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偏頭痛、頭暈、頭憋脹、頭皮發緊跟植物神經紊亂有關嗎
你的症狀可能不是植物神經紊亂,建議去醫院檢查是否神經官能症 ,下面是植物神經紊亂的臨床表現,你可以看看。 植物神經紊亂還可以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如沒有食慾,進食無味, 腹脹 ,惡心, 打嗝 ,燒心,胸悶氣短,喜長嘆氣,喉部梗噎,咽喉不利,有的患者表現頭痛 ,頭昏,頭憋脹,沉悶,頭部有緊縮感重壓感,頭暈麻木,兩眼憋脹,干澀,視物模糊,面部四肢憋難受,脖子後背發緊發沉,周身發緊僵硬不適,四肢麻木,手腳心發熱 ,周身皮膚發熱,但量體溫正常,全身陣熱陣汗,或全身有遊走性疼痛,遊走性異常感覺等症狀。
頭暈 是一種常見的腦部功能性障礙,也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為頭昏、頭脹、頭重腳輕、腦內搖晃、眼花等的感覺。頭暈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最常見於發熱性疾病、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顱腦外傷綜合症、神經症等。此外,還見於貧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壓、葯物中毒、尿毒症、哮喘等。抑鬱症早期也常有頭暈。頭暈可單獨出現,但常與頭痛並發。
⑵ 感受面部刺激的腦神經是什麼啊還有支配面部表情肌運動的腦神經是什麼啊謝謝!
腦顱後半部的淺部結構的感覺神經來自於頸叢。支配前半部及面部的感覺的神經來自於三叉神經的3支感覺神經,即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頌神經,並且這3支在頭面部的分布均有相對穩定的區域,可簡單地描述為:在瞼裂以上由眼神經的分支分布,在瞼裂和口裂之間,下頌支前緣的前面由上頌神經分布,而在口裂以下,沿下頜支上葉到顳區為下頜神經的分支分布。
頭面部的痛溫覺僅由三叉神經脊束核支配,而面部的觸覺及深感覺由感覺主核提供。
支配面部表情肌運動的腦神經是面神經。
⑶ 傳入神經的細胞體在哪
頭面部淺感覺傳導路第二級神經元的胞體位於三叉神經脊束核。而且腦橋核位置是其觸角所在位置,兩個核上行纖維交叉到對側形成三叉丘系。並且上行和背側的丘腦內側腹後核的第三個神經元會合。再發出纖維經內囊後肢,進入到大腦中央後會相互交叉,互相交通。如果患者出現三叉丘系損傷或者上行纖維損傷,患者可出現頭面部對側感覺障礙。
⑷ 課本上說三叉神經脊束是傳導頭面部的痛、溫覺,它受損後為何也會造成頭面部的觸壓覺障礙
三叉神經為混合神經,有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 另外是三叉神經脊束核 而不是三叉神經脊束 三叉神經組成的傳導通路叫三叉丘系 它傳導的是痛 溫 觸覺 止於三叉神經脊束核和三叉神經腦橋核
麻煩採納,謝謝!
⑸ 傳導頭面部皮膚感覺的神經主要是
皮膚的神經是指分布在皮膚中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感覺神經來自腦脊神經,為傳入神經。運動神經來自交感神經的節後纖維,為傳出神經。皮膚的神經支配呈節段性,但相鄰節段間有部分重疊。感覺神經纖維使皮膚能感受觸覺、溫覺、冷覺、痛覺和壓覺。運動神經纖維主要分布於皮膚附屬器周圍,支配肌肉活動。
⑹ 與面神經有關的頭面部反射檢查是什麼
在臨床上,有關面神經的反射應用不多,其中比較常用的如下。
(1)眼輪匝肌反射(或稱皮質面反射)
反射弧傳入神經:三叉神經第二支。
中樞:腦橋和中腦的三叉神經中腦核—網狀結構—腦橋面神經核。
傳出神經:面神經。
方法:檢查者以手指向後下方牽扯眼外眥部皮膚,並用叩診錘叩擊檢查者手指,正常人出現該側眼輪匝肌明顯收縮(閉目);同時,對側眼輪匝肌輕度收縮。口角向同側後上方牽引。應注意,叩擊不宜太重,以免引起驚恐反應。
臨床意義:周圍性面癱時減弱,中樞性面癱後面肌痙攣時,此反射亢進,昏迷時,此反射消失。
(2)眉間反射(或稱鼻瞼反射)
反射弧同眼輪匝肌反射。
方法:以叩診錘輕輕叩擊兩眉之間的部位,可見兩眼輪匝肌收縮兩眼瞼閉合。
臨床意義:一側三叉神經及面神經損害均可使該側眉間反射減低或消失。在面神經炎時,此反射消失,則提示損害比較完全,預後較差。面肌張力增高時(如Parkinson氏癥候群),此反射亢進。
如果叩擊鼻根部時也出現同樣的反射,叫Myarson氏征,在Parkinson氏癥候群,此反射很容易引出。
(3)口輪匝肌反射
反射弧傳入神經:三叉神經第二支。
中樞:腦橋和中腦三叉神經中腦核—網狀結構—面神經核。
傳出神經:面神經。
方法:以叩診錘輕叩下唇或鼻旁部,可見同側上唇方肌及口角提肌收縮;如果叩擊上唇正中(人中穴處),則見整個口輪匝肌收縮,表現為雙唇緊閉並向前撅起,為陽性。
臨床意義:兩側皮質腦干束病變,此反射出現,除一歲以下嬰兒外,正常人均無此反射。
(4)眼面反射
反射弧傳入神經:三叉神經。
中樞:腦橋。
傳出神經:面神經。
方法:用手拇指按壓眼眶外緣(稍挨眼球,不要用力過大)或眶上切跡,癱瘓側沒有反應,引起病灶側眼及口輪匝肌收縮(閉眼和口角向上牽拉)。
臨床意義:面神經核上癱瘓較輕者,無半身癱瘓的任何根據,為查明究竟有無面神經癱瘓,眼面反射可為一種好的檢查方法,藉此可查出易被遺漏的病變。
(5)佛斯特(Chvostek)氏征(又名缺鈣擊面試驗)反射弧傳入神經:三叉神經第三支。
中樞:腦橋和中腦三叉神經中腦核—網狀結構—面神經核。
傳出神經:面神經。
方法:以叩診錘叩擊耳前面神經出腮腺處,可引起同側面肌痙攣樣收縮。
臨床意義:此反射是手足搐搦症的重要體征之一,也可出現於其他反射性應激性增高的情況。
(6)角膜反射
反射弧傳入神經:三叉神經眼支。
中樞:腦橋中部三叉神經感覺主核—網狀結構—腦橋中下部面神經核。
傳出神經:面神經。
方法:以柔軟的棉花毛,輕觸角膜的外下方部位,引起雙眼輪匝肌收縮,反射性瞬目。
臨床意義:角膜反射喪失,可見於下列3種情況。
①反射弧傳入神經病變,三叉神經眼支的病變,除了面部該支的分布區(前額部皮膚)有感覺障礙以外,同時伴有角膜反射減低或喪失。角膜反射減低常常是三叉神經第一支損害的早期症狀,以後可隨病變進展而致喪失。由於小腦幕也是由三叉神經第一支分布,故在後顱窩病變時,早期即可有角膜反射減低,如小腦出血的患者,有報道,同側角膜反射減低和消失為診斷的重要指征。
②角膜反射的傳出神經病變,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角膜反射的傳出神經為面神經,當周圍性面神經病變時,角膜受到刺激後不能瞬目,此種現象從廣義來看也屬於角膜反射喪失。
③一側大腦半球病變,可表現對側角膜反射減低或喪失。有人認為,在頂葉有角膜反射中樞,或許可以得到解釋。如果兩側角膜反射均減低或喪失時,說明大腦兩側廣泛性損害(如在深昏迷、腦水腫、腦缺氧),侵犯了角膜反射的腦內反射弧。
結合膜反射與角膜反射的臨床意義相同。
(7)角膜下頜反射
反射弧傳入神經:三叉神經眼支。
中樞:腦橋三叉神經感覺主核—網狀結構—面神經核、三叉神經運動核。
傳出神經:面神經和三叉神經第三支。
方法:以柔軟的棉花毛輕觸一眼角膜,不但引起雙眼輪匝肌收縮閉目(角膜反射),而且,反射性地引起翼外肌的收縮使下頜偏向對側。
臨床意義:此反射正常人並不存在,僅見於雙側皮質腦干束損害的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雙額葉廣泛損害也能引出此反射。
(8)掌頦反射
反射弧傳入神經:正中神經。
中樞:頸髓5~8和第1胸髓的後角細胞柱—脊髓丘腦束—腦橋面神經核。
傳出神經:面神經。
方法:以鈍針輕劃,或用針刺手掌大魚際部皮膚,引起同側下頜部頦肌收縮。
臨床意義:是一種原始的淺反射,2歲以後消失。在皮質腦干束病變時,此反射出現,尤其在雙側皮質腦干束病變時明顯亢進。
但同時研究者又指出,此種反射也可見於正常成人,但是正常人出現者與病理性的表現不同:第一,病理性掌頦反射范圍比較廣泛,不單純限於大魚際部,在手背、上肢、軀干,甚至於刺激下肢也有時可以引出;第二,病理性掌頦反射肌肉收縮幅度大,而且,持續時間較長。
在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延髓性麻痹、多神經炎等疾患影響傳入或傳出神經時,此反射減低或喪失。皮質橋延束(尤其是雙側)損害時亢進,或見於額葉病變。額葉病變對側掌頦反射亢進。
(9)吸吮反射
反射弧傳入神經:三叉神經第三支。
中樞:腦橋三叉神經感覺主核—網狀結構—面神經核。
傳出神經:面神經。
方法:輕劃唇部或輕觸口唇,立即出現口輪匝肌收縮,上、下唇噘起作「吸吮」動作。
臨床意義:與口輪匝肌反射相同,見於額葉病變和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
⑺ 在頭的面部總是感到疼痛,發作的時候那種疼法難以說明,像觸電的感覺,實在是受不了,醫生說像是三叉神經
疼痛呈發作性電擊樣、刀割樣、撕裂樣劇痛,突發突止,通常無預兆,間歇期完全正常。每次疼痛持續數秒至1~2分鍾,發作間歇期逐漸縮短、疼痛逐漸加重。發作頻繁者可影響進食和休息。嚴重者常伴有面部肌肉呈反射性抽搐,口角牽向一側,又稱為"痛性抽搐"。有的病人甚至在床上打滾。
注意保暖,避免局部受凍、受潮,不用太冷、太熱的水洗面,加強營養,飲食宜選擇質軟、易嚼食物,不用刺激性食物,以免誘發疼痛發作。若不注意很可能會更加嚴重的。
⑻ 臉會麻痹怎麼回事
中樞性面部麻木和周圍性面部麻木具有不同的病因,絕大多數面部麻木是由於三叉神經周圍支病變所致,可選擇性累及單側眼支、上頜支或下頜支,病因以外傷、手術損傷、頜骨炎症或腫瘤為多見。凡是損害三叉神經腦干以上傳導通路的病變都可能產生中樞性面部麻木,常見病因有腦血管病、小腦橋腦角腫瘤、多發性硬化等。
疾病因素
中樞性面部麻木可見於延髓空洞症,延髓背外側綜合症及腦干腫瘤;
丘腦病變會導致對側面部和肢體麻木,多見於腦血管病;
延髓病變導致同側面部和對側肢體麻木的交叉性感覺障礙,可伴有吞咽咀嚼困難或頭暈;
海綿竇或眶尖部病變造成的面部麻木會伴有眼球運動障礙,可見於腫瘤或炎症。
三叉神經上頜支損害造成同側眼裂以下到口角范圍內的麻木,以顱底骨折或腫瘤侵潤較為多見;
頦神經病變(頦麻木綜合症)導致下巴和下唇以中線為界的局部麻木,多見於轉移癌造成三叉神經下頜支在通過頦孔部位受損;
另外,多發硬硬化、腦干損傷、三叉神經瘤或鼻咽癌、橋小腦角腫瘤也可累及三叉神經所有分支。
葯物因素
少數情況下,三氯乙烯中毒可造成面部麻木。
生活方式
具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人群要低鹽低脂飲食、戒煙戒酒、控製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減少腦出血、腦梗死等造成中樞性面部麻木的風險。如果面部麻木加重、伴有頭面疼痛、肢體麻木無力或疼痛,視物成雙、聽力減退、頭暈、鼻涕帶血等情況要及時就診。
⑼ 面部神經麻痹是什麼原因照成的大神們幫幫忙
如果沒有高血壓的,最常見的原因是面神經炎,在腦神經疾患中較為多見,這與面神經管是一狹長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結構有關,當岩骨發育異常,面神經管可能更為狹窄,這可能是面神經炎發病的內在因素。面神經炎發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有人根據其早期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及軸空有不同程度的變性,推測可能因面部受冷風吹襲,面神經的營養微血管痙攣,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但一直未分離出病毒。近年來也有認為可能是一種免疫反應。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則系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使膝狀神經節及面神經發生炎症所致。 臨床表現: 可見於任何年齡,無性別差異。多為單側,雙側者甚少。發病與季節無關,通常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可於數小進內達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側外耳道耳後乳突區疼痛,常於清晨洗漱時發現或被他人發現口角歪斜。檢查可見同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因眼輪匝肌癱瘓,眼裂增大,作閉眼動作時,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而眼球則向外上方轉動並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溢出眼外。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被牽向健側。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動作,鼓腮進病側口角漏氣,進食及嗽口時湯水從病側口角漏出。由於頰肌癱瘓,食物常滯留於齒頰之間。 若病變波及鼓索神經,除上述症狀外,尚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蹬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時,因蹬骨肌癱瘓,同時還可出現同側聽覺過敏。膝狀神經節受累時除面癱、味覺障礙和聽覺過敏外,還有同側唾液、淚腺分泌障礙,耳內及耳後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位帶狀皰疹,稱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 診斷和鑒別: 根據起病形式和臨床特點,診斷多無困難。但需與下述疾病鑒別: 一、中樞性面癱: 系由於對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所致,僅表現為病變對側下組面肌癱瘓。 二、與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性面癱相鑒別: (一)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可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但常為雙側性,絕大多數伴有其他顱神經及肢體對稱性癱瘓和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等。 (二)橋腦損害:橋腦面神經核及其纖維損害可出現周圍性面癱,但常伴有橋腦內部鄰近結構,如外展神經、三叉神經、錐體束、脊髓丘系等的損害,而出現同側眼外直肌癱瘓、面部感覺障礙和對側肢體癱瘓(交叉性癱瘓)。見於該部腫瘤、炎症、血管病變等。 (三)小腦橋腦角損害:多同時損害三叉神經、位聽神經、同側小腦及延髓,故除周圍性面癱外,還可有同側面部痛覺障礙、耳鳴、耳聾、眩暈、眼球震顫、肢體共濟失調及對側肢體癱瘓等症狀,稱「小腦橋腦角綜合征」,多見於該部腫瘤、炎症等。 (四)面神經管鄰近的結構病變:見於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術及顱底骨折等,可有相應的病史及臨床症狀。 (五)莖乳孔以外的病變:見於腮腺炎、腮腺腫瘤、頜頸部及腮腺區手術等。除僅有周圍性面癱外,尚有相應疾病的病史及臨床表現。 治療: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面神經的炎症和水腫為主,後期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為其主要治療原則。 (一)激素治療:強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連續7-10天。 (二)改善微循環,減輕水腫:可用706代血漿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靜滴1/d,連續7~10天,亦可加用脫水利尿劑。 (三)神經營養代謝葯物的應用:維生素B150-100mg,維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膽鹼250mg,輔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療: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直流電碘離子導入,以促進炎症消散。亦可用晶體管脈沖治療機刺激面神經干,以防止面肌萎縮,減輕癱瘓側肌受健側肌的過度牽引。 (五)針刺治療:取翳風、聽會、太陽、地倉、下關、頰車、並配曲池、合谷等穴。 (六)血管擴張劑及頸交感神經節阻滯:可選用妥拉蘇林25mg或煙酸100mg,口服,3/d或患側頸星狀神經節阻滯,1/d,連續7-10日。 恢復期除上述治療外,可口服vitB1、vitB8各10-20mg,3/d;地巴唑10-20mg,3/d。亦可用加蘭他敏2.5-5mg,肌注,1/d,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 此外,保護暴露的角膜,防止發生結、角膜炎,可採用眼罩,滴眼葯水,塗眼葯膏等方法。對長期不恢復者可考慮行神經移植治療。一般取腓腸神經或鄰近的耳大神經,連帶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經分支,計有效率約60%左右。 預後預防: 增強體質,寒冷季節注意顏面及耳後部位保暖、避免頭朝風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發病或復發。 一般預後良好,通常於起病1~2周後開始恢復,2~3月內痊癒。約85%病例可完全恢復,不留後遺症。但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後較差,有的可遺有面肌痙攣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現為病側鼻唇溝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側,眼裂變小,易將健側誤為病側;後者病側面肌不自主抽動,緊張時症狀更明顯,嚴重時可影響正常工作。少數病側還可出現「鱷淚征」即進食時病側眼流淚,可能為面神經修復過程中神經纖維再生時,誤入鄰近功能不同的神經鞘通路中所致。肌電圖檢查及面神經傳導功能測定對判斷面神經受損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復的程度,有相當價值,可在起病兩周後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