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彌勒佛為什麼笑
彌勒佛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 「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葯,昧怛[口履]曳。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一生補處菩薩。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
據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
據佛經記載,彌勒是繼釋迦牟尼之後出世的未來佛,他象徵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彌勒佛出世時,土地平整,七寶充滿,花香濃郁,果味甘美,國土豐樂,人民善良,人能益壽延年。彌勒佛出身高貴,下生之後,在龍華樹下坐禪成道,
法華嘉祥疏二曰:「彌勒,此雲慈氏也。過去值彌勒佛發願名彌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經,彌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說慈心三昧經,故曰慈也。
華嚴經雲:「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凈名疏五曰:「言彌勒者,有雲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雲無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
賢劫第五尊佛是彌勒佛,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層天,彌勒菩薩現在正於兜率天內院為諸天演說佛法,那裡的一天是我們地球上的400年,經四千歲(兜率天的天壽是4000年,即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彌勒菩薩由兜率天內院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
據佛經記載,彌勒是繼釋迦牟尼之後出世的未來佛,他象徵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彌勒佛出世時,土地平整,七寶充滿,花香濃郁,果味甘美,國土豐樂,人民善良,人能益壽延年。彌勒佛出身高貴,下生之後,在龍華樹下坐禪成道。
彌勒將來乃是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個時期,地球經過了許多變化,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多是平原,海水平靜,土地肥沃,多有自然樂園。一年四季,風雨調順,百花開放,萬類和宜,產物豐收,果實甘美,並產天然粳米,沒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長壽,毫無疾苦。又無任何災難,人心皆為大善,沒有貪、嗔、痴、慢、疑、……,更無殺、盜、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習身、口、意三業清凈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別,無有爭執,相見歡悅,多以善言互相勉勵,人行萬善,無諸惡業,飲食無憂。其衣裳,不需人工紡織,地長天衣樹,樹上會生各式各樣的細軟衣裳,任人採取穿著;房屋宮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沒有少許污濁不凈,人慾大小便溺,地廁自開,便後自合。地上多產各類寶物,隨手可拾,人拾寶石於手中玩賞,會說:聽說過去劫時(大概是指我們現在劫),人為財寶,互相傷害,系閉牢獄,受諸苦惱,如今此寶,如同瓦石,無人守護,真是一個清平世界。那時世界雖有若干小國,而只有一個大國統一,在此地球上,有寬廣四百萬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據一方,有大都城,名雞頭城,東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廣,人民眾多,街道整齊,空中有龍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晴和。城中有羅剎眾,名叫葉華,於深夜出現,為人類服務,除去穢惡,打掃清潔,又以香水遍灑於地,非常香凈。天時地利,人民和順,鬼神擁護,感生了一位轉輪聖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雞頭城,對於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臣寶、守藏臣寶等,以鎮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極其自由,逍遙自在,平等安樂。
在佛教中,彌勒從印度所來,到中國後演化成了唐末奉化的「布袋和尚」——契此。
據說,在唐末的一天清晨,奉化長汀村前的江中水聲大作,波濤轟鳴,滾滾江水猶如張牙舞爪的巨龍,呼嘯而來,奔騰而去,大有一瀉千里,不可阻擋之勢。
村民張重天正在田間勞作,他在江邊生活了半輩子,見慣了春汛的洪峰濁浪,然而,令他感到奇特的是,在低沉如牛吼、震顫如雷鳴的波濤聲中,好像有一縷飄飄悠悠的仙樂從高渺的宇宙深處傳來,在波浪之間回盪……更讓張天重驚奇的是,深濁的江水之中居然漂浮著一朵從未見過的蓮花!碩大無朋,通體金黃,似乎放射著奇妙的光芒,散發著淡淡的馨香,不是順流而下,而是逆流徐徐的向上游飄來……
張重天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使勁閉了閉,然後再睜開,雖然金蓮花不見了,可是在金蓮花消失的地方,他看到了一捆柴草,而柴草上竟然躺著 一條赤條條的男孩!面臨滅頂之災,小男孩卻渾然不知,好像舒舒服服地躺在搖籃里一樣呼呼大睡,陶醉在甜美的夢鄉,張重天沒多想,趕緊用耙地的長柄钁頭將柴捆撥拉到跟前,一把把小男孩抱了起來,不可思議的是,他剛剛抱起孩子,那捆柴草便散開沒了蹤影,而懷中的那個孩子,好像早就知道會被他從洪水中撈起來一樣沖著他 咪咪發笑,張重天看那孩子圓頭大耳、生相端莊,不覺愛不釋手。抱回家中,與妻子竇氏商量,認為這孩子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就決定把他收養下來,後由與長汀村隔溪相對的岳林寺的 閑曠禪師 取名「契此」。
小契此不但長的富態,而且是個福星,他天真活潑,俏皮好動,給張重天夫婦帶來了無窮的歡樂。更為神奇的是,自從領養了契此,多年來未曾孕育的竇氏,又喜得一女一男。當然,這也是張、竇夫婦行善積德的結果。
契此從小就常隨父母到岳林寺拜佛,還與寺院里的羅漢聖僧像稱兄道弟。稍長,他和村裡的小夥伴便常到寺里嬉戲。契此似乎對岳林寺高大的建築、輝弘的佛殿、巍峨的佛像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同時也受其父母禮佛的潛移默化之影響,從而使得他對佛教產生了信仰,出家為僧。
契此在岳林寺出家後,也許是經歷了心靈的磨難之後的大徹大悟,也許是超越了紅塵之後的大智大覺,常有些令世人感覺趣奇的舉動,最特別的就是他無論走到哪裡,他都帶著一個大布袋,當有人問他的法號,他就用偈語作答:「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從此,他便以杖荷布袋而得名,被稱為「布袋和尚」。
他那隻布袋的確叫人好奇,它所有的用具,不管是水瓶瓦缽、木魚念珠,還是破衣裳、爛草鞋,統統貯於袋中,似乎應有盡有,永遠也掏不完。布袋和尚平時還撿拾人丟棄的廢物置入袋內,人或譏笑其布袋是垃圾袋,笑答以偈:「有時備無時,無用變有用」。
他的形貌很有特徵,「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皺鼻樑,大肚子,身體矮胖。他的行為也很奇特,天將旱時便穿高齒木屐,天將澇時穿濕草鞋,人以此得知天氣,而且他隨處寢卧,冬卧雪中,身上一片不沾。他沒有固定的住處,經常到市場上乞食,不管葷素好壞,入口便食,還分出少許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裡行乞,哪裡的生意便分外好。他逢人便笑,言語無常,卻多靈驗,不幾年,人們便都認識了他。他常袒胸露腹、喜喜哈哈,逗小兒逐之,同時也就把自己那個布袋裡化緣來的甜點乾果分與周圍的孩子。又契此從小就天資聰慧,出家後很接近百姓,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群眾語匯,因此也常常能夠用偈語來表達復雜的思想和深奧的哲理。
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契此端坐在岳林寺的一塊盤石上,口中念了一個偈子: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皆不識。說完微微一笑,泊然而逝。契此圓寂後轟動了佛教界,人們才忽然明白他就是彌勒佛的化身,不過是「世人不識」罷了。於是,許多寺院在塑彌勒佛時便按他的形象塑造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這幅對聯是他真實的寫照。
契此為人所重不僅因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為其思想的超脫。他留下的詩偈不多,卻都富有特色。他作有一歌,強調只有心才是最真實的,是「十方世界最靈物」,出家人只須騰騰自在、閑閑無為,不用分別凡聖,不用執著經論,與禪宗的風格一致。
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為一種寬厚、包容的象徵。他有一偈: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他強調要大度能容,不要計較人世間的是非憎愛,要「寬卻肚皮」、「豁開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寬,遇到冤家也能與之和平相處,甚至還能由此悟道成佛,證得六度。
後人以契此為原型,又加上了笑口常開的特徵,從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彌勒佛的形象;也有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人們的大肚彌勒佛像。
人們往往受他那坦盪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大肚彌勒佛像令人一見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後「大肚彌勒」的這一布置就成了寺院的定製。
我國民間很崇拜大肚彌勒
大肚彌勒寓神奇於平淡,示美好於丑拙,顯庄嚴於詼諧,現慈悲於揶喻,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也蘊含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不僅成為中國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華民族的形象代表。
2. 莫高窟的佛像彩塑,許多佛像都是帶著微笑的,這有什麼特殊意義
站在佛像前無論你是否信仰它,抬眼的凝視你都能被佛像的微笑打動產生敬畏。那樣執著於表現微笑,帶給人精彩紛呈的故事。甚至比蒙拉麗莎的微笑還要神秘,帶給你恐懼、欣賞、敬畏。
中國五千年文明就像是人類的大舞台,一朝一代走著過場,每朝每代都給人類留下豐富的遺產。敦煌石窟就像一個小舞台,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服飾,不同的文化,襯托出共同的信仰與追求,無數的能工巧匠,善男信女,無論高低貴賤,共同演奏著一曲贊美神的交響樂,融貫東西,氣勢磅礴,歷經千年,為人類留下神傳的文化。
3. 佛為什麼是微笑的
佛的微笑的確是因為快樂, 但是這個快樂不是我們世間的快樂。 而是法喜。 我們眾生的快樂, 都是喜樂, 就是外界的刺激, 而感受到的樂, 而佛菩薩的喜, 是喜悅, 是內心清凈慈悲的快樂, 跟外邊的事情沒有任何關系, 是真如本性裡面的真實的, 圓滿的快樂。 我們的快樂建立在慾望被滿足上, 萬一想要的得不到, 或者被人家罵了幾句, 就生煩惱了, 就樂不起來了。 而佛菩薩的快樂, 不會隨著外面的境界轉變, 他們的內心住在甚深禪定裡面, 住在慈悲真誠, 清凈裡面, 那種快樂是永恆的。 你好好學下佛法吧, 等到你也能把心裡的慾望, 煩惱, 貪嗔痴慢, 五欲六塵, 自私自利完全放下, 就能得到清凈平等覺了, 那時候感受到的就是法喜。
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念佛號:阿彌陀佛, 半個小時, 堅持三個月, 你就會感受到法喜了。 這里是凈空老法師的網站, 可以進去學習一下佛法。 祝你早日得到法喜。
http://www.amtb.tw/
4. 我們看到的彌勒佛塑像為什麼總是笑容滿面
我們現在見到的彌勒佛總是笑呵呵的。那麼彌勒佛為什麼笑呢?
其實彌勒佛的笑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呢,就是告訴世人要笑著面對人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可能每件事情都是順順利利的,就像經常說的「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這里也是一樣的,如果笑著面對困難,那麼所有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總會迎刃而解的,如果剛遇到困難總就是愁眉苦臉的,總覺得自己沒辦法戰勝它,那麼真正的困難還沒來臨,自己就先被愁壞了,所以說遇到困難,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發愁,而是要保持頭腦清晰,笑著面對困難。
第二呢,就是要笑迎和諧,從心開始。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分享,分享快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彌勒佛就是在用自己的笑來感染大家,讓大家每天都開開心心的,這樣人與人之間能和諧相處,世界就更加和諧了。什麼是從心開始呢,佛經中有句話」欲得凈土,當凈其心」如果自己的心凈不了的話,心中充滿了對權利和金錢的渴望,那心又怎麼可能純凈呢,如果我們放下對這些東西的執念,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留心自己身邊的人和事,那麼我們就會發現生活是那麼的美好,笑口常開,好運就自然會降臨在你的頭上啦。這就是彌勒佛為什麼笑的原因了。
當然彌勒佛為什麼笑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但是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一定是彌勒佛為什麼笑的主要原因。
彌勒佛的地位
說起彌勒佛的地位,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彌勒佛是佛教當中的八大菩薩之一,是如來釋迦牟尼佛預言的將在未來接替他的未來佛。
的確,彌勒佛雖然被稱為佛,可是實際上卻是菩薩,但是一位釋迦牟尼佛說他會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會在人世間降生,他的出身高貴,父親是一位顯赫的大臣,母親是一位非常美麗的公主,他出生的時候天降異象,人們都普遍長命,女子五百歲才嫁人。他從出生便與佛結緣,成年之後便出家為僧,之後經歷許多的劫難,最後在龍華樹下覺悟成佛。所以說到彌勒佛的地位,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那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然,我們不能這樣說,因為做善事沒有高低大小之分,地位也不能這樣論。
5. 寺廟中的彌勒佛為什麼要笑
當我們游覽佛教寺廟時,在「天王殿」里都會看到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像。古人曾贈一副楹聯送他:「大肚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真是饒有風趣,耐人尋味。
彌勒佛為什麼要笑呢?據說,我國古代的時候,有個叫契比的遊方和尚,長得容貌古怪,皺額頭,大肚子,一天到晚總是笑嘻嘻的樣子,他四處化緣,宣揚禪宗的「吾心即佛」的佛理。契比和尚臨死前,聲稱自己就是彌勒化身,他死後這件事傳揚開了,人們都以為他真是彌勒化身,紛紛塑他的像來供奉,這樣寺廟中彌勒佛的塑像就以契比和尚來作模特兒了。千百年來,彌勒佛的形象幾經變化,已找不出契比和尚的容貌,但是大肚子,笑口大開這一典型形象卻保留了下來,很受人們的喜愛。
6. 佛菩薩為什麼總是面帶微笑
佛的微笑是清凈的是真誠的是無限量的
佛菩薩總是面帶微笑是因為快樂,但並不是凡世間的快樂,而是法喜。
法喜是從清凈心而生
佛菩薩的微笑是真如本性的真實表達,並非外界五欲六塵刺激所產生的。境界即修行,用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修行,自然得法喜,自然有不可思議的感應。相反,若用妄想、執著、分別心,決定得不到悟處,決定得不到法喜。
當眾生把心裡的慾望,煩惱,貪嗔痴慢,五欲六塵,自私自利完全放下,自然得到清凈平等覺,這就是法喜。真正行菩薩道的人,一心一意向善、行善,積功累德,樂此不疲,愈做愈快樂,愈做愈歡喜,便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