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羊放線菌病臨床症狀都有哪些
羊放線菌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病原主要是牛放線菌和林氏放線桿菌,多為散發性,很少呈流行性,一般不會造成羊急性死亡,主要引起羊顏面、下頜、乳房出現腫塊,進而化膿、潰爛,羊食慾下降,皮張、羊毛損壞,生長速度減慢,經濟效益差。2012年2月,婁底經濟開發區雙沖村某飼養戶飼養的麻羊以顏面腫脹,採食、咀嚼障礙為特徵的疾病,經臨床和實驗室診斷,確診為羊放線菌病。該飼養戶飼養大小羊只200餘頭,其中有1隻從外地引進的配種公羊,體重約80公斤,有能繁母羊80餘頭。採取自繁自養,飼養採用舍飼和放牧相結合進行,放牧時多在灌木叢生的丘陵上進行。2011年8月,其中有1隻懷孕母羊下頜處出現腫塊,然後蔓延到頸部、乳房處,腫塊初觸摸較硬,後逐漸變軟,觸之有 羊放線菌病的診療波動感,畜主認為是感染所致的膿腫,遂自行治療,治療時採用手術排膿,排膿後生理鹽水沖洗傷口並撒布青黴素,再配合全身注射青黴素等抗生素進行治療。隨後又有20餘只羊陸續發病,病羊包括種公羊、母羊及出生二三天後的幼羊,其發病率為11%左右。2012年2月,經筆者和同行診斷為放線菌病。症見:病羊下頜部、面部、頸部或乳房處有腫塊,有的較硬,有的柔軟有波動感,無熱無痛。有的膿腫部被毛脫落,皮膚變薄,之後自然破潰形成瘺管,流出大量膿性分泌物。病羊精神尚好,有的沉鬱,食慾、反芻下降,嚴重的幾乎不吃草料,僅舔食少量混合精料,體溫升高不明顯。因腫塊多發生於放線菌腫常發部位,懷疑為放線菌病,用注射器於膿腫部抽取少量膿汁,將一二滴膿汁滴於載玻片上,加1滴10%氫氧化鈉溶液,混勻溶解膿汁後,加蓋玻片。低倍弱光下鏡檢,可見有黃色的直徑為3毫米的菊花狀菌,確認為放線菌病。
❷ 怎樣防治牛放線菌病
牛放線菌病是由幾種放線菌感染所致的一種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傳染病。其特徵是在舌、頜、頭、頸的皮膚及軟組織等部位,形成局灶性的堅硬的放線菌腫。牛等多種動物常見,人也可感染。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主要為牛放線菌和林氏放線桿菌。牛放線桿菌主要感染骨組織等硬組織,是一種不運動、不形成芽孢的桿菌;在病灶的膿汁中形成黃色或黃褐色的顆粒狀物質,稱為菌塊或菌絲,直徑為2~5毫米,外觀似硫磺;其抵抗力不強,易被普通濃度的消毒劑殺死。林氏放線桿菌是一種細小多形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多呈桿狀,與巴氏桿菌形態相似;無鞭毛,不產生芽孢;在病灶中形成直徑不到1毫米的灰白色顆粒狀的菌絲;主要侵害頭頸部皮膚和軟組織,可蔓延到肺部,但不侵害其他內臟,還見於侵害牛的口腔和咽的黏膜、扁桃體及皮膚等處。
本病的病原主要分布或存在於被污染的土壤、飼料和飲水中,動物口腔及上呼吸道也存在本菌。本病感染途徑是外傷感染。因此,只要黏膜或皮膚上有損傷,就有可能發生此病。粗糙的飼草刺傷口腔是引起本病的一個常見原因。2~5歲牛最易感染,為散發性。
症狀
林氏放線菌引起皮膚、皮下組織等發生本病時,主要在頜骨角、頸部和頰部形成堅硬的球形腫脹,腫脹界限清楚、圓而突起、大小不一,由蠶豆大至人頭大,無熱無痛,破潰或切開時從中流出膿性分泌物。發生於舌時,舌腫大、堅硬、活動困難,故稱「木舌症」,流涎,咀嚼、吞咽、呼吸困難,並導致頜下及腮腺部彌漫性水腫,有時可出現全身症狀。乳房感染發病時,乳腺組織形成堅硬無痛的腫脹,在乳池或皮下常形成核桃大小、界限明顯的堅韌結節,破潰時乳汁中出現膿汁。
當放線菌發生於骨骼時,多見於上、下頜骨,形成面積較大的骨組織腫脹,質地十分堅硬,界限明顯,與皮膚粘連、無移動性,無熱無痛。發展很慢,一般經過6~18個月才出現一個小硬腫,有時也可於1~2個月內發展到整個頭骨;腫部初期疼痛,有時破潰形成瘺管,流出多量污黑分泌物,長期不愈。嚴重時會影響採食,一般無全身症狀。
診斷
本病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特殊,診斷比較容易。必要時可取出少量膿汁中的顆粒,在載玻片上,加水稀釋,找出硫磺樣顆粒,用水沖洗,置玻片上,加一滴10%~15%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溶液,覆蓋玻片稍用力擠壓,然後置低倍顯微鏡暗視野下鏡檢,可見壓平後呈菊花狀的特殊結構,四周有呈紅色的輻射狀菌絲。林氏放線桿菌則在病灶中找到灰白色小顆粒狀的菌絲,抹片革蘭染色鏡檢時,有不太明顯的輻射狀菌絲。
預防
重視飼草加工,不喂未加工處理的豆秸、帶芒的麥秸及粗硬飼草,防止口腔黏膜損傷,有外傷要及時處理,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用穀物或乾草作飼料時應預先加水浸軟後再喂;隔離治療牛,被污染的場地和用具用0.1%升汞噴灑消毒,墊草及糞便焚毀。
治療
(1)對於界限明顯的腫脹,可手術切除或進行燒烙治療。手術根治是徹底治癒的良方,但手術部位往往涉及腺體、大小血管,難度較大。一般性外科處理如切開膿包、清理膿汁及增生物,再塞入浸有5%碘酊的紗布,配合全身治療,僅能緩解症狀,不能根除本病。
(2)內服碘化鉀,成年牛每天5~10克,犢牛每天2~4克,加水自飲,每天一次,連用2~4周,通常服此葯5天以上,見有膿性眼眵,服用15~25天後應停葯數日再服第二療程的葯,如發現食慾明顯減少或肌顫現象,說明有中毒現象,應停止用葯;有心臟功能擾亂的重症者可靜脈注射10%碘化鉀或碘化鈉溶液,每天50~100毫升,隔日一次,連續3~5次。用葯過程中如發現食慾減退、消瘦、黏膜潮紅、流淚、皮膚發疹、皮屑、脫毛等中毒現象,應停葯5~6天。2.5%碘酊多點注射於腫塊內,每個點注射量為2~3毫升,也有較好的療效。當腫脹破潰時,在全身治療的同時,對患部要每天用碘酊進行處理。
(3)硬結小者可直接在硬結周圍注射青黴素、鏈黴素進行治療,1周為一療程。
(4)也可局部治療結合全身治療。不過,對於形成的較大骨組織腫脹,治癒後會留下異常的形態改變。
❸ 什麼是羊放線菌病
放線桿菌病為慢性傳染病,牛最常見,綿羊及山羊較少,病的特徵是頭部、皮下及皮下淋巴結呈現有膿瘍性的結締組織腫脹。本病為散發性,很少呈流行性。牛與綿羊可以互相傳染,在預防上必須重視。【病原】為林氏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lignieresii)。細菌呈桿狀,在膿小粒中成為長鏈,為革蘭氏陰性。主要侵害頭部和頸部皮膚及軟組織,可以蔓延到肺部,但不侵害其它內臟。本菌抵抗力微弱,單純乾燥和加熱至50℃能迅速將其殺死。【病的傳染】本菌平常存在於污染的飼料和飲水中,當健羊的口腔黏膜被草芒、谷糠或其它粗飼料刺破時,細菌即乘機由傷口侵入柔軟組織,如舌、唇、齒齦、齶及附近淋巴結。有時損害到喉、食道、瘤胃、肝、肺及漿膜。【症狀】常見症狀為唇部、頭下方及頸區發腫。有些病區由於膿腫破裂,其排出物使毛黏成團塊,於是形成痂塊。未破的病灶均為纖維組織,很堅固,含有黏稠的綠黃色膿液,膿內含有灰黃色小片狀物。【剖檢】此病只侵害軟組織,常通過淋巴管在其他部位引起遷徒性病灶,故淋巴結常受影響,這是本病與放線菌病最重要的區別之處。在山羊,肺部病變主要為微小之白色結節,突出表面。【診斷】由實驗室做鏡檢確定。與此病相似的疾病有放線菌病、口瘡、乾酪樣淋巴結炎、結核病以及普通化膿菌所引起的膿腫等,在臨床上應注意進行區別診斷。一般而言,放線菌病主要危害骨組織,放線桿菌病則只侵害軟組織。與口瘡的區別是,本病為結節狀或大疙瘩,而口瘡,形成紅疹和膿皰,累積一層厚的痂塊。乾酪樣淋巴結炎卻最常發生於肩前淋巴結和股前淋巴結,而且膿腫的性狀與放線桿菌病完全不同。結核病很少發生於頭部,而且結節較小。普通膿腫一般硬度較小,膿液很少為綠黃色。
❹ 犬放線菌病是怎樣發生的如何防治
本病通常因外傷、異物刺入皮下或吸入放線菌屬的真菌,引起組織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本病多見於老齡犬,尤其多見於接觸污染環境的獵犬。
發生於體表皮膚及皮下結締組織的病犬,常形成瘺管,流出灰黃色、紅褐色滲出液,有臭味。如病原侵入體腔內,特別是胸膜腔內,可導致呼吸困難而死亡。根據病原侵害部位,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胸腔型是犬發生率最多的1種,表現為肺部,胸膜或兩者合並症。病犬逐漸消瘦,有時發熱和咳嗽,後期呼吸困難,胸水增多。骨髓炎型表現椎間腔擴大,發生髓膜炎和髓膜脊髓炎,表現明顯的運動障礙。腹腔型為放線菌從腸壁侵入引起局限性腹膜炎,腸淋巴結和肝臟腫大,病犬發熱,消瘦。病理剖檢變化為蛋白與放線菌形成「硫黃顆粒」,其周圍有大量細胞包裹。
青黴素、鏈黴素、磺胺等長期治療有效。胸腔感染時,用含青黴素的生理鹽水和蛋白溶解劑清洗,每天2次,至無滲出液為止。硬結大的病變可手術摘除。小的硬結可內服碘化鉀或靜脈注射碘化鈉,在硬結周圍注射青黴素和鏈黴素,每天1次,連用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