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什麼是五指輪流打磨面部手法

什麼是五指輪流打磨面部手法

發布時間:2022-11-26 03:02:10

❶ 面部反射區療法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面部是我們人體的一個全息胚,經常對面部進行按摩,不僅可以使我們的面部皮膚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強,面部溫度升高,使皮膚有效地吸收養分,從而讓皮膚光滑紅潤,減少皺紋,而且對我們整個的身體健康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下面針對面部不同的部位,給大家介紹5種面部按摩的方法:
(1)嘴部按摩。端坐,兩手五指分開,掌心相對,兩對大拇指按下頜處。用兩手食指從人中處開始向兩側輕輕推摩至大拇指處,然後,又用食指從下巴處正中開始向兩側輕輕推摩做4個8拍。
(2)鼻部按摩。兩手指按於兩眼內角處,自上而下沿著鼻翼兩側向下輕輕推摩,做4個8拍。
(3)眼部按摩。端坐,兩手掌心相對,大拇指按於兩側太陽穴;反過來用兩手食指從內眼角處開始,沿著眼眶向兩側輕輕刮摩至太陽穴,做4個8拍。
(4)額部按摩。端坐,兩手掌心相對,大拇指按於太陽穴,兩手其他手指位於前額正中,手指從前額正中開始,分別向左右輕輕推摩至太陽穴,並用兩手食指在太陽穴輕輕按摩4次。如此反復做4個8拍。
(5)面部按摩。端坐,兩手掌心相對,大拇指位於下頜處,兩手中指位於鼻翼兩側。兩手中指向上推摩至前額正中,隨後,向兩側推摩至太陽穴,用兩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別沿著自己的臉向下輕輕推摩至下頜處,共做8個8拍。
另外,按摩面部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按摩前應把手清洗干凈,將指甲修齊。冬季按摩時,手溫不能低於面部溫度。
(2)按摩時應順著肌肉紋路的方向。
(3)當按摩部位的皮膚出現損傷時,應暫停按摩。
(4)人處於飢餓狀態時,不宜按摩。

❷ 口臭經常放屁什麼原因怎麼根治

1、體臭:

當我們的汗液無故發臭時,則要注意是否肝臟出現了病變。這是由於,如果我們的肝臟出現問題,則會導致身體排毒效率降低,從而使體液中的毒素與垃圾不斷累積,使汗液發臭發黃,有時還會出現粘稠狀物質產生,這也是身體中毒素淤積的體現,所以我們汗液發臭發黃時,則要時刻注意肝臟健康。

2、口臭:

在生活中,出現口臭的情況,多數人認為這是口腔疾病的一個原因,其實這與肝臟健康也有密切的聯系,如果肝臟受損時,就會導致膽汁分泌異常,所攝入的食物無法得到充分的消化。

從而造成毒素的堆積,而且也會使血液中的氨含量增加,從而就會出現口臭的困擾

除了上面說到的兩處發臭,肝不好的人還會出現以下12種症狀:

1、肚子脹氣、身體浮腫,愛放屁

2、頭發愛出油,面部油亮;

3、眼睛干澀或者死魚眼;

4、無端感到疲倦、煩躁、焦慮;

5、消化不良、腰部贅肉增加;

6、30-40歲就兩鬢有白發;

7、凌晨1-3點總是自然醒,多夢;

8、臉上不幹凈,長斑長痘;

9、手掌發紅,腳底紋路增多,腳底粗糙;

10、食慾不振,容易口乾口苦,刷牙出血;

俗話說:養肝就是養命,養肝要注意3少,還你一個好肝,更健康!

1、少喝酒:

這是因為酒精被喝到肚子里之後,只有10%是在胃裡消化,其他的90%都是要通過肝臟代謝的。而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會直接刺激、損傷肝細胞。

2、少熬夜:

晚上11點以後是肝臟排毒、自我修復的關鍵時期,過度熬夜會讓肝臟疲憊不堪,而平時過度勞累會降低免疫力,兩者相加對肝臟的損害很大。

3、少生氣:

從中醫角度來講,肝主疏泄,而大怒會影響肝的運行,造成淤積,進而對肝臟造成損害。」

❸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哪些

一、按法

按法是用力向下按壓的一種方法。可用指、手掌、肘、足跟在病人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下按壓。可由輕而重,可一按一松,也可按緊一處約一分鍾,然後突然放鬆。需重按時可用雙手重疊按壓。按的用力度可淺達皮膚、皮下組織,重達肌肉,深按可達關節、骨骼、內臟。按法的練習較易,但需要穩、准、有耐力。此法根據不同部位,可選用指按、掌按、肘按、足跟按,分述如下:

1.指按

指按一般都用在穴位上,可一手按,也可雙手相對按,按在穴位上,使有酸脹反應為合適。背部穴位用掌按,頭上太陽穴常用雙手按。也有用拇指按住大血管,如股動脈,按緊一會兒,然後放鬆,反復數次。

2.掌按

掌按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掌按腹部用單手操作,按時要隨呼吸起伏。掌按背部用雙手重疊按,按脊柱兩側肌肉,自上而下逐漸移動,反復數遍。又可用雙手掌按頭部,兩掌心相對用力,由輕漸重,由重漸輕至結束。

3.肘按

肘按用於軟組織較豐滿或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關節屈曲時鷹嘴尖端按壓,如按環跳穴。按壓力度也以有酸脹反應為度。

3.肘按肘按用於軟組織較豐滿或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關節屈曲時鷹嘴尖端按壓,如按環跳穴。按壓力度也以有酸脹反應為度。

二、摩法

摩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身體某個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做迴旋性摩動的一種手法。

施用時以指或掌在皮膚表面做迴旋性摩動,作用力溫和而淺,僅達到皮膚下。摩法的頻率根據病情需要而定,一般慢則30~60次/分,快則100~200次/分。可用單手,也可用雙手操作。常用於推拿治療的開始,或疼痛劇烈的部位,或強烈手法以後。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分指摩、掌摩、掌根摩三種。

1.指摩

用拇指的指腹平伏在身體某部位或穴位上做迴旋摩動,單手或雙手均可。雙手摩時,二指的動作要協調,著力要一致。在背部操作時,拇指平伏接觸皮膚,其餘四指放鬆,拇指靈活而協調地回摩,自中心向四周慢慢擴展,周而復始,頻率可在60~100次/分。穴位雙指摩時,拇指平伏緊觸穴位,其餘四指不接觸皮膚,自然展開微屈,用腕力帶動拇指做迴旋摩動,頻率在100~200次/分,但移動幅度極小。另有四指摩膻中穴,拇指自然屈曲,其餘四指並攏,指腹著力於膻中穴上,做迴旋摩動,頻率在120次/分左右。

2.掌摩

用全掌平伏在身體某個部位的皮膚上做摩動。著力要均勻,一般用單手操作,頻率為30~60次/分。常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腹、背、腰、臀部。如腹部掌摩,要沿順時針方向摩動,並自中心逐漸向四周擴展,周而復始。

3.掌根摩

用掌根的大小魚際處用力,在身體某一部位摩動,單手或雙手交替操作,操作時掌根觸及皮膚,各指微屈翹起,用腕力使掌根擺動,邊摩邊進。由於此法用力稍大,且頻率較快,達100~200次/分,故皮膚產熱感較明顯,病人會有舒適輕松之感。此法常用於頭、背、腰、臀部。

三、推法

推法是用指或掌在身體某部或經絡上做前後、上下、左右推動的手法,也可用指在穴位或某一固定點吸定而推。推的深度隨用力大小而異,既可浮於皮,又可深及筋骨、臟腑。推法用力須由輕而重,依病人而定。推法的頻率一般在50~150次/分,由慢而快。操作時根據不同部位可用拇指平推、拇指尖推、拇指側推、四指推、掌推五種方式。

1.拇指平推

用拇指指腹接觸皮膚,做定向推動,向前向下時拇指著力,回收時拇指指間關節微屈、指背接觸皮膚而帶回。其他各指不用力,只幫助固定方向。頻率為60~120次/分,由慢而快。拇指平推適用范圍廣泛,頭、背、四肢皆可應用,一般多用於頭、背、肩部。

用雙手拇指同時在穴位上向左右推開的稱分推法,如分推印堂穴、大椎穴。分推著力深達筋骨,稱分筋法,多用於腰背肌肉部位,分筋方向與肌肉走向垂直。

2.拇指指尖推

用拇指指尖在穴位上或在某一固定點上推動。推時指尖移動范圍極小,如吸附在固定點上,腕部屈曲下垂,拇指的指間關節靈活屈曲擺動,運用腕力和指力,使推力漸漸深入。推的強度一般較大,有酸、脹、微痛的感覺,稱「得氣」感。頻率為100~150次/分,由慢而快,頻率快時指尖稍帶旋轉。可單手或雙手操作。此法多施用於穴位和疼痛點。

3.拇指側推

用拇指外側的部位接觸皮膚做長推或點推,操作要領可參照拇指平推法和拇指指尖推法。

4.四指推法

此法用單手操作。用拇指以外的其餘四指的指腹接觸皮膚,掌指、指間關節伸開並微屈,腕部伸屈,靈活擺動,運用腕力和指力。拇指起固定方向的作用,主要運用於頸、肩、頭、四肢等部位。

5.掌推

用手掌在身體上推動,將手掌平伏在皮膚上推動。多用於胸腹部,在腹部推時需隨呼吸起伏,當病人呼氣開始,即向上推動,吸氣時放鬆,反復進行。另有用掌根部大小魚際緊貼肢體,著力推動,從肢體遠端向近端,然後收回原處,反復推動。掌推常用於肢體腫脹,可促進血液、淋巴迴流。

四、拿法

拿法是用手指提拿肌肉的一種手法,可結合穴位提拿,亦可提拿某一肌腹。一般拿方向與肌腹垂直。方法是拿起組織後,持續片刻再鬆手復原。此法強度較大,一般以提拿時感覺酸脹、微痛、放鬆後感覺舒展為度。如提拿後疼痛感不消,則說明用力過大。一個部位一般拿1~3次即可。根據不同的部位可用三指拿、抖動拿、彈筋等幾種操作方法。

1.三指拿

用拇指和食、中指提拿,適用於較小的部位,如拿肩井,拿委中、頸項等。

2.五指拿

用五個手指提拿,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滿的部位,如股四頭肌、腓腸肌等。單雙手均可,或雙手一松一拿交替進行。

3.抖動拿

用雙手五指提拿,多用於腹部或肌腹較鬆弛的部位。用手指拿起肌腹後,做前後抖動3~5次或8~9次後松開。

4.彈筋

用拇、食兩指或拇、食、中三指,沿肌肉垂直方向提拿起肌腹或肌腹與肌腱交接處,並向外盡量牽開後,再讓肌腱在指間滑脫歸位(如拉弓射箭一樣)。在肌腹滑脫過程中,可發出「咔嗒」聲響。此種手法較重,刺激強度很大,病人會有重度酸脹感,但彈後感覺鬆快。

彈後也可用柔和手法,幫助緩解酸脹反應。每次進行1~2次即可。此法多用於慢性病痛的肌肉部位,如股內收肌、股二頭肌、股三頭肌、背闊肌、斜方肌、菱形肌、胸鎖乳突肌等部位。

五、捺法

捺法是用拇指指面捺緊一處,重重下壓,然後用腕部左右擺動,使指勁逐漸深入。這種手法動作不需快,頻率為100次/分左右,但必須深透而有實力使捺到深部組織,以有酸脹感覺為度。捺法較難,必須刻苦鍛煉,使動在腕,勁在指,緊捺不放鬆,同時又能隨心移動。

在捺時還要體察病變的重點部位,找到要害反復捺。經過鍛煉,使有耐力,才能達到治療要求。捺法常用於軟組織深部的損傷和慢性炎症的治療。例如肌肉筋膜炎等,用捺法治療就有較好療效。

六、纏法

纏法是用拇指尖在穴位上做螺旋性動作,如旋螺絲釘一樣,越旋越深,使穴位上有較強的酸張反應為度。纏法必須由輕而重,逐漸深入,而且根據病人的體質和各個穴位的敏感程度而定。一個穴位上纏約一分鍾。然後由重而輕,由深而淺。纏法的動力在腕,鍛煉時使腕做旋轉樣活動,要熟練而有耐力。此法主要用於穴位推拿,例如胃腸功能紊亂的疾患,可在背部兩側的穴位上做纏法推拿。

七、法

法是用手背在身體上滾動,手呈半握拳狀,四指略微伸開,先以手的小指掌指關節處貼緊患處,然後用力下壓並向前滾到手背,使手背用力於推拿處,如此一滾一回,反復滾動。

法頻率在100次/分左右。法要做到用力均勻,滾動的手吸附推拿部位,不能有跳動或擦動,以免造成病人有不舒服感覺,或損傷術者的手背皮膚,但滾動時又必須能隨心上下左右移動,使滾動到較寬廣的部位。所以法需先在砂袋上練習,練到非常成熟,並有腕勁和耐力方可用於治療。法可單手操作,也可左右手交替進行,也可用雙手同時滾動。此法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較豐厚的部位,如背、腰、臀、腿等處。現時,也有使用木製的滾軸的,或用電動的滾動推拿床或推拿椅做推拿,可以代替人工推拿,雖然可節省術者體力,但療效遠不如手法滾動得好。

八、捏法

捏法是用手指擠捏軟組織,用拇指和其他各指相對捏住肌肉或肌腱,上下各指相互轉動,邊捏邊向前推進。

操作時要用柔勁,使感到溫柔舒適為好,不宜捏得疼痛難忍。捏法的頻率可慢可快,60~150次/分。捏時也要腕部轉動助勁。該法可用拇、食二指相對捏,適用於兩骨之間較窄的部位;又可用拇、食和其他各指相對捏,適用於肌肉豐厚、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肩部和大小腿。

九、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指面或掌面揉動的方法。揉法不同於摩法,揉時手與皮膚之間不移動,手貼緊皮膚,把皮下和更深的組織旋轉揉動,所以,揉法可深達皮下組織和肌肉。此法比較溫和而有揉勁,動作頻率較緩慢,50~60次/分。一般單手操作,必要時可兩手重疊加大壓力揉動,根據不同部位選用指揉或掌揉。指揉一般用拇指指面,適用在較小的部位或穴位上,常在強刺激手法後用揉法緩解酸脹等反應。部位較大處也可用食、中指或食、中、無名指一起揉動。掌揉是用整個掌或掌的根部或大魚際進行揉動,一般用在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肩、背、腰、臀等處,揉力要由小到大,越揉范圍越大,用力越深。

十、搓法

搓法是用雙手搓動肢體的一種手法。一般用兩手的手掌相對用力搓動,強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結束時再由快轉慢,其力度可達肌肉、骨骼。用力小時可覺肌肉鬆展,用力大時,可產生明顯的酸脹反應。根據病情需要選擇用力大小。行搓法時運用手掌和臂力,左右二手將患處挾住,邊搓邊上下來回移動。也可搓下肢,需病人仰卧抬起患肢後搓動。搓法一般用手掌,如需要較強力度時,可用手掌的尺側相對用力搓動,可有明顯的酸脹感覺。用搓法使肌肉鬆軟後就可結束。

十一、掐法

掐法是用手指尖或指的側面,在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進行深在、持續的掐壓的手法,又稱指針法,就是以指代針,所以常用在穴位上。如用拇指尖掐壓合谷穴。也可用中指伸直,拇食指挾持中指,使中指保持正直,可強有力地掐壓穴位。也可用中指屈曲,以中指的指間關節處掐壓穴位。掐壓穴位力度宜大,使穴位上有強烈的酸脹反應為好。掐法刺激較強,所以掐時要漸漸施勁,指力慢慢掐入,切不可突然用力,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對象,用力因人而異。每個穴位掐到有酸脹反應後,再持續施勁約30s,隨後用摩、揉等手法使局部酸脹反應緩解。

另有一種掐法,用一手或兩手拇指的側面,對腫脹的軟組織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

此法用力要巧,但又要深在。操作時可見腫脹局部受指端掐壓、推擠而下陷。如此重復進行,使腫脹部位掐成一道密集的指切壓痕而使腫脹消散。

十二、振法

振法是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部或穴位上做震顫樣動作。操作時主要是利用手和前臂的肌肉收縮,並持續用勁發力,形成震動力,達到手指或掌而作用於推拿部位。術者要施以頻率很快的震動,又要有較長久的耐力,所以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熟。振法如用拇指或中指作用於穴位上,可增強或維持穴位的刺激。也可用手掌作用於腰背、大腿等處,可緩解肌肉胃腸痙攣,但振時手掌必須隨呼吸起伏。做振法,術者很費力,現在可用電振器代替人工發力。電振器一般配有各式不同的觸頭,適合不同的推拿部位。電振與人工振的作用近似,可選用。

十三、擦法

擦法是用指或掌在皮膚上來回快速擦動的手法。其用力表淺,只作用於皮膚和皮下組織。頻率較快,150~200次/分;皮膚有較大反應,一般擦到皮膚發紅為度。行擦法時,不能用力過猛,防止擦傷皮膚,可用指擦,即食、中、無名三指擦動,適用於手足等較小的部位;也可用掌擦,即用掌的尺側擦動,適用於背部。擦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皮膚新陳代謝。進行背部擦動,有緩解疼痛、調整胃腸功能等作用。

十四、彈點法

彈點法是用手指做急速的彈點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力在拇、中指處滑落,使食指指背著力彈擊患處。點時用中指指尖,拇指支持中指做點叩動作。彈的強度由輕而重,適用於關節周圍表淺的部位。點的強度較重,適用於穴位上。如需著力較重時,可用五指點叩。

十五、拍打法

拍打法是用指或掌拍打身體的一種手法。作用輕時,用指面、指背或空心掌拍打;如需作用強時,可用拳或掌側捶擊。拍打主要動在腕,使腕輕巧而有彈性,並有腕勁。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交替拍打。拍打適用於胸、背、腰、大小腿和關節處。用指面拍打,操作時各指張開,指關節略微屈曲,用指面拍打患處。又可用手指拍打,操作時各指略微分開並微屈,用食、中、無名、小拇指背著力拍打。又可用空心掌拍打,操作時各指並攏,拇指伸直,掌心形成空凹,拍打患處。又可用拳拍打,操作時雙手虛握拳,使食、中、無名、小指的第二節的背面排齊,用此部位著力捶擊患處。此法需用巧勁,捶時要有彈力,可快一陣慢一陣,上下移動捶擊。又可用拳側拍打,操作時雙手虛握拳,各手指間略微分開,用小指側捶擊(圖9-28)。又可各指伸直時,用小指側捶拍。現在有用各種拍擊器拍打的方法,拍擊器有用海綿做的,也有木製的,等等。專業用的拍打器是用布製成圓柱筒狀,中充以棉花或中草葯,用此推送拍打。以上各種拍法均有一定療效,可根據病情選用。

十六、刮撥法

刮撥法是用拇指端的側面在身體某一部位深深緊壓並做刮動或撥動的手法。刮動時指力要透過皮膚而深達組織有粘連部位或慢性疼痛點,進行刮撥。刮撥的方向需隨情況而定。

此法強度較大,病人有明顯酸脹反應,要注意囑其忍耐一點,與術者配合。用力強度還需適可而止,並注意勿損傷皮膚。撥動時用力較輕,一般拇指深掐於肌肉或肌腱的縫隙中進行撥動。一個部位撥5~10次即可。刮撥法多用在關節周圍、背部筋膜、韌帶或肌肉、肌腱等組織,有松解粘連,促進慢性炎症吸收,緩解疼痛等作用。

十七、抖動法

抖動法是把肢體抖動起來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操作時術者握住患肢末端,像抖繩子一樣抖動病人肢體。抖時要注意該部肢體可動的角度和范圍,用柔勁抖動,使被抖動的肢體像波浪起伏。可上下抖動,也可橫向抖動。如抖手指:術者握住手指指端,輪流抖動每個手指,每指抖3~5次。又如抖手腕:術者一手緊握其前臂遠端,另手捏住食、中、無名指,相對方向拉緊,然後做抖動,約抖10次。又如抖上肢:術者一手握住肩部,另手握緊腕部,雙手反方向拉緊後做抖動。用同樣方法可抖動下肢或抖動腰部。抖法主要有牽松肌肉攣縮,活動關節等作用。

十八、搖動法

搖動法是搖動關節的一種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做此手法必須熟悉各種關節的可動范圍。凡雙軸或三軸活動的關節都可做搖動手法。操作時把病人體位安置恰當,並盡量使其軀體肌肉放鬆。搖動動作要緩慢而穩妥,幅度由小到大,直至達到最大可能的幅度。搖動次數需隨病情而定。搖動方向可按順時針方向,也可按逆時針方向。搖法主要使僵硬或強直的關節逐漸松解,逐漸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所以操作時,術者須檢查關節活動的可能性,測量關節活動度,經多次治療逐漸增加搖動的范圍,不可急於求成,以病人感到輕微酸痛為好。搖法有搖指、搖肘、搖肩、搖踝、搖髖、搖腰等。

十九、松動法

松動法是松動關節和軟組織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術者必須熟悉全身關節和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等組織的解剖及其活動關系。可對頸、腰、手、肩等各部位做松動法。如松頸時,病人取坐位,肌肉放鬆後,將其頭向一側轉動一點,並向一側側屈,然後輕輕一扳,有頸部松動一下的感覺即可。同樣可做另一側的松動。松頸也可仰卧位下進行。又如松腰時令病人取坐位,向前彎腰,並轉向一側,然後輕輕一扳,有腰部松一下的感覺即可。手指松動方法較易,把需要松動的手指先牽拉一下,然後將其屈曲,有「咔嗒」一聲的松動感覺即可。

其他關節部位的松動方法相似,可參考上法。松動法適用於關節強硬的病症和椎間盤病變。

二十、伸屈法

伸屈法是對脊柱和關節部位做伸屈活動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伸法操作前,必須仔細檢查病人肢體關節活動幅度,然後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伸展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地彈動。伸展到最大可能的幅度後保持1~2min,然後放鬆,休息片刻再重復一次。做伸法切忌突然發力,也不能用蠻勁。操作時需使著力點有效地達到受限關節。此法常用在肩、肘、髖等關節。屈法的操作要領同伸法一樣,常用在髖、膝、踝等部位。

二十一、引神法

引神法是對脊柱和關節部位用巧勁進行突然牽神的手法,為特殊的被動活動手法。此法發力的作用可使關節和周圍組織超過平常活動幅度運動。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輕巧發力,不可用蠻勁,幅度要大而恰如其分。此法只有在臨床實踐中才能悟得其巧。

1.引神上肢

病人坐位,術者靠患側相對而立。術者雙手捏住患側的五指,掌心對病人的臉。提起患肢,做旋轉上肢的活動,轉數遍後,當患肢肌肉已經很放鬆時,將患肢由下而上突然用力提神一下,可重復操作2~3次。

2.引神下肢

病人仰卧,術者弓步立於患側,前臂托住患側小腿,另手扶膝部,先將患肢屈曲,使大腿盡量貼近腹部。然後發力,用巧勁將患肢向外上方牽拉。可重復數次,每次牽拉,可逐漸增加患肢離床面的高度。

3.引神腰

引神腰的方法要根據病情而定,主要是使腰向後引神,也可根據病情需要,使腰向前屈曲引神。

(1)腰向後引神:有數種方法。如扳腰法,病人健側卧,術者一手抵住病人腰部,另手握住患肢踝部,將患肢後神牽拉,雙手協調地一牽一抵,當感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雙手突然用較大力牽抵一下,使病人腰部有過伸的動作。此法只需做一次。又如壓腰法,病人俯卧,術者一側前臂緊按腰部,另側前臂抬託病人雙大腿膝部,一臂向下壓時,另臂用力向上抬,如此雙手協調地一壓一抬,使腰部彈動性地活動數次,待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增大發力強度,使腰向後引抻一下,腰部應有較大的過伸動作。此法需要術者有較大的力量才能成功,如術者力量不足,可二人協同操作。

(2)腰向前屈引抻:病人健側卧,術者站於病人身後,一手抱托患肢,使屈髖屈膝,並使大腿盡量貼近腹部,用力推送,使脊柱向前屈曲,活動的幅度需一次比一次大,待覺其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發力,向前推送一次。此法如一人力量不足,可使病人仰卧,二人協同操作。

另有一法,病人健側卧,術者站於病人身後,一手抱托患側下肢,另手推住患側肩後,抱托的手使患肢向腹部,推肩後的手用力向前推動,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轉的動作,待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加力,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動感。

引伸法主要對脊柱的椎間盤組織病變或關節位置不正有較好的作用。如針對合適的病情,施用得法,可有明顯療效。

二十二、踩踏法

踩踏法是一種古法,用腳在身體某部或穴位上推拿的方法。操作時用全足、足弓、足跟三處,有踩踏、踩搓、踩研三種。病人一般取俯卧或卧仰位,術者手攀屋頂上面的橫杠,然後單腳或雙腳踩在病人身上的經穴進行治療。

1.踩踏

病人俯卧,在胸和大腿處墊枕,使其腰部凌空,術者單腳踩於病人骶部,踩踏時彈動性地一起一伏,使腰部像挑扁擔樣彈動起伏,如此踩10~50次,力量須由輕而重。此法對某些腰部病變和椎間盤病變有療效。

2.踩搓

病人俯卧,術者一手攀住上面橫杠,一腳踩於病人背、腰、大小腿處,用足弓著力做橫向搓動,每處可搓數十次。此法對肌肉、筋膜的病變有效。

3.踩研

病人仰卧,術者手攀橫杠,用一腳的足跟踩於下腹或穴位上,做旋轉研磨樣動作。踩研的力量由淺入深。此法可治腹部的某些慢性病。

二十三、其他推拿手法

其他推拿手法尚有很多,如捻法、扯法、抹法等。捻法是用拇、食二指相對捏住皮膚捻動,用於小兒背部和腹部皮膚,可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症;扯法是用拇、食二指拿住皮膚,向一側拉開,然後突然放脫,可有「嗒嗒」聲,一處可扯十餘次,扯到皮膚發紅為度,可治療中暑、消化不良等症;抹法是用拇指的指面按住一處皮膚或穴位上,按緊後向兩側分開,反復數次,常用在抹前額,治頭痛、視力疲勞等症。

❹ 頭頸部治療手法是怎樣的

一指托天法以一食指端於患者頭頂正中(以上為天、為陽,以頂為天)百會穴點而按之,稱為一指托天法。

操作要領:患者坐位或卧位,醫者以食指端(拇指指腹抵於食指的二、三節間屈側,中指指腹抵於食指二、三節背側輔以食指)著力於施治部位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之交點),由表及裡,由淺人深,垂直持續地點按1~2分鍾,並同時輕按微顛,患者可覺從頭頂向背後有溫熱感下散而達兩腿,並有氣感上提。操作時取穴要准,點托持續,點而啄之,不宜晃動、捻轉,加用施內動勁效果更佳。此法主要用於氣虛患者。

注意事項:操作前需將指甲剪短、修圓,操作不可急躁忙亂。

功效:開竅寧神,平肝息風,升陽固脫,理氣消滯,補虛益氣。

主治:頭暈,頭痛,腎下垂,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心煩郁悶,中風偏癱,神經衰弱,驚悸健忘等。

[文選]《實用中醫推拿學》:按百會法:按壓時患者頭頂應與醫者之拇指保持垂直方向。

作用:健腦寧神,回陽固脫。

主治:血虛眩暈,頭巔頂痛。

《新推拿法》:拇指按或揉,稱揉按百會法。次數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頭痛驚風,目眩,驚癇,脫肛,遺尿等。臨床應用:百會為諸陽之會,按揉之能安神鎮驚,升陽舉陷,治療驚風、驚癇、煩躁等症,多與清肝經、清心經、掐揉魚際等合用。用於遺尿、脫肛等症。常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揉丹田等合用。

[文摘]以拇指立起,戳入痛點或穴位上,點而不移,持久至病人有舒適感和傳導感為宜,可以根據經絡循行,戳點遠距離之穴位,其作用為通暢經絡,鎮靜止痛。(《全國中醫骨傷科學術論文》1983年,匯編)將手指按壓患兒百會穴,重復數十次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雲南中醫雜志》1983年6期)[按語]一指托天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擠壓類手法,是以一指指端著力於百會穴進行操作的主要方法,本法臨床應用廣泛,指針按摩流派用其通經活絡,經絡臟腑按摩流派用其開竅寧神,兒科按摩流派用其升陽舉陷等。

乾洗頭法雙手十指略分開,分別於頭部左右耳輪上始,著力於頭皮施治部位搓動撓抓,形如洗頭,故稱為乾洗頭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位,醫者沉肩、垂肘、懸腕,雙手十指略分開,自然屈曲,以指端及指腹著力於頭部左右(耳輪發際之上)對稱用力搓動撓抓,搓而不滯,動而不浮,形如洗頭但沒有泉水,相對著力,緩慢移動直至頭頂正中交叉對攏,再反復數次。此法主要用於頭部,是配合全身按摩應用的一種手法。手法後患者頭部溫熱輕松,精神煥發,如摘重盔,如松緊箍,實為神妙。

注意事項:操作過程中手法需靈活持續,用力均勻和緩,避免損及毛發、皮表及產生疼痛刺激。

功效:疏通氣血,溫通經絡,安撫神經,祛風定痛,溫熱散寒,平肝潛陽,防鈹抗老。

主治:外感風邪,頭痛頭宣,神經衰弱,失眠健忘;輕搓推移可安眠、鎮靜;重搓推移則疏散風邪,平肝降壓,並可使人精神煥發。

[文摘]以雙手十指抓頭皮,在整個頭部輕松的抓,指要靈活,抓要柔和,用以配合治療頭痛、頭暈。(《廣東中醫》1980年7期)[按語]乾洗頭法是摩擦類手法中以雙手十指著力於頭部的手法之一,傷科按摩流派用其腦傷巔疾,益氣升陽;經絡臟腑按摩流派用其通調氣血;內功按摩流派用其潛陽健腦。本法在臨床應用廣泛,在保健按摩中作為安神法使用,是自我保健按摩的主要手法。

四指戳頂法以四指端(拇指、食指、中指、沒有名指)戳而點之,著力於四總神穴,點而不移,稱為四指戳頂法。

操作要領:患者坐位或卧位,醫者以四指端對准四總神的四個穴位(即: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處),以百會為中心,循於左右奇穴,正中督脈,持續著力於施治部位,戳而點之,點而不移。此法主要用於頭頂部,戳點時沒有需加用其它手法。

注意事項:操作前須准確取穴定位,戳點宜星垂直角度,不可歪斜挪動移行。

功效:散風活絡,平肛息風,舒肝祛郁,祛寒解表。

主治:頭痛難忍,頭暈目眩,癲癇發作,身熱汗閉,頭頂脹痛,神經衰弱。

[文摘]戳人痛點或穴位上,點而不移,持久至病人有舒適感和傳導感為宜,可根據經絡循行戳點遠距離之穴位。其作用為通暢經絡,鎮靜止痛。(《全國中醫骨傷科學術論文》1983年,匯編)治療小兒遺尿,點中脘,揉丹田、氣海、三陰交、百會、四總神、關元、龜尾及點按龜尾等。(《湖北中醫雜志》1984年3期)[按語]四指戳點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按壓類以四指端著力於四總神穴的手法之一。四總神穴共四個,有止痛、益智作用。此法主要被經絡臟腑按摩流派用於安神開竅,內功按摩流派用於通暢經絡,指針按摩流派用於通調氣血,民間應用極為廣泛。

三指拿推法以拇指、食指、中指協同作抓而拿推,推而移之的反復操作,稱之為三指拿推法。

操作要領:患者坐位或卧位,醫者以一手置於患者前額,另手以三指(拇指、食指、中指)略分開屈曲,指腹著力於施治部位抓而拿推或雙手相對應地同時抓而拿推,推而移之。即以三指的對合力抓而拿推或三指分別對准三條經絡(可離穴但不可離經)循經一抓一拿,一推一移,抓而拿之,拿而自如,推而移之,移而不浮,連貫持續,反復施之,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以被施治部位有微熱輕松感為宜。此法主要用於頭部,多配合全身按摩時使用。

注意事項:此法與復式手法中的三指拿法的區別是三指拿法以拿法為主,而三指拿推法是以抓拿、推移為主,不可相混。

功效:通調督脈,溫經活絡,散風祛邪,活血止痛,疏通陽脈。

主治:頭暈頭痛,鼻塞流涕,見風流淚,頭重目眩,神志不清,神經衰弱,腦震盪後遺症,後頭痛。

[文選]《新推拿法》: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進行一緊一松的拿捏、旋轉推動,用於頸項,對頸項、關節酸痛等症常用本法作配合治療。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止痛,緩解肌腱、肌肉痙攣等作用。[文摘]拇指和食、中兩指對稱用勁拿住皮膚肌肉並推之。主治頭痛等。(《全國中醫骨傷科學術論文》1983年,匯編)[按語]三指拿推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擠壓類及推盪類結合的以三指著力於頸項或肌筋等部位的手法之一。此法臨床應用廣泛,常被傷科按摩流派用於緩解肌筋,經絡臟腑按摩流派用於調和氣血,小兒按摩推拿流派用於消腫止痛等。

五指拿推法以五指略分開,於施治部位抓而拿推,推而移動地一起一落,拿而推之,稱五指拿推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卧位,醫者一手置於枕後,另手置前額,五指略分開,自然屈曲,以五指端和指著力對准一經(即: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左、右>、足少陽膽經<左、右>),並分置於一穴(即五指分別置於五個穴),雙手對移並協調用力抓而拿推,推而移動地一搓一拿,一推一移,緩慢持續,著於五穴(前額部:左右陽白穴,左右攢竹穴,正中印堂穴;枕後部風池穴<左右>、天柱穴<左右>、風府穴),循五經,順序拿推,持續著力,推而拿之,拿而不滯,推而移動,移而不浮,剛柔相濟。此法主要用於頭部的循環治療。

注意事項:操作中以拿而搓推為主,循經而行,五指拿法則是以五指的協同抓拿為主。

功效:滋陰潛陽,通經活絡,活血止痛,明目清腦,通調氣血。

主治:肝陽上亢,高血壓症,頭痛目眩,視物不清,外感頭痛,鼻塞流涕,咽痛口苦,頸項強痛,肩痛,落枕,頸源性頭暈,心悸,半身不遂。

[文選]《推拿簡編》:頭部指推法,患者坐位,術者於患者之右側,用五指分別置於頭部督脈、膀胱經、膽經,自前發際推向後發際5~7次。術者再站立於患者之後,沿兩側之胸鎖乳突肌拿捏3~5次,拿肩井3~5次,治失眠。

《新推拿法》:患者取坐勢,醫者站於患者背後,一手扶住前額,另一手用拿法自發際至枕後往返3~5次,隨後拿風池,腦空,接著用兩手拇指羅紋交替抹頸部兩側胸鎖乳突肌,自上而下7~10次。治療思慮勞倦、內傷心脾的失眠。

[文摘]頭為諸陽之會,有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及督脈循行,腎屬水,肝屬木,水不涵木則肝陽乘虛上擾,通過膀胱與腎的表裡關系調節,從而達到滋陰潛陽。肝主疏泄,喜條達,肝鬱化,化則肝陽上亢,通過膽與肝的表裡關系調節以達到平肝潛陽,督脈經總督一身之陽,通過對督脈的治療,加強膀胱經、膽經的作用,所以頭、頸。項是推拿治療高血壓被擇作為治療部位的理由。(《上海中醫葯雜志》1984年5期)[按語]五指拿推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擠壓類及推盪類手法中以五指同時著力於頭頸及肩井的手法之一。本法臨床應用廣泛,常被傷科按摩流派用於通經活絡,柔筋止痛;經絡臟腑按摩流派多用於滋陰潛陽,補益心脾;小兒按摩流派用於散風解表等。

四指歸提法以雙手拇、食指端分置於同側同池、太陽穴,著力向內歸而上提,稱為四指歸提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位,醫者立於患者背後,操作前先將雙手拇手挑起,中指隨之伸直,以虎口對准同側耳垂,拇指端對准耳後下風池穴,中指端置於太陽穴,然後四指同時施力,向內歸而向上提,由表及裡,持續著力,四指缺一不可,故而得名四指歸提法。此法用於頭部,需動作輕巧,取穴准確,施法以微力為宜。

注意事項:操作時以指腹接觸穴位,施力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緩慢持續,嚴禁暴力擠按捏摳。

功效:疏風止痛,聰耳明目,疏散頭風,清熱解表,調和陰陽,補益氣血,健腦安神。

主治:感冒頭痛,頭暈目眩,頸項強痛,眼疾鼻病,耳聾耳鳴,失眠健忘,神經痛,偏癱腦疾,偏正頭痛。

[文選]《臟腑經絡按摩》:風池穴位於腦空下發際陷中,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平風府穴處,功效;疏風散熱,聰耳明目。

主治:感冒頭痛、頭暈,目赤痛,肩背痛,發熱,癲癇等。……太陽位於眉梢與目眥中央,向後約一橫指處取穴。具有疏風清熱,明目止痛。

主治:偏正頭痛,目赤紅腫。

[按語]四指歸提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擠壓類手法中的拇指、食指分別著力於足少陽膽經風池穴、經外奇穴太陽穴的手法之一,兩穴配合施以歸提,以補益,助陽,通經活絡。臨床常被經絡臟腑按摩流派用於疏風散熱,指針按摩流派用於通經活絡,內功按摩流派用於健腦安神等。

揉拿項肌法以拇指與餘四指指腹的合力,施用於患者頸項部的一種手法,稱為揉拿項肌法。

操作要領:患者坐位者俯卧位,頭略後仰,使局部稍放鬆,醫者以拇指與餘四指指腹的合力於患者頸項部施用揉而拿自上而下的反復操作。此法主要用於治療頸項及內科諸征手法之一。

注意事項:操作中不宜抓拿、揪扯,避免損及局部皮表,操作過程中不可過急,掌指盡力張開,以求盡力加大治療面積。

功效:通經活絡,散寒祛邪,開竅止痛,開導閉塞,緩解痙攣,疏筋活絡,調和氣血,理氣松肌,疏風定痛,通陽解表。

主治:頸椎疼痛,感冒發熱,頭痛頭風,眩暈頭痛,肝火上擾,虛火上炎。

[按語]揉拿項肌法是擠壓類手法的聯合應用於項部。頸部屬陽通脊,所以通過手法揉拿起到了通陽解表的作用,項肌由頸脊所主,故可治療頸椎諸疾亦是所有手法應用的先行,所以這個手法應該准確的應用。

雙運太陽法以雙手中指或拇指分別於左右太陽著力點運,稱為雙運太陽法。

鴛鴦理額法以雙手拇指點運太陽後將拇指吸定於太陽穴,並以此為軸心向內上旋轉,餘四指相互交叉,成雙成對地同時理額入發際,稱為鴛鴦理額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仰卧位,醫者以雙手拇指指腹分別點運兩側太陽、頰車、耳門、聽宮、聽會等穴位後,再將雙拇指移回到太陽穴吸定。餘四指伸直後相互交叉,形如「鴛鴦橋」舒理前額至發際之上。操作時雙手密切配合,動作要協調,以理額為主要治療手段,以指偏峰推理為主,推而移行,沉而不滯,浮而不滑地完成整個手法操作。此法常作為全身按摩療法的配合手法,很少單獨使用。

注意事項:操作中避免重力揉、捋,不可忙從急施,注意保護皮表。用以鎮靜安神時手法宜更輕。

功效:通經活絡,消積破結,散邪除悶.活血止痛。

主治:頭痛,三叉神經痛,外感風熱,牙痛,面神經麻痹,神經衰弱。

[按語]鴛鴦理額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以雙手拇指及拇、食指偏峰著力前額部的手法之一。此法臨床應用廣泛,北京的曹錫珍先生綜合了點法、揉法、推法、抹法的優點,設計了一套完整的鴛鴦理筋法,臨床應用頗有特色。

孫猴搔抓法雙手手指自然略分開並屈曲,形如爪,於施治部位自下而上地反向搔抓,形如孫猴搔抓剔癢,稱為孫猴搔抓法。

操作要領:患者仰卧或俯卧位,醫者雙手對稱同時著力,沉肩、垂肘、懸腕,五指略分開,自然屈曲呈爪形著力於頭部兩耳前後,循於頭皮毛發根部,自上而下地搔而抓之,輕而不浮,重而不沉,深入皮表,淺循毛發,形如孫猴剔癢,反復搔抓逐漸移至頭頂至交會。此法主要用於頭部,反復搔抓,以輕刺激於頭皮及豎毛肌。

注意事項:操作前應將指甲修圓剪短,操作時著力不宜過重。

功效:補益肝腎,滋陰潛陽,平衡陰陽,調節神經末梢,通經絡,疏散風邪。

主治:頭痛頭暈,耳鳴,口乾舌燥,失眠健忘,神經衰弱,腦震盪及中風後遺症。

[按語]孫猴搔抓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手法與舒暢類手法的結合,它是以雙手十指端著力於頭部兩側的手法之一一。本法臨床應用不甚廣泛,一般被內功按摩流派用於平肝息風,潛陽健腦;經絡按摩流派用於安撫神經,舒展肌筋等。本法著力較輕浮,常作為全身按摩手法的配合手法應用,很少單獨使用。此法多見於五禽動功中的猴子功,它吸取了五禽動功的特點,改變了其原有的快速、短促的弱點而逐步形成一種完善而獨特的手法。

分陰陽法以雙手拇指或大魚際螺紋面著力於前額正中分別向左右兩側分推,稱為分陰陽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仰卧位,醫者以雙手拇指或大魚際螺紋面或指偏峰於患者前額正中同時著力分別向左右兩側分推,往返推移,左為陽,右為陰,故謂分陰陽法,操作時雙手著力輕而不浮,實而不滯,順序分推,以皮膚潮紅為宜。此法應用於頭部,著力從印堂至太陽,循督脈逐漸上移分推至神庭往左右頭維順序分推。可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注意事項:操作中注意保護皮膚,必要時可加用一些潤滑劑。本法常配合全身按摩手法應用。

功效:疏風解表,醒腦明目,鎮驚安神,發汗解表,散滯解郁,調和陰陽,行氣止痛,通經活絡。

主治:外感風邪,頭痛頭暈,肝陽上亢,高血壓症,中風不語,口角歪斜,小兒驚風,神經衰弱,健忘失眠。

[文選]《小兒推拿》:用兩手螺紋面自穴中間向兩旁作反方向劃開、推動,……而惟陰陽有分之說,以醫人用左右兩大指於陰陽穴處向兩邊分,故謂之分,而亦謂之推也。

《推拿抉微》:分推太陰、太陽穴法,於開天門後從眉心分推至兩眉外梢、太陽、太陽三穴九數,太陰穴在右眉外梢,太陽穴在左眉外梢。

[按語]分陰陽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手法中以雙手拇指著力於前額眉心左至太陽、右至大陰的手法之一。經絡臟腑按摩流派用其活血化瘀,小兒按摩流派用其解表清熱,且為小兒按摩流派的常用手法。

推運印堂法以雙手四指指腹,自兩眉正中著力推向上至發際,循於督脈,推而運之,稱之為推運印堂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仰卧位,醫者以四指(食、中、環、小)指腹,自兩眉正中印堂督脈而上,推運之至神庭,交替還返,自下而上,推運兩眉之間及前額正中。此法循督脈於頭上,督脈有統攝全身陽氣,維系人身元氣兩大作用,頭又為諸陽之會,故推運印堂有調整和興奮全身的作用。

注意事項:操作中不可歪斜,不宜按壓、擠捏,不可暴力搓擦,注意保護皮表。

功效:祛風熱,寧頭痛,開腠理,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祛郁行滯,消除煩悶。

主治:頭痛眩暈,目痛鼻疾,前額脹痛,高血壓,神經衰弱,失眠,精神萎靡,感冒發熱,產後血暈不語。

[文選]《中醫臨床推拿手冊》:病人任選坐位或仰卧位,自眉中間印堂至前額、兩眉外端太陽穴處用推法。

作用:清熱安神,鎮靜止暈。治療:前額脹痛,頭暈目眩,雙目紅腫,失眠症。

《實用中醫推拿學》:以拇指掌側面置於兩眉間印堂處,自印堂直上摩至神庭,自上摩動用力均勻,緩而有力。

作用:祛風熱,寧神志。主證:感冒風寒表證。

《新推拿法》:仰靠位或仰卧位,先用一指推法自印堂沿眉問推向頭維、太陽等穴,往返數次,配合按法和抹法。

[按語]推運印堂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及推盪類手法中以雙手拇指螺紋面著力於前額印堂的手法之一。印堂穴位於兩眉正中,具有安神、鎮靜止痛的功效,以拇指推運印堂並循於督脈,則效果更為明顯。本法臨床常被小兒按摩流派應用,又稱開天門法,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經絡臟腑按摩流派則用其治療風寒表證。本法常作為全身按摩的配用手法應用,很少單獨使用。

抹雙柳法以雙手拇指偏峰或餘四指循眉以柳,推而抹之,稱為抹雙柳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側卧位,醫者以雙手拇指偏峰或餘四指著力於眉內側始,循眉弓過要至眉梢絲竹空止,往返推而抹之。此法主要用於雙眉部位,行於眉弓毛發之中,均勻和緩順行滑抹數次,患者自感眼前豁亮,頭腦輕松,精神煥發,實為妙也。

注意事項:操作中雙手拇指對稱而同時著力,切不可自外向內逆行。

功效:滋陰潛陽,養血安神,醒腦明目,活絡止痛,疏風解表,鎮靜止暈。

主治:外感發熱,驚風,前額疼痛,偏正頭痛,流淚,視物不清,目赤腫痛,眼疾,發狂。

[文選]《實用中醫推拿學》:沿眉弓方向摩動。

作用:宣洩太陽熱氣,活絡明目。主證:目疾初起,眼紅流淚,痛癢交作,怕熱羞明,視物不清。

《臟腑經絡按摩》:攢竹穴位於眉毛內側端,即眶上切跡處。

功效:散風明目,清腦止痛。手法:分撥法。魚腰穴在眉毛正中,眼平視,下對瞳孔。功效:清火明目。

主治:眉棱骨痛,目赤腫痛,眼臉瞤動,近視……用大拇指指腹,……在施術部位或穴位上作直線形的推動。

《新推拿法》:自眉頭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稱推眉弓,30~50次。

主治:外感發熱,驚風,頭痛,目赤痛。臨床應用:推眉弓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常用於外感發熱、頭痛,多與推攢竹、揉太陽等合用。……推坎宮醫用兩大指自小兒眉心分過兩旁是也。

《釐正按摩要術》:推坎宮法,治外感內傷均宜。醫用兩大指,春夏蘸水,冬春蘸蔥姜和真麻油,由小兒眉心上,分推兩旁。

[按語]抹雙柳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手法中以雙手拇指著力雙眉的手法之一。雙柳眉起於攢竹經魚腰止竹空,具有散風明目,精腦止痛之功。本法臨床常被小兒按摩流派用以開竅鎮靜,經絡臟腑按摩流派用於清腦明目等。此法主要配合全身按摩手法應用。

乾洗臉法以雙手推運撫摩面頰,形如洗臉,卻沒有水巾,故稱之為乾洗臉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仰卧位,醫者以雙手五指略並攏稍屈曲,著力於患者左右面頰,同時自上而下,旋轉往返地推運之,形如雙手洗臉。操作時應以雙手指腹與掌心著力,掌指相互協作,指腹以點揉為主,掌心以撫摩推運為主,或以魚際揉運,此法集中了推法與運法的優點,同時輔以點法、揉法與鴛鴦理額法相銜接,故應用較普遍。手法通常以局部紅潤、微熱及患者舒適爽快、精神振奮為宜。

注意事項:操作過程注意保護皮膚,有循經絡或循肌筋兩種著力順序。

功效:除風痰,祛寒邪,溫通經絡,行氣活血。

主治: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痹,頭暈目眩。

[按語]乾洗臉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類及推盪類手法中以雙手指掌螺紋面著力於顏面部的手法之一。本法臨床應用廣泛,常被經絡臟腑按摩流派用於溫通經絡,小兒按摩流派用於疏風開竅。特別對近幾年的美容按摩流派,更是不可缺少的手法。

內應外合法以一手拇指置於患者口內,餘四指置於口腔外對應部位,一內一外,在兩腮上下及上下口唇著力揉捏,稱為內應外合法。

操作要領:患者坐位或仰卧位,略張口,醫者用綳帶纏繞拇指後伸入口腔,置頜弓之外(牙齦外側),餘四指置口腔外與拇指對應部位著力,五指同時相互配合里應外合地揉捏捋推。手法應揉而不滯,捏而不實,推而滑動,運而輕浮,動作輕巧。此法主要用於頜面部之經絡、肌筋、穴位。

注意事項:操作時注意保護齒齦及口腔粘膜,施術後以纏裹於拇指的紗布沒有血跡為宜。

功效:疏風散熱,通鼻開竅,疏風活絡,利牙關。

主治:鼻疾,驚風,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口噤不開,牙疼,下頜關節炎,流涎,耳疾,中風偏癱。

[按語]內應外合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擠壓類手法中以拇指及餘四指著力於頜面部的手法之一。臨床常用以治療面神經麻痹、偏癱後遺症、口眼歪斜。本法與朱金山先生提出的按摩推拿四應大法是完全一致的。所謂四應,即應經絡、應穴位、應部位、應症狀。手法分:商接法、間接法、相對法、強弱法、誘導法、補瀉法。朱金山先生的獨特見解為內應外合手法提供了理論及臨床應用的依據。

雙指開宮法以雙手食指端置患者左右聽宮穴,同時相對點按,形如雙指打開宮門之勢,稱為雙指開宮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者背後,以雙手食指端分別著力於患者兩側聽宮穴,同時相對點按,形如雙指開宮之勢。聽宮位於手太陽小腸經的耳門與聽會間,操作時用雙指對點,點而吸定,按而散之,由淺人深,由表及裡,逐漸施力。此法是專用手法,可配合應用於全身按摩。

注意事項:操作時避免暴力戳按,並嚴格控制著力的程度。

功效:消腫止痛,活血散瘀,通耳開竅,散熱止痛,通經活絡,調和陰陽。

主治:耳鳴,耳聾,眩暈,心絞痛,面癱,三叉神經痛,外耳道炎,中耳炎,齒痛。

[按語]雙指開宮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擠壓類,以雙手食指著力於聽宮穴的手法之一。聽宮穴位於手太陽小腸經間,主耳聾、耳鳴、耳痛。臨床上指針按摩流派常施用於點穴開筋,通經活;經絡臟腑按摩流派常施用於理氣活血。最近有用此法治療頭暈動症的報道。

二龍戲珠法以拇指、食指指腹於喉結上麗旁著力,兩指相對點揉,因兩指相對形如雙龍,喉結圓如珠,故稱為二龍戲珠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或仰卧位,頭稍後仰顯露喉結,醫者以拇指與食指指腹置於喉結左右(即:外金津、外玉液),兩指對合點揉。點而揉捻,點則按之,揉而動之,捻則旋轉。此法宜輕揉而中空如戲珠。

注意事項:切忌暴力捏按,損及皮肉、喉結,著力以向下傾斜為宜。施術之前,須與患者講話,應用目的,求得患者密切配合。

功效:清熱利咽,活血化瘓,理氣松肌,消腫止痛,溫經散寒。

主治:流涎,口腔炎症,咽喉疼痛,聲音嘶啞,中風不語。

[文選]《臟腑經絡按摩》:部位喉頭兩側,患者取坐位,施術者以大指指腹按壓左右側喉頭部的壓痛點(通常咽喉疼痛的病人,其喉頭左右側均有敏感疼痛點),連續施以按點、壓點,按壓時令患者咽唾液。按壓畢,局部施以捻轉法和揉法。功效利咽止痛。治咽喉痛。

[按語]二龍戲珠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擠壓類及摩擦類以拇、食指指腹著力於喉結兩側的外金津、外玉液穴的手法之一。左為外金津,右為外玉液,系經外奇穴,具有消炎止痛,利咽息風之功。臨床常被經絡按摩流派用於清咽利喉,指針按摩流派用於通經活絡。外金津、外玉液是治療中風不語的重要穴位。二龍戲珠法在臨床應用也較普遍。

雙揪鈴鐺法以雙手拇指與食指對合著力於患者左右耳垂向下垂直揪神,因耳垂形如鈴鐺於左右相掛。故稱為雙揪鈴鐺法。

操作要領:患者正坐位或仰卧位,醫者雙手分別以拇指與食指指腹的對合力於患者兩側耳垂著力揪伸3~5次。再以拇指於耳垂部推按l~2次為宜。此外,還可根據臨床辨證的需要,掐按耳垂及耳區穴位,以增加療效。此法療效明顯,多用於治療氣血阻滯的徵候。

❺ 五指朝上手臂伸直是什麼意思

表示「停止」。
在手語信號中,手臂伸直、置於頭的上方,五指自然伸開、手心朝前保持不動表示停止。
停止信號手勢注意些什麼是:
1、左臂由前向.上直伸與身體成135度,掌心向前與身體平行,五指並攏,面部及目光平視前方;
2、左臂垂直放下,恢復立正姿勢;
3、停止信號最簡單了,左手抬起來,就停止。

❻ 木工中的刨到底指什麼請舉例,我的理解是使面部平整,但如果是這樣的話打磨用砂紙不也能實現嗎

如果木頭表面是鋸子鋸岀來的,就必須要用刨子來把木頭刨直,刨平,才能製作門窗,傢具等木工用品,用砂紙打磨是達不到那個木頭的直線與平整效果的。

❼ 美容界稱為的美容指是那幾個

無名指和中指!洗臉時,這兩個指腹最輕揉,能有效把面部清潔干凈,並不傷害皮膚。
眼霜的塗抹,也是無名指和中指。輕輕抹在眼部。

❽ 各種手勢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手的姿勢 ,通常稱作手勢 。它指的是人在運用手臂時,所出現的具體動作與體位。它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至今仍被廣泛運用的一種交際工具。在一般情況下,手勢既有處於動態之中的,也有處於靜態之中的。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手勢被賦予了種種特定的含義,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加上手有指、腕、肘、肩等關節,活動幅度大,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手勢便成了人類表情達意的最有力的手段,在體態語言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手勢是指人類用語言中樞建立起來的一套用手掌和手指位置、形狀構成的特定語言系統。其中包括通用的,如聾啞人使用的手語。還有在特定情況下的該種系統,如海軍陸戰隊。

詳細解釋

1. [sign;gesture]∶手的示意動作,用以表達思想或用以傳達命令

2. [fingering]∶指彈琴的指法。

1.用手作的表示意思的各種姿勢。徐遲《不過,好日子哪天有?》:"其中除了許多術語、引用語,還有洋文,還有動人的手勢。"金近《啞巴國奇遇記》詩:"我說的話他不懂,他裝手勢我也弄不清。"

2.彈琴的手法。《魏書·柳諧傳》:"頗有文學,善鼓琴,以新聲手勢,京師士子翕然從學。"

3.手面;氣派。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則這御駕一定不過是有些手勢的花花公子,抬來抬去,終於脫不了原形。[1]

折疊 編輯本段 手勢覽表

余指握拳直接任意球 球門區。

(四)角球

助理裁判員應將旗斜下舉指向近端的角球區。、

(五)替換隊員

助理裁判員發現某隊請示替換隊員,應待比賽成死球時用雙手將旗橫舉過頭,向裁判員提示某隊請示換人。

除了上述五種旗示外經裁判員委託,助理裁判員亦可以旗示向裁判員提供協助,例如:

1、如助理裁判員發現在自己附近范圍內隊員有犯規行為,而裁判員未察覺到時,助理裁判員可將旗上舉並加搖晃動作。當裁判員見到旗示並令比賽暫停後,助理裁判員應將旗側斜上舉,指示踢任意球方向。

2、如助理裁判員發現在自己附近的擲界外球或踢角球、球門球等有不符合規則情況時,應將旗上舉並加搖晃動作,提示裁判員予以紀正或另作判處。

戰隊手勢

戰斗語言

以下手語是西方通用的戰斗語言

1成人--------手臂向身旁伸出,手部抬起到胳膊高度,掌心向下。

2小孩--------手臂向身旁伸出,手肘彎曲,掌心向下固定放在腰間。

3女性嫌疑犯--掌心向著自己的胸膛,手指分開呈碗狀,寓意是女性的胸部。

4人質--------用手卡住自己的脖子,寓意是被劫持的人質。

5指揮官------食指、中指、無名指並排伸直,橫放在另一手臂上。

6.手槍--------伸直大拇指及食指,互成90度,呈手槍姿勢。

7.自動武器------手指彎曲成抓狀,在胸膛前上下掃動,像彈奏吉它一樣。

8.霰彈槍--------發信號的是手持霰彈槍的隊員,只需用食指指指自己的武器便可。

9.門口---------用食指由下方向上,向左再向下,作出開口矩形的手勢,代表門口的形狀。

10.窗戶--------用食指由下向上,向右,向下再向左作出一個閉合矩形的手勢。

11.聽到--------舉起手臂,手指間緊閉,拇指和食指觸及耳朵。

12.那裡--------伸開手臂,用食指指向目標。

13.掩護我------把手舉到頭上,彎曲手肘,掌心蓋住天靈蓋。

14.放催淚彈----手指分開呈碗狀,罩住面部的鼻子和嘴巴。

15.集合--------手腕作握拳狀,高舉到頭頂上,食指垂直向上豎起,緩慢地作圓圈運動。

16.推進--------彎曲手肘部位,前臂指向地上,手指緊閉,從身後向前方擺動。

17.明白--------手腕舉到面額高度並作握拳狀,掌心向著發指令者。

18.發現狙擊手--手指彎曲,像握著圓柱狀物體放在眼前,如同狙擊手通過瞄準鏡進行觀察一般。

19.趕快--------手部作握拳狀態,然後彎曲手肘,舉起手臂作上下運動。

20.看見--------掌心稍微彎曲並指向接受信息的隊員,手指間緊閉,將手掌水平放置在前額上。

21.檢查彈葯------手執一個彈夾,舉到頭頂高度,緩慢地左右擺動。

22.向**攏------伸開手臂,手指間緊閉,然後向自己身軀的方向擺動。

23.指令已收到----伸開手,大拇指和食指呈圓形狀,同"OK"的手勢相同。

折疊 編輯本段 交警手勢

1、停止信號:不準民警前方的車輛通行

動作要領:民警的左臂由前向上直伸與身體成135°,掌心向前與身體平行,五指並攏,面部及目光平視前方。

2、直行信號:准許民警左右兩方直行的車輛通行。

動作要領:民警的左臂向左平伸與身體成90°,掌心向前,五指並攏,面部及目光同時轉向左方45°;右臂向右平伸與身體成90°,掌心向前,五指並攏;右臂水平向左擺動與身體成90°,小臂彎屈至大臂成90°,掌心向內與左胸衣兜相對,小臂與前胸平行。右大臂不動,右小臂水平向右擺動與身體成90°,掌心向左。右小臂彎屈至與大臂成90°,掌心向內與左胸衣兜相對,小臂與前胸平行。

3、左轉彎信號:准許車輛左轉彎,在不妨礙被放行車輛通行的情況下可以掉頭。

動作要領:民警的右臂向前平伸與身體成90°,掌心向前,五指並攏,面部及目光同時轉向左45度;左臂與手掌平直向右前方擺動,掌心向右,中指尖至上衣中縫,高度至上衣最下一個紐扣;左臂回位至不超過褲縫,面部及目光保持目視左前方45°

4、左轉彎待轉信號:准許交警左方左轉彎的車輛進入路口,沿左轉彎行駛方向靠近路口中心,等候左轉彎信號。

動作要領:民警右臂向左平伸與身體成90°,掌心向下,五指並攏,面部及目光同時轉向左方45°;左臂與手掌平直向下擺動。

5、右轉彎信號:准許交警右邊的車輛右轉彎。

動作要領:民警的左臂向前平伸與身體成90°,掌心向前,五指並攏,面部及目光保持目視左方45°。右臂與手掌平直向右前方擺動,掌心向左,中指尖至上衣中縫,高度至上衣最下一個紐扣;右臂回位至不超過褲縫。

6、減速慢行信號:手勢含義:車輛減速慢行。

動作要領:民警的右臂向右前方平伸,與肩平行,與身體成135°,掌心向下,五指並攏,面部及目光同時轉向右方45°;右臂與手掌平直向下方擺動。

7、變道信號:車輛騰空指定的車道,減速慢行。

動作要領:民警面向來車方向,右臂向前平伸與身體成90°,掌心向左,五指並攏,面部及目光平視前方;右臂向左水平擺動與身體成45°。

8、示意車輛靠邊停車信號:車輛靠邊停放。

動作要領:民警面向來車方向,右臂向前平伸與身體成45°,掌心向前左,五指並攏,面部及目光平視前方;左臂由前向上直伸與身體成135°,掌心向前與身體平行,五指並攏;右臂向左水平擺動與身體成45°。

折疊 編輯本段 佛相手勢

佛教的手勢被稱為"印相"或"印契",又稱"手印"。在象徵佛說的思想意念時,和世俗生活中的手勢絕不可同日而語。"手印"在開始出現佛像時就是和佛像的造型融匯在一起的。在佛教造像中,必不可少的手印造型,歷來以釋迦牟尼五印為典型。

1. "說法印"是佛陀說法時的慣用手印,它的形態是用拇指捻中指或食指、無名指,並使其它手指自然舒張,手心向上、向下、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均可,藉以顯示說法的庄嚴性。 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狀。(圖見說法相)

2."禪定印"是佛陀在菩提樹下習道時禪思入定的象徵手勢。這時雙手心向上放在下腹部,把右手置左手上,兩拇指尖相接,表示禪心安定之意。

3."降魔印"是象徵佛陀成道時降服魔王的手勢,是把右手心蓋住盤腿的右膝,將手指直垂向下,做觸地狀,所以又叫"觸地印",表示釋迦牟尼在成道之前為了眾生,犧牲自己,這些惟有大地可以證明,因為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

4."施願印"是普渡眾生,滿足眾生心願的慈悲象徵,是一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前,手指並攏伸直。

5."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的苦難,是單手舉至胸前,手心向前,手指向上伸直的造型,通常和"施願印"同時使用。 以上五種手印,合稱為釋迦五印,這是最常見的幾種印相此外,還有一些復雜的密宗手印在佛像中使用。

而佛像的形態也因著手印的不同,呈最常見的成道相、說法相和旃檀佛像三種。

1.說法相:說法印+結跏趺坐,表示佛說法的姿勢。

2.成道相:定印(左手橫放在右腳上)+觸地印(降魔印)

3.旃檀佛像:一般為佛祖立像,左手施願印+右手施無畏印。

❾ 媽媽更年期手指很麻什麼原因

你好,我覺得你極有可能得了頸椎病!
它的主要症狀是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頸肩酸痛可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頭暈,房屋旋轉,重者伴有惡心嘔吐,卧床不起,少數可有眩暈,猝倒。有的一側面部發熱,有時出汗異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無力,手指發麻,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握物無力,有時不自覺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無力,行走不穩,二腳麻木,行走時如踏棉花的感覺。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二眼發脹、發干、二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朿感,有的甚至出現胃腸脹氣等症狀。有少數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也有吞咽困難,發音困難等症狀。這些症狀與發病程度,發病時間長短,個人的體質有一定關系。多數起病時輕且不被人們所重視,多數能自行恢復,時輕時重,只有當症狀繼續加重而不能逆轉時,影響工作和生活時才引起重視。如果疾病久治不愈,會引起心理傷害,產生失眠、煩躁、發怒、焦慮、憂郁等症狀。
【診治存在五大誤區】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因多種原因發生了改變,從而剌激或壓迫鄰近組織,並引起人們身體發生一系列的症狀的綜合征。頸椎病由於發病機制復雜,症狀繁多,一般分為軟組織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五種。類型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在頸椎病的診治上仍存在五大誤區:
1、不恰當的反復牽引。 頸部牽引是目前治療頸椎病較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不恰當的反復牽引可導致頸椎附著的韌帶鬆弛,加快退行性病變,降低了頸椎的穩定性。
2、反復盲目按摩、復位。 頸椎病發病機理復雜,在做按摩復位治療前必須要排除椎管狹窄、嚴重的椎間盤突出、頸椎不穩定等等,脊髓型頸椎病絕對禁止重力按摩和復位,否則極易加重症狀,甚至可導致截癱。
3、在治療過程中不注意頸椎生理彎曲的恢復。 盲目牽引,使頸部的肌肉韌帶等長期處於非生理狀態,會造成慢性損害,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頸椎生理彎曲的恢復和保持。建議採用葯枕、葯袋進行綜合治療,絕大部分生理彎曲恢復,症狀消失。
4、過於單方面誇大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方法的效果。
5、輕視頸椎病的預防。 長期固定一個姿勢,容易造成頸部軟組織勞損,漸發展為頸椎病。
[編輯本段]【頸椎病的預防】
(1)不可以在頸部過於勞累的狀態下工作、看書、上網等,如果長期在頸部勞累的狀態下工作只會導致頸部勞損更重嚴。
(2)必須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才可以根本地消除頸部疲勞。
(3)如果您的眼睛也累的話,建議多做些眼保健操等等的眼部按摩,因為眼睛勞累也會導致頸部勞累的。
(4)如果您是必須長期工作沒有多餘的時間做頸部運動的話,也可以藉助一些在網上的頸椎病預防和治療的功能來減輕你頸部的勞累程度,避免長期頸部做重復的動作。
(5)防止頸椎的損傷 做好勞動、運動、演出前的准備活動,防止頸椎和其它部位的損傷
(6)保證良好的坐姿
(7)糾正不適當的睡勢 調整合理的睡眠姿勢,選用合適的枕頭高低。
(8)防止頸部受風受寒 防止頸部受風受寒,積極治療頸部的外傷、感染、結核、淋巴結炎和椎間盤炎等疾病,也是預防頸椎病的重要一環。
(9)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我國古代有「流水不腐,戶樞不矗」的成語,《內經》有「導引按躍」,華伯有「五禽戲」,均說明全身性鍛煉,可以強身防病。
(10)合理用膳口
[編輯本段]【治療措施】
頸、腰椎病的傳統治療方法
1、口服葯物治療:內服葯物通過腸胃吸收、消化、分解,最後通過血液循環,才可將葯物輸入送給局部,整個過程需要通過層層屏障才能到達病灶部位,然葯效已所剩無幾,因此效果極為緩慢且低效,且臨床應用這些方法只能緩解疼痛症狀,功能康復是無法逆轉的,骨質修復更是無從談起。而且口服葯對肝、腎、胃腸損傷極大。
2、牽引法: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於輕症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牽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腫加重;牽引期活動受限。
3、理療法: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如市場上久負盛名的精業本草頸腰專家,是採用磁石、托瑪琳、納米功能陶瓷粉及特殊的熱感應材料復合而成具有負離子遠紅外效應的護頸護腰產品。
4、推拿法:推拿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療時不用吃葯和打針,僅憑推拿醫生的雙手和簡單器械在身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經絡循行的路線,氣血運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達到治療目的。但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禁止推拿,否則會使神經根部炎症、水腫加重,疼痛加劇。頸椎病伴有骨折、骨關節結構紊亂、骨關節炎、嚴重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推拿可使骨質破壞,感染擴散,應禁此療法。
5、水針刀微創法:無痛苦,松解局部軟組織結節,結合注射松解液和三氧消融術,針刀、葯、氧並用,三位一體,一步到位。可以軟化結節,改善內循環。對頸椎病,所引起的頭疼、頭暈立竿見影。遠期療效突出,具有抗粘連抗復發的作用。安全范圍廣,減少了閉合性手術的盲目性。
6、手術法:手術法的原理主要是減輕壓迫,消除刺激、增進穩定,防止進行性損害。但手術並發症與禁忌症較多, 危險高,痛苦大,全身或局部的情況不適宜手術的患者,如年齡偏大、身體欠佳者,合並心腦血管病變或糖尿病,或者有麻醉禁忌症的患者不宜手術治療。
7、礦泉療法:簡便、易行,病人在治療中無痛苦,療效好。礦泉水中的化學成分及各種微量元素可加速血液循環,有利於增加受損組織修復;礦泉水的溫熱作用,可解疼、止痛、消炎、消腫,改善由於椎動脈引起的腦供血不足症狀。
8、射頻熱凝靶點穿刺技術:2003年由洪強醫療集團董事長劉洪強先生在國內首創的一種微創治療方法。射頻熱凝靶點治療是使突出部分的髓核變性,凝固,收縮減小體積,解除壓迫。很少傷及正常的髓核組織,同時修補了纖維環的破裂、滅活了盤內新生病變超敏的神經末梢,阻斷了髓核液中糖蛋白和β蛋白的釋放,溫熱效應對損傷的纖維環、水腫的神經根、椎管內的炎性反應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治療後症狀立即消失或減輕。是目前國際上創傷小、安全系數高、病人痛苦小、見效快、風險低的一種治療方法。
9、用貼劑!一般市場上比較好的貼劑有很多,比如:振山牌頸敷安(精製純中葯貼)治療頸椎病就很不錯!要選的話最好就是純中葯的!
10、現在醫學上新一種治療方法——介入治療,能有效的治療頸椎病和腰椎病,不過手術都有風險,萬不得已不要嘗試哦!
【預防措施】
一、頸椎病的預防
(一)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三)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五)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七)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八)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九)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二、頸椎病患者的床
各種床鋪各有其優缺點,而且與個人居住地、氣候、生活習慣、經濟狀況有關。但單從頸椎病的預防角度說,應該選擇有利於病情穩定,有利於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為佳。因此,選擇一個放在床板上有彈性的席夢思床墊為好。它可以隨著脊柱的生理曲線變化起調節作用。
三、頸椎病患者的枕頭
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這個「正常」位置是指維持頭頸段本身的生理曲線。這種重量曲線既保證了頸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了椎管內的生理解剖狀態。因此一個理想的枕頭應是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的,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因為這種形狀可利用中間的凹陷部來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對頭頸部起到相對制動與固定作用,可減少在睡眠中頭頸部的異常活動。
其次,對枕蕊內容物選擇也很重要,常用的有:
①蕎麥皮:價廉,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枕頭的高低。②蒲絨:質地柔軟,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高低。③綠豆殼:不僅通氣性好,而且清涼解暑,如果加上適量的茶葉或薄荷則更好,但主要用於夏天。其他如鴨毛等也不錯,但價格較高。
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切忌"高枕無憂"以生理位為佳,一般講,枕頭高以8~15cm為宜,或按公式計算:
(肩寬-頭寬)÷2。
頸椎枕亦可起預防或治療作用。
長期從事財會、寫作、打字、辦公室等職業的工作人員,由於長期低頭伏案工作,使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位或某些特定體位,不僅使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而且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於非協調受力狀態,頸後部肌肉和韌帶易受牽拉勞損,椎體前緣相互磨損、增生,再加上扭轉、側屈過度,更進一步導致損傷,易於發生頸椎病。
辦公室工作人員首先在坐姿上應保持自然的端坐位,臀部和背部要充分接觸椅面,雙肩後展,兩肩連線與桌緣平行,脊柱正直,兩足著地。將桌椅高度調到與自己身高比例合適的最佳狀態,使目光平視電腦屏幕,雙肩放鬆。避免頭頸部過度前屈或過度後仰,以減輕長時間端坐引起的頸部疲勞。
1. 坐姿正確 : 要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確,使頸肩部放鬆,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辦公室工作者,還應不時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頸肩部,使頸肩部的肌肉得到鬆弛。
2. 活動頸部: 應在工作1~2小時左右,有目的地讓頭頸部向前後左右轉動數次,轉動時應輕柔、緩慢,以達到各個方向的最大運動范圍為准。使得頸椎關節疲勞得到緩解。
3. 抬頭望遠: 當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尤其是處於低頭狀態者,既影響頸椎,又易引起視力疲勞,甚至誘發屈光不正。因此,每當伏案過久後,應抬頭向遠方眺望半分鍾左右。這樣既可消除疲勞感,又有利於頸椎的保健。
4. 睡眠方式:睡覺時不可俯著睡,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低。枕頭:中央應 略凹進,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並保持略後仰,不要懸空。習慣側卧位者,應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不要對著頭頸部吹冷風。
5. 避免損傷:避免和減少急性頸椎損傷,如避免猛抬重物、緊急剎車等。
6. 防寒防濕: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時受風寒侵襲。頸椎病患者常與風寒、潮濕等季節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血液循環。冬季外出應戴圍巾或穿高領毛衫等,防止頸部受風、受寒。
7. 預防感染:積極治療頸部感染和其他頸部疾病。
預防頸椎病自我按摩操
1.按摩百會 : 用中指或食指按於頭頂最高處正中的百會穴,用力由輕到重按揉20~30次。功效:健腦寧神,益氣固脫。
2.對按頭部 : 雙手拇指分別放在額部兩側的太陽穴處,其餘四指分開,放在兩側頭部,雙手同時用力做對按揉動20~30次。功效:清腦明目,振奮精神。
3.按揉風池 : 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在同側風池穴(頸後兩側凹陷處),其餘手指附在頭的兩側,由輕到重地按揉20~30次。功效:疏風散寒,開竅鎮痛。
4.拿捏頸肌 : 將左(右)手上舉置於頸後,拇指放置於同側頸外側,其餘四指放在頸肌對側,雙手用力對合,將頸肌向上提起後放鬆,沿風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次。功效:解痙止痛,調和氣血。
5. 按壓肩井 : 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於對側肩井穴(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然後由輕到重按壓10~20次,兩側交替進行。功效:通經活絡,散寒定痛。
6.按摩大椎 : 用左(右)手四指並攏放於上背部,用力反復按摩大椎穴(位於後頸部頸椎中最大椎體下方的空隙處)各20~30次,至局部發熱為佳,兩側交替進行。功效:疏風散寒,活血通絡。
7.對按內、外關 : 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內關穴(掌橫紋以上2寸,兩肌腱之間),中指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內關穴對面),同時對合用力按揉0.5~1分鍾,雙手交替進行。功效:寧心通絡,寬胸行氣。
8.掐揉合谷 : 將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另一手的合谷穴(即虎口處),拇指用力掐揉10~20次,雙手交替進行。功效:疏風解表,開竅醒神。
9.梳摩頭頂 : 雙手五指微曲分別放在頭頂兩側,稍加壓力從前發際沿頭頂至腦後做「梳頭」狀動作20~30次。功效:提神醒目,清腦鎮痛。
康復操可改善患者頸部的血液循環,松解粘連和痙攣的軟組織。無頸椎病者可起到預防作用。姿勢: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
松,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1. 左顧右盼: 頭先向左後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 30次。2. 前後點頭: 頭先前再後,前俯時頸項盡量前伸拉長,30次。
3. 旋肩舒頸: 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後向前旋轉20—30次,再由前向後旋轉20—30次。
4. 搖頭晃腦: 頭向左一前一右一後旋轉5次,再反方向旋轉5次.
5.頭手相抗: 雙手交叉緊貼後頸部,用力頂頭頸,頭頸則向後用力,互相抵抗5次。6. 雙手托天: 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5秒鍾。 腰椎要注意不要用力,每天輕微活動數下,可以買一把按摩椅每天做腰脊按摩兩次,每次20分鍾.會有收效的
1、徹底糾正「高枕無憂」的錯誤觀點。人一生至少有1/4-1/3的時間在床上度過,選擇通透性強,符合生理彎曲,高度適中的枕頭十分重要。建議採用根據生理彎曲設計的葯枕,既可幫助恢復和保持生理彎曲,又可將治療保健帶入到休息時間,做到治療、休息兩不誤;
2、避免用太軟的床墊,防止長時間使頸椎處於非生理彎曲;
3、工作中定期改變頭頸部體位,頭頸部可向相反方向作半分鍾至數分鍾的活動,及時消除疲勞;
4、定期抬頭遠視,每當低頭或伏案工作時間過長,應抬頭遠視數分鍾,並按摩頭頸十分鍾。
[編輯本段]【飲食療法】
治療頸椎病的食療方: 1、將胡桃肉3個及鮮荷蒂8個搗碎,水剪服。 2、蘇子6克,伏龍肝10克煎激發去渣取汁,與粳米50克粥服。 痙症型:肝腎虧虛、筋脈失養則為痙症型,以手足拘攣為特徵。 食療法:牛肉50克切成肉丁,同糯米100克放入沙鍋內煮粥,待肉爛粥熟後,加入姜、蔥、油、鹽等調味品服。 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院長郭永昌,河南省優秀青年科技專家,系中華中醫葯學會會員,全國骨傷科醫院學術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優秀青年科技專家,鄭州市十大傑出青年。成功研製了居國內領先水平的國家中葯三類新葯近20種,治療各種骨病,創立了非手術治療股骨頭壞死,骨不癒合,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風濕,類風濕,骨髓炎等症的治療方法。其中治療頸椎病的葯品有:補骨型骨康保健貼、風濕保健貼、復元保健貼(熱敷貼)療效顯著。
頸椎病飲食調理應遵循的原則
1、合理搭配,不可單一偏食。
2、應以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B、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飲食為主。
3、飲食有度,不要做到飢飽失常。
4、不要經常吃生冷和過熱的食物。
5、應戒煙、酒。
祝你早日恢復健康!

❿ 整形做一個面部填充或者面部骨骼打磨要多少錢

面部骨骼整形大概需要花費32000元到61000元左右的費用。面型改造中磨骨矯形的優越性隨著人們對整體形體美的更高要求,面部的骨性改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點擊獲取適合您的美學設計方案】
面部骨整形的手術方法經歷了一個由口外切口到口內切口,由切骨到磨骨的過程。磨骨顧名思義即採用特定的器械對高凸的顴骨進行打磨,通過減薄顴骨的厚度來縮小顴骨。
顴弓內推則需要將顴骨和顴弓兩端截斷,如果有需要還將截掉部分顴骨骨骼,然後將顴弓由外側推向內側,然後用鈦板鈦釘做內固定。磨骨效果小,只能減薄顴骨的厚度,正面看起來顴骨有輕微降低,對顴弓寬度毫無作用。
您有任何的問題和疑慮,可以到深圳軍科醫療美容咨詢。歷經28年的成長與發展,深圳軍科醫療美容有多項專利技術,更自始至終以安全醫療美容做為初心,堅持應用有合法資質的產品、機器設備與材料,並依照標准配置了經驗豐富專家團和專業醫護精英團隊,著眼於提供安全、漂亮、藝術的高水平塑美服務。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五指輪流打磨面部手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4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0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48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80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1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09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79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2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4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3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89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2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1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77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1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47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2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85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89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