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膠質瘤晚期
膠質瘤的晚期,指的是惡性膠質瘤的晚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以及中華醫學會的分級,膠質瘤。這種神經上皮腫瘤主要分為一級到四級。一級的神經膠質瘤基本上都是良性腫瘤,二級,三級,四級惡性程度不斷增高。這些腫瘤就算是做了手術切除治療,也很難不復發。
2. 何為膠質瘤,它的分類知多少
膠質瘤(Glioma)是指起源於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目前膠質瘤的病因並不十分明確,但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電離輻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根據惡性程度不同,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將膠質瘤分為I-IV級,I、II級為低級別膠質瘤,III、IV級為高級別膠質瘤。
根據細胞種類不同,膠質瘤可分為星形細胞腫瘤、少突膠質細胞腫瘤、室管膜細胞腫瘤和髓母細胞瘤等。不同類型膠質瘤的治療及預後不同,但由於絕大多數為惡性腫瘤,總體預後較差。
那麼什麼是低級別膠質瘤?
1、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醫學術語簡稱「毛星」,這一亞型專門盯上25歲以下的年輕人,但是,它是發展最慢最慢的,可以說是膠質瘤中為數不多的「可塑之才」;
2、彌漫星形細胞瘤最常見的低級別膠質瘤,此類腫瘤好發生在35-40歲之間的人群中,根據是否有IDH基因突變,又分為兩種亞型(後期再詳述);
3、少突膠質細胞瘤這傢伙的特點是,同時有IDH的突變和1p/19q的共缺失,而且,腫瘤生長得也很緩慢;
4、節細胞膠質瘤這類罕見的腫瘤夾雜著膠質瘤和神經元來源的腫瘤成分,一般長得也不快。
綜上,這部分腫瘤患者雖然鮮有完全治癒的,但大多數患者只要積極配合治療,控制好繼發的癲癇、腦水腫和相關並發症,均能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具有較高的生活質量。
惡性膠質瘤又有哪些分類?
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故亦稱神經外胚層腫瘤或神經上皮腫瘤。腫瘤起源於神經間質細胞,即神經膠質、室管膜、脈絡叢上皮和神經實質細胞,即神經元。大多數腫瘤起源於不同類型的神經膠質,但根據組織發生學來源及生物學特徵類似,對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各種復查腫瘤病,一般都稱為神經膠質瘤 。
惡性腦膠質瘤按組織發生原則進行分類,分為星形細胞瘤、成星形細胞瘤、成髓細胞瘤、少支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松果體瘤、神經上皮瘤。
1.星形膠質細胞瘤
這是惡性腦膠質瘤中最多見者,占惡性腦膠質瘤的51.2%,本病在成人中最常見發生部位是額頂、顳葉等,兒童多發生在小腦半球。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若腫瘤位於在大腦半球,其臨床特點則多出現癲癇、肢體癱瘓及感覺障礙等,顱內壓增高征出現較晚,故有長期癲癇發作而無其他體征者。
2.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
本病為成人大腦半球常見的腫瘤,占惡性腦膠質瘤的23.5%,多發生在40歲左右的成年人,常位於大腦半球,從白質長出伸展到皮質,甚至可達腦膜。兒童少見,且多生長在腦干。此種惡性腦膠質瘤是一種惡性度很高的腫瘤,其臨床特徵為病情進展快,病程常在1年以內,由於腫瘤生長在大腦半球,可迅速出現偏癱、失語及各種感覺障礙等。
3.室管膜瘤
此種腦瘤占惡性腦膠質瘤的11.3%,為惡性腦膠質瘤的第3位,較常見於兒童及成年人,本病的特點為絕大多數腫瘤位於第四腦室內,腦瘤位於幕上者,主要位於側腦室和第三腦室,其症狀因腫瘤所在部位不同而異,以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及視神經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症狀最為多見。
4.成髓膠質細胞瘤
此種惡性腦膠質瘤為兒童顱後凹中線最常見的腫瘤,占惡性腦膠質瘤的4.2%,占兒童顱內腫瘤的15.1%至18%。臨床特點為常迅速出現小腦中線的症狀與體征。早期即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減退、視神經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症狀。因腫瘤位於小腦蚓部,故多表現為軀干型共濟失調,下肢比上肢嚴重,出現走路不穩、步態蹣跚、昂伯氏征陽等。
5.少支膠質細胞瘤
本病為成人少見的生長緩慢的腫瘤,僅占膠質瘤的2.99%。其臨床特點為大多生長在大腦半球,因其生長很慢,顱內壓增高征出現較晚,常表現有癲癇、失語、偏癱、錐體束征及感覺障礙等,而無明顯顱內壓增高症狀。X光片有68%可見到腫瘤鈣化。個別惡性度高的病例可有頭皮下、頸淋巴結等顱外轉移,並可循蛛網膜下腔播散。
6.松果體瘤
本病較少見,約占惡性腦膠質瘤的1.3%,主要見於兒童或青年人。其臨床特點為早期即引起顱內壓增高,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減退、視神經乳頭水腫等。腫瘤壓迫鄰近腦組織時,則產生一系列症狀與局限性體征。
3. 膠質瘤是什麼
神經膠質瘤是一種發生在大腦和脊髓中的腫瘤。神經膠質瘤始於神經細胞周圍的膠狀支持細胞(神經膠質細胞),並幫助它們發揮功能。
三種類型的神經膠質細胞可以產生腫瘤。膠質瘤根據腫瘤中涉及的神經膠質細胞的類型以及腫瘤的遺傳特徵進行分類,這可以幫助預測腫瘤隨時間的變化以及最可能起作用的治療方法。
膠質瘤的類型包括:
星形細胞瘤,包括星形細胞瘤,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
室管膜瘤,包括間變性室管膜瘤,粘膜乳頭狀室管膜瘤和室管膜下瘤
少突神經膠質瘤,包括少突神經膠質瘤,間變性少突神經膠質瘤和間變性少突星形細胞瘤
神經膠質瘤會影響您的大腦功能,並根據其位置和生長速度危及生命。
神經膠質瘤是原發性腦腫瘤的最常見類型之一。
診斷
如果您的初級保健醫生懷疑您患有腦瘤,則可以將您轉介接受過腦和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培訓的專家(神經科醫生)。您的醫生可能會建議一些測試和程序,包括:
神經科檢查。在神經科檢查期間,您的醫生可能會檢查您的視力,聽力,平衡,協調,力量和反射。這些區域中的一個或多個區域的問題可能會為您的大腦部分可能受到腦腫瘤影響的線索提供線索。
成像測試。磁共振成像(MRI)通常用於幫助診斷腦腫瘤。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在MRI研究期間通過手臂的靜脈注射染料(造影劑),以幫助顯示腦組織的差異。
許多專用的MRI掃描組件(包括功能性MRI,灌注MRI和磁共振波譜)可以幫助您的醫生評估腫瘤並計劃治療方案。
其他成像檢查可能包括計算機斷層掃描(CT)掃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
測試以發現您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症。為了排除可能從身體其他部位擴散的其他類型的腦部腫瘤,您的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測試和程序,以確定癌症的起源。神經膠質瘤起源於大腦內,而不是從其他地方擴散(轉移)的癌症的結果。
收集並測試異常組織樣本(活檢)。根據神經膠質瘤的位置,可以在治療之前或作為切除腦瘤的手術的一部分,用針進行活檢。
立體定向穿刺活檢可用於難以觸及的區域或大腦內非常敏感的區域中的神經膠質瘤,這些神經膠質瘤可能會因更廣泛的手術而受損。在立體定向針頭活檢期間,您的神經外科醫生會在顱骨上鑽一個小孔。然後將細針插入孔中。通過針取出組織,通常通過CT或MRI掃描進行引導。
然後在顯微鏡下分析活檢樣本,以確定其是癌變還是良性的。
活檢是明確診斷腦腫瘤並給出預後以指導治療決策的唯一方法。基於此信息,專門診斷癌症和其他組織異常的醫生(病理學家)可以確定腦腫瘤的級別或階段。
病理學家還將檢查您的活檢樣品的物理外觀和生長速率(分子診斷)。您的醫生將向您解釋病理學家的發現。這些信息有助於指導您制定治療計劃。
治療
膠質瘤的治療取決於腫瘤的類型,大小,等級和位置,以及您的年齡,總體健康狀況和偏好。
除了去除腫瘤本身的作用外,治療神經膠質瘤還可能需要使用葯物來減輕腫瘤的體征和症狀。
您的醫生可能開了一些類固醇來減少腫脹並緩解大腦受影響區域的壓力。抗癲癇葯可用於控制癲癇發作。
手術
手術切除盡可能多的腫瘤通常是治療大多數類型的神經膠質瘤的第一步。
在某些情況下,神經膠質瘤很小,易於與周圍健康的腦組織分離,這使得徹底手術切除成為可能。在其他情況下,腫瘤無法與周圍組織分開,或者它們位於大腦中的敏感區域附近,因此存在手術風險。在這些情況下,您的醫生會盡可能安全地切除腫瘤。
即使去除一部分腫瘤也可能有助於減輕體征和症狀。
在某些情況下,神經病理學家可能會分析外科醫生取出的組織樣本,並在進行手術時報告結果。該信息有助於外科醫生決定要切除多少組織。
可以使用多種外科手術技術來協助神經外科醫生在切除腫瘤的同時保護盡可能多的健康大腦組織,包括計算機輔助腦外科手術,術中MRI,清醒腦外科手術和激光。例如,在清醒腦外科手術期間,可能會要求您執行一項任務,以確保控制該功能的大腦區域不受損害。
巴特朗菲教授病例三則
4. 膠質瘤2級,手術後需要放化療嗎
對於高級別的腦膠質瘤患者,術後化療是減少復發、明顯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基本上要一直維持化療,期間經過醫生的允許,可以暫停一段時間,但之後還是要恢復化療,並一直持續。比如膠質母細胞瘤,手術後應盡早行放療,放療同時給予小劑量替莫唑胺(即放化療同步),放療結束一個月之後,繼續替莫唑胺化療,此時劑量要加大。這種化療葯(替莫唑胺)放療後的服用方法為,一般連續吃5天,停葯23天,這就是一個周期。然後,再開始連續吃5天,停葯23天……一直要連續進行6個周期。其中,具體的服葯劑量要嚴格遵循醫生的指導。不過不管是化療和放療,都是有一定毒性,對身體有傷害的,患者免疫力低,很難控制轉移。這樣的情況下最好輔助今幸,對於低級別的腦膠質瘤,要分為兩種情況,如果是高風險、低級別的腦膠質瘤,就需要化療;如果是低風險、低級別的腦膠質瘤,就不需要化療了。特別是對於少枝膠質細胞瘤的患者,化療的效果更為明顯,可以明顯延長生存期和復發時間。對於I級腦膠質瘤,一般不需要化療。
5. 什麼是膠質瘤
膠質瘤是頭部惡性程度很重的腫瘤,由於腫瘤浸潤性生長,與腦組織間無明顯邊界,除早期腫瘤小且位於適當部位者外,難以作到全部切除,一般都主張綜合治療,即術後配合以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可延緩復發及延長生存期。並應爭取作到早期確診,及時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晚期不但手術困難,危險性大,並常遺有神經功能缺失。特別是惡性程度高的腫瘤,常於短期內復發。
不知道是不是身邊有人得了膠質瘤,如果是的話建議及早手術治療,不要聽信保守療法。
6. 膠質瘤是什麼病
神經膠質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神經外胚層發生的腫瘤有兩類,一類由間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實質細胞形成,稱神經元腫瘤。由於從病原學與形態學上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起源於間質細胞的膠質瘤又比起源於實質細胞的神經元腫瘤常見得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在膠質瘤中,統稱為膠質瘤。
詳細解答請到膠質瘤公益網。
7. 腦膠質瘤是最難治療的疾病之一,腦膠質瘤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腦膠質瘤,是最多見的腦里邊的腫瘤。造成的緣故關鍵有:第一,基因遺傳層面缺點的問題,有患者有先天性的家族性的癌病多發病歷。這樣的事情下,自己更易於得了人腦里邊的膠質瘤。第二,有患者常常接納電磁波輻射的危害,長期性的觸碰射線,或是以前做了頭頂部射線的直射醫治。那樣,得膠質瘤的可能性也會提升。第三,有患者,受獨特的病毒性感染,那樣也很容易得了膠質瘤。第四,有患者,長期性的觸碰具備致癌物質功能的化學性能化學物質,例如長期性的吃油膩、油炸的食材、烤串。還有可能是製革廠的職工,長期性觸碰有害的化合物。那樣都很有可能簡單得人腦的膠質瘤。
腦膠質瘤是因為先天性的基因遺傳高風險因素,和條件的致癌物質因素,相互影響所致使的。一些已經知道的遺傳性疾病,例如神經纖維瘤病(I型)及其結核性硬底化病症等,為腦膠質瘤的基因遺傳易患因素。有這種病症的患者,其腦膠質瘤的產生機遇,要比一般群體高許多。一些自然環境的致癌物質因素也有可能與膠質瘤的產生有關。有研究表明,電磁波輻射,例如手機上的應用,很有可能與膠質瘤的造成有關。可是,現階段並沒直接證據表明,這彼此之間存有必定的邏輯關系。
8. 什麼是膠質瘤有何症狀
神經膠質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神經外胚層發生的腫瘤有兩類,一類由間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實質細胞形成,稱神經元腫瘤。由於從病原學與形態學上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起源於間質細胞的膠質瘤又比起源於實質細胞的神經元腫瘤常見得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在膠質瘤中,統稱為膠質瘤。
症狀主要有兩方面的表現。一是顱內壓增高和其他一般症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癲癇發作和精神症狀等。另一是腦組織受腫瘤的壓迫、浸潤、破壞所產生的局部症狀,造成神經功能缺失。
9. 什麼叫膠質瘤
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故亦稱神經外胚層腫瘤或神經上皮腫瘤。腫瘤起源於神經間質細胞,即神經膠質、室管膜、脈絡叢上皮和神經實質細胞,即神經元。大多數腫瘤起源於不同類型的神經膠質,但根據組織發生學來源及生物學特徵類似,對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各種復查腫瘤病,一般都稱為神經膠質瘤 。 膠質瘤的分類方法很多,臨床工作者往往採用的是分類比較簡單的Kernohan分類法。各型膠質瘤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其次為膠質母細胞瘤,其後依次為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質瘤、松果體瘤、混合性膠質瘤、脈絡叢乳頭狀瘤、未分類膠質瘤及神經元性腫瘤。各型膠質瘤的好發部位不同,如星形細胞瘤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兒童則多發在小腦;膠質母細胞瘤幾乎均發生於大腦半球;髓母細胞瘤發生於小腦蚓部;室管膜瘤多見於第4腦室;少枝膠質瘤大多發生於在腦半球。 膠質瘤以男性較多見,特別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各型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中年,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及青年,髓母細胞瘤幾乎都發生在兒童。膠質瘤的部位與年齡也有一定關系,如大腦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成人,小腦膠質瘤(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 膠質瘤大多緩慢發病,自出現症狀至就診時間一般為數周至數月,少數可達數年。惡性程度高的和後顱窩腫瘤病史較短,較良性的或位於靜區的腫瘤病史較長。腫瘤若有出血或囊變,症狀會突然加重,甚至有類似腦血管病的發病過程。膠質瘤的臨床症狀可分兩方面,一是顱內壓增高症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精神症狀等;另一是腫瘤壓迫、浸潤、破壞腦組織所產生的局灶症狀,早期可表現為刺激症狀如局限性癲癇,後期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如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