)輔助檢查
1.化驗檢查化驗檢查包括臨床檢驗、生物化學檢驗和細菌及血清學檢驗等。對頜面外科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對全身情況的監測有重要意義,應按常規進行。
2.穿刺檢查通過穿刺抽吸腫塊內容物,了解內容物的顏色、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質,可以進一步協助診斷,例如:血管瘤可有血液抽出;舌下腺囊腫有蛋清樣粘液抽出;膿腫可以抽出 膿液。必要時抽出物還應送病理或塗片檢查,以進一步確定其性質。
3.活體組織檢查取局部組織作組織病理檢查可確定病變的性質、類型及分化程度,對診斷和治療常具有決定性意義。根據病變的部位、大小、深淺及性質可分別採用穿刺抽吸、鉗取和切取活檢。
4.塗片檢查取膿液或潰瘍、創面分泌物進行塗片檢查,可觀察、確定分泌物的性質及感染菌種,必要時還可作細菌培養及抗生素敏感試驗,以指導臨床用葯。
5.超聲波檢查B型超聲波准確性更高,它還能確定深部腫物和鄰近重要血管的關系。
6.X線檢查
7.放射性核素檢查放射性核素檢查主要用於腫瘤的檢查和診斷,亦可用於涎腺、骨組織疾病的診斷以及作為某些臨床和科研示蹤的手段。例如:通過131Ⅰ掃描可以確定舌根腫物是不是異位甲狀腺。近年來,常用99mTc作涎腺與頜骨腫瘤的閃爍掃描檢查。
8. 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computerizedtomography,CT)
9.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檢查MRI屬於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是利用收集磁共振現象所產生的信號而重建圖像的成像技術。它是一種非創傷性檢查,其特點是顯示的解剖結構逼真,病變同解剖結構的關系明確,能使血管顯影,且具有三維圖像,因而有利於病變定位。凡能被CT檢出的腫瘤,亦都能被MRI檢出,其軟組緣的對比度還優於CT。在頜面外科可用於炎症、囊腫及良、惡性腫瘤,特別是顱內和舌根部腫瘤的診斷和定位。
Ⅵ 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口腔頜面必背考點
1、普魯卡因屬於脂類麻葯,利多卡因屬於醯胺類麻葯。
2、局麻葯作用時間從長到短依次為:布比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普魯卡因。
3、牙挺原理包括楔原理、輪軸原理、杠桿原理。
4、舌系帶最佳手術時間為1~2 歲。
5、牙槽骨最佳修整時間是拔牙後一個月。
6、糖尿病患者拔牙血糖最好控制在8. 88mmol/L 以下。
7、高血壓患者拔牙血壓最好控制在180/100mmHg 以下。
8、上頜第一磨牙與上頜竇關系密切。
9、拔牙後15~30 分鍾形成血凝塊,24 小時後開始機化。
10、牙種植體的癒合方式是骨癒合。
11、妊娠婦女最好在妊娠第4、5、6 月治療牙病。
12、外科手術最常用的止血方法是鉗夾、結扎止血法。
13、單一毛囊發生感染叫癤,多個發生感染叫癰。
14、干槽症拔牙後2---3 天出現的持續性疼痛,拔牙窩內空虛、骨面暴露、牙槽壁觸痛、對冷熱敏感。有時拔牙窩內有腐變性血塊。
15、兒童頜下間隙感染最多來源於淋巴腺源性感染。
16、頜面部淋巴結炎感染主要來源於牙源性感染。
17、唇、舌、耳、鼻等離體組織如傷後不超過6 小時應設法縫回原處。
18、對於鱗癌的單葯化療中,平陽黴素是首選。
19、頜面部鱗癌最常見的遠處轉移是肺轉移。
20、甲狀舌管囊腫常發生於頸中線位置。
21、神經鞘瘤穿刺可吸出血性液體。
22、舌癌是最常見的口腔癌之一,好發於舌中1/3 側緣。
23、腺淋巴瘤可有鍀99 同位素濃集現象。
24、頜面部癌和肉瘤最根本的區別是組織學來源不同。
25、口腔癌中首選的治療方案是外科手術。
26、有下唇麻木症狀的腫瘤有惡性成釉細胞瘤、頜骨中心性惡性腫瘤。
27、成釉細胞瘤最易引起牙根吸收。
28、下唇癌不易發生區域淋巴結轉移。
29、淋巴管瘤好發於唇、頰、舌、頸部,齶部少見。
30、急性化膿性腮腺炎的致病菌主要是金葡菌。
31、玫瑰紅染色又稱為四碘四氯熒光素染色,此檢查適用於舍各倫綜合征。
32、黏液表皮樣癌大腺體常見於腮腺,小腺體常見於齶腺。
33、關節盤從前到後分為四個帶,即前帶、中間帶、後帶、雙板區。中間帶最薄,後帶最厚。
34、雙板區分上、下層,充滿神經血管,好發穿孔和破裂。
35、顳下頜關節手術於術後7~10 天開始練習開口。
36、人體鈣化程度最高的組織是釉質。
37、皮片越薄,移植成活力越強。
38、牙槽突裂植骨術多在9~11 歲,尖牙未萌出前。
39、局麻葯中可加入腎上腺素或新福林或渥克他加壓素,以減少術中出
40、血、延長時間、術野清楚、延緩吸收、降低毒性。
41、表面麻醉臨床上常用2%~5%的利多卡因。
42、引流時24 小時內引流液不超過20~30m1 即可拔出引流條。
43、創口分為無菌、污染和感染創口。
44、甲亢病人拔牙時基礎代謝率控制在+20 以下脈搏不超過100 次/分。
45、牙拔出30 分鍾後,仍有明顯出血稱為拔牙後出血。
46、種植體之間和自然牙之間不能小於2mm,末端距下頜神經管不小於2mm。
47、慢性中央性頜骨骨髓炎,死骨和周圍組織分離時間是發病後3~4 周。
48、頜面部放線菌病膿液中有硫磺樣顆粒。
49、三凹征是指鎖骨上窩、胸骨上窩、肋間隙凹陷。
50、頜骨骨折最常見的體征是咬合錯亂。
51、口腔頜面部臨界瘤有成釉細胞瘤、多形性腺瘤等。
52、鱗癌最常見,約占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的80%以上。
53、第一腮裂囊腫位於下頜角以上及腮腺區。
54、第二腮裂囊腫常位於頸上部,大多在舌骨水平,胸鎖乳突肌上1/3前緣附近。
55、靜脈畸形可注射3%魚肝油酸鈉硬化劑。
56、成釉細胞瘤好發於下頜體和下頜角。
57、涎石病85%左右發生於下頜下腺。
58、唾液流量測定白蠟5g,咀嚼3 分鍾,全唾液量低於3m1 為分泌減少。
59、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主要症狀為下頜運動異常、疼痛、彈響和雜音。
60、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治療原則是復位和限制下頜運動。
61、目前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首選葯物是卡馬西平。
62、周圍神經麻痹最為多見的是貝爾麻痹。
63、治療舌咽神經痛的原則是循序漸進,首先採用葯物治療。
64、口腔頜面部發育始於胚胎發育的第3周。
65、胚胎發育的第8 周,胎兒的面部初步形成。
66、單側唇裂整復術宜在出生後3~6 個月內進行。
67、雙側唇裂整復術宜在出生後6~12 個月內進行。
68、國內常用的造影劑是40%的碘化油和60%泛影葡胺。
69、顯微外科術指2mm 以下的血管外科手術。
70、顯微外科術後室溫最好在25℃左右。
71、表層皮片厚度為約0.2~0. 25mm。
72、中層皮片厚度為約0. 38~0. 8mm。
73、隨意皮瓣血供特別豐富的部位長寬比可達4:1。
74、Z 字成形術側切口和中切口所成角度為60°,可增加軸長度的75%。
75、我國創用的前臂皮瓣屬於動脈干網狀血管皮瓣。
76、帶蒂皮瓣的斷蒂時間是在術後14~21 天。
77、術後72 小時內是游離皮瓣最容易發生血管危象的時候。
78、下頜骨移植常取第7、8、9 肋骨。
79、正常唾液每日分泌1000~1500ml。
80、煮沸消毒法加入2%碳酸氫鈉,沸點可達105℃。
81、醇類中最常用的消毒劑是乙醇,濃度為70%一80%。
82、三角形皮瓣前尖角在90°以上時可以直接縫合
83、拔牙的禁忌證是6 個月內發生過心肌梗死、不穩定的或最近才開始的心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未控制的心律不齊、未控制的高血壓。
84、下頜下腺炎的術式有下頜下腺導管取石術、下頜下腺切除術。
85、在牙拔除術中,病人的頭部應稍後仰,使上頜牙的平面約與地面成45」角,並使患者張口時下頜牙平面與地平面平行,下頜與術者的肘關節在同一高度或下頜較低。
86、固定義齒所.承受的牙合力,全部由基牙的牙周組織承擔。
87、腺源性感染最常見於下頜下間隙。
88、牙齦切除術是切除肥大增生的牙齦組織或病理性牙周袋的手術方法。
89、牙齦切除術的適應證有牙齦肥大或增生,牙冠矮短,有假性牙周袋存在者;或跟邊緣肥厚,齦乳頭圓鈍,跟邊緣不整齊,經基礎治療後,未能恢復正常形態者。
90、導致胎兒發生唇、齶裂畸形的葯物有抗腫瘤葯物、抗驚厥葯物、抗組胺葯物、治療妊娠性嘔吐的敏克靜和某些鎮靜催眠葯物。
91、上頜骨水平骨折採用頜間固定法。
92、上頜骨錐行骨折與上頜骨橫行骨折採用顱頜固定法。
93、下頜骨骨折採用頜間牽引復位法。
94、牙槽突骨折用金屬絲牙弓夾板將骨折片上的牙結化固定。
95、負壓引流主要用於頜面頸部大手術的術後引流。
96、顳下頜關節脫位以前脫位最常見。
97、典型翼頜間隙感染的表現是拔除下頜牙齒後漸進性張口受限和頜後區豐滿、壓痛。
98、面頸部感染出現水腫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頜面部軟組織疏鬆,不利於水腫消散。
99、齶大孔麻醉時,針刺部位靠後,會引起惡心干嘔。
100、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由於注射針偏向外後不能觸及骨面,或偏上越過乙狀切跡,而至局麻葯注入腮腺內麻醉面神經而發生暫時性面癱。
Ⅶ 什麼是血管瘤
問題一:血管瘤都是什麼樣的? 血管瘤有很多類型,也稱為脈管畸形,可以去鄂州血管瘤官網看看症狀分類。
問題二:血管瘤的三大危害是什麼呢 尹好先醫生說血管瘤危害不能小視危害1:長在關節處影響正常生活,會對生活造成很大不便,長在腳底會影響走路。
危害2:長在面部會影響外觀,對心理也有很大傷害。
危害3:長在腦部或者內臟會直接影響生命健康,需謹慎。
問題三:什麼血管瘤是什麼 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的、血管性疾病,約80%都屬於先天性的,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的發病率佔全身的60%,其中大部分發生於顏麵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黏膜,如:唇、舌扣底。它不僅給人們的容貌上帶來了影響,而且對人們的健康也造成了威脅,所以得了血管瘤,一定要及時治療。
血管瘤是指發生於血管組織的一種良性腫瘤,是由於血管組織的錯構,瘤樣增生而形成。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其中原發性佔75%,繼發性25%左右。繼發性多數在嬰兒期出現,少數在成年期發現,病因尚不清楚。原發性即先天性胎生性是由人體胚胎期血管網增生而形成,出生時即有,血管瘤較小時可無症狀。血管瘤可發生於身體各部位,長在顏面及四肢暴露部位,可以影響容貌。不同程度地壓迫、破壞周圍組織器官的功能和形態,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有的可以反復出血、感染,極少數人會產生惡變,甚至危及生命。
問題四:血管瘤是什麼呢 良性腫瘤,有患血管瘤的抓緊治療,長峰就行,豐台
問題五:血管瘤是個什麼樣的病,應該怎麼治 您好!血管瘤的發病大多數都是由於先天性的因素所造成的,這種疾病通常在出生前(胎兒期)就已經形成了,在出生後才出現或者逐漸出現的。血管瘤是什麼,其病變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血管數目增多(增生)引起的,一種是血管數目不增加,但是血管增寬、增粗導致了病變發生。血管瘤是什麼,這是一種混合型血管瘤,早期出現血管增生,時間長了還有淋巴管增生,持續發展下去就會因為淋巴增生 *** 脂肪組織增生,形成這個狀態。
,目前我們把血管瘤分為兩大類,大部分(80%)都是腫瘤類的,腫瘤類是一種血管增生引起的。另一種就是血管畸形,血管數目並不增加,而是血管變形了,增寬了。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血管瘤應該運用相應的治療方法。畸形類血管瘤一般採取手術治療,腫瘤類一般採取葯物注射,基本上90%以上可以完全治癒。
問題六:血管瘤是什麼意思 血管性腫瘤屬於囊腫的一種,是會逐漸長大的,可以進行手術切除治療改善症狀,屬於比較好的治療方法。一般不會發生惡變的,屬於比較常見的疾病,良性最常見,如果大面積是可以進行手術治療的。
問題七:血管瘤是什麼 什麼叫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包括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我們一般所謂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綿狀血管瘤。它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數發現於成年人,多見於30~~60歲,女性多於男性。以前認為單個居多,自從超聲顯像問世以來,所觀察到的常為多個。肝左右葉均可發生,以右葉較多見。 肝血管瘤一般有多大? 肝血管瘤大小不一,自針尖大小至人頭大,大者可占滿腹腔。多數小於4cm。但有報導最大的可達60cm,重20kg。一般來說直徑>=10cm者為巨大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病理特徵如何? 肝血管瘤外觀呈紫紅色或藍紫色。可呈不規則分葉狀。質地柔軟或富有彈性感。切面示蜂窩或海綿狀,有血栓及纖維疤痕區,偶伴鈣化或整個血管瘤呈鈣化。疾病末期象疤痕,因而稱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瘤要分為哪幾型? 根據纖維組織的多少肝血管瘤可分為以下四型: (1)海綿狀血管瘤:其切面呈蜂窩狀、充滿血液、鏡檢顯示大小不等囊狀血竇、其內充滿紅細胞,時有血栓形成,血竇之間有纖維組織隔,纖維隔內見有小血管及小膽管,偶見被壓縮之肝細胞索。纖維隔及血竇內的血栓可見鈣化或靜脈石。 (2)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閉合,纖維間隔組織較多呈退行性改變。 (3)血管內皮細胞瘤,血管內皮細胞增殖活躍,易致惡性變。 (4)肝毛細血管瘤,血管腔窄,纖維間隔組織多。 肝血管瘤易合並哪些疾病? 本病可同時合並肝硬化,肝癌、肝臟局灶性結節增生及其它臟器血管瘤或肝、胰囊性變。 肝血管瘤的病因及發病機理如何? 本病的發病原因至今還不十分清楚,經我院長期臨床研究發現大致有以下幾種: (1) 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後變形,引起毛細血管擴張。 (2) 肝組織局部壞死後,周圍血管充血,擴張,最後形成空泡。 (3) 肝內持久性局限性靜脈淤滯,引起靜脈血管膨大,形成海綿狀擴張。 (4) 肝內出血、血腫機化,血管再通後形成血管擴張。 (5) 先天性血管瘤發育異常,多數有家庭遺傳傾向。 肝海綿狀血管瘤發病學怎樣? 肝海綿狀血管瘤是肝血管瘤中最多見的肝良性腫瘤。可以說發生在肝臟的血管瘤幾乎全為海綿狀血管瘤。1863年Virchow首次報告。該病遍及全世界,屍檢中發現率為 0.4%~7.4%,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尤以30~45歲居多,男女發病率比例為1:0.6~10。其發病部位:據151例資料統計,右肝葉47.20%,左肝葉36.4%,其它如尾、方、副葉11.2%,兩肝葉同時受累5.2%。單發性66.4%~90%,多發性10%~33.6%。 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有關肝血管瘤的形成發生,一般多認為糸胚芽的錯構所致,即中胚層的血管糸組織在胚胎發育時發生障礙和異常。從瘤周肝組織中可見到血管腔擴大,管壁內無平滑肌,結構亦與正常血管不同,類似錯構的血管。此外,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後變形,肝細胞局灶性壞死後血管發生囊狀擴張,肝臟區域血流郁積,也可能使血管形成海綿樣擴張。另外,臨床資料證實, 肝血管瘤與女性激素關系密切。如女性發病年齡較早,牙齦、皮膚的血管瘤在妊娠期生長快。 肝血管瘤是怎樣生長的?會發生癌變嗎? 肝血管瘤的生長方式,多數是通過瘤體本身的不斷擴張的血管腔而增大。瘤周組織肝竇被動擴張,淤血,肝細胞索受壓、萎縮、纖維增生,故瘤周界限清楚,不象惡性腫瘤呈滑潤性生去,一般瘤體本身不發生惡變。 肝血管內皮瘤發病如何?有何症狀? 本病亦較少見。多發生於新生兒,女性多見。常伴有其它器官的血管瘤,尤其皮膚血管約佔50%。臨床上主要表現是肝臟腫大,高排出量心衰和多處皮膚血管瘤貧血。肝臟大小與心衰......>>
Ⅷ 口腔囊腫和口腔腫瘤一樣嗎哪個嚴重
口腔頜面部囊腫較為常見,根據其發生部位可分為軟組織囊腫和頜骨囊腫兩大類。其起源有牙源性(如根端囊腫、含牙囊腫)、滯留性(如粘液囊腫、舌下囊腫)及胚胎發育性(如面裂囊腫、甲狀舌管囊腫、皮樣囊腫等)。其中以根端囊腫、粘液囊腫、舌下囊腫較多見。
口腔頜面部的惡性腫瘤以癌為常見,肉瘤較少。癌腫中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其次為腺性上皮癌,還有基底細胞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口腔癌大部分發生於暴露部位,且常有癌前病變過程,這對口腔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