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面部穴點陣圖
面部穴點陣圖如下圖: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面為五臟之華」,按摩美容即運用一定手法,作用於面部的穴位,使面部氣血流暢,達到美化容顏的目的。
面部穴位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祛病養生,還能有效去除角質和廢棄物,並補充營養及水分,從而改善膚色,使皮膚得到完全的放鬆和恢復。面部按摩要求手法要穩定,部位要准確,力度要適中,快而有序。
(1)面部神經按摩什麼穴點陣圖擴展閱讀:
大致穴位列表: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⑵ 面部穴位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
面部穴位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祛病 養生 ,還能有效去除角質和廢棄物,並補充營養及水分,從而改善膚色,使皮膚得到完全的放鬆和恢復。面部按摩要求手法要穩定,部位要准確,力度要適中,快而有序。
臉部穴位除了美容,緩解疲勞,還可以瘦臉。我國傳統中醫學中的面部穴位按摩可以達到臉部」減肥「的目的。通過按摩刺激臉部及耳部的穴位,讓疲勞、浮腫的臉恢復活力。
睡覺前半小時各做一次面部按摩,每次十至十五分鍾。按摩前先用溫水洗面部,有條件的話可在按摩前在面部均勻薄塗一層營養滑劑、按摩霜、營養霜等,以增加按摩效果。兩手同時對稱按摩,主要利用兩手掌面和手指腹側面,動作要協調對稱,用力要均勻柔和,使人有一種舒適的輕快感。切勿粗猛,否則不但得不到美容的效果,還會損傷正常皮膚。面部按摩的主要部位是,額部、眼周、鼻、二顳、二頰、口周及下頦部。
面部穴點陣圖大全
1、 頭維穴 2、發際穴 3、陽白穴 4、印堂穴 5、攢竹穴 6、魚腰穴 7、外明穴 8、睛明穴 9、絲竹空穴 10、瞳子髎穴 11、承泣穴 12、球後穴 13、四白穴 14、迎香穴 15、人中穴16、地倉穴 17、承漿穴
補充:18、前頂穴 19、通天穴 20、上星穴 21、神庭穴 22、承光穴 23、當陽穴 24、五處穴 25、曲差穴 26、眉沖穴 27、素髎穴 28、兌端穴 29、齦交穴 。
面部穴位 呵護美容
面部穴位 按摩美容總共有十六個穴:百會穴、印堂穴、攢竹穴、太陽穴;聽宮穴、頰車穴、睛明穴、迎香穴;承泣穴 、四白穴、巨髎穴、地倉穴;顳骨穴、魚腰穴、翳風穴、承漿穴。
以上十六個美容穴,如能經常點按,不僅能達到美容的效果,而且能提高智力和記憶力。對治療神經衰弱,頭暈,耳聾,耳鳴等也有顯著療效。
面部穴位 按摩動作:
兩手中指輕按太陽穴約5至10秒。以解除疲勞,然後中指以順時針作圓形按摩。
兩手拇指由下而上按摩印堂穴。
兩手食指、中指沿眼眶周圍由內向外做圓形按摩。
兩手食指、中指有節奏地從鼻根的兩旁向下,向外滑向兩頰部按摩。
兩手中指沿口周圍上下唇左、右交錯按摩。
兩手中指、無名指腹在兩頰由內向外做螺旋形按摩。
兩掌外側線從眉弓向發際外滑動按摩。
左手掌、中指撐緊額部肌肉,右手中指插在指間左右按摩。
兩手中指和無名指在額部做螺旋形按摩。
兩手食指或中指輕按太陽、睛明、頰車、聽宮、迎香、人中等穴。
用手小魚際向上南推眼外角魚尾紋。兩手輕拍兩頰及下頦。食、中、無名三指並攏輕叩前額中部。
兩手全掌及手指輕摩整個面部,以使面部皮膚及肌肉恢復彈性。
按摩完畢,用脫脂棉或餐巾紙擦凈面部,再塗一層營養霜。增強皮膚彈性按摩法睡覺前三分鍾是按摩最佳時刻。
面部穴點陣圖 flash (點擊穴點陣圖左側的穴位名稱,右側的穴點陣圖會動態顯示相應的穴點陣圖解)
面部穴點陣圖解大全:頭維穴、發際點、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睛明穴、承泣穴 、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我們的臉部整天暴露在外面,風吹、日曬、流汗或灰塵的污染,都會使皮膚變得乾燥,老化,而失去彈性。按摩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污垢、促進新陳代謝,可使皮膚恢復光滑細嫩。按摩最好在洗浴後進行,因為沐浴後,血液循環加快,體溫上升,容易產生較好的效果。入睡前,以輕松的心情按摩瞼部穴位,對皮膚彈性的恢復很有幫助。
用指腹順著皮膚輕輕按摩。按摩時,必須充分塗按摩霜,增加手指的滑動感(也可用乳液代替按摩霜)。按摩的動作必須順著皮膚方向做,或與皺紋成垂直方向進行;可以按著自己喜歡的方式做。為避免與皮膚過度摩擦,按摩時千萬不可用力過猛。按摩時,可配合自己喜歡的音樂,以增強節奏感,鬆弛身心。原則上是從臉部的中心往外側,像畫螺旋一樣地按摩。要注意,不可逆向按摩。
臉部穴點陣圖 flash (點擊穴點陣圖左側的穴位名稱,右側的穴點陣圖會動態顯示相應的穴點陣圖解)
臉部穴點陣圖解大全:太陽穴、下關穴、客主人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臉部穴位 美容按摩詳細教程
按摩霜取櫻桃大小,點在臉上主要部分,均勻塗抹整個臉部。因為嘴的周圍是環肌,按摩時,要在嘴角兩側做半圓形按摩。鼻子的兩側,油質特別容易積存,可稍微用力按摩。眼睛的周圍也是環肌,必須輕壓眉頭,繞著眼睛的周圍按摩。額頭的按摩,也要由內往外做螺旋狀按摩。按摩臉頰時,也要由內往外做螺旋狀按摩。下巴部分也是由內向外做螺旋狀按摩,粗糙處須仔細按摩。脖子也要當作臉的一部分按摩。用手背對著下巴往上輕拍。
面部穴位 按摩後整理
按摩後,用面巾紙將臉部擦拭乾凈。如果不用面巾紙,而用熱毛巾擦臉,不但比較舒服,還能提高按摩的效果。用熱毛巾敷臉,必須在毛巾尚未冷卻之前進行。溫度應注意適當,不可過熱。
彌補面部缺陷按摩法
臉部的肌肉表情。是決定外貌美與年輕的主要因素。只要保持肌肉功能活潑,臉部就不至於有鬆弛感。這除了能展示出動人的儀容外,也能防止皺紋、黑斑及皮膚老化的病症。豐滿的太陽穴是年輕的象徵。幼兒的臉看起來漂亮,是因為太陽穴豐滿多肉。如果太陽穴凹陷狀,則此人的外貌看起來容易比實際年齡蒼老。
那麼怎樣才能使太陽穴位的肌肉豐滿呢?第一,盡量多地作張開嘴巴,收緊下巴的動作;第二,咬緊牙根,嘴唇向側面盡量拉開,以緊閉的方式,把下巴朝前突出,再向斜面、左下、右下運動。第三,做咬緊牙關的動作。把以上的動作重復作八至十次。重復這些動作,能逐漸使太陽穴豐滿,嘴部肌肉也能收縮。
挺直鼻樑的按摩
雙手拇指把鼻孔朝上掀起,使鼻樑上產生斜皺紋。同樣動作重復8至10次。經常做能夠使鼻樑挺直。做這個動作時,臉部其它部分不動。這樣能使鼻尖端正。剛開始時,一定要緩慢進行。為觀察肌肉運動是否正確,可以照鏡子做動作。
美化唇部的按摩
嘟起嘴唇,將兩頰肉內吸。暫時保持這個姿式,然後恢復常態。重復八至十次。把上唇盡量向前突出。也重復八至十次。用雙手提起嘴角,再放下,也重復八至十次。口腔做充氣和吹氣的動作,重復八至十次。
改善額頭皺紋的按摩
眉毛上下運動,盡量的把兩眉抬高,使額頭形成橫向皺紋,保持這種動作一會兒再恢復原狀,重復八至十次、該動作有防止皺紋和青筋暴露的功效。 使眉毛做橫向運動,盡量把眉毛左右拉開,再復原,重復數次。以上動作能夠防止面部皺紋與肌肉鬆弛,也能豐富眉宇之間的表情。
雙眼炯炯有神的按摩
眨眼動作。這種動作,能使眼部神情靈活。先凝視前方,然後用力閉緊雙眼,心裡默念5個數,再睜開眼睛,重復數次。這種運動能使眼睛保持清澈。
眼珠的運動。第一,眼球上下運動,使眼球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垂直地運動。如:用眼睛上看天花板下看地重復數次。第二,眼球左右運動。眼球由左至右,從右至左,水平地運動,重復數次。第三,眼睛斜向運動,把眼睛從右轉到左下,再從左上轉到右下,重復數次。第四,旋轉眼球運動,左轉八遍,右轉八遍。不要轉的太快,以防止頭暈眼花。
消除皺紋的按摩法
這套指壓法,可延緩皺紋的產生,容光煥發。每天定時作二至三次。用手指壓額部發際,雙目微合,視線朝下。然後閉眼,依次輕揉額部。用食指按壓眉上皮膚,按摩眉部。頭後仰,下唇包住上唇,綳緊八至十秒。用手指壓顴骨。先微微眯縫雙眼,然後用勁眯縫雙眼十至十五秒鍾。用掌側按壓耳前二厘米處,同時鼓嘴,然後鬆弛並微笑。頭後仰,綳緊下頦,牙齒緊咬,然後用手輕輕拍頦部。用手掌捂住眼睛停三至五秒,反復三至五次。
美化五官按摩法 保持皮膚光澤
在頭額部、發際下從左太陽穴按摩到右太陽穴。此法不僅能維護皮膚光澤,也能使精神暢快無比。創造清澈的雙眸。指壓眼睛四周,每一個點以指腹輕壓三秒鍾即可。
鼻樑美化按摩法
從眼端至鼻翼的周圍,每一處指壓三秒鍾。做八至十遍。然後,再用中指和食指按摩鼻翼、鼻尖部位,久而久之,能使皮膚美化。眼下指壓,使用中指、食指在顴骨內側,用向上提的方式指壓,能幫助消除眼下肌肉鬆弛。
按摩嘴唇
使用食指和中指,輕輕壓嘴唇四周,並輕揉嘴唇。堅持經常做能使嘴唇細嫩。
人體面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頭維穴的作用:治療目痛、眼跳、頭痛
上關穴的作用:治療耳聾、耳鳴、偏頭痛、上牙痛、面神經麻木
下關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牙痛
翳風穴的作用:治療耳聾、耳鳴、下頜腫痛、面神經麻痹及痙攣
頰車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牙痛、下頜關節緊閉
顴髎穴的作用:治療面部神經麻痹及痙攣、三叉神經痛、牙痛
大迎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牙痛、下頜腫痛、面部浮腫
神庭穴的作用:治療頭痛、鼻病
陽白穴的作用:治療頭痛、目眩、眼跳、夜盲
絲竹空穴的作用:治療偏正頭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的作用:治療眼部諸疾患
四白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經痛
巨髎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淚囊炎
水溝穴的作用:治療昏迷、中暑、休克
上星穴的作用:治療頭痛、目痛、鼻痛
攢竹穴的作用:治療眼部疾患、頭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腫
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療眼部疾患、頭痛
承泣穴 的作用:治療面神經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的作用:治療鼻病、面神經麻痹、面腫
禾髎穴的作用:治療鼻衄、鼻息肉、鼻炎
地倉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口角炎、口腔炎
承漿穴的作用:治療糖尿病、顏面病、牙痛、不語
按摩保持皮膚柔潤,按摩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和吸收營養能力,加速消除疲勞。由於促進了皮下彈性纖維的適當運動,皮膚能保持彈性與光澤。步驟如下:
從額部開始,將一手中指與無名指靠攏,按額紋垂直方向上下按摩。
在眉心處,以中指與無名指繞小圈按摩。
用中指與無名指按摩太陽穴。
用中指與無名指按摩下眼眶處,由內向外。
用中指按摩上眼皮,由內向外。
用中指與無名指上下來回按摩鼻翼外側。
用中指與無名指作螺旋狀按摩面頰部。
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左右來回按摩鼻唇間。
用中指、無名指左右來回按摩下唇與下頜之間。
用中指、無名指上下來回按摩嘴角。
用食指、中指稍用力揉摩耳下唾液腺部位。
按摩頸部,前後左右都按摩到。
以上十二個動作,如能堅持每天按摩,定使皮膚柔潤、新鮮、細嫩,而且無任何副作用。
⑶ 面部所有的穴位
一、頭面部經絡穴位分布
部 位 穴 名 取 穴 主 治
頭部 百會 位於兩耳尖聯機的中點,頭頂中央 應用范圍很廣,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頭痛、頭暈、失眠,及中風、脫肛等病症。
四神聰 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共4個穴位。 有健腦,延緩衰老的功能。治療頭痛、頭昏、健忘、禿發等。
頭維 額角發際上一小指。 頭痛、偏頭痛、頭暈、中風、三叉神經痛、視疲勞等。
面頰部 下關 顴骨弓下緣凹陷處,張口則凹陷消失,閉口則出現,此處便是穴 三叉神經痛、牙痛、中風、面癱、口角歪斜等。
顴髎 眼睛外角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牙痛、面癱、面肌痙攣、黃褐斑、中風、口眼歪斜、視力減退。
頰車� 下頷角骨前方凹陷中,咬牙時有肉隆起處。 牙痛、面癱、口角歪斜、流口水。
眼 部 睛明 眼睛內角旁開0.1分 視力減退、視疲勞、近視、白內障、青光眼等各種眼疾。及黑眼圈、魚尾紋、眼袋等。
攢行 眉頭盡處
竹絲空 眉尾盡處
瞳子髎 眼睛外角旁開0.1分
陽白 眉正中直上一橫指
四白 直視,瞳孔直下一橫指
鼻 部 迎香 鼻翼旁開一小指 感冒鼻塞、流鼻涕、鼻炎、鼻過敏、嗅覺失靈等鼻子疾病
口 部 人中 人中上三分之一處 急救穴,用於昏迷、暈厥、中風、神志不清等,及腰扭傷。
地倉 口角旁開一小指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
承漿 嘴唇下方中央凹陷處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落枕。
⑷ 面部神經麻痹可以按摩哪些穴位
面部神經麻痹發病後,往往口眼歪斜,偏向一側,即一邊面痙攣較甚,症狀較重,對側面部卻較輕。治療重點應在症狀重的一邊,針灸手法採用深刺、重捻。
取穴:合谷、太沖、頰車、地倉、迎香、風池、承漿、陽白、攢竹、印堂、四白。
其中合谷、太沖為循經遠取法,兩穴對頭面的疾患最為有效,《百症賦》說得好:「太沖瀉唇歪以速愈。」
風池、翳風同屬少陽,有疏解風邪之效,並能祛風止痛;陽白、攢竹、四白、地倉、印堂、迎香、承漿,均有疏經調氣的作用。
採用透穴法,還可以加強經氣的通調,如攢竹穿魚腰、地倉透頰車。《玉龍歌》說得清楚:「口眼歪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透頰車。」
視情況需要,有時選擇一些阿是穴配合治療療效更佳。對側面部的症狀較輕,其處理方法是:選取幾個必要的對應穴位,進針較淺,並採用輕針輕捻。總的來說,一般留針半小時為宜,拔出針後必須用艾條點燃溫灸,再進行局部按摩,使局部肌肉鬆弛,達到理順經絡的目的。每天針灸一次,10天為一療程。
一般來說,按上述步驟進行針灸處理,一個療程左右可逐步治癒。
⑸ 面部穴位及作用
大迎穴 :位於嘴角斜下巴骨的凹陷處,主治收緊皮膚、收雙下巴、促進血液循環。
承漿穴 :下顎正中線凹陷處;主治輸通幫助大腸協調、幫助膀胱排出多餘水分;(膀胱一天排尿6——7次是正常;少於5次不正常;超過7次是腎虛的表現)控制激素分泌,保持肌膚張力,預防面部鬆弛,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落枕。
地倉穴 :口角外側旁開0.4寸處;主治抑制食慾、減肥,促進全面部的血液循環以及防止細紋產生。
巨髎穴 :位於眼球正下方,大約與鼻翼平行處;主治雀斑、暗瘡、口眼歪斜。
顴髎穴 :眼外角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主治牙痛、面癱。
聽宮穴 :位於耳珠平行凹陷處;主治牙痛、面癱。
聽會穴 :耳垂前一厘米;主治耳鳴、耳聾、腮腫、面部神經麻痹。
下關穴 :位於耳前一橫指;顴骨凹陷處;主治牙痛、三叉神經痛、嘴唇麻木。
頰車穴 :沿臉部下顎輪廓向上劃就可發現凹陷處;主治浮腫、過多攝人糖類的肥胖者。
人中穴 :人中溝三分之一與三分之二交界處;主治癲狂、昏迷、牙關緊閉、面部浮腫。
迎香穴 :鼻翼旁;消除眼部疲勞,改善眼袋、黑眼圈,主治消除浮腫、鼻塞、預防皮膚鬆弛。
耳門穴 :位於耳珠上方稍前凹陷處;在聽宮穴上方;主治耳鳴、耳聾、耳部疾病、牙痛。
睛明穴 :位於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主治迎風流淚、結膜炎、偏頭痛、眼部疲勞、近視。
絲竹空穴 :位於眉尾處;主治頭痛、目赤腫痛、斜視、魚尾紋。
⑹ 身體409個常見穴位,一個穴位一種病,5分鍾輕松學會穴位按摩
手三陰經 為: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其中兩個和心有關的經脈的穴位數是個位數里最大的一個數,也是古時的至尊數,就是 9 。另一個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數為:20-9=11。這樣的話:手厥陰心包經有:9個穴。手少陰心經有:9個穴。手太陰肺經有:11個穴。
手三陽經 為: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其中大腸經有20個穴位;小腸是大腸的弟弟,少一個,就是19個。三焦經既然有一個"三"字,就是23個穴位。這樣的話:手太陽小腸經有:19個穴。手陽明大腸經有:20個穴。手少陽三焦經有:23個穴。
足上的六條經脈
足三陽經為: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你只要記住4567就行了。也就是說膀胱經 有67個穴位(最多的),胃經 有45個穴位;;本來膽應是大的,但由於是少陽經,有一個少,故是這三條經里最少的一個,比胃經少一個,為44個穴位。
這樣的話:足陽明胃經有:45個穴。足太陽膀胱經有:67個穴。足少陽膽經經有:44個穴。
足三陰經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你只要記住三組數:37、27、27。即:第一組里,3X7=21;第二組的27不動;第三組里,2X7=14。這樣的話:足太陰脾經有:21個穴;足少陰腎經有:27個穴;足厥陰肝經有:14個穴。
頭維穴:治療目痛、眼跳、頭痛
翳風穴:治療耳聾、耳鳴、下頜腫痛、面神經麻痹及痙攣
頰車穴: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牙痛、下頜關節緊閉
顴髎穴:治療面部神經麻痹及痙攣、三叉神經痛、牙痛
上關穴:治療耳聾、耳鳴、偏頭痛、上牙痛、面神經麻木
下關穴: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牙痛
大迎穴: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牙痛、下頜腫痛、面部浮腫
四白穴:治療面神經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經痛
巨髎穴:治療面神經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淚囊炎
水溝穴:治療昏迷、中暑、休克
兌端穴: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牙齦腫痛
神庭穴:治療頭痛、鼻病
承漿穴:治療糖尿病、顏面病、牙痛、不語
胸部腹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治療咳喘、咽喉腫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璣穴:治療咳喘、咽喉腫痛
神藏穴: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慾不振
陽白穴:治療頭痛、目眩、眼跳、夜盲
絲竹空穴:治療偏正頭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治療眼部諸疾患
上星穴:治療頭痛、目痛、鼻痛
攢竹穴:治療眼部疾患、頭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腫
地倉穴: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口角炎、口腔炎
華蓋穴:治療咳喘、胸滿
禾髎穴:治療鼻衄、鼻息肉、鼻炎
梁門穴:治療胃腸脹痛、腹泄、不思飲食
中脘穴:治療胃腸疾患、氣喘
下脘穴:治療胃腸疾患
水分穴:治療水腫、腸鳴、腹痛、腹脹
神闕穴:治療腸鳴、腹痛、腹泄、虛脫
氣海穴:治療泌尿、生殖系統諸症、便秘、虛脫、水腫
膻中穴:治療氣短、哮喘、噎嗝
鳩尾穴:治療胃痛、嘔吐、氣喘、胸滿
上脘穴:治療胃腸疾患
瞳子髎穴:治療眼部疾患、頭痛
承泣穴:治療面神經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治療鼻病、面神經麻痹、面腫
關元穴:治療泌尿、生殖系統諸症、虛脫、體質虛弱
中極穴:治療泌尿、生殖系統諸症、下腹痛、水腫
曲骨穴:治療遺精、赤白帶、尿閉
雲門穴:治療咳嗽、喘息、胸悶
期門穴:治療胸肋痛、嘔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治療腹滿、嘔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門穴:治療嘔吐、腹脹、腰冷背痛
太乙穴:治療胃腸疾患
天樞穴:治療胃腸疾患、水腫、月經不調
大橫穴:治療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橫骨穴:治療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遺精、尿閉
人迎穴:治療咽喉腫痛、高血壓
缺盆穴:治療咳喘、胸滿、項強
水突穴:治療咽喉腫痛、咳喘、頸腫
外陵穴:治療臍周痛
帶脈穴:治療婦女經帶病、腰肋痛
水道穴:治療小腹脹滿、尿閉、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府舍穴:治療腹痛
氣舍穴:治療咽喉腫痛、咽食不利、頸項強痛
氣戶穴:治療咳喘、胸肋脹痛
中府穴:治療咳嗽、喘息、胸痛
靈墟穴: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慾不振
神封穴: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慾不振
氣沖穴:治療陰莖腫痛、睾丸痛、婦女經漏胎產諸症
沖門穴:治療腹脹痛、尿閉
人體背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治療哮喘
秉風穴:治療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治療肩胛痛、手麻、耳鳴、耳聾、上肢痛
臑俞穴:治療肩臂酸痛
膈俞穴:治療咳嗽、吐血、盜汗、肋痛、嘔吐、膈肌痙攣
魂門穴:治療腸鳴、嘔吐、胸背痛
脾俞穴:治療腹脹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肩井穴:治療頭項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關元俞穴:治療腰痛、便秘、腹泄、腹脹
膀胱俞穴:治療膀胱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強痛
秩邊穴: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
白環俞穴:治療遺精、白帶、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癱瘓
會陽穴:治療痛經、性機能減退、便血、腹泄、痔瘡
胳膊手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商陽穴:治療手痛麻、腦充血
少商穴:治療喉啞、麻痹、嘔吐、呃逆
合谷穴:治療中風、感冒、頭痛、牙痛、月經閉
陽溪穴:治療手痛麻、耳目齒痛
陽池穴:治療感冒、上肢、手腕關節炎
曲池穴:治療肘中痛、月經不調、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治療肩臂不舉、肩痛、中風、齒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治療神經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治療風濕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貞穴:治療肩關節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治療頸椎病、手臂不舉
消濼穴:治療頸痛、麻痹、頭痛
清冷淵穴:治療肩痛、頭痛
天井穴:治療喘息
中魁穴:治療手指不伸
支溝穴:治療大便秘結、手足倦怠
四瀆穴:治療齒痛、肘臂痛
京門穴:治療腰肋痛、腸鳴、腹泄
三焦俞穴:治療腹脹、嘔吐、腹泄、腰脊強痛
氣海俞穴:治療腰痛、痔瘡
肩中俞穴:治療肩背痛、咳嗽、視物不清
肩外俞穴:治療肩胛痛、上背部痛、頸項強痛、上臂痛
手三里穴:治療齒痛、半身不遂
少澤穴:治療口乾、前臂痛、小指痛、頭痛
液門穴:治療手臂痛、頭痛、齒痛
前谷穴:治療吐血、耳鳴、手痛
後溪穴:治療肘臂痛麻、耳聾
中渚穴:治療頭痛、耳聾、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治療腕痛、麻痹、指腫
內關穴:治療半身不遂、臂痛、心臟病
大陵穴:治療心臟病、熱病
神門穴:治療失眠、頭暈痛、心臟病
勞宮穴:治療中風、齒痛
少商穴:治療喉啞、麻痹、嘔吐、呃逆
陽谷穴:治療臂痛、腕痛、暈眩、耳聾、耳鳴
養老穴:治療肩臂痛麻、弱視
外關穴:治療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治療肘臂痛、頭痛、感冒
尺澤穴:治療咳嗽、哮喘、中風、吐血
小海穴:治療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靈穴:治療肘關節傷痛
尺澤穴:治療咳嗽、哮喘、中風、吐血
曲澤穴:治療肘痛、熱病
少海穴:治療頭目眩暈、頸椎病、肘攣手顫、心痛
間使穴:治療調經、心臟病、中風、液腫
列缺穴:治療頭痛
魚際穴:治療齒痛、頭痛
少府穴:治療心臟病
人體腿部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治療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陰市穴:治療腿痛、水腫、糖尿病
梁丘穴:治療膝部麻痹
犢鼻穴:治療腳氣、膝關節痛麻、水腫
足三里穴:治療腳氣、麻痹、各種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虛穴:治療四肢痛麻、腰痛、腸胃病
條口穴:治療肩臂不舉、不肢痛麻、胃腸病
豐隆穴:治療下肢痙攣、痛麻
下巨虛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腦貧血
環跳穴:治療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膝陽關穴:治療膝關節炎、下肢麻痹、腳氣
地機穴:治療小腿痛麻、胃腸病
陽陵泉穴:治療半身不遂、關節炎
解溪穴:治療腳痛、頭暈痛、便秘
沖陽穴:治療胃脹、足麻痹
陷谷穴:治療胸脹痛、盜汗
內庭穴:治療腿腫、頭痛、轉筋
箕門穴:治療腿痛、生殖器病
足三里穴:治療腳氣、麻痹
血海穴:治療一切血病、婦科病
陰谷穴:治療膝痛、陽痿、帶下
風市穴:治療下肢麻木
陰陵泉穴:治療糖尿病、腰病
中瀆穴:治療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漏谷穴:治療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陰交穴:治療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
三陽交穴:治療小腿痛、頸椎痛
陽輔穴:治療腰腿痛
懸鍾穴:治療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復溜穴:治療下肢麻痹、浮腫、虛脫、盜汗、腹瀉、腰痛
太溪穴:治療四肢麻痹
照海穴:治療下肢病、腎病
公孫穴:治療一切氣病
環跳穴:治療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經活血、神經痛
承扶穴: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殷門穴: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痛
委中穴:治療腰背痛
築賓穴:治療腿痛
承山穴:治療內外傷痛
飛揚穴:治療腳氣、眩暈、小腿無力
跗陽穴:治療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侖穴:治療頭痛、眩暈、腰痛
申脈穴:治療痙攣、此穴主伸展一切
浮郄穴:治療便秘、膝關節痛、吐瀉、坐骨神經痛
委陽穴:治療膝關節痛、此穴解熱
合陽穴:治療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治療一切筋痛
金門穴:治療癲癇、筋病
京骨穴:治療腳痛
仆參穴:治療足跟骨痛
腳部足底穴點陣圖及作用功效
湧泉穴:治療高血壓、呃逆、此穴主將一切
丘墟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治療腳痛、頭暈痛、便秘
中封穴:治療全身麻痹、腰痛、遺尿
沖陽穴:治療胃脹、足麻痹
足臨泣穴:治療全身麻痛、眩暈
陷谷穴:治療胸腹痛脹、炎腫、盜汗
太沖穴:治療腰痛、調經
內庭穴:治療腿腫、頭痛、轉腹
行間穴:治療便秘、腹痛、腰痛
俠溪穴:治療耳聾、頭暈痛、下肢麻痹
厲兌穴:治療足痛、腦貧血、麻痹多夢
1、美容穴——天容
2、腰椎盤突出穴——筋縮
3、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澤
4、急性咽喉腫痛穴——少商、關沖、湧泉
5、咳喘穴——中府
6、急性扁桃體炎穴——中渚
7、補氣穴——經渠、氣海
8、夜間 咳嗽穴——魚際
9、明目穴——中渚
10、感冒、白內障穴——肩髃
11、白發穴——浮白
12、乳腺炎穴——天池
13、暈車穴——關沖
14、膽囊炎穴——日月、肝俞
15、急性胃痛、急性腸炎穴——曲澤
16、疲勞穴——液門
17、腰酸穴——風市
18、高血 脂穴——環跳
19、慢性肝炎穴——三陰交
20、化痰穴——豐隆
21、消化不良穴——率谷穴
22、 抽筋、扭筋穴— —陽陵泉
23、鼻出血穴——內庭
24、蕁麻疹穴——太沖、風池
25、口腔潰瘍穴——間行
26、痛經穴——蠡溝、帶脈
27、腰背痛穴——委中
28、瘙癢、調節血液穴——血海
29、心臟供血不足穴——神道
30、肌肉萎縮穴——大都
31、外腳踝關節穴——丘墟、外關、解溪
32、痛風穴——復溜、築賓
33、老花眼穴——光明
34、性功能穴——會陰、地神
35、冠心病穴——雲門
36、心臟補血穴、抑鬱穴——極泉、
37、落枕、偏頭痛穴——外關
38、腎結石穴——築賓
39、甲亢穴——天柱
40、電腦病穴——天窗
41、精神病穴——湧泉
42、中風穴——百會
43、口眼歪穴——頰車
44、水腫穴——承漿
45、靜脈曲張穴——太淵
46、老人痴呆穴——老人穴
47、耳炎穴——前谷
48、黃褐斑穴——天容
49、半身不遂穴-----風市、足三里
50、心肌梗塞穴——極泉、膻中
51、中暑穴——十宣、人中
⑺ 按摩哪個穴位可緩解面部神經痛 老中醫告訴你
按摩是現在很多人選擇緩解疲勞的方式,不可否認的是按摩確實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很多人也願意花錢去進行按摩,去放鬆一下自己,因為生活的壓力問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關於按摩哪個穴位可緩解面部神經痛,下關穴主治病症是什麼?
預備式:坐位,雙目微閉平視,放鬆心情,調勻呼吸,靜息1~2分鍾。
揉按頰車穴:用雙手拇指分別放在同側頰車穴上,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鍾。功效:解痙止痛,消腫除煩。
揉按下關穴:按摩穴位可以治療三叉神經痛嗎?用雙手食指或中指分別放在同側下關穴上,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鍾。功效:疏風清熱,解痙止痛。
推印堂穴:以一手拇指指腹放於印堂穴上,其餘4指附於對側目外,適當用力自印堂向上推至發際處,反復推20~30次。功效:祛風開竅,安神寧志。
合按內、外關穴:用一手中指和拇指指尖,放在對側外關穴和內關穴,對合用力按壓0。5~1分鍾,雙手交替進行。功效:和胃理氣,安神鎮痛。
很多朋友有過這樣的經歷:偶爾打哈欠、大笑、打噴嚏或者咀嚼硬食,或風寒外襲等誘因,不慎造成了下頜關節的脫位。下頜關節脫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掉下巴”,這種情況的發生多是由於下頜關節韌帶鬆弛,起不到固定關節的作用了。
如果不僅是治療以固其本,很容易就形成了習慣性的下頜關節脫位,到那時候再想要恢復就很難了。對於常出現這種情況的朋友,就可以經常刺激下關穴,以收強壯局部經筋、溫散局部風寒、健固下頜關節之效。
下關穴是主治耳前、顴骨及下部經筋失靈不可或缺的腧穴,對於因痙病、破傷風、中風閉證等造成的牙關緊閉以及下頜關節炎、三叉神經痛及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等病症,均具有一定的緩解效果。如果大家出現了上述病症,就可按照以下的方式來刺激下關穴。
刺激穴位時可採取點按的方式,將拇指的指腹放在下關穴的位置,用一定的力度持續按壓穴位3-5秒後松開,休息3秒後再進行按壓,一按一松為一個循環,重復5-10分鍾。或者選擇按揉的方式,同樣將拇指指腹放在穴位處,然後以下關穴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度旋轉按揉,每次5-10分鍾即可。
⑻ 面癱如何按摩按摩那些穴位
1、按摩百會穴
這個穴位位於頭頂正中線和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患者端坐在椅子上,用手掌按摩百會穴,每次都要沿著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50圈,每天進行2~3次,可以疏通經絡,緩解面癱病情。
2、按摩風池穴
風池穴位於枕骨的下方,對這個穴位進行適度的按摩,可以促進肌肉的放鬆,對於面癱的緩解也有一定的幫助。
3、按摩翳風穴
這個穴位位於耳垂的下方,被耳垂掩蔽。對這個穴位進行適度的按摩,可以有效的緩解耳聾、耳鳴、口歪眼斜、牙痛等不適症狀。所以出現面癱疾病,導致口歪眼斜時,對這個穴位堅持按摩能很好的緩解病情。
4、按摩陽白穴
這個穴位在瞳孔直上,眉上一寸處。對這個穴位進行適度的按摩,可以生氣壯陽,緩解口歪眼斜、眼瞼下垂、頭痛等不適症狀,面癱患者一般會有口歪眼斜的症狀,所以堅持對陽白穴進行按摩,也可以緩解面癱病情。
5、按摩四白穴
這個穴位位於眼眶下緣正中一橫指的地方,堅持對這個穴位進行按摩,可以緩解眼睛過度疲勞導致的視力下降的症狀,還可以緩解口歪眼斜、頭痛眩暈等症狀,所以面癱患者堅持對這個穴位進行按摩,也能緩解病情。
⑼ 臉部穴點陣圖
印堂穴
位置: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健腦醒神,安神定志,明目開竅。適用於前頭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等病症。
感覺:按壓有酸脹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開5分,鼻唇溝內。
主治: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適用於感冒、鼻炎、鼻塞、嗅覺不靈、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鼻子不聞香臭,經按壓有「通氣」感。
水溝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
主治:常用於小兒驚風、中暑、中風、面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的治療與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內眥旁上方0.1寸處。
主治:常用於目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攢竹穴
位置:在眉頭,當眶上切跡處。
主治:常用於頭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腫痛、視物不清、流淚、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百會穴預防過量飲食、便秘
左右兩耳洞向上升,在頭部連結後的那條線的頂點,即是百會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預防飲食過量。
攢竹穴緩和眼睛的疲勞和浮腫
眉頭下方凹陷之處即是。眼睛疲勞以及頭痛,都會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腫。此穴位可以緩和不適。
太陽穴消除眼睛疲勞、浮腫
眼睛與眉毛間的側面,向後約1橫指處,快接近發際處。此穴位可促進新陳代謝。
承泣穴眼袋鬆弛
位於眼球正下方,約在眼廓骨附近。由於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鬆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機能,從而防止眼袋鬆弛。
球後穴提高小腸的機能
眼尾正下方,臉頰頭下處。能調整小腸機能,幫助吸收。
迎香穴減輕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邊即是。此穴位不僅可以消除眼部浮腫、預防肌膚鬆弛,還能減輕肩膀酸痛。
頰車穴消除臉頰的浮腫
沿臉部下顎輪廓向上滑,就可發現一凹陷處,即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攝取過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倉穴抑制食慾
嘴角旁約0.5cm處即是。胃部如果持續處於高溫狀態,就會促進食慾,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溫、抑制食慾。
承漿穴消除胸部浮腫
下唇與下顎的正中間凹陷處即是。它能控制荷爾蒙的分泌,保持肌膚的張力,預防臉部鬆弛。
天突穴促進水分的排除
位於喉斜下方肌膚
有些女性看上去苗條,可能並不是她的身材果然細瘦,而是她擁有了一張小小的瓜子臉,因此,小臉美人一直是女性的追求。現在,你不用再去羨慕,只要你有一份執著的心,你也能心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