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面部骨頭疼中醫怎麼治

面部骨頭疼中醫怎麼治

發布時間:2022-11-19 18:20:11

A. 我一張嘴右臉頰骨頭就疼,怎麼辦要就醫嗎

下頜關節炎,嘴不要張太大,不要吃太硬的東西,外用扶他林,過段時間就好了,自己揉不了的話可以找中醫按摩

B. 我得了右側下頜骨關節炎怎麼辦針灸沒有用,有沒有什麼效果顯著的資料方法,除了動手術哦

你的病醫學上稱"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應該屬於口腔科治療范疇,也可以到中醫的按摩科治療.
顳下頜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參與咀嚼、發音、吞咽和表情等。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疾病之一。好發於青壯年,以20~35歲患病率最高。一般發生在一側,但有的可逐漸累及兩側。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一般病程較長,並經常反復發作,多屬功能紊亂,也可有關節結構紊亂或器質破壞,所以應引起重視,及早治療。
1.病因
(1)精神因素:臨床上,患顳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的病員,常常有情緒焦急、易怒、精神緊張、好激動以及失眠等症狀。
(2)咬合關系:患者多有�關系明顯紊亂的情況,如�干擾、牙尖早接觸,嚴重的鎖�、深覆�,多數後牙缺失,�面過度磨耗等。
(3)關節負荷過重:經常咬堅硬食物、夜間磨牙、緊張時咬牙習慣,使顳頜關節負荷過重,會導致本病的發生。
(4)偏咀習慣:單側咀嚼習慣會引起兩側關節不均衡運動,並影響兩側頜骨的發育和肌力量的平衡。長期的偏咀習慣易致顳頜關節功能紊亂。
(5)外傷、打哈欠張口過度、突然的寒冷刺激、不良坐姿及牙齒疾病等,也可造成顳頜關節、周圍肌群和韌帶的損傷而致發病。
(6)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等也與本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
2.臨床表現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的發展過程一般有三個階段:功能紊亂階段、結構紊亂階段、關節器質性破壞階段。
其臨床表現一般有以下三個主要症狀:
(1)下頜運動異常:正常成人自然開口度平均約3.7厘米,開口型不偏斜,呈「↓」。本病患者則會出現開口度異常(過大或者過小),開口型異常(偏斜或者歪曲),開閉口時關節出現絞鎖等。
(2)疼痛:主要表現為開口和咀嚼運動時關節區或關節周圍肌群的疼痛。如關節有器質性破壞或肌痙攣時,相應的關節區和肌組織會有壓痛。
(3)關節彈響和雜音:正常顳頜關節在下頜運動時無明顯的彈響和雜音。本病常見的異常聲音有①彈響音,即開口運動中有「卡、卡」的聲音;②破碎聲:即開口運動中有「卡叭、卡叭」的破碎聲音;③磨擦音,在開口運動中有連續的似揉玻璃紙樣的磨擦音。
(4)此外,還常伴有許多其它症狀,如各種耳症,各種眼症,以及吞咽困難、語言困難、慢性全身疲勞等。
3.分類
(1)咀嚼肌群功能紊亂類:主要為各咀嚼肌的功能不協調、功能亢進和痙攣,實際上是關節外疾患。關節的結構和組織正常,以開口度異常和開口型異常以及受累肌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
(2)關節結構紊亂類:是關節紊亂綜合征中患病率最高的一類。為關節盤、髁狀突和關節窩之間的正常結構紊亂,以在開口運動中各種不同時期的彈響為主要特徵,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開口度、開口型異常。
(3)關節器質性改變類:通過X線片、造影和關節內窺鏡等檢查可發現關節骨、軟骨和關節盤有器質性改變,除了出現以上兩類的症狀外,關節運動時可聞連續的磨擦音或破碎音。
4.自我診斷
(1)好發於青壯年,女性多見。
(2)一般都有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征的病史。
(3)有關節彈響、疼痛的主訴症狀,疼痛與下頜運動、咀嚼有關。
(4)檢查時發現顳頜關節運動異常(開口度過大過小,開口型偏斜歪曲)。
(5)X線片檢查:X線片可發現有關節間隙改變和骨質的改變,關節造影可發現關節盤移位、穿孔及關節周圍組織的變化。
(6)關節內窺鏡檢查:可直接觀察關節腔內的病變,根據觀察到的結果直接作出診斷,還可以在鏡下取材做活檢。
【家庭治療】
1.防治原則
(1)以保守治療為主,採用對症治療和消除或減弱致病因素相結合的綜合治療。
(2)治療關節局部症狀的同時應改進全身狀況和病員的精神狀態。
(3)對患者進行醫療知識教育,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性質、發病因素,使患者增強信心,配合醫生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自我治療、自我保護關節。
(4)循序漸進,確定一個合理的治療方案。
2.目前採用的治療方法有:
(1)服葯:常用的有消炎痛,片劑,每片25毫克,每次25毫克,1日3次,連續5天為一個療程;安定,片劑,每片2.5毫克,每次2.5~5毫克,1日3次,連續5天為一個療程。
(2)理療:可選用局部紅外線照射、氦氖激光照射,每次20分鍾,1日1次,連續照射1周為1個療程。
(3)磁鐵療法:適合於家庭治療用,患者可以用磁鐵片敷貼在痛點最明顯的部位,使用方便,有較好的鎮痛作用,常用於治療本病中的疼痛和張口受限,對關節彈響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4)還可以採用封閉療法、調�、正畸矯正等方法。如果有明顯手術適應症的,也可採用手術療法。
3.治療要點
(1)翼外肌功能亢進:主要是調整翼外肌功能,可用0.5%或1%普魯卡因5毫升作翼外肌封閉,每日一次,5~7次為一療程。
(2)翼外肌痙攣:主要是解除肌痙攣。①理療:可用15%氯化鈣溶液作兩側關節區及咀嚼區鈣離子導入,每日一次,7~10次為一療程;②封閉療法:用2%普魯卡因2~3毫升行翼外肌封閉,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如疼痛無明顯改善,則應放棄封閉療法。③中葯局部熱敷、葯罐、推拿等亦均有一定療效。
(3)咀嚼肌群痙攣:治療同翼外肌痙攣,但以溫和的物理治療為宜。同時可服用鎮靜、肌松馳劑,如安定、腸溶阿司匹林。
(4)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彈響初期患者,可戴用復位�板進行治療,如關節盤前移明顯無法進行�板治療的,則可行關節盤復位術。
(5)不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首先可使用手法復位,方法同關節急性前脫位手法復位法,復位成功,可聽到一彈響聲,然後再按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治療。手法不能復位的,可戴用樞軸�板,嚴重的則行關節盤復位術。
(6)關節盤穿孔、破裂:應遵循合乎程序的以保守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綜合治療無效的,則根據病情考慮關節盤修復術或摘除關節盤。
【注意事項】
(1)飲食原則上不予限制,但應避免咬嚼生冷堅硬的食物。
(2)消除精神緊張的心理狀態,保持精神樂觀、放鬆、心胸開闊的精神狀態。注意勞逸結合,積極參加文體活動。
(3)工作緊張時不要養成咬牙的習慣。
(4)勿大張口,打哈欠時要注意保護下頜關節。
(5)冬季時注意麵部防寒保暖。
(6)拔除阻生牙時,注意保護下頜關節;其它口腔內治療時,應注意不讓病人長時間地大張口。

C. 如何合理用體恆健骨藿苷素治療骨質疼痛

身上7把止痛的「鑰匙」。

1頭痛:揉兩眉間

無論感冒還是心煩,頭疼總是緊緊相連。

緊鎖眉頭時,不妨輕輕舒展,可有助於舒緩頭疼。頭疼時,不妨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輕輕揪揉這個部位皮膚,以局部感覺微麻、發脹為宜,如果真有疾患,這個地方會出現一個紅或深紫的印子,像被刮出的痧一樣。

一般揪揉2分鍾即可。動作宜慢不宜快,但要稍微有點力度。一般的頭痛立刻能見效。

這兒有個穴位叫「印堂穴」,位於督脈之上,按摩印堂穴所在的這個部位有助於推動督脈氣血運行,緩解頭痛、鼻部不適等症狀。

2背痛:手助後腰暖

如果你腰酸背痛,不妨嘗試一下,雙手搓搓後腰,會驚喜發現,腰酸背痛的症狀會有立竿見影改善。先將兩手對搓發熱,緊貼後背脊柱兩側的腰眼處,稍停片刻,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位(長強穴)。

腰部是中醫所指的「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後腰是腎臟所在位置。

3牙痛:按虎口下關

牙痛讓人坐卧不安,這時不妨按壓一下這兩個部位:一個是在百姓常說的「虎口」附近,中醫的合谷穴也在這個位置。

但要注意,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刺激。另一個是在面部,耳朵前方,顴骨下方的凹陷處。

中醫認為手陽明經的脈絡入下排牙齒,足陽明經的脈絡入上排牙齒,合谷、下關兩個穴位都是陽明經穴,按摩這兩個地方能有助止牙痛。

4肩痛:提揉肩上「井」

很多兒女經常幫感覺肩痛的父母揉肩,但很少有人知道揉肩止痛的原因及標准動作是什麼。揉肩止痛除了舒活了肩部氣血,還有一個原因是揉到了肩上的一口「井」——肩井穴。

具體操作方法是,被按摩者坐直,按摩者立於被按摩者身後,雙手虎口張開,四指並攏,搭在被按摩者雙肩井部位,四指與拇指相對用力做有節律的拿捏動作。如果再用空心拳幫老人捶捶後背,效果會更好。

5心痛:手腕上「玄關」

手腕橫紋往上約三指寬處,有一把解除心痛的「鑰匙」,是內關穴所在。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絡」穴,是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核心用穴,幾乎所有與心臟異常有關的症狀均可使用。

心臟不好者若突發心絞痛,可按內關穴,對其行點、按能活血通絡,止痛。一般需按5分鍾。僅作輔助治療以及急救使用。

6胃痛:點按足三里

氣血虛或消化不良的人,稍吃多一點就會引起腸胃脹痛。中醫認為,通過穴位按摩,可起到調整胃的機能、鎮痛、降逆氣化濁氣的養生功效,進而緩解胃痛胃脹等不適症狀。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邊際下三寸(相當於四個手指並攏的寬度),在脛骨和腓骨之間。以兩手拇指端部點按足三里穴,平時36次,痛時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7痛經:腳背對點按

痛經讓許多女孩子痛苦。按摩哪個部分能緩解痛經?答案就在腳背上,在大足趾和第二個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處。這是太沖穴的位置。按揉這個點,具有明顯疏肝止痛作用,有助治療痛經。

具體按摩方法如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沖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鍾後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沖穴1分鍾。

D. 臉頰右側的骨頭疼~~

你確認是牙齒過敏嗎?會不會是牙齒側面或者隱秘的地方有洞?看你的症狀像是牙髓炎了,估計可能是一跳一跳的痛,有時候還會伴有同側頭痛吧。
建議最好是去醫院看看,牙疼光靠吃葯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就算這次控制住了,以後也會再犯的。

E. 面癱已經5天了,問了中醫,臉部沒什麼變化,但是癱瘓的半邊臉出現了骨頭痛,肉也痛的現象,連耳朵後的骨

病情分析:是面癱需要局部做按摩、熱敷、封閉、針灸等治療,口服活 血化瘀中葯治療。
意見建議:平時禁吃辛辣酒、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效果不 好到醫院做微創手術治療(神經切斷術)。

F. 面部頜骨疼痛怎麼治療

你好,這是顳下頜關節紊亂症,顳下頜關節(耳朵和下巴之間突出部分)功能紊亂是由於外傷,勞損以及無菌性炎症等原因引起的顳下頜關節組織之間的功能失常,患者常出現單側或雙側顳下頜關節處慢性疼痛,疼痛可向耳後放射,張口活動受限,並出現局部牽拉性疼痛,顳下頜關節運動時常出現關節脆響,而且常因嚼硬物,打呵欠,受寒而加重.
1.可做翼外肌封閉
2,可做針刺療法
3.可做鈣離子導入
4.可口服鎮靜及解痙葯物
5.紅外線.超短波.激光.臘療.按摩及局部熱敷等,也有一定療效
6.避免開口過大造成關節扭傷,如打哈欠.大笑:受寒冷刺激後,防止突然進行咀嚼運動,以免引起肌痙攣.關節韌帶的損傷:糾正不良咀嚼習慣,如單側咀嚼,夜間咬牙:
7.治療間勿進行過度開閉口運動.前伸運動側方運動以及實驗有無彈響或疼痛的存在:勿咀嚼堅硬食物.

G. 中醫辨治三叉神經痛(面痛)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中老年人常發病,患者以40歲以上女性居多,單側發病,右側多見。臨床症狀為在頰部、上唇、上牙齦和下唇、下牙齦等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無任何先兆,突然出現閃電式、短暫而劇烈的撕裂樣、電灼樣、刀割樣或針刺樣的反復疼痛,常伴有面部肌肉抽搐、流淚、流涎、面潮紅、眼結膜充血等症狀。每次發作時間由數秒鍾至數分鍾多則半小時不等,症狀驟然停止後無任何不適感。

該病呈周期性發作。隨著病情的加重,間歇期愈來愈短,發作愈加頻繁,久不得愈。由於說話、刷牙或微風拂面時都會誘發痛作,經過一次次強烈的疼痛刺激,使患者精神異常緊張,使其不敢擦臉、進食,甚至連口水也不敢下咽,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用中葯治療該病,常可取得良好療效。

三叉神經痛屬於中醫「偏頭痛」、「面痛」等范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本病的記載,如《靈樞·經脈》篇提到頷痛、頰痛、目外眥痛;《素問·繆刺論》有「齒唇寒痛」之症等。後世醫家對本病的徵候特點有較細致的描繪和較深入的認識。如《醫林繩墨》謂:「亦有浮游之火,上攻頭目或齒異不定而作痛者。」闡述了其病機與症狀。《張氏醫通》中雲:「面痛……不能開口言語,手觸之即痛。」《證治准繩》還進一步加以分類曰:「面痛……暴痛多實,久痛多虛。」《醫學綱目》和《普濟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驗的記述,以上表明我國古代醫家對本病的證治已積累了一定經驗。中醫學認為三叉神經痛是三陽經筋受邪所致。古雲:「巔頂之上,惟風可到。」據本病疼痛發作的特點,與風邪者善行而數變的特性相似,並在治療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明《景岳全書》曰:」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瓣表裡.蓋暫病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廉元氣.以暫病言之,有表邪者,此風寒外邪於經也,治宜彌散,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

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需遵循以下原則: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風為主;久病,由痰火淤血所致者,以清熱、滌痰、活血為主;疼痛既然是閉阻不通所致,因而在治療上應以通經活絡為主,並以此為原則;如因風邪引起者,宜疏風通絡:因寒邪引起者,宜散寒溫經:因熱邪引起者,宜清熱通絡;因濕邪引起者,宜除濕通絡;因氣滯引起者,宜理氣活血;因血瘀引起者,宜活血化淤等。

【病因病機 】

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目前比較一致的認識為:一是外感風寒或風熱,二是內傷七情、飲食或勞倦。其病機可歸納如下:

1、風寒外襲

風寒侵犯陽明,風陽升發,易犯頭面,而寒為陰邪,其性凝滯,致血脈收引,氣血閉塞,而產生疼痛。

2、胃熱上攻

過食炙賻辛熱之物,胃熱偏盛,或外感風熱,邪熱犯胃,胃火熏蒸,循經上攻頭面。

3、肝火上炎

多因內傷七情,肝氣郁結,郁而化火;或因腎陰不足,水不涵木,陰虛陽亢,肝膽之火升騰。肝火循胃絡上擾面頰而發病。

4、痰瘀阻絡

多因病程長久,脾虛運化失常,痰濁內盛,阻塞脈絡;或久病入絡人血,瘀血內阻,絡脈不通,不通則痛。

【辨證分型】

1、風寒外襲

常因冷天或感風寒而發作或加重,痛時面肌有緊縮感,呈陣發性短暫抽搐樣劇痛,局部喜熱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脈浮緊或沉遲。

2、胃火上攻

面頰呈陣發性劇痛。遇熱誘發,痛如火燎肉裂,齦腫口臭,煩躁不安,口渴喜飲,大便干結,小便赤黃,或有胃脘隱痛。舌質紅,苔黃厚或膩,脈滑數。

3、肝火上炎

患側頻發電擊樣疼痛,痛時面紅目赤,煩躁易怒,怒則發作,脅肋作脹,口苦咽干,舌質紅,苔黃膩,脈沉弦。如為虛火上炎,則抽搐劇痛,午後加重,顴紅煩熱,失眠健忘。舌紅少苔,脈細弦數。

4、痰瘀阻絡

經久不愈,時作時止,劇痛時如錐刺刀割;如為痰阻,胸睦滿悶,嘔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質暗淡,苔滑膩,脈沉滑;如為血瘀,痛處固定不移,午後加劇,舌質偏暗,或見瘀斑瘀點,脈細澀。

【分型治療】

(1)風寒外襲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止痛。

處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烏、藁本各9克,細辛3克,蓽撥12克,甘草6克。

加減:疼痛劇烈加麻黃、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為:細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乾薑6克,白酒15 30毫升,加水適量,置於鍋內煎煮,煮沸後用一喇叭形紙筒,一端罩在葯鍋上,另一端對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葯氣,每日2次,每次10分鍾。

常用成方:川芎荼調散、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等。

(2)胃火上攻

治法:清胃瀉火祛痛。

處方:川芎10克,生大黃12克(後下),芒硝10克(分沖),板藍根10克,銀花10克,枳殼10克,僵蠶6克,全蠍粉3克(分沖)。

加減:火烙樣痛加石膏、黃芩;第一、二支痛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湯合瀉心湯。

(3)肝火上炎

治法:瀉肝降火止痛。

處方:川芎30克,龍膽草15克,生地10克,當歸、白芍、丹參各12克,黃芩、白芷、全蠍、蟬蛻、地龍各9克。

加減:便秘加大黃;血壓高加鉤藤、夏枯草;陰虛加女貞子、石決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減。

(4)痰瘀阻絡

治法:化痰祛瘀通絡。

處方:川芎、羌活、僵蠶、秦艽各10克,細辛5克,雞血藤30克,蜈蚣2條,全蠍、甘草各6克,桃仁9克,紅花10克,姜半廈6克,膽南星5克。

加減:瘀重加赤芍、丹參;寒重加制川烏。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單方驗方】

1

七葉蓮制劑

組成:以七葉蓮配製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當於原生葯5 10克)或片劑(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當於生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 4毫升,每日1 2次;口服片劑,每次3片,每日4次。

2

桑椹煎劑

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將桑椹子清洗後水煎,分3次口服。

3

藍根僵蠶丸

組成:板藍根60克,僵蠶60克。

用法:將二葯共為細末,水泛為丸,梧桐子大,每瓶裝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溫開水送服。

4

川芎止痛湯

組成:川芎20 30克,荊芥、防風、全蠍各10 12克,地龍15 25克,細辛3 6克。

加減: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時至無辣味,再納人余葯)、蓽撥;熱重加生石膏、黃芩、黃連;瘀重加赤芍、丹參、五靈脂;陰虛加生地、天麻、龜版、黃柏、知母。

用法:每日1劑,水煎,重者每日2劑。

5

止痛湯

組成:生地30克,玄參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細辛3克,沒葯15克,麥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當歸10克,川芎12克。

加減:寒重加赤芍、紅花;便秘加大黃或火麻仁;痛劇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鉤藤、蜈蚣。

用法:每日1劑,水煎,劇痛可日服2劑,分4次服。

6

三叉Ⅰ號片

組成:川芎、桃仁、紅花、蔓荊子各9克,菊花、地龍、白芍各12克,細辛9克。

用法:先將細辛、菊花提取揮發油備用,再將已提過揮發油的細辛、菊花同餘葯(白芍用半量)煎製成膏狀,加等量的95%乙醇過濾,再濃縮至膏狀,再以半量白芍細粉與煎膏製成顆粒,噴入揮發油,加潤滑劑壓片。每片重0.35克(含生葯8.2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大劑量,每次可服16 20片。

7

顱痛寧

組成:川芎2份,蓽撥1份。

用法:上葯用水醇法提取,製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葯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緩解後減半量。

8

龍蠍餅

組成:地龍5克,全蠍20個,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細辛5克。

用法:上葯共為細末,加一半麵粉,用酒調成餅,攤貼太陽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9

生草烏30克,生白附子30克,天南星30克共研為細面備用。約3厘米長的蔥白節7個,生薑40克共搗爛如泥與生草烏、生白附子、天南星葯面調和混勻後用一層紗布包好,放入碗中上籠隔水蒸約20分鍾,將蒸好的葯紗布趁熱熨患處。每日3次,每次20分鍾 30分鍾。勿熨眼部,切勿口服。

10

細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乾薑6克。共浸於15毫升 30毫升高度白酒中4個小時後加入適量涼水置於鍋內文火煎煮。煎沸時用一喇叭形紙筒一端罩在葯鍋上,另一端對准患側鼻孔,讓患者吸入蒸氣。每日2次,每次10分鍾。

11

大棗1枚,紅礬0.9克。將紅礬研為細面放入除去棗核的大棗內,用鑷子夾棗放木炭火或蠟燭火上燒烤,待烤出味即用患側鼻孔吸。反復燒烤,反復吸,直至大棗烤焦不出葯味為止。

12

蓽撥30克,木鱉子30克,藿香18克,冰片6克。蓽撥、藿香漂洗烘乾,木鱉子去殼存仁共研為細面並過180目篩貯瓶備用。將火柴頭大小體積的葯面(約0.5克)置於紙折中,痛側鼻孔對准葯面將葯粉吸入。首次應在痛時吸入,隔10分鍾後再吸,以後每隔4小時1次,每日4次。

13

鵝不食草適量,牙皂3克,細辛3克,青黛1.5克。將上葯共研為細面並過180目篩貯瓶備用。將火柴頭大小體積的葯面(約0.5克)置於紙折中,痛側鼻孔對准葯面將葯粉吸入。首次應在痛時吸入,隔10分鍾後再吸,以後每隔4小時1次,每日4次。

14

白芷6克,川芎6克,天南星6克,蔥白約12厘米共研為細面用蜂蜜15毫升調成糊狀。每次取葯5克外敷於患側太陽穴、印堂穴上30分鍾。每日換葯1次。

15

馬錢子30克,乳香15克,沒葯15克,生川烏15克,生草烏15克共研為細面,香油、清涼油適量調成膏狀。每次取葯15克外敷於患側下關穴、太陽穴、頰車穴和扳機點上30分鍾。隔日換葯1次。切忌入口。

16

蜈蚣1條,地龍10克,螻蛄10克,五倍子10克,生天南星15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共研為細面。每次取適量葯面用食醋調成糊狀外敷於患側太陽穴上30分鍾。每日換葯1次。

17

蔓荊子60克炒至焦黃後研為粗末浸泡於高度白酒500毫升中3天 7天,加入涼開水至700毫升時充分搖勻後濾出葯液。每日2次,每次內服50毫升。

18

板藍根600克,白僵蠶60克共研為細面。每日2次,每次取葯面10克開水送服。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葯報,作者蔡曉剛。

【針灸】

①體針

取穴:主穴:魚腰、四白、下關。配穴:夾承漿。夾承漿穴位置:前正中線左右各旁開2.5厘米,口角下一橫指凹陷處。

操作:Ⅰ支痛,取魚腰。從魚腰斜向下方刺人0.3 0.5寸,待有觸電感傳至眼及前額時,提插20 50次。Ⅱ支痛,取四白。從四白斜向上方約45度角進針,刺人0.5 0.8寸,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上唇與上牙等處時,反復提插20 50下。Ⅱ與Ⅲ支或Ⅲ支痛,取下關。針法:直刺進針1.5寸深左右,當有觸電樣針感傳至舌或下頷等處時,提插20 50次。效果不顯加取夾承漿。針法:從夾承漿斜向前下方約30度角進針,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下唇時,提插20 50次。均針患側,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症情重者每日1次。

②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魚腰、陽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風;Ⅲ支痛加地倉、頰車、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機點。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 3個配穴。以4號針頭刺入皮內,注人0.1毫升注射用水或5 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發作不頻繁者,隔日1次。

③電針

取穴:主穴:Ⅰ支痛:魚腰,Ⅱ支痛:四白、下關,Ⅲ支痛:地倉;配穴:陽白、水溝、承漿、迎香。

操作:據疼痛之神經支選穴,加取1 2個配穴,均取患側。針刺得氣後,接通G6805電針儀,採用可調波,頻率150 600次/分,強度以病人耐受為度。留針通電10 20分鍾。留針期間,根據病人感應,略增大電流量1 2次。每日治療1次,重者每日2次。

④耳針法

選穴 肝陽 神門 面頰 頜 胃 腎

方法 每次選2 3穴,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其他措施】

疼痛劇烈者,可適當配合某些止痛鎮靜的西葯(痛痙寧、苯妥英鈉等)。久治無效者,可試用純酒精注於疼痛的神經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並發症。對頑固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三叉神經痛名家驗方】

(一)

【辨證】肝陽上亢,風火上擾。

【治法】清熱瀉火,平肝止痙。

【方名】三叉湯。

【組成】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12克,鉤藤12克,蒼耳子12克,柴胡12克,蔓荊子12克,黃芩9克,荊芥9克,薄荷9克,甘草9克,全蠍6克,蜈蚣3條。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錫武方。

(二)

【辨證】肝陽上亢,上擾清竅。

【治法】柔肝潛陽,和絡熄風。

【方名】四味芍葯湯。

【組成】白芍30克,生牡蠣30克,丹參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夏度衡方。

(三)

【辨證】氣滯血瘀,風痰阻絡。

【治法】活血通絡,平肝祛風,止痛。

【方名】散偏定痛飲。

【組成】生地30克,當歸15克,川芎2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白蒺藜15克,天麻10克,石決明30克,牛子20克,升麻10克,地骨皮30克,白芥子15克,細辛6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止痙散(分沖)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靳文清方。

(三)

【辨證】風邪內侵,瘀阻血脈。

【治法】祛風止痛,活血化瘀。

【方名】川芎止痛湯。

【組成】川芎20-30克,荊芥10-12克,防風10-12克,全蠍10-12克,地龍15-25克,細辛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重者可每日2劑。

【出處】蔣森方。

H. 臉上骨頭疼怎麼回事

面部疼痛系指部分或整個顏面部肌膚、骨骼及其他組織疼痛的症狀。臨床上以半側面部疼痛最為常見。
《內經》一書有"兩頷痛"、"頰痛"的記述。《醫學綱目》、《薛己醫案》、《普濟本事方》中皆有面部疼痛的治驗醫案。
另外,如痄腮、骨槽風、齒痛、眼疾、鼻疾均可引致面部疼痛,但這些病症往往局部焮紅腫脹,與面部單純之痛症不同

風熱挾痰阻絡面痛:多呈發作性、燒灼性或刀割樣疼痛而難忍,有時鼻旁或唇旁有引痛點,偶有觸犯,則突然疼痛發作,顏面之中,下部疼痛者較多,亦可為半面上下皆痛,左右均疼痛者少見,痛時面紅、出汗,遇熱加重,得涼稍舒,並伴有發熱、口乾、溲赤、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等症狀。痰火阻絡則可兼見頭暈、胸悶、肢麻、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風寒挾痰阻絡面痛:亦多為發作性、抽掣樣疼痛,劇烈難忍,痛時面色蒼白,遇冷加重,得溫則減,舌質淡,苔薄白,脈緊。如為寒痰阻絡可兼見面虛浮,首如裹,舌淡胖,苔白厚膩,脈濡滑。

風熱挾痰阻絡面痛與風寒挾痰阻絡面痛:頭面部乃一身陽經所會,足三陽經筋結合於頄(面顴部),手三陽經筋則會於角(側頭部)。若素體脾虛,痰濕內盛,復受風熱或風寒侵襲,風邪挾痰閉阻經絡,脈絡不通,"不通則痛"。風為陽邪,善行而數變,風邪挾痰,忽聚忽散,因而疼痛乍作乍間。如系風熱挾痰則兼見外感風熱之象(面紅目赤,喜冷,舌紅苔黃,脈數,或伴有發熱微惡風寒),治宜疏風散熱,滌痰活絡,用自擬"面痛I號方。如系風寒挾痰則兼見外感風寒之象(面不紅,喜溫,舌淡,苔薄白而潤,脈緊或伴有發熱及較重之惡寒)。治宜疏風散寒,滌痰通絡,用自擬"面痛II號方"。

I. 面部骨折怎樣恢復的快

骨折之後注意飲食,合理的飲食對於骨折的恢復時非
常有好處的。鈣是骨的主要成分,所以要充分攝取。
成長期自不必說,成年以後骨也要不斷進行新陳代謝。
另外,鈣還有使精神安定的作用可以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鈣含量多的食品有:魚、牛奶、酸
奶、芝麻、濃綠蔬菜、海藻類。維生素B含量多的食品:粗
米、精米、大豆、花生米、芝麻、濃綠蔬菜。

J. 張的嘴太大臉頰骨頭疼怎麼辦吃布洛芬管用嗎

吃布洛芬有用,這種病叫頜骨疼痛,一般跟牙齒問題,或者口腔炎症引起,也可能是下頜關節的慢性炎症引起,不要恐慌,這個恢復起來很快。

閱讀全文

與面部骨頭疼中醫怎麼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4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0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48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80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1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09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79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2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4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3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89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2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1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77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1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47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2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85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89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