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面部紅血絲的病症辨別
毛細血管擴張是指小血管的持久性擴張,擴張的血管多為小靜脈或小動脈。它們的擴張會導致皮膚上出現紅絲狀、網狀或星狀的損害,壓住它們會褪色。正常人的鼻翼兩側顴部因風吹日曬會有輕度毛細血管擴張是屬正常范圍,但若出現較大范圍的擴張則屬某些疾病的表現。
紅血絲也叫面部毛細血管擴張症,是由皮膚中的毛細血管持續性擴張所造成的。它的特點是面頰上的毛細血管絲形成紅色或紫紅色斑狀、點狀、線狀損害,偶有灼熱感或刺痛感,並顯現紅色。這種情況不管男女老少均可發生,但主要以女性為多。
毛細血管擴張引起的紅血絲很大一部分都發生於皮膚白皙透明度高,比較脆弱的人。一旦有了紅血絲的症狀就會比較持久嚴重的還會發展和擴大。
紅血絲主要是因為面部毛細血管擴張或一部分毛細血管位置較淺引起的面部現象,面部紅血絲患者臉部看上去比一般正常膚色要紅,並且有的紅血絲患者僅僅是兩側顴部發紅,邊界呈圓形。這種皮膚薄而敏感,在過冷、過熱、情緒激動時臉色更紅。情況嚴重的還會形成沉積性色斑,很難治癒。不僅影響外部的形象,還會給心理造成陰影,給正常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由此我們知道,去除紅血絲不僅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紅血絲與身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直接有關,風吹、日曬、高溫刺激,傷及顏面經絡,導致血脈擴張而發病;或有淤血阻滯經絡,血脈運行不暢,淤血阻滯肌膚,使血脈擴張;血液循環不好,導致體內的毒素難以排出體外,也會形成紅血絲。 血液循環的良好與否與身體缺乏維他命和微量元素也有直接關系,這些物質的缺乏也會直接導致毛細血管壁缺乏彈性,造成擴張。
由此可見 , 紅血絲的產生是多種原因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但是所有的原因都會導致毛細血管擴張,進而引發紅血絲的產生。
後天損傷導致的面部紅血絲,予如下疾病導致的面部毛細血管擴張症鑒別要點如下
1.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無性別差異青春期後多見 皮損好發於手背面部陰囊簇集成紅疹斑片其周可見蜘蛛德樣星狀損害也可見於唇舌鼻部膜頰或膜齒齦等引起出血皮損發生部位伴出血為其特點
2.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 又稱綜合征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2-3歲發病特點為小腦共濟失調眼與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初發於球結膜以後擴展到眼瞼面頰耳廓頸肘窩J 窩同時伴有眼球震顫 常有咖啡斑白發及早老症
3.Goltz綜合征 為X連鎖顯性遺傳男性患者為致死性文獻報告均為女性特徵為廣泛性外胚葉與中胚葉結構發育不良主要表現為皮膚骨骼系統在臀腋股部出現線狀毛細血管擴張色素加深並有篩狀皮膚萎縮斑界限清楚在口腔肛周及女陰有紅褐色小乳頭瘤並指少指無指脊柱側突等
4.先天性大理石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症初生時表現為全身性廣泛網狀青斑並發蜘蛛德及血管角皮瘤此現象可消退
5.蜘蛛疲 可為先天性也可為獲得性前者多見於小兒後者多見於肝病及妊娠婦女;泛發性原發性毛細血管擴張症 多於兒童期或青少年開始發病初發於下腿後延及大腿腹臀上臂可泛發全身無系統性病皮膚萎縮變薄鬆弛彈性差易引起毛細血管擴張多在面部和下肢。 紅血絲是由於角質層薄或者受損,毛細血管容易擴張,部分毛細血管比較淺引起的,臉上出現一絲絲如蜘蛛網般,或者連成片的紅。網上對於紅血絲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介紹,但大都是表面原因。其實形成紅血絲的根本原因就是1.角質層薄或者受損,引起的皮膚對外界刺激的耐受力差2.皮膚乾燥或敏感(注意不是過敏),引起的皮膚對外界刺激的耐受力差。
溢脂性皮炎,是由於過敏原引起的皮膚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在接觸到某些過敏原之後,出現皮膚紅腫,發癢,風團和脫皮等皮膚症狀。引起溢脂性皮炎的主要原因也是兩個1.原發性刺激,主要由強酸、強鹼、斑蟊和某些刺激性較強或濃度較大的化學物質引起。此類無個體選擇性,且無潛伏期,任何人接觸均可立即引起皮膚急性炎症。2.變態反應(過敏反應),指一部分具有特異性過敏體質的人,在初次接觸過敏原之後,經過4—20天的潛伏期(平均7—8天)使機體先致敏,如再次接觸該物質後,可在12小時左右(一般不超過72小時)即可發生皮炎。此類過敏反應是接觸性皮炎中最常見者。
紅血絲皮膚和溢脂性皮炎有幾點比較明顯的區別:A:致病原因不同。紅血絲是對外界刺激敏感;溢脂性皮炎是因為過敏體質,引起的對過敏原過敏。B:表現症狀不同。紅血絲的症狀為單純的臉上出現網狀或者成片的紅,並無發癢、腫、以及脫皮等症狀;而溢脂性皮炎除了面部發紅之外,卻會出現發癢、紅腫、風團、脫皮等伴隨症狀。
Ⅱ 紅血絲的症狀表現是什麼樣的怎麼治
紅血絲主要是面部先天性毛細血管位置比較淺而引起的一種面部現象,皮膚薄而敏感,過冷、過熱、情緒激動時臉色更紅,不疼不癢主要是影響美觀
激光祛紅血絲比較安全,效果比較好,皮膚美容醫院可以做。它是在一種無需麻醉的狀態下,通過去紅血絲的激光非侵入性的治療來解決紅血絲的問題,在治療的過程中是安全無痛的。
Ⅲ 紅血絲分為幾類平常要注意什麼
按病理
面部紅血絲的形成比較復雜,可大體分為先天性的和後天獲得性的兩類。
先天性
包括先天性面部毛細血管擴張症、面部痣性毛細血管擴張等。(這種人的紅臉通常從小就開始了)。原發性者大多為先天遺傳,即父母或家族中有人曾患此症。
後天性
紅血絲的形成多是後天由於各種損傷因素作用形成的。皮膚的表皮層是沒有毛細血管的,表皮層的細胞營養主要來源於我們皮膚表皮層的第三層棘層提供的,當棘層細胞受損,自身供給營養能力下降。我們皮膚自身具備修復能力,這時真皮層的毛細血管自主向上擴張,幫助棘層細胞提供營養,從而形成紅血絲。表皮層的細胞破壞越嚴重、受損時間越長、毛細血管增生移行越重,紅血絲就越嚴重。當皮膚受損30℅,是呈點狀的紅血絲;皮膚受損50℅,是呈線狀的紅血絲;皮膚受損70℅,是呈網狀的紅血絲;皮膚受損90℅,是呈片狀的紅血絲。
按症狀
紅血絲按症狀分類可分為:
面部發紅型紅血絲
各種原因引起的角質層受損型紅血絲
遇冷遇熱型紅血絲
毛細血管擴張型紅血絲
對外界環境敏感性紅血絲
先天性紅血絲
一、化妝品的選擇和使用
紅血絲護理前對皮膚進行測試,然後根據皮膚類型挑選護理產品和護理療程。
1、葯用化妝品:葯妝遮瑕品,是面部有紅血絲的敏感肌膚最好的夥伴。對於葯用遮瑕品使用過程中一定要謹慎選擇,避免葯物化妝品中具有刺激性成分。
2、酸性化妝品:和肌膚一樣呈弱酸性的化妝產品,能和肌膚完美親和。但是對於具有較強酸性的化妝品長期使用會導致臉上角質層的損傷加重。像是果酸、A酸、水楊酸、左旋C,長期使用會讓皮膚容易敏感、變紅、變薄、脫水、老化、進而黑皮症甚至膚質變壞。
3、無添加刺激性成分:任何化妝品在選擇使用的時候一定要確保其成分不能夠含有刺激性成分和激素性成分,避免含有酒精和過多的人工香料,容易引起皮膚敏感,酒精揮發時易帶去臉上的水分,造成角質外翻產生皮膚過乾的情形。盡量不使用含重金屬的化妝品,避免色素沉積,毒素殘留表皮;慎用美白祛斑類化妝品.
4、慎用礦物質:富含礦物質成分的化妝品也要謹慎使用,因為很多化妝品成分中的礦物質都會對面部角質層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
5、維生素E和C護膚:含有維生素E和C的護膚品在對抗自由基方面功效卓越。晚上洗過臉後用針尖刺破維他命E膠丸擦在臉上,然後輕輕的按摩直至完全吸收,一定要讓皮膚完全吸收,維他命E膠丸用大粒的一粒就可以了。當然也可根據個人情況不同而定。
6、選取天然材料:天然面膜增加水嫩感,黃瓜、酸奶、蜂蜜都是很好的補水保濕材料,而且由於是天然的,對皮膚負擔也微乎其微,可以自己在家動手做。有助於加強毛細血管的彈性。
7、含洋甘菊的護膚品:可以防過敏,舒緩被刺激或敏感皮膚的效果,有必要的話可以選用精油。
8、少更換護膚品:需要換護膚品時請先做一下實驗:可以先把少量外用護膚品搽在耳後(因為耳後皮膚一般沒有過多的接觸到外用護膚品,對護膚品比較敏感),一個小時後可以看一下結果,如果在耳後不會過敏,則可以在搽少量在紅血絲部位,如發現過敏或不適,請立即停用。
小貼士:當面部血管擴張充血嚴重時,不宜再塗上厚厚的霜劑或是乳膏,因為這樣會影響散熱,使皮膚變得更加發紅發燙。
二、陽光設防
陽光中的紫外線會讓紅血絲的狀況進一步惡化,所以減少外界的刺激會讓肌膚多少欣慰一些。同時如果能夠適當地遮擋,就會更加理想了。於是具有防曬和粉底遮擋效果的隔離霜就可以派上用場了。隔離霜有很好的修整膚色的效果,同時能隔離彩妝、隔離污染、隔離紫外線,任何肌膚都可以把它用作妝前底霜,對敏感的「紅血絲肌膚」,它就顯得更加必要了。 出門擦SF30以上的防曬霜,可以減少皮膚過敏現象。
三、杜絕冷熱交替
冷熱交替的護膚方式備受推崇,但也有可能正是你肌膚出現紅血絲的禍根!先用熱水洗臉再用冷水敷面,冷熱交替很容易導致毛細血管擴張,形成面部紅血絲現象,嚴重的還會引起面部敏感症狀,本身就是敏感肌膚的人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因此建議你用溫水洗臉,溫水和肌膚本身的溫度較為接近,不會刺激肌膚毛孔瞬間張大縮小,而且能夠幫助潔膚產品更好地工作。
四、提升肌膚免疫力
工作越累,肌膚也越累。即使臉上出現了「好氣色」,也是因為紅血絲在作祟。這是因為肌膚細胞在生活勞累和精神壓力之下,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調養,自由基大范圍地開始活動,令肌膚的免疫力進一步降低。因此,為了消除紅血絲,提升肌膚免疫力是非常必要的。
五、經常按摩紅血絲的位置
有紅血絲的人宜挑選純天然植物製成的,或是性質溫和的按摩霜或精油來進行按摩,但如果此時皮膚出現過敏症狀,應馬上停止按摩。
經常按摩紅血絲的位置能促進血液循環,早晚清潔皮膚的時候可以對潮紅部位多加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潮紅程度,但是切忌用指甲去抓,很多人認為這樣才能更好地清除角質,這實在是很大的謬誤,我們面部的角質層並沒有那麼厚,直接用指甲摳會損傷肌膚,造成皮膚更加敏感容易泛紅。用指肚做針對性的按摩,才是正確的方法。
六、冷噴
熱型紅血絲嚴重時可以用冷敷,以減輕臉部發熱、腫脹。可以去美容院一下冷噴,可以鎮靜皮膚,緩解乃至消除紅血絲,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做去死皮,紅血絲的人一般是肌膚過薄,導致毛細血管擴張明顯,冷噴能有效緩解皮膚敏感症狀。
七、飲食上多蛋白質少辛辣刺激:
1、每天要確保喝1000ml以上的水,最好是白開水。補充充分的水分,保持皮膚正常的新陳代謝。
2、多吃含有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有利於恢復毛細血管壁的彈性,改善紅血絲的症狀。飲食上可多攝入一些牛奶、豆製品及新鮮的蔬菜、水果,以增強皮膚抵抗力。注意增強血管壁韌性和彈性,改善微循環,要從根本上來緩解和改善皮膚泛紅和紅血絲問題。
3、平時可以多用黃瓜片做面膜,因為黃瓜有鎮靜皮膚的作用,可以緩解皮膚的敏感症狀,同也有保濕的作用
4、多吃含有活血化瘀成分的食物。紅血絲的病理改變就是皮膚角質層變薄,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彈性下降、管壁增厚、毛細血管內血液循環不暢,瘀血阻滯,所以可以吃活血化瘀的食物何保養。
5、魚、蝦、蟹等極易引起皮膚過敏,要盡量避免食用。酒精和辛辣食物可以引發內熱,毛細血管擴張,最先反應在面部的就是面部潮紅現象。
八、注意皮膚水分的補充
經常使用空調、刮風天迎著風走都會使皮膚更加乾燥。在室內使用加濕器可以緩解乾燥所帶來的不適感覺,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皮膚尋回水分。
九、保持愉快心情
精神壓力過大也會導致肌膚過於乾燥、泛紅與紅血絲情況加重,秋冬時節要學會調節心情,保持輕松愉快,生活輕松點,這樣有利皮膚自我修復。
十、做去角質工作
由於皮膚乾燥氣候寒冷導致的面部紅血絲者,其潮紅部位的皮膚較為粗糙,用手摸上去可以明確感覺到角質層比較厚,因此常做去角質工作對於保濕和面部潮紅現象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切忌太頻繁,一周一次針對潮紅部位的去角質工作就可以了。
十一、不要拔胡須
摸到臉上有比較粗而且冒出頭來的胡須,拔出胡須的一剎那會有一種痛快淋漓的快感,整個人一下子感覺清爽了好多,可是這樣做其實是很危險。胡須下都有豐富的血管,如果強行拔除的話會造成毛囊阻止破壞,給細菌創造了入口,引發毛囊炎等各種皮膚問題,並且容易留下一個個的小黑點。面部潮紅的部位剛好是男士絡腮胡須的位置,即使是情緒激動都會引發面部潮紅的人更別說要在該部位拔除胡須了,因為這樣的動作會導致皮下組織受損,刺激周圍的血管,潮紅的程度更為嚴重。
十二、不要使用粗糙毛巾
不要用一些粗糙的毛巾擦洗,最好買一些質量比較好的洗臉棉,而且這樣也有利於把洗面奶擦洗干凈。
Ⅳ 面部紅血絲的部位鑒別
腿上紅血絲和臉部紅血絲的區別
患者問:我於2007年的2月份左右發現一條小腿的內側有一條短短的血絲,當時我也沒在意。後來大約過了一個星期左右臉上也出現了一條`很短的血絲。因為兩個地方都是短短一條所以沒有在意。
後來大約過了兩個月後我發現腿上和臉上的紅血絲都比以前多了,我開始擔心了。所以查了很多醫學方面的書,但是看到說治不好的,而且會越變越多。我是個女孩子,我很害怕臉上會毀容。
情況就是臉上和腿上都不同程度的變多。但是還沒有到發紅的地步,只是湊近看有好多細細的血絲,用手把臉上和腿上的皮膚捏緊使皮膚綳緊的話就很明顯的看到又紅有細的血絲。
我想請問一下得過治好或懂這方面情況的或者是專業醫生,這種情況我該怎麼辦?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嗎?會不會復發?難道真的治不好了嗎?
專家答:常見的腿上紅血絲多發生在大腿內側和外側,大腿皮膚一般來說比較細嫩,皮膚組織和臉部皮膚很接近,很多臉部整容手術,都是從大腿移植皮膚到臉部的。大腿上出現紅血絲的原因不像臉部那麼復雜,多半是因為運動不夠、長期站立或者身體疾病並發引起血流不暢,導致瘀血堵積,毛細血管擴張,出現紅血絲、局部泛紅等症狀。這個時候,保證機體微循環的正常運作非常重要,另外能夠到達遠程細胞,修復受損的毛細血管,給血管細胞補充蛋白質、氨基酸、各種微量元素等等,血管壁重新恢復彈性和韌性,腿上的紅血絲在一個療程的作用下,就可以輕松祛除了!
Ⅳ 紅血絲是什麼樣
大家都知道紅血絲就是我們本身角質層薄或者是用的一些去角質或者含酸的護膚品太多了,然後肌膚受到傷害以後,面部角質層薄弱導致毛細血管位置更容易接觸和感知到外界環境變化,從而造成毛細血管擴展而引起的面部現象。這種現象一定要及時修護,不然會造成肌膚傷害形成色斑,膚色暗淡,更嚴重的會發展成黑斑。一起來看看修復紅血絲好的護膚品排行榜,都非常好用。
Peter Thomas Roth煥顏賦活精華液
解決因衰老,紫外線傷害,環境損傷而引起的皮膚敏感,紅血絲,乾燥粗糙,暗啞,紋理混亂,毛孔粗大皮膚鬆弛等早期老化問題的全能輕抗老精華液,改善紅血絲,肌膚盡顯緊實,透亮,潤澤!
Ⅵ 面部紅血絲有什麼症狀
您好,紅血絲的症狀表現為面部的絲狀、點狀、星芒狀或片狀紅斑。仔細看能見到皮膚上許多紅色血管,就像一絲絲紅線頭。紅血絲不僅僅會影響你的美麗,而且會影響你的健康,嚴重影響皮膚汲取營養,久而久之,導致皮膚養分供養不足,造成粗糙、乾燥和過早衰老的症狀。中醫理論中稱為「紅赤面」,其原因歸結為心經郁熱,血行不暢。這就是毛細血管擴張的常見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