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四肢末端無角質切割術是什麼

四肢末端無角質切割術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21 13:56:50

1. 前腳掌上有塊像雞眼的硬物,拿刀割去表面角質層時在無痛覺的情況下就出血了,而且可以看出一個個針孔似的

你長的是疣

病毒

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 簡稱 HPV

與免疫力疣關

身體免疫力差的情況下 傳染的快點

身體免疫力強的情況下 傳染的慢點

盡量不要採用強腐蝕性的 強刺激性的物質 處理

比如 激光 冷凍 雞眼膏 鴉膽子 甚至一些配料中 含有 石灰 冰醋酸

烏梅 東丹 硝酸銀 石碳酸。。。。強腐蝕性的物質 處理

為什麼呢

你用這些處理的時候 能造成 局部免疫力更低

疣 本身就是免疫力低 形成的

局部免疫力低了 兩個結果

一 能治癒 但 可能過短時間 還會 出來

二 你根本不能治癒 有可能越治療 越多 越治療越大

治療的時候 方法很重要

2. 歷史上切走「靈魂」的黑暗科學可怕手術腦葉白質切除術

在上個世紀上半葉,戰爭頻發,尤其是一戰、二戰的爆發,整個社會都籠罩在一片黑色的烏雲下。許多人遭受到了巨大痛苦後患上了如抑鬱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等的精神障礙疾病,開始病急亂投醫,相關機構人滿為患,而治療精神疾病又非常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種奇怪的治療方式相繼研發而出,比如泡水治療術、病人血糖降零治療術等,一些激進的治療方式開始受到很多人的歡迎,而本文就來聊聊一種能將人變成弱智的手術————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y)。

溯源

戈特利布·伯克哈特

腦白質切除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瑞士當時有一位精神科醫生名叫戈特利布·伯克哈特(Gottlieb Burckhardt),他經過研究後認為人之所以產生精神問題是因為大腦的感官區域不正常的過度刺激傳輸到運動區域導致,但是移除這兩個區域的物質會導致嚴重的功能障礙。於是他決定切斷這兩個區域的連接橋梁以達到治療精神疾病的目的。

伯克哈特手術使用相似的工具

1888年,伯克哈特開始了他的手術實驗,他先後對六名病人做了手術。經過他自己的說法,在手術後兩名病人無改變、兩名病人安靜了一些,一名病人術後出現癲癇性抽搐幾天後死亡,只有一名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轉。經過這個手術的人可能會產生並發症包括運動無力、癲癇、感覺性失語和言語失聰,但是他還是宣稱手術成功率為50%。他將手術結果進行發表後,因為遭到了行業人員的反對,之後便沒有在進行這類手術。

別克捷列夫,普斯瑟普

時間來到1912年,伯克哈特的手術遭到了俄羅斯精神科醫生別克捷列夫和他的同事神經外科醫生普斯瑟普的諷刺:「這種手術毫無依據而且很危險,我們無法想像他是怎麼拿到醫葯學位的...」盡管兩人諷刺伯克哈特,不過在諷刺之前的1910年普斯瑟譜也做過類似的手術:在患者大腦額葉和頂葉之間切皮層,可惜沒有達到滿意的結果。普斯瑟譜在後來還極力說服人們精神障礙是可以通過手術來治療的,而且與一些相關研究人員來往密切。

聚焦腦額葉

紅色區域為大腦額葉

漸漸地對人大腦做手術來治療精神疾病占據了上風,但是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切除大腦的那個部分可以達到治療效果又不影響人的智力?人們開始將焦點聚焦到了大腦的額葉。

早在1922年的時候,就有一名義大利精神科醫生發表文章表示,大腦的額葉包含有人的智力的功能,如果移除了將會導致一個人的特徵解體。然而這篇文章沒有實驗的指定證據,沒有被人們重視。

一些人開始對腦額葉進行各種各樣的手術研究或實驗,甚至有手術直接切除整個大腦右前額葉。1932年一名精神病醫生引用一名病人的表現發表自己的結論,他認為腦額葉不是大腦智力的中心。

富爾頓

1935年,精神科專家們在倫敦舉行了一場國際會議,重點研究討論了腦額葉。在會議上,神經生理學研究專家富爾頓和他的朋友向人們展示他們的發現:兩名大猩猩Becky和Lucy可能是因為實驗表現糟糕沒有得到獎勵而開始發脾氣比如在地上打滾、排便,在移除了他們的腦額葉後,他們的行為變得非常和平,彷彿進入了一個幸福的國度。經過會議後,人們越來越相信腦額葉不是大腦的智力中心。

參加倫敦會議的還有葡萄牙的神經科醫生莫尼茲(Egas Moniz),他曾詢問富爾頓對大猩猩的手術能否用到人身上,富爾頓事後表示他當時回復的是:「太可怕了」。

白切術

莫尼茲,1944

莫尼茲在會議三個月後開始了他在人身上的實驗手術,發明出了腦葉白質切除術(1949年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不少人都認為是富爾頓的大猩猩實驗啟發了他,但他自己表示不是,因為之前就有這樣的手術想法。

莫尼茲和諾貝爾獎

根據莫尼茲的理論,他認為大腦內的神經通道都或多或少有些固定了,導致患者出現了固執的想法而出現了精神問題,要治癒這些患者,就要破壞這些連接到腦額葉的固定的神經通道,移除這些大腦神經組織。他還相信在破壞了這些組織後,大腦自己會適應過來且正常運轉。

1935年11月12日,莫尼茲開始了他第一個手術,由於他自己缺乏手術訓練和痛風導致手部損傷,手術是由佩德羅·阿爾梅達·利馬(Pedro Almeida Lima)進行。手術主要目的就是破壞連接大腦額葉和其他大腦中心的腦組織。

莫尼茲和他發明的腦白質切除術

利馬先在患者的頭部打一個洞,然後將乙醇注射到額葉的皮層下白質,以破壞神經連接組織。莫尼茲認為這個手術很成功,患者沒有了壓抑的情緒。接著他們又對七名病人進行了這樣的手術。

從對第九名患者手術開始,他們改用了一種工具,使用一種長11厘米直徑2厘米末端有一個可伸縮線環的工具進行手術替代乙醇,當工具旋轉時,在額葉的白質會出現直徑1厘米的破壞旋轉圓圈破壞腦白質。

到了1936年2月份,莫尼茲他們就對20名病人使用了白切術,9名是抑鬱症、6名是精神分裂症、2名是恐慌症、1名躁狂症、1名卡塔尼亞病、1名躁狂抑鬱症。在手術後,這些病人分別出現了如體溫升高、嘔吐、膀胱失禁、腹瀉、眼球震顫和眼皮下垂、運動障礙、迷失方向、不正常的飢餓感等並發症問題,不過莫尼茲表示這些並發問題都是暫時的。莫尼茲表示有7名病人病情顯著好轉,7名病人有好轉跡象、6名病人沒有改變,所有病人都沒有死亡,病情也沒有惡化。

莫尼茲,1949

盡管有一些醫學家強烈譴責,但因為20名病人中有14名手術成功,他的手術開始被一些臨床醫生採用。而其中一位美國精神病醫生還將其「發揚光大」,他就是沃爾特·弗里曼(Walter Freeman)。

最出名的失敗案例

弗里曼和沃茨,1941.5.24

弗里曼在1924年被委任為美國政府瘋人院實驗研究主任,至此開始對精神病學產生興趣。在1935年他也參加了倫敦會議,並與莫尼茲挨得很近。莫尼茲進行白切術後,兩人也有初步交流。在1936年9月14日,弗里曼和他的好友兼同事詹姆斯·沃茨(James W.Watts,神經外科醫生)做了美國的第一個腦葉白質切除術。1937年開始他們還對莫尼茲的白切術進行了一些調整,並向世人宣傳他們的手術。

肯尼迪的姐姐羅斯瑪麗

在1941年11月,弗里曼和沃茨對後來在1961年當選美國總統的肯尼迪(1963年被刺客槍殺)的姐姐羅斯瑪麗(Rosemary Kennedy)做了白切術。羅斯瑪麗因為精神出現問題,非常容易暴怒,他的父親將聽說了這個白切術後將其送來治療,希望能得到好轉。

右一:羅斯瑪麗

但手術後的結果非常糟糕,羅斯瑪麗四肢基本癱瘓、不能清晰的說話、大小便失禁。因為手術失敗肯尼迪的父親將羅斯瑪麗隔離到了一個機構(1969年其父親去世後與家人團聚),並對人們隱瞞這項手術,而肯尼迪在當選總統後也隱瞞表示姐姐有精神問題,表示她是中風所以不能說話,直到1987年這項手術內幕才公之於眾。

右四:羅斯瑪麗

盡管有不少人和肯尼迪姐姐一樣遭遇失敗手術,但是由於手術失敗的隱瞞、產生的並發症溯源困難,以及當時媒體雜志如紐約時報、生活雜志、時代周刊等對白切術的「愛」,加上二戰的爆發,出現抑鬱症等精神問題的人與日俱增,包括精神病院的各種相關機構人滿為患,白切術治療在當時依然異常紅火。

莫尼茲的白切術看起來已經很可怕了,但更可怕的手術即將應運而生。

真·冰錐插入之術

如果說莫尼茲的白切術還稍微細致科學的話,那麼弗里曼改進的冰錐術才是真真的簡單粗暴。

由於莫里茲的方式需要經過訓練的神經外科醫生在手術室進行操作,並需要在頭皮打一個洞。弗里曼認為在精神病院沒有手術室、外科醫生、麻醉劑、經濟預算,希望能簡化這個程序。

在之前的1937年,義大利瓦雷澤的一名精神病院主任阿瑪羅·菲安伯蒂(Amarro Fiamberti)從莫尼茲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治療方式,從人眼窩的上邊插入,刺穿眼眶骨薄層,然後注射乙醇或者福爾馬林到額葉的白質,以達到殺死連接額葉的神經組織的目的。

在聽說了阿瑪羅的眼眶注射治療方式後,弗里曼開始構想實踐自己的醫療方法。

弗里曼使用的冰錐術細長工具

1945年的一天,弗里曼從家中拿出一個冰錐,開始在葡萄柚以及屍體上做實驗測試。在不斷練習後,弗里曼研究出了一套方法:撥開患者的眼皮,將一個細長的工具(外形像冰錐的錐子)從眼眶插入,在用槌敲打錐子,經過不同的角度調整深入後到達連接額葉的位置,旋轉破壞大腦額葉到丘腦間的白質組織。

正在進行冰錐術的弗里曼

感覺到時機成熟,弗里曼在1946年開始了他的冰錐術,由於精神病院缺乏手術設施,連麻醉劑都沒有,他直接使用電擊將患者擊暈。因為這個方法在任何一個簡陋的地方都能進行,連口罩手套都不帶,方式粗魯,搭檔沃茨被弗里曼惡心到了,沒過多久便與其分道揚鑣。

盡管如此,弗里曼仍然堅信他發明的方式有革新意義,並四處宣揚他發明的手術簡單方便、價格低廉,為此他做這種手術只收取25美元,甚至直接在宣傳過程中的巴士車上進行手術。由於他的宣傳,這種方式被不少醫生採納,做這個手術的人也與日俱增。據說高峰期弗里曼本人一天就對25個人使用了冰錐術。

冰錐術在當時可以說是掀起了一股熱潮,但也因此而逐漸走向消亡。

手術的終結

冰錐術前後對比

在1967年2月,弗里曼使用了最後一次冰錐術(因為後來遭到禁止),最後一位病人沒過多久死亡了。

經過弗里曼手術的人大概有15%死亡,其中有一個病人甚至是因為弗里曼手術進行中突然停下拍照而直接導致死亡。活下來的病人在伴隨並發症的同時,不少人彷彿失去靈魂一般,成為了行屍走肉,再也沒有了炯炯有神的目光。

在腦葉白質切除術流行期間,進行了手術的人在美國約有4萬、英國1.7萬、瑞典4.5千、丹麥4.5千、挪威2千,在日本甚至有孩子調皮就送去手術的案例。

據估計幾十年間弗里曼個人做手術就有3500至5000例,而其中通過冰錐術治療的病人就達到了約2500例,甚至有19名未成年(一名只有4歲)。

在越來越多的手術失敗案例,以及一直以來不少學者強烈的譴責批評,蘇聯在1950年率先禁止了這種手術,根據蘇聯醫生的說法:這種手術侵犯人權,而且還會把瘋人變成白痴。到了19世紀70年代,大多數國家都禁止了這種手術,美國的一些州也禁止了。在1977年,美國還成立了一個機構調查和指控那些傷害弱勢群體和抑制個人權利的神經手術。

進行腦刺激治療抑鬱症的病人

到了現今,精神問題治療方法依然在探索中,現主要採用心理治療、葯物治療、腦刺激療法、中醫等方式治療,再也看不到腦葉白質切除術的蹤影。而莫尼茲和弗里曼的名字也因為他們的發明永遠記錄在人類發展歷史中。

3. 我剛剛做了腫瘤切割手術,請問康復期間有沒有應該注意

不知道是哪種腫瘤切割手術,和手術部位,癌症分期。但是總體來說,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1) 有胃腸減壓的患者,需確認胃管是否通暢,是否插入胃內,抽出胃液的性狀、量、顏色; (2) 有無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的症狀,嘔吐物的性狀如何。 觀察刀口 刀口的觀察不容忽略,患者經常會感到刀口處疼痛。觀察內容包括: (1) 刀口的位置、刀口有無出血、感染等; (2) 手術留置引流管是否通暢; (3) 引流是否固定牢固,排出的液體顏色、性狀、量等如何。 觀察皮膚、黏膜 (1) 觀察皮膚的顏色是否正常及體溫是否正常,有無浮腫、冷熱感如何。如有四肢發涼、顏色發紫、感覺濕冷等,一般是有效循環血液量不足的表現,應警惕發生休克; (2) 觀察眼結膜、口唇、指甲的顏色,是否蒼白。如有,提示貧血或休克; (3) 口腔內黏膜反應,如有無口乾、舌燥、舌苔的形成等。 觀察疼痛 術後疼痛是患者最痛苦的事情,會增加患者各種各樣的負擔。術後引起患者疼痛的原因很多,有頭痛、咽喉痛(插入胃管所致)、刀口痛、導尿管所致的下腹痛、靜脈輸液處的血管痛、插入引流管部位的疼痛、腰痛、背部痛等,仔細觀察全身,清楚致痛的原因後,要及時有效地止痛。 應當指出,在觀察護理中,有些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如術後前兩天的刀口疼痛,尤其在術後第一天,疼痛較劇烈,3天後就會明顯減輕,患者及家屬不必緊張。但3天以後又出現刀口疼痛明顯,就是異常現象,最常見的就是刀口感染。如果患者體溫明顯升高,說明可能發生感染。術後3天內,體溫可能輕度升高(術後吸收熱),以後無異常發生,體溫會恢復正常。 腫瘤患者手術後的護理: (1) 體位:全麻患者應採用去枕平卧頭偏向一側,以便口腔內分泌物或嘔吐物流出,避免發生吸入性肺炎。腰麻者術後平卧6小時,清醒後如血壓平穩可取半卧位,以利於呼吸和血液循環,以減輕腹壁張力,防止形成膈下膿腫。顱腦手術頭部抬高150~200,減輕腦水腫。 (2)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15~30分鍾測量一次呼吸、血壓、脈搏、體溫並記錄於體溫單上,尤其血壓、脈搏能夠反應內出血及早期休克現象。觀察局部傷口有無滲出,引流管是否通暢,引流液的量、顏色並詳細記錄。若疼痛劇烈,可給予哌替啶50mg肌內注射以使患者安靜休息,但不可連續使用,術後48小時停用。 (3) 加強安全防護:全麻清醒前常有躁動不安,應加床檔,防止墜床。酌情使用牙墊,防止舌咬傷。冬季使用暖水袋,水溫不得超過50。C,以防燙傷。 (4) 補液抗感染:術後患者早期飲食受到限制,為防止水電解質紊亂及感染,必須補足水、電解質,預防性給予抗生素,及時檢查血常規,鉀、鈉、氯及二氧化碳結合力情況,及時調節補液成分及抗生素種類。 (5) 防止泌尿系統感染及褥瘡:用0.2%呋喃西林液定期沖洗膀胱,經常做好皮膚護理工作,做到七勤。 (6) 腹脹及便秘的處理:術後48~72小時,患者常有腹脹可行胃腸減壓,或肛管排氣。另外可鼓勵患者下床活動。便秘者可用緩瀉劑或小劑量低壓灌腸,避免用力大便導致繼發性出血。 不同手術部位患者的膳食安排: (1) 非胸腹部手術的患者,一般在麻醉反應消失後或小手術後進食,可最先給冷流食,次日給流食,第三天改為半流食。口腔部位腫瘤手術後要酌情允許進食,以半流食和軟膳為好。膳食要營養充足,食物細、軟、爛,如牛奶、酸奶、豆漿、豆腐腦、藕粉、麵糊、菜泥、肉泥等,忌硬食物或辛辣刺激食物。 (2) 腹部手術的患者,胃腸手術後,患者在術後3~4天排氣,然後可少量清流食,再改為全流食;幾天後改為少渣半流食,需經一段時間後過渡到軟食,適應前不能用普通膳食。 (3) 頭部腫瘤手術的患者,對於術後昏迷的患者,合理的飲食護理能促進患者早日恢復,並減少合並症發生。昏迷患者一般可採用鼻飼的方法給予高熱量、高蛋白質的流食。 積極處理好癌症術後出現的問題: (1) 發熱:發熱是癌症患者易發生的症狀,發熱與出汗都會使人體內水分減少,因而要鼓勵患者多飲水,且此類患者由於病久傷及陰血,故多於下午及入夜後出現低熱,我們採取青蒿50g加水300ml煎30min,每日下午及入夜前服50ml。 (2) 疼痛: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易出現的症狀,要適時給予止痛劑,但止痛劑反復多次使用易致成癮,我們在運用止痛劑的同時加服元胡白芍等份研末製成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這樣大大減少止痛劑的量,且止痛效果好避免成癮。 (3) 惡心:化療後的患者往往均伴有惡心、厭食等症狀,為此囑患者在飯前及服葯前少量多次飲用姜竹茹(生薑30g,竹茹30g)熬成湯,往往能止嘔,增加食慾。 (4) 其他:對於下肢浮腫者,除了要求睡覺時抬高下肢,限制鈉鹽的攝入外,囑其服用赤豆冬瓜湯(赤小豆50g,冬瓜300g)每次30ml,日6~8次,經過一段時間後水腫往往能消退。對於長期卧床者,每2~3h翻身1次,並用正紅花油外塗按摩受壓部位預防褥瘡發生。對於結腸、直腸癌術後大便干者囑天天晨服蜂蜜20ml,防止大便干結。 癌症腫瘤術後的護理工作需要嚴密細致地觀察患者的病情,還需要處理好癌症腫瘤術後出現的問題。做好術後護理工作,對患者病情的康復有著一定的作用。

4. (剪頭發) 換成動手術的話說, 我做了個什麼手術

顱外角質蛋白分離手術。

1、顱外:就是頭顱之外,也就是頭頂,醫學上頭部手術成為顱內、開顱等,所以使用顱外就能表示頭頂的區域。

2、角質蛋白:頭發的主要構成成分是角質蛋白,約佔97%。

3、分離手術:這其實是一種剝離操作,但是在醫學上稱為分離術,也就是把兩個同屬於一個組織的成分進行切斷操作。

(4)四肢末端無角質切割術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生活中幽默與玩笑的作用:

用幽默,輕松的方式逗別人,雙方都能接受為宜。也表示驕傲,肯定語氣,也用不嚴肅的態度對待,當作兒戲。

在生活中適當地開一些玩笑能夠拉近與他人的距離,化解尷尬的氛圍,贏得別人的好感。但是當開玩笑的對象、場合、尺度不當時,都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是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和情感。

5. 如何把事說的高大上

摘要 比如,李寧的廣告語是——

6. 誰知道那個剪指甲理發的搞笑說法好像是說這是體外微創什麼什麼手術的,應該是幽默段子里的,具體我忘記

人體無用副組織群體切除術。

正確剪指甲的方法:指甲長了容易藏污納垢、滋生細菌。因此,很多人習慣於把指甲剪得很短。殊不知,這樣不但不能保護手指,還會起反作用。指甲剪得太短,在工作或做家務的過程中很容易使甲床受傷。指頭前段的軟組織沒有指甲覆蓋,指甲的尖端就會向里生長,嚴重時會誘發甲溝炎,還易受到真菌的侵害。

修剪間隔

人的手指甲以平均每星期0.7毫米的速度生長,建議一周剪一次為好;腳指甲生長速度相對較慢,可1個月剪1~2次。剪指甲的合適長度是指甲頂端與指頂齊平或稍長一些,留出一小條白邊即可。剪指甲的同時,還可以做些簡單的手部和指部按摩,幫助促進手指的血液循環,供給指甲充足的養分。

也可以選擇一些護甲的營養油,使指甲保持光亮、堅韌。此外,還應勤洗手,單靠剪短指甲不能從根本上保證個人衛生。





7. 肌膚表皮層分幾層

肌膚表皮層分幾層

肌膚表皮層分幾層,對於我們的身體,很多的人都不太了解,因為身體里的組織是非常的多的,如果沒有仔細的去研究和理解,一般大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自己,以下是關於肌膚表皮層分幾層。

肌膚表皮層分幾層1

皮膚從外到內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脂肪層,而表皮層又從外到內可以看到最外層是角質層,角質層下面是顆粒層,顆粒層下面是表皮最厚的棘細胞層,棘細胞層的下面則是基底細胞層,而基底細胞層是表皮的生發組織,表皮的細胞都是從基底細胞層慢慢地發育而來的。

在基底細胞層和真皮之間,如果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又有特殊的結構叫做基底膜帶,基底膜帶從最靠表皮這一側開始,有漿膜層、透明板、緻密板以及緻密板下帶,緻密板下帶連接真皮層。

皮膚的表皮共分5層,從上到下(即由外往內)依次是:

1、最外層的角質層;

2、角質層下的透明層(掌跖部位可見,其它部位的皮膚一般看不到);

3、透明層再往下是顆粒層,這層的細胞含有透明角質顆粒;

4、第四層,也是表皮最厚的一層,是棘細胞層;

5、表皮最下面、緊挨真皮的是基底層,也是表皮的生發層,表皮各層的細胞都是從這里產生的。基底層再往下就是真皮了。

肌膚表皮層分幾層2

皮膚的表皮共分5層,表皮由外至內可分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有棘層和基底層。

基底層:位於表皮的最深層,基底層是一層矮柱狀上皮細胞。細胞較小、排列整齊,核呈卵圓形胞質中常含有黑色素顆粒。矮柱狀上皮細胞之間有黑色素細胞。

黑色素細胞略呈圓形,有樹枝狀突起,胞核較小,能產生黑色素顆粒。黑色素顆粒的多少與皮膚顏色的深淺有關。黑色素顆粒能夠吸收紫外線,使深層組織免受紫外線輻射的損害。基底層的細胞分裂比較活躍,不斷產生新細胞並向淺層推移,以補充衰老、脫落的角質細胞。

棘層:位於基底層的淺面,由4-10層多邊形細胞組成,細胞較大,由許多棘狀突起,胞核呈圓形。

顆粒層:位於棘層的淺面,由2-3層梭形細胞組成。胞質中有大小不等的透明角質顆粒。普通染色呈強嗜鹼性,胞核較小,染色較淡。

透明層:位於顆粒層的淺面,由2-3層無核的扁平細胞組成。胞質中含有嗜酸性透明角質,它由顆粒層細胞的透明角質顆粒變性而成。

角質層:位於表皮的最淺層,由幾層到幾十層扁平無核角質細胞組成,細胞質內充滿嗜酸性的角蛋白,對酸、鹼,摩擦等因素有較強的抵抗力。角質層的表面細胞常呈小片脫落,形成皮屑

肌膚表皮層分幾層3

皮膚

(人體{器}官)

包在身體表面,直接同外界環境接觸,具有保護、排泄、調節體溫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的一種器官,是人的身體器官中最大的器官

基本信息

皮膚分表皮和真皮兩層,表皮在皮膚表面,又可分成角質層和生發層兩部分。已經角質化的細胞組成角質層,脫落後就成為皮屑。生發層細胞不斷分裂,能補充脫落的角質層。生發層有黑色素細胞,產生的黑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線損傷內部組織。

表皮屬復層扁平上皮,真皮則是緻密結締組織,有許多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故有彈性和韌性。真皮比表皮厚,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皮膚下面有皮下組織,屬疏鬆結締組織,有大量脂肪細胞。皮膚還有毛發、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許多附屬物。

解剖學解釋

指披覆在人體的表層,直接與外界環境相接觸的組織。具有保護、感覺、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由表皮和真皮緊密結合而成。

①表皮。由復層扁平上皮構成,由淺入深依次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和生發層。角質層由多層角化上皮細胞(核及細胞器消失,細胞膜較厚)構成,無生命,不透水,具有防止組織液外流,抗磨擦和防感染等功能。

生發層的細胞不斷增生,逐漸向外移行,以補充不斷脫落的角質層。生發層內含有一種黑色素細胞,能產生黑色素。皮膚的顏色與黑色素的多少有關。

②真皮,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由淺入深依次為乳頭層和網狀層,兩層之間無明顯界限。真皮厚度約0.07~0.12毫米;手掌和腳掌的.真皮層較厚,約1.4毫米;

眼瞼和鼓膜等處較薄,約0.05毫米。乳頭層與表皮的生發層相連,其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和觸覺小體等感受器。網狀層與皮下組織相連,其內有豐富的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網狀纖維。它們互相交織成網,使皮膚具有較大彈性和韌性。網狀層內還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末梢等。

皮膚覆蓋全身表面,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約占體重的16%。成人皮膚面積約為1.2—2.0平方米。全身各處皮膚的厚度不同,背部、項部、手掌和足底等處最厚,腋窩和面部最薄,平均厚度為0.5—4.0毫米。盡管各處皮膚厚度不同,但都可分為表皮與真皮兩層,並借皮下組織與深層組織連接。皮膚的顏色因人種、年齡和健康狀況不同而有差異。

皮膚上有很密的各種走向的凹下溝汶,稱為皮溝。皮溝間大小不等的菱形或多角形的隆起部分為皮嵴,它們在指腹構成指紋。個體之間的指紋形態是不同的,因而指紋具有個體差異。皮膚上有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毛發。四肢末端有指甲和趾甲。皮膚可分泌汗液和皮脂,是由汗腺和皮脂腺分泌的。

閱讀全文

與四肢末端無角質切割術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4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0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48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80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1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09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79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2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4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3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89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2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1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77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1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47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2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85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89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