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皮膚三大層的作用和特點是什麼
皮膚三大層的作用和特點是什麼
皮膚三大層的作用和特點是什麼,皮膚是有保護作用的,但是皮膚也會有生病的時候,是人們煩惱的一大病症,所以我們要注意好自己的身體,那麼以下是關於皮膚三大層的作用和特點是什麼。
皮膚的三大結構:表皮、真皮、與皮下組織。皮膚的八大功能:保護、恆溫、吸收、新陳代謝、分泌與排泄、免疫、呼吸、感覺。
皮膚是人身體上最大的器官,總重量約占體重的5%~15%,皮膚的功能主要是參與人體的平衡及與外界環境的統一,它使體內各種組織和器官免受化學性、機械性、物理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襲。
皮膚也是幫助調節你體溫的感官,其多個功能層可以降溫和保持體溫。神經會檢測你的皮膚是冷還是暖,並且將感知信息傳達給大腦,大腦則進行回應調節局部血管:如果身體熱時擴張血管則通過皮膚從血液釋放熱量,如果身體冷時則收縮血管以保留熱量。
正常皮膚的表面還有一層透明的弱酸性膜,主要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汗腺分泌的水分融合而成,被稱為皮脂膜,是皮膚的第一層保護膜。正常皮膚分為五種類型:乾性、油性、混合型、敏感型、中性。皮膚的類型主要由3種因素決定:皮脂腺分泌油脂的多少,汗腺分泌水分的多少,角質層的厚薄。毛孔狀態可進行輔助判斷。
皮膚能夠同外界環境接觸,分為表皮和真皮兩層,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皮膚分為大三層和小五層。大三層是表皮、真皮、皮下組織,小五層是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有棘層和基底層。
皮膚分為三大層五小層
皮膚覆蓋全身表面,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約占體重的16%。成人皮膚面積約為1、2—2、0平方米。全身各處皮膚的厚度不同,背部、項部、手掌和足底等處最厚,腋窩和面部最薄,平均厚度為0、5—4、0毫米。盡管各處皮膚厚度不同,但都可分為三層:分別是表皮,真皮,皮下組織。
皮膚的最外層是表皮,可以不斷新生,表皮又分為五層: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有棘層和基底層。最外層的皮膚細胞是死細胞,其他是活細胞。表皮的作用是起到保護,保濕,新生的作用。臉部的皮膚的厚度一般在2MM以下,表皮從真皮和皮下組織吸取營養,並能製造細胞。
表皮層的新陳代謝
每天基底層分裂不斷產生細胞,將原有細胞不斷向上推移直至形成角質細胞,最後脫落。這個不斷的新生-上移-脫落的過程,就是表皮層的新陳代謝的過程。
一個新生細胞從基底層上移到透明層,需要14天,角質層形成到脫落,要14天,所以新陳代謝的周期是28天。每天新陳代謝都在進行,但在夜晚10:00-2:00最為活躍。
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會變得緩慢,周期漸漸長至60天。新陳代謝緩慢,隨之而來諸多老化現象,肌膚會變得粗糙,暗啞,缺乏水份,色素沉著。
以上是關於皮膚分為三大層五小層的內容,由此可見,皮膚分為三層分別是表皮、真皮、皮下組織。表皮又分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有棘層和基底層。足以看出皮膚身為器官的復雜性。
一、表皮層
表皮為最外層的皮膚,其結構似一堵磚牆,磚與磚之間的水泥,是一層凝膠狀的物質,當其所含的脂類與水分無法平衡時,皮膚外觀就會顯得干澀、粗糙。
它更是外來物質進入皮膚的通道,表皮由深層至表皮層分為五層: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層、和基底層
表皮結構(皮膚結構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1、角質層:保濕,防護
它是表皮最外一層,由緊密的鱗狀細胞所組成,會不斷剝落,含有角蛋白及角質脂肪。角質層為已死亡的無細胞核細胞。由10-15層偏平互聯緊密交錯並牢固粘合在一起的死亡角質細胞組成。
角質層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其皮下組織,防止皮下組織遭受感染,脫水以及抵抗化學和外力所帶來的壓力。
角質層吸水力較強,一般含水量不低於10%,以維持皮膚的柔潤。如低於10%角質層的細胞內含有角蛋白。它有助減少水份增發,甚至能吸收水份,使皮膚保持濕潤。
還有一些代謝的產物構成天然保濕因子,它們在皮膚的水化作用,柔軟性及彈性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透明層:皮膚光澤。保護
細胞為一層透明老化無核細胞。透明層可以阻擋外界的純水被皮膚吸收,所以水在臉上會流下來,是重要的身體防護層。可以反射陽光,決定皮膚的光澤和亮度。
3、顆粒層:防水,阻擋紫外線
位於棘細胞層的淺層,由2-3層細胞組成。其厚度隨角化層的厚薄而變化。在角化層薄的部位常無顆粒層。從這層開始,細胞變得透明並且變硬,保護皮膚免受到傷害。
它還可以阻止表皮水份向角質層滲透,使角質層細胞的水份顯著減少,成為角質細胞死亡的原因之一。它還有折射光線作用,可減少紫外線侵入體內。
4、棘層:供養
棘細胞層一般由4-8層多角行的、有棘突的細胞組成。棘細胞中有溶酶體及吞噬體,可以進行重要的代謝活動及吞噬和消化表皮損傷後的細胞碎片及皮膚黑色素顆粒等。參與傷口癒合過程,給表皮供養。
5、基底層:產生信息報,黑色素決定皮膚顏色
是表皮最深層,這層有兩種細胞,基底細胞和黑色素細胞。基底細胞具有分裂繁殖,產生新細胞的功能,正常情況下,從一個基底細胞產生到變成角質細胞最後脫落,需要24-28天。
基底細胞間夾雜著黑色素細胞,占整個基底細胞的40%-80%,能產生黑色素,決定皮膚的顏色。
『貳』 怎樣修復角質層
角質層薄怎麼修復
皮膚的角質層薄的話,皮膚就會更容易出現過敏的現象,並且紅血絲也會越來越嚴重,所以說如果您的角質層薄的話,選用化妝品一定要慎重的,不然的話,引起過敏就不好了。
不要去角質
角質層薄的人,一定不要去角質的,因為本來角質層就比較薄,還去角質的話,只會讓您臉更容易出現過敏的現象,所以說角質層的人不需要去角質的,只需要保養自己的皮膚就行的。
角質層薄的人,一定不要去角質的
加強防護
敏感性皮膚的角質層薄,缺乏對紫外線的防禦能力,容易老化,因此,應該注意防曬品的使用,防曬品的成分也是易造成刺激敏感的因素之一,因此最好不要直接塗在皮膚上,在搽上基礎保養品之後,再塗一層防曬品比較好。
充分保濕
敏感肌膚通常角質層過薄所以不能夠保持住足夠的水份,無論是在夏天的冷氣房中或是在冬天乾燥的氣候中,具有這種膚質的人,會比一般人更敏銳的感覺到皮膚缺水、乾燥,因而日常保養中加強保濕非常重要。
滋養減半
現代的化妝保養品,強調的是高效性,因此要求其活性成分須能夠透過皮膚,作用到皮膚深層才能產生高效果。對於敏感性肌膚而言,高濃度、高效果的化妝品就是高風險、高敏感。
所以說角質層薄的話,在選擇化妝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刺激性小的產品,並且一定不要選擇帶有酒精的產品,這樣可以緩解臉部紅血絲的現象,並且也會引起皮膚其他過敏的事情發生的。
減少刺激
皮膚一旦出現乾燥、脫屑或發紅狀況時,說明皮膚健康狀況已亮起紅燈。要讓皮膚盡快復原,最好的方法是減少刺激,不過度風吹雨曬,不吃刺激性食物,停止當前一切保養品、清潔品的使用,讓肌膚只接觸清水等。每天只用溫水清潔皮膚。
提高皮膚耐受性
皮膚敏感、薄弱是皮膚抗外界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抵抗不住外界的刺激,耐受性差。可以適當服用一些葡萄籽,有效清除自由基,全面提高皮膚的耐受性,給皮膚形成一層保護膜,同時還可修復已經形成的臉上紅血絲。
『叄』 面部皮膚分幾層每一層正常生理功能和受損症狀
皮膚分為兩層:表皮層、真皮層。表皮又分四層: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細胞層、基底層。如果皮膚損傷只是傷到表皮,只要注意一般不會留下疤痕,而如果傷到了真皮層,很容易留下疤痕。
表皮的生理功能
一、屏障功能
緻密的角質層可緩沖外來的機械性損傷;皮膚角質層細胞緊密排列,角質層含水量少,皮膚表面的弱酸性環境,還能機械性地抵禦微生物的侵入;表皮中的非角質細胞——黑素細胞分泌的黑色素能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起到光防護的作用。
二、吸收功能
皮膚主要通過三種途徑進行吸收:角質層(主要途徑);毛囊、皮脂腺;汗孔。皮膚具有吸收外界物質的能力,也是經皮吸收皮膚局部用葯治療的生理基礎。
三、免疫功能
皮膚既是免疫反應的效應器官,又具有主動參與啟動和調節皮膚相關免疫反應的作用。皮膚中含有多種免疫細胞成分和免疫分子成分,表皮中的朗格漢斯細胞是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能對侵入的外源性物質產生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反應。
真皮層的生理功能
皮膚的免疫反應主要發生於真皮,真皮淺層內的肥大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相互作用,並通過其合成的細胞因子互相調節,對免疫細胞的活化、遊走、增殖分化,免疫應答的誘導,炎症損傷以及創傷修復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當細菌入侵時也可在此引起炎症反應和超敏反應。
(3)角質層主要吸收什麼光擴展閱讀:
判斷表皮層是否損傷的方法:
1.皮膚表面是否有紅血絲
皮膚表面如果出現了紅血絲,尤其是兩側的臉頰,很容易出現大片的發紅、毛細血管明顯問題,那麼就說明你的皮膚角質層實在是過薄了。如果角質層過薄,毛細血管往往會位於皮膚的過淺層上,加之血管壁的不正常擴張,就容易出現紅血絲。
2.肌膚是否脆弱敏感
如果角質層過薄,皮膚的耐受性和抵抗外界環境的刺激性的免疫能力也會隨之下降,肌膚就會變得更加脆弱敏感,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過敏敏感反應,很多人一到換季時節就出現皮膚瘙癢、刺痛和發紅問題,一般來說就是你的皮膚角質層太薄了導致的。
3.皮膚是否脫水蛻皮
角質層太薄,很容易讓我們皮膚表面的水分過多流失蒸發,如果肌膚長期處於一個乾燥缺水的狀態,很容易令肌膚的細胞失活,從而出現脫水蛻皮的問題和煩惱。
4.膚色是否暗沉發黃
如果你的皮膚表面角質層過厚,也經常會出現膚色的暗沉發黃情況,這是由於角質層過厚,很多水分和營養物質不能作用到皮膚上,造成皮膚的不健康現象。
5.皮膚是否毛孔粗大、沒有光澤
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油性皮膚中,本身油性皮膚就很容易出現毛孔粗大、皮膚油膩的問題,再加上角質層較厚,就更會出現愈加嚴重的毛孔粗大問題,同時往往伴隨著皮膚沒有光澤的情況產生。
『肆』 角質層細胞主要以吸收什麼物質為主
角質層的細胞內含有角蛋白。它有助減少水份蒸發,甚至能吸收水分,使皮膚保持濕潤。由於角蛋白的吸水效果,不少動物(包括人類在內)的皮膚在浸泡於水中一段時間後會出現起皺的現象。
『伍』 皮膚的角質層,對於皮膚有哪些保護作用
角質層,是由多層扁平的角質細胞組成,是在皮膚的第一層表皮。角質層就像是“一道城牆”,它是隔絕我們身體與外界環境的一道天然屏障,對人體有著極其重要的保護作用。
我們人體中的角質層主要作用就是保護我們的皮下組織,防止皮下組織遭受感染而脫水,以及抵抗化學和外力所帶來的壓力。
而角質層較薄的人皮膚比正常厚度的人要更加敏感,容易過敏,同時伴隨著抵抗力比較差的現象,很多角質層薄的人群臉上紅血絲比較明顯,其實就是皮膚容易泛紅。對於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曬,不管是物理防曬還是化學防曬,都要保護自己的皮膚不要經常受到紫外線的強烈照射,較薄的角質層是根本無法抵擋強烈的紫外線。在使用護膚產品時,選擇避免帶有刺激性的產品,以此來減小皮膚的敏感度。
『陸』 角質是什麼意思
角質是肌膚表皮最外層的部分,主要由10至20層扁平、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細胞組成。時間長了容易堆積,形成各種皮膚問題,所以要記得定期給肌膚去角質。
角質層是我們人體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對電的預防。角質層是電的不良導體,它對低電壓電流有一定的阻抗能力。電阻值受皮膚,汗腺分泌和排泄活動,精神狀態及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特別和角質層的含水量及其表面濕度有關,電阻值的高低和水分的多少成反比,即乾燥時對皮膚的電阻值比潮濕時大,導電性低。
2、對光的吸收能力。紫外線的大部分都被表皮吸收,以保護機體的器官和組織免受陽光的損傷。人為地去掉角質層,必然將皮膚組織毫無遮蔽地暴露在陽光下面。
3、對身體肌膚的保護。 角質層在肌膚的最表層,是已死的細胞層。這是一層非常薄的角質層薄膜,大約0.02毫米厚,但起著保護身體的重要作用。我們徒手觸摸洗滌劑,洗滌劑並不能滲入我們的肌膚。這是因為角質層發揮了其屏障功能。此外,還讓身體內部的水分不至於向外蒸發掉。
(6)角質層主要吸收什麼光擴展閱讀:
正常健康的肌膚不需要特別進行去角質的工作,但當角質代謝較慢,甚至是肌膚生病的時候,除了讓肌膚看起來膚色不均、暗沉、保水度不佳,就連保養品也不易吸收,就需要藉助一些方法來去除早該剝落的老廢角質。
反之,過度去除角質也會造成肌膚傷害。
過度去除角質的肌膚會比較干,發紅、發癢的情況也較為明顯。
另外,很多人害怕愈去角質皮膚就會愈薄,事實上角質只是表皮層的第一層,不至於因為長期去角質導致皮膚變薄,除非你真的去過頭了,才有可能讓皮膚變薄。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臉部膚質。
如果膚質屬於乾性或敏感性,不特別去角質都沒有關系,如果想做的話,記住選擇溫和的去角質產品,大約1~2周進行一次即可。
若擔心去角質產品引起過敏反應,可以先詢問專業的皮膚科醫師,或是先用在手肘內側,無過敏反應時再用於臉上
『柒』 角質層有什麼作用,透明層有什麼作用,顆粒層有什麼作
角質層:作用是抵禦外界刺激,防止體外水分和有害物質入侵。角質層表面還有一層皮脂膜,起到防止水份流失、防禦細菌入侵的作用。
透明層:只有手掌、足底等部位皮膚才有此層。防止體內、體外的水、電解質透過,起到保護作用。顆粒層:細胞內含有大量嗜鹼性透明角質顆粒,起到折射光線,減少紫外線傷害的作用。
『捌』 咱們的皮膚都有哪些功能啊有木有人知道啊告訴我一下吧,謝謝!
角質形成細胞是表皮內數量最多的細胞,本身即具有合成和分泌白介素、干擾素等細胞因子
的作用,同時還可通過表達 MHC-Ⅱ類抗原、吞噬並粗加工抗原物質等方式參與外來抗原的
呈遞。
皮膚內的淋巴細胞(lymphocyte)主要為 CD4+T 細胞和 CD8+T 細胞,二者之比約為 0.98;
其中表皮內淋巴細胞占皮膚淋巴細胞總數的 2%,以 CD8+T 淋巴細胞為主。T 淋巴細胞具
有親表皮特性,且能夠在血液循環和皮膚之間進行再循環,傳遞各種信息,介導免疫反應。
Langerhans 細胞是表皮中重要的抗原遞呈細胞,此外還可調控 T 淋巴細胞的增殖和遷移並參
與免疫調節、免疫監視、免疫耐受、皮膚移植物排斥反應和接觸性變態反應等。
2.皮膚免疫系統的分子成分
(1)細胞因子:表皮內多種細胞均可在適宜刺激下(如抗原、紫外線、細菌產物以及物理
創傷等)合成和分泌細胞因子,後者不僅在細胞分化、增殖、活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
還參與免疫自穩機制和病理生理過程。細胞因子不僅可在局部發揮作用,而且可通過激素樣
方式作用於全身。
(2)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是介導細胞與細胞間或細胞與基質間相互接觸或結合
的一類分子,而這種接觸或結合是完成許多生物學過程的先決條件。粘附分子大多為糖蛋白,
少數為糖脂,按其結構特點可分為四類: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選擇素家族(selectin family)和鈣粘素家族(cadherin family)。
在某些病理狀態下,粘附分子表達增加,可使血清中可溶性粘附分子(如可溶性E-選擇素、
P-選擇素、VCAM-1 和 ICAM-1 等)水平顯著升高,可作為監測某些疾病的指標。
(3)其他分子:皮膚表面存在分泌型 IgA,後者在皮膚局部免疫中通過阻礙粘附、溶解、
調理吞噬、中和等方式參與抗感染和抗過敏;補體可通過溶解細胞、免疫吸附、殺菌和過敏
毒素及促進介質釋放等參與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反應;皮膚神經末稍受外界刺激後可釋放
感覺神經肽如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P 物質(SP)、神經激酶 A 等,對中性粒細胞、巨
噬細胞等具有趨化作用,導致損傷局部產生風團和紅斑反應。
總之,皮膚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皮膚免疫反應的啟動階段(致敏期)及效應階
段(激發期)均需要多種細胞和細胞因子的參與。皮膚的各種免疫分子和免疫細胞共同形成
一個復雜的網路系統,並與體內其他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共同維持著皮膚微環境和機體內環
境的穩定。糖原分解。真皮中的粘多糖含量豐富,主要包括透明質酸、硫酸軟骨素等,多與蛋白質形成
蛋白多糖(或稱粘蛋白),後者與膠原纖維結合形成網狀結構,對真皮及皮下組織起支持、
固定作用;粘多糖的合成及降解主要通過酶促反應完成,但某些非酶類物質(如氫醌、核黃
素、抗壞血酸等)也可降解透明質酸;此外內分泌因素亦可影響粘多糖的代謝,如甲狀腺功
能亢進可使局部皮膚的透明質酸和硫酸軟骨素含量增加,形成脛前粘液性水腫。
2.蛋白質代謝 皮膚蛋白質包括纖維性和非纖維性蛋白質,前者包括角蛋白、膠原蛋白和
彈性蛋白(elastin)等,後者包括細胞內的核蛋白以及調節細胞代謝的各種酶類。角蛋白是
中間絲家族成員,是角質形成細胞和毛發上皮細胞的代謝產物及主要成分,至少有 30 種(包
括 20 種上皮角蛋白和 10 種毛發角蛋白);膠原蛋白有I、Ⅲ、Ⅳ、Ⅶ型,膠原纖維主要成分
為 I 型和Ⅲ型,網狀纖維主要為Ⅲ型,基底膜帶主要為Ⅳ和Ⅶ型;彈性蛋白是真皮內彈力纖
維的主要成分。
3.脂類代謝 皮膚中的脂類包括脂肪和類脂質,人體皮膚的脂類總量(包括皮脂腺、皮脂
及表皮脂質)大約占皮膚總重量的 3.5%~6%,最低為 0.3%,最高可達 10%。脂肪的主要
功能是儲存能量和氧化供能,類脂質是細胞膜結構的主要成分和某些生物活性物質合成的原
料。表皮細胞在分化的各階段,其類脂質的組成有顯著差異,如由基底層到角質層,膽固醇、
脂肪酸、神經醯胺含量逐漸增多,而磷脂則逐漸減少。表皮中最豐富的必需脂肪酸為亞油酸
和花生四烯酸,後者在日光作用下可合成維生素 D,有利於預防佝僂病。血液脂類代謝異常
也可影響皮膚脂類代謝,如高脂血症可使脂質在真皮局限性沉積,形成皮膚黃瘤。真皮和皮
下組織中含有豐富的脂肪,可通過β-氧化途經提供能量。脂肪合成主要在表皮細胞中進行。
4.水和電解質代謝 皮膚是人體重要的貯水庫,兒童皮膚含水量高於成人,成人中女性略
高於男性。皮膚中的水分主要分布於真皮內,後者不僅為皮膚的各種生理功能提供了重要的
內環境,並且對整個機體的水分調節起到一定的作用,當機體脫水時,皮膚可提供其水分的
5%~7%以維持循環血容量的穩定。
皮膚中含有各種電解質,主要貯存於皮下組織中,其中 Na+、cl-在細胞間液中含量較高,K
+、Ca++、Mg++主要分布於細胞內,它們對維持細胞間的晶體滲透壓和細胞內外的酸
鹼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K+還可激活某些酶,Ca++可維持細胞膜的通透性和細胞間的粘
著,Zn++缺乏可引起腸病性肢端皮炎等疾病。
第七節 皮膚的免疫功能
皮膚既是免疫反應的效應器官,又具有主動參與啟動和調節皮膚相關免疫反應的作用。 1986
年 Bos 提出了「皮膚免疫系統」(skin immune system)的概念,1993 年 Nickoloff 提出了「真
皮免疫系統」的概念,進一步補充了 Bos 的觀點。皮膚免疫系統包括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兩
部分。
1.皮膚免疫系統的細胞成分(見表 3-1)。
表 3-1 皮膚主要免疫細胞的分布與功能
細胞種類 分布部位 主要功能
角質形成細胞 表皮 合成分泌細胞因子、參與抗原呈遞
Langerhans 細胞 表皮 抗原呈遞、合成分泌細胞因子、免疫監視等
淋巴細胞 真皮 介導免疫應答
內皮細胞 真皮血管 分泌細胞因子、參與炎症反應、組織修復等
肥大細胞 真皮乳頭血管周圍 Ⅰ型變態反應
巨噬細胞 真皮淺層 創傷修復、防止微生物入侵
成纖維細胞 真皮 參與維持皮膚免疫系統的自穩
真皮樹枝狀細胞 真皮 不詳,可能是表皮 Langerhans 細胞的前身 掌跖最多而背部最少。小汗腺周圍有豐富的節後無髓鞘交感神經纖維,神經介質主要是乙醯
膽鹼,小汗腺腺體的透明細胞在其作用下分泌類似血漿的超濾液,後者經過導管對 Na+重
吸收形成低滲性汗液並排出體外。小汗腺的分泌受到體內外溫度、精神因素和飲食的影響。
外界溫度高於 31℃時全身皮膚均可見出汗,稱為顯性出汗;溫度低於 31℃時無出汗的感覺,
但顯微鏡下可見皮膚表面出現汗珠,稱為不顯性出汗;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等大腦皮質興奮
時,可引起掌跖、前額等部位出汗,稱為精神性出汗;口腔黏膜、舌背等處分布有豐富的神
經末梢和味覺感受器,進食(尤其是辛辣、熱燙食物)可使口周、鼻、面、頸、背等處出汗,
稱為味覺性出汗。正常情況下小汗腺分泌的汗液無色透明,呈酸性(pH 4.5~5.5),大量出
汗時汗液鹼性增強(pH 7.0 左右)。汗液中水分佔 99%,固體成分僅占 1.0%,後者包括無
機離子、乳酸、尿素等。小汗腺的分泌對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非常重要;另外出汗時可帶走
大量的熱量,對於人體適應高溫環境極為重要。
2.頂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頂泌汗腺的分泌在青春期後增強,並受情緒影響,感情沖動時
其分泌和排泄增加。局部或系統應用腎上腺素能類葯物也可使頂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增加,
其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新分泌的頂泌汗腺液是一種粘稠的奶樣無味液體,細菌酵解可使之產
生臭味;有些人的頂泌汗腺可分泌一些有色物質,呈黃、綠、紅或黑色,使局部皮膚或衣服
染色,稱為色汗症。
3.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 皮脂腺是全漿分泌,即整個皮脂腺細胞破裂,胞內物全部排入管
腔,進而分布於皮膚表面,形成皮脂膜。皮脂是多種脂類的混合物,其中主要含有角鯊烯、
蠟脂、甘油三酯及膽固醇脂等。皮脂腺的分泌受各種激素(如雄激素、孕激素、雌激素、腎
上腺皮質激素、垂體激素等)的調節,其中雄激素可加快皮脂腺細胞的分裂,使其體積增大,
皮脂合成增加;雌激素可抑制內源性雄激素產生或直接作用於皮脂腺,減少皮脂分泌。禁食
可使皮脂分泌減少及皮脂成分改變,其中蠟脂和甘油三酯顯著減少。此外表皮損傷也可使損
傷處的皮脂腺停止分泌。
第五節 皮膚的體溫調節功能
皮膚對體溫保持恆定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一方面它作為外周感受器,向體溫調節中樞提供
外界環境溫度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可作為效應器,通過物理性體溫調節的方式保持體溫恆定。
皮膚中的溫度感受器分為熱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呈點狀分布於全身,當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
這些溫度感受器就向下丘腦發送信息,引起血管擴張或收縮,出現寒戰或出汗等反應。
正常成人皮膚體表面積可達 1.5m2,為吸收環境熱量及散熱創造了有利條件。皮膚動脈和靜
脈之間吻合支豐富,其活動受交感神經支配,這種血管結構有利於機體對熱量的支配,冷應
激時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動靜脈吻合關閉,皮膚血流量減少,皮膚散熱減少;熱應激
時動靜脈吻合開啟,皮膚血流量增加,皮膚散熱增加。四肢大動脈也可通過調節淺靜脈和深
靜脈的迴流量進行體溫調節,體溫升高時,血液主要通過淺靜脈迴流使散熱量增加;體溫降
低時,主要通過深靜脈迴流以減少散熱。
體表散熱主要通過熱輻射、空氣對流、熱傳導和汗液蒸發,其中汗液蒸發是環境溫度過高時
主要的散熱方式,每蒸發 1g 水可帶走 2.43kJ 的熱量,熱應激情況下汗液分泌速度可達 3~
4L/h,散熱率為基礎條件下的 10 倍。
第六節 皮膚的代謝功能
1.糖代謝 皮膚中的糖類物質主要為糖原、葡萄糖和粘多糖等。葡萄糖濃度約為血糖的 2
/3,表皮中的含量高於真皮和皮下組織,有氧條件下,表皮中 50%~75%的葡萄糖通過糖
酵解途徑分解提供能量,而缺氧時則有 70%~80%通過無氧酵解途徑分解提供能量;患糖
尿病時,皮膚葡萄糖含量增高,容易發生真菌和細菌感染。人體皮膚糖原含量在胎兒期最高,
至成人期時含量明顯降低;糖原的合成主要由表皮細胞的滑面內質網完成;糖原的降解是一
個復雜的過程,主要受環磷腺苷系統的控制,凡能使細胞內 cAMP 水平增加的因素均能促使脂肪酸,後者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白念珠菌等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4.防止營養物質的丟失 正常皮膚的角質層具有半透膜性質,體內的營養物質、電解質不
會透過角質層丟失;同時角質層及其表面的皮脂膜也可使通過皮膚丟失的水分大大減少。正
常情況下,成人經皮膚丟失的水分每天約為 240~480ml(不顯性出汗),但如果角質層全部
喪失,每天通過皮膚丟失的水分將增加 10 倍以上;如將表皮全部去除,則體內的營養物質、
電解質和水分會大量丟失,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
第二節 皮膚的吸收功能
皮膚具有吸收外界物質的能力,經皮吸收也是皮膚局部葯物治療的理論基礎。皮膚主要通過
三種途徑進行吸收:①角質層(主要途徑);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皮膚的吸收功能可
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1.皮膚的結構和部位 皮膚的吸收能力與角質層的厚薄、完整性及其通透性有關,不同部
位皮膚的角質層厚薄不同,因而吸收能力存在差異,一般而言,陰囊>前額>大腿屈側>上
臂屈側>前臂>掌跖。皮膚損傷導致的角質層破壞可使損傷部位皮膚的吸收功能大大增強,
因此皮膚損傷面積較大時,局部葯物治療時應注意葯物過量吸收所引起的不良反應。
2.角質層的水合程度 皮膚角質層的水合程度越高,皮膚的吸收能力就越強。局部用葯後
用塑料薄膜封包後,吸收系數會增高 100 倍,就是由於封包阻止了局部汗液和水分的蒸發,
角質層水合程度提高的結果,臨床上常用此法提高局部用葯的療效,但也應注意葯物過量吸
收。
3.被吸收物質的理化性質 完整皮膚只能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氣體,水溶性物質不易被吸
收,而脂溶性物質吸收良好(如脂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激素),油脂類物質也吸收良好,主
要吸收途徑為毛囊和皮脂腺,吸收強弱順序為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體石蠟。皮膚不
僅吸收少量陰離子,還可吸收一些陽離子。此外皮膚尚能吸收多種重金屬(如汞、鉛、砷、
銅等)及其鹽類。
物質的分子量與皮膚的吸收率之間無明顯關系,如分子量小的氨氣極易透皮吸收,而某些分
子量大的物質(如汞、葡聚糖分子等)也可透過皮膚吸收。物質濃度與皮膚吸收率成正比,
但某些物質(如石炭酸)高濃度時可引起角蛋白凝固,反而使皮膚通透性降低,導致吸收不
良。劑型對物質吸收亦有明顯影響,如粉劑和水溶液中的葯物很難吸收,霜劑可被少量吸收,
軟膏和硬膏可促進吸收,加入有機溶媒可顯著提高脂溶性和水溶性葯物的吸收。
4.外界環境因素 環境溫度升高可使皮膚血管擴張、血流速度增加,加快已透入組織內的
物質彌散,從而使皮膚吸收能力提高。環境濕度也可影響皮膚對水分的吸收,當環境濕度增
大時,角質層水合程度增加,使皮膚對水分的吸收增強,反之則減弱。
第三節 皮膚的感覺功能
皮膚的感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一感覺,皮膚內感覺神經末梢和特殊感受器感受體內外
單一性刺激,轉換成一定的動作電位並沿相應的神經纖維傳入中樞,產生不同性質的感覺,
如觸覺、痛覺、壓覺、冷覺和溫覺;另一類是復合感覺,皮膚中不同類型的感覺神經末梢或
感受器共同感受的刺激傳入中樞後,由大腦綜合分析形成的感覺,如濕、糙、硬、軟、光滑
等;此外皮膚還有形體覺、兩點辨別覺和定位覺等。
癢覺又稱瘙癢,是一種引起搔抓慾望的不愉快的感覺,屬於皮膚黏膜的一種特有感覺,其產
生機制尚不清楚,組織學至今未發現特殊的癢覺感受器。一般認為癢覺與痛覺關系密切,很
可能是由同一神經傳導;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對癢覺也有一定的影響,如精神安定或轉
移注意力可使癢覺減輕,而焦慮、煩躁或過度關注時癢覺可加劇。
第四節 皮膚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皮膚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主要通過皮脂腺和汗腺完成。
1.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小汗腺幾乎遍布全身,總數 160 萬~400 萬個,分布與部位有關,皮膚覆蓋體表,是機體內、外環境的分界,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除具有屏障、吸收、
感覺、分泌和排泄、體溫調節、物質代謝等功能外,同時還是一個重要的免疫器官,有多種
免疫相關細胞分泌多種免疫分子,參與機體的各種免疫反應並發揮免疫監視作用。
第一節 皮膚的屏障功能
皮膚的屏障功能具有雙向性,一方面保護體內各種器官和組織免受外界有害因素的損傷,另
一方面防止體內水分、電解質及營養物質的丟失。
1.物理性損傷的防護 皮膚對機械性損傷(如摩擦、擠壓、牽拉以及沖撞等)有較好的防
護作用。表皮角質層緻密而柔韌,在防護中起重要作用,經常受摩擦和壓迫部位(如掌跖)
的角質層可增厚,甚至形成胼胝,後者顯著增強皮膚對機械性損傷的耐受力。真皮內的膠原
纖維、彈力纖維和網狀纖維交織成網狀,使皮膚具有一定的彈性和伸展性。皮下脂肪層對外
力具有緩沖作用,使皮膚具有一定的抗擠壓、牽拉及沖撞的能力。
皮膚對電損傷的隔絕作用主要由角質層完成,出汗或其他原因使角質層含水量增多時,皮膚
電阻減小,導電性增加,易發生電擊傷。皮膚對光線的防護主要通過吸收作用實現,皮膚各
層對光線的吸收有選擇性,如角質層主要吸收短波紫外線(波長 180~280nm),而棘層和
基底層主要吸收長波紫外線(波長 320~400nm);黑素細胞生成的黑素顆粒有吸收紫外線
的作用,因此黑素細胞對防止紫外線損傷具有重要作用,黑素細胞在紫外線照射後可產生更
多的黑素顆粒並輸送到角質形成細胞中,使皮膚對紫外線的屏障作用顯著增強。
2.化學性刺激的防護 皮膚角質層是防護化學性刺激的最主要結構。角質層細胞具有完整
的脂質膜、豐富的胞質角蛋白及細胞間的酸性糖胺聚糖,有抗弱酸弱鹼作用。正常皮膚表面
一般偏酸性(pH 為 5.5~7.0),對鹼性物質可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稱之為鹼中和作用。另
外皮膚對 pH 為 4.2~6.0 的酸性物質也具有一定的緩沖作用,稱之為酸中和作用。
3.微生物的防禦作用 皮膚直接與外界環境接觸,經常會接觸各種病原微生物,因此皮膚
對微生物的防禦作用顯得極為重要。緻密的角質層和角質形成細胞間通過橋粒結構相互鑲嵌
排列,能機械地防止一些微生物的侵入。角質層含水量較少以及皮膚表面弱酸性環境不利於
某些微生物生長繁殖。角質層生理性脫落,也可清除一些寄居於體表的微生物。一些正常皮
膚表面寄居菌(如痤瘡桿菌和馬拉色菌等)能產生脂酶,可將皮脂中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離 ……見第七版《皮膚病性病學》。
『玖』 角質層的作用
角質層位於皮膚的最外層,是人體天然的屏障,除了具有免疫的作用外,對保持皮膚的水分,保持皮膚的濕潤不幹燥方面也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角質層是由我們人體肌肉外的沒有細胞核的十五到二十層死皮細胞組成。
角質層的作用很大,主要是對肌膚的,角質層會使肌膚變得水潤有光澤,還會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益物質,並對肌膚起到了保護作用,,但是如果角質層過薄,就會影響皮膚質量,還會脫皮,皮膚失去水分,變得暗淡無光。
角質層對微生物有良好的屏障作用,一般直徑為200納米的細菌,以及直徑為其1/2的病毒,在正常情況下,都不能進入皮膚內,其次皮膚表面的弱酸性,不適宜寄生菌的繁殖。
此外,皮表脂膜中的游離脂肪酸對寄生菌的生長有抑製作用,如長鏈油飽和脂酸以及油酸對化膿性鏈球菌有抑菌作用,皮膚乾燥和脫屑也不適於細菌的繁殖。
角質層在皮膚的最表層,是已死的細胞層。這是一層非常薄的角質層薄膜,大約0.02毫米厚,但起著保護身體的重要作用。我們徒手觸摸洗滌劑,洗滌劑並不能滲入我們的皮膚。這是因為角質層發揮了其屏障功能。此外,還讓身體內部的水分不至於向外蒸發掉。
(9)角質層主要吸收什麼光擴展閱讀:
角質層的保養:
角質層絕對不只是死去的細胞,它還具有很多功能。此外,由於角質層、基底層及真皮層之間彼此相互影響,一旦角質層狀態不佳,新增生的細胞也會處於不正常狀態。
為了讓角質層保持最佳狀態,應該讓角質層隨時保持滋潤、充滿水分的狀態。而角質層裡面,角質細胞中的天然保溫園子、角質細胞與角質細胞之間的「細胞間脂質」會緊緊鎖住水分。
那層緊密包覆住皮膚表面的「皮脂膜」,則可以防止水分流失。每天保養皮膚可以幫助角質層發揮障壁功能,只要依照化妝水、乳液、乳霜等順序上妝保養,便可以維持角質層最理想的狀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角質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面部角質層
『拾』 角化層等同於表皮層嗎角質層,角質層,表皮層三者區別
角化層不等同於表皮層,角質層等同於角化層,主要區別:
1、含義不同:角質層(stratum corneum, Latin for 'horny layer')是表皮最外層的部分,主要由 10 至20 層扁平、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細胞組成。表皮層位於皮膚最外層,平均厚度約為0.1mm,包括角質層等多種層。
2、形成不同:表皮層的各層是由處於角化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細胞形成。角質層是當死亡細胞脫落時,底下位於基底層的細胞會被推上來,形成新的角質層。
(10)角質層主要吸收什麼光擴展閱讀:
角質層的保護作用:
角質層是我們人體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對電的預防。角質層是電的不良導體,對低電壓電流有一定的阻抗能力。電阻值受皮膚,汗腺分泌和排泄活動,精神狀態及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特別和角質層的含水量及其表面濕度有關,電阻值的高低和水分的多少成反比,即乾燥時對皮膚的電阻值比潮濕時大,導電性低。
因此,若人為地去掉角質層,便會使角質層下面的組織成為電的導體,直接受電擊傷
2、對光的吸收能力。紫外線的大部分都被表皮吸收,以保護機體的器官和組織免受陽光的損傷。人為地去掉角質層,必然將皮膚組織毫無遮蔽地暴露在陽光下面
3、對機械損傷的防護。據測試,要將人體的角質層撕開2毫米寬,需0.04牛頓力。若將角質層脫水後,只需用0.01牛頓的力
4、對化學性損傷的防護。角質層中角質細胞的胞漿,胞膜及其細胞間隙物都對化學物質有屏障作用。而且正常皮膚表面呈弱酸性,其PH為5.5-7.0,因而,皮膚有一定的中和酸鹼的能力
5、對生物損傷的防護。角質層對微生物有良好的屏障作用,一般直徑為200納米的細菌,以及直徑約為其1|2的病毒,在正常情況下,都不能進入皮膚內,其次,皮膚表面的弱酸性,不適宜寄生菌的繁殖。
此外,皮表脂膜中的游離脂肪酸對寄生菌的生長有抑製作用,如長鏈油飽和脂肪酸以及油酸對化膿性鏈球菌有抑菌作用。皮膚乾燥和脫屑也不適於細菌的繁殖
6、對身體肌膚的保護。 角質層在肌膚的最表層,是已死的細胞層。這是一層非常薄的角質層薄膜,大約0.02毫米厚,但起著保護身體的重要作用。徒手觸摸洗滌劑,洗滌劑並不能滲入肌膚。這是因為角質層發揮了其屏障功能。此外,還讓身體內部的水分不至於向外蒸發掉。
7、防止體內營養物質的喪失。一般營養物質,電解質都不能透過皮膚角質層而喪失,角質層的這種半通透膜的特性有著很好的屏障作用。成人通過皮膚表面而丟失的水分每天約為240-480毫升(即不顯性出汗),但若將角質層去掉,水分的丟失將增加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