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面部痙攣怎麼治療好
如葯物治療無效,不能忍受,可手術治療。您的病情已經了解,建議:點擊此處參考我的文章
《面肌痙攣
術前、術後患者錄像
2012年3月26日》您的病情已經了解,建議:點擊此處參考我的文章
《微血管減壓根治面肌痙攣》可以來我門診看看。出診時間:周三
神經外科
特診
。點擊這里查看我的門診時間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
-微創神經外科-
王雪峰
主任醫師
Ⅱ 1治療面癱的土方法
治療面癱的土方法
1、白附子12克,僵參9克,全蠍6克,生地、赤芍各15克,川芎9克,當歸15克,桂枝50克,絲瓜絡9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2、秦艽10克,羌活、防風、白芷各9克,地黃10克,當歸9克,川芎10克,白附子、全蠍9克。水煎服,日1劑,但同時宜用西葯消炎,配合針灸治療面神經麻痹。
3、大豆200克,獨活50克,白附子10克,米酒1000毫升。先將大豆炒熟,與後兩味共搗碎,加入酒內煎數沸,去渣備用。每日早晚飲酒各1次,每次10毫升。
4、當歸、川芎各10克,蜈蚣3條,蟬蛻、甘草各6克,地龍10條(焙乾),烏附片13克(先煎半小時),防風、鉤藤、僵參各13克。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服。
5、鮮楊樹皮60--100克。將樹皮加水1000毫升,煎沸後乘熱熏患側面頰部,器皿下煮小爐,文火緩緩加溫,使熱氣持續而均勻,每次40--60分鍾。
6、當歸、川芎各10克,蜈蚣3條,蟬蛻6克,甘草6克,地龍10條(焙乾),烏附片13克(先煎半小時),防風、鉤藤、僵蠶各13克。水煎服,日1劑,能治療面癱。
7、鮮生薑1塊。將生薑剖開,取剖面反復向左向右交替塗擦患側上下齒齦(指口角、歪向側的對側)直到齒齦部有灼熱感或發熱感時為止,每天2--3次,7天為1療程。
8、小紅參、女金蘆、澤蘭各150克,白酒2500毫升。先浸泡半日後使用。每次20--40毫升,日服1次。
9、白芍10克,玄參9克,天冬10克,龍骨、牡蠣各9克,皂枝30克,代赭石20克,牛膝15克。水煮,每日1劑。
10、肉桂末(沖)、附子、麻黃、川芎、黨參、白芍、杏仁、防風、黃芩、防己、白附子、甘草、細辛、蜈蚣、地龍,水煎服。另用葯渣趁熱用兩層紗布包裹敷患處,燙時可在患部移動。每天熱敷數次。
11、陳巴豆(l~2年內葯效最好),去殼後將巴豆肉搗爛如泥狀(勿放水、油等物)。按患者手心捏成餅狀,置患側手心處,外覆蓋玻璃紙或塑料紙亦可,紙上墊團棉球呈凸狀,再用綳帶固定,一天後將巴豆餅上下翻轉,再敷一天。兩天後將巴豆取下搗爛,再做成餅狀,敷貼於患側手心一天。能扶正祛風,助陽散寒,溫經通絡。主治面神經麻痹。
12、生地蠍子湯。天麻、全蠍、適量陳皮及生薑、豬肉、生地黃、枸杞子,煲湯。全蠍與一些名食料配合,具有祛風通風、滋養陰血的作用,適合中期和恢復期的患者,特別是肝腎陰虛的患者,孕婦慎用,外風、內風兼見、頭暈耳鳴、四肢麻木者可以飲用。
Ⅲ 面肌痙攣怎麼治
面部痙攣是面部肌肉抽搐,常表現為一側面部不自主、陣發、快速、不規律的抽搐,嚴重者可以出現強直性抽搐,無神經系統損害的其他陽性體征。
本病是慢性進展性發展,一般不會自發緩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現患側面肌癱瘓和萎縮,抽搐也停止。需去醫院診治。面肌痙攣主要採用葯物治療,多選用鎮靜、抗癲癇葯物,可選用苯妥英納、利眠寧、安定、魯米那等,並配合理療。輕症患者經治療後症狀可略有減輕。重症者葯物治療無效時,可採用手術治療,常用的手術方式為微血管減壓術,另外還有面經減壓術。
Ⅳ 面部中風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偏方也行)、有哪家醫院在這方面的治療技術比較好的
面癱的病因,東漢張仲景(公元150-219)在<<金匱要略>>中說:「歪僻不遂,邪在經絡」。明李梃<<醫學入門>>講:「傷風口歪是體虛受風」。清喻嘉言說:「口眼歪斜,血液衰固」。本病的本質是周圍中風,即周圍血管阻滯或不通,但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急性周圍性面癱,即貝爾麻痹,在發作之前,好像沒有太明顯的誘因,但多有正氣不足,氣血兩虛,營衛失調,表陽不固(如神疲乏力,倦怠思卧,項背拘緊,畏寒肢冷,苔白質淡,脈浮緊)是其內因,六淫之邪乘虛而入,多為風寒之邪侵襲頭面經絡(尤其是熟睡當風)是其外因,占急性周圍性面癱發病率的76%,亨特綜合症(如單純帶狀皰疹病毒)佔7%,外傷(如手術,交通事故,工傷,運動,產鉗,產後,尤其是交通事故若筆庇卸�鮁?一定要把預防即將發生的面癱列入和搶救生命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則,3天後必患面癱)佔10%,中耳炎(如惡性外耳道炎,膽脂瘤性中耳炎)佔3%,腮腺炎(如腺病毒)佔1%,母子同時罹患佔1%,先天性(如腦橋發育不良)佔1%,其它占[如中毒(如酒精中毒),神經代謝障礙(如糖尿病),面神經管內出血(如高血壓),肉芽腫浸潤(如麻風,結核),血管炎所致的血管栓塞(如系統性紅斑狼瘡),腫瘤(常見的有面神經鞘瘤,惡性腫瘤,慢性周圍性面癱患者若不伴有身上也麻木、疼痛,怕涼、發緊等症狀應高度懷疑腫瘤的可能),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等諸多因素]1%。特別的,本病的最常見誘因有:掏耳朵、剔牙、補牙、拔牙、飲酒、生氣、心情不好、勞累、沖風、受涼或帶狀皰疹,尤其是熟睡當風應當是生活中的大忌,切!切!在此基礎上導致面神經營養血管痙攣收縮,使神經缺血,水腫,受壓而中風,導致神經失營養水腫,脫髓鞘及軸突變性改變;神經失去應有功能不能支配相應肌肉運動而癱瘓。在正常情況下,面部左右兩側張力相等,所以嘴不歪,以左側面肌癱瘓為例,則左側因失去正常神經支配而張力變小所以被右側牽拉過去造成嘴歪向右側。另外,在正常情況下,人清醒時肌肉張力較睡著時大,這就是為什麼面癱患者睡著時嘴沒有清醒時歪的很,病情較輕的病例在清醒時眼睛不能閉合而熟睡時卻能閉合的道理所在。按中醫理論,以單側型為例,陽明內蓄痰濁,太陽外中於風,風痰阻於頭面經絡,則經遂不利,筋肉失養,故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氣血尚能運行,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所牽引,故口歪眼斜。至於面肌痙攣最根本的病因仍是周圍中風,按現代醫學解釋面部血管中風後,面神經因長期受到中風血管輕微壓迫,使具有絕緣性能的髓鞘在受壓部位萎縮變薄,傳出神經纖維與傳入神經纖維之間的動作電流發生短路,從而導致症狀發作。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血能載氣,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也。治宜逐淤血,扶正氣,祛風痰,止痙攣,通經絡,則病可愈。如果病情遷延多年未愈,血栓沒有完全軟化,又沒有完全機化,則可有鈣鹽沉著而發生鈣化,在靜脈內形成質地堅硬的靜脈結石,面肌細胞因長期營養水平低下而逐漸萎縮,直至死亡鈣化,顱骨骨組織隨之發生相應萎縮。
面癱是由於外傷、手術、面神經炎、佔位性疾病等導致的單側或雙側面神經麻痹、表情肌癱瘓的一種疾病,多發生於單側。患病2年內沒有完全恢復的稱早期面癱,2年以上的稱晚期面癱。
外科治療主要針對晚期面癱。外科治療可以分為靜態治療和動力性治療。靜態治療主要是將闊筋膜成條狀移植於面部,治療後靜態情況下雙側面部表情對稱,但動態下患側不能隨健側運動。動力性治療一般分為二期,一期是將從患者小腿取下的神經與健側面神經吻合,移植神經末端置於患側,待6個月到1年神經從健側長入患側後,實施二期手術,即移植帶血管神經的肌肉,選擇的肌肉可以為股直肌、股薄肌、背闊肌等,治療3個月到1年後靜態與動態都可達到雙側表情的對稱。
我們提出按骨骼肌肌肉內神經、血管、肌腱分布設計移植肌肉供區的理論,並觀察到股直肌神經、血管解剖恆定,口徑適合面部血管、神經,其肌肉的肌腱有利於維持移植肌瓣的正常肌張力以及面部口角復位固定,而且手術切除肌瓣方便,無血管、神經損傷,無肌肉供區功能障礙。經實施游離股直股動力性治療面癱的患者現已有21位。經施用上述手術方法,全部患者於術後1~3個月左右面部腫脹消退,靜態時雙側口角對稱,其中有兩位患者在術後8個月恢復了口角自主運動,其餘均在術後10~12個月出現了自主的表情運動。
面癱的治療總的說:第一是去除病因。第二是對症治療,改善循環消除面神經水腫。第三是營養神經。對急性期的面神經炎一旦確診,應盡早抗病毒,用激素和對症治療。如果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容易造成面癱後遺症。
過去對面癱、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的傳統治療,都採用針灸、貼葯、拔罐、割治、火針、電針、理療、鼻塞葯、介入治療、面部注射葯物等及一些民間的土辦法如擦鱔魚血等。這些傳統的辦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興旺解除疾病,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祖國醫葯定庫中的瑰定。
但是,就治療面癱、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面部肌肉的疾病上卻有著它嚴重的,甚至不可克服的後遺症,是造成大量病人一生極大痛苦的根源。
面部肌肉都呈扁平、扁薄的皮肌和條狀的扁平肌,這些肌肉起自於顱骨的不同部位,分布在眼裂、口裂、鼻孔的周圍,呈扁平環形肌和扁平輻射形肌肉與周圍的肌肉組織聯結在一起。在這些肌肉收縮和舒張時,有開大和縮小眼、口、鼻孔的作用。同時牽動著面部皮膚活動,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面部的肌肉大約有26塊之多。它們互相重疊在一起各有各的功能,如果在面部上針灸、拔罐、貼葯、電針、火針、面部注射營養神經的葯物,介入治療。這些治療方法,一定會造成這些肌肉的損傷、出血、纖維化及炎性反應
治療:
一、自我按摩
現介紹沿著肌肉方向按摩的方法如下:
1、枕額肌額腹 患者或他人用拇指或示指指腹沿著枕額肌額腹的方向從眉弓向頭頂及從頭頂向眉弓方向輕輕地按摩。按摩時可以輕輕地從眉弓處向頭頂發際處推拉,或緩慢地揉搓。
2、眼輪匝肌 大部分患者表現為閉眼功能障礙及流淚。主要原因是眼輪匝肌不能有效地收縮,將眼輪匝肌從凸出的眼球上方拉下閉合。先讓患者閉眼後,再用指腹沿著上下眼瞼或眶下緣間的凹陷處按摩。在上、下眼瞼上從內向外,再從外向內輕輕地推拉,有助於上眼瞼功能恢復。這種方法亦有助於閉眼。一般周圍性面癱主要表現為上眼瞼閉合障礙。重度病變型面癱,可以出現下眼瞼上提障礙。個別患者出現下眼瞼輕度外翻,主要由於面癱後下眼瞼松馳所致。亦可採用上述手指推拉的方法治療。囑患者閉眼,用拇指及示指的指腹,分別沿著下眼瞼皮膚從內向外,再從外向內輕輕地推拉。個別的患者在面部表情肌大部分恢復後,遺留上眼瞼閉合不全,採用此方法按摩治療,可避免或減輕恢復後的眼瞼攣縮。
3、提上唇肌 提上唇肌又稱上唇方肌,起源於眶下孔上方、眶下緣的上頜部,此處位於眼輪匝肌的深部。提上唇肌的一部分肌纖維向下進入上唇外側皮膚,其他纖維與口輪匝肌纖維交織。因此,按摩時應在患側的上口輪匝肌向鼻翼旁及顴部按摩,然後沿著鼻唇溝或口角上向顴部按摩。用拇指或示指和中指指腹按揉顴部或沿著肌肉方向推拉按摩治療。
4、顴肌 顴肌分為顴大、小肌,起於顴骨止於口角。主要上提及向外拉口角,可沿著肌纖維,由口角旁向顴骨方向推拉或按揉。
5、口輪匝肌 上口輪匝肌:用示指及拇指的指腹,沿著患側口角向人中溝方向,然後沿著人中溝向口角方向按摩。下口輪匝肌:用示指及拇指指腹,沿著患側口角向中心方向,然後再向患側口角方向按摩。
6、下唇方肌 用拇指指腹從口角下方向內側及向下輕輕按摩、推拉,有助於下唇方肌、頦肌、三角肌功能的恢復。
二、表情肌康復訓練
患側面部表情肌出現運動後,進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復訓練可明顯地提高療效。面癱時主要累及的表情肌為枕額肌額腹、眼輪匝肌、提上唇肌、顴肌、提口角肌、口輪匝肌和下唇方肌。進行這些主要肌肉的功能訓練,可促進整個面部表情肌運動功能恢復正常。在訓練時應根據患者的不同症狀選擇下述的治療方法,每日訓練2~3次,每個動作訓練10~20次。具體訓練方法如下:
1、抬眉訓練 抬眉動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額肌額腹的運動。在失用型、輕、中度病變型面癱中,枕額肌額腹的運動功能最容易恢復。可囑患者上提健側與患側的眉目,有助於抬眉運動功能的恢復。
2、閉眼訓練 閉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輪匝肌的運動收縮完成。訓練閉眼時,囑患者開始時輕輕地閉眼,兩眼同時閉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閉合眼瞼,露白時可用示指的指腹沿著眶下緣輕輕的按摩一下,然後再用力閉眼10次,有助於眼瞼閉合功能的恢復。
3、聳鼻訓練 聳鼻運動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壓鼻肌的運動收縮來完成。聳鼻訓練可促進壓鼻肌、提上唇肌的運動功能恢復。有少數患者不會聳鼻運動,在訓練時應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
4、示齒訓練 示齒動作主要靠顴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縮來完成。而這四塊肌肉的運動功能障礙是引起口角歪斜的主要原因。囑患者口角向兩側同時運動,避免只向一側用力練成一種習慣性的口角偏斜運動。
5、努嘴訓練 努嘴主要靠口輪匝肌收縮來完成。進行努嘴訓練時,用力收縮口唇並向前努嘴,努嘴時要用力。口輪匝肌恢復後,患者能夠鼓腮,刷牙漏水或進食流口水的症狀隨之消失。訓練努嘴時同時訓練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頦肌的運動功能。
6、鼓腮訓練 鼓腮訓練有助於口輪匝肌及頰肌運動功能的恢復。鼓腮漏氣時,用手上下捏住患側口輪匝肌進行鼓腮訓練。患者能夠進行鼓腮運動,說明口輪匝肌及頰肌的運動功能可恢復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滯症狀消失。此方法有助於防治上唇方肌攣縮。
上述每個動作的訓練是針對不同肌群的運動障礙設計的,因此在觀察患者面部表情肌的運動障礙時,應針對受累的肌群進行訓練,如果不能有效的判斷受累肌群時,可按上述程序進行運動功能訓練,也能獲得良好的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