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筆人物畫的臉部怎麼畫
要一遍一遍淡淡的往上畫,不能多種顏色混合一起,基本上感覺偏什麼顏色就加點什麼顏色。慢慢畫。
2. 怎樣畫工筆人物
這里先扼要介紹一下工筆人物畫。工筆人物畫有淡彩、重彩之分。淡彩法是基本以墨、透明色為主的畫法,適合表現淡雅清秀,朦朧虛幻的境界,有利於發揮墨與色的暈染作用,畫面豐富、含蓄。重彩法是主要以不透明的石色顏料為主的畫法,其中間用墨及透明色,特點是色彩濃重絢爛、富麗堂皇,具有一定的裝飾味道。淡彩法與重彩法雖可單獨存在,但不宜截然分開。淡中有重,重里含淡,兩者巧妙結合,畫面效果會更美妙。如這幅《銀花之三》(見圖),就運用了「重」、「淡」相間法。銀飾用赭墨漸次分染,細膩微妙。背景和幾塊紅、藍顏色用不透明顏料。從審美角度講,顏色的薄厚、輕重,濃烈與淡雅的效果,在把握上尤其要注意。
(一)鉛筆稿
起稿之前,首先對所畫對象進行一番剖析,這點很重要,是一幅畫成敗的起點。先要體會一下對象傳達給你的第一感覺是怎樣的.是天真活潑、艷麗多姿、幽雅清新,還是憨厚朴實;是憂郁、喜悅、陽剛、溫柔,還是小巧玲瓏,粗壯健美等,這是一幅畫的基調,把握住這點才可能准確地表現出對象的風貌。接下來統觀模特兒的整體形態關系,注意觀察對象的外形,外形決定模特兒的整體動態,這點有利於構圖布局。還有模特兒的哪部分與眾不同,最有特點.哪部分最吸引際,這是你以後著重刻畫的部位,應牢記始終。
以上所述是動筆之前如何正確地觀察分析模特兒。這一步是眼與腦的結合.畫家的眼睛應具有概括能力、對比能力、分辨能力、只有準確地看到,才能正確地表現。所以,要隨時訓練我們的眼睛,培養我們的眼睛。眼高才能手高。
這時候把以上所看到及所想的用概括的線條畫幾個小構圖,把所畫對象的位置、大小、左右高低、線條的疏密分布及縱橫關系,用幾種不同的形式勾畫一下,進行比較,然後,確定其一,這樣就可以依此來起鉛筆稿了。
起稿時鉛筆不宜太軟,太軟不容易深入。第一步從整體入手,用概括的線條把人物的動態、比例位置確定下來,注意各部位的傾向性及關系,把每個局部當成一個整體,注意它們的外形,可把其歸納為幾何形,這樣對捕捉對象的整體形態很有幫助,注意每個具體形間比例關系及相對位置。如頭與肩、胳膊與胸、上下肢、頭與手等具體形的比例及位置關系,把每個具體形相互比較,以確定其正確的位置和比例關系。把衣紋的來龍去脈、疏密關系確定下來。這一步一定要進行反復比較、修正,達到准確無誤。
然後從上到下一次完成,基本程序如下:先畫頭再畫雙肩、然後是胳膊、手、胸、腰、臀、腿和腳依次畫完。這種順序有其一定的道理,因工筆畫較意筆畫要嚴謹,對形和線的要求很高,關鍵部位如有一線之差就會感到不舒服。從上往下推著畫,可避免中間部分出現問題。如畫完頭就馬上畫手,如果頭手之間的胳膊或胸出現比例問題,就得擦掉重畫,手就等於白畫,這樣也就耽誤時間了。衣紋的刻畫要抓住最美的那一刻。對於某個局部最好一氣呵成,不可這部分剛畫一半,又去畫另一部分。因為模特兒坐久了要休息,休息前後的衣紋有很大差別,不可能和原來的衣紋一樣.還有衣紋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變動一條衣紋就要牽扯一組衣紋。
這樣就得把畫了一半的部分擦掉重新組織。這樣反復改來改去,既延誤時間又破壞你的第一感覺。所以看到既美又充分體現結構的衣紋,迅速捕捉住一次到位。這是起稿子寸既快又准確的方法。
鉛筆稿完成後,再以整體進行調整,注意外形准確。接下來是局部刻畫。先對頭進行細部處理,注意線條的虛實關系處理。
1.頭和手的刻畫:
頭是一幅畫的重點,應著力刻畫,一絲不苟。在整體形態准確和諧的基礎上,抓住其細部特徵,並強化之,使其更為生動突出。頭部刻畫重點在五官,因而對於五官的每個細節特徵都不要輕易放過。眼睛是重點中的重點,它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風貌,所以要抓住最生動傳神那一刻。畫眼睛要注意上下眼瞼及內外眼角的關系。上眼瞼較下眼瞼要實些,也就是上眼瞼的線要比下眼瞼粗些,內外眼角相交處不用接得太實。注意內外眼角的高低位置,黑眼球、瞳孔的大小及位置。注意眼睫毛和眉毛長勢,千萬不可概念化,不然會失去真實性,像粘在上面的。鼻子注意結構及形的變化,鼻頭和鼻翼的關系。鼻孔千萬不要勾成沒有虛實變化的圓圈,注意線與面的結合,要給染顏色留有餘地。嘴要注意唇中線的曲直變化及穿插關系,上下嘴唇的唇裂也要認真刻畫。耳朵首先注意外形的起伏,然後再找裡面的結構變化。頭發根據結構及其本身的變化先分組,然後再一根根地提煉出來,用線要流暢。要注意頭發的長勢及外輪廓的穿插透視關系。
手,也是表現人物特徵的重要部位,能反映出人的不同年齡、身份及性別。首先找出手的整體形態,手掌和手指的關系,骨骼的變化和關節轉折關系,然後注意刻畫手指甲的形,觀察其長勢及透視,不然和手指連接不起來,會很別扭。年青人的手不同於老年人,關節部位的紋理不宜過分強調。老年人的手可認真刻畫一下關節部位的紋理變化,以顯示其滄桑感。
頭和手除了注意要提煉線外,也不要忽視明暗結構的變化,頭部重點在五官,用明暗關系找出五官及周圍微妙的結構關系,然後再找出整體的大的結構轉折關系即可。這里只是藉助明暗來體現結構,不刻意體現光線感,與西畫的素描不同。
2.衣紋的處理:
衣紋的刻畫首先一點切忌空、假。所謂「空」就是線條簡單。不充實。初學時線條寧多毋少,不妨把你所看到的線條都畫出來,然後再根據結構、主次及線條本身的形式美做減法,這樣經過提煉所剩的線條也就不顯空了。同時要注意細節的刻畫,如衣服上的裝飾或圖案,以及衣服的縫合線(縫制衣服時形成的線),折疊線(折疊、熨燙衣服時形成的線)等等。這些線雖不是直接表現結構的線,但也能反映一定的結構轉折關系,不可不畫。它還能起到充實、豐富、活躍畫面的作用,所謂「假」,是線條不能充分體現形體結構、空間,線條起始關系及來龍去脈不明確,衣紋是依附人體而形成的,它的疏密、始末及方向性都顯示出人體的存在,每組衣紋的形成都有其自身的道理。例如,我們把人體的每一部分都當做圓柱體對待,衣紋始終圍繞著圓柱形由前向後轉動消失,衣紋無論怎樣變化,都是圍繞圓柱這一主體而存在。明白了這個道理,再畫衣紋就不至於盲目。再有應注意線與線之間的關系,不要畫成既板又無空間的鐵絲框框。其實每個衣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其周圍的衣紋有聯系,它們相互生發.相互呼應,氣脈相連。有凹下去衣紋必有凸起的衣紋與其相應,這其中有規律可循。怎樣體現其關聯性呢?要憑借線條的虛實轉折,起收筆的方向性。因為衣紋是依附於人的體積結構而存在的,所以組織線條時要時刻注意其體積結構的變化,使每根線條都能明確地發揮作用。同時還要注意領口、袖口、褲腳、衣裙下擺邊緣的變化,這些部位很典型地體現出圓柱體的感覺,是表現體積的重要所在。
3.線條的疏密聚散:
衣紋的疏密聚散是由人物結構、動態決定的。一般情況下,運動關節部分的衣紋密集些,如肩關節、肘關節及膝關節內側,還有腰部屈伸的地方。雖說這幾個部位是線條密集的地方,但由於所處結構位置不同,屈伸程度不一,它們的密集程度也有所區別,衣紋的疏密是相對應的,有疏即有密。有時為了追求一種大疏大密的形式美,可主動地增減一些線條,加大疏密的對比關系。這樣,畫面會更明快,更富於生機。線條疏密的運用不要機械,要根據畫面需要靈活運用。如這幅《苗女肖像》(見右圖),面部線條的洗練與飾物線條的密集就形成了一種很好的對比。
鉛筆稿是一幅畫的根本。雖然它只是用單線表現形體,但不能有空、平的感覺,應具有一定的體積感、空間感、質感和量感。這種效果要依靠線條的穿插、轉折、虛實、疏密以及透視關系來實現。這階段的鉛筆稿必須嚴謹細致、一絲不苟、筆筆到位,線條的來龍去脈,起、收筆關系,線與線之間的內在聯系等等,都要表現得淋漓盡致。工筆人物畫雖說工整細致,但也不能機械地描畫,須經過提煉、取捨、主觀加工處理。模特兒只是一個參照物,你要利用他(她)或改造他(她),要始終告誡自己不能讓他(她)牽著你的鼻子走。
上面的文章為第一部分,如果想看其餘部分請參考網頁資料,地址如下
3. 工筆人物畫眼睛技法
1、先寥寥塗出大致廓形,用筆很輕。
4. 工筆人物畫法分析
工筆人物畫法分析
在中國工筆畫中,也有很多種類型,而中國古典工筆畫人物,以其永恆的藝術魅力穿越歷史的時空,作為當代藝術家,就要用新時代的藝術感受建構這一古老繪畫形式的新形態,使中國工筆畫人物以全新的語言樣式綻放異彩。
線條
以線條造型是中國畫技法的特點之一。如果使用色彩渲染而不以線立骨,則就變成水彩畫那樣了。中國畫中有一種單純用線來表現的畫種,即“白描”。白描對中國畫的線描起了鞏固的作用,它也是彩色工筆人物畫的基礎。工筆彩色人物畫的線描突出地表現在人物的衣紋描法上。我國古代畫家把人物畫衣紋描法歸結為十八種,叫做“十八描”(即高古游絲描、琴弦描、鐵線描、行雲流水描、螞蝗描、釘頭鼠尾描、混描、撅頭描、曹衣描、折蘆描、橄欖描、棗核描、柳葉描、竹葉描、戰筆水紋描、減筆描、柴筆描、蚯蚓描)。古代人物畫基本上有三種類型的線。第一類是描線粗細無變化或變化很小的游絲描等。這類線筆用中鋒,行筆慢,壓力均勻,力量含蓄。第二類是描線粗細有變化的柳葉描等。這類線也用中鋒,行筆速度稍快,壓力不一致,使線型呈多種變化,筆鋒外露,宜於表現動勢和力。第三類是線型變態莫測的減筆描等。這類線多用偏急之鋒,速度快,是大寫意人物畫專用的線。在工筆重彩人物畫中,描線要考慮和色彩的結合,斷續缺落得線在設色上就會產生困難。
線描技巧還要依據對象的前後遠近、陰陽向背關系及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人物的主要部分來決定勾出粗細、虛實、濃淡的.線描。工筆重綵衣紋的線描,一般是外輪廓線盒變現結構的線要粗些,而里邊的輔助線略細一些,這樣可使整個形體更鮮明,加強了整體感,並使其與背景拉開了距離。表現貼體處的線要實,而表現離體凌空的衣紋要虛,受光面得線要重實,而背光面得線要粗、淡、虛,線的陰陽向背粗細變化構成了物體的立體感。但工筆重彩畫線描的虛實濃淡變化要適宜,不能強調過分。要與水墨線描的變化有所區別。
衣紋要分主次。凡屬輪廓線都屬主要衣紋,勾描時應清楚,透露內部肢體關節部分(如肩、臂、腕、膝、臀),要能從衣外看出。輪廓線也包括服裝本身所具有的邊緣線(如衣領、開襟、袖口等)。運動線中,凡屬顯示運動方向、比較明顯和突出的線,就是主線;主線不可省略,輔線可以作適當的精簡。在掌握了衣紋的變化規律後,就可以有取捨地進行。縫綴線(衣服剪裁拼接處)、折疊線(如制服褲中線、少數民族褶裙),雖屬次要衣紋,但要呈現清晰,不宜省略。當它和運動線交錯時,宜稍作挫。慣性線是由慣常動作形成的,多半在人體關節部分。這類衣紋多半表現為兩端輕細,無所依傍。一條線判陰陽,即明暗交接處。唯獨縫綴線例外,它本身無明暗變化,受制約於運動線。縫綴線盒慣性線可以和運動線相交叉。上下、反正、內外服裝,其質料、顏色各有不同,畫時要以深淺粗細不同的墨線來區別,使設色前的白描畫稿,就能層次分明,現實出體、質形、色的造型效果。衣紋的運動、光、色各種復雜變化,是用筆的輕重疾徐、轉折頓挫和用墨的濃淡干濕的客觀依據。一般地說,質輕、受光的和線細墨淺相聯系,質重、背光的和線粗墨重相聯系。但要學會靈活應用。衣紋中點頓用筆,是表示衣紋深凹之處。尖細用筆,是表示衣紋正趨向消失。線條尾端消失處應是肢體的突出部分。勾線時要掌握全體,從大局著眼,不要以次要部位壓倒主要部位,一筆失之,影響全貌。
色彩
古代畫家認為,繪畫上的色彩不完全指丹鉛青綠等顏料,而在於“濃淡明暗之間”,“不在取色,而在取氣”。濃淡明暗,是物體在空間的色彩關系。傳統的中國畫著色,是在線描(骨法)已經完成了基本造型之後添肌加肉,使形象更為豐滿突出。中國畫色彩要求純凈明快,就要排除或減弱周圍環境、光線的影響,強調物的本色。即使有變化,也只是“一色中的變化”,這種變化了的顏色,仍然屬於它的固有色。藉助於各個物體本身固有色的變化,各個固有色相互的對比、烘托、映發、色彩與筆墨的配合等,仍然可以收到極有感染力的豐富真是的藝術效果。色彩的使用方法很多,現在許多畫家作畫時都摻用水彩、水粉畫顏料,這是可以的,這些需要在實踐中反復應用探討。中國重彩畫中礦物質顏料具有堅固耐久的性能,所以,學習工筆重彩畫要學會使用它固有的顏料更為重要。工筆重彩使用的礦物質顏料,質地滯重,需要在著色時研成粉末後飄去顏料中的雜質,依顏料的明度分為數等(如石青分為頭青、二青、三青、四青),而且注意到各種顏料、特別是礦物質顏料和植物顏料(如花青、藤黃等)的相關性。研究它們的調合方法,以石色和草色並用(如硃砂和胭脂、石綠和汁綠、赭石和滕黃),使草色因附石色而耐久,石色又借草色破其呆板凝滯(石色與草色一般不能直接調用,石色的粉粒易泛起,只能復罩)。要研究色彩的冷暖對比,了解各種顏料的明度。大體凡屬紅黃傾向的都是暖色,藍綠傾向的都是冷色。在顏料對比中不協調,某種顏料過於強烈,就會“刺目”、“火氣”,減低美感。工筆人物畫使用的色彩,必須有一個主調,使之統一。色調是冷是暖,要根據內容需要而定。工筆人物畫的渲染,一般要色彩光潔潤澤,不留色痕墨跡。但為了表現粗糙的質感,亦可皴擦,如飽經風霜的老人面部的暗面。它的色彩無論怎樣濃重鮮麗,總不能奪取線的地位,最終必須受線的節制約束。所以,一幅畫往往著色後,線條還要再勾勒一遍。
裝飾性
裝飾美來源於生活的真實,又經過必要地集中、提煉、誇張、變形等手法創造。線條本身就起著表現和裝飾的雙重作用。線處理的不好,就像樂曲出現了噪音。工筆重彩人物畫中常用的青綠金碧、丹朱鉛白,從強烈地對照中求得調和,是一種十分大膽的裝飾手法。在細節的處理上,工筆人物畫的發型、須眉,都把它調理得絲絲分明;衣服佩飾、織綉花紋,刻劃得恰到好處;點綴景物,以夾葉點葉、勾勒添彩來畫花草樹石,使之生動而又規律化。
線條、色彩、裝飾性都服從造型的要求,三者比如人體中的骨肉筋絡的有機結合,互為依存,不可分割,不能把它們孤立起來看。
;5. 工筆畫人物怎樣畫臉
完成勾線後,先用赭石加花青,分次暈染臉部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再染一些胭脂,最後罩染膚色,罩染時最好留出眼睛和嘴!嘴一般用點胭脂,硃砂等之類的。
6. 工筆人物畫的臉部怎麼畫
那你就要下功夫練線條了,畫好了線條這是工筆人物畫的最基本的要求,有了扎實的線描基礎,把白描畫過關了,才進入暈染,你不是有一些素描基礎嗎,現代工筆人物畫特別是五官部分可以參照素描的畫法把人物的各個結構刻畫出來,在刻畫頭發和五官特別要求過硬的線描,否則就畫不好。
7. 國畫工筆人物技巧
起稿:
首先用鉛筆在圖畫紙上起稿,反復修改,定稿後用重墨勾出肯定的線,如果是臨摹可用復印機放大,節省時間。
勾線:
把熟宣紙或絹蒙在底稿上開始過稿(勾線)。過稿一般先用鉛筆淡淡描出,再用毛筆勾線,先用鉛筆描可以修改完善底稿。我是直接用毛筆勾,不用鉛筆,一是節省時間,二是覺得直接用毛筆勾更流暢自如。勾線的方法和書法一樣,其關鍵在「起筆」「行筆」「收筆」,起筆逆入(有逆的意識即可)中鋒運行(筆尖在線條的中間),收筆有回勢,力量要均勻,不能虎頭蛇尾。用筆中鋒側鋒並用,側鋒不是偏鋒,偏鋒是筆病,側鋒是筆法。側鋒一般在轉折時出現,隨著轉折的結束,側鋒又回到中鋒。能轉回到中鋒的是側鋒,不能轉回到中鋒,一側到底的是偏鋒。側鋒可體現性情和韻致,全是中鋒則缺少神韻變化,全是側鋒則扁軟淡薄,要中側鋒並用。一般厚重的衣服用墨重,線條也粗,薄軟的衣服用線淡些細些,面部最淡,用筆也要柔和。樹石粗糙,可用枯筆。線的墨色變化不宜過大,否則容易亂。最好從始至終用一支筆,頻繁換筆會影響氣韻貫通。
染墨:
在上色前先用不同的墨渲染,比如:頭發,桌椅,地面,樹石等。墨染很重要,顏色要靠墨來生發,是國畫的特點。但不能染夠更不能染過。染墨強調層次感和韻味,韻味無法用語言說清,只有慢慢感悟。
著色:
在染過墨的地方繼續用顏色渲染。這時就要提到國畫顏色中最重要的兩種顏色:花青,赭石。畫山水的朋友常說:顏色嘛,花青赭石足矣!我們畫工筆重彩當然不能只用這兩種,只是說明花青赭石的重要。用赭石染桌椅樹木,花青染綠色植物,花青墨染假山。還可用花青,赭石和墨進行一些烘染,比如在淺色白色旁進行烘染會使淺色白色更加突出。花青,赭石和墨的疊加會產生一種深沉高雅的色彩,是其他顏色無法取代的。
有了以上的基礎後再分別使用:朱,黃,白,石青石綠等。選用那些,怎樣搭配就看你了。
工筆用色強調反復疊加,淡淡的反復染最終達到渾厚沉穩華滋的效果。石色一般先要用水色打底,硃砂:胭脂或曙紅打底,罩染硃砂,最後用曙紅分染。石青石綠:花青或草綠打底。也可用赭石渲染打底再罩染石綠,不同色相的疊加使色彩的純度降低,更深沉豐富,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衣服畫好後開始勾花紋,花紋不光是為了華麗裝飾,也是調整色調的關鍵,不能忽視。
復勾:用較深的同類色沿著原來的墨線復勾一遍。可以使被覆蓋的墨線清晰,也讓色和線更協調。復勾後會改變原來的色彩感覺,所以要慎重。
勾金瀝粉:金銀黑白屬於中性色,既不偏暖,也不偏冷,在哪裡都適用。現在畫店有現成的金色,加了膠,買回來就能使用。瀝粉也稱立粉,畫仕女的環佩寶珠。用粉要飽滿,畫成後粉要凸出,用手能觸摸到。
面部:曙紅染臉頰,再用朱紅(我一般用水粉朱紅來代替朱膘,朱紅比朱膘細膩純凈)染,朱紅加赭石染暗部,朱紅赭石加白統染面部,白提三白,土紅加赭石復勾面部,中墨畫眉眼,赭石加墨點瞳孔,墨加花青刻畫眉眼,胭脂染嘴唇,朱紅罩染,胭脂復勾。花青加墨罩染頭發。
凡是較濃重的顏色在染到一定程度後就要用清水筆洗掉,再染再洗,,,直到滿意為止。整幅畫在畫到一個階段後也要用清水筆整個刷一遍,讓顏色之間銜接自然,也降低火氣。反復多次後顏色吃進紙里,就沉著了。著色就像做豆腐腦洗麵筋,一塊面反復用水洗,把澱粉全部洗掉,只剩下精華。
其實在繪制過程中以上這些步驟是要多次重復的,也不一定按這個順序,勾了染,染了勾,染完洗。洗了染,,,完成後不滿意就洗掉重來。只要紙沒爛就接著畫下去。不要怕失敗,即便畫爛了徹底失敗了,你也從中得到了寶貴的經驗,好多新的方法就是這樣產生的。你只有深入到別人沒深入到的地方,才會得到別人沒有的東西。不凌絕頂,怎能一覽眾山小?初學者不敢深入,只在淺層游離,畫的過於「文雅」不夠狠!這樣的作品漂浮甜膩膚淺。不要急於出成品,要深入「研究」,「研究」不是高手的專利,初學者同樣可以研究,記得我小時候學畫畫總愛在人物的面部染些綠,覺得這樣好,但沒有人接受,自己也沒有理論作注腳,說不出道理,只好作罷。現在畫人物在膚色中加草綠或石綠已成時尚,被廣泛使用。看來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做法,不要輕易放棄。其實我們初學時都很大膽,敢於嘗試(無知者無畏,呵呵),但隨著掌握的技巧和理論越來越多,我們的膽子卻越來越小,束縛也多了,裹足不前。其實,技巧都是實踐得來的,然後再歸納為理論。
8. 工筆人物畫步驟詳解
工筆人物畫步驟詳解如下:
1、先把絹綳在框上,因為絹很透明,所以很容易就看得清素描稿的形,勾線時注意深淺,如頭飾的裡面勾得稍重些,邊緣就要淺些。(為了產生虛幻的效果)因為衣服是紅色的,所以墨線要粗些和重些和有變化些,勾線時注意起筆,收筆。重要的眼睛和睫毛、眉毛要分多幾種墨色去勾,這樣不會很死。
4、背景處理成弱對比,這樣就會退進去,芭蕉著了一點黃和紅,為了和主體人物身上的顏色呼應。白色是加了雲母的,也加了一些骨膠,增加附著力。調整完成。
工筆是中國傳統繪畫技法中的一種,屬於工整細致一類畫法,通俗的說法也就是仔細工整的去繪畫,注重繪畫的線條和神韻,線條即工筆畫的靈魂所在。
9. 求工筆人物畫法!
簡要介紹工筆人物畫法:
一. 三個要素
1.線條 以線條造型是中國畫技法的特點之一 。如果使用色彩渲染而不以線立骨,則就變成水彩畫那樣了。中國畫中有一種單純用線來表現的畫種,即「白描」。白描對中國畫的線描起了鞏固的作用,它也是彩色工筆人物畫的基礎。工筆彩色人物畫的線描突出地表現在人物的衣紋描法上。我國古代畫家把人物畫衣紋描法歸結為十八種,叫做「十八描」(即高古游絲描、琴弦描、鐵線描、行雲流水描、螞蝗描、釘頭鼠尾描、混描、撅頭描、曹衣描、折蘆描、橄欖描、棗核描、柳葉描、竹葉描、戰筆水紋描、減筆描、柴筆描、蚯蚓描)。 古代人物畫 基本上有三種類型的線。第一類是描線粗細無變化或變化很小的游絲描等。這類線筆用中鋒,行筆慢,壓力均勻,力量含蓄。第二類是描線粗細有變化的柳葉描等。這類線也用中鋒,行筆速度稍快,壓力不一致,使線型呈多種變化,筆鋒外露,宜於表現動勢和力。第三類是線型變態莫測的減筆描等。這類線多用偏急之鋒,速度快,是大寫意人物畫專用的線。在工筆重彩人物畫中,描線要考慮和色彩的結合,斷續缺落得線在設色上就會產生困難。
線描技巧還要依據對象的前後遠近、陰陽向背關系及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人物的主要部分來決定勾出粗細、虛實、濃淡的線描。工筆重綵衣紋的線描,一般是外輪廓線盒變現結構的線要粗些,而里邊的輔助線略細一些,這樣可使整個形體更鮮明,加強了整體感,並使其與背景拉開了距離。表現貼體處的線要實,而表現離體凌空的衣紋要虛,受光面得線要重實,而背光面得線要粗、淡、虛,線的陰陽向背粗細變化構成了物體的立體感。但工筆重彩畫線描的虛實濃淡變化要適宜,不能強調過分。要與水墨線描的變化有所區別。
衣紋要分主次。凡屬輪廓線都屬主要衣紋,勾描時應清楚,透露內部肢體關節部分(如肩、臂、腕、膝、臀),要能從衣外看出。輪廓線也包括服裝本身所具有的邊緣線(如衣領、開襟、袖口等)。運動線中,凡屬顯示運動方向、比較明顯和突出的線,就是主線;主線不可省略,輔線可以作適當的精簡。在掌握了衣紋的變化規律後,就可以有取捨地進行。縫綴線(衣服剪裁拼接處)、折疊線(如制服褲中線、少數民族褶裙),雖屬次要衣紋,但要呈現清晰,不宜省略。當它和運動線交錯時,宜稍作挫。慣性線是由慣常動作形成的,多半在人體關節部分。這類衣紋多半表現為兩端輕細,無所依傍。一條線判陰陽,即明暗交接處。唯獨縫綴線例外,它本身無明暗變化,受制約於運動線。縫綴線盒慣性線可以和運動線相交叉。上下、反正、內外服裝,其質料、顏色各有不同,畫時要以深淺粗細不同的墨線來區別,使設色前的白描畫稿,就能層次分明,現實出體、質形、色的造型效果。衣紋的運動、光、色各種復雜變化,是用筆的輕重疾徐、轉折頓挫和用墨的濃淡干濕的客觀依據。一般地說,質輕、受光的和線細墨淺相聯系,質重、背光的和線粗墨重相聯系。但要學會靈活應用。衣紋中點頓用筆,是表示衣紋深凹之處。尖細用筆,是表示衣紋正趨向消失。線條尾端消失處應是肢體的突出部分。勾線時要掌握全體,從大局著眼,不要以次要部位壓倒主要部位,一筆失之,影響全貌。
2. 色彩 古代畫家認為,繪畫上的色彩不完全指丹鉛青綠等顏料,而在於「濃淡明暗之間」,「不在取色,而在取氣」。濃淡明暗,是物體在空間的色彩關系。傳統的中國畫著色,是在線描(骨法)已經完成了基本造型之後添肌加肉,使形象更為豐滿突出。中國畫色彩要求純凈明快,就要排除或減弱周圍環境、光線的影響,強調物的本色。即使有變化,也只是「一色中的變化」,這種變化了的顏色,仍然屬於它的固有色。藉助於各個物體本身固有色的變化,各個固有色相互的對比、烘托、映發、色彩與筆墨的配合等,仍然可以收到極有感染力的豐富真是的藝術效果。色彩的使用方法很多,現在許多畫家作畫時都摻用水彩、水粉畫顏料,這是可以的,這些需要在實踐中反復應用探討。中國重彩畫中礦物質顏料具有堅固耐久的性能,所以,學習工筆重彩畫要學會使用它固有的顏料更為重要。工筆重彩使用的礦物質顏料,質地滯重,需要在著色時研成粉末後飄去顏料中的雜質,依顏料的明度分為數等(如石青分為頭青、二青、三青、四青),而且注意到各種顏料、特別是礦物質顏料和植物顏料(如花青、藤黃等)的相關性。研究它們的調合方法,以石色和草色並用(如硃砂和胭脂、石綠和汁綠、赭石和滕黃),使草色因附石色而耐久,石色又借草色破其呆板凝滯(石色與草色一般不能直接調用,石色的粉粒易泛起,只能復罩)。要研究色彩的冷暖對比,了解各種顏料的明度。 大體凡屬紅黃傾向的都是暖色,藍綠傾向的都是冷色。在顏料對比中不協調,某種顏料過於強烈,就會「刺目」、「火氣」,減低美感。工筆人物畫使用的色彩,必須有一個主調,使之統一。色調是冷是暖,要根據內容需要而定。 工筆人物畫的渲染,一般要色彩光潔潤澤,不留色痕墨跡。但為了表現粗糙的質感,亦可皴擦,如飽經風霜的老人面部的暗面。它的色彩無論怎樣濃重鮮麗,總不能奪取線的地位,最終必須受線的節制約束。所以,一幅畫往往著色後,線條還要再勾勒一遍。
3. 裝飾性 裝飾美來源於生活的真實,又經過必要地集中、提煉、誇張、變形等手法創造。線條本身就起著表現和裝飾的雙重作用。線處理的不好,就像樂曲出現了噪音。工筆重彩人物畫中常用的青綠金碧、丹朱鉛白,從強烈地對照中求得調和,是一種十分大膽的裝飾手法。在細節的處理上,工筆人物畫的發型、須眉,都把它調理得絲絲分明;衣服佩飾、織綉花紋,刻劃得恰到好處;點綴景物,以夾葉點葉、勾勒添彩來畫花草樹石,使之生動而又規律化。
線條、色彩、裝飾性都服從造型的要求,三者比如人體中的骨肉筋絡的有機結合,互為依存,不可分割,不能把它們孤立起來看。
二. 繪畫技法
1. 勾線 勾畫稿全用墨色,以深淺不同的墨線勾描。凡是肌膚部分,用最淡的墨線,因為著色後,還要以赭線再勾一次。勾須發的墨線可稍深一些。服裝部分要用深淺不同的墨線,區別衣服的內外,表裡、上下部同。淺色的衣服,墨線要淡些,深色衣服,墨線也隨之加重。
2. 打底 這一步在勾線的基礎上用墨或色渲染以表現對象的結構,顯示出凹凸起伏和一定的明暗關系。經過這一步,就能表現出一定的立體感和空間感,但有待於以下幾步去強化。渲染方法:用兩支筆,一蘸色,一蘸水。色筆順線的一邊(凹暗面)塗色,緊接以水筆烘開。水筆要凈,只讓筆尖部分接融顏色,含水量要適當,這樣顏色就順水分暈開,逐漸由濃而淡以至消失,畫面也不會臟。不可用筆反復塗染,再染要等到完全乾後,不可性急,否則就會出現色漬。
渲染要避免色墨過濃,影響線描。肌肉部分(面部、手足),婦女幼孩主要用朱膘(略加桔黃)渲染,青壯年男子主要用赭石,老人可在赭石中略加熟褐。渲染時根據面部結構層層加染。婦女幼孩層次少些;老人要多些,每條皺紋都要分染明暗,皺紋深凹處還可略施淺墨。渲染時先大面,後局部。面頰紅潤部分用大紅。眉下、發根、胡須部位可稍染淺墨,使它和肌肉的顏色有一個過渡。面部和肌膚打底時,用色要單純,始終保持潔凈。須發要用淺墨渲染,漸次加深,要濃淡自然。一般說,發要重,須要輕,發根、鬢角極淺。衣服的渲染根據設計的顏色先用順色(同一冷暖調子的相近的顏色)分明暗。每條衣紋都是明暗交接線,一邊明,一邊暗,以色染暗面。渲染要由淺入深,不可一次染足。渲染要用水色,不可用粉質顏料。否則罩色時容易泛起。
3. 罩色 渲染以足即可罩色。罩色所用顏料要一次調足,要順筆塗色,不要往返的塗致使破壞了色的均勻。大的色面可用排筆。面部、肌肉罩色應根據人物的肌肉顏色略加薄粉,普遍罩上。粉色不可過厚,厚則色膩;底色不顯,成了平面。也不可過薄,過薄則肌膚質感不充分 。面部凸出部分(如鼻頭、前額)可加粉提亮,眼眶和牙齒也以白粉點出。頭發的重墨要留在罩色之後加染,以免墨色侵入肌膚。衣服罩色:先罩淺色,後罩深色,最後罩帶飾等細部。罩色不宜過厚,以便調整。大的色彩改變要盡可能將原來顏色洗凈,先罩一層薄粉,使接近紙地,再行著色。
4. 細致刻畫 面部畫出五官(眼、眉、耳、口、鼻),最主要是眼睛,要畫得有神彩。眼眶要根據結構透視畫得准確,可以利用輔助線(上下眼皮)來表現它的形體起伏。眼瞼中最主要的是上眼瞼,墨色要重些;下眼瞼淺些,輕輕帶過,不要著意刻劃。上眼瞼在貼近眼珠處要加重,否則眼珠就會感到要跳出眼眶來。內眼角也稍重。眼梢可以畫出不明顯的睫毛線。幼孩和青年淚紋線都很淺,一般可以不畫。上下眼瞼墨色深淺和光線有關,下眼瞼受光,所以也應淺一些。眼球要看出是一個球面,不可畫成平面。眼白應略帶青色,老人可略微發黃。眼珠可以先用赭墨畫出虹膜(瞳孔外圈的琥珀色透明體),然後用最濃的墨點出瞳孔,最後以粉點出眼神光.
畫眉 畫時用淺墨根據眉毛生長規律,用一組短線描出,不是一筆而成。眉梢輕淺,眉的墨色深度不能超過眼瞼,更不能超過頭發。
畫鼻 線要圓渾,用赭石勾出即可。鼻樑、鼻翼、鼻頭、鼻孔的線要斷開,不要一筆相連。青年鼻側的線要淺,可以不畫或以色染出。鼻頭可點高光。鼻的結構體面較多,主要用線的粗細變化表現出來。
畫嘴 上唇重,下唇淺;口縫是波狀。嘴表情和口縫,嘴角關系最大,故色也重些。畫觜不宜露齒,必須露齒時也要含蓄些,不可畫出清楚地齒縫。
畫耳 只須依照結構關系用赭色線勾出即可。
畫須發 在原來墨色暈染的基礎上勾線。須發的自然形態是比較紊亂的,畫時要加以條理化,使之絲絲不亂。如在勾墨線時一次勾足,這是再提一些輔助的線(如外緣鬆散的發絲)就可以了。否則就再勾,勾時先用淺墨線,到貼近肌膚處就漸漸細弱消失;然後以中墨勾第二次線,部位離發根稍高;最後以濃墨線勾,離發根又更高些。
畫手足 勾線和面部相同,主要是赭線。不過用線要根據骨節肌肉而變化。指甲要畫成凹嵌在指尖里,不要像浮蓋的瓦片,線要細。在指甲表面罩一層薄粉,以區別和肌肉不同的質感。
畫衣服 在已經罩色的基礎上畫出染織花紋,處理衣服上的一些小的裝飾。要注意人體轉側和衣紋的變化。
5. 烘托 為了加強表現效果,要最後調整線與線、色與色的關系,進一步突出主體。在人物面部與手、軀體、凡屬肌膚,都勾一次赭色線。衣服在線被色復蓋以致不明顯的地方,或主要衣紋,要提一次線,這就叫「勒」。可以是墨線,也可以是色線,深色衣服可以提淺色粉線。
肌膚部分可以在紙(絹)背面襯厚粉,加強立體感,使之突出畫面。這層粉在裝裱時還可起到保護畫面的作用。衣服也可以適當在背後襯色,增加它的厚重感。但不宜多,如處處襯托作用就抵消了。利用色的對比關系,可以在深色的邊緣烘托淺色,在淺色的邊緣烘托深色;或以冷色襯暖色,暖色襯冷色;或以虛托實,以實托虛。
在畫煙雲時,著色過程中,有時用吹的技法,即水色未乾之際吹之。畫雪時彈粉色落紙成點會有特效。畫雨時,或預灑膠礬水,然後上色,能有實際效果。
6. 這是最後一道工序,加工以畢,即可托表。
10. 畫工筆人物臉部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年輕女性:朱膘加胭脂或曙紅再加三綠,結構的地方用淡赭石分染,臉蛋用胭脂或曙紅稍微罩一下
年輕男子:赭石加胭脂,
老年人:赭石加墨罩染,結構處用赭墨分染
老年婦女:同老年男子,但臉色上還要加點胭脂
兒童:朱膘加三綠赭墨分染結構,臉蛋處用點曙紅
手
方法一:用胭脂分染結構,再用朱膘加三綠罩染(適用於膚色較淺者,例如:小姑娘,年輕女子。。)
方法二:赭墨分染結構後再用胭脂分染一下必要的地方,再罩赭墨(適用於膚色較重者,如老年人,重體力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