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表皮角質層的變形物是什麼

表皮角質層的變形物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4 22:58:16

角質層指的是什麼

指的是皮膚的表皮最外層。

一般角質層指的是皮膚的表皮最外層,主要由10-20層扁平細胞組成。當面部的細胞出現脫落時,會很快生成新的表皮細胞。

皮膚的屏障功能主要依賴於角質層。它以屏障的形式提供物理保護,阻止水分流失、阻止可溶性有害物質從外部進入體內、阻止紫外線傷害皮膚組織、抵擋外來如風吹雨淋的刺激。破壞角質層細胞的有序分化是皮膚乾燥的主要原因之一。

角質層的組成結構:

角質層的主要成分是結構蛋白、細胞間脂質、天然保濕因子等。

1、結構蛋白。

角質層結構蛋白就是角蛋白,角蛋白不溶於水,有很高的機械強度(屏障作用),並且有一定的吸水性,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敷完面膜或者在泡澡之後皮膚充盈的原因。

2、角質層脂質。

角質層細胞間脂質在皮膚的保濕功能中占據重要地位,主要由神經醯胺、脂肪酸和膽固醇組成,神經醯胺主要是維持角質層的彈性。

3、天然保濕因子。

角質層中含有許多保水物質,其中最重要的是天然保濕因子NMF,由氨基酸混合物、氨基酸衍生物及聚絲蛋白水解產物共同組成的化合物,這些高度水溶性的元素具有極強的吸濕性,具有很好的保水能力。天然保濕因子從外界環境和皮膚內部中吸收水分保持在角質層中,確保角質細胞保持其結構和連接,防止異常的皮膚皸裂和脫屑。

② 誰能告訴我哺乳動物的基本資料

哺乳動物是動物發展史上最高級的階段,也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一個類群。哺乳動物具備了許多獨特特徵,因而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最重要的特徵是:智力和感覺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保持恆溫;繁殖效率的提高;獲得食物及處理食物的能力的增強;體表有毛、胎生、哺乳身體表面有毛,一般分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個部分;用肺呼吸;體溫恆定,是恆溫動物;腦較大而發達。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動物最顯著的特徵。胚胎在母體里發育,母獸直接產出胎兒。母獸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獸。這一切涉及身體各部分結構的改變,包括腦容量的增大和新腦皮的出現,視覺和嗅覺的高度發展,聽覺比其他脊椎動物有更大的特化;牙齒和消化系統的特化有利於食物的有效利用;四肢的特化增強了活動能力。有助於獲得食物和逃避敵害;呼吸、循環系統的完善和獨特的毛被覆蓋體表有助於維持其恆定的體溫,從而保證它們在廣闊的環境條件下生存;胎生、哺乳等特有特徵,保證其後代有更高的成活率及一些種類的復雜社群行為的發展。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1.皮膚 哺乳動物的皮膚緻密,結構完善,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有良好的抗透水性,控制體溫及敏銳的感覺功能。為適應於多變的外界條件,其皮膚的質地、顏色、氣味、溫度等能與環境條件相協調。 哺乳動物皮膚的主要特點為: (1)皮膚的結構完善 哺乳動物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的表層為角質層,表皮的深層為活細胞組成的生發層。表皮有許多衍生物,如各種腺體、毛、角、爪、甲、蹄。真皮發達,由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的結締組織構成,兩種纖維交錯排列,其間分布有各種結締組織細胞、感受器官、運動神經末梢及血管、淋巴等。在真皮下有發達的蜂窩組織,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在此貯藏有豐富的脂肪,故又稱為皮下脂肪細胞層。 (2)皮膚的衍生物多樣 哺乳動物的皮膚衍生物,包括皮膚腺、毛、角、爪、甲、蹄等。 1) 皮膚腺:十分發達,來源於表皮的生發層,根據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乳腺、汗腺、皮膚腺、氣味腺(麝香腺)等。 乳腺為哺乳類所特有的腺體,能分泌含有豐富營養物質的乳汁,以哺育幼仔。乳腺是一種由管狀腺和泡狀腺組成的復合腺體,通常開口於突出的乳頭上。乳頭分真乳頭和假乳頭兩種類型,真乳頭有1個或幾個導管直接向外開口;假乳頭的乳腺管開口於乳頭基部腔內,再由總的管道通過乳頭向外開口。乳頭的數目隨種類而異,從2個至19個,常與產仔數有關。低等哺乳動物單孔類不具乳頭,乳腺分泌的乳汁沿毛流出,幼仔直接舐吸。沒有嘴唇的哺乳動物如鯨,其乳腺區有肌肉,能自動將乳汁壓入幼鯨口腔。 另一種皮膚腺為汗腺,是一種管狀腺,它的主要機能是蒸散熱及排除部分代謝廢物。體表的水分蒸發散熱即出汗,是哺乳動物調節體溫的一種重要方式,一些汗腺不發達的種類,主要靠口腔、舌和鼻表面蒸發來散熱。 皮脂腺為泡狀腺,開口於毛囊基部,為全漿分泌腺,其分泌物含油,有潤滑毛和皮膚的作用,也是一種重要的外激素源。氣味腺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主要功能是標記領域、傳遞信息,有的還具有自衛保護的作用。氣味腺有數十種,如麝香腺。肛腺、腹腺、側腺、背腺、包皮腺等。氣味腺的出現及發達程度,通常是與哺乳類以嗅覺作為主要獵食方式相聯系的,而以視覺作為主要定位器的類群其嗅覺及氣味腺均顯著退化。 2)毛: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結構,為表皮角化的產物。毛由毛干及毛根組成。毛干是由皮質部和髓質部構成;毛根著生於毛囊里,外被毛鞘,末端膨大呈球狀稱毛球,其基部為真皮構成的毛乳頭,內有豐富的血管,可輸送毛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在毛囊內有皮脂腺的開口,可分泌油脂,潤滑毛、皮;毛囊基部還有豎毛肌附著,收縮時可使毛直立,有助於體溫調節。按毛的形態結構,可將毛劃分為長而堅韌並有一定毛向的針毛(刺毛),柔軟而無毛向的絨毛,以及由針毛特化而成的觸毛。哺乳類體外的被毛常形成毛被,主要機能是絕熱、保溫。水生哺乳動物基本上無毛的種類如鯨,有發達的皮下脂肪以保持體溫的恆定。毛常受磨損和退色,通常每年有一、二次周期性換毛,一般夏毛短而稀,絕熱力差,冬毛長而密,保溫性能好。陸棲哺乳動物的毛色與其生活環境的顏色常保持一致,通常森林或濃密植被下層的哺乳動物毛呈暗色,開闊地區的呈灰色,沙漠地區多呈沙黃色。 3)角:是哺乳動物頭部表皮及真皮特化的產物。表皮產生角質角,如牛、羊的角質鞘及犀的表皮角,真皮形成骨質角,如鹿角。哺乳類的角可分為洞角、實角、叉角羚角、長頸鹿角、表皮角等五種類型。 洞角,由骨心和角質鞘組成,角質鞘即習稱之為角,成雙著生於額骨上,終生不更換,有不斷增長的趨勢。洞角為牛科動物所特有。 實角,為分叉的骨質角,無角鞘。新生角在骨心上有嫩皮,通稱為茸角,如鹿茸。角長成後,茸皮逐漸老化、脫落,最後僅保留分叉的骨質角,如鹿角。鹿角每年周期性脫落和重新生長,這是鹿科動物的特徵。除少數兩性具角如馴鹿,或不具角如麝、獐之外,一般僅雄性具角。 叉角羚角,是介於洞角與鹿角之間的一種角型。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毛,毛狀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後脫換,骨心不脫落。這種角型為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僅有短小的角心而無角鞘。 長頸鹿角,由皮膚和骨所構成,骨心上的皮膚與身體其他分的皮膚幾乎沒有差別。 表皮角,完全由表皮角質層的毛狀角質纖維所組成,無骨質成分,為犀科所特有。角的著生位置特殊,在鼻骨正中,雙角種類的兩角呈前後排列,前角生於鼻部,後角生長在頷部。 4)爪、甲和蹄:均屬皮膚的衍生物,是指(趾)端表皮角質層的變形物,只是形狀功能不同。爪,為多數哺乳類所具有,從事挖掘活動的種類爪特別發達。食肉類的爪十全銳利,如貓科動物的爪銳利且能伸縮,是有效的捕食武器。甲,實質為扁平的爪,是靈長類所特有。蹄,為增厚的爪,有蹄類特別發達,並可不斷增生,以補償磨損部分。 2.骨骼 哺乳動物的骨骼系統發達,支持、保護和運動的功能完善。主要由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大部分組成。其結構和功能上主要的特點是:頭骨有較大的特化,具兩個枕骨踝,下頜由單一齒骨構成,牙齒異型;脊柱分區明顯,結構堅實而靈活,頸椎7枚;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現時和膝,將軀體撐起,適應陸上快速運動。 (1)中軸骨骼 包括顱骨、脊柱、胸骨及肋骨。 1)顱骨:由於哺乳類的腦、感官的發達以及口腔咀嚼的產生,故顱骨相當大。顱腔由額骨、頂骨、枕骨、蝶骨、篩骨、鱗骨、鼓骨等構成,其中枕骨、蝶骨、篩骨等均由多數骨塊癒合而成,骨塊的減少和癒合使頭骨堅而輕,是哺乳類的一個明顯特徵。腦位於顱腔內,以顱骨後方的枕骨大孔與脊髓連接。枕骨大孔兩側各有一枕踝與第一頸椎相關節。哺乳類的眼眶、鼻腔和口腔主要由淚骨、觀骨、鼻骨、鼻甲骨、上頜骨、前頜骨、齶骨、翼骨、犁骨、下頜骨、舌骨等構成。下頜由1對下頜骨(齒骨)組成,為哺乳類頭骨的一個標志性特徵,下頜骨後端與鱗骨相關節。 2)脊柱:由一系列椎骨組成,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五部分。頸椎骨通常為7枚,只有少數種類為6枚(如海牛)或8~10枚(如三趾樹獺),絕大多數的哺乳類不論頸的長短(如長頸鹿和刺蝟)都是7枚頸椎。第1個頸椎稱寰椎,第2個頸椎稱樞椎,寰椎呈環狀,前面形成一對關節面與枕踝相關節,樞椎椎體前端形成齒突伸入寰椎的椎孔,賦予頭部能靈活轉向。胸椎常為13枚左右,各胸椎與肋骨相連結,並與肋骨和胸骨共同構成胸廓;胸骨分節,有飛翔能力的蝙

③ 角質層由哪些物質組成

一分鍾了解角質層
3.3萬 51"
為什麼手指泡久了會發皺?
15.7萬 1'59"
【秒懂少兒】皮孔、角質層和氣孔蒸騰的區別』
3.2萬 1'17"
>
角質層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審閱專家江松敏
角質層(stratum corneum, Latin for 'horny layer')是表皮最外層的部分,主要由 10 至20 層扁平、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細胞組成。當這些細胞脫落時,底下位於基底層的細胞會被推上來,形成新的角質層。以人類的前臂為例,每平方厘米表皮在每小時會有 1300 個角質層細胞脫落,形成微塵。會脫落的角質層外層又稱為分離層(stratum dysjunction)。角質層是表皮最外層,由已死亡的無核角質細胞(cornocytes) 組成。角質層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其皮下組織,防止皮下組織遭受感染(infection),脫水(dehydration)以及抵抗化學(chemical)和外力(mechanica)所帶來的壓力。角質層的細胞內含有角蛋白(keratin) 。它有助減少水份蒸發,甚至能吸收水份,使皮膚保持濕潤。由於角蛋白的吸水作用,不少動物 (包括人類在內) 的皮膚在浸泡於水中一段時間後會出現起皺的現象。角質層一般介乎 10 至 40 微米不等,取決於其對應的身體部份需要多少保護。例如手掌、腳掌等與外界接觸、磨擦較多的部位,角質層會較厚。爬蟲類動物的角質層屬永久性組織,只會在高速生長期間 (如脫皮)才會脫落、更換。它們的角質層含有β角蛋白,使其表皮遠較其他動物堅硬。
組成
角質層 (stratum corneum) 由10~14層已經死亡的扁平角質細胞組成,其細胞核和細胞器已經完全消失。電鏡下,角質層細胞內充滿密集平行的角蛋白張力細絲浸埋在無定形物質中,其中主要為透明角質所含的富有組氨酸的蛋白質。細胞膜內面附有一層厚約12nm的不溶性蛋白質,故細胞膜增厚而堅固。細胞膜表面折皺不平,細胞相互嵌合,細胞間隙中充滿角質小體顆粒釋放的脂類物質。靠近透明層的角質層細胞間尚可見橋粒,而角質層表層細胞的橋粒消失,因而容易脫落形成皮屑。組成角質層的重要化學成分是角質,它是一種含16~18個碳的羥基脂肪酸。角質層常分兩層,緊靠表皮細胞外壁,是由角質和纖維素組成的角化層;細胞壁外面是一層較薄的,由角質或與蠟質混合組成的角質層。角質層的厚度受環境影響較大,在乾旱、陽光充足條件下生長的葉片,角質層較厚,含蠟質也較多;而生長在水中或陰濕環境中則較薄或甚至完全沒有

④ 角質層的特點

角質層的特點

角質層的特點,皮膚是用來保護我們的一個細胞組織,一般人的皮膚是由外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組織等三個構造構成的,因此皮膚角質層的維護很重要,以下分享角質層的特點。

角質層的特點1

什麼是角質層

角質層,是任意的各種生物體的艱難的,但柔性的,非礦物的外覆蓋物,或生物的部分,即提供保護的。各種類型的「角質層」是非同源的,它們的來源、結構、功能和化學成分各不相同。

1、皮膚的角質層是表皮最外層的部分,主要由10至20層扁平、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細胞組成。當這些細胞脫落時,底下位於基底層的細胞會被推上來,形成新的角質層。

2、以人類的前臂為例,每平方厘米表皮在每小時會有 1300 個角質層細胞脫落,形成微塵。會脫落的角質層外層又稱為分離層。角質層是表皮最外層,由已死亡的無核角質細胞組成。角質層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其皮下組織,防止皮下組織遭受感染,脫水以及抵抗化學和外力所帶來的壓力。

3、角質層的細胞內含有角蛋白。它有助減少水份蒸發,甚至能吸收水份,使皮膚保持濕潤。由於角蛋白的吸水作用,不少動物的皮膚在浸泡於水中一段時間後會出現起皺的現象。角質層一般介乎10至40微米不等,取決於其對應的`身體部份需要多少保護。

角質層的特點2

角質層的作用

角質層位於皮膚的最外層,是人體天然的屏障,除了具有免疫的作用外,對保持皮膚的水分,保持皮膚的濕潤不幹燥方面也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角質層是由我們人體肌肉外的沒有細胞核的十五到二十層死皮細胞組成。

角質層的作用很大,主要是對肌膚的,角質層會使肌膚變得水潤有光澤,還會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益物質,並對肌膚起到了保護作用,,但是如果角質層過薄,就會影響皮膚質量,還會脫皮,皮膚失去水分,變得暗淡無光。

角質層對微生物有良好的屏障作用,一般直徑為200納米的細菌,以及直徑為其1/2的病毒,在正常情況下,都不能進入皮膚內,其次皮膚表面的弱酸性,不適宜寄生菌的繁殖。

此外,皮表脂膜中的游離脂肪酸對寄生菌的生長有抑製作用,如長鏈油飽和脂酸以及油酸對化膿性鏈球菌有抑菌作用,皮膚乾燥和脫屑也不適於細菌的繁殖。

角質層在皮膚的最表層,是已死的細胞層。這是一層非常薄的角質層薄膜,大約0.02毫米厚,但起著保護身體的重要作用。我們徒手觸摸洗滌劑,洗滌劑並不能滲入我們的皮膚。這是因為角質層發揮了其屏障功能。此外,還讓身體內部的水分不至於向外蒸發掉。

角質層的保養:

角質層絕對不只是死去的細胞,它還具有很多功能。此外,由於角質層、基底層及真皮層之間彼此相互影響,一旦角質層狀態不佳,新增生的細胞也會處於不正常狀態。

為了讓角質層保持最佳狀態,應該讓角質層隨時保持滋潤、充滿水分的狀態。而角質層裡面,角質細胞中的天然保溫園子、角質細胞與角質細胞之間的「細胞間脂質」會緊緊鎖住水分。

那層緊密包覆住皮膚表面的「皮脂膜」,則可以防止水分流失。每天保養皮膚可以幫助角質層發揮障壁功能,只要依照化妝水、乳液、乳霜等順序上妝保養,便可以維持角質層最理想的狀態。

角質層的特點3

皮膚有幾層

各層的功效表皮層是第一層,它能夠抵禦外地人病菌侵入,維護皮膚。角質層薄是第二層,它是一種天然屏障,還承擔保濕補水。顆粒層是第三層消化吸收水份保持皮膚瑩潤。有棘層是第四層推動基礎代謝。真皮層是最終一層,縫隙連接表皮和真皮層。

皮膚各層的功效是啥

1、真皮層:坐落於外皮的最深層次,借基膜與深層次的真皮相接。真皮層是一層矮柱型鱗狀上皮細胞。體細胞較小、排序齊整,核呈橢圓狀胞質中常會帶有色素顆粒物。矮柱型鱗狀上皮細胞中間有黑素細胞。

黑素細胞略正圓形,有網狀結構凸起,胞核較小,能造成色素顆粒物。色素顆粒物的是多少與皮膚的顏色的濃淡相關。

色素顆粒物可以消化吸收紫外光,使深層次組織免遭紫外線輻射的危害。真皮層的細胞分裂較為活躍性,持續造成新體細胞並向淺部變化,以補充衰退、掉下來的角質層體細胞。

2、棘層:坐落於真皮層的淺面,由4-10層不規則圖形細胞組成,體細胞很大,由很多棘狀凸起,胞核正圓形。

3、顆粒層:坐落於棘層的淺面,由2-3層梭形細胞組成。胞質中有大小不一的全透明角質層顆粒物。一般上色呈強嗜偏鹼,胞核較小,上色偏淡。

4、透明層:坐落於顆粒層的淺面,由2-3層無籽的平扁細胞組成。胞質中帶有嗜酸性全透明角質層,它由顆粒層體細胞的全透明角質層顆粒物轉性而成。

5、角質層薄:坐落於外皮的最淺部,由多層到幾十層平扁無籽角質層細胞組成,細胞核內填滿嗜酸性的角質蛋白,對酸、鹼,磨擦等要素有極強的抵抗能力。角質層薄的表層體細胞常呈小塊掉下來,產生白屑。

角質層的特點4

一、角質層是什麼?

角質層是皮膚最最表面的一層,厚度非常非常薄,但非常強韌,像一道天然防護衣,默默地保護著皮膚。

角質層組成:角質層的主要組分是結構蛋白、細胞間脂質、天然保濕因子,橋粒等。

二、角質層的作用是什麼?

1、機械屏障。

2、電屏障。

3、紫外線屏障。

4、化學屏障。

5、抗微生物屏障。

6、保濕屏障。

7、滲透屏障。

三、角質層變薄的原因?

1、先天性角質層薄。

2、後天性角質層薄。

3、過度清潔。

4、過度去角質

5、刷酸。

6、誤用激素。

7、炎症引發。

8、誤用重金屬。

9、經常過敏者。

10、補水不夠或過度。

11、醫療美容不當。

四、角質層薄症狀表現

1、容易皮膚缺水。

2、紅血絲。

3、敏感肌。

4、乾燥起皮。

5、油脂分泌減少。

6、出現色斑。

7、屏障受損。

8、引發各種皮炎。

9、難恢復。

五、如何改善角質層

1、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減少刺激,不要過度的暴曬、吹冷風等,而且在平時盡量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還應該停止那些繁雜的護膚操作,。

2、舒敏抗炎

鎮靜真皮,收縮擴張的血管,降溫補水,提高皮膚的耐受性。修復角質層,強韌抵抗力。

3、做足保濕

角質層薄就很難鎖住水分,缺水就會出現乾燥,脫皮情況,因此要加強補水保濕。

4、修復皮膚屏障

其實角質層薄,只有針對肌膚角質層修復的產品才能起到效果。

⑤ 角質層由哪些物質組成

角質層 (stratum corneum) 由5~10層已經死亡的扁平角質細胞組成,其細胞核和細胞器已經完全消失。電鏡下,角質層細胞內充滿密集平行的角蛋白張力細絲浸埋在無定形物質中,其中主要為透明角質所含的富有組氨酸的蛋白質。細胞膜內面附有一層厚約12nm的不溶性蛋白質,故細胞膜增厚而堅固。細胞膜表面折皺不平,細胞相互嵌合,細胞間隙中充滿角質小體顆粒釋放的脂類物質。靠近透明層的角質層細胞間尚可見橋粒,而角質層表層細胞的橋粒消失,因而容易脫落形成皮屑。組成角質層的重要化學成分是角質,它是一種含16~18個碳的羥基脂肪酸。角質層常分兩層,緊靠表皮細胞外壁,是由角質和纖維素組成的角化層;細胞壁外面是一層較薄的,由角質或與蠟質混合組成的角質層。角質層的厚度受環境影響較大,在乾旱、陽光充足條件下生長的葉片,角質層較厚,含蠟質也較多;而生長在水中或陰濕環境中則較薄或甚至完全沒有。

⑥ 角質層由哪些物質組成

一、角質層的宏觀結構

皮膚表面有許多肉眼可見的溝、嵴和粗紋,還有肉眼不易見的細紋,這些皮膚標志統稱為皮膚線。皮膚上緻密的多種走向的溝紋稱皮溝,皮溝間大小不等的菱形或多角形的隆起部分稱為皮丘。

皮紋是皮膚紋理的簡稱,是指人體各個部位由表皮和真皮隆起的皮膚嵴紋及皮溝所構成的紋理,主要是掌(跖)紋和指(趾)紋。二、角質層的微觀結構

角質層的微觀結構包括:細胞、蛋白質、脂質和角質橋粒。角質細胞大多是相對扁平無核的結構,成分包括角蛋白、酶和一些小分子物質(天然保濕因子,NMF)。角質橋粒是連接相鄰細胞的微小蛋白「鉚釘」,一旦橋粒受到破壞,則會引起角質細胞的松解而出現表皮內皰。脂質層由一些獨特的脂質組成,其結構高度有序、各組分比例平衡:神經醯胺(50%)、膽固醇(30%)和游離脂肪酸(20%)。角質層是表皮最外層的部分,主要由15至20層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細胞組成。當這些細胞脫落時,底下位於基底層的細胞會被推上來,形成新的角質層。以人類的前臂為例,每平方厘米表皮在每小時會有1300個角質層細胞脫落,形成微塵。

⑦ 哺乳動物有什麼樣的皮膚結構麻煩告訴我

哺乳動物的皮膚緻密,結構完善,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有良好的抗透水性,控制體溫及敏銳的感覺功能。為適應於多變的外界條件,其皮膚的質地、顏色、氣味、溫度等能與環境條件相協調。 哺乳動物皮膚的主要特點為: (1)皮膚的結構完善 哺乳動物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的表層為角質層,表皮的深層為活細胞組成的生發層。表皮有許多衍生物,如各種腺體、毛、角、爪、甲、蹄。真皮發達,由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的結締組織構成,兩種纖維交錯排列,其間分布有各種結締組織細胞、感受器官、運動神經末梢及血管、淋巴等。在真皮下有發達的蜂窩組織,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在此貯藏有豐富的脂肪,故又稱為皮下脂肪細胞層。 (2)皮膚的衍生物多樣 哺乳動物的皮膚衍生物,包括皮膚腺、毛、角、爪、甲、蹄等。 1) 皮膚腺:十分發達,來源於表皮的生發層,根據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乳腺、汗腺、皮膚腺、氣味腺(麝香腺)等。 乳腺為哺乳類所特有的腺體,能分泌含有豐富營養物質的乳汁,以哺育幼仔。乳腺是一種由管狀腺和泡狀腺組成的復合腺體,通常開口於突出的乳頭上。乳頭分真乳頭和假乳頭兩種類型,真乳頭有1個或幾個導管直接向外開口;假乳頭的乳腺管開口於乳頭基部腔內,再由總的管道通過乳頭向外開口。乳頭的數目隨種類而異,從2個至19個,常與產仔數有關。低等哺乳動物單孔類不具乳頭,乳腺分泌的乳汁沿毛流出,幼仔直接舐吸。沒有嘴唇的哺乳動物如鯨,其乳腺區有肌肉,能自動將乳汁壓入幼鯨口腔。 另一種皮膚腺為汗腺,是一種管狀腺,它的主要機能是蒸散熱及排除部分代謝廢物。體表的水分蒸發散熱即出汗,是哺乳動物調節體溫的一種重要方式,一些汗腺不發達的種類,主要靠口腔、舌和鼻表面蒸發來散熱。 皮脂腺為泡狀腺,開口於毛囊基部,為全漿分泌腺,其分泌物含油,有潤滑毛和皮膚的作用,也是一種重要的外激素源。氣味腺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主要功能是標記領域、傳遞信息,有的還具有自衛保護的作用。氣味腺有數十種,如麝香腺。肛腺、腹腺、側腺、背腺、包皮腺等。氣味腺的出現及發達程度,通常是與哺乳類以嗅覺作為主要獵食方式相聯系的,而以視覺作為主要定位器的類群其嗅覺及氣味腺均顯著退化。 2)毛: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結構,為表皮角化的產物。毛由毛干及毛根組成。毛干是由皮質部和髓質部構成;毛根著生於毛囊里,外被毛鞘,末端膨大呈球狀稱毛球,其基部為真皮構成的毛乳頭,內有豐富的血管,可輸送毛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在毛囊內有皮脂腺的開口,可分泌油脂,潤滑毛、皮;毛囊基部還有豎毛肌附著,收縮時可使毛直立,有助於體溫調節。按毛的形態結構,可將毛劃分為長而堅韌並有一定毛向的針毛(刺毛),柔軟而無毛向的絨毛,以及由針毛特化而成的觸毛。哺乳類體外的被毛常形成毛被,主要機能是絕熱、保溫。水生哺乳動物基本上無毛的種類如鯨,有發達的皮下脂肪以保持體溫的恆定。毛常受磨損和退色,通常每年有一、二次周期性換毛,一般夏毛短而稀,絕熱力差,冬毛長而密,保溫性能好。陸棲哺乳動物的毛色與其生活環境的顏色常保持一致,通常森林或濃密植被下層的哺乳動物毛呈暗色,開闊地區的呈灰色,沙漠地區多呈沙黃色。 3)角:是哺乳動物頭部表皮及真皮特化的產物。表皮產生角質角,如牛、羊的角質鞘及犀的表皮角,真皮形成骨質角,如鹿角。哺乳類的角可分為洞角、實角、叉角羚角、長頸鹿角、表皮角等五種類型。 洞角,由骨心和角質鞘組成,角質鞘即習稱之為角,成雙著生於額骨上,終生不更換,有不斷增長的趨勢。洞角為牛科動物所特有。 實角,為分叉的骨質角,無角鞘。新生角在骨心上有嫩皮,通稱為茸角,如鹿茸。角長成後,茸皮逐漸老化、脫落,最後僅保留分叉的骨質角,如鹿角。鹿角每年周期性脫落和重新生長,這是鹿科動物的特徵。除少數兩性具角如馴鹿,或不具角如麝、獐之外,一般僅雄性具角。 叉角羚角,是介於洞角與鹿角之間的一種角型。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毛,毛狀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後脫換,骨心不脫落。這種角型為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僅有短小的角心而無角鞘。 長頸鹿角,由皮膚和骨所構成,骨心上的皮膚與身體其他分的皮膚幾乎沒有差別。 表皮角,完全由表皮角質層的毛狀角質纖維所組成,無骨質成分,為犀科所特有。角的著生位置特殊,在鼻骨正中,雙角種類的兩角呈前後排列,前角生於鼻部,後角生長在頷部。 4)爪、甲和蹄:均屬皮膚的衍生物,是指(趾)端表皮角質層的變形物,只是形狀功能不同。爪,為多數哺乳類所具有,從事挖掘活動的種類爪特別發達。食肉類的爪十全銳利,如貓科動物的爪銳利且能伸縮,是有效的捕食武器。甲,實質為扁平的爪,是靈長類所特有。蹄,為增厚的爪,有蹄類特別發達,並可不斷增生,以補償磨損部分。

⑧ 下列四種動物中誰的頸椎數最多1:長頸鹿. 2:棕熊. 3:鯨. 4:狗.

一樣
哺乳綱動物的主要特徵

哺乳綱 MAMMALIA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條件及植被類型多種多樣,生活著極為豐富的野生哺乳動物。世界上現存哺乳動物種類計有4010種,而我國有430種,佔全球種類的10.72%,其中一些種類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如大熊貓、藏羚、白唇鹿、金絲猴等;有些是主產於我國的珍貴種類,如梅花鹿、林麝、原麝、馬麝,穿山甲、華南虎等;還有數以百計的葯用獸、毛皮獸、肉用獸等重要資源動物。

哺乳動物是動物發展史上最高級的階段,也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一個類群。哺乳動物具備了許多獨特特徵,因而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最重要的特徵是:智力和感覺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保持恆溫;繁殖效率的提高;獲得食物及處理食物的能力的增強。這一切涉及身體各部分結構的改變,包括腦容量的增大和新腦皮的出現,視覺和嗅覺的高度發展,聽覺比其他脊椎動物有更大的特化;牙齒和消化系統的特化有利於食物的有效利用;四肢的特化增強了活動能力。有助於獲得食物和逃避敵害;呼吸、循環系統的完善和獨特的毛被覆蓋體表有助於維持其恆定的體溫,從而保證它們在廣闊的環境條件下生存;胎生、哺乳等特有特徵,保證其後代有更高的成活率及一些種類的復雜社群行為的發展。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皮膚
-骨骼
-肌肉

-消化
-呼吸
-循環

-排泄
-神經
-感官

-內分泌
-生殖

1.皮膚

哺乳動物的皮膚緻密,結構完善,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有良好的抗透水性,控制體溫及敏銳的感覺功能。為適應於多變的外界條件,其皮膚的質地、顏色、氣味、溫度等能與環境條件相協調。

哺乳動物皮膚的主要特點為:

(1)皮膚的結構完善

哺乳動物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的表層為角質層,表皮的深層為活細胞組成的生發層。表皮有許多衍生物,如各種腺體、毛、角、爪、甲、蹄。真皮發達,由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的結締組織構成,兩種纖維交錯排列,其間分布有各種結締組織細胞、感受器官、運動神經末梢及血管、淋巴等。在真皮下有發達的蜂窩組織,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在此貯藏有豐富的脂肪,故又稱為皮下脂肪細胞層。

(2)皮膚的衍生物多樣

哺乳動物的皮膚衍生物,包括皮膚腺、毛、角、爪、甲、蹄等。

1) 皮膚腺:十分發達,來源於表皮的生發層,根據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乳腺、汗腺、皮膚腺、氣味腺(麝香腺)等。

乳腺為哺乳類所特有的腺體,能分泌含有豐富營養物質的乳汁,以哺育幼仔。乳腺是一種由管狀腺和泡狀腺組成的復合腺體,通常開口於突出的乳頭上。乳頭分真乳頭和假乳頭兩種類型,真乳頭有1個或幾個導管直接向外開口;假乳頭的乳腺管開口於乳頭基部腔內,再由總的管道通過乳頭向外開口。乳頭的數目隨種類而異,從2個至19個,常與產仔數有關。低等哺乳動物單孔類不具乳頭,乳腺分泌的乳汁沿毛流出,幼仔直接舐吸。沒有嘴唇的哺乳動物如鯨,其乳腺區有肌肉,能自動將乳汁壓入幼鯨口腔。

另一種皮膚腺為汗腺,是一種管狀腺,它的主要機能是蒸散熱及排除部分代謝廢物。體表的水分蒸發散熱即出汗,是哺乳動物調節體溫的一種重要方式,一些汗腺不發達的種類,主要靠口腔、舌和鼻表面蒸發來散熱。

皮脂腺為泡狀腺,開口於毛囊基部,為全漿分泌腺,其分泌物含油,有潤滑毛和皮膚的作用,也是一種重要的外激素源。氣味腺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主要功能是標記領域、傳遞信息,有的還具有自衛保護的作用。氣味腺有數十種,如麝香腺。肛腺、腹腺、側腺、背腺、包皮腺等。氣味腺的出現及發達程度,通常是與哺乳類以嗅覺作為主要獵食方式相聯系的,而以視覺作為主要定位器的類群其嗅覺及氣味腺均顯著退化。

2)毛: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結構,為表皮角化的產物。毛由毛干及毛根組成。毛干是由皮質部和髓質部構成;毛根著生於毛囊里,外被毛鞘,末端膨大呈球狀稱毛球,其基部為真皮構成的毛乳頭,內有豐富的血管,可輸送毛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在毛囊內有皮脂腺的開口,可分泌油脂,潤滑毛、皮;毛囊基部還有豎毛肌附著,收縮時可使毛直立,有助於體溫調節。按毛的形態結構,可將毛劃分為長而堅韌並有一定毛向的針毛(刺毛),柔軟而無毛向的絨毛,以及由針毛特化而成的觸毛。哺乳類體外的被毛常形成毛被,主要機能是絕熱、保溫。水生哺乳動物基本上無毛的種類如鯨,有發達的皮下脂肪以保持體溫的恆定。毛常受磨損和退色,通常每年有一、二次周期性換毛,一般夏毛短而稀,絕熱力差,冬毛長而密,保溫性能好。陸棲哺乳動物的毛色與其生活環境的顏色常保持一致,通常森林或濃密植被下層的哺乳動物毛呈暗色,開闊地區的呈灰色,沙漠地區多呈沙黃色。

3)角:是哺乳動物頭部表皮及真皮特化的產物。表皮產生角質角,如牛、羊的角質鞘及犀的表皮角,真皮形成骨質角,如鹿角。哺乳類的角可分為洞角、實角、叉角羚角、長頸鹿角、表皮角等五種類型。

洞角,由骨心和角質鞘組成,角質鞘即習稱之為角,成雙著生於額骨上,終生不更換,有不斷增長的趨勢。洞角為牛科動物所特有。

實角,為分叉的骨質角,無角鞘。新生角在骨心上有嫩皮,通稱為茸角,如鹿茸。角長成後,茸皮逐漸老化、脫落,最後僅保留分叉的骨質角,如鹿角。鹿角每年周期性脫落和重新生長,這是鹿科動物的特徵。除少數兩性具角如馴鹿,或不具角如麝、獐之外,一般僅雄性具角。

叉角羚角,是介於洞角與鹿角之間的一種角型。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毛,毛狀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後脫換,骨心不脫落。這種角型為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僅有短小的角心而無角鞘。

長頸鹿角,由皮膚和骨所構成,骨心上的皮膚與身體其他分的皮膚幾乎沒有差別。

表皮角,完全由表皮角質層的毛狀角質纖維所組成,無骨質成分,為犀科所特有。角的著生位置特殊,在鼻骨正中,雙角種類的兩角呈前後排列,前角生於鼻部,後角生長在頷部。

4)爪、甲和蹄:均屬皮膚的衍生物,是指(趾)端表皮角質層的變形物,只是形狀功能不同。爪,為多數哺乳類所具有,從事挖掘活動的種類爪特別發達。食肉類的爪十全銳利,如貓科動物的爪銳利且能伸縮,是有效的捕食武器。甲,實質為扁平的爪,是靈長類所特有。蹄,為增厚的爪,有蹄類特別發達,並可不斷增生,以補償磨損部分。

2.骨骼

哺乳動物的骨骼系統發達,支持、保護和運動的功能完善。主要由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大部分組成。其結構和功能上主要的特點是:頭骨有較大的特化,具兩個枕骨踝,下頜由單一齒骨構成,牙齒異型;脊柱分區明顯,結構堅實而靈活,頸椎7枚;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現時和膝,將軀體撐起,適應陸上快速運動。

(1)中軸骨骼

包括顱骨、脊柱、胸骨及肋骨。

1)顱骨:由於哺乳類的腦、感官的發達以及口腔咀嚼的產生,故顱骨相當大。顱腔由額骨、頂骨、枕骨、蝶骨、篩骨、鱗骨、鼓骨等構成,其中枕骨、蝶骨、篩骨等均由多數骨塊癒合而成,骨塊的減少和癒合使頭骨堅而輕,是哺乳類的一個明顯特徵。腦位於顱腔內,以顱骨後方的枕骨大孔與脊髓連接。枕骨大孔兩側各有一枕踝與第一頸椎相關節。哺乳類的眼眶、鼻腔和口腔主要由淚骨、觀骨、鼻骨、鼻甲骨、上頜骨、前頜骨、齶骨、翼骨、犁骨、下頜骨、舌骨等構成。下頜由1對下頜骨(齒骨)組成,為哺乳類頭骨的一個標志性特徵,下頜骨後端與鱗骨相關節。

2)脊柱:由一系列椎骨組成,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五部分。頸椎骨通常為7枚,只有少數種類為6枚(如海牛)或8~10枚(如三趾樹獺),絕大多數的哺乳類不論頸的長短(如長頸鹿和刺蝟)都是7枚頸椎。第1個頸椎稱寰椎,第2個頸椎稱樞椎,寰椎呈環狀,前面形成一對關節面與枕踝相關節,樞椎椎體前端形成齒突伸入寰椎的椎孔,賦予頭部能靈活轉向。胸椎常為13枚左右,各胸椎與肋骨相連結,並與肋骨和胸骨共同構成胸廓;胸骨分節,有飛翔能力的蝙蝠和營地下掘穴生活的鼴鼠等哺乳動物,有與鳥類相類似的龍骨突起。腰椎為4~7枚。薦骨為3~8枚,且融合為一,與腰帶相關節;無後肢的鯨類,薦骨不明顯。尾椎數隨尾的長短而異,變化很大,從數枚至數十枚不等。

(2)附肢骨骼

包括肩帶、腰帶、前肢骨,、後肢骨。

1)肩帶:由肩胛骨、烏喙骨、鎖骨構成。陸棲哺乳動物肩帶的肩胛骨十分發達,烏啄骨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一個突起。鎖骨多趨於退化,有的無鎖骨,如奇蹄類和偶蹄類。而在適於攀緣、掘土和飛翔生活的類群中鎖骨則發達。可見鎖骨發達程度與前肢活動方式關系密切,凡前肢作前後活動的種類其鎖骨退化,前肢作左右活動的種類其鎖骨發達。

2)腰帶:由骼骨、坐骨和恥骨構成。骼骨與薦骨相關節,左右坐骨與恥骨在腹中線癒合成一塊髓骨,構成關閉式骨盤。哺乳類的腰帶癒合,加強了對後肢支持的牢固性。

3)前肢骨及後肢骨:其結構與一般陸生脊椎動物的模式類似,但前後腳掌(跖)、指(趾)骨,隨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有大變化,如蝙蝠特化為翼狀肢,鯨為鰭狀肢,奇蹄類、偶蹄類為捷行肢。除鯨目、海牛目、翼手目和部分有袋目外,哺乳動物的多數種類股骨下端前方有膝蓋骨,膝關節向前轉,提高了支撐和運動的能力,這是哺乳類有別於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的特徵。按陸生哺乳動物四肢著地行走的不同方式,足型可分為跖行、趾行和蹄行性。其中以蹄行性與地面接觸最小,是適應快速奔跑的足型。

3.肌肉

哺乳類的肌肉系統與爬行類基本相似,但其結構與功能均進一步完善。主妥特徵:四肢及軀乾的肌肉具有高度可塑性。為適應其不同運動方式出現了不同的肌肉模式,如適應於快速奔跑的有蹄類及食肉類四肢肌肉強大。

皮肌十分發達。哺乳類的皮肌可分為兩組:一組為脂膜肌,可使周身或局部皮膚顫動,以驅逐蚊蠅和抖掉附著的異物。脂膜肌還可把身體蜷縮成球或把棘刺堅立,以防禦敵害,如鯪鯉、豪豬、刺蝟。哺乳類中高等的種類脂膜肌退化,僅在胸部、肩部和腹股溝偶有保留。另一組皮肌為頸括約肌,其表層的頸闊肌沿頸部腹面向下頷及面部延伸,形成顏面肌及表情肌。哺乳類中的低等種類無表情肌,食肉動物出現表情肌,靈長類的表情肌發育好,而人類的表情肌最為發達,約有30塊。

圍繞口周圍有復雜的唇肌,在吮吸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分布於顱側和顴弓,止於下頜骨(齒骨)的顳肌和嚼肌強大,這與捕食、防禦以及口腔的咀嚼密切相關。

隔肌為哺乳類所特有的肌肉,為一橫位的隨意肌,把內臟腔分隔成胸腔和腹腔,隔肌的活動有助於呼吸。

4.消化

哺乳動物的消化系統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在結構和功能上表現出的主要特點是,消化管分化程度高,出現了口腔消化,消化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與之相關聯的是消化腺十分發達。

(1)消化管

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等。

1)口腔:哺乳動物的口腔咀嚼和口腔消化方式,引起了口腔結構的較大改變。出現了肉質的唇,為吸乳、攝食、輔助咀嚼的重要器官,並為發音吐字器官的組成部分。草食類哺乳動物的唇特別發達,有的上唇有唇裂,如兔。為適應口腔咀嚼活動,哺乳類口裂縮小,並在兩側牙齒的外側出現了頰部,一些種類的頰部還發展了呈袋狀結構的頰囊,用以貯藏食物,如猴。口腔頂壁由骨質的硬齶及軟齶所構成,從而把鼻腔開口(內鼻孔)與口腔分隔開,鼻的通路即沿硬齶。軟齶後行,直至正對喉的部位,後鼻孔開口於咽腔。齶部常有角質上皮的棱,可防止食物滑脫。草食及肉食種類有發達的角質棱。口腔內有十分發達的肌肉舌,有助於攝食、攪拌及吞咽,並為人類發音的輔助器官。舌表面分布有味蕾,為味覺器官。上、下頜骨上著生有異型齒,齒由齒槽長出,中有髓腔,充有結締組織、血管和神經。因齒的形狀和功用不同,可分為門齒一一切割食物,犬齒��撕裂食物,臼齒��咬、切、壓、研磨食物等多種功能。不同食性的哺乳動物,其牙齒的形狀、數目均有很大變化。但同一種類的齒型及齒數是穩定的。故齒型及齒數為哺乳類分類的重要依據,通常用齒式來表示。上頜齒的一半寫在線上,下頜齒的一半寫在線下(相當於分子式的寫法),如狼和狐,上下頜每側各有3個門齒(3/3),1個犬齒(1/1),4個前臼齒(4/4)和2個上臼齒及3個下臼齒(2/3)。可簡寫為i.3/3,c.1.1,p.4/4,m·2/3=42;或3/3.1/1,4/4,2/3=42;或數42個得自齒式的兩倍,因齒式只列出總齒數的一半。有胎盤類的基本齒數最多是44個(3/3,1/1,4/4,3/3),但許多動物趨於減少,有些種類完全無齒(如食蟻獸、穿山甲);唯有一些特化的鯨,牙齒超過44個;有袋類的一些科,也有更多的齒數。哺乳動物的口腔內有耳下腺、頜下腺和舌下腺等3對唾液腺,有導管開口於口腔,可分泌唾液澱粉酶,對食物進行口腔消化。此外,一些哺乳動物以口腔唾液腺的蒸發失水,作為體溫調節的一種形式。

2)咽:哺乳動物的咽構造完善,前介面腔,後通喉與食道。由於次生齶的形成,內鼻孔也開口達咽部,故咽部是消化管與呼吸道的交叉處。在咽部兩側還有耳咽管(歐氏管)的開口,可調節中耳腔內的氣壓而保護鼓膜。咽部周圍有淋巴腺體(扁桃體)分布。喉門外有一會厴軟骨,其啟閉以解決咽、喉交叉部位呼吸與吞咽的矛盾。

3)食道:緊接咽之後,為一細長的管,下端接胃。食道為食物通過之通道,無消化作用。

4)胃:是哺乳動物消化道的重要部分,其形態常因食性的不同而變化,多數哺乳類為單胃;草食性哺乳動物為復胃,又稱反芻胃,一般由4室組成,即瘤胃、蜂巢胃(網胃)、瓣胃和腺胃(皺胃)。僅腺胃為胃本體,具有腺上皮,能分泌胃液,其他3個胃室均為食道的變形。具有復胃的草食性動物,在食物消化過程中要進行多次反芻,直至食物充分分解為止。

5)小腸:哺乳動物的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部分,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小腸分化程度高,其粘膜富有絨毛、血管、淋巴和乳糜管,加強了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作用。

6)大腸:較小腸短,粘膜上無絨毛,其粘液腺能分泌鹼性粘液保護和潤滑腸壁,以利糞便排出。在大腸開始部的一盲支為盲腸,其末端有一蚓突。盲腸在單室胃的食草動物特別發達,除海象、犰狳、大食蟻獸、蹄兔等有1對盲腸外,其他哺乳動物都只有1個盲腸。哺乳動物的大腸可分為結腸與直腸,直腸直接以肛門開口於體外(泄殖腔消失),是哺乳類與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的顯著區別。

(2)消化腺

哺乳動物的消化腺除3對唾液腺外,在橫隔後面,小腸附近還有肝臟和胰臟,分別分泌膽汁和胰液,注入十二指腸。肝臟除分泌膽汁外,還有貯存糖原、調節血糖,使多餘的氨基酸脫氧形成尿及其他化合物,將某些有毒物質轉變為無毒物質,合成血漿蛋白質等功能。

5.呼吸

哺乳動物的呼吸系統十分發達,特別在呼吸效率方面有了顯著提高。空氣經外鼻孔、鼻腔、喉、氣管而入肺。

(1)鼻腔

哺乳動物的鼻腔可分為上端的嗅覺部分和下端的呼吸通氣部分。鼻腔的上端有發達的鼻甲,其粘膜內有嗅細胞。此外,還有伸入到頭骨骨腔內的鼻旁竇,增強了鼻腔對空氣的溫暖、濕潤和過濾作用。同時,它也是發聲的共鳴器。

(2) 喉

哺乳動物喉的構造完善。喉為氣管前端的膨大部分,既是呼吸的通道,也是發音器官。喉由軟骨、韌帶、肌肉及粘膜構成。喉的入口稱喉口,喉壁腹前緣的會厴軟骨在吞咽時可遮蓋喉口,食物和水經會厴上面進入食道,可防止食物和水誤入氣管。平時喉口開啟,是空氣進出氣管的門戶。由甲狀軟骨和環狀軟骨構成的喉腔,在中部的側壁上有粘膜褶所形成的聲帶為發聲器官,開始出現於無尾兩棲類,但以哺乳類最發達(僅單孔類及有袋類缺如)。

(3)氣管

位於食道的腹面,進入胸腔後分叉成一對支氣管通入肺。氣管與支氣管在結構上主要的特點是:管壁由許多背面不相銜接的軟骨環支持,從而保證了空氣的暢通。氣管粘膜具纖毛上皮和粘液腺,可過濾空氣,粘液腺分泌的粘液能粘住吸入的空氣中的塵粒,在纖毛的推動下塵粒移至喉口,經鼻或口排出。

(4)肺和胸腔

哺乳動物肺的結構最復雜,是由復雜的「支氣管樹」所構成,支氣管分枝的盲端即為肺泡。肺泡數量十分巨大,因而大大增加了呼吸表面積,如羊的肺泡總面積可達50~90m2,馬的肺泡達500m2,人的肺泡為70m2,相當於體表面積的40倍,明顯地提高了氣體交換的效果。肺泡之間分布有彈性纖維,在呼吸的配合下可使肺被動地回縮。

胸腔是容納肺的體腔,為哺乳動物所特有,當呼吸活動進行時,肺的彈性口位,使胸腔呈負壓狀態,從而使胸膜的壁層和臟層緊貼在一起。此外,哺乳動物所特有的將胸腔與腹腔分開的橫隔膜,在運動時可改變胸臟容積,再加上肋骨的升降來擴大或縮小胸腔的容積,使哺乳動物的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以完成呼氣和吸氣。

6.循環

哺乳動物的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心臟、血管及淋巴系統。其顯著特徵是在維持快速循環方面十分突出,以保證有足夠的氧氣和養料來維持體溫的恆定。具左體動脈弓。紅細胞無核。

(1)血液

哺乳動物的血液與其他脊椎動物不同的是:紅細胞無核,呈兩凹扁圓盤狀,僅駱駝科和長頸鹿科的紅細胞呈橢圓形;紅細胞體積較其他各綱脊椎動物小,如蛙的紅細胞長短徑為22.8μmXl5.8μm,鴿為14.7μmX6.5μm,牛為5.1μmX5.1μm,麝為2.5μmX2.5μm;紅細胞的數量哺乳也較其他脊椎動物為多,如獸類達600~1300萬個。這些特徵大大增加其表面積,並提高了與氧氣結合的能力。

(2)心臟

哺乳動物的心臟位於胸腔中部偏左處的心包腔內,腔內有少量液體,可減少心臟搏動時的摩擦。心臟的內部結構與鳥類基本一樣,也為四腔,完全的雙循環,動靜脈血不在心臟內混合。右心房、右心室與肺動靜脈構成肺循環。右側心房與心室壁均較薄,內貯靜脈血,房室間有三尖瓣。左心房、左心室與體動靜脈構成體循環。左側心房與心室壁較厚,內貯動脈血,房室間具二尖瓣。所有這些瓣膜的功能,是保證血液沿一個方向流動,防止血液逆流。心臟肌肉的血液供應是由冠狀循環完成的。

(3)血管

包括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哺乳動物動脈系統的突出特徵是:僅具有左體動脈弓。左體動脈弓彎向背方為背大動脈直達尾部,沿途發出各個分支到達全身。哺乳動物的靜脈系統趨於簡化,以單一的前大靜脈(上腔靜脈)和後大靜脈(下腔靜脈)代替了低等四足動物的成對的前主靜脈和後主靜脈。腎門靜脈消失,尾部及後肢的血液直接注入後大靜脈回心。這樣減少了一次通過微細血管的步驟,有助於加快血流速度和提高血壓。此外,哺乳類的腹靜脈在成體消失。

(4)淋巴

哺乳動物的淋巴系統十分發達,這可能與動、靜脈內血管壓力較大,組織液難於直接經靜脈回心有關。淋巴管發源於組織間隙間,先端為盲端的毛細淋巴管,部分組織液通過滲透方式進入毛細淋巴管。進入毛細淋巴管的組織液,其成分與血漿近似,但蛋白質含量少,無紅細胞和血小板。毛細淋巴管匯集為較大的淋巴管,後主要通過胸導管注入前大靜脈回心。故淋巴液只作從組織到靜脈到心臟的單向流動。淋巴管內有瓣膜可防止淋巴液逆流。淋巴管輔助組織液迴流,對維持血量有重要作用。此外,淋巴管也是脂肪運輸的主要途徑,小腸的淋巴管(乳糜管)攜帶脂肪經胸導管輸入前大靜脈回心。淋巴結節是生成淋巴細胞的主要器官,並具有阻截異物、保護機體的功能。哺乳類淋巴節極為發達,遍布全身淋巴系統的通路上,尤其在頸部、腋下、鼠溪部、腸系膜等部位較集中。此外,扁桃體、脾臟和胸腺也是一種淋巴器官。

7.排泄

哺乳動物的排泄系統構造完善,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此外,皮膚也是哺乳類特有的排泄器官。排泄系統主要的功能是,將細胞代謝的廢物排出體外,以及保持細胞生存所依賴的內環境相對穩定。腎臟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哺乳動物的腎通常由一對組成,位於腹腔背面,脊柱的兩側。腎呈豆狀,其內緣凹入稱腎門,是動脈、靜脈、神經扣輸尿管等出入處。腎由皮質和髓質兩部分組成。在腎門部,輸尿管的起端擴大成腎盂。皮質在腎的外層,由無數腎小體、腎小管及血管構成。每一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一個腎單位,每一腎臟有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個腎單位,腎小體又由毛細血管盤曲而成的腎小球及包在其外的雙層壁的腎小囊組成。從腎小囊通出的腎小管細長而盤曲,由皮質延伸到髓質。腎小管匯集到髓質內的集合管,許多集合管又組成腎乳頭開口於腎盂,尿液即由此經輸尿管流入膀胱,後再經尿道排出體外。

尿的形成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腎小管至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由於出球小動脈的管徑較進球小動脈小,故使毛細血管內血壓增加,因此血漿中的水分和除蛋白質以外的大部分物質可透過毛細血管壁及腎小囊壁而進入腎小囊。故尿之產生,系由血壓高低濾過所致。哺乳動物的尿是由尿素構成,而其他羊膜動物則為尿酸構成。尿素由腎小管的分泌作用所產生,可使尿變濃。

8.神經

哺乳動物的神經系統高度發達,主要表現在大腦和小腦體積增大,發展了新腦皮,腦表面形成了復雜皺褶(溝和回),大大增加了新腦皮的表面積。

(1) 新腦皮

是由側腦室外壁的神經物質生長而成,並包圍著初生腦皮層(原腦皮),原腦皮的殘余稱為海馬,在側腦室內,仍為嗅覺中樞。大腦皮層由發達的新腦皮層構成,它接受來自全身的各種感覺器傳來的沖動,通過分析綜合,並根據已建立的神經聯系而產生相應反映。左右大腦半球通過許多神經纖維互相聯絡。神經纖維所構成的通路稱胼胝體,是哺乳動物(有貽盤類)特有的結構。

(2)間腦

被大腦半球所覆蓋,其上有松果體,為內分泌體,哺乳類之松果體趨於縮小。在間腦腹面發出的視神經,形成交叉稱視神經交叉,其後以一柄與腦下垂體相聯。間腦腔又稱為第三腦室,十分發達。間腦壁內的神經結構主要有背方的丘腦又稱為視丘與腹面的丘腦下部。丘腦是低級中樞與大腦皮層分析器之間的中間站,來自全身的感覺沖動均集中於此處,經間腦灰質換一神經原再入大腦皮層。腹面的丘腦下部是植物神經活動中樞,與內臟活動的協調有密切關系,並為體溫調節中樞。

(3)中腦

哺乳動物的中腦不發達,體積甚小,中腦腔狹窄呈一管,稱中腦導水管,與第三、第四腦室交通。中腦背方具有四疊體,前面一對為視覺反射中樞,後面一對為聽覺反射中樞。中腦底部由下行的運動神經纖維束構成較顯著的腦足。

(4)小腦

哺乳動物後腦的背部為極為發達的小腦,其主要機能是協調軀體肌肉運動和維持軀體正常姿勢的平衡中樞。哺乳類的小腦在結構上所具有的特有的特徵是具有小腦皮質,其灰質覆蓋在表面,形成小腦皮層,白質呈樹枝狀深入灰質。此外,在兩小腦半球之間以橫行的神經纖維束構成哺乳類特有的腦橋,腦橋是小腦與大腦之間聯絡通路的中間站。

(5)延腦

與脊髓相連接,兩者結構相似。延腦除了構成脊髓與高級中樞聯絡的通路外,在白質內有上行的和下行的傳導徑路。灰質分散為一些神經核,神經核的神經纖維與相應的感覺和運動器官相聯系。延腦還是重要的內臟活動中樞,可調節呼吸、消化、循環、汗腺分泌以及各種防禦反射。延腦的背面有第四腦室。

哺乳動物腦的各部共發出12對腦神經,分別司感覺和運動的功能或兼而有之。這12對腦神經的名稱、發出部位、分布及主要功能,以後均有論述。哺乳動物的植物神經系統十分發達,其主要功能是調節內臟活動和新陳代謝過程,保持體內環境的平衡。植物神經系統可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包括起源於脊髓胸腰段並通過交感神經鏈而分布到內臟器官的神經纖維。副交感神經系統由部分腦神經動眼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與起源於脊髓薦部的神經所組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對內臟器官的作用是拮抗的,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內臟器官受到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例如刺激心交感神經使心搏加速,刺激迷走神經(副交感)使心搏減慢。

9.感官

哺乳動物靠高度發達的感官來發現食物,躲避敵害,以及尋找合適的棲息環境,同時也是種類間通訊聯系和一系列行為反應不可分的器官。當然,並非所有的類群感官都達到高度發展的水平,有些種類在許多方面處於退化狀態,而在某一方面卻高度特化。如哺乳類中視力退化的某些種類,快速運動時,還發展了特殊的高、低頻聲波脈沖系統,借聽覺和聲波迴音來定位,蝙蝠即以高頻聲波回聲定位,海豚以高頻及低頻兩種水內聲波回聲定位。這在仿生學研究中有重要意義。

哺乳動物的感官高度發達,主要體現在它們的視覺、聽覺和嗅覺構造的完善。

(1)嗅覺

哺乳動物多數具有擴大的鼻腔和發達的鼻甲骨,嗅覺靈敏。如食肉類、偶蹄類和嚙齒類嗅覺即相當發達。但鯨類、靈長類腦的嗅覺部分不發達,故其嗅覺不靈敏,海豚和鼠海豚則缺乏嗅覺器官。

(2)視覺

哺乳動物的視覺器官

⑨ 皮膚的角質層是什麼

皮膚的角質層是表皮最外層的部分,主要由 10 至20 層扁平、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細胞組成。當這些細胞脫落時,底下位於基底層的細胞會被推上來,形成新的角質層。

以人類的前臂為例,每平方厘米表皮在每小時會有 1300 個角質層細胞脫落,形成微塵。會脫落的角質層外層又稱為分離層。角質層是表皮最外層,由已死亡的無核角質細胞組成。角質層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其皮下組織,防止皮下組織遭受感染,脫水以及抵抗化學和外力所帶來的壓力。

角質層的細胞內含有角蛋白 。它有助減少水份蒸發,甚至能吸收水份,使皮膚保持濕潤。由於角蛋白的吸水作用,不少動物的皮膚在浸泡於水中一段時間後會出現起皺的現象。角質層一般介乎10至40微米不等,取決於其對應的身體部份需要多少保護。

(9)表皮角質層的變形物是什麼擴展閱讀:

角質層是皮膚抵禦外界刺激的主要方式,是皮膚的第一道防線。我們皮膚的外層就是角質層,對皮膚起到重要的屏障保護作用。

角質層由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細胞組成。它細胞內含有角蛋白,它有助減少水份蒸發,甚至能吸收水份,使皮膚保持濕潤。由於角蛋白的吸水作用,不少動物的皮膚在浸泡於水中一段時間後會出現起皺的現象。

角質層一般介乎10至40微米不等,取決於其對應的身體部份需要多少保護。例如手掌,腳掌等與外界接觸,磨擦較多的部位,角質層會較厚.爬蟲類動物的角質層屬永久性組織,只會在高速生長期間 (如脫皮) 才會脫落,更換。它們的角質層含有β角蛋白,使其表皮遠較其他動物堅硬。

角質層的功能:

1、保濕功能:

角質層中的油脂及天然保濕因子可以防止和保持人體皮膚的水分不丟失,如果皮膚屏障受損,就會出現皮膚保濕功能下降,出現乾燥、脫屑、瘙癢等症狀;

2、防禦功能:

可以防止皮膚表面的細菌、真菌和病毒等進入人體而引發疾病,同時也能防止一些刺激性、過敏性物質進入皮膚內部引發免疫性炎症反應。

閱讀全文

與表皮角質層的變形物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4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0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48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79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1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09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79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1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4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3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89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2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1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77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0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47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2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84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89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