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裡學家艾克曼說人有哪六種基本情緒
艾克曼在1972年提出的基本情感:憤怒、厭惡、恐懼、快樂、悲傷、驚訝。
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艾克曼又擴充了一些不只是由面部肌肉表現的或積極或消極的情感。這些新添加的情感包括:愉悅、輕蔑、滿足、窘迫、興奮、內疚、成就感、安慰、滿意、感官愉悅、羞愧。
艾克曼通過一項對巴布亞紐幾內亞福勒人的跨文化研究設計出一套基本情感列表。
他指出,一個孤立文化中的成員可以明確的辨別出照片中與福勒文化完全不同的其他文化成員表情表達的情感。他們也可以用面部表情來描述情形。他推斷,與某些情感相關的表情對所有人類來說是很基本的,或者說在生物學上是很普遍的。
保羅·艾克曼 [Paul Ekman 1934.02.15],美國心理學家,出生於華盛頓。主要研究臉部表情辨識、情緒與人際欺騙。
1991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他在芝加哥大學和紐約大學接受本科教育,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蘭利波特精神病研究所臨床實習一年;
1958 年獲紐約市阿德菲大學博士學位。1958-1960 年任職於新澤西州迪克斯堡美國陸軍參謀部,1972 年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理學教授至 2004 年退休。
(1)面部表情反饋假設來源於什麼研究擴展閱讀:
事業
艾克曼關於面部表情的研究工作是基於Silvan Tomkins的研究成果。 他在1965年認識Tomkins,他在一篇1986年寫的自傳文章內形容對方是他的「導師、同事和親密朋友」。
艾克曼證明,同以 Margaret Mead為代表的人類學家所認為的正好相反,面部表情表達的情感不是由不同文化決定的,而是自生物起源時,就普遍貫穿在人類文明中。
他認為這些非言際動作是演化的結果。他發現,那些表示憤怒,厭惡,恐懼,歡樂,悲傷和驚奇的表情都具有普遍性。對蔑視的研究成果則不太明確,但至少有一些初步的證據證明,這些情感和表情是被普遍認可的。
在同 Maureen O'Sullivan 博士共同研究的「Wizards計劃」中,艾克曼提出微表情可以被用於測謊中。在測試過兩萬位各行各業的人士後,他發現只有50位在未接受任何正式訓練的情況下有能力識別出別人撒謊。這些未受訓者是檢測欺騙行為的奇才。
他開發了一套「面部動作組織系統」(FACS)來將每個人的表情分類。艾克曼指導和發行了關於一般非語言行為領域各式各樣主題的研究。例如,他關於謊言的研究不僅僅局限在面部,還包含身體其他的部分。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也利用口語跡象判別謊言。當受訪於有關萊溫斯基的丑聞案時,他曾表示,他察覺到前總統比爾·柯林頓在說謊,因為他在使用逃避語言。
艾克曼在對謊言在社會層面的研究有突出貢獻,包括我們為什麼撒謊,我們為什麼常無意識的判斷謊言。艾克曼還同計算機視覺研究員 Dimitris Metaxas 設計了一個視覺測謊儀。
艾克曼細致謹慎的實驗是其他心理學家的優秀典範,也使他被美國心理學會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100位心理學家之一。
2004年,他從舊金山加州大學精神病學繫心理學教授職位上退休。
他現在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的出版的《Greater Good》雜志編輯委員會。他的貢獻包括在同情、無私、平和的人際關系從根源上給出科學研究解釋。2008年,他和達賴喇嘛合著了一本關於情緒的書。
B. 完美孕旅開始,注意麵部表情,為什麼面部表情會遺傳
面部表情會遺傳的原因是基因遺傳的作用。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中心專門對一組盲人進行了測試。因為盲人看不到父母的面部表情,所以他們不能模仿父母的面部表情。他們從不同家庭中挑選了21名生來失明、從未見過家人的盲人志願者,其中30名親屬也參加了實驗。
事實上,早在1872年,達爾文就提出了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可以遺傳給後代的理論。根據對盲人面部表情測試結果的分析,盲人及其親屬的面部特徵非常相似,這與遺傳相似性密切相關。
C. 面部表情的秘密是什麼
面部表情的秘密 (點擊:4155)
我很很很怕黑 2005-03-08 00:19:59 發表於焦點重慶房地產網-談房論市-駿逸江南論壇
人的面部可以表現出成千上萬、不計其數而又十分微妙的表情,而且表情的變化十分迅速、敏捷和細致,能夠真實、准確地反映情感,傳遞信息。面部所表現出的各種各樣的情感,最能吸引對方的注意。在你未開口之前對方就從你的面部表情上得到了一定的信息,對你的氣質、情緒、性格、態度等有所了解了。所以有句話說得好,看人先看臉,臉是人的價值與性格的外觀。所謂臉面不僅是指人的長相,主要是指面部表情。
臉上泛紅暈,一般是羞澀或激動的表示。在與性愛有關的場合,人們時常會臉紅,它是人類顯示童貞的信號。臉色發青發白是生氣、憤怒或受了驚嚇異常緊張的表示。臉上的眉毛、眼睛、鼻子和嘴更能表示極為豐富細致而又微妙多變的神情。皺眉--不同意、煩惱,甚至是盛怒;揚眉--興奮、莊重等多種感情;眉毛閃動--歡迎或加強語氣;聳眉的動作比閃動慢,眉毛揚起後短暫停留再降下,表示驚訝或悲傷。
人的眼睛最能袒露人的內心的隱秘和激情了。正如一首小詩所寫:「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不會隱瞞更不會說謊。憤怒飛濺火花,哀傷傾瀉淚雨,它給笑聲增一層明亮的閃光。「眼睛的直徑約為2.5厘米,不僅是人體中最小的器官,而且也是生長變化最少的,但它的表情達意卻是極為復雜而維妙的,有時很難用語言來形容,所以從來就有眼睛會說話之說。一般來說,眼睛正視表示莊重,仰視表示思索,斜視表示輕蔑,俯視表示羞澀。但它有個顯著特點:看到很喜歡的人或事物,瞳孔會異常增大;看到不喜歡的人或事物,瞳孔則會縮小,甚至會縮到針眼那麼細小。一個正常的男人在看到裸體女人的圖象時,他的眼睛會瞪得比平時大一倍。某些打牌的人當他發現對手的瞳孔放大時,他就會知道對手得了一手好牌。因為瞳孔不會撒謊,聰明的賭徒總是先用小金額下賭注,隨後密切注視莊家的眼神反應。莊家屢次輸錢卻還不知秘密是怎麼泄露的。這類情況表明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心理活動和眼神、瞳孔的關系。古今文學家都愛用眼神來描述人的感情,如含笑的瞳仁、貪婪的眼光等都體現了眼睛與心靈的關系特別密切。
科學研究表明:瞳孔變化最能反映內心世界的變化。凡在出現強烈興趣或追求動機時,瞳孔會迅速擴大。據說,古代波斯的珠寶商人出售首飾時,總是根據顧客瞳孔的大小來要價的。如果一隻鑽戒的熠熠光澤能使顧客的瞳孔擴張,商人就將價錢要得多一些。
呈現在眼前的美味食品也會使人的瞳孔擴張,飢腸轆轆的人的瞳孔擴張得更大些,如果加上吞咽的動作,就構成了人們常說的那種「饞相「了。除了視覺刺激,其他感官接受的刺激也可以引起瞳孔的變化。當人聆聽心愛的音樂時,或用舌頭品嘗美味食品時,另外恐怖、緊張、憤怒、喜愛、疼痛時瞳孔同樣會出現擴大反應。厭惡、疲倦、煩惱時瞳孔則會縮小。可見瞳孔與心理關系十分密切。
總之,我們利用瞳孔變化的規律,就可測定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興趣、愛好、動機及其對異性的愛慕與否等心理變化。瞳孔的放大或縮小完全是無意識的,也是難以掩飾的,所以眼神會透露內心的秘密。相愛的戀人彼此看到一泓黑而閃射光亮的深潭,就會直覺地感到愛情有了回報,或對方有求愛之意;倘若看到瞳孔縮小如針尖一般,就會感到彼此的關系出了問題。
眼睛的這個特點又引出了第二個特點,就是最強烈的眼神與一般的眼神有很大的區別。最強烈的眼劉有兩種:一種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種是情侶相見,格外激動。這兩種眼對眼的長久凝視和撞擊出火花的目光交流只發生於強烈的愛或恨之時,而在一般的關系和一般的場合之中,人們大都不習慣被人長久直視,也不去長久直視對方,時間一長就會很不自在地移開目光。所以,在一般的交談中,眼神要親切自然:既不能不看對方,也不能死死盯住對方的眼睛不動;既不能目光東移西轉,也不能不吸引對方的注意。當一個人演講時,更要善於利用眼神來吸引聽眾的注意。
眼神不對頭,必然影響人際交流。有一個很誠實的人,常常為別人所懷疑,因為他過分拘謹、羞澀,當他向別人申述什麼事情的時候,他的眼睛總是左顧右盼,而不注視在聽他申述的人的臉上。於是,人家便對他懷疑,認為他說的話是虛假的。這說明,你同別人說話時,眼神應當注視對方的臉上;忽略了這一點,或是具有不好的習慣,會使人對你難以信任。
在面部表情上,對於嘴的作用不可輕視。
嘴唇閉攏,表示和諧寧靜、端莊自然;
嘴唇半開,表示疑問、奇怪、有點驚訝,如果全開就表示驚駭;
嘴唇向上,表示善意、禮貌、喜悅;
嘴唇向下,表示痛苦悲傷、無可奈何;
嘴唇撅著,表示生氣、不滿意;
嘴唇綳緊,表示憤怒、對抗或決心已定。
嘴的表情達意一般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大都懂得眼睛很會說話,而對於嘴的作用有點輕視。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比較眼和嘴表情的作用,他將許多表現某種情緒的照片橫切之後再綜合復制,比如把表現痛苦的眼睛和一張表現歡樂的嘴配合在一起。實驗結果,他發現觀看照片者受嘴的表情的影響遠甚於受眼的影響,也就是說,嘴比眼能表現出更多的情緒。問題倒不在於嘴與眼相比,誰的表現力更強。而在於我們的嘴不出聲出會「說話「。可見,面部表情能夠傳達多麼復雜而微妙的信息。
歡迎訪問:我很很很怕黑的博客 (焦點提示:搶注你的博客個性網址)
--------------------------------------------------------------------------------
2005-03-08 00:19:59 [引用] [回復] 發給朋友 加入IE收藏 復制本貼地址
我很很很怕黑
個人積分:0
個人官職:論壇乞丐
★訪問博客★
帖子總數:19
圖片總數:0
個人累計積分:24,571
歷史最高官職:八品縣丞
社區榜 論壇榜 個人榜
[1樓]
看穿對方的圖謀 (點擊:361)
我很很很怕黑 2005-03-08 00:21:03 發表於焦點重慶房地產網-談房論市-駿逸江南論壇
動不動就說「知道了」,這樣的人,顯然是存心拒絕你的意見。
聞一知十的人,恐怕世上難得。談話時如果對方裝得像聞一知十的樣子,動不動說說:「知道了」,你就應該小心對方或許根本無意聽你的講話。這時候,你就應該把他當作所知不多的人,把你的論點說得更詳細、更動聽。
對方態度不恭謹,甚至舉止粗野,表示他可能有不安或有弱點。
有時候,有必要在言辭上與對方針鋒相對地辯論,但彼此還是要有個分寸,一般的禮節仍然不能免除。可是,假如一見面或是一開始交談時,對方就態度不謹不敬,甚至有頗多失禮之處,則表示對方心理不安,另一個可能是他故意做出這樣的舉動,擾亂你的精神和思路。所以,你務必冷靜對待切莫發火,以免上對方的當。
對方如有掌握你弱點的企圖,即使是初次見面,也會對你的私生活問個不停。對初次見面就毫不客氣地問你的私生活之事的人,別單純地認為他對你有好感,你應該給自己敲警鍾:也許他是在探求我有什麼弱點,以便作為他談話的武器。
對面無表情的談話者,要小心為妙。
對方出語如連珠炮,不曾稍加喘息,用意在於封住你的嘴巴,不讓你說話,或至少不讓你多說,企圖一鼓作氣,占盡優勢。
對方不斷地把手放進自己的褲袋,表示他在緩解自己的緊張。口袋是最接近自己身體的部分之一,把手插進去,藉此以增加與自己「親切性」,是緩和緊張的一種方法。所以情緒緊張的人,往往不自覺地把手伸進口袋裡。這是心理學家研究出的一項小成果,值得參考。
對方說出狂妄的甚至傷害你自尊心的話,用意在於激怒你,使你失去理智。
對方講話時語音顫抖,眼睛不敢正視你,例如望天花板或空中的某一點,則表示他緊張或膽怯。
在談話中,忽然停止你的話,讓對方接下去,可以猜到對方的心意。
對形狀不全的圖形或半截話所做的解釋,可以顯示出人的性格和他內心的狀態。利用這個辦法所做的心理實驗,叫做「投影法」。有一種運用「投影法」所做的測驗,叫做「文章完成法」(類似聯句或造句)。例如,給應試者類似下面不成句的題目:「兒童時代,我……」或「我的父親是……」,省略號的部分,由應試者填成完整的一句話,分析那句完整的話就可以測知對方的心理狀態,這就是投影法的目的。對措辭慎重、使你看不透他的心思的對手,你就可以搬出這一招試探他的態度。
例如,像下邊這個例子,你故意把話說到一半打住,讓他接下去:「這么說,你的意思是……」「如此說來,這個論點……」「照你的說法,它的意思是……」當你用這種「投影法」去誘使對方暴露思想的時候,對方十有八九會像這種方法所要求的那樣,不加考慮地把這句話按他的意思講完,這樣就無異於增加了你對他的了解。對把話題岔開時,你不必去打斷他。任其說下去,你就知道他的用心何在。
把話題岔開了,通常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一時不慎而岔開;第二種情況是忽然想到某一事情而岔開;第三種情況是有意把話題引入另一個方向。
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對方當時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所岔開的那個論題上。你可任其說下去,不要打岔。讓他說了一段時間後,你可根據下述方法判斷對方的用意何在。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不一會對方就會發覺自己已經離了題,因此顯出尷尬的表情;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他一旦發覺,就很快地回到原來的話題上來;如果是第三種情況,他會一直朝著岔開的方向說下去,毫無回原來話題的跡象,這樣你就可知道他的用心是扭轉談話的方向。
當你一時摸不清對下一步棋怎麼走的時候,你自己不妨故意離題,談一些無關宏旨的「閑話」。如果對方也興致勃勃地和你一起談閑話,表示他對你的觀點已有接受的意向。他要是不參與你的「閑話」,你得另設方法說服他。
對方若有所思時,你不妨直接問他:「你在想什麼?」從他的回答中你便可了解他的心理的動向。
交談中出現了模稜兩可、意義曖味的話,一定要反復詢問的清楚,了解對方模糊語言背後的真實用意。有關這一點,下面的事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心理學家A,是日本某電視台「人生問題」節目的主持人,他要在很短的時間里,對聽眾當場提出的各種問題,給予合情合理的解答,這實在不是易事。但這位心理學家,對「逮住對方真意」很有一手,他的要訣是:「如果出現意思曖昧的話,就要反復追問。」例如,一位有夫之婦M,向他提了她的煩惱,「丈夫每天都晚歸,似乎在外有風流之事,不知有何對策?」她先列舉了丈夫可能在外拈花惹草的種種疑點,最後她說了一句話,「只有丈夫在外可以胡來,實在令人氣炸了肺,我絕不能原諒他……」A立刻逮住了這一句話,問她,「您剛才說的『只有丈夫』這一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M夫人答道,「我的意思是,大夥都說,風流是男人的本性,我覺得這是過去的觀念。瞞著我在外面風流,是對愛情的一種背叛……」A緊接著問,「您說,那是過去的觀念,照您的意思,是說現代的女性也可以風流嗎?」M夫人立即辯道,「我可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這不是風流對還是不對的問題,而是蟎著我在外面風流,這才是令人生氣的事。」A又緊盯住問,「這么說,只要不瞞您,明目張膽地風流,您就可允許嗎?這就是說,只要彼此坦白,雙方都可以風流?更清楚地說,您的意思是既然丈夫可以風流,做太太的也可以風流,是不是?」
M夫人不得不勉強承認自己有這種意思。開頭那句脫口而出的話,一不小心道出了她內心深處的一種慾望--可能的話,她也想風流。A的說話藝術的高明之處是巧妙地從「只有丈夫」那句話,套出了M夫人潛在的慾望。由此可知,反復追究的效力有多大了。
D. 人為表現的面部表情對什麼具有反饋效果
人為表現的面部表情對情緒體驗具有反饋效果。
面部反饋假設(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簡稱FFH):人為地表現某種面部表情,能導致與其相應的情緒體驗的產生或增強。這種認為人為表現的面部表情對情緒體驗具有反饋效果的觀點,被稱為「面部反饋假設」。
面部反饋對微表情識別的作用
通過資源整合與實驗分析發現,面部反饋對微表情識別具有一定的作用,增強面部反饋對高強度微表情識別沒有影響作用,但是對低強度的微表情識別的准確率起到了消極作用。而這一實驗結果與吳奇、申尋兵(2015)的論證具有一定的統一性。
與此同時,在一般情況下,隨著微表情持續的時間越長,其面部反饋呈現的識別准確率也高,不同類別的微表情,面部反饋給予的影響作用也不同。實驗證明,增強面部反饋,對具有悲傷與快樂(短時間持續)情緒的微表情識別具有促進作用,而對憤怒、恐懼、驚訝以及厭惡情緒體現的微表情識別准確性相對較低。
E. 面部表情居然也能遺傳,都有哪些科學依據呢
因為這與遺傳基因是有很大關系的,要看他遺傳到了父親,還是母親的基因相對應的就會出現,與其一樣且相似的面部表情,而且不止面部表情會遺傳,還有很多生活習慣以及習性都會遺傳。
F. 心理學中,什麼叫面部反饋假設(FFH)
面部反饋假設FFH:
該研究讓被試做人為表現的面部表情並填寫情緒分化量表,對「面部反饋假設」進行檢驗。結果表明:
(1)憤怒表情顯著地增強了被試怒體驗的強度
(2)面部表情的反饋具有兩重性:即既有分化性的反饋效果,它能增強與其相應的情緒體驗的強度,而且又有加強或減弱「愉快—不愉快」維度上相反極的情緒體驗
(3)面部表情反饋的發生無需以「自我知覺」作為中介
G. 如何使自己快樂呢
幸福不是您為未來推遲的事情,而是您為當下設計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希望一直快樂,但是一些艱難的時期使這項任務艱巨。我們對此的解決方案是停止依賴其他人。保持下巴,自我幫助。
20.與您愛的人共度時光。
與您最好的朋友或一個學校的朋友追趕正在恢復活力。與家人和密友一起度過美好時光是減輕壓力的好方法。如果您不在,打個電話也有幫助。
H. 面部表情的作用啊,定義啊,影響
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表明一個人的情緒,一般是非隨意的、自發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在人際溝通中,有時人們有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加強溝通效果。
研究表明,人類的面部表情基本上是遺傳決定的,與文化的關系不大。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是真情的流露還是故意裝出來的則很難分辨。
同一種表情可以有不同的含義。微笑可以是幸福和喜悅的表示,也可以是友好的表示,有時甚至可以表達歉意。某種表情的具體含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溝通情境和溝通者的習慣特徵。
面部表情,是指頭部(主要是臉部)各部位對於情感體驗的反應動作。它與說話內容的配合最便當,因而使用頻率比手勢高得多。達爾文在《人類與動物的表情》一書中指出,現代人類的表情動作是人類祖先遺傳下來的,因而人類的原始表情具有全人類性。這種全人類性使得表情成了當今社交活動中少數能夠超越文化和地域的交際手段之一。
笑與無表情是面部表情的核心,任何其他面部表情都發生在笑與無表情兩極之間。發生在此兩極之間的其他面部表情都體現為這樣兩類情感活動表現形式:愉快(如喜愛、幸福、快樂、興奮、激動)和不愉快(如憤怒、恐懼、果敢、痛苦、厭棄、蔑視、驚訝)。愉快時,面部肌肉橫位,眉毛輕揚、瞳孔放大,嘴角向上,面孔顯短,所謂「眉毛鬍子笑成一堆」;不愉快時,面部肌肉縱伸,面孔顯長,所謂「拉得像個馬臉」。無表情的面孔,平視,臉幾乎不動。無表情的面孔最令人窒息,它將一切感情隱藏起來,叫人不可捉摸,而實際上它往往比露骨的憤怒或厭惡更深刻地傳達出拒絕的信息。
微笑,真誠的微笑是社交的通行證。它向對方表白自己沒有敵意,並可進一步表示歡迎和友善。因此微笑如春風,使人感到溫暖、親切和愉快,它能給談話帶來融洽平和的氣氛。
常用面部表情的含義: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否定,昂首表示驕傲,低頭表示屈服,垂頭表示沮喪,側首表示不服,咬唇表示堅決,撇嘴表示藐視,鼻孔張大表示憤怒,鼻孔朝人表示高興,咬牙切齒表示憤怒,神色飛揚表示得意,目瞪口呆表示驚訝,等等。
I. 對於面部表情的研究都有什麼樣的觀點
三種理論爭論:
1、神經文化理論(Neuroeultural Theory)
神經文化理論主要由Ekman和Friesen (1969)提出,這一理論認為,面部表情主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在情感系統的控制下,人們體驗到的情緒和表現出來的表情通常是一致的。文化的差異性主要是由於「呈現規則」和「解碼規則」的不一致造成的,因為不同文化的解碼規則可能存在差異。一些文化可能存在潛規則,這會造成某些表情不能被來自其他文化群體的人們正確識別。在非社會情景中,人們表達情緒和識別情緒的方式是一致的。在社會情景中,人們可能有意識地使用「社交管理技巧」,即「表現規則」,來控制或掩飾自己的面部表情。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呈現規則,這些規則會加強、減弱、中性化或掩飾實際情緒。簡而言之,情緒的溝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情緒面部表情溝通中存在著普遍的面部情感系統(劉紅艷,張積家,2008)。
2、方言理論(Dialect Theory)
在語言學中,方言是某種語言的變體,這種差異是基於地域性或社會性分離產生的。同樣地,面部表情識別中的方言理論也試圖解釋「情緒的語言」是否具有普遍性。這一理論認為,不同的文化可以用不同的面部表情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同時使得該文化以外的人們對其內部表情識別的准確性降低。不同的文化群體共享一個「普遍情感系統」,包含相同的情緒模式,但是,各個文化群體還擁有自己的「獨特情感系統」,獨立地執行相應的功能(Elfenbein&Ambady,2003)。後者是人們通過學習掌握的,受到文化、教育、環境等後天因素的影響。情緒面部表情表達和識別中存在一些微妙的差異,即使很小,也會造成組外群體的困惑(Burquest&Payne,1993)。這種「組內優勢」可能只對於非標准化的表情有效,尤其是地域性或社會性差異非常顯著的某些表情(Elfenbein-Beaupr6,L6vesque,&Hess,2007)。
3、功能模型fFunctional Model for FaceRecognition)
Bruce和Young(1986)基於前人有關人臉識別的研究,提出了面孑L識別的經典功能模型。該模型從信息加工角度區分出7類面部識別的信息編碼:圖形碼、結構碼、身份碼、視覺語義碼、姓名碼、表情碼和面部言語碼。從功能上將面部認知劃分為兩平行路線,一個對面孔特徵信息編碼,一個對面孔表情信息加工,兩者功能相對獨立。因此,表情對面孔身份識別是不重要的,只是以觀察者為中心的描述。然而,新近的一些研究卻發現面部表情識別與面孔身份識別存在交互作用(Endo,N.,Endo,M.,Kirita,&Maruyama,1992;Kaufmann&Schweinberger.2004;Sansone&Tiberghien,1994)。Haxby,Hoffman和Gobbini(2000)提出的分布神經模型則更強調面部識別中神經系統的協同工作,淡化了面孔身份和面部表情的雙通道分離加工方式。在此基礎上,汪亞珉和傅小蘭(2005)提出了面部表情識別與面孔身份識別的多級整合模型,把面孔身份與表情的知覺劃分為3個階段:早期知覺階段,表徵階段,分析識別階段,強調了人臉知覺加工中的階段性。
J. 網上說面部表情可以遺傳,有什麼科學依據
大家都知道外貌是可以遺傳的,相信很多寶媽會經常聽到別人說:「寶寶笑起來像媽媽,皺皺眉頭像爸爸。」其實這些真的是命中註定的,那麼網上所說的面無表情可以遺傳有什麼科學依據嗎?一起來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