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面部穿刺手術是怎麼做的

面部穿刺手術是怎麼做的

發布時間:2022-12-10 15:09:48

A. 做兒子的心疼媽媽,求專家分析(分不是問題,要多少,給)

去正規大醫院,治療方法很多的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常識

由於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學和病理學至今還不清楚,所以,治療的目的應是長期鎮痛。鎮痛的方法至今仍是多種多樣。可大概分為無創和有創治療方法。無創治療方法包括葯物治療、中醫中葯針灸療法、理療等。適用於病程短、疼痛較輕的患者。也可作為有創治療方法的補充治療。有創治療方法包括手術療法、注射療法和射頻熱凝療法。
一、一般療法

(一) 葯物療法

1.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 開始每日2次,以後可每日3次。每日0.2~0.6g,分2~3次服用,每日極量1.2g。服葯24~48h後即有鎮痛效果。
2.苯妥英鈉(sodium phenytoin) 別名大侖丁(dilantin),為白色粉末,無臭,味微苦。易溶於水,幾乎不溶於乙醚或氯仿,在空氣中易潮解。

(二)中葯治療

祖國醫學認為,三叉神經痛屬「頭痛」、「偏頭痛」、「面痛」等范疇。古醫書中有「首風」、「腦風」、「頭風」等名稱記載,如《素問.風論》:「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1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有些三叉神經痛患者,經服用中葯後可收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可使疼痛發作停止或減輕。有的臨床醫師採用內服中葯治療三叉神經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醫對於本病主張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的類型,給與針對性的治療。
對於風邪外襲型,主張治宜活血化瘀,祛風止痛。可採用加味吳茱萸湯(黨參、川芎各25g,吳茱萸、白芷、天麻各18g,乾薑、薄荷、防風各12g,丹參、香附各20g,赤芍15g,鉤藤30g,細辛3g),或可採用白附子10g,僵蠶10g,天麻10g,防風10g,白芷10g,細辛10g,膽南星10g,地龍10g,川芎10g,全蠍3g。
對於肝火上炎型,採用滋陰潛陽,降火熄風。可採用全蠍5g,蜈蚣2條,僵蠶、地龍、川芎、牛膝、生地、白芍、白術各15g,制川烏10g,白芷、天麻、制半夏各10g,細辛4g,鉤藤20g,石決明30g(先煎)。也可採用白僵蠶、蔓荊子、炒沒葯、龍膽草、白蒺藜各9g,白芷12g,白芍、生地黃各15g,石決明(先煎)30g,全蠍6g,甘草3g。

(三)針灸治療

1.普通針刺療法 針灸治療在臨床上應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穴:風池、翳風、下關、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陽,陽白,撈竹,頭維。第2、3支疼痛者加太陽、四白、下關、聽 會、地倉、承漿、迎香。行重刺激法,並留針,也可用電刺激治療機作電針治療。
2.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 針刺眶上孔,眶下孔、後上齒槽孔及頦孔,直接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待出現同側分支的分布區疼痛及麻脹反應,而獲迅速的鎮痛效果。所持針刺手法,系提插捻轉強刺激,不論陰陽補瀉,對初針患者採用卧位,手法宜輕,以免引起暈針,或產生懼怕情緒。

二、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療法

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是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常用方法。注射的部位主要是三叉神經分支通過的骨孔,如眶上孔、眶下孔、下齒槽孔、頦孔、翼齶孔等。所用葯物包括無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鏈黴素等。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治療止痛范圍局限,其效果與操作者的技術水平和患者的病情程度也關系密切,因此,多數病人在半年至2年內復發。
三叉神經周圍支阻滯根據注射部位分為:眶上神經阻滯術,眶下神經阻滯術,後上齒槽神經阻滯術,上頜神經阻滯術,頦神經阻滯,下齒糟神經阻滯和下頜神經阻滯術。

三、半月神經節阻滯療法

概述
採用半月神經節阻滯治療三叉神經痛目前己在國內外廣泛使用,多年來,這一注射療法已被證明是有效的,它的確能恆久地治癒三叉神經痛。但因其注射技術較難掌握,主要是穿刺操作的准確性難以把握,因此,治療效果隨著各人的技術不同而大有出入。經卵圓孔刺入顱腔內的半月神經節,注入甘油、無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阿黴素等神經毀損葯物,以阻滯三叉神經第2、3支甚至全部的三支,可獲得長時間的阻滯效果。用於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頜面部癌痛及帶狀皰疹後遺痛。
治療適應證 1、本注射療法適用於一切較嚴重而頑固的三叉神經痛患者,尤其是具有開顱手術禁忌的老弱及慢性病患者。2、三叉神經痛同時累及第2、3支,1、2支或全部3支,並經各周圍支阻滯無效者。3、頑固的面部帶狀皰疹後三叉神經痛。
並發症 半月神經節阻滯可能引起的一些並發症,大多是由於穿刺(無儀器定位的徒手穿刺)方向不準或進針過深損傷附近的血管、腦神經和組織,或乙醇(我院使用安全性高的葯物——醫用高純度甘油)劑量較大並流入蛛網膜下隙引起損害。並發症的發生率是非常低的。半月神經節阻滯的並發症經過努力大多可以避免。

並發症主要有: 阻滯范圍內感覺喪失或異常;眩暈綜合征;咀嚼困難 ;腦神經損害;.同側角膜炎、角膜潰瘍等。
注射療法和開顱手術的關系是可以互相補充的。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近年來已很少。適用於開顱手術的患者,都應先行注射治療,凡行開顱手術未能成功者,或手術治療效果不好,或手術後復發的患者,注射療法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射頻熱凝療法

概述
射頻熱凝療法是利用高溫作用於神經節、神經乾和神經根等部位,使其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目前,射頻熱凝療法在臨床較廣泛,熱凝術的治療效果良好,但並發症較多,目前尚無死亡的病例報道。雖然復發率較高,由於操作方便,可重復實施,最終達到鎮痛的目的。

不良反應及並發症
1、操作中疼痛 本方法需取得患者配合。治療前應講清楚,在局部麻醉下施行此種治療具有一定的痛苦,必須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並注意從60℃開始緩慢加熱,可減少突然高溫所帶來的痛苦。
2、顱內出血 半月神經節內側鄰近海綿竇和頸內動脈,穿刺不慎或進入卵圓孔過深易損傷而出血,嚴重者可形成顱內血腫。(儀器定位穿刺可完全避免)
3、腦神經損害 如面部輕癱等。
4、顱內感染 嚴格無菌操作可防止顱內繼發感染。特別需要注意防止反復穿刺時穿刺針穿破頰黏膜將口腔內細菌帶入顱內。
5、帶狀皰疹 可在手術後數日出現在患區,其機理尚不清楚。局部可塗甲紫或可的松軟膏,數日即可癒合。
6、角膜炎 半月神經節熱凝術的一個較為嚴重的並發症即是角膜反射消失,嚴重者可引起麻痹性角膜炎,最終可導致患者失明。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控制加熱的溫度和時間,並隨時查看角膜反射的變化。已發生角膜反射喪失者,要囑患者帶眼鏡,使用眼膏保護角膜,防止角膜炎。有的角膜反射消失後需數個月才逐漸恢復。
7、 面部感覺障礙 大多數患者治療後可有不同程度的面部感覺障礙。在Menzel總結的315例中,治療後大約93.1%患者面部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感或燒灼感。
因此,在治療前,患者及家屬有權向主治醫生了解治療可能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五、周圍神經撕脫術

有的專家認為供養三叉神經的動脈發生硬化、缺血,以致神經纖維營養代謝紊亂而發生變性。遠心端神經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對血管的壓迫使血供進一步減少,加重神經變性,導致神經纖維脫髓鞘而發生「短路串電」現象。因此,在臨床上出現了周圍神經撕脫術,進行該手術時,應盡可能多地向近心端撕脫,以防止手術後三叉神經痛復發。由於該方法對多支痛或深部痛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捉襟見肘,效果不佳,因此應用不多。

六、半月神經節球囊壓迫法

球囊壓迫法是國際上八十年年代開始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技術。患者採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和控制呼吸。由於穿刺操作者的熟練程度不同,麻醉時間在20分鍾~160分鍾。所以要求麻醉隨時終止,患者盡快清醒。在X線屏幕下進行半月神經節穿刺術。將有針芯的14號穿刺針經面部皮膚穿刺。穿刺針停在卵圓孔,並拔出針芯,經穿刺針將Fogarty球囊放入半月神經節。用注射器接球囊外的導管接頭,注入1~2ml液體,使球囊脹大,形成大約為1×1.5cm的梨形囊(X線屏幕下所見),並維持數分鍾。在壓迫結束後抽出液體,脹大的球囊復原。把球囊與穿刺針一起拔出,壓迫穿刺點止血。整個操作過程均在X線屏幕下進行。手術成功率在90%左右,但半年後復發再次治療有效,遠期效果待觀察。

七、三叉神經根微血管減壓術

自從Dandy 1934年首先提出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根能導致三叉神經痛的論點以後,一些臨床資料也表明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是三叉神經痛的原因之一。許多學者因此採用神經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
(一) 常用方法
目前治療三叉神經痛常用的開顱手術有:經顱中窩三叉神經感覺根切斷術、三叉神經脊束切斷術、三叉神經根解壓術和顱後窩三叉神經根微血管解壓術。
(二)手術操作技術
常規消毒後,採用2%利多卡因作耳後標記線內浸潤麻醉或全麻。沿標記線作切口,用顱骨鑽緊靠乙狀竇後緣鑽開一直徑大約為2cm大的骨窗(將骨屑收集備用)。在手術顯微鏡下將小腦向後上方輕輕牽開,用2~3mm寬頻吸引管的微型腦壓板由此放入達三叉神經根部,自神經出腦橋處向遠端探查血管壓迫及其他病灶情況。在神經與血管之間夾放一塊自體小肌片。將受血管壓迫的神經包繞起來與血管隔開。此時囑患者自己用手撞擊扳機點及做平時易誘發疼痛的某些動作,若無疼痛則達到減壓目的。逐層縫合關閉切口。
(三)影響手術效果主觀滿意度的因素
三叉神經痛行顯微血管減壓治療,雖長期療效各報道不一,但仍可作為一種可行方法應用。以往遠期療效隨訪多偏重客觀因素,缺乏了解患者對治療效果的主觀滿意度,而後者對於從整體判斷三叉神經顯微血管減壓效果也是重要的。影響主觀滿意度的一些因素包括:
1、三叉神經痛是一個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而各種治療方法又均無十分理想效果的一種疾患。因而隨訪中發現,盡管客觀上患者手術後疼痛未徹底消失,留有輕微疼痛或疼痛復發,但疼痛程度輕,又改變了手術前疼痛不能為葯物所控制的狀況,或伴有輕度並發症者,主觀上患者仍對本手術的效果表示滿意。對於這種客觀和主觀上不一致性,患者自我對比手術前那種難以忍受的疼痛與手術後的情況,得出正確的選擇是可以理解的,這也為採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增強了信心。隨訪中患者較高的滿意度表明,此手術仍不失為三叉神經痛治療的較好方法。
2、 手術後早期治癒率並不可靠。隨訪中發現,手術後疼痛未緩解或未完全緩解者大多數表示不滿意。這些患者均為開展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早期的病例。近年來由於注重了受累血管的識別,尤其是那些無名小動脈與三叉神經相交叉或在腦干處相接觸,或多根侵犯血管存在或動脈環隱蔽的情況,對靜脈壓迫電凝切斷,也採用完全切開神經周圍增厚的蛛網膜,以伸直三叉神經根的方法,皆獲得了滿意的效果。
3、在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後,盡管疼痛緩解,如果仍遺留有面部感覺障礙或聽力障礙等並發症,患者是不會滿意的。行血管減壓不僅僅為了緩解疼痛,還必須注意保留神經功能,這是有別於三叉神經痛其他外科方法的重要一點。

八、伽瑪刀治療三叉神經痛

伽瑪刀問世30多年來,已成為立體定向放射外科領域最重要的手段。伽瑪刀鎮痛的原理就是將伽瑪射線聚焦於預選的與疼痛有關的腦部神經核團或痛覺傳導通路上,一次大劑量照射毀損痛覺的傳導通路、阻斷痛覺的傳導而達到鎮痛的效果。應用伽瑪刀治療三叉神經痛也取得了一定療效。
應用伽瑪刀治療是先通過影像學定位,計算出三叉神經根的三維坐標,再將聚焦的伽瑪射線會聚在靶點,治療醫師通過對劑量大小的控制,可阻斷痛覺的傳導。治療過程簡單,患者痛苦小,易於接受。但一次治療費用昂貴,約在2萬元左右。根據從事伽瑪刀工作的業內專家透露,伽瑪刀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成功率在60%左右,且有復發可能。來我院治療的病人中就有很多做過伽瑪刀治療沒有治癒的,其中新加坡病人杜某就是例證之一。
根據目前的經驗,適合伽瑪刀治療的條件為:
①其他治療無效的頑固型帶狀皰疹後三叉神經痛
②診斷為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經影像學檢查顱內有較小的腫瘤或血管畸形,可應用伽瑪刀治療其原發病變。一般隨原發病變的好轉,疼痛也會緩解。

B. 臉部做穿刺疼么

你好1

臉部做穿刺不是很疼。因為面部的痛覺不太敏感,不像指尖或趾尖痛覺神經很豐富。L

C. 鎖骨下靜脈怎麼穿刺啊

鎖骨下靜脈是腋靜脈的延續,起於第一肋骨的外側緣,成人長約3~4cm。前面是鎖骨的內側緣,在鎖骨中點稍內位於鎖骨與第一肋骨之間略向上向內呈弓形而稍向內下,向前跨過前斜角肌於胸鎖關節處與頸內靜脈匯合為無名靜脈,再與對側無名靜脈匯合成上腔靜脈,穿刺進路有鎖骨下路和鎖骨上路兩種。

體位:平卧,最好取頭低足高位(Trendelenburg』s position)床腳抬高約15~25度,以提高靜脈壓使靜脈充盈。這一措施同時保證靜脈內的壓力高於大氣壓,從而使插管時不易發生空氣栓塞的危險,但對重症患者不宜勉強。

在兩肩胛骨之間直放一小枕,使雙肩下垂,鎖骨中段抬高,藉此使鎖骨下靜脈與肺尖分開。

患者面部轉向穿刺者對側,但頭部略偏向術者,藉以減小鎖骨下靜脈與頸內靜脈的夾角,使導管易於向中心方向送入,而不致誤入頸內靜脈。
穿刺點選擇
如選右鎖骨下靜脈穿刺,穿刺點為鎖骨與第一肋骨相交處,即鎖骨中1/3段與外1/3交界處,鎖骨下緣1~2cm處,也可由鎖骨中點附近進行穿刺。
如選左鎖骨下靜脈穿刺,穿刺點可較右側稍偏內,可於左側鎖骨內1/3~1/4處,沿鎖骨下緣進針。
操作步驟
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有條件應在手術室進行。
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鋪手術巾。
局部麻醉後,用注射器細針做試探性穿刺,使針頭與皮膚呈30°~45°角向內向上穿刺,針頭保持朝向胸骨上窩的方向,緊靠鎖骨內下緣徐徐推進,這樣可避免穿破胸膜及肺組織,邊進針邊抽動針筒使管內形成負壓,一般進針4cm可抽到回血(深度與患者的體形有關)。如果以此方向進針已達4~5cm時仍不見回血時,不要再向前推進,以免誤傷鎖骨下動脈。應慢慢向後撤針並邊退邊抽回血,說明已穿透鎖骨下靜脈。在撤針過程中仍無回血,可將針尖撤至皮下後改變進針方向,使針尖指向甲狀軟骨,以同樣的方法徐徐進針。
試穿確定鎖骨下靜脈的位置後,即可換用導針穿刺置管,導針的穿刺方向與試探性穿刺相同,一旦進入鎖骨下靜脈的位置後即可抽得大量回血,此時再輕輕推進0.1~0.2cm,使導針的整個斜面在靜脈腔內,並保持斜面向下,以利導管或導絲推進。
令患者吸氣後屏息,取下注射器,以一隻手固定導針並以手指輕抵針尾插孔,以免發生氣栓或失血。
將導管或導絲自導針尾部插孔緩緩送入,使管端達上腔靜脈,退出導針。如用導絲,則將導管引入中心靜脈後再退出導絲。
抽吸與導管連接的注射器,如回血通暢,說明管端位於靜脈內。
取下注射器將導管與輸液器連接,先滴入少量等滲液體。
妥善固定導管,敷貼覆蓋穿刺部位。
導管放置後需常規行X線檢查,以確定導管的位置。
插管深度:左側不宜超過15cm,右側不宜超過12cm,以能進入上腔靜脈為宜。

鎖骨上路
體位
同鎖骨下路。
穿刺點選擇:
在胸鎖乳突肌的鎖骨頭的外側緣,鎖骨上緣約1.0cm處進針 。以選擇右側穿刺為宜,因在左側穿刺容易損傷胸導管。
進針方法:
穿刺針與身體正中線呈45°角,與冠狀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呈15°角,針尖指向胸鎖關節,緩慢向前推進,且邊進針邊回抽,一般進針2~3cm左右即可進入鎖骨下靜脈,直到有暗紅色回血為止。然後導針由原來的方向變為水平,以使導針與靜脈的走向一致。

D. 穿刺怎麼做的過程

臨床上深靜脈穿刺的靜脈主要有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和股靜脈。下面以頸內靜脈穿刺為例說明深靜脈穿刺置管的步驟。1.擺放體位:患者取平卧頭低位,穿刺側肩背部略墊高,頭轉向對側,使頸部伸展。2.定位穿刺點:一般選擇胸鎖乳突肌胸骨頭、鎖骨頭以及鎖骨所圍成的三角形的頂點為穿刺點。3.消毒鋪單,逐層進行局部浸潤麻醉。4.用5ml注射器試穿,針尖指向同側乳頭和鎖骨中、內1/3交界處,回抽見暗紅色血液,提示已進入靜脈。5.置入穿刺針,按試穿針的角度、方向及深度置入穿刺針。6.置入導絲。7.擴大皮膚切口,用導絲引入導管,回抽導管內的血液,驗證導管在靜脈內,連接輸液器,固定導管,無菌敷料覆蓋穿刺點,操作完畢。8.拍X線片確定導管位置及走向。
甲狀腺穿刺手術方法過程:一,外科甲狀腺常規穿刺,一般在彩超引導下進行,定位準確,穿刺成功率高。二,頸部甲狀腺皮膚,應用碘伏消毒三遍。三,鋪無菌洞巾或者是手術單。四,備好穿刺針,在彩超引導下,穿刺針直至甲狀腺穿刺組織,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後,退出穿刺針。五,應用碘伏消毒以後,紗布包紮膠布固定。六,將穿刺甲狀腺組織,放入醫用酒精,或者甲醛溶液中,固定甲狀腺穿刺組織,送病理檢查室。以病理檢查結果確定甲狀腺穿刺組織的性質

E. 什麼是穿刺手術

病情分析:慢性鼻竇炎常因急性鼻竇炎未能徹底治癒或反復發作而形成.鼻竇炎的典型症狀:頭痛,鼻堵,流鼻涕,發燒,嗅覺減退等;全身症狀:記憶力下降,食慾減退,工作效率降低等.對於一些葯物治療不理想的慢性炎症可以考慮穿刺手術治療, 就是作鼻內窺鏡手術,可以擴大鼻竇的開口,以利鼻竇內分泌物的引流,從而消除鼻竇的炎症. 意見建議:穿刺手術可以讓內窺鏡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直接清除病灶組織, 盡量要的正規醫院去做這樣的手術

F. 什麼是穿刺

穿刺法
來源:神農網 |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一、適應症 凡是「龍」型疾病、「培根」寒性消化不良、痞塊、水腫、肌肉腫脹麻木、血病、「黃水」病、關節積水、葯物醫治無效的其他疾病等,都可用手術穿刺施治。 二、禁忌症 老年人、幼兒、不聽從醫囑者、肝脾痞塊腑有餘熱、血膽引起的一切熱性疾病、病危者等,都禁忌穿刺施治。 三、器械 一般青稞頭針,用於醫治心、肺、關節、腎臟等疾病。蛙頭刀用於剔除肝、脾、大小腸的疾病。彎刀用於醫治四肢的疾病。矛頭針用於挑除四肢膿液。一卡長的尖鋒桿子,用於醫治胃病。扁嘴桿子用於頭部穿刺。空心蛙頭桿子穿刺心臟積水。戴勝鳥嘴桿子,用於開啟胸部的膿竅,出引膿液。筆尖針用於穿刺水腫和排氣。蕎麥頭銅針用於剔除眼翳。諸器械頭身皆細,尾部略粗,細而堅硬,全長六指。 四、穴位 心臟有十一俞穴,從乳房量一寸為心臟的上部是心與心包之穴,主治心風病。由乳房背部量一寸是心包瘋癲穴,主治「龍」和「黃水」侵入心包。向下量一寸是心尖穴,穿刺心臟積水。胸外量一寸至心臟的側邊,是「黃水」、「培根」、「龍」縈繞的部位。由此在黑白際量一寸,是心肺穴,主治「龍」型寒證,第七節脊椎的三穴,主治同上。第六節脊椎心包絡三穴左側是飛檐穴,中間是除病穴,從烏鴉眼穴向後量一寸是肋部上下的大分位和小分位穴,再加天突穴等,主治心、肺、肝俞胸部瘀氣,心臟變異,胸部脹滿,呼吸短促等。肺共有二十二俞穴,即肩胛骨區與肺骨區肺有三個穴位,腋下肋部有六個症竅,三個中分穴位,肺區有六個症竅、肋部左右有四個穴位,子肺區有八個症穴、肺背部的穴位和第四節脊椎與第五節脊椎的三穴,是「龍」、「培根」疾病入侵的穴位。第八脊椎是膈膜穴,穿刺時主治吐酸水、肝胃寒證。肝、脾有八俞穴,從乳房向下量二寸是膈膜際,其下是肋部三個間隙,右邊第一間隙是肝胃之間的症穴,中間是脾尖症穴,最後是脾下症穴,左邊是脾症穴,中間主治肝病,下面治脾瘤,右面治脾腫。背部第九節脊椎與第十一節脊椎的三穴,是「龍」、「培根」寒穴。腎有二十一俞穴,脊椎第十四節及左右量一寸是腎黑脈竅,由此再量一寸是腎種穴,再由此量一寸是腎脂俞,從椎尾至黑色大肌量一指是髖骨眼,從腎種穴下量十六指處再向四周量一寸,其間共五穴,大腿外側是「黃水」穴,諸穴位主治腎寒性「龍」病。腎彩脂穴與腎種穴部位,容易患腎痞塊。疾病與穴位對應時,可穿刺施治。胃有九個俞穴,兩個翻轉穴,脊椎第十二節和十二個穴,由心窩向下量一寸,從此點再向左右各一寸處的三角點是胃脘俞,由此向下量一寸處的三角點是胃症俞,由此向下量一寸處的三角點是隨火穴,胃左右各二寸是禁針穴。肝擴大時胃禁忌穿刺。脊椎第十三節、第十五節是子宮俞穴,因寒性痞塊不易受孕時,寒性施治有益。肚臍左右各一寸處是大腸俞穴,寒性「培根」與「龍」侵入大腸時,在此竅施治有益。由此左右各量一寸是大腸症穴;再加第十六脊椎穴,共為大腸五個穴位。臍下一寸處的三穴是小腸上竅,由此向下量一寸處的三穴是小腸下竅,再加脊椎第十七節穴,共為小腸七穴。小腹下部從髖骨眼量一寸處為下軀之分俞穴,連同脊椎第十八節穴,對睾丸腫脹、寒性尿頻、尿閉等有效。四肢和十二個大關節積「黃水」,因關節筋絡間也有穴道,施治時觸及骨者,須小心施治。 五、分類 穿刺分寒性穿刺與熱性穿刺兩種。熱性穿刺又有三種情況:將刀針加熱後進行穿刺,主治瘰癧、炭疽、痧粟化膿症;火灸後穿刺,有懷疑時,可認清排膿穴位後再進行穿刺;刀針加熱穿刺後再火灸,主治瘰癧、炭疽、陳舊瘡症、痞塊等。寒性穿刺也有三種情況:刀針穿刺,主治水腫、氣喘、眼翳;穿刺後火灸,主治化膿症、關節積水;冷穿刺後,熱水浸漬石子罨熨,主治肌肉麻木、熱性腫脹、頭部積水、熱性痞塊、余熱積於心脈。一般火灸一次即可穿刺,然後再火灸施治。 六、穿刺的姿勢 患者兩腿盤起,兩手置於膝蓋上,端坐於墊褥,醫生在一名助手協助下前後進行穿刺施治。胃穿刺可在飯後進行。用膝蓋頂住患者的背部,扳起頸項在齶部穿刺;兩臂伸展,背靠柱子,穿刺施治;站立後在髖骨穿刺,兩腿伸直時,在膝部的六環穴穿刺。穿刺進,右手在刺針尖一分處穩持,左手的手指指明穴位,然後端正地刺破皮膚,逐漸深刺。內透骨肉,須注意五臟的感覺,注意患者的外部表情,持針之手感覺要敏銳。另外,穿刺時須將皮膚提起。具體方法有直刺、橫旋、上刺、下刺、轉動、十字形、外翻、陽轉不傷陰、陰轉不傷陽等九種。頭部、脊椎、下身、穴位等須直刺。針尖刺入後左右旋轉,對肝、脾、腎等有益。在齶、心肺穴、胃脘竅針利時,針尖須向下刺。在隨火竅針刺進,針尖向上尋找膿液。針尖向四方旋轉,便於尋找胃痞塊及膿液。針尖向外翻,對胃犏牛眼穴、大腿下方有益。胸部穿刺,必須注意不要傷及臟腑,結合眼病、心臟積水、肝痞塊、腎腫、化膿等疾病,在要害部位穿刺。 七、穿刺方法 總方法是皮膚硬刺,肌肉柔軟進針快,觸及骨頭時有阻礙感,須在隙間刺入,肋骨部位找好後再刺,貫穿內部,針尖進入要快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呻吟,象徵著針已刺到適當的部位。未達部位時,可以再刺。狹窄處滯針時,患者能夠忍耐者,繼續進針,患者不能忍耐時,該處無法進針。具體方法:針刺近於五臟時,神志紊亂、身體顫抖、眼睛倒翻、針身顫動。穿刺心包積水時,針利有受阻之感者,已經觸及心包膜,應該沾冷水使患者暫時閉氣,再進針一指量。觸及心包時,刺針顫抖;觸及肺葉時,病人鼻孔張開,微有咳嗽;觸及肝、脾時,欲嘔吐,流口涎;觸及腎時,腎臟疼痛,腎脈欲裂。臟器進針,五臟收縮,猶如毒蛇進了鳥窩,肝、脾、腎三者無此現象。腑器進針,如風卷簾,緩進腑器被推開,速刺則入腑器。穿刺胃時,先要穿刺外側肌肉,肌肉與胃部中間只有一指間隙,其後觸及胃部感覺較硬,此時肝有翻攪感。既有內透,針達寬處,要快速進針。觸及腸道時,有拍撫之感,嘔吐、發熱。觸及痞塊時,有堅硬刺痛之感。初期周界多瘡疥,陳舊後形成痞塊,有膿液、水腫、氣旋等。頭部及四肢關節眼,針刺量與手法同脊肉穿刺,內穿四指觸及病處時,刺針顫動,四肢翻轉。 八、輔助治療 若施治失誤,熱病熱刺,在兩、三天內患者就有反應使疾病加重。寒病寒刺會立即出現反應,誘發零星「龍」症,須立即用抑制「龍」的葯物外敷、熏療施治,進食骨湯、紅糖酒,按摩風竅。穿刺流血,凝聚要用熏烤。水痞塊穿刺擴散,致使腑器腫脹,以熱性葯物施治。一般要結合冷熨施治,危及五臟六腑的要害時,按創傷施治。 九、功效 能抑制「龍」,增強胃火,破痞塊,助消化,散積消聚,治身體腫脹,排除膿液,乾涸「黃水」與水腫等。

G. 什麼是穿刺手術

您好,穿刺手術是將穿刺針刺入體腔抽取分泌物做化驗,向體腔注入氣體或造影劑做造影檢查,或向體腔內注入葯物的一種診療技術。

H. 你知道穿刺手術是怎麼做的嗎

一般情況下,醫生會用大約15公分長的針頭,定位後穿刺,取出部分組織進行檢測。那為什麼要做穿刺手術呢?因為穿刺手術,取出部分組織以作化驗,可以查出肺部病變的情況。接著是基於病情的狀況和發病原因需要根據病情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I. 上頜竇穿刺沖洗手術多少錢

Oh!My god!不好意思哦,我不清楚。但是既然你要做這個療法,不仿了解一下,有好處沒壞處,是吧?以下是一些資料,你可以看看,希望對你有用!
疾病名稱:慢性上頜竇炎

葯物療法:上頜竇穿刺沖洗術;上頜竇造瘺術;經唇齦溝下鼻道上頜竇造瘺術;上頜竇根治術

【基本概述】
[編輯本段]

慢性上頜竇炎是一常見病。可單發,但常見於多竇受累。

【診斷方法】
[編輯本段]
1.詢問病史 注意既往急性鼻炎、急性鼻竇炎的情況和治療經過,詢問有無鼻變態反應史。
2.鼻鏡檢查 注意中鼻甲有無肥大或息肉,中鼻道有無阻塞及膿性分泌物,鼻中隔有無偏曲。再用1%麻黃素棉片收縮鼻粘膜,然後做頭位試驗,使患側上頜竇居上,數分鍾後觀察患側中鼻道有無膿液流出。
3.X線攝片 取鼻頦位(water位),觀察兩側上頜竇的密度,與眼眶密度相對比,大於眼眶密度者表示陰影模糊,應懷疑粘膜增厚或竇內有膿性分泌物,應進一步檢查。
4.上頜竇造影 在上頜竇沖洗後,將碘油2ml注入竇內,變換頭位,再行X線攝片,觀察粘膜有無增厚和息肉,以及竇內腫瘤、囊腫和竇腔其他情況,粘膜厚度在3mm以上者為增厚。
5.粘膜清除功能試驗 在碘油造影後第4天再行攝片檢查,粘膜清除功能正常者碘油應已排空,若仍有碘油瀦留在上頜竇內,表示粘膜失去清除功能。
6.上頜竇口阻力測定 上頜竇穿側,向竇內注水,當液體平穩流出時,測量測壓管的水柱壓力。若經沖洗注葯3~4次後竇口阻力仍在6kPa,需行手術治療。
7.上頜竇內窺鏡檢查 該項檢查是診斷上頜竇病變的最新方法,,由Messerklinger等人於70年代應用於臨床,可在冷光源照明下於竇內取病理活檢,或者攝片、錄象,可克服檢查的盲目性,提高診斷率。

【治療措施】
[編輯本段]

一.上頜竇穿刺沖洗術(Antro-puncture and irrigation) 上頜竇穿刺沖洗,既可用於診斷,又可用於治療。早在1887年由Mikulicz創用。
1.適應症 ①有膿鼻涕史,X線鼻竇攝片顯示上頜竇區混濁者。②對亞急性和慢性上頜竇炎,可沖洗排出蓄膿,促進粘膜纖毛恢復功能,並通過穿刺針向竇腔內注入葯物,③通過穿刺造孔,插入各種視角的上頜竇內窺鏡,可進行活檢、攝象和錄象等。
2.禁忌症 ①7歲以下兒童忌用,因竇腔未發育成熟,小兒不合作。②血友病、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應為禁忌。
3.操作方法
(1)經自然孔沖洗法 粘膜表面麻醉,用彎尖的上頜竇沖洗管插入中鼻道,約達前後深度之一半,將尖端轉向外下方,再緩慢前拉,經過鉤竇前進入自然開孔。該孔直徑為5~7cm,長8~10mm,插入後用鹽水沖洗。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肥大和篩泡、鉤突肥大者,難以用該法沖洗。
(2)經中鼻道上頜竇內壁膜部穿刺沖洗 依前法將上頜竇沖洗管尖端朝向下鼻甲上緣的外側壁,觸之有柔軟感,然後刺入竇腔內進行沖洗。此法優點是不損傷鼻淚管,不損傷齶大動脈分支,因而不會引起出血。該處造孔不易封閉。
(3)經下鼻道穿刺沖洗 行下鼻道前方粘膜麻醉,亦可用1%普魯卡因粘膜下浸潤麻醉。患者最好取坐位,術者一手固定患者頭部,一手持穿刺針,置針於下鼻道近下鼻甲附著處,距下鼻甲前端後方約1cm,以45°角朝眼外眥方向穿刺,當穿入竇腔時有突然無阻力感覺,如未穿透骨壁,可將穿刺點後移,可將穿刺點後移,或作旋轉鑽進。穿入竇腔後,抽出針芯,令患者低頭,雙手捧托彎盤,肘部抬高以防沖洗液流入袖內。接上針筒,試抽,如能抽出空氣或膿液,表示已刺入竇腔內,可注鹽水沖洗。此時患者需張口呼吸。此時患者需張口呼吸,至洗出液澄清為止。然後根據病情,排除余液,注入適當抗生素液或甲硝唑液。沖洗完畢拔出穿刺針,用1%麻黃素棉片填塞於下鼻道內止血,10分鍾後取出。此法優點是成功率高,能確保針尖在上頜竇腔內。缺點是不能完全無痛,有損傷鼻淚管引起並發症之可能,對兒童不適用。
(4)經尖牙窩穿刺法 患者仰卧,消毒唇齦溝上方,注入含腎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5ml,深達骨膜。然後將上頜竇穿刺針在眶下緣1cm處刺入上頜竇內。穿刺成功後令患者坐起,進行沖洗。此法的優點是患者容易接受,適用於兒童患者,患者不會因精神緊張而發生昏厥。缺點是上頜竇前壁骨質較下鼻道側壁厚,穿刺需用較大力量,有時需用骨鑿。
(5)塑料管竇內留置沖洗 用較粗穿刺針穿透竇腔,用合適的細聚乙烯管或硅膠管長10~15cm,經針孔插入竇腔內,將其外端用膠布固定在上唇或鼻翼上。優點是免去多次穿刺的痛苦,可每日多次沖洗,縮短治療時間,並可根據需要隨時採取竇內分泌物行細胞學、細菌學研究。
4.沖洗用葯液 為提高療效,根據情況可在生理鹽水中加入下列各類葯物:
(1)血管收縮劑 可使粘膜血管收縮消腫,有利於通氣引流,其中以0.5%阿拉明(間羥胺)效果最好,繼發性血管擴張作用輕,而且對粘膜纖毛無抑製作用。
(2)抗生素 各種抗生素皆可使用。因病菌對各種抗生素有不同的抗葯性,使用前需行分泌物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若無條件做葯敏試驗,可以加入高效廣譜抗生素。因慢性上頜竇炎,特別是牙源性者,多為厭氧菌感染,沖洗液中必須加甲硝唑和氯黴素方能達到治療目的。
(3)腎上腺皮質激素 選用水溶液為宜,如醋酸氫化可的松,不宜用酒精溶液,以免對粘膜有刺激作用。此類葯物可使粘膜消腫,並協助抗生素發揮消炎作用。
(4)酶類葯物 能使竇內粘稠膿質液化,有利於排出竇外。經驗證明,抗生素與酶類葯物合用並無禁忌。常用酶類葯有鏈球菌液酶500~5000U/ml,鏈球菌導酶1000U/ml,去氧核糖核酸酶50000~100000U/ml。
5.上頜竇穿刺術失誤 據國內資料,321例穿刺術失誤率為4.1%。①穿刺到上頜竇以外,如眶內、頰部軟組織、翼齶窩內、下鼻道粘膜下。②刺入上頜竇內側壁或外側壁的粘膜下。均因技術不熟練或用力太大所致。穿刺後需用空針抽吸,如抽不出空氣,應考慮刺失誤,不可勉強注水沖洗,以免引起並發症。
6.常見並發症
(1)昏厥 是神經精神因素引起反射性血管運動中樞功能紊亂,導致大腦貧血而發生的一時性意識喪失。過度精神緊張、疼痛、體弱、飢餓、疲勞、室內水蒸氣過多、空氣不流通等,易發生。作者認為醫護人員語言行為粗暴,使患者失去信任,亦有一定關系。故穿刺前應向患者詳細解釋,並不時詢問病人感覺。昏厥的早期症狀為乏力、胸悶、惡心、耳鳴、黑朦、眩暈、端坐不穩,但來不及向醫生訴說即昏倒並失去意識。檢查可見患者面色蒼白,有汗,呼吸表淺,脈搏緩慢,血壓略低,重者對刺激無反應並有瞳孔散大。此過程很短,約數秒至數分鍾,患者意識逐漸恢復。讓患者取卧位或頭低位,保持呼吸通暢,針刺人中穴,吸入氧氣,飲熱水一杯,不宜再行穿刺。
(2)虛脫 為急性全身血管張力減低和心力衰竭的表現。易發生在慢性消耗性疾病、應激反應不足及腎上皮質素分泌低下者,疼痛和精神緊張為其誘因。症狀比昏厥嚴重,表現為皮膚蒼白,紫紺,脈搏微弱而頻數,呼吸表淺,血壓降低,體溫降低,意識朦朧,不能很快恢復。虛脫一般是可逆的,但若不能及時搶救,可有生命危險。對長期卧床患者施行上頜竇穿刺時,需做好充分准備,如輸液,糾正電解質紊亂,並給予激素,穿刺時宜取卧位,對已發生虛脫者應注意血壓、脈搏和呼吸,可即時靜脈注射10%葡萄糖液40~60ml。
(3)空氣栓塞 此並發症較少,但有致命危險。因穿刺時針頭刺入上頜竇粘膜的靜脈內,沖洗後又向竇內用力注入空氣,以排隊竇內遺留的液體所致。空氣經面靜脈、頸內靜脈而至右心,或氣泡向上進入腦部延髓,栓塞呼吸中樞而死亡。患者在注氣中可感到術側頸部有氣泡聲,隨即面色發紺、傾倒,意識喪失,迅速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搶救時應迅速使患者取頭低位,卧於左側,以避免更多氣泡進入腦內、左心系統和冠狀動脈,行人工呼吸,給氧氣吸入,無效時需行心臟按摩和心臟穿刺吸出心臟中氣體。
(4)表面麻醉劑過敏反應 發生率不高,但可致命。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由上而下先興奮後麻痹。如抽搐、痙攣,呼吸由不規則而變為停止,血壓下降,意識由興奮變為喪失,瞳孔由小變大。搶救宜用抗痙攣劑、人工呼吸及心臟起搏器等。
二.上頜竇造瘺術(intranasal-antrostomy) 此法又名上頜竇開窗術,由Mikulitz於1886年創用。操作方法與經下鼻道上頜竇穿行刺沖洗術相似,不同之點是在下鼻道造一窗孔,以供隨時插入導管進行沖洗,並有竇內通氣,恢復纖毛輸送功能等優點。造瘺目的不是為了引流。通過該窗孔可以插入上頜竇內窺鏡觀察病變。
1.操作方法 首先在下鼻道行1%地卡因(含腎上腺素)表現麻醉,再在距下鼻甲2cm處的下鼻道外側壁行1%普魯卡因浸潤麻醉,然後用骨鑿在該處鑿一粘膜骨瓣,蒂在後方,將此粘膜骨瓣轉入竇內,以防窗孔封閉。必要時可用骨銼在上、下、前方將窗孔擴大,也可切除下鼻甲遮蓋窗孔的部分,以防阻塞窗孔。
2.治療失敗原因 同上頜竇穿刺沖洗術。
三.經唇齦溝下鼻道上頜竇造瘺術(Transa-labial fold antrostomy) 該法由許煒昕創用於1965年。先行下鼻道及下鼻甲表面麻醉,再對唇齦窩、鼻旁軟組織及尖牙窩行1%普魯卡因浸潤麻醉,於牙齒和頰部之間填塞一塊紗布以吸收滲血。在牙齦游離緣上方5~6mm處,自第一尖牙至中線做一水平切口,切開粘膜和骨膜,注意勿損傷上唇齦系帶。分離組織,暴露梨狀嵴,將切口向上拉到下鼻甲附著點以上粘骨膜處。該處在鼻底以上約1.5cm,可在該處行下鼻道開窗。用剝離器分離下鼻道骨壁粘膜至距梨狀嵴約3cm處,上自下鼻甲附著點,下至鼻底部,緩慢推進。用剝離器將下鼻道粘骨膜向內側牽引,用骨鑿於下鼻甲之下鑿進上頜竇,必要時還可將梨狀嵴一並咬除,至看清上頜竇前內角為止。上頜竇前壁無需破壞。窗口應盡量擴大,以減少封閉的可能。通過窗口可以看到竇內情況,並對竇內粘膜進行處理。分離上頜竇粘膜,沿窗口下緣到達上頜竇底部,去除骨壁至鼻腔底部。該處比上頜竇底部平均高出5mm。上頜竇鼻腔的骨嵴必須完全鑿去,以便引流通暢。將上頜竇粘膜瓣翻向鼻腔,覆蓋骨面,將蒂置於窗口前緣,壓迫固定,上頜竇填塞碘仿紗條5日,用絲線縫合切口,6日拆線。
四.上頜竇根治術 本手術最早於1893年由Weorge Galter Caldwell和1893年Henry Paul Luc所完成,故名Caldwell-Luc手術(柯-陸手術)。
1.適應術
(1)慢性化膿性上頜竇炎,經連續穿刺沖洗一個月,或竇內注葯治療半個月,仍有膿性分泌物者。
(2)經病理證實上頜竇內有結核性炎症或黴菌感染者。
(3)經影象學檢查證實上頜竇內有息肉、囊腫或良性腫瘤者。
(4)上頜竇內異物。
(5)牙源性上頜竇炎及上頜竇口腔漏管。
(6)經上頜竇施行其他手術,如後鼻孔探查,蝶竇、蝶鞍探查,翼管神經切斷,頜內動脈結扎,眶減壓,眶擊出性骨折復位,腮腺移植治療萎縮性鼻炎,上頜竇癌放療前引流,翼齶窩異物取出,鼻腔側壁內移及篩竇開放術等。
2.手術操作
(1)麻醉 局部浸潤麻醉合並鼻腔、竇腔粘膜麻醉。局部主要麻醉眶下神經、齒槽神經及蝶齶神經節。
(2)切口 於上唇和唇齦粘膜交界處自尖牙嵴向外達第二尖牙做橫切口,深達骨壁,剝離骨膜,露出尖牙窩骨面。
(3)鑿開前壁 用圓鑿或電鑽頭鑿開尖牙窩內側部分,即上頜竇前壁,然後用咬骨鉗擴大成1~1.5cm直徑的骨孔,若發生出血可用骨蠟止血,或於出血處兩旁用骨鑿各鑿一次施行壓迫止血。
(4)取出病變組織 古典的柯-陸手術是將竇內粘膜完全剝除,以期徹底根治。但事實上術後竇腔常被新生的纖維組織所充滿,仍易感染而發炎,療效不夠滿意。隨著對粘膜生理學和病理學的進一步認識,人們對粘膜的處理採用了保留的方法,例如對牙源性上頜竇炎只清除下壁接近牙根的粘膜,而對其他處粘膜則予以保留。近年來有人主張只去除感染破壞嚴重、不可逆轉的粘膜,而對可逆轉粘膜盡量予以保留。至於識別可逆性與不可逆性病變,用肉眼觀察比較困難,必須於術前經上頜竇內竇鏡下取粘膜行病理檢查方能確定。不可逆病變有粘膜壞死、膿腫、肉芽、囊腫及息肉等。
(5)鑿開對孔通入下鼻道 在上頜竇內側壁前下部,用圓鑿將骨壁鑿成對孔,用咬骨鉗向前下方擴大,使其前後徑不小於1.5cm,上下徑不小於1.0cm,並使對孔下緣與鼻腔底部處於同一平面。用尖刀沿對邊緣向竇內下鼻道粘膜行上、前、後切開,做面粘膜瓣,並使轉向竇內底部,以便再生粘膜覆蓋竇腔。如果下鼻甲前端肥大,妨礙此項操作,或阻塞對孔的通暢,則可切除下鼻甲前端。
(6)填塞與縫合 檢查鼻腔及上頜竇是否達到手術要求,如無滲血可不用填塞,如有滲血則需用碘仿紗條填塞竇腔,將其另一端自對孔引至下鼻道,以便次日取出。唇齦溝粘膜切口可用絲線縫合,面頰部加壓包紮,以減輕腫脹和瘀血。
3.手術改進 上頜竇根治術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長期保持對孔通暢。據國內資料,能達到此目的約佔60%,其他40%皆因對孔封閉引起再感染而告失敗。所以手術改進主要是防止對孔再封閉和促進竇內粘膜再生。具體方法如下:
(1)對孔置環術 在手術填塞竇腔以前,將塑料環卡在對孔處,以防止癒合過程中發生狹窄或封閉。為防止塑料環滑脫,可將其邊緣製成兩溝狀,既可長期使用,又不影響手術後沖洗。
(2)上頜竇鼻腔吻合術 1964年由張曦易所創用,其方法是在手術中取去竇內粘膜時,保留內側壁粘膜,將下鼻道對孔鼻腔粘膜分成上、下、後三方分別翻入竇內,與竇內粘膜縫合,吻合口縱橫徑如能保持1cm以上,就能達到長期保持對孔通暢目的。
(3)口銜式自拉露鉤 1953年由作者製成。此器械之目的是代替專司拉鉤的助手,在繁忙工作中起到節約人力的作用。另外還可避免拉力過大和預防術後面頰部腫脹。咬肌的力量為45kg,而拉鉤所需力量不足4.5kg,故用口銜式自拉露鉤患者不會疲勞。此器械適用於下頜關節功能障礙、下列牙齒脫落或松動的患者。
(4)擴大自然口的上頜竇根治術 1993年蕭壁君等在行上頜竇根治術時,採取擴大該竇自然孔的方法,以促進竇內引流,獲得了較傳統手術更好的效果。

【病因學理】
[編輯本段]

1.全身抵抗力減弱 貧血、低蛋白血症、低免疫球蛋白血症、糖尿病及營養不良等,上頜竇被細菌感染後不易治癒,常發展為慢性上頜竇炎。有不少上頜竇炎查不出急性期病史,開始即為慢性。
2.竇口引流阻塞 上頜竇自然開口位置在中鼻道內變異很多,容易阻塞,如鉤突、中鼻甲肥大、泡性中鼻甲、鼻中隔高位彎曲和鼻息肉等,可妨礙上頜竇開口,影響其通氣、引流和粘膜纖毛清除功能,可導致慢性發炎。
3.篩竇慢性感染 前組篩竇的下部氣房延伸到上頜竇的內上角,骨壁甚薄,感染很易蔓延到上頜竇。另外,篩竇炎的膿性分泌物經中鼻道流入上頜竇內,也是常見原因之一。
4.鼻變態反應 因上頜竇粘膜水腫,纖毛消除功能障礙,可能導致竇口通氣及引流不暢,而發生慢性炎症,即過敏與炎症混合存在。
5.齒源性感染。

【病理改變】
[編輯本段]

慢性上頜竇炎病期長短不一,病理變化也不一致,可分息肉、乳頭、濾泡、腺體各和纖維五型。各種炎型常互相混合或變化,現分述如下:
1.息肉型 亦稱肥厚型和水腫型,常與變態反應有關。粘膜呈不同程度的水腫,內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嗜酸性白細胞浸潤,重者呈息肉性變化和囊性變,久這滑壁發生疏鬆變化。
2.乳頭狀增生型 粘膜由假復層柱狀上皮變為復層鱗狀上皮,表層增厚突起呈乳頭狀,與病毒感染和細菌侵入有關。
3.濾泡型 粘膜有大量淋巴細胞聚集,呈濾泡狀。
4.腺體型 有粘液腺和漿液腺增生,腺管阻塞也形成囊腫。
5.纖維型 亦稱硬化型或萎縮型。常有小動脈內膜炎和動脈周圍炎,使動脈阻塞,粘膜供血不足,腺體退化,分泌減少、變稠,甚至可引起粘膜萎縮、纖毛消失和結痂形成。

【臨床表現】
[編輯本段]

主要為患側或雙側鼻竇、前鼻滴涕或後鼻滴涕,有時鼻分泌物隨頭部姿勢改變而流出,患者自訴痰多且臭,分泌物為粘液膿性或膿性。患者常有頭昏或膿性。患者常有頭昏頭痛,記憶力減退,思想不能集中。但有一部分患者忘記了自己的症狀,及至鼻部檢查才發現有慢性上頜竇炎。

【並發症狀】
[編輯本段]

一.上頜竇穿刺沖洗術常見並發症:
1.昏厥 是神經精神因素引起反射性血管運動中樞功能紊亂,導致大腦貧血而發生的一時性意識喪失。過度精神緊張、疼痛、體弱、飢餓、疲勞、室內水蒸氣過多、空氣不流通等,易發生。作者認為醫護人員語言行為粗暴,使患者失去信任,亦有一定關系。故穿刺前應向患者詳細解釋,並不時詢問病人感覺。昏厥的早期症狀為乏力、胸悶、惡心、耳鳴、黑朦、眩暈、端坐不穩,但來不及向醫生訴說即昏倒並失去意識。檢查可見患者面色蒼白,有汗,呼吸表淺,脈搏緩慢,血壓略低,重者對刺激無反應並有瞳孔散大。此過程很短,約數秒至數分鍾,患者意識逐漸恢復。讓患者取卧位或頭低位,保持呼吸通暢,針刺人中穴,吸入氧氣,飲熱水一杯,不宜再行穿刺。
2.虛脫 為急性全身血管張力減低和心力衰竭的表現。易發生在慢性消耗性疾病、應激反應不足及腎上皮質素分泌低下者,疼痛和精神緊張為其誘因。症狀比昏厥嚴重,表現為皮膚蒼白,紫紺,脈搏微弱而頻數,呼吸表淺,血壓降低,體溫降低,意識朦朧,不能很快恢復。虛脫一般是可逆的,但若不能及時搶救,可有生命危險。對長期卧床患者施行上頜竇穿刺時,需做好充分准備,如輸液,糾正電解質紊亂,並給予激素,穿刺時宜取卧位,對已發生虛脫者應注意血壓、脈搏和呼吸,可即時靜脈注射10%葡萄糖液40~60ml。
3.空氣栓塞 此並發症較少,但有致命危險。因穿刺時針頭刺入上頜竇粘膜的靜脈內,沖洗後又向竇內用力注入空氣,以排隊竇內遺留的液體所致。空氣經面靜脈、頸內靜脈而至右心,或氣泡向上進入腦部延髓,栓塞呼吸中樞而死亡。患者在注氣中可感到術側頸部有氣泡聲,隨即面色發紺、傾倒,意識喪失,迅速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搶救時應迅速使患者取頭低位,卧於左側,以避免更多氣泡進入腦內、左心系統和冠狀動脈,行人工呼吸,給氧氣吸入,無效時需行心臟按摩和心臟穿刺吸出心臟中氣體。
4.表面麻醉劑過敏反應 發生率不高,但可致命。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由上而下先興奮後麻痹。如抽搐、痙攣,呼吸由不規則而變為停止,血壓下降,意識由興奮變為喪失,瞳孔由小變大。搶救宜用抗痙攣劑、人工呼吸及心臟起搏器等。
二.上頜竇造瘺術常見並發症:
1.鼻淚管損傷 手術後患側長期流淚不止。因造瘺位置過於造前所致,故近年來有人主張把造瘺位置改在下鼻道中部。
2.鼻出血 是因造瘺位置過於偏後,損傷了齶大動脈的鼻支,或過於偏前,損傷了上唇動脈鼻支所致。
3.下鼻甲鼻中隔粘連 下鼻甲與鼻腔側壁粘連,因手術後處理不當所致。
三.上頜竇根治術的常見並發症:
1.術後出血 據國內統計,發生率為2.4%~7%。多在術後24小時內發生。上頜竇前壁窗口邊緣或對孔邊緣處小動脈出血,可因下鼻甲損傷所致,可用壓迫法止血;以後發生的出血為繼發性出血,常為竇內遺留粘膜感染所致,若出血較多,可自原切口探查上頜竇,去除出血粘膜,再行填塞,出血即止。
2.面部腫脹 此症屬於手術後反應,多因用大量高濃度局部麻醉劑頰部粘膜下注射、拉鉤過於用力及手術時間過長所致。治療方法為及早抽出鼻竇內填塞物,面部予以熱敷,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3.上唇和上列牙齒麻木 多因手術切口損傷眶下神經,或因切口接近中線,損傷上頜切牙神經所致,須數月或一年才能恢復。

閱讀全文

與面部穿刺手術是怎麼做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4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0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48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79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1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09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79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1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4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3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89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2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1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77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0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47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2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85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89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