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古代頭盔不護臉 戰爭用的頭盔
中國古代頭盔沒有護前面的 歐洲有 把自己包的跟鐵桶1樣
2. 古代戰爭中砍頭邀功後,那些敗將的頭怎麼處理的
古代中外的各種戰爭中砍頭邀功後,那些敗將的頭怎麼處理的?
單說日本的話,近江之鷹的頭被做成了酒杯,中國也有把敗將頭顱做成漆器器皿之類的例子,那是屬於仇人,不這樣不快
而真田小隊長這樣的名將,則會請賞後埋葬供奉,但這是不是日本特有的做法呢?
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君主仇人,也不是什麼名將,這種倒霉蛋被砍頭後,頭顱在邀功後是怎麼處理的呢?
比如以前提到過的,被越南人奉為民族英雄的征姐妹,頭被馬援砍下來,用鹽腌了後送到京城報功後,這兩顆頭又怎麼處理呢?梟首示眾後,展示完畢後,又怎麼處理呢?
3. 古代戰爭3-50怎麼過
排兵布陣。
1、首先,打開古代戰爭3-50關卡。
2、然後,在開始戰斗之間將自己的步兵排列在隊伍的最前方。
2、其次,將弓箭兵和盾牌兵放在後邊保護。
3、最後,使用弩車和炮車放在最後進行轟炸,這樣排列兵種即可過關。
4. 古代戰馬臉部保護的叫什麼
古代用於保護戰馬的專用裝具。又稱馬鎧。可分為兩類,一類用於保護駕戰車的轅馬,另一類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
商周時期,戰車是軍隊的主要裝備,馬甲用於保護駕車的轅馬。主要為皮質,面上髹漆,並常畫有精美圖案。分為保護馬頭及軀乾的兩部分。
秦漢以來,騎兵成為軍隊中的重要兵種。馬甲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 。東漢時期,已經使用起部分防護作用的馬甲,如保護馬前胸的皮質「當胸」。到三國時期,文獻中已記載有全副馬鎧。自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騎兵的作用大大提高,組建了人和馬都披鎧甲的重甲騎兵——甲騎具裝,馬鎧的結構也日趨完備,並從此稱為具裝鎧或馬具裝。具裝鎧有鐵質的,也有皮質的,一般由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軀乾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以及豎在尾上的「寄生」6 部分組成,使戰馬除耳、目、口、鼻以及四肢、尾巴外露以外,全身都有鎧甲的保護。隋代以後,重甲騎兵日漸減少,但馬鎧仍是軍隊中使用的一種防護裝具。在宋、遼、金之間的戰爭中,交戰各方都使用過裝備馬鎧的騎兵。到明清時期,騎兵的戰馬一般不再披這種笨重的馬甲。
5. 古代戰爭
很贊同推薦答案的說法,同時還要補充幾點:
1、鎧甲護具也不是一開始就是板甲、鎖子甲等金屬甲胄,皮甲、牛皮盾等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2、武器和鎧甲一直是相互競爭相互發展,從石刀、玉劍到青銅武器、鐵制武器、百煉鋼等,由於防護鎧甲的升級,一些武器被取代,如「戈」等,到了唐代明光鎧等高防護鎧甲的出現,武器又向錘、棍發展(砍不穿還砸不出你內傷吐血),宋代針對重甲騎兵如鐵浮圖、拐子馬更是錘棍之將盛行,如所謂「四猛八大錘」,針對重甲連環馬又有鉤鐮槍戰陣發展。
3、歐洲板甲特別是重型板甲騎士最大的弱點就是甲胄太重,戰馬奔跑時間不能太長,同時穿戴時間也很長,因為太重,沒有哪個騎士平時就穿著晃悠的,只能臨戰時才由侍從協助穿上,而且不能長時間穿戴,同時不能形成嚴格意義上的全防護,畢竟還有如面部(有面罩但總要看東西、要呼吸,而且不能太厚,否則太重了頸椎也受不了)、關節部位等等,同時不能摔倒,趴下容易站起來難,太重了。機動性也差(馬跑不快),所以歐洲重甲騎兵被蒙古弓騎兵打得落花流水,追不上、打不著,人家卻能回頭射你。
4、弓箭也不是射不穿鎧甲和盾牌,比如戰國時期的鐵脊重箭(金屬制但不一定是鐵,只是叫法)就足以穿透一般木盾、牛皮盾(鐵盾一般只是鐵質盾面,不是全鐵,因為拿不動)。鎖子甲雖然防箭也不是全防,記得在北京軍博還是故宮看到過一種月牙箭頭的箭,介紹就是專射鎖子甲的,不過沒有研究過。
6. 為什麼中國古代盔甲不注重防護面部,頭盔都是很簡陋的~
好萊塢大片看多了吧...
製造裝備是要資金的,花大量的資金在造頭盔上明顯是不值得的。
古代戰爭時,進攻時會優先選擇攻擊軀乾的吧,能傷著人就行。不會像玩CS的同志們樣,老想著爆頭的...
秦始皇兵馬俑里的人偶不是還有很多不帶頭盔的,連盔甲不穿的么?
考古學家證明說那是因為他們不怕死,是敢死隊之類的么...
不怕死的軍隊士氣才高啊,戰鬥力才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