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全息養生
全息養生
:是以局部反應整體的信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為基礎,運用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啟動人體細胞活力,疏通經絡和均衡人體內部能量,使人體自身生理機能恢復正常, 從而達到人體精氣神的高度統一,使人體細胞更活躍、身體更健康、心情更愉悅、心靈更升華的良好生命狀態。
面部反射區:
面部反射區的定位
頭面:額正中點。
咽喉:頭面與肺連線的中點。
肺:兩眉端連線的中點。
心:位於鼻樑骨的最低處,正當兩目內眥連線的中點。
肝:心區與脾區連線的中點。
膽囊:在肝區兩旁,當目內眥直下,與肝區相水平。
脾:位於鼻尖。
胃:位於脾兩側,鼻翼的中央偏上方。
膀胱: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相當於水溝穴的位置。
子宮:與膀胱區重疊。
大腸: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
小腸:在顴骨的內側,與肝區、膽區在同一水平。
腎:在頰部,當鼻翼水平線與太陽穴的垂直線相交處。
臍:腎區稍下方。主治繞臍腹痛。
胸(乳房):在目內眥稍上方。
背:在耳屏前方。主治背腰痛。
肩:在顴部,目外眥直下,顴的上緣,平小腸區。
臂:在顴骨的後上方,肩區的後方,顴弓下緣處。
手:在臂區的下方。主治手背腫、手指是痛。
股里:即大腿的內側面。反向區在近口角旁約0.5寸。
大腿:在耳垂與下頜角連結的上1/3與下2/3交界處。
膝關節:兩牙床的中央,相當於頰車穴的部位。
小腿:在下頜角的前方,下頜骨上緣處。
足:在小腿反射區的前方,目外眥直下,下頜骨上緣處。
足部反射區:
足心基本反射區:腎、腎上腺、輸尿管、膀胱、腹腔神經叢;
足趾:額竇、大腦、腦垂體、小腦腦干、三叉神經、頸項部、眼睛、耳朵;
足底掌前部:甲狀腺、甲狀旁腺、斜方肌、肺、支氣管、胃、胰、十二指腸、心脾(肝膽)、小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生殖腺。
足內側:鼻、頸椎、甲狀旁腺、胸椎、腰椎、尾骨、骶椎、子宮(川字形)、尿道、髖關節(半月形)、直腸、肛門、坐骨神經(小腿內側)。
足外側:肩、肘、膝、尾骨、生殖腺(川字形)、髖關節(半月形)、下腹部、坐骨神經(小腿外側)
背部反射區:
後背為五臟六腑的反射區,從頸下二寸開始,以手掌大小為一個反射區,向下依次順序為肺區、心區、肝區、脾區、腎區、排泄區、生殖區,共為七個反射區。
1、體雕目測法
(1)背部膚色不均屬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為體質虛寒,濕氣重,水分滯留體內,引起手腳冰涼怕冷,下身腫脹等症狀。
2、肺區診斷
(1)拇指推肺區膀胱經,出現微血管擴張的現象。
(2)背部長痘為肺風粉刺,體質燥熱,多為肺陰虛。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適,面部毛孔粗大。 備註: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3、心區診斷
(1)拇指推心區內膀胱經,出現發紅現象,心火旺。
(2)眉心長痘,面部潮紅多為虛火上炎。 備註:體胖者胸悶氣短,體瘦者失眠多夢。
4、肝區診斷
(1)肝區膚色不均發青為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2)肝區突出為肝功能下降。
(3)眼乾澀充血,眼袋大,視力下降為肝火旺盛。
5、脾區診斷
(1)脾區膚色發黃為脾胃不和。
(2)口腔潰瘍,口周、額頭易生紅色痤瘡為脾胃實熱。
(3)皮膚鬆弛,虛胖者多為脾氣不足,舌苔黃膩,便秘實胖者多胃火旺盛。
6、腎區診斷
(1)腎區凹陷,腰部顏色發黑,多為腎水不足。
(2)面部易生烏雲狀片黑斑,手腳冰涼怕冷為腎陽虛。
(3)聽力下降耳鳴,腰酸,手腳燥熱怕熱為腎陰虛。
2. 人體骨骼組成
成人骨頭共有206塊,分為頭顱骨、軀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個部分。但兒童的骨頭卻比大眾多,因為:兒童的骶骨有5
塊,長大成人後合為1塊了。兒童尾骨有4~5塊,長大事也合成了1塊。兒童有2塊髂骨、2塊坐骨和2
塊恥骨,到成人就合並成為2塊髖骨了。這樣加起來,兒童的骨頭要比大人多11~12塊,實際上應是217~218塊。醫學書上說,初生嬰兒的骨頭多達305塊。
3. 股穴(穴位)是什麼作用
人體108要害穴位01、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即後發際正中上七寸。02、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03、印堂:在面部、兩眉內側端聯線的中間。04、聽宮:在耳屏的前方、下頜關節後方的凹陷處。05、魚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視時下對瞳孔處。0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發際一寸五分處。07、晴明:在內眼角上方0‧1寸處。08、耳門:在聽宮穴上方,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張口時呈凹陷處。09、素膠:在鼻尖端正中處。10、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當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12、承泣:眼平視時,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緣上。13、下關:在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14、風府:在後發際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處,即兩筋之間陷中。15、風池:平風府穴,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16、腦戶:在後發際正中上量二寸五分,當枕骨粗隆之上緣陷中。17、上廉泉:在頜下正中一寸,舌骨與下頜緣之間凹陷處。18、頸臂:在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處。19、啞門:在項後發際上五分,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處。20、缺盆:在頸外側處部、鎖骨上窩之中點處。21、天容:在下頜角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前緣。22、廉泉:在頸前部正中線、喉頭結節上方陷處。23、扁桃:在下頜角下緣、頸總動脈搏動處。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近發際處。25、天柱:在啞門穴旁開三寸處。26、人迎:在結喉旁開一寸五分、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27、翳風: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頜骨之間的凹陷處。28、扶突: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結喉相平處。29、天窗:在頸外側部、下頜角下,扶突穴後、胸鎖乳突肌後緣處。30、天鼎: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下一寸處。31、天突:在胸骨切跡上緣凹陷處。32、膻中: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33、氣海:在腹部正中線、臍下一寸五分處。34、大包:在極泉穴與第十一浮肋端之中點處。35、腹哀:在大橫穴上三寸、即劍突尖下。36、期門:在臍上六寸、巨闕穴旁開三寸五分處。37、鳩尾:在臍上七寸,即劍突尖下。38、神闕:在腹部、臍窩中央處。39、步廊:在中庭穴旁開二寸處。40、極泉:舉臂開腋時,在腋窩中間、腋動脈內側。41、日月: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即期門下一寸。42、上脘: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五寸處。43、京門:在第十二肋骨頭下。44、急脈:在大腿內側面上部,從恥骨聯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45、梁門:在腹上部、臍上四寸、中脘穴旁開二寸處。46、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47、庫房:在鎖骨中線第一肋間隙處,即華蓋穴旁開四寸。48、維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樞前下五分處。49、淵腋:在腋下三寸,乳頭旁開四寸陷中。50、中府:在雲門穴下方約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間,距胸骨正中線六寸處。51、下脘:在腹部正中線,臍上二寸處。52、不容:在幽門穴旁開一寸五分,即巨闕穴旁開二寸處。53、帶脈:在章門穴下與臍相平處。54、乳中:在乳頭中央處。55、乳根:在乳頭直下第五肋間。56、關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臍下三寸處。57、中極:在臍下四寸處。58、曲骨:在臍下五寸,恥骨聯合上緣。59、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處。60、天樞:在肚臍旁開二寸處。61、食竇:在任脈旁開六寸的第五肋間。62、會陰:在大便前(指肛門)小便後兩陰之間。63、大椎: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正中處。64、風門: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65、天宗:在肩胛崗下窩的中央。66、至陽: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間。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69、魂門: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開三寸處。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處。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72、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73、胃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三至四寸處。76、命門:在第二、三椎之間。77、肩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肩部高處。78、長強:在尾骨尖與肛門之間。79、巨骨:在鎖骨肩胛崗之間凹陷處。80、臂臑:在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處、肩(骨禺)與曲池的連上。81、尺澤:在肘橫紋上
4. 面部反射區有哪些
面部是人體的重要部位,上部為額頭,中部為顴骨,兩旁為頰。人體五官分布於面部。面部肌肉有發達的表情肌、咀嚼肌,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分布其間,使面部對外界環境和內環境的刺激更加敏感。
和其他全息反射區一樣,面部也是人體的一個全息胚,不同的部位對應著人體相應的器官。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面部相對應人體各個器官的主要反射區分別在什麼部位:
(1)頭面區:位於額正中點。主治輸尿管結石、腎積水、排尿困難和毒血症等。
(2)肺區:兩眉內端連線中點。主治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3)咽喉區:位於首面區、肺區連線中點。主治咽喉腫痛、扁桃體炎、咳嗽等。
(4)心區:位於鼻樑上,兩側目內眥連線中點。主治心臟疾患,心絞痛、心肌缺血等。
(5)肝區:心區之下,兩顴之間,鼻骨與鼻軟骨交界處。主治黃疸、眩暈、脅痛、膽囊炎等。
(6)脾區:位於鼻尖處。主治食少、納呆、泄瀉、水腫、痰飲等。
(7)膀胱區、子宮區:人中溝中點。主治痛經、閉經、月經不調、癃閉、淋證等。
(8)膽區(雙):肝區兩旁。主治黃疸、脅痛、膽囊炎、惡心、嘔吐、失眠等。
(9)胃區(雙):脾區兩旁,膽區之下,在鼻翼中央處。主治胃痛、呃逆、嘔吐等。
(10)胸(乳房)區(雙):位於心區與目內眥連線之中點。主治乳汁缺少、乳腺增生、胸悶等。
(11)小腸區(雙):膽區、胃區連線中點外方,眶孔直下。主治泄瀉、淋證等。
(12)大腸區(雙):目外眥直下方,顴骨下緣。主治便秘、腹痛、腹瀉、痔瘡、痢疾等。
(13)腎區(雙):大腸區外方頰部。主治腎虛諸症以及尿痛、少尿、陽痿等。
(14)臍區(雙):位於腎區下3分處。主治腹痛、泄瀉等。
(15)背區(雙):頰部中央外後方1寸處。主治腰痛、頸背痛等。
(16)肩區(雙);目外眥直下方,膽區外方。主冶肩臂疼痛、扭傷、肩周炎等。
(17)臂區(雙):位於肩區外與下關穴直上交點處。主治肩臂腫痛、麻木、痿軟無力等。
(18)手區(雙):位於臂區下方,顴骨弓下緣處。主治手腫而痛、手關節風濕、類風濕等。
(19)股里區(雙):口角旁開5分,近地倉穴。主治股內側痛、肌肉拉傷等。
(20)大腿區(雙):位於耳垂與下頜角連線中上1/3交界處。主治大腿扭傷、坐骨神經痛等。
(21)膝區(雙):耳垂與下頜角連線中下1/3交界處。主治臃腫、膝痛、風濕性膝關節炎等。
(22)臃脛區(雙):位於下頜角上方凹陷處。主治大腿扭傷等。
(23)脛區(雙):位於下頜角前下方,下頜骨上緣。主治踝關節扭傷、腓腸肌痙攣等。
(24)足區(雙):位於脛區前方、目外眥直下之下頜骨上緣。主治足部腫痛、足跟痛、足弓損傷等。
5. 人體的全息部位有哪些
人體凸出部位全息論與華漢針神
我們把人身體上凸出來的部位,像手、腳、鼻子、舌頭、耳朵,還有男性的外生殖器、女性的乳房等叫人體凸出部位。「全息」是從激光全息照相演繹過來的,激光照相的任何一張碎片,都可以還原出被照物體的全部圖象。「人體凸出部位全息論」就是說人體的每一個凸出部位(特別是耳、手、腳)都是人的縮影;都包含了人身上的全部生理信息及遺傳信息;人身上的所有器官對應的穴位,都在凸出部位(耳、手、腳)中有規律的排列,得到全面反映。
比如說耳朵就是人的縮影,它包含了人的全部生理信息及遺傳信息;耳朵,是目前世界上人們研究最多的人體凸出部位,人身上所有器官對應的穴位都在耳朵上有規律的排列,並得到全面反映。它像是一個倒置的胎兒。人體器官所對應的穴位在耳朵上非常有規律地排列分布:耳垂則相當於人體的頭面部,對耳屏相當於人體的頭和腦部;輪屏切跡相當於人體腦干;耳屏相當於人體的咽喉、內鼻;屏上切跡相當於人的外耳;對耳輪體相當於人體的軀干;對耳輪下腳相當於人體的臀部;對耳輪上腳相當於人體的下肢;耳舟相當於人體的上肢;三角窩相當於人體的生殖器;耳輪腳相當於人體的橫膈;耳輪腳周圍相當於人體的消化道;耳甲艇相當於人體的腹腔;耳甲腔相當於人體的胸腔;屏間切跡相當於人體的內分泌。人的所有器官,心、肝、肺、膽、脾、胃等在耳朵上都能找到相對應的穴位。
同樣,手也是人的縮影;都包含了人身上的全部生理信息及遺傳信息;人身上的所有器官對應的穴位,都在手上有規律的排列,得到全面反映。
腳,也是人的縮影,也包含了人身上的全部生理信息及遺傳信息;人身上的所有器官對應的穴位,都在腳上有規律的排列,並得到全面反映。
現在人們對耳朵研究的比較多,目前已經發現耳朵上有400多個穴位,所以相對來說耳穴圖的描繪比較詳細。
既然人體的凸出部位是人的縮影,包含了人的全部生理信息及遺傳信息,人身上所有器官對應的穴位,都在凸出部位上有規律的排列。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對人體凸出部位的研究來診斷和發現全身的疾病;反過來,也可通過對凸出部位的治療來治療全身疾病。
6. 臉部各個部位名稱
臉部各個部位名稱
1、額:眉毛至發際線的位置。
2、眉棱:生長眉毛的鼓突部位。
3、眉毛:位於眶上緣的一束弧形的短毛。
4、眉心:兩眉之間的部位。
5、眼瞼:環繞眼睛周圍的皮膚組織,其邊緣長有睫毛,俗稱「眼皮」眼瞼分為上眼瞼和下眼瞼。
6、眼角:亦稱眼眥。眼角分為內眼角和外眼角。
7、眼眶:眼皮的外緣所構成的眶。
8、鼻樑:鼻子隆起的部位,最上部稱鼻根,最下部稱鼻尖。
9、鼻翼:鼻尖兩旁的部位。
10、鼻唇溝:鼻翼兩旁凹陷下去的部位。
11、鼻孔:鼻腔的通道。
12、面頰:位於臉的兩側,從眼到下頜的部位。
13、唇:口周圍的肌肉組織,通稱「嘴唇」。
14、頜:構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上部稱上頜,下部稱下頜。
(6)面部全息圖股里是人體什麼部位擴展閱讀:
面部五官比例
自古以來,橢圓臉形和比例勻稱的五官被公認為最理想「美人」的標准。臉形的長度和寬度是由五官的比例結構所決定的,五官比例的測量一般以面部的「三庭五眼」為依據。「三庭五眼」是對面部五官比例精闢的概括,對面部化妝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所謂「三庭」,是指臉的長度,即由前額發際線到下頦分為三等份,故稱「三庭」。「上庭」是指前額發際線至眉線;「中庭」是指眉線到鼻底線;「下庭」是指從鼻底線至頦底線,它們各占臉部長度的1/3.
所謂「五眼」是指在眼水平線上面部的寬度。以一眼睛長度為標准,把面部的寬度。以一眼睛長度為標准,把面部的寬度五等分,兩眼的外側至同側發際各為一隻眼的長度。事實證明,「三庭五眼」的比例關系完全適合我國人體面部五官外形的比例。
7. 全息醫學的全息醫學診斷
目的:了解病情,清除人體垃圾. 疾病所在即治療部位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臟的病變可以從五官四肢體表各個方面反映出來,正如《丹溪心法》所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所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所以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可以從觀察外在的表現來判斷人體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全息診斷學就是通過望、聞、問、切對人體某一區域病理反應表現於外的徵象,去了解對應整體部位的病理變化的學問,即通過某些局部異常變化察知整體的病理變化所在,從而制訂相應的治療措施。
全息醫學診斷學包括多種診斷方法,除望、聞、問、切外,還有運用現代物理學原理的診斷儀如「穴位阻抗測定儀、耳穴探測儀」等,它們能提高診斷的准確率,所以在臨床上應相互參照應用。
全息治療是指在經絡、穴位、全息元穴區給予一定刺激而治療其對應整體部位的疾病。包括眼部全息療法,鼻部全息療法,耳部全息療法,第二掌骨側全息療法,足部全息療法等多種治療方法。 現代耳全息把耳視為人體的縮影,耳廓就象一個頭朝下、臀向上的倒蜷縮在母體子宮中的胎兒,其分布規律是:與頭面部相對應的全息穴區在耳垂或耳垂鄰近;與上肢相對應的全息穴區在耳舟,與軀干或下肢相對應的全息穴區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對應的全息穴區集中在耳甲艇與耳甲腔;消化系統在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這些穴區與人體五臟六腑、四肢面骸、五官九竅一一對應,耳廓上包含了人體各部位的信息。當人體發生疾病時,常會在耳廓上出現陽性反應,如變色、丘疹、脫屑、壓痛等,通過觀察耳廓形態和色澤的變化能判斷相應臟器的病理改變,可依此來診斷疾病。反之對耳廓全息穴區給予刺激,又可起到治療相應臟器疾病的作用。
望耳診病:通過觀察耳穴的變色、變形、脫屑、丘疹、血管充盈、病理反應物等用以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常用於各種急性病,慢性病的診斷,既可定位亦可定性。
(1)變色:陽性反應點的顏色與周圍耳廓皮膚不同,呈紅暈、暗紅、白色、暗灰、深褐色等,呈點狀、片狀形式出現。
①紅色:有鮮紅、淡紅、暗紅之分。鮮紅色多見於急症,痛症;淡紅、暗紅則見於疾病恢復期或病史較長,如急性腰痛可見腰腎區片狀紅暈。子宮頸炎伴白帶症,可見三角窩有大片紅色伴脫屑。
②白色:光澤發亮,片狀蒼白或中央白邊緣紅暈。多見於慢性疾病,如腎炎可在腎區有不規則片狀紅暈。
③暗灰色:如耳穴區皮膚呈暗灰色,壓之退色,常見於腫瘤。
④深褐色:常見於慢性病或病癒後耳穴區色素沉著反應。
(2)變形:相關耳穴區出現隆起、水腫、凹陷、硬結、皺褶等表現。常見於慢性病。
①隆起:常見於結節狀,大小不一,高出皮膚;亦可見條索狀。如結節狀隆起,常見於各種頭痛;條索狀隆起,常見於肩背纖維炎。
②凹陷:可見點狀、片狀。如點狀凹陷見於耳鳴;片狀凹陷見於胃、十二指腸潰瘍;狀凹陷見於冠心病、耳聾等。
③粗糙不平、皺褶:多見於皮膚病。
(3)丘疹:耳穴上出現高於皮膚的點狀丘疹,常見於婦科疾病、急慢性腸炎、闌尾炎、便秘、胃炎、泌尿系感染等。
(4)血管充盈:耳穴部血管反應,可見血管過於充盈、曲張,色澤可為鮮紅色、暗紫紅色等。如扇狀血管擴張,見於消化性潰瘍,腰腿痛;呈鮮紅色見於急性病、痛症;暗紫色為疾病恢復期;血管充盈擴張中間呈條段狀中斷,見於冠心病。
(5)脫屑:白色糠皮樣脫屑,擦之不易去除。如三角窩脫屑多見於婦科炎症、白帶症,肺部脫屑多見於皮膚病。
2、耳穴壓痛診病
選用直徑1.5毫米的探棒作為點壓耳穴的工具,用點壓法在耳穴相應部位上逐個以相同的壓力和時間進行按壓,同時比較各穴區的壓痛敏感程度,耳穴壓痛點在疾病發生後即形成,病情愈重,反映愈靈敏,臨床上以急性炎症、疼痛性疾病壓痛反應最為明顯,病情好轉痛點隨之減輕或消失。
3、耳穴電測儀診病
是用電測定耳穴皮膚電阻,當人體軀體、內臟器官患病肘,與疾病相關的耳穴上電阻值明顯降低,與疾病有關的良導點和正常耳廓部位有明顯的差異電測診法就是藉助儀器獲取全息穴位對人體病理信息的反應,把異常的病理信息轉化為聲、光、數字等方式顯示,藉以診斷疾病。 足是人體的一個相對獨立部分,是整體的縮影,足也具有與人體全息對應的穴位系統。
人體的各部位器官在足部都有各自的反射區,如果將人體從中線分為左右兩部分,雙足合並在一起的中線即與人體從鼻尖到臍部所連中線相互對應。中線左右內側緣的位置對應人體脊椎,外側緣對應人體上、下肢;腳趾部分相當於人體頭頸部,前腳掌部分對應人體胸腔和上腹部,足心相當於人體下腹部,雙足跟相當於人體的臀部。
即足內反射區對應人體脊椎及盆腔器官;足外反射區對應人體肢體及盆腔器官;足底反射區對應人體臟腑器官;足背反射區對應人體面部組織器官。
1、望足診病
(1)望足局部皮膚顏色的改變
①紅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區發現異常紅色,多屬對應組織器官有炎症,淡紅色為新病;暗紅色為慢性炎症。
②黃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區發現黃色,多為脾胃虛弱,或疲勞過度,或濕熱內停。
③青紫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區發現青紫色,多屬相應臟腑組織受寒所致寒性疾病或陽氣虧虛,或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或體內有瘀血。
④白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區呈白色,多屬相應臟腑組織氣虛,或陽氣虛弱,或血虛精虧。
(2)足局部組織形態學改變
足部組織形態學的改變,如皸裂、龜裂、趾間疣、雞眼、靜脈瘤、瘢痕等變化,可以根據其所在部位,診斷相關臟腑組織有疾病。皸裂、龜裂多為供血不足,津液不能布達四末,說明相應臟腑組織功能活動障礙,水谷津液運化失常。趾間疣、雞眼、靜脈瘤、瘢痕說明相應組織器官潛在有機能障礙,或有慢性炎症所形成之痕跡。
2、聞足診病
嗅足氣味是在沒泡足之前,若足有辛臭味者,多為肺病;若足有惡臭者,多為消化系統疾病;若足有酸臭味者,多為肝膽疾病;若足有咸臭味者,多為泌尿系統或婦科疾病;
若足有谷氣味為脾胃旺盛,谷氣外益布達四末的表現。足部有異味是說明體內的廢物正在向外排泄,也即說明臟腑功能較差,或患者體內相應臟腑存在疾病,不能把代謝廢物從正常通道排泄出去, 足位於人體最低部位,所以從足部排泄出去,其實足成了臟腑功能的代償,長期有足異味者,即說明患者代謝補償,代謝廢物急時從足排除體外,所以足怪味的患者得病幾率較少。
3、有痛無痛觸診
有痛診斷: 觸診分為有痛診斷和無痛診斷。觸診只有在病人的雙足上反復實踐,才會體現出不同的反射區有不同的手下感覺,有些感覺是正常的,而並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病理性的,所有的手下感覺都是疾病的反映。所以只有長期進行足部臨床按摩,才能悟出手下感覺到底是情況,並可根據疾病的性質、病變的程度、時間的長短而體會不同的手感,用不同的手感去診斷疾病。
疼痛的性質:在對足部全息反射區進行刺激時,患者某一反射區是一種鈍痛說明臟器、或組織可能有慢性炎症、或慢性損傷、或虛證。
若患者某一反射區是一種刺痛說明臟器、或組織可能有急性炎症、或急性損傷、或血瘀,或經絡不通,或神經緊張,或病情較嚴重所致,是新病,是實證。若患者某一反射區是一種脹痛說明臟器、或組織可能有氣滯血阻、經絡不暢、肝氣郁結,水濕內停,或勞損、或慢性損傷。
(2) 無痛診斷
組織器官不同反應特點:
在足部全息反射區進行檢查診斷時,要特別注重雙足反射區上出現的異常現象。除反射區按壓後的壓痛反應之外,要著重觸摸反射區組織異常情況。如:全息反射區出現的顆粒感、塊狀感、絲狀物、條索狀感、凸起,以及局部組織變硬、腫脹是否有抵觸感,組織是否空虛感或是凹陷,局部組織溫度有無過低等等。
在進行觸摸反射區時,不要完全以反射區痛與不痛來判斷其相對應組織器官有無病理變化,反射區沒有壓痛反應,也不能說明某人周身無疾病。主要是靠手感,在恰當的力度下,用手指指腹、指間關節去實施對反射區的觸摸,細心體會反射區的皮膚、皮下組織產生的組織變異,進而做出判斷。
不同性質的臟腑組織器官在全息反射區的病理變化是不同的,觸到的感覺也不同。根據不同的感覺,不同的反映來診斷其所反應的疾病。一般來說,人體器官中空腔臟器的器官其手下的感覺是顆粒感、砂粒狀、條索狀,比較容易感覺診斷。比如:患慢性腸炎、胃炎、結腸炎等,在其雙足腸、胃、結腸反射區觸摸時,即可感覺到有明顯砂粒感,或顆粒感。經觸診,為診斷腸、胃的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人體實質性器官在足部反射區上的反應是局部組織失去了正常組織的柔軟、彈性,而表現為僵硬、或有條索狀物、絲狀物、或有塊狀物,如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平衡器官、肝臟、心臟等反射區,手下的感覺即是這種感覺。
骨骼方面的病變在足部反射區上的表現是僵硬、凸起、沙粒樣感覺。如脊柱骨質增生在相應的反射區可以觸及到凸起、或僵硬、或沙粒樣感覺。
軟組織損傷方面的病變在足部反射區上的表現是僵硬、條索狀物、絲狀物、或有顆粒狀感覺。如腰肌勞損在足腰椎反射區就有僵硬、或條索狀物、或絲狀物、或有顆粒狀感覺。
8. 人體結構圖,請問我裡面圖片這是什麼部位。
這個位置的解剖學名稱是腹股溝。至於你所說的2個小包,是腫大的淋巴結還是正常的股動脈等血管還難確定,如果是質軟的包,甚至可能是疝。要不到醫院看看吧。
9. 人體各器官在面部對應的都是哪些部位怎麼從人的面部觀察到人身體各器官的疾病
你的問題,我也想說說:希望對你有點用。上面的回答我就不重復了。中醫有一理論是很重要的,就是五行學說,其中,肝是同目相表裡,可謂清肝膽明目,就是這樣來的。同理,心與小腸是與舌相表裡,脾胃是與口相表裡,肺與大腸是與鼻相表裡,腎與膀胱與耳相表裡。這是與你提問有關的五行學說的內容。五行還有其它內容,我就不多說了。中醫望診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望舌:對於望舌,你應該不陌生吧,舌的特定部位,可以看出一些器官的病變。具體如下:舌尖主肺;舌邊主肝膽;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腎。至於舌質,舌苔等,是表示病變的程度深淺。就不多說了。但具體臨床上還是要結合病史其他症狀診斷。
10. 股間是指人體的哪裡是不是大腿內側
我認為是的,古文口技裡面不就有兩股戰戰嘛,就是兩腿發抖的意思,股間應該是腿內側,頭懸梁錐刺股,總不可能是去刺樓上那個答案吧哈哈哈哈哈哈滿意請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