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肌膚表面是什麼地方
肌膚表面就是皮膚的最外面的一層。皮膚指身體表麵包在肌肉外面的組織,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主要承擔著保護身體、排汗、感覺冷熱和壓力等功能。皮膚覆蓋全身,它使體內各種組織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機械性、化學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襲。人和高等動物的皮膚由表皮、真皮(中胚層)、皮下組織三層組成。
表皮是皮膚最外面的一層,平均厚度為0.2毫米,根據細胞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形態特點,由外向內可分為5層。
1.角質層:由數層角化細胞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體液外滲和化學物質內侵。角蛋白吸水力較強,一般含水量不低於10%,以維持皮膚的柔潤,如低於此值,皮膚則乾燥,出現鱗屑或皸裂。由於部位不同,其厚度差異甚大,如眼瞼、包皮、額部、腹部、肘窩等部位較薄,掌、跖部位最厚。角質層的細胞無細胞核,若有核殘存,稱為角化不全。
2.透明層:由2~3層核已死亡的扁平透明細胞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電解質、化學物質的通過,故又稱屏障帶。此層於掌、跖部位最明顯。
3.顆粒層:由2~4層扁平梭形細胞組成,含有大量嗜鹼性透明角質顆粒。顆粒層里的扁平梭形細胞層數增多時,稱為粒層肥厚,並常伴有角化過度。顆粒層消失,常伴有角化不全。
4.棘細胞層:由4~8層多角形的棘細胞組成,由下向上漸趨扁平,細胞間借橋粒互相連接,形成所謂細胞間橋。
5.基底層:又稱生發層,由一層排列呈柵狀的圓柱細胞組成。此層細胞不斷分裂(經常有3%~5%的細胞進行分裂),逐漸向上推移、角化、變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層,最後角化脫落。基底細胞分裂後至脫落的時間,一般認為是28日,稱為更替時間,其中自基底細胞分裂後到顆粒層最上層為14日,形成角質層到最後脫落為14日。基底細胞間夾雜一種來源於神經嵴的黑色素細胞(又稱樹枝狀細胞),占整個基底細胞的4%~10%,能產生黑色素(色素顆粒),決定著皮膚顏色的深淺。
❷ 人的皮膚表皮分哪幾層
皮膚分表皮和真皮兩層,表皮在皮膚表面,又可分成角質層和生發層兩部分。已經角質化的細胞組成角質層,脫落後就成為皮屑。生發層細胞不斷分裂,能補充脫落的角質層。
生發層有黑色素細胞,產生的黑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線損傷內部組織。表皮屬復層扁平上皮,真皮則是緻密結締組織,有許多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故有彈性和韌性。
(2)人體皮膚淺表面部位是什麼擴展閱讀:
呼吸作用:用保鮮膜裹住身體,會覺得悶不過氣,這是因為皮膚呼吸受阻。但呼吸量僅是肺呼吸量的5%。
體溫調節:皮膚是一個奇怪的物質,能透氣,卻不易傳熱。當外界的氣溫產生變化時,皮膚首先作出感應,調節血液循環和發汗,保持身體溫度恆定,這也是皮膚的作用。
感應:皮膚還是身體的感應器,在它的層面中布滿了無數知覺神經。能迅速感受到來自體外包括冷、觸、痛、壓、覺等各種刺激。當知覺神經感受到這些刺激後,就會傳送給大腦,大腦會迅速警覺起來,進而發出命令,指揮身體各器官遠離危險。
新陳代謝:皮膚的更新周期為28天,但是由於現在環境污染和年齡的增加,皮膚的更新周期也會延長。
吸收:皮膚具有良好的吸收作用,但它的吸收作用並不如想像的那麼簡單。因為它是帶有「過濾網」的吸收器,只有那些經過處理的特殊分子,才能穿過皮膚的透氣孔,達到皮膚的深層,從而促進皮膚的吸收,化妝品就是利用這種特性製成的。
分泌排泄作用:人體具有兩套排泄水分系統,一套是排泄系統,即腎臟排泄系統;另外一套是皮膚。它通過分泌汗水和皮脂,來帶走體內多餘的尿素、氨、脂肪、碘、溴、砷、汞等物質,輔助腎臟的排泄功能。
保護作用:它覆蓋著身體的各個角落,保護著內臟和身體的其他器官。同時,皮膚帶有些許油脂的角質層,還具有防止細菌侵入、細菌繁殖的作用。對於光線或紫外線,皮膚也有折射作用,以防止它對更深一層皮膚的傷害。人們也說「皮膚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
參考資料:網路-皮膚
❸ 人體表皮層一共分為幾層分別叫什麼
皮膚是遮蓋身體表層的較大的人體器官,皮膚包在人體表層,立即同外部自然環境觸碰,具備維護、代謝、調整人體體溫和體會外部刺激性等功效的一種人體器官,是人的身體人體器官中較大的人體器官。身體皮膚的結構是如何的?身體皮膚組織構造分哪多層?
一.表皮
外皮為最表層的皮膚,其構造似一堵牆體,磚與磚中間的混凝土,是一層疑膠狀的物質,當其所含的長鏈脂肪酸與水份沒法均衡時,皮膚外型馬上會看起來發干、不光滑。
它也是外地人物質進到皮膚的安全通道,外皮由深層次至表皮分成五層:角質層薄、透明層、顆粒層、棘層、和真皮層
外皮構造(皮膚的結構的功效各自是啥?)
1.角質層薄:保濕補水,安全防護
它是外皮外層一層,由密不可分的鱗狀細胞所構成,會持續脫落,帶有角質蛋白及角質層人體脂肪。角質層薄為已身亡的無細胞質體細胞。由10-15層偏平互連密不可分交疊並堅固黏合在一起的身亡角質層細胞組成。
角質層薄的關鍵功效是維護其皮下組織組織,避免皮下組織組織遭到感染,脫水及其抵禦有機化學和外力作用所產生的工作壓力。
角質層薄吸水力發電較強,一般水分含量不少於10%,以保持皮膚的瑩潤。如小於10%角質層薄的體細胞內帶有角質蛋白。它有利於降低水分公開增發,乃至能消化吸收水分,使皮膚維持潮濕。
也有一些新陳代謝的物質組成純天然保濕補水系數,他們在皮膚的凝固功效,柔韌度及延展性上飾演了關鍵的人物角色。
2.透明層:皮膚光澤度。維護
體細胞為一層全透明脆化無籽體細胞。透明層能夠阻攔外部的純凈水被皮膚消化吸收,因此水在臉部會往下流,是關鍵的人體安全防護層。能夠反射面太陽,決策皮膚的光澤度和色度。
3.顆粒層:防潮,阻攔紫外光
坐落於棘細胞層的淺部,由2-3層細胞組成。其薄厚隨角化層的薄厚而轉變。在角化層薄的位置常無顆粒層。從這層剛開始,體細胞越來越全透明而且發硬,維護皮膚免遭到損害。
它可以阻攔外皮水分向角質層薄滲入,使角質層薄體細胞的水分明顯降低,變成角質層細胞死亡的原因之一。它也有映射光源功效,可降低紫外光入侵身體。
4.棘層:供奉
棘細胞層一般由4-8層多角行的、有橫突的細胞組成。棘體細胞中有溶酶體及吞噬體,能夠開展關鍵的新陳代謝活動及吞食和消化吸收表皮損傷後的體細胞殘片及皮膚色素顆粒物等。參加傷口修復全過程,給外皮供奉。
5.真皮層:造成信息報,色素決策皮膚的顏色
是外皮最深層次,這層有二種體細胞,肌底體細胞和黑素細胞。肌底體細胞具備瓦解繁育,造成新細胞的功能,一切正常狀況下,從一個肌底體細胞造成到變為角質層體細胞最終掉下來,需要24-28天。
❹ 人的皮膚分為五層,都是什麼
1、角質層
是表皮的最外層,由多層角質細胞和腳層脂質組成,角質層主要由5至10層扁平,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細胞組成。當這些細胞脫落時,底下位於基底層的細胞會被推上來,形成新的角質層。
2、透明層
是角質層前期,由2~3層扁平細胞組成,無胞核,僅見於手掌和腳底的表皮。HE染色呈嗜酸性,切片上呈波形帶狀彎曲,有強折光性,故名透明層。具有防止水,電解質與化學物質通過的屏障作用。在靜電上,顆粒細胞層為荷陰電荷帶,透明層為荷陽電荷帶,構成表皮的防禦屏障。
3、顆粒層
由2~4層扁平梭形細胞組成,含有大量嗜鹼性透明角質顆粒。顆粒層里的扁平梭形細胞層數增多時,稱為粒層肥厚,並常伴有角化過度。顆粒層消失,常伴有角化不全。
4、棘細胞層
位於基底層之上,由4-10層多邊形,體積較大的棘層細胞組成,也有分裂增生能力,但僅限於深層接近基底層的細胞。棘層深部細胞呈多邊形,愈向淺層愈扁平。
5、基底層
即基底細胞層,是表皮的最底層。基底層是表皮中分裂增生能力最強的一層細胞,每天30%~50%的基底細胞進行核分裂,分裂周期約為19天。分裂後形成的細胞由基底層移行至顆粒層約需14~42天,從顆粒層移至角質層表面而脫落又約需14天,所以正常表皮更新時間約為28~56天。在皮膚創傷癒合的過程中,基底層細胞有重要的~再生修復作用。
(4)人體皮膚淺表面部位是什麼擴展閱讀:
護膚品成套的原因:
1、"角質層"吃霜,無霜就會飛起皮屑,產生干紋。
2、"透明層"吃水,無水就會死亡,使皮膚沒有保水能力和光澤。
3、"顆粒層"吃乳,缺乏就會使皮膚產生敏感。
4、"基底層"一般精華類,缺乏就會影響新細胞產生,使黑色素細胞易生成色斑。
5、「真皮層"吃頂級精華類。分子顆粒要幾乎到納米級、有親膚性才易被皮膚吸收。如果缺乏,皮膚就會松馳形成皺紋。
如果您的護膚品快用完了,使用效果不如願,正考慮換什麼牌子好,真心邀請您一定要試試無限極的護膚品!如果角質層很薄,肌膚很敏感,動不動就過敏,皮膚干,偏油的親,我建議你先從洗面乳開始體驗,體驗與那些鹼性洗面乳有什麼區別。
相信您一定會愛上它與您以前使用的產品說拜拜,因為她已經破壞了你皮膚的保護膜,越洗角質越薄越敏感,你該選擇的是跟我們皮膚的PH值相近的弱酸性配方的潔面乳。
並且要大量補水,無限極的所有產品成份完全純植物,弱酸配方不含任何化學成分,符合國家化妝品法規,與世界戴爾瑪公司合作,是您無悔的選擇!
❺ 皮膚分為哪幾層分別是什麼
皮膚分為表皮和真皮。表皮又可分成角質層和生發層兩部分。
一、表皮位於皮膚最外層,由復層扁平上皮構成。由外胚層分化而來,皮膚附屬器藉此發生。表皮包括角質形成細胞、黑素細胞、朗格漢斯細胞及梅克爾細胞。表皮最重要的作用是形成機體的外部屏障,同時尚有吸收和免疫功能。
二、真皮主要由成纖維細胞及其產生的纖維、基質構成,並有血管、淋巴管、神經、皮膚附屬器及其他細胞成分。通過其合成的細胞因子互相調節,對免疫細胞的活化、遊走、增殖分化,免疫應答的誘導,炎症損傷以及創傷修復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當細菌入侵時也可在此引起炎症反應和超敏反應。真皮一般厚1~2mm。
三、角質層是表皮最外層的部分。主要由 10 至20 層扁平、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細胞組成。當這些細胞脫落時,底下位於基底層的細胞會被推上來,形成新的角質層。
四、生發層在角質層的下面,生發層細胞有很強的分裂增生能力,它增生的細胞逐漸向表層推移,形成表皮的各層細胞。生發層中有一些黑色素細胞,能產生黑色素。常受日光照射的皮膚,黑色素增加,皮膚顏色就變得黑些。
(5)人體皮膚淺表面部位是什麼擴展閱讀
皮膚分為表皮和真皮。表皮是皮膚的淺層結構,由復層扁平上皮構成。從基底層到表面可分為五層,即基底層、棘層、顆粒層、透明層和角質層。
一、基底層:位於表皮的最深層,借基膜與深層的真皮相連。基底層是一層矮柱狀上皮細胞。矮柱狀上皮細胞之間有黑色素細胞。黑色素顆粒能夠吸收紫外線,使深層組織免受紫外線輻射的損害。基底層的細胞分裂比較活躍,不斷產生新細胞並向淺層推移,以補充衰老、脫落的角質細胞。因此,也稱生發層。
二、棘層:位於基底層的淺面,由4-10層多邊形細胞組成,細胞較大,由許多棘狀突起,胞核呈圓形。
三、顆粒層:位於棘層的淺面,由2-3層梭形細胞組成。胞質中有大小不等的透明角質顆粒。普通染色呈強嗜鹼性,胞核較小,染色較淡。
四、透明層:位於顆粒層的淺面,由2-3層無核的扁平細胞組成。胞質中含有嗜酸性透明角質,它由顆粒層細胞的透明角質顆粒變性而成。
五、角質層:位於表皮的最淺層,由幾層到幾十層扁平無核角質細胞組成,細胞質內充滿嗜酸性的角蛋白,對酸、鹼,摩擦等因素有較強的抵抗力。角質層的表面細胞常呈小片脫落,形成皮屑。
❻ 皮膚作為身體的最大器官,都分為哪5層,每層分別有什麼作用
表皮層又可分為五層:
1、基底層:即基底細胞層,是表皮的最底層。基底層是表皮中分裂增生能力最強的一層細胞,每天30%~50%的基底細胞進行核分裂,分裂周期約為19天,產生的新細胞向上推移進入棘層,所以基底層也稱為生發層。基底層增生的細胞向表皮層不斷推移,逐漸分化為其他各層。在皮膚創傷癒合的過程中,基底層細胞有重要的再生修復作用。
2、棘層:位於基底層之上,由4-10層多邊形、體積較大的棘層細胞組成,也有分裂增生能力,但僅限於深層接近基底層的細胞。棘層深部細胞呈多邊形,愈向淺層愈扁平。
3、顆粒層:位於棘細胞層淺部,常見於掌、跖表皮內,細胞厚度可達10層。由於它在正常表皮細胞和死亡角化細胞之間過渡,因此也稱為過渡帶。顆粒層上部細胞內的「膜被顆粒」向細胞間隙釋放磷脂類物質,使鄰近細胞間不易分離,成為防水屏障,使體表水不易滲入,也阻止體內水外滲。
4、透明層:是角質層前期,由2~3層扁平細胞組成,無胞核,僅見於手掌和腳底的表皮。HE染色呈嗜酸性,切片上呈波形帶狀彎曲,有強折光性,故名透明層。具有防止水、電解質與化學物質通過的屏障作用。在靜電上,顆粒細胞層為荷陰電荷帶,透明層為荷陽電荷帶,構成表皮的重要防禦屏障。
5、角質層:是表皮的最外層,由多層角質細胞和角層脂質組成。角質層主要由 5 至10 層扁平、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細胞組成,而掌跖部可達40-50層。當這些細胞脫落時,底下位於基底層的細胞會被推上來,形成新的角質層。此層由於皮脂膜的形成,可防止水分流失。角質層正常含水量為20%—25%,皮膚干時角質層含水量低於10%會乾燥、脫屑,低於5%出現紅、腫、熱、痛、癢。
(6)人體皮膚淺表面部位是什麼擴展閱讀:
皮膚分表皮和真皮兩層,表皮在皮膚表面,又可分成角質層和生發層兩部分。已經角質化的細胞組成角質層,脫落後就成為皮屑。生發層細胞不斷分裂,能補充脫落的角質層。生發層有黑色素細胞,產生的黑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線損傷內部組織。表皮屬復層扁平上皮,真皮則是緻密結締組織,有許多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故有彈性和韌性。真皮比表皮厚,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皮膚下面有皮下組織,屬疏鬆結締組織,有大量脂肪細胞。皮膚還有毛發、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許多附屬物。
參考資料:網路-皮膚
❼ 淺表器官是什麼部位
在身體表面或皮下比較淺的器官,如眼睛、乳腺、甲狀腺、睾丸、皮下組織等。
❽ 皮膚由淺到深依次是什麼結構
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
表皮是皮膚最外面的一層,平均厚度為0.2毫米,根據細胞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形態特點,由外向內可分為5層。
1.角質層:由數層角化細胞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體液外滲和化學物質內侵。角蛋白吸水力較強,一般含水量不低於10%,以維持皮膚的柔潤,如低於此值,皮膚則乾燥,出現鱗屑或皸裂。由於部位不同,其厚度差異甚大,如眼瞼、包皮、額部、腹部、肘窩等部位較薄,掌、跖部位最厚。角質層的細胞無細胞核,若有核殘存,稱為角化不全。
2.透明層:由2~3層核已死亡的扁平透明細胞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電解質、化學物質的通過,故又稱屏障帶。此層於掌、跖部位最明顯。
3.顆粒層:由2~4層扁平梭形細胞組成,含有大量嗜鹼性透明角質顆粒。顆粒層里的扁平梭形細胞層數增多時,稱為粒層肥厚,並常伴有角化過度。顆粒層消失,常伴有角化不全。
4.棘細胞層:由4~8層多角形的棘細胞組成,由下向上漸趨扁平,細胞間借橋粒互相連接,形成所謂細胞間橋。
5.基底層:又稱生發層,由一層排列呈柵狀的圓柱細胞組成。此層細胞不斷分裂(經常有3%~5%的細胞進行分裂),逐漸向上推移、角化、變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層,最後角化脫落。基底細胞分裂後至脫落的時間,一般認為是28日,稱為更替時間,其中自基底細胞分裂後到顆粒層最上層為14日,形成角質層到最後脫落為14日。基底細胞間夾雜一種來源於神經嵴的黑色素細胞(又稱樹枝狀細胞),占整個基底細胞的4%~10%,能產生黑色素(色素顆粒),決定著皮膚顏色的深淺。
❾ 皮膚分為幾個層
皮膚分表皮和真皮兩層。
①表皮。由復層扁平上皮構成,由淺入深依次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和生發層。角質層由多層角化上皮細胞(核及細胞器消失,細胞膜較厚)構成,無生命,不透水,具有防止組織液外流,抗磨擦和防感染等功能。
②真皮,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由淺入深依次為乳頭層和網狀層,兩層之間無明顯界限。乳頭層與表皮的生發層相連,其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和觸覺小體等感受器。網狀層與皮下組織相連,其內有豐富的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網狀纖維。它們互相交織成網,使皮膚具有較大彈性和韌性。
(9)人體皮膚淺表面部位是什麼擴展閱讀
皮膚是披覆在人體的表層,直接與外界環境相接觸的組織。具有保護、感覺、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由表皮和真皮緊密結合而成。
皮膚覆蓋全身表面,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約占體重的16%。成人皮膚面積約為1.2—2.0平方米。全身各處皮膚的厚度不同,背部、項部、手掌和足底等處最厚,腋窩和面部最薄,平均厚度為0.5—4.0毫米。
個體之間的指紋形態是不同的,因而指紋具有個體差異。皮膚上有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毛發。四肢末端有指甲和趾甲。皮膚可分泌汗液和皮脂,是由汗腺和皮脂腺分泌的。
參考資料:網路-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