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面神經麻痹用按摩穴位法對病症有沒有幫助
問題分析:
你好,你這個情況平時多自己按揉一下患側的翳風穴、太陽穴及頰車穴對症狀改善都是有幫助的
意見建議:
你這個情況還是體虛受風寒所致的,最好還是配合著去中醫院針灸來舒筋活絡調治,並且配合著服用甲鈷胺營養神經來治療,面部情況就能逐漸改善了
『貳』 治療面神經麻痹的穴位
您好,治療面癱的針灸穴位有很多,如風池、合谷、陽白等等。具體治療方案依個人情況決定。
『叄』 扎針三泉穴對面癱有效果嗎
在醫學上,面癱被稱為是一種精神麻痹從而導致的一種面部肌肉無法正常運行的疾病,它的主要表現症狀為,眼睛、嘴巴出現歪斜,而且在任何的季節都有可能會發病,一般常見的人群為青壯年,而發病的原因卻是復雜多樣的。
面癱的發病原因有外傷、病毒感染、炎症、受涼受熱等。面癱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影響正常的社會交往。那麼如何治療面癱呢?在這里提供幾條治療方法。
1.針灸療法
中醫認為面癱是因為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侵入陽明、少陽經絡,從而導致經脈受阻,經氣運行遲緩,於是肌肉運動緩滯。所以通過針灸來疏通經脈、活血祛風,可以治療面癱。面癱治療初期,針用瀉法;治療後期,針用補法。穴位以手、足陽明經為主,足太陽經穴為輔。針灸療法需要多個療程的治療。
2.手術治療
如果患者的面癱是因為外傷導致的面部神經斷裂而引起的,可以進行神經移植手術來治療。這種治療方法適合面部神經外傷早期的時候,此時面部神經比較容易吻合,到了後期由於疤痕組織生長,會影響面部神經吻合,治療效果欠佳。
3.表情訓練療法
這種治療方法比較適合剛剛患有面癱的患者,通過各種面部表情如吹氣、咬牙、皺眉、嘟嘴、皺鼻等來訓練面部神經與肌肉,每天堅持,長此以往,會達到治療面癱的效果。
4.熱敷治療法
有的面癱患者是由發炎而引起的局部面癱,此類患者可以用熱敷患處的方法來消除炎症,活血通經,每天熱敷3-4次,每次20分鍾。
雖然說面癱會給患者的生活帶去許多的不便和麻煩,但是,面癱並不是難以治癒的疾病,因此在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當您出現面部僵硬、頭暈乏力、口眼歪斜、吐字不清的情況時,就要注意去醫院進行診斷,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面癱後遺症
1、面肌聯合運動:有的患者出現張口、示齒、鼓腮、吸吮時眼也跟著閉合變小,相反閉眼時,口角也牽拉閉合,這就是面肌聯合運動,是面神經受損後,其髓鞘恢復不良所致。通過賦用百年牽正湯,神經完全修復後,症狀可以消失。
2、面肌痙攣:是一種無痛性、有規則的陣孿性面部肌肉抽動,常局限於眼瞼或口角,痙攣可因說話、吃飯、精神緊張、疲勞而加重,每次痙攣持續數秒至數分鍾。
3、面肌纖維性痙攣:患側出現小而快速的、部位不恆定的肌肉抽搐性收縮,常伴有瞬目運動增多。
4、鱷魚淚癥候群:此現象多出現在面癱後數周或數月,患者吃食物時,患側即有眼淚流下,甚至只是看到或想到可口的食物時,也
『肆』 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
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
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在中醫上講上眼的眉骨屬於胃經行走的地方。按壓眉骨穴位也都會有疼痛反應,這些反應可以表示眼睛局部的病變。那麼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是怎麼回事呢?
眉頭一按就疼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額竇炎,主要表現為頭痛以及眉頭按壓疼痛,還會伴隨鼻塞、膿涕、食慾不振、發熱等其他症狀,可以通過鼻竇CT或者鼻鏡檢查明確診斷,治療方面主要是積極消炎治療。
2、神經性疼痛,疼痛表現為陣發性跳痛,多由熬夜、作息不規律、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受涼等情況誘發,治療方面主要是應用營養神經類的葯物以及緩解疼痛症狀的葯物,比如正天丸、甲鈷胺等。
3、腦血管痙攣,日常生活中經常受冷風刺激後導致血管痙攣,出現眉頭按壓性疼痛的症狀。這要考慮是腦血管痙攣所致,可以服用氟桂利嗪膠囊、尼莫地平片等葯物緩解症狀。
眉毛上有三個穴位,即攢竹穴、魚腰穴、絲竹空穴,一般用手輕按上述穴位時,局部會有麻、脹、痛等感覺,部分敏感人群會有小電流經過的酥麻感。
1、攢竹穴:又名眉頭,在眼內角上方,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一個穴位,主要用於治療面癱、呃逆、面痛、三叉神經痛等。此穴有額肌、皺眉肌、額動脈、額靜脈、額神經內側支經過,不宜艾灸;
2、魚腰穴:為經外奇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間的位置,有鎮驚安神、疏風通絡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眉棱骨痛、面神經麻痹、眼瞼下垂等,此穴有眼輪匝肌、枕額肌、眶上神經外側支、面神經等經過,常以平刺針法刺灸該穴位;
3、絲竹空穴:又名巨窌穴,在眉毛的`尾端,即眉梢尾端與眶緣之間的位置,能觸摸到一處凹陷,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寒濕水氣由此匯入三焦經,有止痛、止暈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頭疼、面神經麻痹、目赤腫痛、眼瞼瞬動、癲癇、齒痛等,此處有眼輪匝肌、眶上神經、面神經顳支和顴支經過,可以平刺該穴位。
以上三個穴位臨床經常用到,建議在專業中醫師辨證論治下使用該穴位。平常做眼保健操時,經常會按摩到以上三處穴位,對促進眼睛明亮、緩解視力疲勞有一定好處。
眉心就是中醫經絡穴位印堂穴的駐地,養生者將印堂穴稱為「上丹田」,中醫認為,刺激這個部位,勤加耕耘,就能夠獲取長生延年的「內丹」。
印堂出現問題屬於虛弱的病症。其實,遇到這種情況時,只要按摩一下眉心,疲勞症狀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
印堂穴很好找,位於臉部正面,左右眉間正中央就是印堂穴。
刺激印堂還有醒腦通竅明目的功效。每天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兩眉間的皮膚稍向上拉100次,就能感覺到一種脹脹的感覺向兩側發散,那是陽氣在沖擊,之後您就能感覺到腦子特別清醒,眼睛也特別明亮。
經常按摩這個印堂穴位,還可以使頭腦反應敏銳,增強記憶力、改善視力減退。
此穴對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和與伴隨而來的頭昏、頭痛、嗅覺功能減退等,也具有明顯的調理和改善作用。
按摩手法
1.右手的中指伸直,其他手指彎曲;
2.將中指的指腹放眉中心處,用指腹揉按穴位,用力適度;
3.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每次大約2至3分鍾;
4.也可採用右手拇指、食指捏起兩眉間的皮膚稍向上拉的方法,每日早晚各提拉50至100次。(也可如圖直接用拇指按摩)
打通了這個控制點,腦供血問題就會有改善,對頭痛、頭暈等高血壓引起的症狀有很好的效果。
眼眉有什麼穴位
1、陽白穴位
取穴位置:該穴位於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功能:生氣壯陽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目痛,外字、外眥疼痛,雀目。
2、印堂穴位
取穴位置:位於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降眉間肌。皮膚由額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分布。肌肉由面神經的顳支支配,血液供應來自滑車上動脈和眶上動脈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靜脈。
功用:清頭明目,通鼻開竅。
主治疾病:頭痛,頭暈;鼻炎,目赤腫痛,三叉神經痛。
3、攢竹穴位
取穴位置:該穴位於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解剖:有額肌及皺眉肌;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功能:對黑眼圈有所緩解
主治疾病:頭痛,口眼歪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眼瞼顫動,眼瞼下垂。
4、睛明穴位
取穴位置:人體睛明穴位於面部,眉頭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深部為眼內直肌;有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深層上方有眼動、靜脈本干;布有滑車上、下神經,深層為眼神經,上方為鼻睫神經。
功能:降溫除濁
主治疾病: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夜盲,色盲。
5、瞳子髎穴位(別名:太陽穴)
取穴位置:眉尾後側
解剖:大部分寒濕水氣散熱後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於聽會穴。
功能:降濁去濕。
主治疾病: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伍』 面部神經麻痹可以按摩哪些穴位
面部神經麻痹發病後,往往口眼歪斜,偏向一側,即一邊面痙攣較甚,症狀較重,對側面部卻較輕。治療重點應在症狀重的一邊,針灸手法採用深刺、重捻。
取穴:合谷、太沖、頰車、地倉、迎香、風池、承漿、陽白、攢竹、印堂、四白。
其中合谷、太沖為循經遠取法,兩穴對頭面的疾患最為有效,《百症賦》說得好:「太沖瀉唇歪以速愈。」
風池、翳風同屬少陽,有疏解風邪之效,並能祛風止痛;陽白、攢竹、四白、地倉、印堂、迎香、承漿,均有疏經調氣的作用。
採用透穴法,還可以加強經氣的通調,如攢竹穿魚腰、地倉透頰車。《玉龍歌》說得清楚:「口眼歪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透頰車。」
視情況需要,有時選擇一些阿是穴配合治療療效更佳。對側面部的症狀較輕,其處理方法是:選取幾個必要的對應穴位,進針較淺,並採用輕針輕捻。總的來說,一般留針半小時為宜,拔出針後必須用艾條點燃溫灸,再進行局部按摩,使局部肌肉鬆弛,達到理順經絡的目的。每天針灸一次,10天為一療程。
一般來說,按上述步驟進行針灸處理,一個療程左右可逐步治癒。
『陸』 面癱相當於西醫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按5穴,叩刺治療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又稱為「口眼 斜」。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冬季和夏季。發病急速,以一側面部發病為多。患者常在一覺醒來時感覺一側面部發硬、麻木,不能皺眉、抬額、閉眼、咧嘴、鼓腮。照鏡子時看到自己發病一側額頭的皺紋消失、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一側。
部分患者初期時感覺耳後疼痛,有的出現患側的舌頭前2/3的味覺消失,有的聽覺過敏。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中醫認為,勞累過度,機體正氣不足,導致脈絡空虛,衛氣不固,風寒或風熱乘虛入中面部經絡,氣血瘀阻,筋脈肌肉失去約束而發病。
維生素B族元素,如維生素B1、B6、B12等對面神經疾病的恢復都有幫助。鈣不僅能對骨骼和智力有益,補充鈣還能促進肌肉及神經功能正常,由於面神經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經傳導障礙而導致肌肉萎縮,所以補鈣很重要。
治療面癱的特效穴位有陽白、四白、地倉、頰車、合谷穴。
【陽白】按摩陽白穴可以疏通眼睛局部經絡,眼周經絡通暢了,瘀阻的氣血得以通行,則面癱導致的眼瞼閉合不全症狀可以得到改善。
【四白】按摩陽白穴可以通過強健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的作用驅逐病邪,同樣四白穴也具有疏通眼周經絡的功效,配合陽白穴,一上一下,共同治療面癱所致眼瞼閉合障礙。
【地倉】按揉地倉穴可以疏通口部經絡,放鬆局部肌肉,從而改善口歪、流口水的症狀。
【頰車】與地倉穴配合,可共奏疏通局部經絡、強健脾胃之效,使面癱所致的口角歪斜、流口水等症狀改善。
【合谷】有很好的疏通頭面部經絡氣血的作用。自古就有「面口合谷收」的說法,也就是與顏面部、口部相關的疾病都可以選合谷穴來治療,手陽明大腸經止於頭面部,因此面癱的自我按摩也少不了這個穴位。
1.按揉陽白、四白、地倉、頰車、合谷穴
面神經麻痹患者可自行按摩陽白、四白、地倉、頰車、合谷穴,操作時,可依次用大拇指指腹按揉,每穴按揉3 5分鍾,至局部有酸脹或酸麻感。按揉完上述特效穴,還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相並,在患側前額、臉頰、口唇四周等部位做緩慢而均勻有力的摩揉,即邊揉邊做環旋移動,時間約3分鍾,以局部發熱為宜。再四指張開,在面部做廣泛、無規律的叩擊。叩擊的力量適中,面部有感覺即可,時間約2分鍾。此法可以疏通面部經絡氣血,從而改善症狀。(見圖6-17,圖6-18,圖6-19,圖6-20,圖6-21)
2.皮膚針叩刺
如果有人員陪護,可以讓陪護人用皮膚針(即梅花針)沿患者背部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叩刺,可以調動機體的抗邪能力,從而驅趕病邪外出,督脈在背部位於脊柱上,足太陽經在脊柱兩旁1.5寸(即脊柱與肩胛骨內側連線的一半就是背部的1.5寸),用皮膚針對這兩條經絡輕輕叩刺,以皮膚發紅為度,每天2次。
如果沒有人陪護,患者可以用梅花針對著鏡子輕微地叩刺上述的面部的特效穴,以皮膚微微發紅為度,不要用力以免傷及面部皮膚,留下疤痕。
3.穴位敷貼
將馬錢子濕潤後,切成薄片,敷貼於面癱處,2 3日1換;或將馬錢子銼成粉末1 2分,撒於膠布上,然後貼於下關、太陽、陽白等穴。5 7日換葯1次。馬錢子,味苦、性寒、有毒,歷代醫家取其毒性治療面癱,臨床見效快,效果好。因其有毒,故多外用貼敷。
4.外敷鱔魚血
一般認為,鱔魚血活血搜風通絡,塗於局部,乾燥後,能牽引面部肌群,刺激神經,促進癱瘓肌恢復功能。
鱔魚血治療面癱,早在元代《世醫得效方》中便有記載:「大鱔魚一條,以針刺頭上血,左斜塗右,右斜塗左,以平正即洗去」。取鱔魚血塗於患側,30分鍾後洗去,3天後再行第二次治療。需注意的是:復原後立即停止,切不可矯枉過正。
『柒』 面神經麻痹按哪個穴位能好的快 急、 我老公今天早上起來就嘴歪眼斜了。 求助
耳垂下方半寸處細鹽炒熱敷之
『捌』 面部神經麻辟
面部神經麻痹又叫面癱,該病起病急驟,其表現為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口角流涎等,中醫稱之為中風。現代醫學認為該病是由於腦血管阻塞、面部血液循環不暢、患部神經傳導失調所致。
面部神經麻痹發病後,往往口眼歪斜,偏向一側,即一邊面痙攣較甚,症狀較重,對側面部卻較輕。治療重點應在症狀重的一邊,針灸手法採用深刺、重捻。
取穴:合谷、太沖、頰車、地倉、迎香、風池、承漿、陽白、攢竹、印堂、四白。
其中合谷、太沖為循經遠取法,兩穴對頭面的疾患最為有效,《百症賦》說得好:「太沖瀉唇歪以速愈。」
風池、翳風同屬少陽,有疏解風邪之效,並能祛風止痛;陽白、攢竹、四白、地倉、印堂、迎香、承漿,均有疏經調氣的作用。
採用透穴法,還可以加強經氣的通調,如攢竹穿魚腰、地倉透頰車。《玉龍歌》說得清楚:「口眼歪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透頰車。」
視情況需要,有時選擇一些阿是穴配合治療療效更佳。對側面部的症狀較輕,其處理方法是:選取幾個必要的對應穴位,進針較淺,並採用輕針輕捻。總的來說,一般留針半小時為宜,拔出針後必須用艾條點燃溫灸,再進行局部按摩,使局部肌肉鬆弛,達到理順經絡的目的。每天針灸一次,10天為一療程。
一般來說,按上述步驟進行針灸處理,一個療程左右可逐步治癒。
『玖』 刮痧哪些穴位可以治療面癱
面神經麻痹亦稱面癱。可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面癱兩類。周圍性多由急性非化膿性莖乳突內的面神經炎所致。
【刮痧部位】
刮風池;點揉陽白、四白、地倉、頰車、翳風;點揉或刮合谷、內庭。
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是一側面肌出現陣發性、無痛性、不規則的抽搐。開始僅有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動),以後可逐漸發展至面部其他肌肉,甚至和嘴角一起抽動,多見於中年以上女性。
【刮痧部位】
點揉攢竹、四白、地倉、頰車、翳風、合谷。
『拾』 面神經麻痹針灸什麼穴位
針灸推拿配以中葯治療本病取得較滿意效果。 現介紹如下 癱即面部神經麻痹,有周圍性面癱和中樞性面癱兩種,本文所述為周圍性面癱的治療。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素體氣血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加之起居不慎,風邪乘虛入侵脈絡,致使該側氣血痹阻,脈絡失於濡養,導致該側肌肉弛緩無力,受對側牽拉而歪斜,病因以風為主,次為風寒、風熱或風邪與痰瘀相雜。 1.3 治療方法 1.3.1 針灸治療 現代醫學認為,針灸可使肌纖維重新得到神經支配,使受障礙的神經功能恢復正常,改善局部新陳代謝,加速面部的肌肉神經功能恢復[2]。治則:祛風通絡,取穴:合谷、太沖、牽正、頰車透地倉、風池、下關、迎香、承漿,每次選3或4穴,加減法:眼瞼不能閉合,露眼流淚者加攢竹、魚腰、絲竹空,陽白透魚腰;耳後痛者加翳風;味覺減退者加濂泉。手法:平補平瀉抽針法。操作:合谷、太沖、風池針用瀉法,下關、牽正、迎香、平刺,採用平補平瀉法;陽白向下平刺透魚腰,地倉向頰車平刺,頰車向地倉斜刺,並採用抽針法,使面肌向患側抽動,留針20 min,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法,在針刺的同時可加用電針,頻率為60次/min,時間一般為15 min,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休息3~5天可以進行下個療程。 1.3.2 推拿按摩 一般宜在發病後3天開始進行,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頭枕部墊一薄枕,患者坐於床頭椅子上,一手固定其頭部,另一手用指掌摩揉法施術於顏面部3~5次,然後以手指的掌面和大魚際肌從額正中線開始向外至雙側太陽穴,再向前下至頰部掌揉至下頜,手法宜輕,放鬆於耳部,施術2~3 min,然後用中指指腹點按於太陽、陽明、攢竹、迎香、頰車、地倉、承漿穴約3~4 min。以一指推法施於對側風池、翳風及頸項部,約3 min,以局部出現酸、麻、脹、痛感為度,再拿肩井穴1 min,用拿法施術對側合谷約1 min,上述治療每日1次,每次約20~30 min。 1.3.3 中葯治療 因本病形成以虛、風、痰、瘀四者為其基本病理基礎,正氣虛為病之本,風、痰、瘀為病之標。祛風化痰,活血通絡,補虛益氣為治療本病的基本大法。祛風化痰常選膽南星、僵蠶、全蠍、蜈蚣、防風、荊芥、葛根、白芷、天麻、白附子、烏梢蛇等葯;活血通絡宜用當歸、川芎、丹參、牛膝、地龍、赤芍、桃仁、紅花、水蛭等葯;補虛益氣宜選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等。臨證時,可根據不同的證型,有所側重,或以祛風化痰為主,兼以活血益氣,或以活血化瘀為主,兼以祛風化痰補虛,或以補虛扶正為主,兼以活血化瘀祛風。又根據病邪性質不同,偏寒者予以散寒,偏熱者予以清熱;熱重者清熱解毒,肝鬱者疏肝解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