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地球的最裡面部分是什麼

地球的最裡面部分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20 16:46:13

㈠ 地球的最裡面是什麼啊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離約為3473千米。據科學觀測分析,地核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個層次。外地核的厚度為1742千米,平均密度約10.5克/厘米,物質呈液態。過渡層的厚度只有515千米,物質處於由液態向固態過渡狀態。內地核厚度1216千米,平均密度增至12.9克/厘米,主要成分是以鐵、鎳為主的重金屬,所以又稱鐵鎳核。
地核的總質量為1.88e21噸,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占整個地球的16.2%。地核的體積比太陽系中的火星還要大。由於地核處於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壓力比地殼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在外地核部分,壓力已達到136萬個大氣壓,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萬個大氣壓了。這樣大的壓力,我們在地球表面是很難想像的。科學家作過一次試驗,在每平方厘米承受1770噸壓力的情況下,最堅硬的金剛石會變得像黃油那樣柔軟。地核內部不僅壓力大,而且溫度也很高,估計可高達2000-5000℃,物質的密度平均在10-16克/厘米之間。在這種高溫、高壓和高密度的情況下,我們平常所說的"固態"或"液態"概念,已經不適用了。因為地核內的物質既具有鋼鐵那樣的"鋼性",又具有像白蠟、瀝青那樣的"柔性"(可塑性)。這種物質不僅比鋼鐵還堅硬十幾倍,而且還能慢慢變形而不會斷裂。
地核內部這些特殊情況,即使在實驗室里也很難模擬,所以人們對它了解得還很少。但有一點科學家是深信不疑的:地球內部是一個極不平靜的世界,地球內部的各種物質始終處於不停息的運動之中。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內部各層次的物質不僅有水平方向的局部流動,而且還有上下之間的對流運動,只不過這種對流的速度很小,每年僅移動1厘米左右。有的科學家還推測,地核內部的物質可能受到太陽和月亮的引力而發生有節奏的震動。

地球內部大洞 是否有被遺忘的世界 [未解之謎]

目前,人們在地球上所打的最深的洞在俄羅斯的科拉半島,其深度達12.262公里。而我們地球母親的地核可要深得多,最少也得有3000公里。至於裡面果真是地核嗎,還是別的什麼東西,至今還是個謎……

極地有進入地下世界的入口嗎?

我們的腳底下到底會有什麼呢?現在可以聽到很多離奇古怪的說法。俄羅斯著名地質學家和地理學家、蘇聯科學院院士弗拉基米爾·奧布魯切夫認為,很早很早以前,一顆很大的隕星掉到地球上,穿透了地殼,於是形成一個空洞,裡面很可能保存著一個被遺忘的史前世界。他甚至寫了一本名為《冥府》的長篇小說,說的是一些勇敢的研究工作者從北極的一個大洞口進到地下世界,在裡面找到了恐龍、原始人和一顆小小的太陽。

這種情況看來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美國海軍上將、到過地球南北極的極地飛行員理查德·伯德(1885~1957)的一番話又似乎證實了這一說法是正確的。伯德說,他親眼在地球的尖頂見過一大片有猛獁和原始人在上面游盪的無冰綠洲。這是實際情況,還是憑空想像,科學家無法弄明白,因為飛行員在那次飛臨南極並見過那個神秘世界不久後便死去。
從太空拍攝下了進入地獄的洞口嗎?

有人不信伯德的說法,認為他看到的是幻景,或是他的幻覺。但美國essa-7衛星1968年11月23日拍發了北極地帶的一張照片,上面能見到一個黑黢黢的大洞。1989年也拍下了幾張地球鄰居金星北極的照片,上面也有這么一個黑洞。

這些照片讓科學家們堅信不疑:說不定奧布魯切夫的說法有他一定的道理。地球不全是由石頭組成,而是像一個裡面空心的大足球。既然裡面有空洞,那為什麼不可以假定裡面住有某種神秘生物呢?

「空心說」的科學論據之一是對地球表面面積和其重量的比較。這么的大的一個球,如果全部是由石頭構成,那它的重量就會比現在這個重量大得多。造成這種結果不外乎有下面兩種情況:它或是空心,或是多孔。順便說說,目前世界上物理學界就很盛行「『多孔』世界」這一說法,空洞實際上隨處可見。比如說,植物的莖中,人的毛發和骨骼中,還有腦髓、磚和分子里,都不乏孔眼。既然整個自然界都是這么一個結構,那為什麼地球里就不能有空洞呢?

總之,當前的物理學家想問題比那些幻想家要實際和利害得多。甚至有一種「鏡宇宙」理論,說的是空間在鏡宇宙中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收縮,使得一個球形面里含有另一個球形面,而且第二個比第一個還大。這就是說,我們的地球裡面很可能藏有第二個地球。

如何才能探測到地下的情況

為了徹底弄清這個問題,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大衛·斯蒂文森甚至還打算把科學儀器送達地心。通過什麼途徑送呢?斯蒂文森的行動計劃並不復雜:找來一顆比在廣島爆炸的那顆原子彈能量還大2-3倍的原子彈,要投得很准,在地殼炸開一個寬約30公分、深達好幾百米的「洞」,然後往裡面澆熔化開的金屬。滾燙的金屬滲入地獄,流向地心,因為它的密度比岩石大。通紅的金屬以每秒5米的流速向前滲透,不幾天便能抵達地核。

這股金屬流的最前方是一個有如網球大小的小小科學探測器。正是由它來告訴人們地下王國的情況:是熱還是冷,壓力多大,地球是由什麼構成,那裡是否有冥河和鬼魂棲身的地方。

現在就只剩下找一個正好是大地構造斷口又居民盡量少些的地方。心地善良的斯蒂文森教授一開始打算把這顆原子彈扔向冰天雪地的冰島,不過後來又改變了主意,他說他喜歡冰島,那裡有他的不少朋友。不過要實行這個計劃,總共得需要100億美元的投入。

㈡ 地球的結構從內到外依次是什麼

由內到外:地核-外核-地幔-地殼。

1、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 km,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厘米10.7克。溫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地核的質量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 5%,體積占整個地球體積的16. 2%。根據地震波的變化情況,發現地核也有外核、內核之別。內、外核的分界面,大約在5155千米處。

2、外核

外核(Outer nuclear)是地球在固體的內核之上並在地幔之下,由液體的鐵和鎳構成,厚度大約2200千米(1367英里)。

3、地幔

地幔(Mantle)介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為4.59/cm3,積約佔地球體積的82.26%, 地幔的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地球物質的總組成。

4、地殼

地殼(qiào),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由岩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地震波的研究判斷,地殼與地幔的界面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

(2)地球的最裡面部分是什麼擴展閱讀

當地殼岩石發生斷裂錯動時,會產生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相當於10萬顆普通的原子彈爆炸。它能使地球像一個巨大的音叉那樣發生振動,產生強大的地震波。

當人們在地表用儀器觀測地震波向地球中心傳播時,發現地震波在大陸底下33千米左右深處,在海洋底下10千米左右深處發生了巨大的突變;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處又發生了巨大的突變。這表明地下有兩個明顯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質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

據此,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內部大致可分為三個組成物質和性質不同的同心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為地殼,最中心部分稱為地核,中間一層稱為地幔。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

㈢ 地球內部是什麼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以下有些關於地球內部的結構是基於理論推測(主要來自地震學),因為人類目前最深只鑽探到12.6公里的地下,而地心與地面距離6371公里。

地球內部由多層結構組成,位於地球中心的是地核,然後向外是地幔,最外層是地殼。

地殼

我們就生活在地殼的上方,它的厚度介於5至70公里之間,佔地球質量的1%。海洋地殼較薄,主要由玄武岩組成。而大陸地殼較厚,主要由花崗岩組成。地殼的主要元素組成如下:氧47%;硅27%;鋁8%;鐵5%;鈣4%;鎂、鉀和鈉2%。

地殼可分為六大板塊,它們漂浮在地幔上方。板塊不斷運動,它們的速度與指甲生長的速度大致相同。當這些板塊相互摩擦時,就會發生地震。當板塊互相碰撞時,就會形成山脈。當一個板塊滑入到另一個板塊之下時,就會形成深溝。

地幔

地殼的下方就是地幔,它的厚度可達2890公里,佔地球體積的83%。地幔主要由富含鎂和鐵的硅酸鹽岩組成。由於地幔溫度高達上千度,足以使岩石熔化形成岩漿。壓力使岩漿上浮,然後冷卻,最終回落。這樣的地幔對流被認為是板塊運動的驅動力。

地核

地球的中心是地核,它由兩部分組成——外地核與內地核。地核佔地球質量的三分之一,佔地球體積的16%。

外地核由液態的鐵和鎳組成,它的厚度約為2200公里,溫度介於3700至5500攝氏度之間。內地核也由鐵和鎳組成,但為固態。內地核的厚度約為1200公里,溫度高達5500攝氏度,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內地核的自轉速度不同於地球的其他部分,由此可能產生了地球的磁場,能使地球抵擋宇宙射線的襲擊。

盡管人類還不完全了解地球內部結構,但可以肯定的是絕無什麼地心文明。


簡單來說,地球內部就是岩石,越往裡越是高溫高壓,甚至是軟流層或者液態。具體來說,地球內部分有很多層,這就是常說的圈層結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莫霍洛維奇和古登堡分別通過研究地震波發現了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由此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最外層是地殼,薄薄的一層岩石,平均厚度是33公里。地幔是介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的部分,其厚度約2850公里,是地球的主要部分。地幔之下就是地核,它是地球內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地核密度大,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又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

科學家們認為,內核在產生地球磁場的地球動力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來自地球動力學的電磁轉矩導致內核相對於地幔和地殼旋轉。2005年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宋曉東等人通過研究穿過地核的地震波,證實內核處於超速旋轉狀態,其旋轉速度要比地球表面構造板塊的運動速度快3萬倍。

是岩石,超過6000公里厚的岩石,大概相當於從法國巴黎到印度新德里之間的距離,不過這可是鄉下直奔地心的呀。在深深的地心處,來自上層的巨大壓力把富含金屬的岩石擠壓成固態鐵。你要是能下到那裡,會發現單個鐵晶體就可長達幾百米。想像一個巨大的煮雞蛋,它的蛋黃只是部分凝固了,流淌的蛋黃便有點兒像地心外層的鐵流。接著想下去,煮雞蛋富於彈性的蛋白就像由較輕的岩石形成的巨大外層,這便是地球的地幔,在很深的地下,地幔的岩石很容易受熱融化,但是巨大的壓力使得岩石還是保持固態,或者至少是像熱橡皮泥那般軟乎乎的。

地球的外形是一個不規則的橢球體。 地球赤道直徑約為12756千米,極直徑約為12712千米,類似一個扁狀的球體。赤道周長大約為80152華里,所以有 『坐地日行八萬里之說』 。

地球內部有三個圈層,就像一個雞蛋一樣,也有三個圈層, 地殼是雞蛋皮,地幔是雞蛋清,地核是雞蛋黃 。但地球的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為內核和外核。

地殼是地球的表層,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

地殼是山川丘陵、江河湖泊、海洋盆地、天坑洞穴等依託之地,同時也是世間萬物賴以生存之所。地殼的厚度極不均勻, 大陸 的地殼平均厚度為 35千米 ,地殼最厚的地方在我國的 青藏高原 ,約 65千米 ; 海洋 的地殼厚度只有 5~10千米 ,地殼最薄的地方是太平洋底部的 馬里亞納海溝 ,它的深度可達 11034千米 。

地殼富集著 90多種元素 ,其含量豐度依次為氧、硅、鋁、鐵、鈣、鈉、鉀、鎂8種元素,它們的質量總和約佔地殼總質量的 98.04% 。其中氧幾乎佔二分之一,硅佔四分之一。硅酸鹽類礦物,如長石、橄欖石、角閃石、雲母等,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地殼上最古老的岩石有42.億年 ,說明地殼的年齡最大可達 42.8億年 。 海洋形成於35億年前 ,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是藍藻,由它形成的疊層石有35億年的 歷史 。

地幔位於地殼與地核之間,厚度約2865千米,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

地幔又分為 上地幔和下地幔 。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衰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形成『 岩漿』 。所以說,在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柔軟的可以流動的岩層,地質學上叫 『軟流層』 ,它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岩漿房,地球上的岩漿都來源於此。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

地核位於地幔下面,它的平均厚度約3400千米。

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內地核二層, 外地核厚度約2220千米,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 ; 內地核是一個直徑為1250千米的球心,物質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

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溫度在 5000 以上 ,壓力超過 132萬個大氣壓 ,密度為 每立方厘米13克 。 用實驗方法推算出地幔與地核交界處的溫度為3500 以上,外核與內核交界處溫度約為6300 ,核心溫度約為6600 。

在地球自轉作用下,呈液態的外地核相對於金屬固態的內地核是流動的,這就形成了 地球的磁場 。地球的磁場是一個球形罩,罩住地球,就像一個鐵布衫,套在地球上, 使地球上的萬物免受太陽粒子,宇宙射線的傷害 。沒有了它,地球上就不會產生生命,更不會有 生命的繁衍生息 。

地球內部分四層,由外到內分別為地殼、地幔、外地核、內地核。

首先,地殼在地球的最外層,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那麼 地殼 就相當於雞蛋殼。地殼的四大組成元素為氧、硅、鋁、鐵。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3千米!但是海洋地殼較薄,而大陸地殼較厚,大陸地殼又可分為上層的硅鋁層和下層的硅鎂層。

其次,則是地幔。,幔可以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 其中上地幔頂部和地殼構成岩石圈,相對較硬。而上地幔下部則是相對比較軟的軟流圈。而下地幔則主要由鐵鎂的硅酸鹽類組成,因而也較硬。地幔一直延伸到地下約2900千米處!

再次則是地球外核,地球外核則是由液態的鐵、鈷、鎳組成。 而液態的外核主要通過地震波的探測而發現。因為地震波中的橫波(S波)不能在液態中傳播。而根據地震記錄圖反推的結果,外核恰好沒有橫波(S波),因此地震學家推測外核是液態的!

最後則是地球的內核,內核由固態的鐵組成。 這個是由丹麥女科學家萊曼女士發現的。

地球平均半徑6400千米,地殼的深度一般在0-33千米,地殼和地球的關系就像蛋殼和雞蛋,地殼只是地球最外圍的薄薄一層,但對於人類來說至今連這個雞蛋殼都沒有突破,目前人類挖掘最深的垂直深度是位於卡達的鋁沙欣油田,深度達到了12289米,超過了蘇聯的科拉超深鑽探12262米。

地殼的物質組成是通過地震波和人工鑽探的方式了解到的,都是一些固態物質主要分為:硅鋁層和硅鎂層,也就是花崗岩層和玄武岩層,還包括一些鋁鐵的硅酸鹽物質;海洋的地殼非常薄,厚度一般不超過10千米,內部有超鎂鐵質累積和構造化的菱鎂礦。總的來說地殼主要是岩石和礦物質。

地幔的厚度平均在33千米到2900千米之間,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它們的物質形態和組成也有很大不同。上地幔主要是固態物質和熔融態物質的混合,科學家通過地震波在這里的傳播速度,模擬出了上地幔的物質橄欖岩60%,輝石30%,其它超基性岩10%,熔融物質主要是被高溫所融化的硅酸鹽。下地幔物質的平均密度為5.1g/cm3,受高溫高壓的影響,這里的物質組成是一些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亞鐵、氧化鎂、氧化鋁和二氧化硅。

地核的厚度是2900千米到6400千米,分為三個層次,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和。丹麥地震學家英格·萊曼在1936年發現,內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組成,因為該層能夠傳輸剪切橫向地震波,因此它必須是實心金屬的,並且地球在形成過程中能夠沉入底部,一定具備了一定的質量,同時還能夠形成地磁場,因此被鎖定為鐵和鎳組成的緻密內核。而地核的外部在地震波的反射波中顯示傳播速度明顯變慢,外地核和過渡層有可能是熔融態或液態的物質。






地球內部

一般星球內部都是有個地核,我們地球也是如此。是不是還有人認為內部結構是空的或者有外星人駐扎呢?

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請問,這種變化的原因和動力來自何方?)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超級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極其強烈的大地震。但其發生占總地震7%~21%,破壞程度是原子彈的數倍,(這一類比單位讓人更加摸不著頭緒)所以超級地震影響十分廣泛,也是十分具破壞力。

地球內部組成

人類對地球內部 探索 的工具為俄羅斯的sg3鑽孔,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進行鑽探。該鑽孔的垂直深度為12,262米,地球半徑為6,371公里。 這意味著什麼? 這項 探索 僅佔地球直徑的0.2%,因此人類不知道更深的地方是什麼,地球內部都是什麼結構呢?

地球的內部的組成:由內到外:地核,地幔,地殼。

中心部位-地核

地球的核心位於地球的最深處地核,其范圍從地表到地球中心的距離為3000公里。地核的主要成分是兩種金屬成分:鐵和鎳,其中鐵佔大多數。 整個核不是均勻,而是外部是液體,該部分是外部核。 內部是堅固的,而這部分是內部的核心。外芯的溫度范圍從外地幔附近的4000 C升高到內芯附近的6100 C,內芯的溫度從結點處的6300 C升高到地心的6800 C 。

厚實部位-地幔

地幔是莫霍面以下和古騰堡面以上(深2885公里)的地球中間部分。 它的厚度約為2850公里,佔地球總體積的82.3%,佔地球總質量的67.8%,是地球的主要部分。 從整個地幔稱為橫向地震波的事實來看,它主要由固體物質製成。 根據地震波的次生不連續性,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個次級層,極限深度為650 km。

外層部位-地殼

地殼是指由岩石,地球實心圓的最外層和岩石圈的重要部分組成的固體殼。地殼是地球固體表面結構的最外層。 整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公里,其中大陸地殼較厚,平均約為39至41公里。 高山和高原的地殼較厚,長達70公里。 平原和盆地的地殼相對較薄。 大洋地殼比大陸地殼薄得多,只有幾公里厚。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厚的地方超過70公里。 赤道附近海底山谷的地殼只有1.6公里厚。 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部深海溝中最深的地殼是世界上最薄的地殼。

如果您有其他看法,歡迎在下方討論,謝謝!

㈣ 地球最內部是什麼

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
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超級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極其強烈的大地震。
但其發生占總地震7%~21%,破壞程度是原子彈的數倍,(這一類比單位讓人更加摸不著頭緒)所以超級地震影響十分廣泛,也是十分具破壞力。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4)地球的最裡面部分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球固體內核圈
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內核圈了,它位於5120-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對地震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構。地球內層不是均質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僅為2.6~3.0克/厘米3。
由此,地球內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並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最近的估計,在100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C,300公里處為2000°C,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圈邊界處,約為4000°C,地心處溫度則在6000°C以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球的內部結構

㈤ 地球內部究竟是什麼

地球內部具有同心球層的分層結構,各層的物質組成和物理性質都有變化。地球內部是不能直接觀測的,所以有關地球內部的知識多是間接得來的。例如,根據天文學得知的地球質量和大地測量所得的地球形狀和大小,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克/厘米。但是,地表物質的密度小於2.7克/厘米;因此可以推知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要比5.5克/厘米為大。根據隕石有石隕石和鐵隕石之分,又由於地球有明顯的內源磁場,因此可以推斷地球內部有一個鐵質的地核。主要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所顯示出來的各種跡象,證明地球內部可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3個組成部分。

在20世紀90年代,在中歐的一個小城溫迪施埃中巴赤,人們鑽出了一個直徑22厘米,深14千米的世界上最深的洞。這個地區地理情況十分特殊,這里的岩石有30千米厚,並向地表突出。歷史上古老的歐洲板塊和非洲板塊在這里相互碰撞,彼此推擠和嚙合。正是由於這些地理狀況的存在,地質學家們打算用管狀的、中空的特殊鑽孔器旋出岩心,把這些岩心提取上來,但這次努力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地球內部究竟是什麼?其中的奧秘仍然等待人們去揭開。

㈥ 地球的中間是什麼

地球的中間是地心(地核),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

地心,是地核的俗稱,是指地球的中心部分,半徑約3480千米,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其物理性質與周圍的地幔和地殼有明顯的不同。地球質心的簡稱。地球參考系的原點定義在包括固體地球、大氣和海洋的共同質量中心。地心又分為內地心與外地心兩部份。

(6)地球的最裡面部分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地球中心處的地核溫度更高達6000℃以上,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5778K,5500°C)更高。地核的總質量為1.88e21噸,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占整個地球的16.2% 。地核的體積比太陽系中的火星還要大。

由於地核處於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壓力比地殼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在外地核部分,壓力已達到136萬個大氣壓,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萬個大氣壓了。

㈦ 地球由內向外分為三部分,位於地球最內部的是() 請選擇: a.地殼 b.地 幔 c.外

A、最外層應該是地殼,地幔在地殼和地核之間,故不符合題意;
B、最外層是地殼,最里層是地核,故不符合題意;
C、最外層應該是地殼,最里層是地核,地幔在地殼和地核之間,故正確;
D、地核應該在最里層,地幔在地殼和地核之間,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㈧ 地球的裡面是什麼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㈨ 地球的內部是什麼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具體可以分為:岩石圈、軟流圈、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固體內核圈。

1、岩石圈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

2、軟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個明顯的地震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它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即B層。

3、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約33公里處有一個顯著的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之外,在軟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內部約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處,屬於地幔圈。

4、外核液體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謂的外核液體圈,它位於地面以下約2900-5120公里深度。整個外核液體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動力學粘度很小的液體構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稱為E層,完全由液體構成。

5、固體內核圈

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內核圈了,它位於5120-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對地震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構。

(9)地球的最裡面部分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

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

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

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閱讀全文

與地球的最裡面部分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5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1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49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81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2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10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80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3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5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4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90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3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2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78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2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48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3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87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90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