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部僵硬是怎麼回事
平時缺乏面部豐富表情,沒有微笑,也因沒有按摩,導致毛細血管不暢,長時期以來造成面部肌肉僵硬,或者因血壓問題導致小中風等情況。
2. 面部僵硬是什麼原因
臉部的肌肉僵硬,可能是因為面神經麻痹引起。除此之外,中風偏癱或者三叉神經痛,都會引起類似的症狀。面神經麻痹指面部表情肌肉運動功能障礙,會導致局部肌肉痙攣或者神經功能紊亂,會引起中樞性面神經炎症,從而導致面部表情肌癱瘓,導致肌肉僵硬。偏癱也會引起這種症狀,是因為出現急性的血管疾病引起,會導致面部神經紊亂,甚至引起運動障礙引起肌張力低下導致臉部肌肉僵硬。如果面部的三叉神經微血管受到壓迫,就會引起三叉神經痛,這會導致面部表情肌痙攣,從而導致肌肉僵硬,同時也會伴有局部疼痛的症狀,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3. 半邊臉部麻痹 怎樣就醫
掛口腔外科
你自己測驗一下,把嘴巴鼓到最大程度,看看是不是會漏風?喝一大口水,看看是不是會漏水?如果是的,那你就是得面癱了,我以前也得過,03年夏天的時候,你要注意保暖,臉部能受涼,不要吹冷風,不要用冷水洗臉,用熱水熱敷,另外,你要去買一些維生素,給臉部神經補充營養!沒事的時候可以多往上的方向揉揉臉,這樣有助於臉部神經早日恢復彈性!我但是是在脖子上打了維生素,還做了針灸的,針灸上通電,但是,我覺得效果不大,才兩個多星期我就沒作了,後來我媽用土方法,在我臉上抹鱔魚血,別看是途方法,我覺得是由道理的,鱔魚血一干就會凝固收縮,會把臉往上拔,所以你如果要用的話,記得前往只能在每自覺的半邊臉,以仁中為界線,千萬不能塗到好的那半邊臉!我爸爸在我之前也得過,用的是葯,但是原理是一樣的!你不用緊張,會好的,我前後大概是1個半月,不到兩個月就好了,我爸爸也是,注意一點,就沒事的,但治療一定要抓緊,因為時間一長就不好治了!
下面是網上的辦法,你可以看看,希望你也早點好:
面癱是由於外傷、手術、面神經炎、佔位性疾病等導致的單側或雙側面神經麻痹、表情肌癱瘓的一種疾病,多發生於單側。患病2年內沒有完全恢復的稱早期面癱,2年以上的稱晚期面癱。
外科治療主要針對晚期面癱。外科治療可以分為靜態治療和動力性治療。靜態治療主要是將闊筋膜成條狀移植於面部,治療後靜態情況下雙側面部表情對稱,但動態下患側不能隨健側運動。動力性治療一般分為二期,一期是將從患者小腿取下的神經與健側面神經吻合,移植神經末端置於患側,待6個月到1年神經從健側長入患側後,實施二期手術,即移植帶血管神經的肌肉,選擇的肌肉可以為股直肌、股薄肌、背闊肌等,治療3個月到1年後靜態與動態都可達到雙側表情的對稱。
我們提出按骨骼肌肌肉內神經、血管、肌腱分布設計移植肌肉供區的理論,並觀察到股直肌神經、血管解剖恆定,口徑適合面部血管、神經,其肌肉的肌腱有利於維持移植肌瓣的正常肌張力以及面部口角復位固定,而且手術切除肌瓣方便,無血管、神經損傷,無肌肉供區功能障礙。經實施游離股直股動力性治療面癱的患者現已有21位。經施用上述手術方法,全部患者於術後1~3個月左右面部腫脹消退,靜態時雙側口角對稱,其中有兩位患者在術後8個月恢復了口角自主運動,其餘均在術後10~12個月出現了自主的表情運動。
面癱的治療總的說:第一是去除病因。第二是對症治療,改善循環消除面神經水腫。第三是營養神經。對急性期的面神經炎一旦確診,應盡早抗病毒,用激素和對症治療。如果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容易造成面癱後遺症。
過去對面癱、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的傳統治療,都採用針灸、貼葯、拔罐、割治、火針、電針、理療、鼻塞葯、介入治療、面部注射葯物等及一些民間的土辦法如擦鱔魚血等。這些傳統的辦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興旺解除疾病,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祖國醫葯定庫中的瑰定。
但是,就治療面癱、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面部肌肉的疾病上卻有著它嚴重的,甚至不可克服的後遺症,是造成大量病人一生極大痛苦的根源。
面部肌肉都呈扁平、扁薄的皮肌和條狀的扁平肌,這些肌肉起自於顱骨的不同部位,分布在眼裂、口裂、鼻孔的周圍,呈扁平環形肌和扁平輻射形肌肉與周圍的肌肉組織聯結在一起。在這些肌肉收縮和舒張時,有開大和縮小眼、口、鼻孔的作用。同時牽動著面部皮膚活動,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面部的肌肉大約有26塊之多。它們互相重疊在一起各有各的功能,如果在面部上針灸、拔罐、貼葯、電針、火針、面部注射營養神經的葯物,介入治療。這些治療方法,一定會造成這些肌肉的損傷、出血、纖維化及炎性反應
========================
偏方治面癱
取活鱔魚宰殺後取血塗抹癱麵皮膚,24小時後,或至少12小時後洗掉,一周左右可見效。
巴豆酒
[葯物組成] 巴豆3—5粒
[功能主治] 溫經、祛痰、通絡。主治面神經麻痹。
[用法用量] 外熏面癱之手掌心勞宮穴,每次1-2小時,重者可治療4小時,每日一次,五次為一療程。
[制備方法] 巴豆研細,放鋁壺或玻璃瓶中,加入75%乙醇(酒精)或好燒酒500ml,燉熱外用。
============================
面癱的護理方法
1、 心理護理:患者多為突然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有的擔心面容改變而羞於見人及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後遺症,這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徵,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病人情緒穩定,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2、 護眼:由於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護的非常重要的,減少用眼,外出時戴墨鏡保護,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葯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保護。
3、 局部護理:熱敷祛風:以生薑末局部敷於面癱側,每日1/2小時;溫濕毛巾熱敷面部,每日2—3次,並於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時力度要適宜、部位準確;只要患側面肌能運動就可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個八拍或4個八拍,每天2—3次,對於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癱患者應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
自我按摩治面癱
本病治療除根治原發病外,主要療法為針灸、理療、按摩、葯物等。自我按摩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現將具體操作方法介紹如下:
1.准備。取卧床位者枕好;若坐位者頭靠牆壁。患者思想集中排除雜念。按摩前先做熱敷或中葯煎湯(桂枝9克,防風9克,蘇葉9克)浸濕毛巾熱敷。謹防葯液誤入眼內。
2.輪刮眼瞼。以兩手食指及中指的羅紋面為術端,分別從眼內眥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瞼各50次,然後輕揉眼皮20-30轉。
3.指擦鼻翼。以兩手食指羅紋面為術端,分別從鼻根兩側向下擦至鼻翼兩旁迎相穴50次,在該穴處輕按揉1-2分鍾(迎香穴在鼻翼旁開0.5公分)。指端按壓由輕漸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症。
4. 點捻四白穴。該穴在眶下孔凹陷處,瞳孔直下。以食指為術端捻四白穴,邊捻邊漸施壓力。持續1-2分鍾。
5.掌揉頰車、地倉穴。以同側手之大魚肌緊貼病側頰車穴(咀嚼肌),邊揉邊移至地倉穴(口角旁開0. 5公分),往返50次。
治療時注意麵部保暖,莫受冷風吹,忌冷水洗臉,不食刺激性食物。每天按摩1-2次,對治癒面癱大有裨益。
====================================
面癱及面部神經疾病--綠色食療
補充鈣及維生素B族元素,對面神經疾病都有幫助。
鈣不僅能對骨骼和智力有益,還能促進肌肉及神經功能正常,由於面神經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經傳導障礙而導致肌肉萎縮,所以補鈣很重要,排骨、深綠色蔬菜、蛋黃、海帶、芝麻、水果、胡蘿卜、西瓜、奶製品等都富含鈣質,。
維生素B族元素對面神經疾病也有幫助,如B1、B2、B12等。維生素B族富含於下列食品中:香菜、番茄、冬瓜、黃瓜、木瓜、蘋果、菠蘿、梨、桃、西瓜、杏、柿子、葡萄。維生素B,能夠幫助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所以應該適當進補。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款:菠蘿、奶汁燉排骨,做法是這樣的:先把排骨用鮮奶泡上一小時,然後爆鍋,把排骨稍煎一下,注意不要煎老了,然後加好調料和上湯用中火燉上三十分鍾。用排骨、牛奶是因為他們含有豐富的鈣,菠蘿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此外,排骨中還含有鎂,鎂可以在鈣和鉀的新陳代謝中,對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起重要作用。綠葉蔬菜、麥芽、紅糖、干棗、谷類、排骨等食品中富含鎂。在起鍋前5分鍾要把菠蘿放進去。這就是今天為您帶來的菠蘿奶汁燉排骨
面神經麻痹
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炎,貝爾氏麻痹,亨特綜合症),俗稱"面癱","歪嘴巴"「歪歪嘴」、「吊線風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常見病,一般症狀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它不受年齡限制。患者面部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
面癱的臨床表現十分特殊:多數病人往往於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於病側的齒頰間隙內,並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由於淚點隨下瞼內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它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兩種。其中周圍性面癱發病率很高,而最常見者為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平常人們所常說的面癱,在多數情況下是指面神經炎而言。因為面癱可引起十分怪異的面容,所以常被人們稱為「毀容病」。
面癱的臨床表現十分特殊:多數病人往往於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於病側的齒頰間隙內,並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由於淚點隨下瞼內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心理因素易引發面癱
調查顯示,心理因素是引發面神經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神經麻痹發生前,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存在身體疲勞、睡眠不足、精神緊張及身體不適等情況。
應注意保持良好心情
防止面癱最好的辦法是平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保證充足的睡眠,並適當進行體育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
面神經麻痹只是一種症狀或體征,必須仔細尋找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並及時進行處理,如重症肌無力、結節病、腫瘤或顳骨感染,可以改變原發病及面癱的進程。面神經麻痹又可能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神經科疾患的早期症狀,如脊髓灰白質炎或Guillian-Barre綜合征,如能早期診斷,可以挽救生命。下表顯示面神經不同部位的體征及可能的病因。
病例1:患者男性,60歲。因生氣後突然雙眼閉合不全,伴頭暈、言語欠流利,無頭痛及二便障礙。查體:內科系統未見異常。雙側周圍性面癱,四肢腱反射活躍,左指鼻試驗欠准,右巴彬斯基征陽性。血、尿常規、肝功、血糖、血沉均正常,心電圖示,多發性房性期前收縮、左前分支傳導阻滯。頭部CT掃描:未見異常。頭部磁共振(MRI)檢查:T1 加權象見雙側橋腦基底部有低信號,T2加權象則呈高信號,診斷為雙側橋腦梗塞。經用神經細胞活化劑、血管擴張劑、抗血小板凝聚等葯物治療1個月,症狀體征好轉出院。
病例2:患者女性,28歲。以口角歪斜、頭暈、頭痛、復視、右肢麻木乏力3天入院。既往史、個人史、月經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正常。體驗:BP14/8kpa,神志清楚,發育正常,內科查體正常。神經系統:眼球運動正常,瞳孔右側0.3cm,左側0.4cm,對光反射正常,左鼻唇溝稍淺,伸舌輕偏右,右半身痛、觸覺減退。右側肌力Ⅳ級、腱反射(+),右巴氏征(+),頭顱CT平掃見:左側大腦腳片狀密度不均、邊界不清的高度影,內部散在鈣化點。增強見不規則強化,邊界仍不清,周圍可見增粗的條狀血管影像,延遲5分鍾掃描見: 強化區密度減弱考慮左大腦腳腦血管畸形。8年後,上述症狀再發復入院。MRI掃描見:左大腦腳及橋腦中下部有一不規則異常信號,約1.5cm×1.5cm×2.8cm大小,T1加權相呈高低混雜信號,T2加權相呈中心高信號,周邊部位低信號,未見明顯佔位效應,動靜脈血管顯影良好,病灶區未見明顯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示中腦及橋腦海綿狀血管瘤。
病例3:患者男性,8歲。家人發現,雙眼發呆,左右轉動不動,次日發現口角左斜並流口水。第三天進食發嗆,行走不穩呈蹣跚狀,易跌倒,第五天檢查發現雙眼水平性和垂直性眼球震顫,雙眼外展力弱,右側面肌、斜方肌無力,雙側軟齶提舉力弱,吞咽發嗆,構音困難,發音不清,伸舌偏右,無肌萎縮。雙下肢腱反射活躍,雙巴彬斯基氏征陽性,四肢主動運動困難,右側為著,無感覺障礙和腦膜刺激征。二個月後症狀逐漸加重,雙側面癱和四肢癱更明顯。無明顯顱內壓增高體征。頭顱正側位及顱底平片無異常。腦脊液正常,三月後死亡。本例後經屍檢,病理診斷腦干髓內多形成膠質細胞瘤,病變以橋腦為主,累及兩側,延腦上部受累,並波及小腦上蚓部。
【治療】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地倉、水溝、顴髎、四白、太陽、絲竹空、翳風、睛明。
配穴:合谷、內庭。
(二)治法
每次選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據透刺之兩穴間距離選針。並以針尖到達止穴後再刺入0.3寸左右為宜。進針時,宜迅速點刺破皮,然後慢慢送針,不可提插捻轉,針身與皮膚成10~15度交角,針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貼附在皮膚上,感覺針尖和針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淺。最佳者應將針身置於肌纖維之間,但不可過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顫法,使得氣明顯後留針。均留針20~30分鍾。在留針期間行針1~2次,施捻轉法,平補平瀉。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痊癒:患部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患部基本正常,僅笑時口角稍向健側歪斜,或皺眉時額紋比健側淺;有效:患部明顯恢復,患眼尚閉合不嚴,口角輕度歪斜;無效:治療後無好轉或略有改善。
共觀察938例,結果痊癒767(81.7%),顯效107例(11.4%),有效52例(5.5%),無效12例(1.4%),總有效率為98.6%[5~8]。
電針
(一)取穴
主穴:牽正、地倉、水溝、陽白、魚腰、翳風、下關。
配穴:合谷、行間、外關、後溪。
牽正穴位置:耳垂前方0.5寸處。
(二)治法
每次選2~3個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為後遺症,則宜取3~4穴。針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側面部由輕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數次。針刺方法如下:額紋消失或變淺,眼裂增大,宜針陽白向下透魚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歪斜,針地倉透頰車;太陽穴深刺。癥候明顯部位,接負極;正極可接於太陽穴,如為面肌麻痹後遺症可接雙下關穴。採用慢波,電流強度以面部輕度抽動為宜。電針治療,據觀察在發病後15天應用效果較好。如早期用電針,通電時間須控制在5~10分鍾左右,病程超過半月者,通電時間可延長至15分鍾。亦可在得病後先針刺5~7次,再加用電針,以利恢復。電針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948例,痊癒率為75.5~93.3%,總有效率為95.7~97.2%。其中,面神經麻痹後遺症18例,治癒1例,顯效2例,有效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44.4%[9~15]。
穴位敷貼
(一)取穴
主穴:分3組。1、陽白、四白、牽正、地倉;2、下關、翳風;3、阿是穴。
配穴:頰車、太陽、大椎、大迎、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個刺激點。第1點在患側內頰膜部咬合線上,相當於第二臼齒相對區,在此點前後0.5厘米處各為1刺激點,然後在咬合線上下約0.5厘米的平行線上各選和前3點相對應的刺激點6個。
(二)治法
貼敷葯物:分2組。1、麝香2克,全蠍1.5克,白鬍椒1.5克,白花蛇1克,蜈蚣1條。共研細末。2、川芎、當歸各500克,黃連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煉至滴水成珠,加黃丹360克,攪勻,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後,加入天牛粉286克,攪勻,分攤於紙上配,每帖膏重2克。
治療時,第1組葯物用於第1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為主,酌加配穴。皮膚常規消毒後,醫者捏起穴區皮膚,右手持經嚴密消毒之手術刀片,在穴位上輕割皮膚,成「X」型,並擠出少量血,然後將撒有葯粉之小塊傷濕止痛膏(或膠布)貼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劃太深,每周1次,穴位輪換。
第2組穴採用第2組葯物貼敷,每次取主穴1個,酌加配穴1個。貼時將膏葯加溫融化,5天一換,穴位輪用。
第3組穴為點刺加芥末貼敷。先將芥末粉10克(小兒及少女用5~7克),用溫水調成糊狀,攤在紗布上,面積約2~3厘米,厚0.5厘米。先令患者以1.3%食鹽水漱口,然後用消毒三棱針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個刺激點,迅速點刺10~20下,然後將芥末敷於面頰外側相應部位,約相當於下關、頰車、地倉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陽等穴。敷後12~24小時取下。局部紅腫,起水泡,宜按燙傷治療。敷葯後如出現熱痛或流淚等,系正常現象,多在4小時左右停止。
上述方法,可單用一種,亦可輪用。一、二兩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應用。
(三)療效評價
穴位貼敷法治療本病患者869例,痊癒668例(76.9%),顯效111例(12.8%),有效67例(7.7%),無效23例(2.6%),總有效率為97.4%[15~18]。
針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2、地倉、頰車、太陽。
配穴:睛明、承漿、聽會、大迎、絲竹空。
阿是穴位置:顴髎穴下後方1寸許。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組,交替輪用。配穴為透針所到之止穴,據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組阿是穴,以28或30號毫針進3針,分別自皮下透向睛明、地倉、頰車,施捻轉手法,平補平瀉,運針1~2分鍾後,出針,然後在針處拔火罐10~15分鍾。第二組,在患側地倉進2針,沿皮透刺至承漿;再從頰車進針2支沿皮透刺到聽會和大迎穴;太陽進針2支,沿皮透刺至絲竹空和四白穴,留針20分鍾。上述2組均為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平時囑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三)療效評價
以多針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結果痊癒783例(97.9%),顯效12例(1.5%)有效5例(0.6%),有效率達到100%[19]。
溫針
(一)取穴
主穴:下關。
配穴:頰車、地倉、顴髎、太陽、四白、迎香、陽白、水溝、承漿、牽正。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輪用。下關穴取患側,以28號毫針深剌得氣後,針柄上置一1寸長之艾條段,距皮膚約1寸左右,點燃灸灼,以病人感溫熱為度,待艾段燃盡出針。備用穴採用針剌或透剌之法。下關穴溫針,也可用95%酒精中浸過之棉球,燃著後燒針,熱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第一療程每日一次,共針10次,停針3~5天,繼續下一療程,改為隔日1次。
(三)療效觀察
共觀察237例,結果痊癒196例(82.7%),顯效21例(8.9%),有效18例(7.6%),無效2例(0.8%),總有效率99.2%[20~22]。
電針加穴位紅外線照射
(一)取穴
主穴:陽白、下關、地倉、禾髎、魚腰。
配穴:翳風、合谷。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針刺,提插結合捻轉手法持續1分鍾後,即接通電針儀,用疏密波,強度以面部肌肉出現輕微抽動為宜,刺激15~20分鍾。取針後,用紅外線燈照射,燈與皮膚距離為31~40厘米左右,照射時間約15~20分鍾。為防止紅外線損傷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紗布數層將患者雙眼蓋住。在照射過程中,要調整燈距,以免灼傷皮膚。亦可電針後,留針照射。照射完畢出針,再按摩10~15分鍾。隔日1次,5~7次為一療程,停針3~5天再作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觀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間[23~25]。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組。1、夾脊頸1~7,地倉、四白、陽白、下關;2、臼間、糾正;3、上2(腕踝針穴)。
配穴:攢竹、迎香、翳風、合谷、足三里。
臼間穴位置:口腔內後壁,上下臼齒咬合線上。
糾正穴位置:手小指尺側指掌關節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可取1組,亦可2組或3組綜合取用。療效不滿意時,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組穴操作法:先取體穴2~3個,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針期間,以皮膚針叩刺夾脊頸1~7,包括督脈及椎旁,反復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後用艾條溫灸至穴區潮紅。第2組穴,針尖朝向屏間切跡底水平線進針,針深約2寸,提插2~3次,得氣後即予出針;糾正穴可用28號毫針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轉,使針感強烈後出針。患側頰內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針點刺出血。第3組上2區,相當於內關穴而稍低些。用32號毫針2寸長,成30度角速刺入皮內,進後,放平針體,使針尖向肘部並與前臂平行,在皮下緩緩送入1.5寸左後,患者應無疼痛或酸麻脹等感覺,留針30分鍾。第一、二組穴宜隔日1次,第3組穴可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682例,痊癒339例(49.7%),顯效188例(27.6%),有效98例(14.4%),無效47例(6.9%),總有效率93.1%[26~28]。
刺血
(一)取穴
主穴:為口腔內粘膜刺區,共三個。後區:患側大臼齒對側;中區:串側小臼齒對側;前區:患側上下犬齒對側。
(二)治法
每次可選定一個刺區。上部病變較重者取後區,中部病變較重者取中區,下部病變較重者取前區。如病程短者,可探尋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區或硬結處。治療時,先令患者用溫鹽水漱口,清潔口腔,再以消毒之鈹針(如無鈹針可用手術刀代替)在選好之刺區,對口腔粘膜劃割,作斜切口,長1.0~1.5厘米,深0.1~0.3厘米(小兒酌減)。然後用拇指與食、中指按摩擠壓,並以壓舌板向下刮血,體壯多出,體弱少出,直至血色鮮紅為止。術後以5%鹽水棉塊蘸少許白糖敷貼刺血處。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時應嚴格消毒,有出血傾向者及孕婦禁用本法。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248例,結果痊癒828例,顯效247例,有效16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9.2%[29]。
葦管器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患側耳道口。
(二)治法
先應製作葦管器這一灸具。施灸時,令病人取卧位,將純艾製成半個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葦管器半個鴨嘴形處,用線香點燃後,將膠布封閉葦管器內端插入耳道內。施灸時,以耳部感到溫熱為宜,一般皮膚溫度約升高2~3℃,每次灸3~9壯。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51例,結果治癒33例,顯效8例,有效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04%[20]。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陽白透魚腰、陽白透攢竹、陽白透絲竹空、顴髎透迎香、顴髎透地倉、顴髎透夾承漿、頰車透顴髎、下關透顴髎。
(二)治法
一般每次取三對穴,交替應用。 按所透兩穴之間的距離選 取相應長度的毫針,以15度夾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預定穴區。透剌完畢,以食、拇指將針柄向一個方向捻轉,直到針下出現阻滯而不能作單方向旋捻時,再行牽拉:緊握針柄,向透剌相反方向進行快速、輕柔、有彈性的牽拉,每組穴牽拉3分鍾左右,每隔10分鍾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後一次時,將癱瘓肌群牽拉至與患側基本對稱的位置,並以膠布固定針柄 ,留針1小時後,反捻針柄取針。第一個月隔日針1次,第二個月隔2日針1 次,第三個月隔3日針1 次,一般須治三個月。
(三)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用於難治性重症面肌癱瘓患者。共治42 例,病程均在3個月以上。結果痊癒26例,顯效11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97·6%[31]。
4. 如何治療臉部麻木
面部麻木是感覺障礙的表現,這在腦卒中康復患者中很常見。不用緊張,這不是病情加重的表現,反而說明感覺障礙正在恢復。
治療方面:繼續進行神經營養,可以使用B族維生素等;加強面部的感覺刺激;輔以針灸理療等。隨著病情好轉,該症狀會逐漸減輕。另外,該症狀不會影響運動和生活質量。
5. 臉部肌肉僵硬是什麼原因
臉部肌肉僵硬是面部的肌肉緊張導致的,一部分病人可能出現面癱,面肌痙攣的情況,發作的時候口角抽搐,不能自行控制,嚴重的面肌痙攣可嚴重影響病人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做腦核磁共振檢查,以利於進一步明確面部肌肉僵硬的原因,是不是因為面神經受到了周圍血管的刺激,導致面神經出現受壓表現,如果發現有血管的刺激和壓迫,就需要做手術治療了。出現面部的肌肉僵硬,這屬於面肌痙攣的表現,一般考慮是與面神經受到刺激,如有小腦前動脈或者小腦後下動脈跟面神經關系密切,形成血管袢,博動刺激面神經,就會導致出現面肌痙攣,引起肌肉僵硬的狀態。目前先可以進行熱敷和按摩處理,可以做針灸、高壓氧治療,同時可以服用卡馬西賓士療,平時要好好休息,避免熬夜和勞累,放鬆心情和規律生活,觀察看是否能夠改善。如果經過這些治療以後,症狀始終存在,無法改善,需要做顱腦磁共振,看是否有動脈瘤或者是顱內腫瘤,如果有這些情況,需要處理動脈瘤或者手術切除腫瘤,如果沒有這些情況,可以進行血管減壓,或者是進行射頻治療,有助於促進症狀的消退和恢復。
6. 面部肌肉僵硬怎麼治
建議:
1、保持心情開朗,做個愛笑的人。
2、經常按摩臉部,增加血液循環,保持紅潤容顏。
3、加強體育鍛煉,增加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
4、去正規醫院做個臉部檢查,確定病因。
7. 臉部麻木是怎麼回事
三叉神經支配著面部感覺,凡是損傷三叉神經的感覺支及其傳導纖維的病變,均可產生面部感覺麻木。一是,突然起病者,一般提示腦血管疾病。(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大多數持續數分鍾至數小時,最多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大約有1/4~1/3病例將在症狀初發後2~5年內發生腦梗塞。治療時可經常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葯:潘生丁25mg,每日3次;腸溶阿斯匹林0.15g,每日1次;中葯丹參、川芎亦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另外,患者應多飲水,以稀釋血液,有助於預防短暫性腦缺血發作。(2)腦血栓形成。除一側面部感覺麻木外,還有同側面部肌肉癱瘓,即口向對側牽引,露齒時更明顯,口角下垂,不能吹口哨。同一側上下肢感覺運動障礙,同側偏盲,即三偏症狀,應採取以下措施:①稀釋血液。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或706代血漿500~1000ml,靜脈滴注,持續7~14天。②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葯(同前)。③減輕腦水腫。腦血栓形成,局部血流不暢,缺血缺氧,二氧化碳瀦留,導致局部血管擴張,滲透性加強,因而肯定存在腦水腫。可用20%甘露醇250ml靜滴(半小時滴完),2~4次/日,一般應用1周。二是,病前有發熱史,提示可能為感染致三叉神經變性。可應用神經營養葯維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維生素B11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一個療程為7~10天。三是,面部麻木感日趨加重,尤其合並有疼痛時,須要考慮顱內、顱底腫瘤、鼻咽癌,可藉助CT、磁共振等確診,以便早期發現,早期做手術。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
8. 臉部肌肉僵硬的原因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有些朋友發現自己早上起床後自己的臉部肌肉僵硬,臉部很多部位動彈不得,卻又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子而感到驚慌失措,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是好。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那麼,下面就讓我為大家介紹臉部肌肉僵硬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臉部肌肉僵硬的原因
面部肌肉僵硬屬於面癱.面神經麻痹,常見病因有:受涼、病毒感染。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炎,貝爾氏麻痹,亨特綜合症),俗稱"面癱","歪嘴巴"“歪歪嘴”、“吊線風”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常見病,一般症狀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它不受年齡限制。多數病人往往於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
目前治療面癱的方法很多,在臨床上使用最多效果比較好的卻不多.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有貼膏葯,針灸,口服中葯調理,口服及注射西葯等.
普通面癱不需要任何治療,屬於自限性疾病,在正規的醫療體系,是不應該用葯的.面癱這情況,應該看面神經專科面神經疾病是要選擇正規的面神經專科醫院進行檢查治療,選擇針對性的治療,適合屬於自己的治療方案,這樣對病情才會有幫助的。
臉部肌肉僵硬的鍛煉
1、上眼瞼提肌的鍛煉,防止上眼皮鬆弛。睜著眼,讓眉毛盡量向上提升,停留5秒鍾。然後眉毛不動,讓上眼皮向下成眯縫眼,再停留5秒鍾後恢復自然狀態。每次做3遍。
2、兩邊嘴角提肌鍛煉。上年紀的人嘴角往往呈八字形下垂,這是臉部表情不自然的原因。
a、嘴唇輕閉,上下唇朝口中卷,先後將嘴角左右斜向,各往上提升5秒鍾。
b、嘴唇成U字形,嘴角盡量向兩邊拉開5秒鍾。每次做5遍。
3、顴骨肌的鍛煉。口縱向微開,嘴角盡量向上提升,直到牙齒和頰部粘膜形成空間。停留5秒鍾。每次做3遍。堅持顴骨肌鍛煉,能有效防止頰部肌肉僵硬、衰退形成的凹窪。
4、如果上述方法,你都覺得很麻煩,那麼就試試懶人鍛練法吧。比如,吹汽球。
吹氣球是一項非常簡單而有效的運動,可以鍛煉面部肌肉,讓臉更緊綳有型,另外還能提高肺活量,鍛煉腹部,達到減肥目的。
5、有意識的鍛煉面部肌肉固然是好事,但運動也需有科學的指導。
臉部肌肉鍛煉注意事項
1、做臉部肌肉鍛煉時,精神、身體都要放鬆。
2、對著鏡子檢查肌肉運動。
3、集中注意,使意識隨肌肉活動同時進行。
4、緩慢、充分地活動肌肉。
5、要每天耐心堅持鍛煉。
6、開始時用力不要過猛。
9. 臉上肌肉僵硬而且疼怎麼辦
問題分析: 這位朋友.面部肌肉僵硬屬於面癱.多數病人往往於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
意見建議:目前治療面癱的方法很多,在臨床上使用最多效果比較好的卻不多.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有貼膏葯,針灸,口服中葯調理,口服及注射西葯等.
10. 總是感覺面部肌肉僵硬緊綳
根據你的情況考慮與國際級選擇配合按摩或者針灸的情況幫助改善肌肉不適的情況的,同時建議就就加強營養較好的,注意少食生冷刺激性食物,賠很多是新鮮的蔬菜較好的,配合鍛煉身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