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治療面神經炎
治療面神經炎的方法一般情況下可以採用葯物、針灸、理療等,具體的要根據每個病人的病情病因來決定面神經炎的治療方法。你可以到南京 軍區機關醫院專業面神經醫院去咨詢專業醫師的治療建議。
面癱的治療一般情況下可以採用葯物、針灸、理療等,具體的要根據每個病人的病情病因來決定面癱的治療方法。你可以到南京軍區機關醫院 專業面神經醫院去咨詢專業
Ⅱ 左側面神經炎臉部麻木怎麼治療
可以用中葯治療,可以試試面神經激活療法治療,這種治療方法效果挺好的。
Ⅲ 左側面神經損傷
主要進行抬眉訓練、閉眼訓練、聳鼻訓練、示齒、努嘴、鼓腮等訓練。葯物治療主要是服用營養神經的葯,如神經節苷脂、維生素B、鼠神經生長因子等。在服葯期間,忌辛辣刺激食物如白酒、大蒜、海鮮、濃茶、麻辣火鍋等。用毛巾熱敷臉,每晚 3-4 次,勿用冷水洗臉,遇到寒冷天氣時,需要注意頭部保暖。多食新鮮蔬菜、粗糧、黃豆製品、大棗、瘦肉等。 平時面癱患者需要減少光源刺激,如電腦、電視、紫外線等
Ⅳ 面部左側三叉神經痛怎麼治療
三叉神經痛患者經確診為三叉神經痛後,主要治療方法有以下幾點。第一是葯物治療,也是早期最可取的治療方法之一,通常以《卡馬西平》等葯物為主,但副作用大,患者需要定時檢查肝功能,且治療率為40%-50%,起到緩解作用,後期葯量加大且葯效會減少。二是微創治療《射頻》《球囊壓迫》等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但術後並發症多,面部神經傷害大。三是MVD手術即《顯微血管減壓術》此手術針對三叉神經受到血管壓迫,將壓迫血管與三叉神經(用特殊材料)分離。該手術屬於微創手術。同樣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且術後無並發症。保留患者面部神經功能。
Ⅳ 面部神經痙攣怎麼治
面部神經痙攣是怎麼回事,該怎麼治療?
面神經痙攣又稱面肌痙攣主要是一側面部肌肉不自主的抽動,通常抽動從眼輪匝肌開始出現不自覺的閉眼眨眼現象,漸漸地可蔓延到整側面部包括頸部神經肌肉抽搐可出現嘴角歪的現象。
面部神經抽搐的治療
1、葯物治療。葯物治療一般採取西葯口服的方法對病情進行控制,主要使用抗癲癇葯物來抑制神經的間歇性抽搐,患者在短時間內症狀可以得到明顯緩解。但葯物治療也存在諸多隱患,有些患者時常出現葯疹、低熱、淋巴結腫大等不良反應,這種葯物治療的方法主要用於輕度症狀和保守治療的患者。
2、針灸療法。臨床研究表明,針刺和穴位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面癱症狀。但此種治療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在緊張、恐懼、飢餓、疲勞或針灸不耐受等均不能接受治療。所以,此種治療方法適用於心理素質高、病情輕、發病時間不到一周的患者。
3、外科治療。外科手術經治療後,大部分能逐漸恢復面部神經不同程度的功能,患者的症狀可以得到明顯改善。但此種方法風險較高,手術過程容易造成聽覺神經損傷,造成過度或永久性聽力喪失、耳聾、耳鳴,以及術中出血、術後眩暈或顱內感染等症狀。
Ⅵ 四個月面癱未冶好,肌肉萎縮很嚴重,怎麼辦
專家答疑
面癱後遺症肌肉萎縮怎麼辦
面癱後遺症是指面神經功能沒能完全恢復所遺留的狀態。面癱往往不能自愈,只能通過後期保健和鍛煉恢復一定的功能,或者通過手術進行治療。
面神經麻痹的後遺症可以通過紅外線療法、超短波電療法、微波療法和激光療法等物理方法進行治療,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環,促進神經電活動,延緩肌肉萎縮。同時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面部按摩及面肌的鍛煉。針灸和中醫葯對面癱的恢復有一定作用,可在中醫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注意防護,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注意麵部防寒、保暖、外出帶圍巾、口罩、帽子,避免風直接吹面部,少吃或不吃冰凍飲料或食物等。早期治療往往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後遺症較為嚴重的患者可以進行面神經減壓術或改道術來促進面神經恢復,必要時可進行神經移植術來幫助恢復面部表情。方法包括面神經減壓術、面神經吻合術,神經移植肌肉內植入術對整復某些外傷性面癱也有其臨床應用價值,如腓腸神經移植眼輪匝肌植入術,神經支配的游離肌肉移植技術可將股薄肌植入面部,並與對側面神經和/或同側三叉神經下頜支接合,可以獲得一定的效果。
Ⅶ 面癱可以根治嗎
面癱可以治癒。面肌抽搐又稱半側顏面痙攣或面肌痙攣,是面癱的一種體症,為陣發性半側面肌的不自主抽搐,通常抽搐僅限於一側面部,無神經系統其他陽性體征。臨床表現:原發性面肌抽搐病人多數在中年以後起病,女性較多。病起時,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逐漸緩慢地擴散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為人注意,嚴重者甚至可及同側的頸闊肌。抽搐的程度輕重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自主運動而加劇,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入睡後抽搐停止。兩側面肌均有抽搐者甚少見。若有,往往是一側先於另一側受累。少數病人,於抽搐時伴有面部輕度疼痛,個別病例可伴有頭痛,病側耳鳴。神經系統檢查,除面部肌肉陣發性的抽搐外,無其他陽性體征發現。少數病例於病程晚期可伴有患側肌輕度癱瘓。本病為緩慢進展的疾患,一般均不會自然好轉,如不給予治療,部分病例於病程晚期患側面肌麻痹,抽搐停止。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面癱是很好治癒的,面癱的治療:(1)理療急性期面神經水腫,局部循環障礙,應改善局部循環、消除水腫,以保護神經。可在起病最初幾天內用太陽燈、透熱、超短波,作局部微溫熱治療,以後改用碘化鉀等在莖孔乳突部位作離子透入。(2)葯物治療。(3)蓋眼患側閉眼不嚴,應塗眼膏,睡眠時用紗布作眼罩保護患眼。(4)針炙按摩起病4周內可行針刺治療,取頰車、下關、地倉、陽白、聽全、魚腰等,配合谷;也可面部按摩;同時囑患者對鏡作面部各種表情動作訓練。
Ⅷ 面神經炎怎麼辦
幫忙點個採納,謝謝!
面神經炎臨床見周圍性面癱。可見於任何年齡,無性別差異。多為單側,雙側者甚少。發病與季節無關,通常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可於數小進內達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側外耳道耳後乳突區疼痛,常於清晨洗漱時發現或被他人發現口角歪斜。檢查可見同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因眼輪匝肌癱瘓,眼裂增大,作閉眼動作時,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而眼球則向外上方轉動並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溢出眼外。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被牽向健側。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動作,鼓腮進病側口角漏氣,進食及嗽口時湯水從病側口角漏出。由於頰肌癱瘓,食物常滯留於齒頰之間
一般預後良好,通常於起病1~2周後開始恢復,2~3月內痊癒。約85%病例可完全恢復,不留後遺症。但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後較差,有的可遺有面肌痙攣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現為病側鼻唇溝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側,眼裂變小,易將健側誤為病側;後者病側面肌不自主抽動,緊張時症狀更明顯,嚴重時可影響正常工作。少數病側還可出現「鱷淚征」即進食時病側眼流淚,可能為面神經修復過程中神經纖維再生時,誤入鄰近功能不同的神經鞘通路中所致。肌電圖檢查及面神經傳導功能測定對判斷面神經受損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復的程度,有相當價值,可在起病兩周後進行檢查。
治療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面神經的炎症和水腫為主,後期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為其主要治療原則。
(一)激素治療:強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0-315mg)1/d,口服,連續7-10天。注意葯逐漸停葯,切不可突然停葯。如果患者是兒童,多不主張採用激素,
(二)改善微循環,減輕水腫:可用706代血漿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靜滴1/d,連續7~10天,亦可加用脫水利尿劑。
(三)神經營養代謝葯物的應用:維生素B150-100mg,維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膽鹼250mg,輔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療: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直流電碘離子導入,以促進炎症消散。亦可用晶體管脈沖治療機刺激面神經干,以防止面肌萎縮,減輕癱瘓側肌受健側肌的過度牽引。
(五)針刺治療:取翳風、聽會、太陽、地倉、下關、頰車、並配曲池、合谷等穴。
(六)血管擴張劑及頸交感神經節阻滯:可選用妥拉蘇林25mg或煙酸100mg,口服,3/d或患側頸星狀神經節阻滯,1/d,連續7-10日。
恢復期除上述治療外,可口服vitB1、vitB8各10-20mg,3/d;地巴唑10-20mg,3/d。亦可用加蘭他敏2.5-5mg,肌注,1/d,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
此外,保護暴露的角膜,防止發生結、角膜炎,可採用眼罩,滴眼葯水,塗眼葯膏等方法。對長期不恢復者可考慮行神經移植治療。一般取腓腸神經或鄰近的耳大神經,連帶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經分支,計有效率約60%左右。
Ⅸ 面神經炎有什麼辦法治療
疾病概述:
面神經炎又稱Bell麻痹,系指莖孔以上面神經管內段面神經的一種急性非化膿性炎症。
病因病理:
面神經炎在腦神經疾患中較為多見,這與面神經管是一狹長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結構有關,當岩骨發育異常,面神經管可能更為狹窄,這可能是面神經炎發病的內在因素。面神經炎發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有人根據其早期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及軸空有不同程度的變性,推測可能因面部受冷風吹襲,面神經的營養微血管痙攣,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但一直未分離出病毒。近年來也有認為可能是一種免疫反應。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則系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使膝狀神經節及面神經發生炎症所致。
臨床表現:
可見於任何年齡,無性別差異。多為單側,雙側者甚少。發病與季節無關,通常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可於數小進內達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側外耳道耳後乳突區疼痛,常於清晨洗漱時發現或被他人發現口角歪斜。檢查可見同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因眼輪匝肌癱瘓,眼裂增大,作閉眼動作時,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而眼球則向外上方轉動並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溢出眼外。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被牽向健側。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動作,鼓腮進病側口角漏氣,進食及嗽口時湯水從病側口角漏出。由於頰肌癱瘓,食物常滯留於齒頰之間。
若病變波及鼓索神經,除上述症狀外,尚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蹬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時,因蹬骨肌癱瘓,同時還可出現同側聽覺過敏。膝狀神經節受累時除面癱、味覺障礙和聽覺過敏外,還有同側唾液、淚腺分泌障礙,耳內及耳後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位帶狀皰疹,稱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
診斷和鑒別:
根據起病形式和臨床特點,診斷多無困難。但需與下述疾病鑒別:
一、中樞性面癱:
系由於對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所致,僅表現為病變對側下組面肌癱瘓。
二、與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性面癱相鑒別:
(一)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可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但常為雙側性,絕大多數伴有其他顱神經及肢體對稱性癱瘓和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等。
(二)橋腦損害:橋腦面神經核及其纖維損害可出現周圍性面癱,但常伴有橋腦內部鄰近結構,如外展神經、三叉神經、錐體束、脊髓丘系等的損害,而出現同側眼外直肌癱瘓、面部感覺障礙和對側肢體癱瘓(交叉性癱瘓)。見於該部腫瘤、炎症、血管病變等。
(三)小腦橋腦角損害:多同時損害三叉神經、位聽神經、同側小腦及延髓,故除周圍性面癱外,還可有同側面部痛覺障礙、耳鳴、耳聾、眩暈、眼球震顫、肢體共濟失調及對側肢體癱瘓等症狀,稱「小腦橋腦角綜合征」,多見於該部腫瘤、炎症等。
(四)面神經管鄰近的結構病變:見於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術及顱底骨折等,可有相應的病史及臨床症狀。
(五)莖乳孔以外的病變:見於腮腺炎、腮腺腫瘤、頜頸部及腮腺區手術等。除僅有周圍性面癱外,尚有相應疾病的病史及臨床表現。
治療: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面神經的炎症和水腫為主,後期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為其主要治療原則。
(一)激素治療:強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連續7-10天。
(二)改善微循環,減輕水腫:可用706代血漿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靜滴1/d,連續7~10天,亦可加用脫水利尿劑。
(三)神經營養代謝葯物的應用:維生素B150-100mg,維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膽鹼250mg,輔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療: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直流電碘離子導入,以促進炎症消散。亦可用晶體管脈沖治療機刺激面神經干,以防止面肌萎縮,減輕癱瘓側肌受健側肌的過度牽引。
(五)針刺治療:取翳風、聽會、太陽、地倉、下關、頰車、並配曲池、合谷等。
(六)血管擴張劑及頸交感神經節阻滯:可選用妥拉蘇林25mg或煙酸100mg,口服,3/d或患側頸星狀神經節阻滯,1/d,連續7-10日。
恢復期除上述治療外,可口服vitB1、vitB8各10-20mg,3/d;地巴唑10-20mg,3/d.亦可用加蘭他敏2.5-5mg,肌注,1/d,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
此外,保護暴露的角膜,防止發生結、角膜炎,可採用眼罩,滴眼葯水,塗眼葯膏等方法。對長期不恢復者可考慮行神經移植治療。一般取腓腸神經或鄰近的耳大神經,連帶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經分支,計有效率約60%左右。
預後預防:
增強體質,寒冷季節注意顏面及耳後部位保暖、避免頭朝風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發病或復發。
一般預後良好,通常於起病1~2周後開始恢復,2~3月內痊癒。約85%病例可完全恢復,不留後遺症。但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後較差,有的可遺有面肌痙攣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現為病側鼻唇溝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側,眼裂變小,易將健側誤為病側;後者病側面肌不自主抽動,緊張時症狀更明顯,嚴重時可影響正常工作。少數病側還可出現「鱷淚征」即進食時病側眼流淚,可能為面神經修復過程中神經纖維再生時,誤入鄰近功能不同的神經鞘通路中所致。肌電圖檢查及面神經傳導功能測定對判斷面神經受損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復的程度,有相當價值,可在起病兩周後進行檢查。
祝你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