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叉神經痛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
三叉神經主要分布在面部,三叉神經痛是指面部出現反復發作的劇烈電擊樣、刀割樣、燒灼樣或撕裂樣疼痛,嚴重影響生活,有的人形容疼痛生不如死。該病的病因主要分為兩類:1、原發性的三叉神經痛,發病原因至今醫學上仍未能明確,考慮可能是因為三叉神經脫髓鞘病變有關,導致神經異常放電出現疼痛。2、由於繼發性因素導致,如炎症、腫瘤、動脈瘤及外傷等壓迫三叉神經,導致神經功能異常而發病。三叉神經痛發作突然,也可迅速停止,發作沒有規律,有時候說話、進食、洗臉、刷牙等動作可誘發,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甚至精神抑鬱產生消極情緒,需積極正規醫院治療。
Ⅱ 三叉神經到底指什麼地方
概述
三叉神經(n.trigminus)為混合神經,是第5對腦神經,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含有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支配臉部、口腔、鼻腔的感覺和咀嚼肌的運動,並將頭部的感覺訊息傳送至大腦。三叉神經由眼支(第一支)、上頜支(第二支)和下頜支(第三支)匯合而成,分別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間、口裂以下的感覺和咀嚼肌收縮。
位置
三叉神經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它的運動部分從腦橋與腦橋臂交界處出腦,再並入下頜神經,一同經卵圓孔穿出顱部。而它的感覺部分的胞體組成位於顳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經節。
形態
三叉神經含有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
病症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短暫的、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痛,又稱痛性抽搐。三叉神經痛從病因學的角度可分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和症狀性三叉神經痛兩類。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多發生於成年及老年人,發病率1.8‰,70-80%病例發生於40歲以上,高峰年齡為50歲組,女性略多於男性,大多為單側,右側多於左側,5%以下為雙側。疼痛多由一側上頜支或下頜支開始,逐漸擴散到兩支,甚至三支均受累。
三叉神經損傷
三叉神經半月節以上損傷時:可出現患側頭面部皮膚及舌、口、鼻腔粘膜的一般感覺喪失;角膜反射消失;患側咀嚼肌癱瘓,張口時下頜偏向患側。
三叉神經半月節以下受損時:可出現各單支損傷表現,眼神經受損時,出現患側瞼裂以上皮膚感覺障礙,角膜反射消失;上頜神經損傷時可至患側下瞼及上唇皮膚、上頜牙齒、牙齦及硬齶粘膜的感覺障礙;下頜神經受損時可致患側下頜牙齒、牙齦及舌前2/3和下頜皮膚的一般感覺障礙,並有患側咀嚼肌的運動障礙。
希望能幫到你~~~~
Ⅲ 三叉神經痛在什麼位置
三叉神經的分布:
三叉神經是腦神經中最大者,是口腔頜面部主要的感覺神經和咀嚼肌的運動及本體感覺神經。有三條分支,分別稱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
1.眼神經為感覺神經
經眶上裂出顱,主要分布於淚腺、眼球、眼瞼、前額皮膚和部分鼻黏膜。
2.上頜神經為感覺神經
根據其行程可分為四段:
(1)顱中窩段:發出腦膜中神經,分布於硬腦膜。
(2)翼齶窩段:發出顴神經、翼齶神經(包括鼻齶神經和齶前、齶中、齶後神經)和上牙槽後神經。
(3)眶下管段:上頜神經進人眶下裂後改稱眶下神經。發出上牙槽中神經和上牙槽前神經。
(4)面段:丁眶下孔處發出瞼下支、鼻內側支、鼻外側支和上唇支。
3.下頜神經
為混合性神經,是三叉神經中最大的分支。經卵圓孔出顱,發出如下分支:
(1)腦膜支(棘孔神經):分布於硬腦膜。
(2)翼內肌神經:分布於翼內肌。
(3)顳深神經:分布於顳肌。
(4)咬肌神經:分布於咬肌。
(5)翼外肌神經:分布丁翼外肌上下頭。
(6)頰神經(頰長神經):分布於下頜後牙頰側牙齦及頰部黏膜皮膚。
(7)耳顳神經:主要分布於顳下頜關節、外耳道、腮腺、顳區皮膚等。
(8)舌神經:主要分布於下頜舌側牙齦、舌前2/3及口底黏膜、舌下腺等。
(9)下牙槽神經:主要分布於下頜牙及牙齦、下頜舌骨肌、二腹肌前腹等。
三叉神經的分支及分布:
自三叉神經結向前發出三支由周圍突組成的三條大的分支,至內向外依次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及下頜神經。
眼神經
三叉神經【外側面】眼神經(n.ophthalmicus)在三支中最小,只含有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眼神經向前進入海綿竇外側壁,經眶上裂入眶,分布於額頂部、上瞼和鼻背皮膚,以及眼球、淚腺、結膜和部分鼻腔粘膜)。
(1) 淚腺神經細小,沿眶外側壁、外直肌上緣前行至淚腺分布於淚腺和上瞼的皮膚。
(2) 額神經較粗大,位於上瞼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經較大,經眶上切跡,分支分布於額頂部皮膚。
(3) 鼻睫神經在上直肌的深面,越過視神經上方達眶內側壁。此神經分出許多分支,分別分布於眼球、蝶竇、篩竇、下瞼、淚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膚。
上頜神經
上頜神經(n.maxillaris) 也是一般軀體感覺神經,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立即進入海綿竇外側壁,之後經圓孔出顱,進入翼齶窩,再經眶下裂入眶,續為眶下神經。上頜神經分支分布於上頜各牙、牙齦、上頜竇、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以及瞼裂間的面部皮膚以及部分硬腦膜。
(1) 眶下神經為上頜神經的終支,通過眶下溝、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為數支分布於下瞼、鼻翼和上唇的皮膚。
(2) 顴神經在翼齶窩內發出,經眶下裂入眶,穿眶外側壁至面部,分支分布於顴、顳部皮膚。顴神經在行程中發出由副交感節後神經纖維組成的小支與淚腺神經吻合,此支進入淚腺,控制淚腺分泌。
(3) 上牙槽神經分為上牙槽前、中、後支。後支有2~3支,在翼齶窩內自上頜神經發出後,穿上頜骨體後面進入骨質。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上牙槽前、中支從眶下神經分出,三支在上頜牙槽骨質內吻合,形成上牙叢,分支分布於上頜竇,上頜各牙和牙齦。
(4) 翼齶神經也稱神經節支,為2~3條神經分支,從上頜神經主幹行經翼齶窩上方的一段發出,向下連於翼齶神經節,後分布於齶部和鼻腔的粘膜以及齶扁桃體。
下頜神經
下頜神經(n.mandibularis)為混合神經,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經卵圓孔出顱腔達顳下窩,立即分為許多支。其中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咀嚼肌。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於下頜各牙、牙齦、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顳區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膚。
(1) 耳顳神經以兩根起始,向後包繞腦膜中動脈後合成一干,穿入腮腺實質內,與顳淺動脈伴行,向上分支布於耳廓前面和顳區皮膚以及腮腺。
(2) 頰神經沿頰肌外面前行,穿此肌後分布於頰粘膜以及頰區直至口角的皮膚。
(3) 舌神經在下牙槽神經的前方,經翼外肌深面下行,途中有面神經的鼓索從後方加入此神經。此後越過翼內肌淺面到達下頜下腺的上方,再沿舌骨舌肌的表面行至舌尖。舌神經分支分布於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接受一般軀體感覺的刺激。
(4) 下牙槽神經為混合神經,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和特殊內臟運動纖維。下牙槽神經在舌神經的後方,沿翼內肌的外側面下行,其中的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分出分支,支配下頜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經下頜孔入下頜管。在下頜管內分支構成下牙叢,分支分布於下頜各牙和牙齦。其終支自頦孔穿出稱頦神經,分布於頦部及下唇的皮膚和粘膜。
(5) 咀嚼肌神經為特殊內臟運動神經,分數支支配所有咀嚼肌。
Ⅳ 腦神經一共多少對分別是什麼,每一對的功能
人的腦神經又叫顱神經共12對:
1、嗅神經:與嗅覺傳導有關。
2、視神經:視神經與視物和視覺的傳導有關。
3、動眼神經:動眼神經支配上瞼提肌、上直肌等主要眼外肌的運動。
4、滑車神經:經眶上裂入眶內,分布於上斜肌,支配此肌。使眼球轉向外下方。
5、三叉神經:此神經分為兩部分,較大的一部分負責面部的痛、溫、觸等感覺;較小的一部主管吃東西時的咀嚼動作。
6、外展神經:支配外直肌,可使瞳孔轉向外側。
7、面神經:主管面部表情肌的運動,此外還主管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以及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覺感覺。
8、位聽神經: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叫做聽神經,主管耳對聲音的感受.另一部分叫做前庭神經,其主要作用是保持人體的平衡。
9、舌咽神經: 主管咽喉部粘膜的感覺, 舌後三分之一的味覺。與第十對迷走神經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運動。
10、迷走神經: 除與第九對舌咽神經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運動外,還負責心臟、血管、胃腸道平滑肌的運動。
11、副神經:副神經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主要負責轉頸、聳肩等運動。。
12、舌下神經:舌下神經支配舌外肌和舌內肌,主管舌肌運動。
(4)面部三大神經兩出一進是什麼擴展閱讀:
連於腦的腦神經和連於脊髓的脊神經共同組成人體周圍神經 。
腦神經共有12對。 其中第1對、第2對、第8對為純感覺性神經,第3對、第4對、第6對、第11對、第12對是純運動性神經,第5對、第7對、第9對、第10對是運動和感覺混合性神經。
脊神經共有31對。有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和1對尾神經。
脊神經前根是運動性的,可含有支配骨骼肌的軀體運動性纖維和分布於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內臟運動性的纖維。
脊神經後根是感覺性的,可含有傳遞溫痛觸壓覺和本體感覺的軀體感覺性纖維和傳遞內臟感覺的內臟感覺性纖維。
Ⅳ 臉一面大一面小怎麼調整
面肌屬於皮肌,薄而纖細,起自面顱諸骨或筋膜,止於皮膚,使面部呈現各種表情,又稱表情肌。面肌主要集中在眼裂、口裂和鼻孔的周圍。面肌由面神經支配,面神經受損時,可引起面癱。
面部臉一面大一面小怎麼辦皮膚薄而柔軟,富於彈性,含有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腫和?腫的好發部位。淺筋膜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其中頰部脂肪聚成的團塊,稱頰脂體。瞼部皮下組織少而疏鬆,水腫在此部顯現最早。淺筋膜內有神經、血管和腮腺管穿行。由於血供豐富,故面部創口癒合快,抗感染能力亦較強,但創傷時出血較多。面靜脈與顱內的海綿竇借多條途徑相交通,因此面部感染有向顱內擴散的可能。面部的小動脈有豐富的血管運動神經分布,反應靈敏,當情緒激動或急某些疾病時,面部的色澤也隨之變化。血管分布
臉一面大一面小怎麼辦
血管分布於面部淺層的主要動脈為面動脈,有同名靜脈伴行。
(1)面動脈:於頸動脈三角內起自頸外動脈,穿經下頜下三角,在咬肌止點前緣處,出現於面部。面動脈行程迂曲。斜向前上行,經口角和鼻翼外側至內眥,改稱內眥動脈。面動脈的搏動在下頜骨下緣與咬肌前緣相交處可以觸及。面動脈供血區出血時,壓迫此點可有一定的止血作用。面動脈的後方有同名靜脈伴行,淺面有部分面肌覆蓋,並有面神經的下頜緣支和頸支越過。面動脈的分支有下唇動脈、上唇動脈和鼻外側動脈。
(2)面靜脈:起自內眥靜脈,伴行於面動脈的後方,位置較淺,迂曲亦不太明顯,至下頜角下方,與下頜後靜脈的前交匯合,穿深筋膜,注入頸內靜脈。面靜脈經眼靜脈與海綿竇交通。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靜脈通常無瓣膜,面肌的收縮可促使血液逆流。因此,在兩側口角至鼻根連線所形成的三角區內,若發生化膿性感染時,易循上述途徑逆行至海綿竇,導致顱內感染,故此區有面部「危險三角」之稱。
臉一面大一面小怎麼辦淋巴分布
淋巴面部淺層的淋巴管非常豐富,吻合成網。這些淋巴管通常注入下顛了淋巴結和頦了淋巴結。此外,面部還有一些不恆定的淋巴結,如位於眶下孔附近的顴淋巴結,頰肌表面的頰淋巴結和位於咬肌前緣處的下頜淋巴結。以上三群淋巴結的輸出管,均注入下頜下淋巴結。
臉一面大一面小怎麼辦神經分布
神經面部的感覺神經來自三叉神經,支配面肌活動的是面神經的分支。
(1)三叉神經:為混合神經,發出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三大分支,其感覺支除分布於面深部外,終末支穿面顱各孔,分布於相應區域的皮膚。以下只敘述三個較大的分支。
1)眶上神經:為眼神經的分支,與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上切跡或孔穿出至次下,分布於額部皮膚。
2)眶下神經:為上頜神經的分支,與同名血管伴行,穿出眶下孔,在提上唇肌的深面下行,分為數支,分布於下瞼、鼻背外側及上唇的皮膚。
3)頦神經:為下頜神經的分支,與同名血管伴行,出頦孔,在降四角肌深面分為數支,分布於下唇及頦區的皮膚。
(2)面神經: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入腮腺,先分為上、下兩干,再各分為數支並相互交織成叢,最後呈扇形分為五組分支,支配面肌。
1)顳支:離腮腺上緣,斜越顴弓,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上部。
2)顴支:由腮腺前端穿出,支配眼輪匝肌下部及上唇諸肌。
3)頰支:出腮腺前緣,支配頰肌和口裂周圍諸肌。
4)下頜緣支:從腮腺下端穿出後,行於頸闊肌深面,越過 面動、靜脈的淺面,沿下頜骨下緣前行,支配下唇諸肌及頦肌。
5)頸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頜角附近至頸部,行於頸闊肌深面,並 支配該肌。
Ⅵ 懂醫學的人請進,有兩個問題要請教
三叉神經是人面部最大的神經,它主要是管人面部的痛覺、觸覺和肌肉運動。比如風一吹人的臉上感覺涼這就是三叉神經的感覺。我們咬東西很有力量,這就是三叉神經運動支配肌肉的作用。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法非常多,主要分為三類,這三類方法是國內外公認的有效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葯物治療,主要是讓患者口服葯物,最主要的葯物叫卡馬西平,這種葯對於很多患者都有效。患者可以首選口服卡馬西平來緩解疼痛。
第二種方法是微創介入治療,也稱為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毀損術。這種方法是向三叉神經半月節內放入一個很細的射頻針,這個針尖可以加熱到70到80度,使半月神經節內的蛋白質發生輕微的變性,使疼痛信號不能傳導。
第三種方法是功能神經外科手術,也叫微血管減壓術。它是在頭後部開顱來解除血管對三叉神經的壓迫。這三種方法針對不同疼痛程度的病人,可以分別採用。
治療三叉神經痛成熟的方法國內外公認的是半月神經節射頻毀損術和微血管減壓術。這兩種辦法如果規范地使用的話,都會使患者長期的疼痛得到緩解,復發率極低。國內很多大醫院都可以開展這些治療。我們宣武醫院開展這兩種治療是分別在兩個科室,在疼痛科主要是做CT引導下的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毀損術,在功能神經外科做微血管減壓術。有可能的話你可以過去看一看。
關於風濕,自己去看吧。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21129/0718284025.shtml
Ⅶ 面部三叉神經痛什麼症狀
三叉神經痛是最常見的腦神經疾病,以一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痛為主要表現,女略多於男,發病率可隨年齡而增長。三叉神經痛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右側多於左側。
該病的特點是: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病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說話、洗臉、刷牙或微風拂面,甚至走路時都會導致陣發性時的劇烈疼痛。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鍾,疼痛呈周期性發作,發作間歇期同正常人一樣。
性別與年齡
年齡多在40歲以上,以中、老年人為多。女性多於男性,約為3∶2;
疼痛部位
右側多於左側,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頜的某一點開始擴散到三叉神經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發病最為常見,第一支者少見。其疼痛范圍絕對不超越面部中線,亦不超過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偶爾有雙側三叉神經痛者,佔3%;
疼痛性質
如倒割、針刺、撕裂、燒灼或電擊樣劇烈難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疼痛的規律
三叉神經痛的發作常無預兆,而疼痛發作一般有規律。每次疼痛發作時間由僅持續數秒到1~2分鍾驟然停止。初期起病時發作次數較少,間歇期亦長,數分鍾、數小時不等,隨病情發展,發作逐漸頻繁,間歇期逐漸縮短,疼痛亦逐漸加重而劇烈。夜晚疼痛發作減少。間歇期無任何不適;5、誘發因素:說話、吃飯、洗臉、剃須、刷牙以及風吹等均可誘發疼痛發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動謹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臉、刷牙、進食,說話也小心,惟恐引起發作;
扳機點
扳機點亦稱「觸發點」,常位於上唇、鼻翼、齒齦、口角、舌、眉等處。輕觸或刺激扳機點可激發疼痛發作;
表情和顏面部變化
發作時常突然停止說話、進食等活動,疼痛側面部可呈現痙攣,即「痛性痙攣」,皺眉咬牙、張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搓顏面以致局部皮膚粗糙、增厚、眉毛脫落、結膜充血、流淚及流涎。表情呈精神緊張、焦慮狀態;
神經系統檢查
無異常體征,少數有面部感覺減退。此類病人應進一步詢問病史,尤其詢問既往是否有高血壓病史,進行全面的神經系統檢查,必要時包括腰穿、顱底和內聽道攝片、顱腦CT、MRI等檢查,以助與繼發性三叉神經痛鑒別。
Ⅷ 面神經在管外的重要5個分支是什麼,支配哪些肌肉
面神經是以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傳導舌前2/3的味覺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面神經核位於腦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受雙側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僅受對側大腦皮質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下半部的肌肉.
纖維成分
面神經為混合性腦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
①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被蓋部的面神經核,主要支配面肌的運動;
② 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的上泌涎核,屬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有關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後的節後纖維分布於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及鼻、齶的粘膜腺,控制上述腺體的分泌;
③ 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即味覺纖維,其胞體位於顳骨岩部內,面神經管彎曲處的膝神經節,周圍突分布於舌前2/3粘膜的味蕾,中樞突終止於腦干內的孤束核;
④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耳部皮膚的軀體感覺和表情肌的本體感覺.
解剖
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一是較大的運動根,自腦橋小腦角區,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出腦;一是較小的混合跟,稱中間神經,自運動根的外側出腦,兩根進入內耳門合成一干,穿內耳道底進入與中耳鼓室相鄰的面神經管,先水平走行,後垂直下行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到達面部,在面神經管內有膨大的膝神經節.面神經穿經面神經管及最後穿出腮腺時都發出許多分支.
面神經管內的分支:
① 鼓索:傳導味覺沖動及支配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② 岩大神經,也稱岩淺大神經,含副交感分泌纖維,支配淚腺、齶及鼻粘膜的腺體分泌;
③ 鐙骨肌神經:支配鼓室內的鐙骨肌.
顱外分支: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面神經主幹前行進入腮腺實質,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叢發分支至腮腺前緣,分布於面部諸表情肌.
① 顳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
② 顴支:3-4支,支配眼輪匝肌及顴肌;
③ 頰支:3-4支,支配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
④下頜緣支:分布於下唇諸肌,
⑤ 頸支:支配頸闊肌. 面神經的全長可分為9段:
Ⅸ 十二對腦神經都穿過顱骨的什麼孔出腦乾的位置是什麼
1、嗅神經,穿過篩板入顱前窩,連於大腦腹側的嗅球。
2、視神經,由眶內經視神經管入顱中窩,續於視交叉。
3、動眼神經
為運動神經,自中腦腹側離腦,穿硬腦膜入海綿竇外側壁繼續前行,經眶上裂入眶動眼神經含一般體軀和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前者支配大部分眼外肌,後者即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纖維,至眶內睫狀神經節,節細胞發起之節後纖維至眼球,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
4、滑車神經
為軀體運動神經於中腦背側前髓帆處出腦,繞大腦腳向前穿入海綿竇外側壁,在動眼神經下方繼續前行,經動眼神經外上方穿眶上裂入眶,支配上斜肌。滑車神經和動眼神經亦含本體感覺纖維。
5、三叉神經
為腦神經之最大者,是頭面部主要的感覺神經,也是咀嚼肌的運動神經。軀體感覺纖維大部分起源於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節位於顳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經壓跡處,由節的前外緣分出3大支:(1)眼神經:是感覺神經,最小哦,向前穿入海綿竇外側壁,居滑車神經下方,繼經眶上裂入眶。(2)上頜神經:較大,亦為感覺神經,向前穿入海綿竇外側壁下部,繼水平向前,經圓孔出顱腔進入翼齶窩,再由眶下裂入眶,續為眶下神經。(3)下頜神經:最大,為混合神經,經卵圓孔至顳下窩。
6、展神經
是軀體運動神經,於腦橋延髓之間正中線兩旁離腦,在鞍背外側方穿硬腦膜進入海綿竇內,在頸內動脈外側行向前出海綿竇,繼而經眶上裂內端入眶,至外直肌。
7、面神經
是混合神經,於延髓腦橋溝的外側部附於腦,經內耳門入內耳道,穿過顳骨岩部骨質內彎曲的面神經管,最後出莖乳孔離顱。面神經含:(1)特殊內臟傳出纖維主要支配表情肌;(2)一般內臟傳出纖維;(3)特殊內臟傳入纖維;(4)一般內臟傳入纖維;(5)一般軀體感覺纖維。
8、位聽神經
由傳導位置平衡感覺沖動的前庭神經和傳導聽覺沖動的蝸神經組成。前庭神經節位於內耳道底。蝸神經節位於內耳蝸軸螺旋管內。兩神經從內耳道底起始,經延髓腦橋外側端,面神經的外側入腦。
9、舌咽神經
是混合神經,由連於延髓外側面的許多根絲集合成神經,經頸靜脈孔出顱腔。神經含:(1)特殊內臟傳出纖維支配咽肌和喉肌;(2)一般內臟傳出纖維分布於腮腺;(3)特殊內臟傳入纖維(味覺);(4)一般內臟傳入纖維;(5)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於耳甲和外耳道部分皮膚。10、迷走神經
是混合神經,在舌咽神經的下方由許多附於延髓的根絲集合成干。經頸靜脈孔顱腔。神經含:(1)特殊內臟傳出纖維支配咽縮肌和頸突咽肌;(2)一般內臟傳出纖維分布於腮腺;(3)特殊內臟傳入纖維(味覺);(4)一般內臟傳入纖維;(5)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於耳甲和外耳道部分皮膚。
11、副神經
是特殊內臟運動神經,由延髓根和脊髓根構成。12、舌下神經
是軀體運動神經,由延髓外側溝離腦,經舌下神經管出顱腔。舌下神經支配舌肌。
Ⅹ 人的神經系統分為哪些各自的特點是什麼比如先講一個 中樞神經
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 脊椎動物的腦位於顱腔內,脊髓位於椎管內。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胚胎時身體背側的神經管發育而成。神經管的頭端演變成腦,尾端成為脊髓。神經管腔在腦內的部分發展演變成為腦室,在脊髓部分演變成為中央管。腦在開始時是3個腦:前腦泡、中腦和菱腦泡,以後又衍化成為端腦、間腦、中腦、小腦、腦橋和延髓。 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內許多神經纖維是有髓鞘的,它們聚集在一起時,肉眼觀呈白色,稱白質。相反,神經細胞體集中的部位,肉眼觀呈灰色,由大量神經細胞體和樹突上大量突觸組成,稱灰質。中樞神經系統內由功能相同的神經細胞體集聚組成的,具有明確范圍的灰質團塊叫做神經核。在脊髓中進行的神經活動,主要是按節段進行的反射性活動;但脊椎動物的許多活動都帶有整體性,這有賴於腦與脊髓之間聯系來完成。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出現了許多縱向走行的神經纖維束。在腦和脊髓的左、右兩側之間也有許多連合纖維,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腦兩半球之間的胼胝體。 脊髓還保留著原來神經管的模式,灰質居中央管的周圍,而白質圍於灰質的表面。脊髓的背側部分由胚胎時期神經管的翼板發展而成,主要接受感受器的傳入信息。腹側部分由基板發育而成,其功能是運動性的。腦乾的顱神經核的位置按其感覺、運動的性質,基本上與脊髓的排列方式相似,但由於腦室的形狀變化,當然,不如脊髓那樣明顯而整齊。腦干中的一些既非感覺又非運動性的神經核,如紅核、橄欖核等,則位於腦乾的不同部分。由於腦室及眾多的神經束和傳導束的出現,腦乾的構造比脊髓要復雜得多(見表)。大腦及小腦的灰質主要分布在表層,分別稱為大腦皮層和小腦皮層;而白質則在深層。 中樞神經系統
功能 中樞神經系統像是一部容器巨大的信息加工器,加工的結果可以出現反射活動、產生感覺或記憶。例如動物遇到傷害性的東西,會逃避躲開,這是一種反射動作。在這個反射動作中,傷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信息,傳入中樞,經過中樞的加工,再經運動神經傳出,引起了肌肉的活動。中樞神經系統接受傳入信息後,可以傳到腦的特定部位,產生感覺,這一點在人類是可以根據主觀的經驗明確地報告出來的,在動物或許也有同樣或類似的「感受」。有些感覺信息傳入中樞後,經過學習的過程,還可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留下痕跡,成為新的記憶。 中樞神經系統在完成上述功能活動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即協調與整合。協調指整體作用中的各個作用結合成為和諧運動的過程。整合是指把單獨的、部分的活動變成為一個完整的活動過程。在這里,輸出不再與輸入呈一對一的關系,可以是多個輸入,轉化成單個輸出,或者相反。例如,當左腿屈曲時,右腿為了支持體重一般都是伸直的,而左腿屈肌是收縮的,伸肌卻是鬆弛的。這些活動都體現了中樞神經系統的協調與整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