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醫看病臉上有五種病色,你知道嗎
都說兩個陌生人見面時,最不會出錯的就是談論天氣;而當兩個熟人見面,話題則常常由“臉色”開始———“您今天滿面紅光的,一定是有什麼喜事吧?”、“看你臉色蒼白,是不是最近沒睡好啊?”“其實,臉色就是一面可以看出整個人生理、心理狀態的鏡子。”
現代人臉色越來越差
“我們把面色分為主色、客色和病色。”所謂主色,就是人一生一成不變的膚色。在黃膚色的基礎上,還是有人會偏黑、偏白、偏黃,這是正常的;但在不健康的時候,出現的黃色、白色、黑色等,就是不健康的。中國人健康的膚色,應該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明代表“明亮”,潤代表“潤澤”,含蓄就是夾有血色,這個就是健康的黃色。而不健康的黃色,往往是淡黃、沒有光澤的,就好像是植物缺乏養分和枯萎的樣子。
對於健康的面色,《黃帝內經》中有非常精闢的回答。“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說的是健康的紅色要像白布裹著硃砂,而不能是赭石色:“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健康的白色要像鵝毛一樣充滿光澤,不能像鹽一樣黯淡無光:“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說的是青要青得明潤,而不能像藍色那樣晦暗:“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黃膚色要像薄薄的綢緞裹著雄黃、白里透黃,而不是像黃土那樣乾燥的黃:“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健康的黑色要像層層刷過的油亮的黑漆,不能像黑炭一樣。
“除了主色之外,臉色還有客色,說的是氣候、飲食、情緒變化、運動、工作環境等導致的臉色變化。”比如運動後臉會泛紅,寒冷的冬季臉會顯得蒼白,長期在戶外工作,膚色會變黑等,這些也都屬於正常范疇。
青:鐵青。青是屬於肝的一種色,臉色發青一般是由氣滯血淤引起的。這種人的性格特徵很明顯,比如多疑、愛鑽牛角尖、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受寒,我們有時說“凍得發青”,就是因為氣滯影響了氣血的運行。
『貳』 我國正常人面部色澤如何我色的主病如何
你好,我國正常人面部色應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這樣的面色是屬於有胃氣、有神氣的表現。按五行理論講,春應稍青,夏應稍紅,長夏應黃,秋應稍白,冬應稍黑,四季皆黃。我色即主色,有木形之人清,土形之人黃,火形之人赤,金形之人白,水形之人黑。青色主漢、痛、血瘀,赤色主熱證,黃色主虛主濕,白色主虛證、寒證、脫血奪氣,黑色主腎虛、寒、痛、水飲、淤血。
『叄』 臉的五種病色
臉上有五種病色
「說完主色和客色,最常見的就是病色了。」錢會南告訴記者,人在健康狀況不佳時,就會面露病色。而病色中的白、黃、紅、黑、青五色,都對應著不同的身體疾患。
白 蒼白、煞白、慘白。這些白色沒有光澤、不夾雜血色,都是人們用來形容臉部病態的白色。中醫認為,這種白色多跟氣虛、血虛關系密切。血液不足、不能營養面部,就會出現蒼白色 血液的運行和生成又是靠氣的,中醫說氣能生血,氣虛了,生血的功能就減退了,血就不能夠營養面部,就會出現蒼白色。還有一種白是體寒引起的,這類人特別需要保暖。
黃 蠟黃、焦黃。「有這兩種面色的人,往往不是脾虛就是體內有濕氣。」錢會南告訴記者,中醫認為脾胃是先天之本,是營養物質的來源,如果脾胃虛弱以後不能正常運化,營養物質就不能滋潤我們的面部,這時候會出現黃色。脾除了消化營養物質以外,還代謝水濕,如果濕邪不能正常代謝,營養物質異常積聚,也會造成面色出現不正常的黃。
紅 通紅、潮紅。健康的紅是由內而外散發的,而不健康的潮紅有一個特點,就是像潮水那樣,比如有人會在下午時面色發紅。潮紅和陰虛、上火有關,一般面色潮紅的人還有五心煩熱的表現,也就是心情煩躁、兩手心兩足心發熱。如果上火屬於實火,表現出來就是滿面通紅、如果是陰虛引發的上火,往往只是在顴骨發紅。
黑 枯萎、憔悴。發黑的面色會讓人覺得「形容枯萎」,看起來像老了好幾歲。錢會南表示,臉色發黑和腎關系比較密切,腎虛的病人多見面色黑,中醫認為五色對應五臟,黑是跟腎相對應,所以說腎虛的病人往往多見黑面色。黑眼圈也屬面色發黑,它就是因為腎虛導致水代謝異常造成的。
青 鐵青。青是屬於肝的一種色,臉色發青一般是由氣滯血淤引起的。這種人的性格特徵很明顯,比如多疑、愛鑽牛角尖、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受寒,我們有時說「凍得發青」,就是因為氣滯影響了氣血的運行。
『肆』 揭露中醫面診的秘密,這5種顏色對應的疾病,你符合哪些
關注女性,將鞏固美麗守住容顏當作送給女性的禮物,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開展了中醫技法——筋膜能量駐顏術的研發和培訓。
面部與手、耳等類似,也是身體的縮影和全息。面部跟臟腑聯系,劃分出一些相應的區域。通過對整體和相關區域的表現,對身體健康做個相應的判斷,並給予相應的處理方法。
辨陰陽
陰陽是中醫理論的基礎,也是診斷、治療的基礎。在面診開始前需要了解何為陰陽。
《說文解字》曰:“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說文系傳》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
《說文解字》曰:“陽,高明也。”
《說文解字義證》:“高明也,對陰言也。”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面。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二者相生相剋,對立統一。應用到中醫當中,中醫的寒熱、虛實、表裡均是陰陽的表現。
望氣色
望氣:主要是觀察面部皮膚的光澤情況。皮膚的光澤是臟腑氣血的外在表現,可提供臟器的生理或病理信息。望氣可以對疾病的輕重,預後好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皮膚明亮潤澤為“有氣”,晦暗枯燥為“無氣”。
望色:是指通過面部的顏色及其變化來判斷身體健康狀況的一種方法。望色診病以中醫陰陽五行學說基礎,分析五臟六腑健康狀況。
五色主病
白色:白色五行屬金,為肺色,主虛、主寒、主失血症、炎症、貧血和疼痛。白為氣色不榮之候,凡陽氣虛衰氣血運行無力,或耗氣失血導致氣色不足,臟腑的相應區域則呈白色。
黃色:黃色五行屬土,為脾色,主虛、主濕、主久病。黃為脾虛溫蘊之徵象,也常提示肝膽病或慢性病。俗話說:天黃有雨,人黃有病。說明黃色是較為常見的病色。除脾胃有疾出現的黃色外,肝膽病也可導致,如阻塞性黃疸等,也多與脾胃相關。
赤色:赤色五行屬火,為心色,主熱症。熱盛而脈絡充盈則呈紅赤。紅色為血色,是健康色,但是紅色應為有光澤的且隱晦的紅色,如果紅色過顯或外露,則為心陽虛衰,陽氣外瀉的表現,或是虛火。
青色:青色五行屬木,為肝色,主寒、主痛、主淤血、主驚風。青為寒凝氣滯、經脈淤阻的氣色,氣滯血淤或疼痛,都可在面部相應部位出現青色,甚至是青紫色。面部出現青色,多為肝臟氣血瘀滯,解毒功能下降的表現。
黑色:黑色五行屬水,為腎色,主腎虛、淤血。黑為腎陽虛衰陰寒水盛的病變。多為腎上腺功能下降,腎上腺壓力較大,腎陽耗損較厲害。
辯證
將五色與面部相應部位結合,並分辨陰陽屬性,以定性。如在脾胃區(鼻頭)發紅,則說明胃熱過盛,會出現易飢餓、口臭、便秘等胃熱過盛的表現,治療時以瀉法、清法為主。
『伍』 中醫面色里說人臉的病色有紅、黑、黃、白、青之分,這些病色和皮膚里所含的血紅素、黑色素有關系嗎
沒關系,如黃,就是脾虛有積食,影響血液循環,顯現出中國人黃色皮膚原色。青,就是冷痛,哪裡痛血液就會向那裡匯聚,其他地方血液就顯得不足了,血管空虛,顯現出了靜脈的青色。心臟有問題血壓高,陰虛陽亢比較厲害,熱血往上涌,臉色就發紅。肺有問題,氣虛血少,就會臉色蒼白。腎有問題,水失約束,就會皮膚發黑。
『陸』 最近老是面色發紅是怎麼回事
正常人的面色稱為常色,常色是指人在正常生理狀態時面部的色澤,應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但由於體質不同,所處地域不同,有人可能偏紅、偏白或偏黑,這些均屬常色范疇。病色是指人體在疾病狀態時的面部色澤。病色的出現,不論何色,或晦暗枯槁,或宣明暴露,或色不應位,或某色獨見,皆為病色。一般來說,疾病引起的面色異常主要有紅、黃、青、白、黑五種。
面色發紅: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人很容易出現臉紅,如外界氣溫升高、情緒激動、飲酒等常使人兩頰泛紅,這是面部暫時性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的表現。病態的臉紅多見於熱症,尤其是發生高熱時;高血壓也可以表現為紅光滿面;早期煤氣中毒時,面部可泛出櫻桃紅色;結核病低熱的面紅表現為兩顴部緋紅;風濕性心瓣膜病、肝臟疾病可使兩頰暗紅;糖尿病患者(包括隱匿型糖尿病)絕大多數有不同程度的紅面孔。
面色發黃:多見於膽道系統感染及阻塞,肝細胞壞死,大量紅細胞破壞,血中膽紅素含量超常,如膽結石、肝癌、胰頭癌、先天性膿血症或某些嚴重的營養代謝障礙性疾病均可出現黃色。除面部發黃外,全身皮膚、黏膜可見黃染。
面色青紫:面部局限性青紫,是由於皮下淤血而形成的,醫學上稱為紫紺,口唇、耳垂尤為明顯。急性紫紺,因休克、化學葯物中毒、急性肺部感染及窒息等缺氧的情況引起,長期紫紺見於先天性心臟病、肺心病、肺動脈高壓、心衰等。
面色蒼白:是由於面部毛細血管痙攣,局部充血不足,或因血液中的紅細胞或血紅蛋白含量減少所致,如久病氣血俱虛、胃氣衰敗、驚嚇、劇痛、大出血、嚴重貧血、休克、急性心肌梗塞、呼吸衰竭等症均可導致。
面色發黑:面色發黑多為一些慢性疾病的徵象,如肝臟疾患,尤其是肝硬化時,臉色會顯得黝黑。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患者,面色也會變黑。阿狄森綜合征(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患者,可見臉部皮膚有黑色素沉著,而且軀體皮膚也呈黑色,並見牙齦色黑。此外,長期使用某些葯物,如砷劑、抗癌葯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發黑,但停葯後即可恢復常色。姚繼霞
參考資料:http://www.oilnews.com.cn/gb/vguyb/2005-11/01/content_638248.htm
『柒』 臉色發黑是怎麼回事
?臉色發黑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雖然有不少人對肝病面容有所了解,但是仍然有不少人擔心自己臉色發黑是不是得了肝病?會不會就是肝病面容?實際上,引起臉色發黑的原因很多,即使是肝病患者也是多出現於病程比較長的慢性肝病患者身上,比如慢性乙肝、肝硬化等。如果你沒有肝病史一般是不需要過分擔心是肝病面容的。
下面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肝病面容:
肝病面容是肝病患者的一種特有表現,有很多慢性肝病患者比如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等,都可能出現肝病面容。下面我們就來講述一下肝病面容的特點,幫助大家了解一下臉色發黑是怎麼回事。
肝病面容主要表現為面部皮膚顏色變黑、沒有光澤、彈性差、趕早、粗糙,甚至出現類似「古銅色」的面容;有時看見黑紅色的斑點、瘀斑,給人一種很臟的感覺,好像很久沒有洗過臉似的;有的患者眼圈周圍灰暗更為明顯,看著有點像熊貓眼;有些患者面部或(和)鼻尖部位出現細小的毛細血管擴張,好像纖細的網路,這些都是肝病面容的特點。
臉色發黑是怎麼回事?除了肝病原因外,其他引起臉色發黑的原因有:
1、自身免疫調節,內分泌失調,激素水平的異常可造成臉色發黑,如女性月經期、更年期等時間短容易出現。
2、睡眠不好、長期便秘、服用某些葯物等也可導致皮膚色素沉著,出現臉色發黑。
3、從中醫學角度講臉色發黑可能為腎虧的表現,可採用補腎葯物予以調理治療。
4、各種疾病引起的精神差、體質下降、病情的面部體現等都可出現面色暗淡、臉色發黑的情況,應積極治療疾病。
『捌』 面色黧黑的概念
黧 拼音:lí,黑中帶黃的顏色。 中醫診斷。
患者面部均勻地顯露晦黑的病色稱為面色黧黑,亦稱面色黑。面色黧黑一語見於(金匱要略),在(中藏經)稱為「面色蒼黑」。此色多為陽氣不足,寒濕太盛;或血運不暢,瘀血阻滯所致。<靈樞。五色)篇:「五色命臟:……黑為腎。」(證治准繩.察色要略):「黑色屬水,主寒,主痛,乃足少陰腎經之色也。」由此可見黑為腎色,與寒水之邪關系密切。若因種族,稟賦差異,或日曬較多之生理性面色黑,以及婦女妊娠時發於面部的黑褐色,女勞疸之額黑,均不屬於本條討論范圍。
『玖』 臉色的黃,紅,青,黑反映出體內哪些疾病
祖國醫學認為:「有諸內,必形於外。」體內發生的病變,必然會反映到體表,面色就是這種體表反映之一。
我國正常人的面色微黃,略帶紅潤,稍有光澤,祖國醫學稱之為「常色」。病時,面色色澤發生變化,稱為「病色」。
健康人的臉色是白里透紅,經常不出門在家裡待著的人皮膚也白,可病態的白是色如白蠟。比如在臨床上經常可以見到:虛寒病症、貧血及某些肺症患者,里寒的劇烈腹痛,或外寒的惡寒戰栗重者,可見面色蒼白。心臟病二尖瓣關閉不全者,其面部也可能呈現蒼白之徵象。肝病見白色為難治之病。白色見於兩眉之間,是肺臟有病。甲狀腺機能減退症、慢性腎炎等患者的面色,較正常人蒼白。鉛中毒時,患者以面色灰白為主要特徵,醫學上稱為「鉛容」。寄生蟲病,白血病等患者,長期室內工作及營養不良者亦見此色。腸道寄生蟲病,面部可見白點或白斑。此外,出血性疾病、經常痔瘡出血、婦女月經過多,也會造成面色蒼白。休克病人因面部血液循環受阻,也會臉色發白。中醫認為,面色蒼白屬於虛症和寒症。如有些人,面色較白,體型肥胖,中醫稱這些人為氣虛,或陽虛之體。這些人盡管體胖,但體質較差,容易得感冒。面色灰白而發紫,表情淡漠,是心臟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倘灰暗之色日重,則是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的特徵。
一般說來,面色青紫是缺氧所致。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窒息、先天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可出現面色青紫。胃部或腸部之痙攣性疼痛、蟲痛、膽道疾病引起的膽絞痛時,亦可使面色青紫。肺結核病晚期,肺氣腫、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和嚴重肺炎病人,面色常鐵青。小兒高熱,面部出現表紫,以鼻柱與兩眉間較為明顯,是將發驚風的預兆。此外,忍受某種劇痛時,面部也可隱約顯出青晦氣。
面黑是慢性病的徵兆。腎上腺及質功能減退症、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變、肝癌等疾病患者,都可出現面色變黑。病情愈重,顏色亦愈濃。古語雲:「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庭」在顏面部最高位置,即額部,此處出現黑色,是病情危重的信號,病人常會衰竭而。長期使用某些葯物,如砷劑、抗癌葯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變黑,但一旦停葯後又能恢復正常。中醫認為,面色黑為腎精虧損,可用補腎葯物l行治療。望面色要區別常色中的客色與病色。客色是指健康人的面部隨著季節、氣候變化,或由飲酒、勞動、情緒變化、日曬等引起的臨時性面色改變,不屬病色,望面色時尤當鑒別。例如,劇烈運動、飲酒、日曬、情緒激動(害羞或憤怒)時,都能引起短暫的面部潮紅;寒冷、驚恐等刺激引起的毛細血管強烈收縮,則可使面色變得蒼白。老年人的面部,可見散在脂褐色斑點,稱為「老年性色素斑」。婦女在妊娠期面部出現棕褐色對稱斑塊,稱為「妊娠斑」,這都屬於正常生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