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臉癱如何治療
僅供參考……建議咨詢專業醫生
您好,歡迎咨詢。面癱就是面
神經炎
。主要表現為: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眼裂不能閉合,或者閉合不全。還有的患者起病前數日內有耳後持續性的疼痛,和乳突部疼痛。閉眼時患側的眼球向外上方轉動,露出白色的
鞏膜
。比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鼓氣、吹口哨時漏氣等。急性期可以給予激素、抗病毒、營養神經等治療,這些葯物需要有醫護人員的監護應用。可以長時間應用B族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
維生素B
12。還可以在恢復期進行針灸治療。面癱的治療是個綜合治療。
Ⅱ 臉癱怎麼治療
面癱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口角歪斜,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消失,患側面部功能喪失等。治療主要為抗病毒治療,常用的葯物為利巴韋林注射液以及激素,有地塞米松注射液,並且激素是呈逐漸減量,一直到停用。
營養神經的葯物,如甲鈷胺以及B族維生素、維生素B1等。恢復期可以採用超短波、針灸、紅外線等物理療法輔助治療,同時,可以做面部表情肌的按摩,比如做抬眉、鼓氣,示齒,吹口哨,用力閉眼睛等。
Ⅲ 突然半邊臉面癱怎麼辦
1、一般護理:在病情較嚴重的情況下應盡量多休息,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讓面部有舒適的溫度。外出時佩戴口罩,睡覺時不要靠近窗邊,不要吹冷風,及時的添減衣物。
2、局部護理:經常用濕熱毛巾外敷,早晚兩次按摩患側,按摩的時候用力應輕柔、適度。也可對鏡進行自我表情的訓練:進行鼓腮、示齒、吹口哨的運動。
3、營養支持:由於面神經壞死主要是面神經傳導產生障礙從而而導致肌肉萎縮,所以日常營養很重要,應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如:排骨、蛋黃、海帶、深綠色蔬菜、應季水果、胡蘿卜、奶製品等。
4、葯物應用:應嚴格遵囑醫生的指導進行服用葯物,不能隨意增減葯量,要密切注意觀察胃腸道有無副作用。在此期間不要進行有創傷性和刺激性的治療。
Ⅳ 臉癱治療方法
面癱的治療主要是西醫和中醫結合在一起進行治療。西醫主要是給予營養神經、改善面部血管循環、抗病毒的葯物,在早期水腫期也會用一些激素來沖擊療法。中醫主要是針灸,在臨床中觀察發現,面癱發病後要盡早來針灸,越早針灸留後遺症的幾率會越小,痊癒的可能也會越大。
Ⅳ 得了面癱怎麼治療好得快
面癱如果想要進行治療,好的最快的一種方法是針灸,其次是使用中葯進行治療,這包括將中草葯搗碎敷在臉上,以及喝中草葯來進行調理。如果人們的面部比較難做表情,嘴歪難以通過自己努力來放正,這就有可能是面部神經癱瘓了。人們在發現這樣的情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盡快的去醫院就醫,防止自己的面部神經持續的沒有知覺,從而導致病情難以治癒。同樣面癱也是分為幾種產生情況的,中樞性面神經炎和周圍性面神經炎,他們所造成的原因也是不同的,相對來說,周圍型面神經炎症狀要輕,更加好治癒。
當然,面癱並不是一件難以治療的疾病,只要人們配合醫生,會很快痊癒的。
Ⅵ 如何治療臉癱
如果沒有高血壓的,最常見的原因是面神經炎,在腦神經疾患中較為多見,這與面神經管是一狹長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結構有關,當岩骨發育異常,面神經管可能更為狹窄,這可能是面神經炎發病的內在因素。面神經炎發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有人根據其早期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及軸空有不同程度的變性,推測可能因面部受冷風吹襲,面神經的營養微血管痙攣,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但一直未分離出病毒。近年來也有認為可能是一種免疫反應。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則系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使膝狀神經節及面神經發生炎症所致。
臨床表現:
可見於任何年齡,無性別差異。多為單側,雙側者甚少。發病與季節無關,通常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可於數小進內達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側外耳道耳後乳突區疼痛,常於清晨洗漱時發現或被他人發現口角歪斜。檢查可見同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因眼輪匝肌癱瘓,眼裂增大,作閉眼動作時,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而眼球則向外上方轉動並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溢出眼外。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被牽向健側。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動作,鼓腮進病側口角漏氣,進食及嗽口時湯水從病側口角漏出。由於頰肌癱瘓,食物常滯留於齒頰之間。
若病變波及鼓索神經,除上述症狀外,尚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蹬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時,因蹬骨肌癱瘓,同時還可出現同側聽覺過敏。膝狀神經節受累時除面癱、味覺障礙和聽覺過敏外,還有同側唾液、淚腺分泌障礙,耳內及耳後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位帶狀皰疹,稱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
診斷和鑒別:
根據起病形式和臨床特點,診斷多無困難。但需與下述疾病鑒別:
一、中樞性面癱:
系由於對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所致,僅表現為病變對側下組面肌癱瘓。
二、與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性面癱相鑒別:
(一)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可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但常為雙側性,絕大多數伴有其他顱神經及肢體對稱性癱瘓和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等。
(二)橋腦損害:橋腦面神經核及其纖維損害可出現周圍性面癱,但常伴有橋腦內部鄰近結構,如外展神經、三叉神經、錐體束、脊髓丘系等的損害,而出現同側眼外直肌癱瘓、面部感覺障礙和對側肢體癱瘓(交叉性癱瘓)。見於該部腫瘤、炎症、血管病變等。
(三)小腦橋腦角損害:多同時損害三叉神經、位聽神經、同側小腦及延髓,故除周圍性面癱外,還可有同側面部痛覺障礙、耳鳴、耳聾、眩暈、眼球震顫、肢體共濟失調及對側肢體癱瘓等症狀,稱「小腦橋腦角綜合征」,多見於該部腫瘤、炎症等。
(四)面神經管鄰近的結構病變:見於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術及顱底骨折等,可有相應的病史及臨床症狀。
(五)莖乳孔以外的病變:見於腮腺炎、腮腺腫瘤、頜頸部及腮腺區手術等。除僅有周圍性面癱外,尚有相應疾病的病史及臨床表現。
治療: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面神經的炎症和水腫為主,後期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為其主要治療原則。
(一)激素治療:強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連續7-10天。
(二)改善微循環,減輕水腫:可用706代血漿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靜滴1/d,連續7~10天,亦可加用脫水利尿劑。
(三)神經營養代謝葯物的應用:維生素B150-100mg,維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膽鹼250mg,輔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療: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直流電碘離子導入,以促進炎症消散。亦可用晶體管脈沖治療機刺激面神經干,以防止面肌萎縮,減輕癱瘓側肌受健側肌的過度牽引。
(五)針刺治療:取翳風、聽會、太陽、地倉、下關、頰車、並配曲池、合谷等穴。
(六)血管擴張劑及頸交感神經節阻滯:可選用妥拉蘇林25mg或煙酸100mg,口服,3/d或患側頸星狀神經節阻滯,1/d,連續7-10日。
恢復期除上述治療外,可口服vitB1、vitB8各10-20mg,3/d;地巴唑10-20mg,3/d。亦可用加蘭他敏2.5-5mg,肌注,1/d,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
此外,保護暴露的角膜,防止發生結、角膜炎,可採用眼罩,滴眼葯水,塗眼葯膏等方法。對長期不恢復者可考慮行神經移植治療。一般取腓腸神經或鄰近的耳大神經,連帶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經分支,計有效率約60%左右。
預後預防:
增強體質,寒冷季節注意顏面及耳後部位保暖、避免頭朝風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發病或復發。
一般預後良好,通常於起病1~2周後開始恢復,2~3月內痊癒。約85%病例可完全恢復,不留後遺症。但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後較差,有的可遺有面肌痙攣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現為病側鼻唇溝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側,眼裂變小,易將健側誤為病側;後者病側面肌不自主抽動,緊張時症狀更明顯,嚴重時可影響正常工作。少數病側還可出現「鱷淚征」即進食時病側眼流淚,可能為面神經修復過程中神經纖維再生時,誤入鄰近功能不同的神經鞘通路中所致。肌電圖檢查及面神經傳導功能測定對判斷面神經受損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復的程度,有相當價值,可在起病兩周後進行檢查。
口眼歪(面部神經麻痹):黃鱔血塗面部,向左歪塗左邊,並用手掌從左向右反復抹,每次2分鍾,一日二次,向右歪則反做,連用三四天即正。
Ⅶ 臉癱怎麼治療
由於中風而導致後遺症,出現臉癱的症狀。可以做下針灸,低頻電刺激等治療的。還可以在專業的言語師指導下進行面部的康復功能鍛煉。平常可以多用熱毛巾熱敷,同時配合按摩,平常不要吃花椒辣椒燒烤等辛辣熱氣的食物,要多吃新鮮的牛肉,雞蛋,牛奶等高鈣高蛋白的食物。
Ⅷ 面部偏癱怎麼治療方法
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癱」,「口眼歪斜」,是神經內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症狀為突然一側面肌癱瘓,眼皮不能閉合,流淚,面部表情動作消失,說話發音不清,吃飯時漏飯,漏水,額紋消失,不能做皺眉,皺額,鼓腮,示齒和吹口哨等動作,鼻唇溝變淺.患者閉眼時,患側眼球轉向外上方,常露出白色鞏膜.風濕,中耳炎,腦部疾患及風邪侵襲,突受寒涼等均可引發本病.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本病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侵襲,以致經氣阻滯,氣血不和,瘀滯經脈,而導致經絡失於濡養,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生本病.可用「三白五蟲湯」治療面神經麻痹,屢用屢驗,一般服葯10~15劑即可治癒.患者不妨一試.葯物組成: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蠶15克,蟬蛻15克,炒地龍15克,全蠍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鉤藤20克,黃芪30克,蜈蚣(另包)2條.用法:上葯除蜈蚣外,水煎兩次對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蜈蚣放瓦上焙焦,研為細末,分2次用葯湯沖服.「三白五蟲湯」選用防風,白芷,白附子,鉤藤可祛風散寒,增加組織代謝,減輕炎症和水腫,促進血液循環暢通;一般也可吃中草葯牽正散的.
Ⅸ 面部癱瘓該怎麼治療最好
面部癱瘓是面部神經受到了損傷導致的,我們一般對這種病人用針灸,中葯及營養神經的葯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