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官分別對應的是哪五臟哪六腹那臉和舌頭呢
一:五官分別對應的五臟為 鼻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 鼻孔為肺氣所主 所以肺開竅於鼻 鼻是肺之官 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 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於目 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 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青 孩子如果受到驚嚇 鼻樑處常會出現青筋或者青痕 這也與肝有關聯 口唇為脾之官 脾開竅於口 口唇是脾之官 得脾病的人會出現唇黃或者嘴唇四周發黃 嘴唇脫皮 流血等症狀 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舌為心之官 心臟有病一般會出現舌頭不靈活 舌蜷縮等症狀 口誤 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 耳為腎之官 耳朵是腎之官 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內經》里有「腎開竅於耳」的說法 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 耳鳴的症狀 二:舌頭對應的分別如下 如果舌本強或者舌頭很痛的話 這與脾經相關 是脾不足造成的 如果舌頭伸出來後老抖 這是由於中焦脾胃的氣不足 然後造成上焦無力 導致心精不足 因為心開竅於舌所以心精不足則抖 即會出現手抖 腿抖和舌頭抖的情況 有時會不經意地咬舌頭 這其實也是病症的一個表現 咬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氣不足導致 心氣不足則咬舌尖 肝膽氣不足咬臉頰的里部 叫「嚙頰」 咬嘴唇則是胃氣上沖導致 《黃帝內經》里有「陽明氣至則咬嘴唇」的說法 三:關於臉 因為臉上所循行的經脈如果不算絡脈 就只按經脈來算 一共有十一條經脈 所以在這里稍微簡單的說一下 從面色上看 首先是面塵脫色 意思就是說 臉色一點兒都不紅潤了 還有一個解釋是說沒有表情 就是人如果血不足 那麼就會連表情都沒有了 面塵脫色在中醫里邊指的是肝病 是血虛不能上榮之象 就是血太虛了導致臉上沒有了表情 同時面色慘白 甚至口唇都是慘白的顏色
有一種叫做面如漆柴 這是腎病的表現 如果面紅並且眼珠子發黃 這是心包經的病 這樣的人老有點喜笑不休 還有一種叫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 這種面相是就像人的臉上蒙了一層塵土 身體也一點兒都不滋潤了 這實際上是膽氣被郁 膽經生發不起來 精氣不能上榮到身體的各個地方的象 再有一種叫顏黑 鼽衄 顏黑屬於胃腎病 這樣的人整個前額都是黑的 前額為脾胃所主 前額發黑是腎水上泛的象 也就是水反侮了土 如果前額黑 同時還出現鼽衄 這是太陰脾不能統血了 就是脾不能正常發揮統血的功能所致 屬於脾經病症 關於顴骨 中醫認為 小腸經循行經過顴骨 小腸經斜絡於顴 小腸經在中醫里歸屬於太陽 顴骨高一般陽氣特別足 關於臉頰 中醫認為 大腸經是走臉頰的 如有不清楚可再詢問 寶貝可愛 手工製作 歡迎團隊人員進行相關補充
『貳』 中醫:五官分別對應哪個臟腑
。中醫理論認為,五官對五臟,五臟是否健康會通過面部反映出來。換句話說,通過觀察五官,即口、眼、耳、鼻、舌,可查看五臟是否健康。那麼,五官分別對應哪個臟腑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根據中醫「全息理論」,臉上「五官」(口、眼、耳、鼻、舌)表現與人體「五臟」(心、肝、脾、肺、腎)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口與脾胃口是食物進入的門戶,與脾胃相關。從嘴唇的外觀,即可看出一些脾胃問題。比如,嘴唇發烏,可能是脾胃虛寒,嘴唇顏色過紅,可能是脾胃有火,如果嘴唇蒼白,可能存在體內氣血不足、貧血、營養不良、脾胃功能低下等問題,如果口角潰爛,可能是脾胃過熱所致。鼻與肺鼻子是呼吸的通道和器官,與肺相關。如果鼻子看起來很紅,可能是肺熱所致,也可能是內火旺盛所致。鼻子出血或異常乾燥,則可能是由於體內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所致。眼睛與肝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覺器官,所謂「肝開竅於目」,眼睛與肝臟密切關聯,得了肝病就會表現在眼睛上,出現雙目發黃、兩個眼角發青。眼睛看不清東西,可能與肝血不足有關,如果出現眼睛發紅發脹,可能與體內肝火旺盛有關,如果眼睛發干,可能是陰血不足所致。耳朵與腎耳朵是聽覺器官,《黃帝內經》里有「腎開竅於耳」的說法,因而得腎病的人會出現耳聾、耳鳴症狀,反之,如果聽力敏銳,說明腎器官較好。舌與心臟舌頭是味覺器官,與心臟關聯。如果舌尖顏色很深,可能是心臟有火,如果出現淤血、淤斑,可能是血循環不好,舌頭長瘡,可能是心火過旺。有些心臟疾病會導致舌頭不靈活、舌蜷縮等問題。鳳凰中醫提醒,除了五官能反映身體健康狀況外,其他部位如人中、印堂等都可反映身體健康狀況。當發現異常反應時,應及時就醫。
『叄』 右臉所對應的五臟是那部分
一:五官分別對應的五臟為
鼻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
鼻孔為肺氣所主
所以肺開竅於鼻
鼻是肺之官
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
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於目
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
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青
孩子如果受到驚嚇
鼻樑處常會出現青筋或者青痕
這也與肝有關聯
口唇為脾之官
脾開竅於口
口唇是脾之官
得脾病的人會出現唇黃或者嘴唇四周發黃
嘴唇脫皮
流血等症狀
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舌為心之官
心臟有病一般會出現舌頭不靈活
舌蜷縮等症狀
口誤
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
耳為腎之官
耳朵是腎之官
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內經》里有「腎開竅於耳」的說法
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
耳鳴的症狀
二:舌頭對應的分別如下
如果舌本強或者舌頭很痛的話
這與脾經相關
是脾不足造成的
如果舌頭伸出來後老抖
這是由於中焦脾胃的氣不足
然後造成上焦無力
導致心精不足
因為心開竅於舌
所以心精不足則抖
即會出現手抖
腿抖和舌頭抖的情況
有時會不經意地咬舌頭
這其實也是病症的一個表現
咬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氣不足導致
心氣不足則咬舌尖
肝膽氣不足咬臉頰的里部
叫「嚙頰」
咬嘴唇則是胃氣上沖導致
《黃帝內經》里有「陽明氣至則咬嘴唇」的說法
三:關於臉
因為臉上所循行的經脈如果不算絡脈
就只按經脈來算
一共有十一條經脈
所以在這里稍微簡單的說一下
從面色上看
首先是面塵脫色
意思就是說
臉色一點兒都不紅潤了
還有一個解釋是說沒有表情
就是人如果血不足
那麼就會連表情都沒有了
面塵脫色在中醫里邊指的是肝病
是血虛不能上榮之象
就是血太虛了導致臉上沒有了表情
同時面色慘白
甚至口唇都是慘白的顏色
有一種叫做面如漆柴
這是腎病的表現
如果面紅並且眼珠子發黃
這是心包經的病
這樣的人老有點喜笑不休
還有一種叫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
這種面相是就像人的臉上蒙了一層塵土
身體也一點兒都不滋潤了
這實際上是膽氣被郁
膽經生發不起來
精氣不能上榮到身體的各個地方的象
再有一種叫顏黑
鼽衄
顏黑屬於胃腎病
這樣的人整個前額都是黑的
前額為脾胃所主
前額發黑是腎水上泛的象
也就是水反侮了土
如果前額黑
同時還出現鼽衄
這是太陰脾不能統血了
就是脾不能正常發揮統血的功能所致
屬於脾經病症
關於顴骨
中醫認為
小腸經循行經過顴骨
小腸經斜絡於顴
小腸經在中醫里歸屬於太陽
顴骨高一般陽氣特別足
關於臉頰
中醫認為
大腸經是走臉頰的
如有不清楚可再詢問
寶貝可愛
手工製作
歡迎團隊人員進行相關補充
『肆』 濁陰上泛 什麼意思
中醫沒太有科學依據,是一種經驗醫學。他們的很多理論是陰陽五行理論。所以 濁陰上泛
字面理解就是 污濁的陰氣由下向上泛起(本來陰氣應該在下),這就是按照陰陽五行理論解釋病因的一句話,對於非中醫來講,這句話就是一句無意義的話。類似風水師傅找的一些讓人聽不懂的理由。
具體參考以下中醫基本理論 在後面 五色主病 里邊 第5條提到過 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屬腎陽虛。因陽虛火衰,水寒不化,濁陰上泛所致。
望診
望診,是醫生運用視覺對人體外部情況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以了解健康狀況,測知病情的方法。中醫理論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外部,特別是面部、舌體等與臟腑的關系最密切,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到全身,而體內的氣血、臟腑、經絡等的病理變化,必然會在其體表相應的部位反映出來。因此,觀察神、色、形、態的變化,不僅可以了解人體的整體情況,而且可作為分析氣血、臟腑等生理病理狀況的依據之一。即如《靈樞·本臟》所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
望診在中醫診斷學中被列為四診之首,並有「望而知之謂之神」之說,這是因為人的視覺在認識客觀事物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醫門法律》說:「凡診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識風汛,動罹復溺,魯莽粗疏,醫之過也。」所以醫生在診病時要充分利用視覺觀察,並在臨床實踐和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和訓練敏捷、准確的觀察能力,通過診斷知識的學習和臨床經驗的積累,使望診技巧日臻成熟。但望診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故不應以望診代替其他診法,診病時還須四診合參,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
望診的准確性除與醫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以及臨床經驗的積累等相關之外,望診時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光線充足,避免干擾:應盡量在充足的自然光線下進行,如無天然光線,也應在日光燈下進行,必要時白天再進行復診,要避開有色光線及室溫高低的干擾。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診察時要充分暴露受檢部位,以便能清楚地進行觀察。對於個別與整體病情不符的徵象,應認真分析,排除非病理原因所致的假象。
(3)熟悉生理,以常衡變:為了更好地識別病理體征,必須熟悉各部位組織的正常表現和生理特點,將病理體征與生理體征相比較;並要熟悉各部位組織與內在臟腑經絡的聯系,運用整體觀念進行分析,動態觀察,從病情發展角度判斷病理體征所提示的臨床意義。
(4)四診合參,綜合判斷:不能以望診代替四診,單純望診的信息不夠,資料不全,要注意將望診與其他診法密切結合,四診合參,進行綜合判斷。
望診的內容主要包括:全身望診(望神、望色、望形、望態),局部望診(望頭面、五官、軀體、四肢、二陰、皮膚),望舌(望舌體、舌苔),望排出物(望痰涎、嘔吐物、大便、小便)和望小兒食指指紋等五個部分。因舌診的內容極其豐富,故列專章敘述。學習望診時雖劃分為不同內容,臨床診病時還需綜合運用,不必嚴格區分。
第一節全身望診
全身望診,又稱整體望診,是醫生在診察病人時首先對病人的精神、色澤、形體、姿態等整體表現進行扼要地觀察,以期對病情的寒熱虛實和輕重緩急等能獲得一個總體的印象。
醫生須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自己全身望診的能力,要重視診察病人時的第一直覺印象,達到「一會即覺」的目的。尤其是神的表現在患者無意之時流露最真,因此醫生要做到靜氣凝神,在剛一接觸病人的短暫時間內,要通過敏銳觀察,能對病人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輕重有一個估計。
同時全身望診還要做到神形合參。神為形之主,形為神之舍,體健則神旺,體弱則神衰。當形神表現不一致時,更應綜合判斷,如久病形羸色敗,雖神志清醒亦屬失神;新病昏迷煩躁,雖形體豐滿,亦非佳兆。
一、望神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是對人體生命現象的高度概括。神的意義有二,一是「神氣」,是指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二是「神志」,是指人的思維、意識和情志活動。此處所望之神,既指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外征,又指精神意識情志活動的狀態,是神氣與神志的綜合判斷。望神就是通過觀察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表現來判斷病情的方法。
(一)望神的原理
《靈樞·本神》指出:「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平人絕谷》又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可見神的產生與人體精氣和臟腑功能的關系十分密切,神產生於先天之精,而又必須依賴後天水谷精氣的不斷充養。只有當先後天之精充足,而精所化生的氣血津液充盛,臟腑組織功能才能正常,人體才能表現出有神。由此可見,神是通過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表現出來的。精氣是神的物質基礎,而神是精氣的外在表現。精氣充足則體健神旺,抗病力強,即使有病也多屬輕病,預後較好;精氣虧虛,則體弱神衰,抗病力弱,有病多重,預後較差。所以,觀察病人神的旺衰,可以了解其精氣的盛衰,推斷病情的輕重,判斷病變的預後。正如《素問·移精變氣論》所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神的具體表現
中醫理論強調「神形合一」,有形才顯神,形健則神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的體現,具體表現於人體的目光、色澤、神情、體態諸方面,而診察眼神的變化是望神的重點。
望神應重視診察病人時的第一印象。神的表現在患者無意之時流露最真,所以醫生要重視剛一接觸病人時的第一直覺印象,做到靜氣凝神,細心觀察,一會即覺。訓練通過暫短時間觀察即能對病人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輕重有一個估計。同時望神要做到神形合參。神為形之主,形為神之舍,兩者關系密切。如體健則神旺,體弱則神衰。當形神表現不一致時,應注意區別對待,如久病形羸色敗,雖神志清醒,亦屬失神;新病昏迷煩躁,雖形體豐滿,亦非佳兆。
1.兩目
因目系通於腦,目的活動直接受心神支配,故眼神是心神的外在反映,故有「神藏於心,外候在目」的說法。《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為臟腑精氣匯聚之處,目之視覺功能可反映臟腑精氣的盛衰,故望神重點是觀察兩目。一般而言,凡兩目神光充沛,精彩內含,運動靈活,視物清晰者為有神,是臟腑精氣充足之象;凡兩目浮光外露,目無精彩,運動不靈,視物模糊者為無神,是臟腑精氣虛衰之徵。
2.色澤
是指人體周身皮膚(以面部為主)的色澤。《醫門法律》說:「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則色旺,神衰則色衰,神藏則色藏,神露則色露。」皮膚的色澤榮潤或枯搞,是臟腑精氣盛衰的重要表現。
3.神情
指人的精神意識和面部表情,是心神和臟腑精氣盛衰的外在表現。心神為人體的主宰,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神正常,則人神志清晰,思維有序,表情自然,反映靈敏;反之如心神已衰,則神識昏蒙,思維混亂,表情淡漠,反映遲鈍。
4.體態
指人的形體動態。形體豐滿還是消瘦,動作自如還是艱難,也是機體功能強弱的外征,是反映神之好壞的主要標志。
望神時除重點觀察上述幾方面外,還要結合神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如語言、呼吸、舌象、脈象等,進行綜合判斷。
(三)神的分類及判斷
臨床根據神的盛衰和病情的輕重一般可分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亂五類。
1. 得神
又稱「有神」。其臨床表現為兩目靈活,明亮有神,面色榮潤,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應靈敏。提示精氣充盛,體健神旺,為健康表現,或雖病而精氣未衰,病輕易治,預後良好。
2. 少神
又稱「神氣不足」。其臨床表現為兩目晦滯,目光乏神,面色少華,暗淡不榮,精神不振,思維遲鈍,少氣懶言,肌肉鬆軟,動作遲緩。提示精氣不足,機能減退,多見於虛證患者或疾病恢復期病人。
3.失神
又稱「無神」。是精虧神衰或邪盛神亂的重病表現,可見於久病虛證和邪實病人。
(1)精虧神衰而失神:臨床表現為兩目晦暗,目無光彩,面色無華,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識模糊,反應遲鈍,手撒尿遺,骨枯肉脫,形體羸瘦。提示精氣大傷,機能衰減,多見於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預後不良。
(2)邪盛神亂而失神:臨床麥現為神昏譫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卒倒神昏,兩手握固,牙關緊急。提示邪氣亢盛,熱擾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風夾痰蒙蔽清竅,阻閉經絡。皆屬機體功能嚴重障礙,氣血津液失調,多見於急性病人,亦屬病重。
4.假神
久病、重病之人,精氣本已極度衰竭,而突然一時間出現某些神氣暫時「好轉」的虛假表現者是為假神。如原本目光晦滯,突然目似有光,但卻浮光外露;本為面色晦暗,一時面似有華,但為兩顴泛紅如妝;本已神昏或精神極度萎靡,突然神識似清,想見親人,言語不休,但精神煩躁不安;原本身體沉重難移,忽思起床活動,但並不能自己轉動;本來毫無食慾,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等。
假神的出現,是因為臟腑精氣極度衰竭,正氣將脫,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所致,古人比作「迴光返照」或「殘燈復明」,常是危重病人臨終前的徵兆。
假神與病情好轉應加以區別。一般假神見於垂危病人,病人局部症狀的突然「好轉」,與整體病情的惡化不相符合,且為時短暫,病情很快惡化。重病好轉時,其精神好轉是逐漸的,並與整體狀況好轉相一致,如飲食漸增,面色漸潤,身體功能漸復等。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鑒別,見表2-1。
表2-1得神、少神、失神、假神鑒別表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目光
兩目靈活
明亮有神
兩目晦滯
目光乏神
兩目晦暗
目無光彩
雖目似有光
但浮光暴露
面色
面色榮潤
含蓄不露
面色少華
暗淡不榮
面色無華
晦暗暴露
雖面似有華
但泛紅如妝
神情
神志清晰
表情自然
精神不振
思維遲鈍
精神萎靡
意識模糊
雖神識似清
但煩躁不安
體態
肌肉不削
反應靈敏
肌肉鬆軟
動作遲緩
形體羸瘦
反應遲鈍
雖思欲活動
但不能自轉
5. 神亂
指神志錯亂失常。臨床常表現為焦慮恐懼、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和卒然昏倒等,多見於癲、狂、痴、癇、臟躁等病人。
(1)焦慮恐懼:指病人時時恐懼,焦慮不安,心悸氣促,不敢獨處一室的症狀。多屬虛證,常見於卑惵、臟躁等病人,多由心膽氣虛,心神失養所致。
(2)狂躁不安:指病人狂躁妄動,胡言亂語,少寐多夢,打人罵詈,不避親疏的症狀。多屬陽證,常見於狂病等,多由暴怒氣郁化火,煎津為痰,痰火擾亂心神所致。
(3)淡漠痴呆: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識痴呆,喃喃自語,哭笑無常,悲觀失望的症狀。多屬陰證,常見於癲病、痴獃等,多由憂思氣結,津凝為痰,痰濁蒙蔽心神,或先天稟賦不足所致。
(4)卒然昏倒: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醒後如常的症狀。屬癇病,多由臟氣失調,肝風夾痰上逆,阻閉清竅所致。
神志錯亂失常與邪盛神亂而失神的臨床意義不同。前述邪盛所致神昏譫語,循衣摸床等,亦屬神亂,但主要是言神志昏迷,一般出現於全身性疾病的嚴重階段,病重已至失神;此處所說神亂主要是言神志錯亂,多反復發作,緩解時常無「神亂」表現,病情不一定危重,神亂症狀主要是作為診病的依據。
二、望色
望色,又稱「色診」,是通過觀察人體皮膚的色澤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望色實際上包括對體表黏膜、分泌物和排泄物色澤的觀察,而重點是對面部色澤的望診。
色診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內經》中就有望色診病的詳細記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五臟生成》中描述了五臟常色、病色、死色的具體表現,《靈樞·五色》詳細記述了面部分侯臟腑的部位。由於色診在臨床診病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故受到歷代醫家的普遍重視。
(一)望色診病的原理
1.色、澤的意義與關系
望「色」,實際包括望皮膚的顏色和光澤。
(1)皮膚的顏色:一般分成赤、白、黃、青、黑五種色調,簡稱為五色。皮膚的顏色可反映氣血的盛衰和運行情況,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質和不同臟腑的病證。五臟之氣外發,五臟之色可隱現於皮膚之中,當臟腑有病時,則可顯露出相應的異常顏色。
(2)皮膚的光澤:指膚色的榮潤或枯槁。可反映臟腑精氣的盛衰,對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有重要的意義。凡面色榮潤光澤者,為臟腑精氣未衰,屬無病或病輕;凡面色晦暗枯槁者,為臟腑精氣已衰,屬病重。
《四診抉微》說:「夫氣由臟發,色隨氣華。」說明人體的膚色隨著精氣的充養而光彩於外,而精氣是由臟腑的功能活動所產生,因此皮膚的光澤是臟腑精氣盛衰的表現。臨床所見不論何色,凡有色有氣,表示臟腑精氣內藏未衰;若有色無氣,表示臟腑精氣泄露衰敗。氣與色相比較,氣的盛衰有無,對判斷病情輕重和預後比色更為重要。五色之中,凡明潤含蓄為氣至,晦暗暴露為氣不至,正如《望診遵經》所說:「有氣不患無色,有色不可無氣也。」但臨床診病時,還必須將澤與色兩者綜合起來,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2.望面色的診斷意義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注於面而走空竅。」由於心主血脈,其華在面,手足三陽經皆上行於頭面,特別是多氣多血的足陽明胃經分布於面,故面部的血脈豐盛,為臟腑氣血之所榮;加之面部皮膚外露,其色澤變化易於觀察。凡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皆可通過面部色澤的變化而反映於外,因而臨床將面部作為望色的主要部位。
3.面部分候臟腑
面部分候臟腑,是將面部不同部位分候不同的臟腑,通過觀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澤的變化,以診察相應臟腑的病變。根據《內經》的有關論述,具體分候方法有兩種:
(1)《靈樞·五色》分候法:該篇將面部的不同部位加以命名。
表2-2《靈樞·五色》面部名稱及所候臟腑
面部名稱
所候臟腑
面部名稱
所候臟腑
現用名稱
《靈樞·五色》名稱
現用名稱
《靈樞·五色》名稱
額
庭(顏)
首面
鼻尖
肝下(面王、准頭)
脾
眉心上
闕上
咽喉
鼻翼旁
面王以上
小腸
眉心
闕中
肺
鼻翼
方上
胃
鼻根
闕下(下極、山根)
心
顴骨下
中央
大腸
鼻柱
下極之下(直下、年壽)
肝
頰
夾大腸
腎
鼻柱旁
肝部左右
膽
人中
面王以下
膀胱,子處
(2)《素問·刺熱》分候法:以額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頰候肝,右頰候肺,頦部候腎。
以上兩種面部分候臟腑的方法,可作為臨床診病的參考。應用時,應以觀察病人面部整體色澤變化為主,以分部色診為輔。一般內傷雜病多應用《靈樞·五色》面部分候臟腑,而外感熱病則多按《素問·刺熱》面部分候臟腑。
(二)常色和病色
面色可分為常色和病色兩類。
1.常色
健康人面部皮膚的色澤,謂之常色。其特點是明潤,含蓄。明潤,即面部皮膚光明潤澤,是有神氣的表現,顯示人體精充神旺、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正常。正如《望診遵經》所說:「光明者,神氣之著;潤澤者,精血之充。」含蓄,即面色紅黃隱隱,見於皮膚之內,而不特別顯露,是胃氣充足、精氣內含而不外泄的表現。正如《四診抉微》所說:「內含則氣藏,外露則氣泄。」
由於體質稟賦、季節、氣候、環境等的不同而有差異,常色又可分為主色和客色兩種:
(1)主色:人之種族皮膚的正常色澤是為主色,又稱正色。主色為人生來就有的基本膚色,屬個體素質,終生基本不變。但由於種族、稟賦的原因,主色也有偏赤、白、青、黃、黑的差異。正如《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說:「五臟之色,隨五形之人而見,百歲不變,故為主色也。」我國多數民族屬於黃色人種,其主色的特點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
(2)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節、晝夜、陰晴氣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條件的差別,而微有相應變化的正常膚色(特別是面色),謂之客色。客色屬於常色范圍,因此仍具有常色的明潤、含蓄等基本特徵。其變化不如主色明顯,並且是暫時的,易於恢復成主色。如春季可面色稍青,夏季可面色稍赤,長夏可面色稍黃,秋季可面色稍白,冬季可面色稍黑。正如《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所說:「四時之色,隨四時加臨,推遷不常,故為客色也。」又如天熱則脈絡擴張,氣血充盈,面色可稍赤;天寒則脈絡收縮,血行減少而遲滯,面色可稍白或稍青。這些變化均屬正常范圍,臨床須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和領會。
除上述變化外,人的面色也可因情緒、運動、飲酒、水土、職業、日曬等影響而發生變化,但只要不失明潤含蓄的特徵,仍屬常色的范疇。
2.病色
人體在疾病狀態時面部顯示的色澤,稱為病色。病色的特點是晦暗、暴露。晦暗,即面部皮膚枯槁晦暗而無光澤,是臟腑精氣已衰,胃氣不能上榮的表現。暴露,即某種面色異常明顯地顯露於外,是病色外現或真臟色外露的表現。如實熱證見滿面通紅,即為病色外現;腎病患者出現面黑暴露,枯槁無華,即為真臟色外露。故病色可反映不同性質、不同臟腑的病變。
一般而言,新病、輕病、陽證病人的面色鮮明顯露但尚有光澤,而久痛、重病、陰證則面色暴露與晦暗並見。觀察病色的關鍵,在於分辨面色的善色與惡色。
(1)善色:指病人面色雖有異常,但仍光明潤澤。這說明病變尚輕,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能上榮於面,多見於新病、輕病、陽證,其病易治,預後較好,故稱善色。如黃疸病人面色黃而鮮明如橘皮色,即為善色。
(2)惡色:指病人面色異常,且枯槁晦暗。這說明病變深重,臟腑精氣已衰,胃氣不能上榮於面,多見於久病、重病、陰證,其病難治,預後較差,故稱惡色。如鼓脹病人面色黃黑晦暗枯槁,即為惡色。
《內經》對審察面部色澤已有較詳細的記載,並以取類比象的方法來形容面色的「平、病、善、惡」。據《素問·脈要精微論》和《素問·五臟生成》中的有關論述,列表鑒別如下(表2-2)。
表2-2《內經》論述面部色澤變化歸納表
五色
五臟
平人
病人
有華無病
無華將病
有華主生(善色)
無華病危(惡色)
赤
心
如白裹朱
如赭
如雞冠
如杯血
白
肺
如鵝羽
如鹽
如豕膏
如枯骨
黃
脾
如羅裹雄黃
如黃土
如蟹腹
如枳實
青
肝
如蒼璧之澤
如藍
如翠羽
如草茲
黑
腎
如重漆色
如地蒼
如烏羽
如炲
(三)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為赤、白、黃、青、黑五種,分別見於不同臟腑和不同性質的疾病。《靈樞·五色》認為:以五色分屬於五臟,其對應關系是「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以五色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質,則「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這種根據病人面部五色變化以診察疾病的方法,即五色主病,或稱「五色診」。其具體表現和主病如下:
1.赤色
主熱證,亦可見於戴陽證。
滿面通紅者,屬實熱證。是因邪熱亢盛,血行加速,面部脈絡擴張,氣血充盈所致。
午後兩顴潮紅者,屬陰虛證。是因陰虛陽亢,虛火炎上所致。可見於肺癆等病人。
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時而泛紅如妝、游移不定者,屬戴陽證。是因久病腎陽虛衰,陰寒內盛,陰盛格陽,虛陽上越所致,屬病重。
古人按五行理論,認為火形人面色稍赤;夏季面色稍赤為正常。心病面赤而枯槁晦暗,如杯血,或如赫石者,為真臟色見;肺病面赤無華為難治。
2.白色
主虛證(包括血虛、氣虛、陽虛)、寒證、失血證。
病人面色發白,多由氣虛血少,或陽衰寒盛,氣血不能上充於面部脈絡所致。
面色淡白無華,唇舌色淡者,多屬血虛證或失血證。面色白光白者,多屬陽虛證;若白光白虛浮,則多屬陽虛水泛。面色蒼白者,多屬亡陽、氣血暴脫或陰寒內盛。因陽氣暴脫,脫血奪氣,則氣血不榮,面部脈絡血少,血行遲滯而兼血郁所致;若陰寒內盛,寒邪凝滯,面部脈絡收縮而凝滯,亦可見面色蒼白。
古人按五行理掄,認為金形人面色可略白;秋季面色稍白為正常。肺病面白枯槁無華,如枯骨之色者,為真臟色見;肝病面白無華為難治。
3.黃色
主脾虛、濕證。
病人面色發黃,多由脾虛機體失養,或濕邪內蘊、脾失運化所致。
面色萎黃者,多屬脾胃氣虛,氣血不足。因脾胃虛衰,水谷精微不足,氣血化生無源,機體失養,故面色淡黃無華。
面黃虛浮者,屬脾虛濕蘊。因脾運不健,機體失養,水濕內停,泛溢肌膚所致。
面目一身俱黃者,為黃疸。其中面黃鮮明如橘皮色者,屬陽黃,乃濕熱為患;面黃晦暗如煙熏色者,屬陰黃,乃寒濕為患。
古人按五行理論,認為土形人面色可略黃;長夏面色較黃為正常。脾病面黃而枯搞晦暗,如黃土或如枳實之色者,為真臟色見;腎病面黃無華為難治。
4.青色
主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驚風。
病人面見青色,多由寒凝氣滯,或瘀血內阻,或筋脈拘急,或因疼痛劇烈,或因熱盛而動風,使面部脈絡血行瘀阻所致。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屬寒盛、痛劇。多因陰寒內盛,經脈攣急收引,不通而痛,以致面部脈絡拘急,氣血凝滯而色青。可見於驟起的氣腹痛、寒滯肝脈等病證中。
突見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涼脈微,則多為心陽暴脫,心血瘀阻之象,可見於真心痛等病人。
久病面色與口唇青紫者,多屬心氣、心陽虛衰,血行瘀阻,或肺氣閉塞,呼吸不利。
面色青黃(即面色青黃相兼,又稱蒼黃)者,可見於肝鬱脾虛的病人,脅下每有症積作痛。
小兒眉間、鼻柱、唇周發青者,多屬驚風。多因熱閉心神,外引筋肉,面部脈絡血行瘀阻所致,可見於高熱抽搐患兒。
古人按五行理論,認為木形人面色稍青;春季面色稍青為正常。肝病面青而枯槁晦暗,色如枯草者,為真臟色見;脾病面青無華為難治。
5.黑色
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劇痛。
病人面色發黑,多因腎陽虛衰,水寒內盛,血失溫養,脈絡拘急,血行不暢所致。
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屬腎陽虛。因陽虛火衰,水寒不化,濁陰上泛所致。
面黑干焦者,多屬腎陰虛。因腎精久耗,陰虛火旺,虛火灼陰,機體失養所致。
眼眶周圍發黑者,多屬腎虛水飲或寒濕帶下。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古人按五行理論,認為水形人面色稍黑;冬季面色稍黑為正常。腎病面黑而枯槁晦暗,如鍋底之炲者,為真臟色見;心病面黑無華為難治。
『伍』 五官分別對應的是哪五臟哪六腹那臉和舌頭呢
一:五官分別對應的五臟為
鼻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
鼻孔為肺氣所主
所以肺開竅於鼻
鼻是肺之官
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
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於目
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
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青
孩子如果受到驚嚇
鼻樑處常會出現青筋或者青痕
這也與肝有關聯
口唇為脾之官
脾開竅於口
口唇是脾之官
得脾病的人會出現唇黃或者嘴唇四周發黃
嘴唇脫皮
流血等症狀
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舌為心之官
心臟有病一般會出現舌頭不靈活
舌蜷縮等症狀
口誤
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
耳為腎之官
耳朵是腎之官
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內經》里有「腎開竅於耳」的說法
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
耳鳴的症狀
二:舌頭對應的分別如下
如果舌本強或者舌頭很痛的話
這與脾經相關
是脾不足造成的
如果舌頭伸出來後老抖
這是由於中焦脾胃的氣不足
然後造成上焦無力
導致心精不足
因為心開竅於舌所以心精不足則抖
即會出現手抖
腿抖和舌頭抖的情況
有時會不經意地咬舌頭
這其實也是病症的一個表現
咬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氣不足導致
心氣不足則咬舌尖
肝膽氣不足咬臉頰的里部
叫「嚙頰」
咬嘴唇則是胃氣上沖導致
《黃帝內經》里有「陽明氣至則咬嘴唇」的說法
三:關於臉
因為臉上所循行的經脈如果不算絡脈
就只按經脈來算
一共有十一條經脈
所以在這里稍微簡單的說一下
從面色上看
首先是面塵脫色
意思就是說
臉色一點兒都不紅潤了
還有一個解釋是說沒有表情
就是人如果血不足
那麼就會連表情都沒有了
面塵脫色在中醫里邊指的是肝病
是血虛不能上榮之象
就是血太虛了導致臉上沒有了表情
同時面色慘白
甚至口唇都是慘白的顏色
有一種叫做面如漆柴
這是腎病的表現
如果面紅並且眼珠子發黃
這是心包經的病
這樣的人老有點喜笑不休
還有一種叫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
這種面相是就像人的臉上蒙了一層塵土
身體也一點兒都不滋潤了
這實際上是膽氣被郁
膽經生發不起來
精氣不能上榮到身體的各個地方的象
再有一種叫顏黑
鼽衄
顏黑屬於胃腎病
這樣的人整個前額都是黑的
前額為脾胃所主
前額發黑是腎水上泛的象
也就是水反侮了土
如果前額黑
同時還出現鼽衄
這是太陰脾不能統血了
就是脾不能正常發揮統血的功能所致
屬於脾經病症
關於顴骨
中醫認為
小腸經循行經過顴骨
小腸經斜絡於顴
小腸經在中醫里歸屬於太陽
顴骨高一般陽氣特別足
關於臉頰
中醫認為
大腸經是走臉頰的
如有不清楚可再詢問
寶貝可愛
手工製作
歡迎團隊人員進行相關補充
『陸』 中醫關於面部與五臟六腑關系的理論
①面部個部位對應的臟器:眉心上為咽喉;印堂、眉心為肺;鼻根為心;鼻柱為肝肝部左右(鼻柱旁)為膽;鼻尖為脾;、鼻翼為胃;顴骨下為大腸;頰為腎;鼻翼旁為小腸;人中為膀胱。②五官對應的臟器:1。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2。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3。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4。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
5。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再細對中醫來講任何局部都分陰陽存五行。
『柒』 臉部起斑位置對應五臟,五臟六腑的具體位置。
提起臉部起斑位置對應五臟,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我奶奶臉上長了一個小腫瘤,不痛也不癢。剛開始的時候是像老年斑,後來顏色逐漸變深,像生瘡好了以後即將,另外,還有人想問人體的五臟六腑如果出現問題了、會相應的在臉部表…,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青春痘長在臉上的位置和體內五臟六腑有關系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五臟六腑的具置。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的五臟六腑位置圖如下:
中醫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臟器分為臟和腑兩大類,有關臟腑的理論稱為「象」學說。通「臟」,指於內的;象,是徵象或形象。這是說,雖存於體內,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變化,都有徵象表現在外。所以中醫學的臟腑學說,是通過觀察人體外部徵象來研究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臟和腑是根據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區分的。臟,包括肝、心、脾、肺、腎五個(五臟),主要指胸腹腔中內部充實的一些,它們的共同功能是貯精氣。精氣是指能充養臟腑、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面診十二句口訣面部斑。
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三焦六個(六腑),大多是指胸腹一些中空有腔的,它們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泄的功能。除此之外,還有「奇恆之腑」,指的是在五臟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於一般腑的一類,包括腦、髓、骨、脈、女子胞等。五臟六腑在臉上的位置。
應當指出的是,中醫學里的臟腑,除了指解剖的實質臟,更重要的是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因此雖然與現代醫學里的臟器名稱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卻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
五臟的生理特點及臨床意義
中醫學以生理功能特點的不同作為區分臟與腑的主要依據。五臟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精氣,如《素問·五別論》說:「所謂五臟者,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簡明扼要地概括了五臟的生理特點,所謂「滿而不實」、「實而不滿」,是強調五臟的精氣宜充滿,但必須流通布散而不應呆滯;唐·王冰注雲:「精氣為滿,水谷為實。五臟但精氣,故滿而不實;六腑則不精氣,但受水谷,故實而不能滿也。」
五臟的生理特點,對臨床辨證論治有重要指導意義。一般說來,病理上「多虛」,治療上「五臟宜補」。
問題分析:老年斑癌變初期圖片。
這種情況如果是有色素沉著,開始糜爛及生長,有可能是引起的皮膚的癌變了。一般老年人皮膚的腫瘤性的生長就有可能引起癌變。
意見建議:
建議盡快去皮膚科檢查,必要時取活檢確定是否已經引起癌變了。如果引起癌變就很危險的。
為什麼五臟六腑出了問題會反映在臉上?
其實,五臟六腑有問題不單單出在在面上,還出現在其它地方的。例:就說腎,中醫講,腎主骨生髓(髓骨)化血,腎有病了,骨就弱,腰就沒力,同時血也會變虛,血虛了,人的面色就會變黑(這里出現在臉上),四支會無力……等等!
以上就是與五臟六腑的具置。相關內容,是關於我奶奶臉上長了一個小腫瘤,不痛也不癢。剛開始的時候是像老年斑,後來顏色逐漸變深,像生瘡好了以後即將的分享。看完臉部起斑位置對應五臟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捌』 五官分別對應的是哪五臟哪六腹那臉和舌頭呢
一:五官分別對應的五臟為
鼻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 鼻孔為肺氣所主 所以肺開竅於鼻 鼻是肺之官 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
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於目 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 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青 孩子如果受到驚嚇 鼻樑處常會出現青筋或者青痕 這也與肝有關聯
口唇為脾之官 脾開竅於口 口唇是脾之官 得脾病的人會出現唇黃或者嘴唇四周發黃 嘴唇脫皮 流血等症狀 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舌為心之官 心臟有病一般會出現舌頭不靈活 舌蜷縮等症狀 口誤 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
耳為腎之官 耳朵是腎之官 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內經》里有「腎開竅於耳」的說法 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 耳鳴的症狀
二:舌頭對應的分別如下
如果舌本強或者舌頭很痛的話 這與脾經相關 是脾不足造成的
如果舌頭伸出來後老抖 這是由於中焦脾胃的氣不足 然後造成上焦無力 導致心精不足 因為心開竅於舌
所以心精不足則抖 即會出現手抖 腿抖和舌頭抖的情況
有時會不經意地咬舌頭 這其實也是病症的一個表現 咬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氣不足導致 心氣不足則咬舌尖
肝膽氣不足咬臉頰的里部 叫「嚙頰」 咬嘴唇則是胃氣上沖導致 《黃帝內經》里有「陽明氣至則咬嘴唇」的說法
三:關於臉 因為臉上所循行的經脈如果不算絡脈 就只按經脈來算 一共有十一條經脈 所以在這里稍微簡單的說一下
從面色上看 首先是面塵脫色 意思就是說 臉色一點兒都不紅潤了 還有一個解釋是說沒有表情 就是人如果血不足 那麼就會連表情都沒有了 面塵脫色在中醫里邊指的是肝病 是血虛不能上榮之象 就是血太虛了導致臉上沒有了表情 同時面色慘白 甚至口唇都是慘白的顏色
有一種叫做面如漆柴 這是腎病的表現
如果面紅並且眼珠子發黃 這是心包經的病 這樣的人老有點喜笑不休
還有一種叫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 這種面相是就像人的臉上蒙了一層塵土 身體也一點兒都不滋潤了 這實際上是膽氣被郁 膽經生發不起來 精氣不能上榮到身體的各個地方的象
再有一種叫顏黑 鼽衄 顏黑屬於胃腎病 這樣的人整個前額都是黑的 前額為脾胃所主 前額發黑是腎水上泛的象 也就是水反侮了土 如果前額黑 同時還出現鼽衄 這是太陰脾不能統血了 就是脾不能正常發揮統血的功能所致 屬於脾經病症
關於顴骨 中醫認為 小腸經循行經過顴骨 小腸經斜絡於顴 小腸經在中醫里歸屬於太陽 顴骨高一般陽氣特別足
關於臉頰 中醫認為 大腸經是走臉頰的
『玖』 中醫關於面部與五臟六腑關系的理論
(一)肺與面部
l、中醫面部理論:肺屬金,主皮毛、開竅於鼻、其華在毛。司氣、通水道。在志為憂,在液為涕,屬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與大腸相表裡,肺色白 (1)肺主皮毛:「皮毛」為—身之表,包括面部的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肺氣通過經絡對皮膚發揮分泌汗液、潤澤皮膚的功能。故肺氣與皮毛有密切關系,若肺氣不能輸精於皮毛,則會出現面部皮膚枯稿、面容憔悴、面部皺紋增多、面部多汗等症狀。
(2)肺開竅於鼻:肺主呼吸,鼻是呼吸的通道,所以稱鼻為肺之竅。肺的經絡通於鼻部,肺積熱時,鼻頭紅赤。
(3)肺病面色白:肺與青、黃、赤、白、黑五色相合,肺色白。凡面部色白無華者,病在肺。
2、中醫面部原則:治面部皺紋增多者,治肺熱型鼻頭紅赤者,治面部色白無華者,病在肺。(二)心與面部
1、中醫面部理論:心屬火,主血脈、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司藏神、主汗液在志為喜。屬手少陰心經不慌不忙 手太陽小腸經,與小腸相表裡。其色紅。
(1)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血液在脈管中不斷地運行,血液作為載體運載水谷精微、清氣等營養物質供養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包括面部的肌肉皮毛等能獲得充分的營養,籍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動。
(2)其悠久於:心主血的功能狀態可通過面部色澤的表現反映出來。若心主血脈功能異常如心氣慮行血無力或心血虛時可見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不澤,甚者麵包灰暗、唇青舌紫等症狀。
(3)心病面色久:心與青、黃、赤、白、黑五色相合,心色赤。凡面色紅繹者病在心。
2、中醫面部原則:治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不澤,甚者面色灰暗,唇青舌紫等症狀者,治面色紅者,治心臟為治本。 (三)脾與面部
1、中醫面部理論:脾屬土,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司運化、主統血,在液為痰。屬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與胃相表裡,其色黃。
(1)脾主運化氣血:脾具有消化飲食物,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的基本物質),並對其傳輸和散精的作用。脾氣健運,則機體能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營養物質的功能正常,就能夠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這樣就使全身的臟腑組織得到充分氣血的儒養,以維持其正內生理功能活動,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
(2)主肌肉:同全身的肌肉一樣,面部的肌肉乃脾臟化生的氣血充養而成,脾堅則氣血充沛,能充分營養肌肉,在面部可見肌肉豐滿有彈性;脾虛則氣血不足,面部肌肉決少營養則肌肉鬆弛;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水濕不化,濕盛阻滯經絡,症見形體肥胖的同時,面部肌肉臃盛肥胖。
(3)脾病面色黃:脾與青、黃、白、黑,五色相合,脾色黃。凡面色萎黃者病在脾。
2、中醫面部原則:治面部肌肉臃巴胖者,治面色黃色,治脾臟為治本。
(四)腎與面部
1、中醫美容理論:腎屬水,主骨開竅於耳,其華在發,為水臟,有蒸化和調節津液的輸布、廢液的排泄以維持體內水液正常代謝的功能。體內的水液,來源於胃的受納,由脾的轉運,肺的通調,以輸布於全身。屬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與膀胱相為表裡。其色黑。
腎分為腎陰腎陽兩種功能
(1)腎陽主溫煦臟腑與組織器官:面部的肌肉組織與器官依賴腎陽的溫煦,腎陽不足,面部的肌肉組織與器官失於溫照而出現寒冷之象,寒為北方之氣,其色黑,故腎陽不足者,面色黑。
(2)腎陰主滋潤臟腑:面部肌膚需要足夠的腎陰的滋潤營養,腎陰虛水液不足時,面部皮膚發干;面部肌膚乾裂、粗糙。
(3)腎病面色黑:腎與青、黃、赤、白、黑五色相合,腎色黑。凡面色黑者病在腎。
2、中醫面部原則:治面色黑者,治面部肌膚乾裂、粗糙者,治面色黑者,治腎臟為治本。
(五)肝與面部
1、中醫美容理論:肝屬木,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司疏泄、主藏血,屬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與膽相為表裡,其色青。
(1)肝主疏泄:疏通、宣洩,調暢人體氣機。氣機指氣的運動。人體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陰陽、營衛等,無不賴氣機的升降出入而相互聯系,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過程。若肝疏泄太過,肝火上升時則見頭目脹痛、面紅耳赤等。若肝臟疏泄不及,致肝氣郁結,見面色青紫等。
(2)主藏血: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人體在活動狀態、遏情緒變化以及受到氣候因素等影響後,機體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對恆定的。如肝臟調節血量的功能正常時,面部的血量充足,則面部皮膚紅潤。肝調節血量的功能不正常時,面部的血量不足,則面部蒼白無華。若肝氣郁結,肝臟不能調節血量,導致肝臟或肝經發生氣滯血痹時,面部發生黃褐斑。
(3)肝病面色青:肝與青、黃、赤、白、黑五色相合,肝色青。凡面色青紫者病在肝。
3、中醫面部原則:治療肝火症所致的面紅耳赤者,治面部青紫者,冶面青者治黃褐斑者,治肝臟為治本。
(六)胃與面部
1、中醫面部理論:胃主腐熟水谷,降濁。胃氣降濁功能正常,面部膚色光滑胃氣降濁功能不正常,濁氣上逆,濕熱毒氣蘊集於面部時,面部皮膚上會出現小豆豆,俗稱「座瘡」。
胃氣降濁功能不正常,濕熱毒氣等濁氣上逆蘊集於鼻時,鼻頭紅赤。
2、中醫面部原則:治胃熱型座瘡者,治胃熱型鼻頭紅赤者,治胃腑為治本。
『拾』 人的五臟和臉上的器官對應的五行是指哪些,還有五臟對應的酸甜苦辣咸又指那些
肝膽屬木,心小腸屬火,脾胃屬土,大腸肺屬金,膀胱腎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