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叉神經痛的基本常識是什麼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以稱「臉痛」,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後。三叉神經痛主要症狀有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驟發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的劇烈性疼痛,給三叉神經痛患者生活帶來很多不便。那麼三叉神經痛的病因是什麼?如何診斷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痛有什麼治療方法呢?三叉神經是支配頜面部的感覺與運動功能的主要腦神經之一。
三叉神經痛是指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出現的陣發性電擊樣劇烈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鍾,間歇期無症狀。病程呈周期性發作,疼痛可自發,也可因刺激扳機點引起。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病員無論病程長短,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征。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多數認為其病變在三叉神經的周圍部分,即在三叉神經半月節感覺根內。根據顯微外科和電鏡觀察,可能與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質畸形等因素有關,而引起疼痛發作。女性居多,多見於中、老年人,40歲以上者約佔70%~80%。
[三叉神經痛症狀]
(1)疼痛部位
不超出三叉神經分布范圍,常局限於一側,多累及一支,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約佔95%。
(2)疼痛性質
疼痛呈發作性電擊樣、刀割樣、撕裂樣劇痛,突發突止。每次疼痛持續數秒至數十秒種。發作間歇期逐漸縮短、疼痛逐漸加重。
發作頻繁者可影響進食和休息。
(3)誘發因素及「扳機點」
疼痛發作常由說話、咀嚼、刷牙、洗臉等動作誘發,甚至風吹或響聲也能引起發作。有些患者觸摸鼻旁、口周、牙齦、眉弓內端等區域即可引起疼痛發作,這些敏感區域稱為「扳機點」或「觸發點」。
麻醉「扳機點」常可使疼痛發作暫時緩解。因此患者為了減免發作常常不敢洗臉、大聲說話甚至不敢進食。
(4)體征
發作時可伴有同側面肌抽搐、面部潮紅、流淚和流涎,故又稱痛性抽搐。疼痛發作時患者常用手揉搓同側面部,久而久之面部皮膚變得粗糙、增厚、眉毛脫落,再因不敢吃飯、洗臉、不修邊幅,患者往往顯得消瘦、面容憔悴、蓬頭垢面、情緒抑鬱。客觀檢查多無三叉神經功能缺損表現及其他局限性神經體征,但有時由於面部皮膚粗糙、增厚或已作過封閉治療,面部痛覺、觸覺可有減退。
[三叉神經痛診斷]
(1)根據上述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時間及誘因。
(2)神經系統無陽性體征。
(3)排除了如下疾病:牙痛,鼻竇炎,三叉神經炎,舌咽、蝶齶神經痛及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指有明確的病因所致,常見者有橋小腦角腫瘤、顱底惡性腫瘤等)。
[輔助檢查]
(1)診斷明確的三叉神經痛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需進一步排除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或其他疾病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或「C」。
三叉神經痛治療方法
(1)葯物治療
①卡馬西平(醯胺咪嗪,tegretol,carbamazepine):初服100mg,1日2次,以後每天增加100mg,直到疼痛停止(最大量不應超過1000mg/d);以後再逐漸減少,確定最低有效量,作為維持劑量服用。
此葯孕婦忌用。
②苯妥英鈉:開始0.1g,3次/天;如無效可加大劑量,每日增加0.1g(最大量不超過0.6g/d)。如產生中毒症狀(如頭暈、行走不穩、眼球震顫等)應即減量到中毒反應消失為止。如仍有效,即以此為維持量。
③七葉蓮(野木瓜):一種草葯,屬木通科,製成針劑及片劑。
針劑每次4ml,每日2~3次,肌內注射,待疼痛減輕後改用口服葯片,每次3片,每日4次,連續服用。有時與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合用可提高療效。
④其他:苯巴比妥、氯丙嗪等可合用,以提高療法。
(2)針灸治療。
(3)封閉治療
一般用於服葯無效或不適宜手術治療者。方法是以純酒精注射於疼痛的神經支或其分支。操作簡易安全,但療效不持久。酒精封閉半月節,可達到較持久的效果,但可能引起出血、角膜炎、失明等嚴重並發症。酒精封閉前宜先用普魯卡因封閉以觀察效應。
(4)手術治療
①射頻電流經皮選擇性熱凝術,可選擇性破壞三叉神經的痛覺纖維,基本不損害觸覺纖維。方法簡便,療效高,適應證廣,並發症少。
②各項治療無效而病情嚴重者,可考慮三叉神經感覺根部分切斷術或三叉神經脊束切斷術。均有一定危險性及復發率。
③三叉神經顯微血管減壓術,為安全、有效手術,可選擇採用。
『貳』 三叉神經的纖維成分及分布區域是什麼
三叉神經為最大的一對腦神經,是口腔頜面部主要的感覺神經和咀嚼肌的運動及本體感覺神經,是以感覺為主的混合性神經,可分為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三大支。
纖維分布與走行:三叉神經感覺根在顴骨岩部尖端擴展為扁平的半月節,呈新月形,位於顳骨岩部尖端前面的半月神經節壓跡上,距顱外面顴弓根後端深約4.5~5cm。內鄰頸內動脈及海綿竇後部,外側有卵圓孔,棘孔;下面為三叉N運動根及岩大N節的凸面朝向前外,發出眼N,上頜N,下頜N三個分支,傳導面部、頭皮1/2、眼及眶內、口腔鼻腔及鼻竇的黏膜、牙和腦膜等處的一般軀體感覺沖動,三叉N感覺纖維在面部的分布約以眼裂和口裂為界。
運動纖維起自腦橋中部的三叉N運動核,運動纖維加入下頜N,出卵圓孔,支配咀嚼肌、鼓膜張肌,齶帆張肌、下頜舌骨肌及二腹肌前腹。
『叄』 三叉神經指哪三叉
所謂三叉神經痛,是一種發生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神經痛,三叉神經痛是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常見病之一。多數三叉神經痛於40歲起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發病右側多於左側。該病的特點是: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病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
三叉神經痛有三個分支,具體部位是:第一支支配前額,第二支支配眼眶下方的面部,第三支支配下頜。在臨床醫學中,絕大多數患者都是一支或兩支合並發作。
『肆』 三叉神經是什麼神經,三叉神經痛又是怎麼回事
三叉神經是第5對腦神經,是顱內一對最粗大的腦神經,為混合性神經。是支配頜面部的感覺與運動功能的主要腦神經之一,含有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始於三叉神經運動核,組成三叉神經運動很,由腦橋與腦橋臂交界處出腦,位於感覺根的前內側,後並入下頜神經,經卵圓孔出顱,分布於咀嚼肌等。
無痛介入新療法治療,通過選擇性的阻斷三叉神經的痛覺纖維,來保留神經的觸覺纖維,使患者的疼痛症狀很快就能消失,見效很快、療效高,安全
『伍』 什麼是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是支配頜面部的感覺與運動功能的主要腦神經之一。三叉神經痛是指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出現的陣發性電擊樣劇烈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鍾,間歇期無症狀。病程呈周期性發作,疼痛可自發,也可因刺激扳機點引起.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多數認為其病變在三叉神經的周圍部分,即在三叉神經半月節感覺根內。根據顯微外科和電鏡觀察,可能與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質畸形等因素有關,而引起疼痛發作。女性居多,多見於中、老年人,40歲以上者約佔70~80。
『陸』 三叉神經痛在什麼位置
三叉神經的分布:
三叉神經是腦神經中最大者,是口腔頜面部主要的感覺神經和咀嚼肌的運動及本體感覺神經。有三條分支,分別稱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
1.眼神經為感覺神經
經眶上裂出顱,主要分布於淚腺、眼球、眼瞼、前額皮膚和部分鼻黏膜。
2.上頜神經為感覺神經
根據其行程可分為四段:
(1)顱中窩段:發出腦膜中神經,分布於硬腦膜。
(2)翼齶窩段:發出顴神經、翼齶神經(包括鼻齶神經和齶前、齶中、齶後神經)和上牙槽後神經。
(3)眶下管段:上頜神經進人眶下裂後改稱眶下神經。發出上牙槽中神經和上牙槽前神經。
(4)面段:丁眶下孔處發出瞼下支、鼻內側支、鼻外側支和上唇支。
3.下頜神經
為混合性神經,是三叉神經中最大的分支。經卵圓孔出顱,發出如下分支:
(1)腦膜支(棘孔神經):分布於硬腦膜。
(2)翼內肌神經:分布於翼內肌。
(3)顳深神經:分布於顳肌。
(4)咬肌神經:分布於咬肌。
(5)翼外肌神經:分布丁翼外肌上下頭。
(6)頰神經(頰長神經):分布於下頜後牙頰側牙齦及頰部黏膜皮膚。
(7)耳顳神經:主要分布於顳下頜關節、外耳道、腮腺、顳區皮膚等。
(8)舌神經:主要分布於下頜舌側牙齦、舌前2/3及口底黏膜、舌下腺等。
(9)下牙槽神經:主要分布於下頜牙及牙齦、下頜舌骨肌、二腹肌前腹等。
三叉神經的分支及分布:
自三叉神經結向前發出三支由周圍突組成的三條大的分支,至內向外依次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及下頜神經。
眼神經
三叉神經【外側面】眼神經(n.ophthalmicus)在三支中最小,只含有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眼神經向前進入海綿竇外側壁,經眶上裂入眶,分布於額頂部、上瞼和鼻背皮膚,以及眼球、淚腺、結膜和部分鼻腔粘膜)。
(1) 淚腺神經細小,沿眶外側壁、外直肌上緣前行至淚腺分布於淚腺和上瞼的皮膚。
(2) 額神經較粗大,位於上瞼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經較大,經眶上切跡,分支分布於額頂部皮膚。
(3) 鼻睫神經在上直肌的深面,越過視神經上方達眶內側壁。此神經分出許多分支,分別分布於眼球、蝶竇、篩竇、下瞼、淚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膚。
上頜神經
上頜神經(n.maxillaris) 也是一般軀體感覺神經,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立即進入海綿竇外側壁,之後經圓孔出顱,進入翼齶窩,再經眶下裂入眶,續為眶下神經。上頜神經分支分布於上頜各牙、牙齦、上頜竇、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以及瞼裂間的面部皮膚以及部分硬腦膜。
(1) 眶下神經為上頜神經的終支,通過眶下溝、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為數支分布於下瞼、鼻翼和上唇的皮膚。
(2) 顴神經在翼齶窩內發出,經眶下裂入眶,穿眶外側壁至面部,分支分布於顴、顳部皮膚。顴神經在行程中發出由副交感節後神經纖維組成的小支與淚腺神經吻合,此支進入淚腺,控制淚腺分泌。
(3) 上牙槽神經分為上牙槽前、中、後支。後支有2~3支,在翼齶窩內自上頜神經發出後,穿上頜骨體後面進入骨質。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上牙槽前、中支從眶下神經分出,三支在上頜牙槽骨質內吻合,形成上牙叢,分支分布於上頜竇,上頜各牙和牙齦。
(4) 翼齶神經也稱神經節支,為2~3條神經分支,從上頜神經主幹行經翼齶窩上方的一段發出,向下連於翼齶神經節,後分布於齶部和鼻腔的粘膜以及齶扁桃體。
下頜神經
下頜神經(n.mandibularis)為混合神經,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經卵圓孔出顱腔達顳下窩,立即分為許多支。其中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咀嚼肌。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於下頜各牙、牙齦、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顳區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膚。
(1) 耳顳神經以兩根起始,向後包繞腦膜中動脈後合成一干,穿入腮腺實質內,與顳淺動脈伴行,向上分支布於耳廓前面和顳區皮膚以及腮腺。
(2) 頰神經沿頰肌外面前行,穿此肌後分布於頰粘膜以及頰區直至口角的皮膚。
(3) 舌神經在下牙槽神經的前方,經翼外肌深面下行,途中有面神經的鼓索從後方加入此神經。此後越過翼內肌淺面到達下頜下腺的上方,再沿舌骨舌肌的表面行至舌尖。舌神經分支分布於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接受一般軀體感覺的刺激。
(4) 下牙槽神經為混合神經,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和特殊內臟運動纖維。下牙槽神經在舌神經的後方,沿翼內肌的外側面下行,其中的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分出分支,支配下頜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經下頜孔入下頜管。在下頜管內分支構成下牙叢,分支分布於下頜各牙和牙齦。其終支自頦孔穿出稱頦神經,分布於頦部及下唇的皮膚和粘膜。
(5) 咀嚼肌神經為特殊內臟運動神經,分數支支配所有咀嚼肌。
『柒』 分布於面部皮膚的感覺神經是
三叉神經內側圖三叉神經(n.trigminus)為混合神經,是第5對腦神經,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含有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支配臉部、口腔、鼻腔的感覺和咀嚼肌的運動,並將頭部的感覺訊息傳送至大腦。三叉神經由眼支(第一支)、上頜支(第二支)和下頜支(第三支)匯合而成,分別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間、口裂以下的感覺和咀嚼肌收縮。自三叉神經結向前發出三支由周圍突組成的三條大的分支,至內向外依次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及下頜神經。眼神經眼神經(n.ophthalmicus)在三支中最小,只含有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眼神經向前進入海綿竇外側壁,經眶上裂入眶,分布於額頂部、上瞼和鼻背皮膚,以及眼球、淚腺、結膜和部分鼻腔粘膜)。(1)淚腺神經細小,沿眶外側壁、外直肌上緣前行至淚腺分布於淚腺和上瞼的皮膚。(2)額神經較粗大,位於上瞼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經較大,經眶上切跡,分支分布於額頂部皮膚。(3)鼻睫神經在上直肌的深面,越過視神經上方達眶內側壁。此神經分出許多分支,分別分布於眼球、蝶竇、篩竇、下瞼、淚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膚。上頜神經上頜神經(n.maxillaris)也是一般軀體感覺神經,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立即進入海綿竇外側壁,之後經圓孔出顱,進入翼齶窩,再經眶下裂入眶,續為眶下神經。上頜神經分支分布於上頜各牙、牙齦、上頜竇、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以及瞼裂間的面部皮膚以及部分硬腦膜。(1)眶下神經為上頜神經的終支,通過眶下溝、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為數支分布於下瞼、鼻翼和上唇的皮膚。(2)顴神經在翼齶窩內發出,經眶下裂入眶,穿眶外側壁至面部,分支分布於顴、顳部皮膚。顴神經在行程中發出由副交感節後神經纖維組成的小支與淚腺神經吻合,此支進入淚腺,控制淚腺分泌。(3)上牙槽神經分為上牙槽前、中、後支。後支有2~3支,在翼齶窩內自上頜神經發出後,穿上頜骨體後面進入骨質。上牙槽前、中支從眶下神經分出,三支在上頜牙槽骨質內吻合,形成上牙叢,分支分布於上頜竇,上頜各牙和牙齦。(4)翼齶神經也稱神經節支,為2~3條神經分支,從上頜神經主幹行經翼齶窩上方的一段發出,向下連於翼齶神經節,後分布於齶部和鼻腔的粘膜以及齶扁桃體。下頜神經下頜神經(n.mandibularis)為混合神經,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經卵圓孔出顱腔達顳下窩,立即分為許多支。其中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咀嚼肌。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於下頜各牙、牙齦、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顳區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膚。(1)耳顳神經以兩根起始,向後包繞腦膜中動脈後合成一干,穿入腮腺實質內,與顳淺動脈伴行,向上分支布於耳廓前面和顳區皮膚以及腮腺。(2)頰神經沿頰肌外面前行,穿此肌後分布於頰粘膜以及頰區直至口角的皮膚。(3)舌神經在下牙槽神經的前方,經翼外肌深面下行,途中有面神經的鼓索從後方加入此神經。此後越過翼內肌淺面到達下頜下腺的上方,再沿舌骨舌肌的表面行至舌尖。舌神經分支分布於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接受一般軀體感覺的刺激。(4)下牙槽神經為混合神經,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和特殊內臟運動纖維。下牙槽神經在舌神經的後方,沿翼內肌的外側面下行,其中的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分出分支,支配下頜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經下頜孔入下頜管。在下頜管內分支構成下牙叢,分支分布於下頜各牙和牙齦。其終支自頦孔穿出稱頦神經,分布於頦部及下唇的皮膚和粘膜。(5)咀嚼肌神經為特殊內臟運動神經,分數支支配所有咀嚼肌。
『捌』 試述三叉神經分布
三叉神經為混合性神經,是支配頜面部的感覺與運動功能的主要腦神經之一,含有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始於三叉神經運動核,組成三叉神經運動很,由腦橋與腦橋臂交界處出腦,位於感覺根的前內側,後並入下頜神經,經卵圓孔出顱,分布於咀嚼肌等。
運動根內尚含有三叉神經中腦核發出的纖維,傳導咀嚼肌和眼外肌的本體感覺。軀體感覺纖維的胞體位於三叉神經節(半月神經節)內。該節位於顳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經節壓跡處,為兩層硬腦膜所包裹;由假單極神經元組成,其中樞突聚集成粗大的三叉神經感覺根,由腦橋與腦橋臂交界處入腦,止於三叉神經腦橋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其周圍突組成三叉神經三條大的分支,三叉神經的三支分別為第1支眼神經,第2支上頜神經,第3下頜神經,分布於面部的皮膚,眼、口腔、鼻腔、鼻旁竇的粘膜、牙齒、腦膜等,傳導痛、溫、觸等多種感覺。
三叉神經痛是指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出現的陣發性電擊樣劇烈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鍾,間歇期無症狀。病程呈周期性發作,疼痛可自發,也可因刺激扳機點引起。
三叉神經痛分原發性和繼發性二種。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反復發作的、短暫的劇烈疼痛,無三叉神經損害的體征。當三叉神經痛伴有三叉神經受損害的體征或其他顱神經損害體征以及肢體功能障礙時,稱為繼發性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醫學界公認的神經系統中最痛苦、最頑固、治療最困難的一種疾病,被公認為「天下第一痛」,有「不死的癌症」之稱。是中樞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三叉神經痛,普通人群發病率高達千分之二,大中城市發病率為千分之四左右,40歲以後多發病,女性多於男性。約為3∶2。給病人帶來了肉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
三叉疼不經治療很少會自然好轉,它的程度會一步步加深,發展到後來患者常覺生不如死!
三叉神經疼的治療分為無創和有創治療方法。有創治療方法包括手術療法、注射療法和射頻熱凝療法等。有創手術和醫生的技術聯系很大,技術好的手術效果好點。無創治療方法包括葯物治療、中醫中葯、針灸療法、理療、外用滴耳治療等。
純中葯,真定堂子牙疼痛一滴靈,在耳全息理論、經絡理論、對稱治療理論基礎上,獨辟蹊徑,採取獨特的右疼左治、滴耳給葯方式,疏風瀉火、滋陰益腎,調經絡、治疼痛、和五臟;特含純中葯活性成分:神經調護因子,滴到耳朵眼裡,外耳道透皮吸收,通過微血管和神經末梢,靶向直達三叉神經核團,祛瘀消痛、營養神經,強力解除微血管對三叉神經的粘連、壓迫,並快速修復受損神經,恢復1-3支三叉神經正常功能,三叉神經痛,止疼快、效果好, 療程康復!
滴耳給葯的中葯酊劑,真定堂子牙疼痛一滴靈,葯液滴到耳朵眼裡治療,屬典型的中醫外治療法,通過外耳道透皮吸收,而且是純中葯酊劑,靶向作用到三叉神經,對胃腸、肝腎、心血管系統幾乎沒有影響,沒有毒副作用,並且止疼快、可治癒,是三叉疼的理想用葯,安全、方便、簡單、高效。非常適合中老年人、體弱多病者、久治不愈者、孕婦、肝腎功能不好者、其它手術失敗者復發者治療。
『玖』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是支配頜面部的感覺與運動功能的主要腦神經之一。三叉神經痛是指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出現的陣發性電擊樣劇烈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鍾,間歇期無症狀。病程呈周期性發作,疼痛可自發,也可因刺激扳機點引起。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病員無論病程長短,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征。口服卡馬西賓士療有效。三叉神經痛應注意與下列疾病相鑒別:牙痛和其他牙源性疾患、鼻旁竇炎、偏頭痛、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舌咽神經痛、非典型面部神經痛。
參考資料:
三叉神經痛分原發性和繼發性二種。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反復發作的、短暫的劇烈疼痛,無三叉神經損害的體征,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本病多見於女性,常在40歲以上發病。絕大多數為單側性,個別病例為雙側性。疼痛發作突然,常從面頰、上頜或舌前部開始,很快擴散。疼痛劇烈難以忍受,有針刺樣、刀割樣、觸電樣或撕裂樣。發作嚴重時可伴有面部肌肉抽搐、流淚和流涎等症狀,因此稱為痛性抽搐。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很短,短至數秒鍾,長至1~2分鍾,可連續多次發作。發作間歇期可完全無疼痛。一般白天或疲勞後發作次數增多,症狀較重,休息或夜間發作次數減少,症狀亦輕。病人的唇部、鼻分、頰部、口角、犬齒及舌等處特別敏感,稍一觸碰即可引起一次發作,稱為「觸發點」。發病初期,發作次數較少,間歇期較長,以後發作次數增多,間歇期也縮短,這樣反復發作可持續數月,然後緩解一時期,接著再發作,很少能自愈。一般在冷天易發作。
診斷時需與牙痛(為持續性鈍痛,可發現病牙)、副鼻竇炎(為持續性脹痛,副鼻竇處多有壓痛)、青光眼(前額痛為持續性脹痛,有懷疑時可測眼壓)鑒別。當三叉神經痛伴有三叉神經受損害的體征或其他顱神經損害體征以及肢體功能障礙時,稱為繼發性三叉神經痛,說明顱內嚴重病變,需及時去醫院作必要的檢查。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首先應採用葯物治療,可選用痛痙寧、苯妥英鈉、氯丙嗪、安定、七葉蓮以及各種止痛劑。對長期葯物治療效果不好或服葯後有反應的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發作嚴重,服葯治療無效,又不願接受手術,或健康情況不能承受手術者,可考慮作三叉神經封閉治療。
原發性、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分別是什麼?
目前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仍不清楚,有以下幾種說法:
(1)血管壓迫學說:
1920年Cushing提出,原因不明的顱神經麻痹,可由腦干附近的動脈壓迫所致。壓迫血管可能是腦底動脈和小腦上動脈。
(2)機械壓迫學說:
1937年Lee提出三叉神經痛是由於三叉神經根受到岩骨嵴的壓迫所致。有人發現三叉神經痛患者齒狀突的位置平均較正常人為低。而顱底陷入是導致三叉神經痛的主要原因。
(3)缺血學說:
因三叉神經痛多見於50歲以上的老年人,因易合並有動脈粥樣硬化及腦缺血,故有人提出,三叉神經節的神經細胞因反復缺血而致三叉神經痛。
(4)中樞病源學說:
有人把三叉神經痛解釋為丘腦癥候群,類似癲癇發作。病灶並不在三叉神經根、半月神經節或周圍支上,而是由於丘腦�皮層機能障礙和脊髓三叉神經核團異常引起,三叉神經脊髓束核羅氏膠質內中間神經元變性,中樞性門功能的抑制解除而致疼痛發作。
(5)其他學說:
有人認為三叉神經痛是病灶性或病毒感染所致,提出感染學說;還有人認為由於患者胃酸減低、蛋白質消化不良,產生組織胺或類組織胺物質,使三叉神經過敏性水腫而致三叉神經痛的變態反應學說。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沿三叉神經走行的腫瘤、炎症、血管病變及顱骨病變所致。
(1)腦干病變:
延腦和橋腦的病變,如腦干空洞症、血管病、炎症、多發性硬化、腫瘤等。疼痛表現不典型伴有腦干結構損害的表現。
(2)三叉神經干病變:
多為橋小腦角腫瘤、蛛網膜炎等。伴有三叉神經分布區的感覺和運動障礙。
(3)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病變:
顱底腫瘤、顳葉下部腦膜瘤、轉移瘤或顱底蛛網膜炎等可侵犯半月神經節。三叉神經分布區的帶狀皰疹是其主要特徵。
(4)三叉神經根病變:
眶內腫瘤、眶上裂綜合征、海綿竇部病變都可侵犯三叉神經根而致三叉神經痛。
因上述原發性或繼發性種種原因造成三叉神經局部脫髓鞘,由此引起周圍性異位性復發性電活動及三叉神經核的節段性抑制的喪失,致使原發性傳入纖維活性增加,這樣在存有正常三叉神經核內控制傳入活動的抑制機制受損害時使三叉神經核中間神經元陣發性釋放,因而,當累及三叉神經的易損傷性三叉丘腦轉換神經元時發生神經元活性的陣發性爆發而出現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其葯物治療、封閉法治療、手術治療如何實施?
三叉神經痛的發病年齡較廣,文獻報告最小的發病年齡為10歲,最大的為89歲,但多數發病年齡為中、老年人,有人統計平均為51歲。當20~40歲出現三叉神經痛應多考慮為多發性硬化致橋腦脫髓鞘損害。女性發病稍高於男性,一般認為男女之比為2∶3。
疼痛通常局限於一側三叉神經分布區內,最多為第2支(主要為頰部、上唇和上齒齦處)和第3 支(下唇和下齒齦)同時受累,其次為單獨第2支和第3支,再次為三支同時受累。疼痛通常為發作性的閃電式,短暫而極端劇烈的疼痛,呈電擊、刀割、燒灼或針刺樣疼痛,疼痛大多淺表,由一定的痛灶開始,並向受累神經的分布區域放射,也可由一支串到另一支或波及整個3支范圍,甚至偶見放射至枕部或肩部,但從不跨越中線而及對側。有時疼痛發作時可伴有流淚、流涕,由於疼痛劇烈,患者常以手用力揉搓疼痛部位,以致患側顏面發生皮膚擦傷、增厚甚至眉毛脫落等。有的患者疼痛發作時,不斷地作吮口唇、咀嚼等動作,以期減輕疼痛。短暫而迅速的反復發作是三叉神經痛的重要特徵,疼痛驟然發生而無先兆,開始每次幾秒又第2次疼痛。有些在每次疼痛間歇期仍有鈍痛,並未完全緩解,因而,病人常訴說疼痛持續幾小時甚或幾天。疼痛可見周期性發作,尤其在發病後最初幾年內,每次發作期可持續數周至數月,然後不明原因地突然疼痛自行緩解,間歇數周、數月乃至數年後再度復發。一般多於冬夏季緩解,春秋季復發。
三叉神經痛葯物治療有:(1)卡馬西平:又稱醯胺咪嗪、卡巴咪嗪、痛痙寧,是目前認為治療三叉神經痛最好的葯物。治療開始口服0.1~0.2克,每日1~2次。逐漸加量,直到疼痛消失,維持2周左右,再逐漸減量。一般每日用量0.4~0.6克,最大劑量不超過1.2克/日。
(2)苯妥英鈉:成人開始治療每次0.1克,每日3次口服,逐漸增量,最大不超過0.8克/日,待疼痛消失一周後再逐漸減量。肌肉或靜脈注射一次0.125~0.25克,每日總量不超過0.5克,臨時用等滲鹽水溶解後應用。副作用有頭暈、嗜睡、共濟失調。
(3)氨苯氨丁酸:可作為以上兩種葯物的替代葯物。劑量為每次10毫克,每日3次,逐日加量至每日60~80毫克。副作用有嗜睡、惡心或嘔吐。
(4)氯硝安定:口服開始劑量為1毫克/日,分3次口服,即可產生治療效應,而後每三日調整葯量0.5~1毫克,直至有滿意的治療作用,維持劑量為3~12毫克/日。此葯個體差異大,最大可達20毫克/天。停葯時應逐漸減量。
(5)嘜酚生:口服每次1克,每日3次,如能耐受,漸增每次3克,每日3~5次,至疼痛消失。或將4克嘜酚生溶於5%葡萄糖500毫升中,於12小時滴完,用葯2~3天疼痛緩解後改為口服。
(6)維生素B12:用法每次100微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連用10天,改為每周2~3 次,持續3周。一般常與卡馬西平或苯妥英鈉合用。
(7)山莨菪鹼:即「6542」,口服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肌注每次10毫克,每日2~3 次,疼痛減輕後改為10毫克,每日1次。
(8)七葉蓮:每次3片,每日4次。肌注每次4毫升,每日1~2次。可與其他葯物合用。
(9)毛冬青:每次2~4片,每日3次。症狀嚴重者可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
封閉療法是將無水酒精或其他化學葯物直接注入到三叉神經的周圍支、神經干或半月神經節內,使注射部位神經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阻滯神經的傳導功能,致使該神經分布區域內感覺喪失,從而消除疾病。
封閉療法最常用的葯物是無水酒精,其次是甘油、維生素B12、強地松龍等。
穿刺部位選擇相應的三叉神經痛的發作區域的固定穿刺點,如第一支的眶上孔、第二支的眶下孔、第三支的頦孔。
經葯物、酒精封閉等綜合治療無效,病情嚴重而身體條件又允許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目前手術治療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1)三叉神經周圍支切斷術;
(2)三叉神經感覺根切斷術,為目前的首選術式;
(3)延髓三叉神經脊髓束切斷術,僅適用於個別伴有嚴重的第一支痛或在雙側三叉神經痛時選一側行此手術;
(4)半月神經節及後根減壓術,適用於患第一支痛的年輕人或雙側三叉神經痛者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三叉神經痛分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應針對病因治療(如腫瘤切除等)。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不是很明確,其治療方法有很多。葯物治療、針刺療法、封閉療法、理療、組織療法、半月神經節射頻控溫熱凝術、手術療法均可應用於三叉神經痛的治療中。但應首選對機體損害較小的方法。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首選葯物治療。卡馬西平(又稱痛痙寧或醯胺咪嗪)100mg,口服,每日2次,若不能止痛,則每日增加100mg,直至疼痛被控制為止,其每天最大用量不可超過1.2g。也可用苯妥英鈉100mg,口服,每日3次,其每天最大用量為600mg。此外,可肌注維生素B12�0.5~1mg,2周為一療程。也可口服中成葯七葉蓮3片,每日4次。654-2(山莨菪鹼)5~10mg,每日3次等。
針刺時應選擇鄰近神經乾的穴位,要使患者有強烈的針感。眼神經痛常選下關、太陽、絲竹空、頭維等配合谷穴;上頜神經痛可選下關、迎香、頰車、聽會、四白配合谷穴;下頜神經痛選合谷、下關、大迎、地倉、頰車等穴位。
封閉療法對三叉神經痛也有一定效果。可用1%~2%普魯卡因與維生素B12行疼痛神經支阻滯麻醉,或穴位封閉,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理療時,可將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和普魯卡因用離子導入疼痛部位或穴位,使疼痛減輕。組織療法是把1cm的縫合腸線埋入罹患分支的神經孔附近或膈俞穴處,也可將冷藏的組織漿2~3ml注射於腹部皮下組織或肌內,每周1次。注射療法常用無水酒精注射於罹患部位的神經干或半月神經節,使局部神經纖維變性,以阻斷神經傳導。半月神經節射頻控溫熱凝術止痛效果好,復發率較低,可重復使用,採用能精確控溫的熱源�射頻發生器及其配套的溫控電極和19號絕緣針,將針刺入卵圓孔達半月神經節,利用射頻電流在組織內產生熱,根據不同神經纖維耐受的溫度不同,有選擇的破壞傳導痛覺的纖維,而對熱抵抗力較大的觸覺纖維不受影響,但操作必須精確,嚴格消毒。
當其他所有治療均無效時,可採用手術治療。如X線片示有病理骨腔,可予以清除;懷疑埋伏智齒為病灶牙時,應予以拔除。必要時行三叉神經周圍支撕脫術,常撕脫下牙槽神經和眶下神經;還可行顱內手術,以切除部分三叉神經根及行微血管減壓術。
中醫是怎樣治療三叉神經痛的?
三叉神經痛以單側面部的陣發性、電擊性、短促而劇烈的疼痛為特徵,臨床可分為原發性與症狀性兩類,其中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多在40歲以上人中發生,女性較為多見。中醫認為病因雖然多端,但以風、熱、痰、虛四者為害最多,具體辨證論治如下:
風寒外襲型,起病較急,疼痛較甚,或面頰有拘急收緊之感,得溫熨痛減,吹風受寒輒發或加重,或兼頭痛,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或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或弦緊。治擬疏風散寒,方用川芎茶調散加減,其中川芎12克,荊芥12克,防風9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薄荷6克,甘草6克,細辛3克。
胃火上攻型,面頰及齒齦疼痛如灼,遇熱痛增,面紅目赤,口渴喜飲,心煩,大便秘結,溲赤,舌質紅苔黃,舌邊紅,脈滑數。治擬清瀉胃火,方用清胃散加減,其中當歸15克,黃連12 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升麻9克,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白芷9克。
肝膽郁熱型,患側陣發性灼痛,痛連頭角,時作抽掣,常因情志刺激而誘發,心煩易怒,面紅目赤,口苦,舌尖紅,苔黃,脈弦數。治則為清肝利膽,方用當歸龍薈丸加減,其中當歸12克,龍膽草15克,梔子9克,黃連9克,黃芩9克,大黃6克,蘆薈9克,青黛1克,柴胡12克,白芍30克,鉤藤12克,地龍9克。
陰虛風動型,面部脹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頭暈目眩,心煩易怒,面部烘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耳中蟬鳴,咽干目赤,舌質紅少苔,脈弦細而數。治應滋補肝腎、平肝熄風,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其中天麻9克,鉤藤12克,石決明18克,梔子9克,山萸肉15克,白芍30克,牛膝15克,杜仲9克,益母草15克,桑寄生20克,夜交藤20克,茯神1 2克。
氣血虧虛型,頭面痛頻發,痛勢隱隱,有空痛感,起則痛甚,卧則減輕,遇勞易發,面色蒼白,肢體倦怠,氣短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苔白,脈細弱。治應益氣養血,方用補中益氣湯合四物湯化裁,其中黃芪15克,黨參12克,升麻3克,柴胡6克,當歸15克,陳皮9克,白術12 克,川芎9克,熟地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
瘀血阻絡型,面痛屢發,痛有定處,或痛如針刺,日久不愈,日輕夜重,面色晦滯,舌質紫暗,脈弦澀或細澀。治擬逐瘀通絡,方用通竅活血湯加減,其中赤芍15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紅花9克,麝香(沖服)0.1克,全蟲9克,蜈蚣2條,生薑6克,老蔥3根,大棗7枚,黃酒適量。
風痰阻絡型,面頰悶痛,或麻木不仁,眩暈惡心,或時吐痰涎,胸脘滿悶,肢重體倦,舌苔白膩,脈弦滑。治應祛風化痰,方用牽正散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其中白附子5克,僵蠶12 克,全蟲5克,半夏12克,白術15克,天麻9克,茯苓12克,橘紅15克,甘草6克,生薑6克,大棗4枚,白芷9克,蔓荊子6克。
針灸:第一支痛選陽白、攢竹、太陽;第二支痛選四白、迎香;第三支痛選大迎、夾承漿、下關。配穴為合谷、內庭;如因風熱引起的,可配風池、外關;若因肝陽頭痛,可配太沖、太溪、風池;陰虛火旺的,可配復溜、太溪。由於本病經年不愈,故常間日或3日針灸1次,30次為1療程。
推拿:病人仰卧,以一指禪、點、按、揉、抹、直推等手法施於阿是穴、陽白、魚腰、太陽、上關、下關、顴�、頰車等穴各2分鍾,而後讓病人坐起拿風池、天柱、合谷各2分鍾。如屬風熱者,在手陽明、手少陽肘以下循行線上施以擦法;屬肝陽上亢者,在足厥陰經膝下循行線上施以擦法;如屬虛火上炎者,在足少陰膝以下部位施以擦法,均以透熱為度。
梳頭可治療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患者,每天起床後和睡覺前,可用木梳從前額經過頭枯梳至後頸部,開始時生分鍾梳25次左右,5分鍾後逐漸加快速度。用力均勻,以不劃傷頭皮為度,每次梳10分鍾,一周後疼痛可逐漸減輕,1個月後便基本痊癒。
http://www.zgxl.net/sljk/ybjb/shenjing/scsj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