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面部大面積的陳舊性燒傷瘢痕如何治療
面部大面積的陳舊疤痕長期以來一直是臨床疤痕治療的難題。
大面積面部陳舊性的疤痕多半是由於燒燙傷導致的,2-3度的燒燙傷都會在面部導致疤痕的產生。一旦形成這樣的疤痕對患者的打擊極大,尤其是心靈上的創傷,其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
雖然治療比較困難,但就現代醫學來說,進行大幅度的改善是完全有可能的。其治療方法如下:
陳舊性的疤痕已經穩定,在這個級階段可以實施手術整形。在疤痕增生期整形手術是不能進行的,以免手術後疤痕增生更加嚴重,影響手術整形的效果或是植皮的效果,如皮片疤痕增生、皺縮、色素沉著等。
面部大面積的疤痕,由於疤痕的增生多存在粘連攣縮甚至面部畸形。所以大面積的面部疤痕的治療首先是要進行手術整形,解決五官畸形,這一階段的治療往往要分多次治療,一次不能解決問題,不然就會導致新的畸形或手術的效果不好。
在畸形問題矯正後下一步則是要解決疤痕所導致的外觀影響問題,對於顏色恢復接近正常皺褶不是很明顯的扁平疤痕,無需作過多的處理,可採用激光或疤痕治療儀作精雕細琢。對於大范圍增生疤痕可採用大面積換膚植全厚皮治療,當然如果有條件的患者,採用皮瓣或游離皮瓣效果更為理想。
對於完善了矯形、表面疤痕處理治療的患者,還存在凹陷等問題可進行後期的脂肪填充,這樣修復後的外觀更加自然。
對於散在的塊狀疤痕也可以採用非手術治療將疤痕做平,對於存在顏色問題可採用非手術進行褪色治療或激光治療,色素脫失的疤痕也可進行色素細胞種植或手術治療。
Ⅱ 什麼是瘢痕攣縮
攣縮瘢痕是以所引起的功能障礙特徵而命名的瘢痕。主要由於皮膚缺損面積較大的開放性創面,經肉芽形成、創緣的向心性收縮、上皮再生覆蓋等步驟而形成的瘢痕;也可由於不恰當的手術切口或某些部位皮膚特定走向的裂傷直接縫合後形成的瘢痕發展而成。由攣縮瘢痕所引起的功能障礙和形態改變,稱為瘢痕攣縮畸形,簡稱瘢痕攣縮。 有皮膚缺損的攣縮瘢痕的生成,始於創緣的向心性移縮,其過程據某些研究認為主要為從創緣基底的成纖維細胞(或幹細胞)分化而成的成肌細胞所起的作用.成肌細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纖維細胞,胞質中不僅含有豐富的內質網,能產生膠原,並有甚多成柬的微絲;具有平滑肌細胞的特徵和同樣的收縮性能。肉芽組織的組成成分中,成肌纖維細胞至少佔30%。在創面癒合過程中,成肌細胞與成纖維細胞聯結而成的合胞體,使創緣皮膚與創面基底的組織相連接,其收縮使創緣帶動四周正常皮膚星向心性收縮,因而創面日益縮小。創面癒合後,並有大量膠原纖維沉積的瘢痕組織的繼續收縮,遂形成攣縮瘢痕。不恰當的手術切口或某些部位皮膚特定走向的裂傷直接縫合後攣縮瘢痕的生成,則完全由於創口瘢痕組織膠原纖維的沉積和收縮所致。 在攣縮瘢痕形成的過程中,隨著創面創緣的向心性收縮,或直線縫合創口的短縮,創面四周或創口兩端的外圍皮膚也被牽拉帶動而向創面或創口的中心移動。在皮面寬闊的軀幹部位,代償能力強,形成攣縮痕痕後,如不超出代償能力的限度,可能經過逐漸的調整適應,雖引起一定程度的癜痕攣縮畸形,但常不致出現嚴重的功能障礙.而在器官聚集的面部和皮面較軀干狹窄的四肢、頸部等部位,則代償能力有限。無論有皮膚缺損的創面,還是沒有皮膚缺損例如在面部與眼瞼緣、口唇緣相垂直,或在四肢關節屈側、伸側與關節面相垂直,或在頸前縱向的不恰當手術切口和皮膚組織的深度裂傷等的直接縫合創口,都將導致程度不等的瘢痕攣縮畸形及其伴隨的功能障礙。特別是在四肢,如未能及時治療,久之,還可引起深部組織如肌腱、神經、血管等的短縮或移位,骨關節的變形脫位等一系列繼發改變。如攣縮瘢痕發生在兒童期,治療延誤,還可造成發育障礙。這些都進一步加重形態和功能損毀的程度,增加治療的復雜性,並影響手術的最終效果。 攣縮瘢痕的預防勝於治療。凡有較大面積皮膚缺損的創面,都應及時行皮膚移植術修復,以阻止創緣的向心性收縮,促進創面的癒合,減少瘢痕組織的形成。遵循整形外科手術的基本原則,選擇適當的手術切口,以z成形術即時改變創口的直線垂直方向縫合.此外,嚴格的無菌無創技術操作,防止感染,減少組織損傷,也都是預防發生瘢痕攣縮或減輕攣縮程度所不可忽視的措施。
Ⅲ 臉上有疤痕凹凸不平,很明顯,怎麼做才能改
疤痕的學稱是瘢痕。是各種創傷後所引起的正常皮膚組織的外觀形態和組織病理學改變的統稱,它是人體創傷修復過程中必然的產物。創傷修復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皮膚的表淺傷口,僅僅影響表皮,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細胞起始,通過簡單的上皮形成而癒合。修復後均能達到結構完整性和皮膚功能的完全恢復。另一種是深達真皮和皮下組織的損傷,通過瘢痕來修復。瘢痕有4種類型。
1.表淺性瘢痕
皮膚受輕度擦傷,或由於淺Ⅱ度灼傷,或皮膚受表淺的感染後所形成的,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淺層。臨床表現為外表稍異於正常皮膚,表面粗糙或有色素變化,局部平坦、柔軟,一般無功能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瘢痕將逐漸不明顯,因此不需要特殊處理。
2.增生性瘢痕
凡損傷累及真皮深層,如深Ⅱ度以上灼傷、切割傷、感染、切取中厚皮片後的供皮區等,均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臨床表現為瘢痕明顯高於周圍正常皮膚,局部增厚變硬。在早期因有毛細血管充血,瘢痕表面呈紅色、潮紅或紫色。在此期,癢和痛為主要症狀,甚至因為搔抓而致表面破潰。於環境溫度增高,情緒激動,或食辛辣刺激食物時症狀加重。增生瘢痕往往延續數月或幾年以後,才漸漸發生退行性變化。充血減少,表面顏色變淺,瘢痕逐漸變軟、平坦,癢痛減輕以致消失,這個增生期的長短因人和病變部位不同而不同。
3.萎縮性瘢痕
發生於大面積Ⅲ度灼傷、長期慢性潰瘍癒合後,以及皮下組織較少部位如頭皮、脛前區等受電擊傷後的患者。一般損傷較重,累及皮膚全層及皮下脂肪組織。臨床表現:瘢痕堅硬、平坦或略高於皮膚表面,與深部組織如肌肉、肌腱、神經等緊密粘連。瘢痕局部血液循環極差,呈淡紅色或白色,表皮極薄,不能耐受外力摩擦和負重,容易破潰而形成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如長期時愈時潰,晚期有發生惡變的可能,病理上多屬鱗狀上皮癌。萎縮性瘢痕具有很大的收縮性,可牽拉鄰近的組織、器官,而造成嚴重的功能障礙。
4.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實質上是皮膚上的一種結締組織瘤,是以具有持續性強大增生力為特點的瘢痕,其發生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
非手術治療
1.壓力療法:適用於瘢痕面積大,不適宜放療和局部葯物治療者。每日停用時間不超過30分鍾。該法對活動性瘢痕疙瘩效果不明顯,但可以減少術後放療和注葯劑量。
2.化學療法:使用長效類固醇制劑,直接注射到瘢痕內,來抑制瘢痕內過量的膠原蛋白,達到退化瘢痕的效果。主要副作用有皮膚萎縮、脫色、毛細血管擴張、壞死、潰瘍和類庫欣綜合症等,大部分是可逆的。其他化學葯物如用細胞毒素、免疫抑制劑等葯物治療均有報道,但嚴重的全身副作用限制了它們的應用。
3.放射療法:切除瘢痕疙瘩後早期(24小時內)採用電子束或X線照射可以降低瘢痕疙瘩術後復發,提高治癒率。
4.激光治療:適用於沒有明顯功能障礙的扁平瘢痕,天花、水痘、痤瘡癒合後遺留的散在大小不等、高低不平的凹陷性瘢痕。
5.其他:如冷凍、蠟療、離子透入、超聲波等對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治療作用,療效報告不一,缺乏大量病例對照和隨訪。
手術治療
1.瘢痕切除後減張精細縫合:是治療瘢痕中常用的一種日臻完善的手術方法,多應用於面積較小的瘢痕。手術中通過充分降低切口的張力,精細操作,減少二次損傷,來減低術後瘢痕增生的程度,臨床效果確定明顯。
2.皮膚磨削術:是對皮膚表皮層和真皮淺層進行磨削以達到改善皮膚表面不規則部分,使其變得光滑平整及顏色近似為目的的一種手術方法。適應於痤瘡、天花、水痘、帶狀皰疹、濕疹、外傷、燒傷或手術後遺留的表淺瘢痕。必要時可與瘢痕手術切除同時進行,效果優於單純磨削術。
3.瘢痕松解局部改形術:對具有張力的較小的條索狀、蹼狀瘢痕可將瘢痕切除,再用其周圍正常的皮膚組織形成皮瓣,交叉換位修復瘢痕部位的皮膚缺損。
4.瘢痕切除游離植皮術:較大的增生性瘢痕可手術切除,再從身體正常部位切取游離皮片移植到瘢痕創面上,修復創面,恢復肌膚功能。但移植的皮膚顏色往往與周圍皮膚相差較大,加之術後容易發生攣縮,牽拉周圍組織器官變形或引發功能障礙是其缺點。
5.瘢痕切除皮瓣移植術:由於皮瓣含有較多的皮下脂肪組織,除了可以用於修復瘢痕切除後的皮膚缺損外,還具有保護深層組織的作用。目前常用的擴張器技術也屬於皮瓣移植,通過在瘢痕周圍正常皮膚下面埋置擴張器,經過幾個月的擴張,可以「長出」多餘的皮膚來修復瘢痕。它不僅摒棄了整形外科長期以來拆東牆補西牆的缺點,而且由於擴張出來的皮膚色澤質地與瘢痕周圍皮膚極為相似而深受患者的歡迎。
總之,瘢痕治療在具體臨床工作中需要結合瘢痕患者的年齡,瘢痕的性質,嚴重程度,所處的部位等因素綜合考慮後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治療方式上多採用手術和非手術相配合,利用既有的,切實可行的技術手段,改善瘢痕外觀,最大程度的緩解患者病痛。
Ⅳ 攣縮疤痕的治療方法
攣縮瘢痕的治療,包括注意選擇手術時機,徹底解除攣縮,妥善修復創面,和進行適當的術後處置等步驟。
手術時間,一般不宜過早,應待瘢痕穩定,已進入成熟階段,基底松動後進行。過早手術,正常解剖層次由於瘢痕粘連,往往不甚清晰,易發生誤傷,且出血也較多。但如在眼瞼或口周等部位,為了保護視力或解決進食困難時,應盡早手術。目前在燒傷的後期修復治療中,對發生於功能部位的瘢痕攣縮,多主張早期施行手術,以免出現繼發畸形,尤其是兒童時期。在等待手術時機期間,如為四肢關節部位的攣縮瘢痕,應指導傷員進行積極的功能活動鍛煉。
徹底解除攣縮,是手術治療的關鍵步驟。四肢部位宜在充氣止血帶下進行,可以減少出血,使手術野清晰,加快手術進度。經與攣縮縱軸相垂直的切口起始松解,循瘢痕和正常組織的分層層次逐步進行剝離。在此過程中,由助手扶持,保持攣縮的緊張狀態,以利手術操作.隨見創面不斷擴大,直至攣縮完全解除。其問,在四肢部位,有時還需行肌腱延長、關節囊的切開、關節韌帶的切除等輔助性手術,才能達到充分的松解。松解中可以順勢施加適當外力,但切忌用暴力牽拉,強求關節復位,以免發生神經、血管等軟組織的撕裂傷。確實無法復位者,可據情行術後牽引,或關節成形或融合術。復位後如不穩定,小關節可穿入克氏針作2~3周的短期制動。較大關節,則須手術後用石膏綳帶制動保持。瘢痕應以全部切除為原則,但如面積過大或供皮區受限時,也可在充分松解攣縮的前提下大部切除。位於關節兩側的創緣,如不在側中線時,須切成鋸齒狀。
創面的修復,除個別攣縮瘢痕之呈蹼狀者,偶可單純用Z成形術修復外,大多數情況下均需補充皮膚。一般多可行中厚皮片移植術,如所用皮片面積甚大,而皮源產重不足時,可選用較淺表的萎縮瘢痕為供皮區。如切除瘢痕後的創面缺損較深,同時或後期尚需行有關肌腱、神經或關節等較為復雜的手術者,則需採用皮瓣或皮管修復.這一情況,術前須有充分估計,如計劃採用延遲移轉的皮瓣或皮管手術時,更應在木前根據某些體表標志,經過兩側反復測量觀察對比,准確預計攣縮松解後將出現的創面的大小和形狀,以免發生誤差而臨時措手不及,難於補救。
Ⅳ 額頭有凹陷性傷疤 長8cm左右 警察公務員體檢能過嗎
如果疤痕在面部比較明顯的位置就會影響警察公務員體檢;
人民警察體檢標准對於皮膚瘢痕有明確的規定。
指導意見:
身體裸露部位有明顯癜痕、疤痕、色素癍和身體其它大面積的疤痕攣縮,不能錄用。
具體以醫院檢查結果為准。
Ⅵ 我臉上有一個很小的疤痕,有一點凹進去。怎麼能完全去掉
凹陷性疤痕,目前激光磨削常用的有高能脈沖CO2激光和脈沖鉺激光治療的,另外避免見到陽光。在使用擦皮法後,陽光暴曬後產生皮膚變黑等問題。飲食方面多吃百合、綠豆、銀耳、蓮子、薏仁等都具有使清火,皮膚均勻的作用
Ⅶ 什麼是凹陷性疤痕
凹陷性疤痕:當疤痕組織在體表造成凹陷畸形時,稱之為凹陷疤痕。常見於天花、水痘或痤瘡後遺留的疤痕,也可見於外傷及皮膚感染患者。 針對表淺凹陷性的疤痕可以採用微晶磨削祛疤,是將真空中的天然晶粒高速噴向凹凸不平的皮膚疤痕表面,從而刺激肌膚生長,促進膠原蛋白、彈性纖維的生成。治療面受力均勻、柔和。但治療次數多,還受到機器和人員操作的客觀影響,效果反饋不一。 凹陷性疤痕的治療方法注射移植填充法,方法是注射自體脂肪,注射到凹陷性疤痕處,安全、自然、療效是永久性的,無排異反應及其他副作用,填充後皮膚凹陷的地方得到了改善,使得皮膚更光滑。是目前平復凹陷性疤痕最理想的技術。
Ⅷ 我臉上多年的瘢痕經常充血怎麼辦
瘢痕的非手術治療
1、手術治療原則 除了某些表淺性的瘢痕一般無需給予治療外,其他各類瘢痕組織均因存在不同程度的攣縮畸形和功能障礙而需要治療。顏面部及頸部的瘢痕,除產生畸形和功能障礙外,還可因影響外貌而使患者產生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負擔。手部的瘢痕以造成功能障礙為主。手背部的瘢痕攣縮,時間稍久即可引致掌指關節背屈及拇指內收畸形,造成所謂的「爪形手」,可使手部功能幾乎完全喪失。身體其他部位的瘢痕攣縮,也可影響到各個肢體或關節的正常活動。
伴有功能障礙的各種瘢痕攣縮,都需要進行治療。從目前的技術條件來講,這種治療僅限於應用外科手術切除瘢痕,以及應用各種整復外科方法(包括植皮等)來修復創面和糾正畸形。有些瘢痕雖然沒有產生攣縮症狀,但由於它引起持續的癢、痛症狀,或經常破潰,也應考慮予以切除修復。深部的瘢痕組織有時也可因收縮而牽拉周圍臟器,產生神經性症狀。這種症狀不易診斷,但如果一旦確診,手術治療的效果還是比較滿意的。
對於影響功能活動或形成畸形的較小面積的增生性瘢痕,特別是面部及雙手,應考慮用外科手術切除,予以植皮。但這種切除手術不宜在瘢痕早期充血階段時進行,否則可能引起更多的瘢痕組織增生(特別是在植皮區的邊緣部分)。一般應等待進入退化階段後再進行切除及植皮為妥。
對於萎縮性瘢痕的治療,原則上應盡早進行切除,以解除攣縮狀態,使正常組織復位,然後在創面上進行中厚皮片移植。如面積很大,不適宜與全部切除者,可在攣縮最嚴重的部位進行部分切除及植皮,以促使剩餘繼續收縮而逐漸進入穩定狀態。在經常有潰瘍存在的部位,一般無需等待創面癒合,而應及早進行切除手術。
除使用游離植皮外,在遇到緊貼於骨骼表面的萎縮性瘢痕,或基底血供情況極差的情況下,應考慮應用帶蒂皮瓣移植,以防止再度破潰。帶蒂皮瓣移植包括局部皮瓣轉移、遠位皮管移植、對側肢體交叉皮瓣移植等。
嚴重創傷伴有皮下組織、肌肉或骨骼等深部組織缺損時,待傷口癒合後,長形成低於正常皮膚表面的凹陷性瘢痕。凹陷較輕時僅在體表造成溝狀或碟狀組織低陷,妨礙美觀;嚴重者可與肌腱、肌肉或骨骼組織,或與神經乾等組織直接粘連,有時引起嚴重的功能障礙,或破潰後經久不愈,或產生疼痛等症狀。
2、 手術治療前的幾個注意點 瘢痕的治療,特別是對嚴重燒傷後遺留的廣泛性瘢痕,在考慮採取手術治療之前,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一般增生性瘢痕不宜過早地進行手術治療,如上所述。但在全面部有攣縮瘢痕時,往往存在嚴重的瞼外翻或小口畸形。在這種情況下,為防止角膜過久暴露而造成嚴重後果,或利於進食,應及早進行局部的瞼外翻糾正術或小口開大術。面部其餘部位的瘢痕,則等待增生期消退後在進行手術治療。此外,對於手部的瘢痕攣縮,筆者主張較早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可以選擇在創口癒合2—3個月,局部已無殘余感染存在,而患者全身情況又許可時進行。這樣就防止了手部產生關節、肌腱的嚴重繼發性畸形。
(2)在創口癒合瘢痕形成早期,往往就開始發生攣縮。這時可以考慮在攣縮最明顯的部位切開;或僅切除部分瘢痕。並予以植皮,以減輕攣縮。以後在按情況治療其餘部位。有時經上述處理後,瘢痕的剩餘部分可能逐漸變成一種穩定狀態,以後亦可不作進一步治療。
(3)手術前,可以給予適當的物理治療和體育治療,如超聲波、蠟療等,以使瘢痕軟化。應用理療和體療後,往往可以縮小瘢痕切除的范圍。其他如加壓包紮、中葯治療等亦可選用。
(4)切除瘢痕的范圍應限於影響功能最嚴重的部位,對廣泛性瘢痕攣縮及皮源不足的患者尤應注意此點。若切除過多的瘢痕區,或試圖切除所有的瘢痕區域,則常會發生供皮區不夠等問題。
3、 手術治療方法 外科手術治療瘢痕,需要依照瘢痕的特點而選用不同的方法。
(1)表淺性瘢痕的治療 大部分表淺性瘢痕無需治療,如上所述。但如果發生在面部而有礙外貌完整時,可以慎重考慮手術切除。如面積較小,可以在一次手術中切除和直接縫合;面積較大者,可以應用分期切除和直接縫合。不論一次或多次切除,都應注意將切口及縫合線設計在順皮紋方向上;如遇與皮紋呈直角交錯時,應設計「Z」形切口以整復之,否則就會影響最後效果,甚至導致另一種畸形。大面積表淺性瘢痕的處理較為困難,切除後予以游離植皮的結果在色澤上很難令人滿意,有時還可能因植皮片的收縮而發生不良後果。
(2)凹陷性瘢痕的治療 當瘢痕組織在體表面造成凹陷畸形時,常有皮下組織、肌肉或骨骼組織的缺損。簡單的凹陷性瘢痕僅是線狀瘢痕及其局部區域的低陷;廣泛的凹陷則波及范圍較廣,深度亦更深。要糾正這種畸形,不但要處理皮膚上的瘢痕,而且還要按照凹陷程度輕重採用不同方法來充填缺損,以恢復正常外形。
處理簡單的線條狀凹陷性瘢痕時,可先切除瘢痕表面的一層極薄的上皮組織,而將深部瘢痕組織留下;再在兩側皮下各作一橫行切口,潛行分離兩側皮下組織,拉攏創緣,縫合於深層瘢痕組織的上方。一般凹陷不深的瘢痕應用本法後就可以得到整復。如果凹陷較深,此法就難以奏效。可在切口附近皮下組織中設計1—2塊帶蒂脂肪組織瓣,旋轉後充填於縫合線的下方。但應注意切勿因此而造成近鄰的另一凹陷畸形。
在處理廣泛的凹陷性瘢痕時,除了切除瘢痕組織外,還需要在凹陷處移植或填入某種組織,以達到改善外形的目的。除了考慮充填的移植組織外,還應注意瘢痕切除後皮膚覆蓋的組織張力問題。在移植組織上方,如果覆蓋的皮膚血供不佳,則移植手術就有失敗的可能。這時局部轉移皮瓣是一個較好方法,但應注意避免造成另一畸形。僅在鄰近皮膚組織來源十分缺少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遠處皮瓣或皮管的移植。充填的組織可依據需要而定,如真皮、筋膜、脂肪、軟骨或骨骼等均可選用。有時也可應用真皮帶脂肪或筋膜帶脂肪等復合組織進行移植。對大片的凹陷畸形,可以設計皮管進行帶蒂的脂肪組織移植以充填皮下缺損,這種結果常較大塊的游離脂肪移植為佳。一般由於骨骼缺損而造成的低陷,可以應用軟骨或骨骼移植。非生物性的物質如羥基磷灰石、硅橡膠等均可運用。
(3)線狀瘢痕的治療 線狀瘢痕常出現於創傷或外科手術切口縫合後。臨床上常見到一些縫合後的切口瘢痕,不僅中間有一條寬闊的增生性瘢痕,而且兩側還各有一排顯著而突出的點狀瘢痕。這種瘢痕有時僅遺留外形缺陷,但有時也由於直線瘢痕而引起攣縮。在瘢痕增生期還有癢、痛難耐的症狀。處理方法是將線狀瘢痕切除,然後應用「Z」形手術原則形成一個或幾個三角形,這樣解除了攣縮,而且也防止了創口癒合後產生新的攣縮瘢痕。如瘢痕兩側伴有突出的點狀瘢痕,可以多個W成行術修復。
(4)蹼狀瘢痕攣縮的治療 在關節屈面的索條狀瘢痕攣縮,如經過較長時間,則攣縮瘢痕兩側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可以逐漸伸長,成為蹼狀瘢痕攣縮。此種瘢痕有大有小,大的蹼狀瘢痕常見於頸前側、腋窩、肘窩、摑窩、踝關節前部以及其他部位;小的蹼狀瘢痕可出現在內外眥角、鼻唇溝、口角、手指掌面、指蹼等部位。
有的蹼狀瘢痕也呈環狀出現,在體表孔道開口處,如口角、尿道口、陰道外口、氣管內、外鼻孔、人工肛門外口等處,其主要症狀是造成口徑狹窄,影響正常功能。
蹼狀瘢痕一般均可應用「Z」形手術原則來解除攣縮。手術操作簡單而且效果良好。「Z」形切口的設計系充分利用局部已被拉長的皮膚及皮下脂肪組織交錯互換位置,使蹼消失,並同時解除了攣縮。術後創緣縫合線不成直角,從而防止了再度發生攣縮。一般來說,兩個三角形皮瓣互換位置後,即可完全消滅創面;但攣縮較重者,易位後仍有部分創面裸露,這時可取中厚皮片移植或局部皮瓣轉移修復。
各個部位蹼狀瘢痕的處理,可參閱各有關章節。
環狀瘢痕攣縮也可應用「Z」形手術原則來處理,但通常需作一個以上的「Z」形切開。先天性肢體環狀攣縮也是屬於此類攣縮,亦可應用「Z」形手術原則來解除。
(5)大片瘢痕攣縮的治療 治療大面積瘢痕攣縮的原則,是將該部位的瘢痕部分或全部切除,待攣縮解除後,即在創面上進行皮片移植或應用皮瓣轉移修復。一般攣縮較輕、瘢痕不深的情況,均以採用游離植皮為宜。但如攣縮嚴重,瘢痕緊貼深部組織如肌肉、肌腱或骨骼者,側以採用皮瓣為佳。皮瓣可以來自鄰近組織,或採取遠處皮管或直接皮瓣轉移。這些必須在事前作好治療計劃,充分准備,然後按計劃進行手術。
長時間的瘢痕痙攣縮,特別是幼年時期造成的痙攣,可以影響到肢體肌肉、肌腱、血管和神經以及骨骼等組織的發育,造成短縮及畸形。在這種情況下,切除瘢痕後,常不可能全部解除攣縮。此時切忌用暴力復位,以避免損傷這些組織,或因此把血管口徑拉長變細,阻滯血液循環或拉斷神經而造成嚴重後果。這時應將肢體放置在最大功能的位置上進行植皮,待術後輔以持續牽引及物理治療等糾正之。必要時,可行肌腱延長、關節囊切開、關節韌帶切除等輔助手術,一達到充分松解。
(6)深部瘢痕攣縮的治療 創傷深及體內,如刺傷或彈片傷,常可能在深部組織中形成大量瘢痕組織,它不僅與周圍神經、肌肉等發生粘連,而且還由於攣縮的結果,可以牽引周圍組織發生反射性疼痛和肌肉障礙。處理這種瘢痕時,應注意兩點:
1.瘢痕的位置、范圍及深淺常難在術前確切估計,有時須在手術中方可確定。有時瘢痕與重要器官粘連,難作根治手術,故術前須有充分思想准備。
2. 切除後所產生的空腔,應設法利用組織充填消滅之,否則又將形成新的瘢痕攣縮。這類充填組織以採用脂肪組織進行移植較好;游離的脂肪塊或帶蒂的脂肪組織均可達到治療目的,而以後者更佳。
(7)增生性瘢痕 手術治療只用於有功能障礙或形態改變時。手術原則為切除瘢痕,充分松解,矯正畸形,以皮片或皮瓣覆蓋創面。對瘢痕面積大、皮源缺乏的病例,可只切開或部分切除瘢痕,只求徹底松解攣縮,以皮片修復缺損;殘余的增生瘢痕,因張力消失,可逐漸自行軟化。
(8)瘢痕疙瘩 眾所周知,手術切除瘢痕疙瘩極易復發,且復發後常較過去增大。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單純的手術切除治療瘢痕疙瘩無意義,需結合其他方法進行綜合治療,方可取得較好療效。
Hynes介紹將瘢痕疙瘩消除至與周圍皮膚相平,再行刃厚皮片移植。但他指出,被削瘢痕必須成熟並呈蒼白色;否則,術後將重新發生纖維化過程。為防止供皮區形成瘢痕疙瘩Ketchum建議採用刃厚皮片(0.02—0.025cm),且供皮區應選術後可加壓的部位。
不論採取何種手術方法,在瘢痕疙瘩切除後嗣,必須盡量減少組織損傷、血腫、壞死組織、死腔、感染和張力。因為張力增加可刺激成纖維細胞增生。
在筆者對瘢痕疙瘩的治療中,常常採用下述兩種方法:①瘢痕疙瘩病變范圍內部分切除,周緣保留一條殘余瘢痕。因為有跡象表明,殘余的瘢痕不增加復發率,同時大大減少了病變的面積和體積,為進一步的局部葯物治療創造了條件。②對范圍較大的瘢痕疙瘩,採用瘢痕疙瘩表面表皮作為瘢痕疙瘩切除後的皮膚移植物,以避免取皮知造成新的創傷。
Ⅸ 如何抑制瘢痕
瘢痕修復
瘢痕(scar)組織是指肉芽組織經改建成熟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此時組織由大量平行或交錯分布的纖維結締組織束組成。纖維束往往呈均質性紅染即玻璃樣變。纖維細胞很稀少,核細長而深染,組織內血管減少。大體上局部呈收縮狀態,顏色蒼白或灰白半透明,質硬韌並缺乏彈性。瘢痕組織的作用有兩方面: 1、對機體有利的一面:①填補損傷缺口,使組織器官保持完整;②雖沒皮膚抗拉力強,但比肉芽組織抗拉力強,可使受損部位保持堅固性。 2、不利一面:①瘢痕收縮,常使活動受限;②瘢痕性粘連,特別是器官之間或者器官與體腔壁之間發生纖維性粘連,可影響其功能,器官內廣泛損傷導致廣泛玻璃樣變,可發生器官硬化③瘢痕組織增生過度,又稱肥大性瘢痕,也叫瘢痕疙瘩。
瘢痕治療
一)按摩法用手掌根部揉按疤痕,每天三次,每次5-10分鍾。這個方法對於剛脫痂的傷口效果最佳,對於舊傷疤效果比較弱。 (二)薑片摩擦法生薑切片後輕輕擦揉疤痕,可以抑制肉芽組織繼續生長。 (三)維生素E塗抹法維生素E可滲透至皮膚內部而發揮其潤膚作用,同時,維生素E還能保持皮膚彈性。但大家可能對維生素E去疤的功效還不太熟悉。把維生素E膠囊用針戳破,取其內的液體塗抹在疤痕上輕輕揉按5-10分鍾,每天兩次,持之以恆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四)維生素C塗抹法維生素C具有美白功效,把維生素C塗抹在顏色較深的疤痕上來美白疤痕,使之與周圍健康的肌膚色調一致。 (五)薰衣草精油塗抹法薰衣草的美容功效總是很神奇的,薰衣草精油淡化疤痕的作用也被廣泛認同。不過薰衣草精油對於新疤和8年以上的舊疤效果不明顯,對於疤齡一到兩歲的傷疤效果比較好。另外,精油的使用總是要特別小心的,給疤痕上精油的時候可千萬別福澤沒有疤的肌膚了。
皮膚磨削法
適用於天花、水痘及痤瘡後遺留下的凹陷性小瘢痕,其原理是將小盤狀瘢痕四周的正常皮膚磨薄,使之看上去變淺;一般常需進行二到三次手術方可見到明顯效果,每次間隔三至六個月。
瘢痕切除縫縮法
凹陷性疲痕較窄或面積較小,所在部位又不影響面部五官時可採用瘢痕切除縫合或分期切除縫合法,橋式或贅狀疲痕一般也較小可直接切除縫合,由於採用美容縫線,術後僅遺有細小痕跡。對於面積較大或切除瘢痕後皮膚有缺損創面不能直接縫合的情況,還可採用皮瓣轉移、皮膚移植等方法進行修復。
組織擴張器法
對於一些面部或關節處的攣縮性瘢痕,可採用近年新創造的皮膚組織擴張器進行修復。具體作法是:在瘢痕旁正常皮膚處通過小的切口放置適當容積的擴張器,每周由醫生注入一定量的生理鹽水,使擴張器逐漸擴張,通常需要二至三個月的時間,把正常皮膚擴張到能夠覆蓋疲痕皮膚後,即可切除疤痕,並將經擴張的皮膚覆蓋於創面並仔細縫合,可將瘢痕減至最小程度。
皮瓣皮管法、游離植皮法
總之,瘢痕治療的方法很多,也有較好的療效,但有兩點是醫生和患者需要了解的:第一,由於現有的醫療水平無論是何種疲痕一旦形成後,均不能變回正常皮膚:即大疤能做小,小疤不能做沒;第二,疲痕的治療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同的瘢痕,需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一定要與醫生密切配合,通過一段時間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Ⅹ 攣縮性瘢痕怎麼治
手術治療
一般攣縮性疤痕手術要順皮紋作切口,當皮膚有缺損,縫合張力大時應採用「Z」字成形術,修復創面。手術治療攣縮性瘢痕,包括注意選擇手術時機,徹底解除攣縮,妥善修復創面,和進行適當的術後處置等步驟。
手術時間,一般不宜過早,應待瘢痕穩定,已進入成熟階段,基底松動後進行。過早手術,正常解剖層次由於瘢痕粘連,往往不甚清晰,易發生誤傷,且出血也較多。但如在眼瞼或口周等部位,為了保護視力或解決進食困難時,應盡早手術。在燒傷的後期修復治療中,對發生於功能部位的瘢痕攣縮,多主張早期施行手術,以免出現繼發畸形,尤其是兒童時期。在等待手術時機期間,如為四肢關節部位的攣縮瘢痕,應指導傷員進行積極的功能活動鍛煉,並輔以按摩、理療、體療等,以阻止攣縮的進展,促進瘢痕的軟化松動,和防止關節的僵化。
徹底解除攣縮,是手術治療的關鍵步驟。四肢部位宜在充氣止血帶下進行,可以減少出血,使手術野清晰,加快手術進度。經與攣縮縱軸相垂直的切口起始松解,循瘢痕和正常組織的分層層次逐步進行剝離。在此過程中,由助手扶持,保持攣縮的緊張狀態,以利手術操作.隨見創面不斷擴大,直至攣縮完全解除。其問,在四肢部位,有時還需行肌腱延長、關節囊的切開、關節韌帶的切除等輔助性手術,才能達到充分的松解。松解中可以順勢施加適當外力,但切忌用暴力牽拉,強求關節復位,以免發生神經、血管等軟組織的撕裂傷。確實無法復位者,可據情行術後牽引,或關節成形或融合術。復位後如不穩定,小關節可穿入克氏針作2~3周的短期制動。較大關節,則須手術後用石膏綳帶制動保持。瘢痕應以全部切除為原則,但如面積過大或供皮區受限時,也可在充分松解攣縮的前提下大部切除。位於關節兩側的創緣,如不在側中線時,須切成鋸齒狀。
非手術治療
擦皮法
將清涼劑塗於患處,使皮膚麻木,並使其表面固定,然後用一個可旋轉的鑲有細小的工業用鑽石的不銹鋼輪進行打磨。疤痕突出的邊緣可被磨光,底部同樣也可受到打磨,這樣中央部位增多,整修皮膚表面變平。
化學去皮法
輕度或者表面去皮——只是輕輕除去皮膚細胞的最上層——用三氯乙酸或者a-羥基酸處理。對於很嚴重的粉刺,醫生們使用苯酚去皮法,這通常要由整容外科醫生實施全身麻醉。對於一般的疤痕,你可以讓醫生進行三氯乙酸去皮法處理。
新四聯療法
攣縮性疤痕時治療關鍵時松解攣縮。針對攣縮性疤痕可以採用新四聯療法非手術綜合療法治療。通過脈沖波導入葯物、松解疤痕纖維結締組織,組織軟化變平;外用祛疤葯物促進疤痕消退,促進表皮再生;內服抗疤痕中成葯,調理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