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眼睛周圍的穴位有哪些它們分別屬於什麼經脈
陽明胃經(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太陽膀胱經(睛明: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攢竹: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少陽三焦經(絲竹空:在面部,當眉梢凹陷處。) 少陽膽經(瞳子髎: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陽白: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一寸。) 奇穴(魚腰: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上明:在額部,眉弓中點,眶上緣下。太陽: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球後:在面部,當眶下緣外四分之一與內四分之三交界處。)
Ⅱ 人體使用手冊中敲打膽經的四個穴位的名稱是什麼
十一、足少陽膽經 少血多氣
足少陽膽經少血多氣,氣血物質的運行變化是不斷地吸濕冷降變化。
1 瞳子髎 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別名] 太陽,前關,後曲。
[穴義] 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匯集穴內後冷降歸地。
[名解]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徵的寒濕
水氣。髎,孔隙也。瞳子髎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匯集後冷降歸地。本穴為膽經頭面
部的第一穴,膽及其所屬經脈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氣血物質即是匯
集頭面部的寒濕水氣後從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細小如從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
。
2)太陽。太,大也。陽,天部的陽氣也。太陽名意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本穴為膽經第一
穴,位處頭面的天部,而膽經氣血所處為半表半里,膽經體內經脈無物外傳本穴,穴內氣血為
空虛之狀,穴外的天部之氣因而匯入本穴,本穴物質來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陽。
3)前關。前,與後相對,指人頭面的前面部分,前為陰、後為陽,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之性
。關,關卡也。前關名意指穴內的寒濕水氣被關卡於內,不得吸熱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後曲。後,與前相對,指人頭面的後面部分,後為陽、前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陽熱之性
。曲,隱秘也。後曲名意指穴內外散的陽熱之氣隱而不見。本穴物質為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匯
集而成,氣血的運行變化主要是散熱冷降,而在穴內同時進行的吸熱蒸發則如隱而不見,故名
後曲。
5)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由穴外匯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
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濕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寒濕水氣散熱後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於聽會穴。
[功能作用] 降濁去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2 聽會
[別名] 耳門,聽呵,聽訶,後關。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聽會。聽會者即耳能聽聞聲音也,此指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
也。本穴物質為瞳子髎穴下傳的天部寒濕水氣,至本穴後,此氣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濕水氣並
化雨冷降於地,天部氣血因而變得虛靜,如遠處聲音聽亦能明,故名聽會(除上述解釋之外另
有一解,此即是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聽會之名。聽的感官過程為耳朵接收外部聲音,也就是從
外入內、從陽入陰。由於聲音傳遞的這一過程是從陽入陰,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氣血運行變化
也要與此同步,表現出由陽向陰的變化轉變,如此,人體外部的聲音之陽才能進入體內的陰部
,聲音感受器才能聽之而會。)
2)耳門。耳,穴在耳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進入耳腔。如聽會
之解,本穴的氣血變化為氣態物散熱冷降並化為地部經水,經水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進入耳腔
,本穴如同膽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
3)聽呵。聽,聞也。呵,大聲喝叱之意,此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大於體表內部。聽呵名意
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要大於體表內部耳朵才能聽受。聽訶名意與聽呵同,訶為呵的異體字。
4)後關。後,指頭的後部,前為陰、後為陽,此指陽氣。關,關卡。後關名意指穴外的陽熱
之氣不能進入穴內。理同聽會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 散熱冷降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 清降寒濁。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3 上關 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別名] 客主人,客主,太陽。
[穴義] 膽經的清陽之氣由此上行。
[名解]
1)上關。上,上行也。關,關卡也。上關名意指膽經的清陽之氣由此上行。本穴物質為聽會
穴吸熱上行的弱小水氣,在上行本穴的過程中,外部的寒濕水氣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後清陽之
氣吸熱上行,滯重水濕則冷縮降地,本穴如同氣血上行天部的關卡一般,故名上關。
2)客主人。客,賓客也。本穴為少陽膽經之穴,風氣為主,腎氣為客,此指穴內氣血為腎水
之性的寒濕水氣。主人,指穴內氣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腎水之性的寒濕水氣。本穴物
質為聽會穴傳來的弱小水氣,在上行至本穴的過程中,外部的寒濕水氣亦匯入其中,至本穴後
氣血則變為腎水特性的寒濕水氣,故名客主人。
3)太陽。太陽,指穴內的氣血物質來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氣。理同上關名解。
4)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外散的寒濕水氣又有足陽明外散的濕熱
水氣,故為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涼濕水氣冷降下行交於聽會穴,小部分涼濕水氣吸熱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 頷厭 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
[名解]
1)頷厭。頷,下巴也,為任脈及足陽明經所過之處,此指足陽明的氣血。厭,厭倦也。頷厭
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本穴物質為上關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行至本穴
後,水氣吸熱脹散化風而行並由此輸向頭之各部,足陽明經頭維穴輸供頭部的精微物質因而受
到損害,本穴氣血為足陽明所厭惡,故名頷厭。
2)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本穴外傳的陽熱風氣並入足陽明經頭維穴外輸的氣血當中,故為手少
陽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於懸顱穴並輸向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 推動足陽明氣血的傳遞。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5 懸顱
[別名] 髓孔,髓中,米嚙。
[穴義] 膽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後吸附水顯。
[名解]
1)懸顱。懸,吊掛也。顱,古指頭蓋骨,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頷顱名意指膽經的天部
之氣在此散熱後吸附水濕。本穴物質為頷厭傳來的溫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並吸附天部中
的寒濕水氣,穴內氣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濕雲層一般,故名懸顱。
2)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膽經天部的
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如懸顱名解,本穴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其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
之雨如從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與髓孔同。
3)米嚙。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嚙,咬或缺口之意。米嚙名
意指穴內的天部水濕雲氣化雨冷降,如不斷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懸厘穴。
[功能作用] 降濁除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6 懸厘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
[名解]
懸厘。懸,吊掛也。厘,治理也。懸厘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本穴物質為懸顱穴冷
降下傳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滯重的寒濕水氣進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氣則由本穴外輸頭之各
部,本穴對天部的水濕風氣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懸厘。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在本穴匯集的氣血當中,既有手少陽的上行之氣又有足陽明的下行之氣
,故本穴為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中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循膽經下傳曲鬢穴,小部分飄散於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 降濁分清。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7 曲鬢 足太陽少陽之會。
[別名] 曲發。
[穴義] 膽經經所在此化雨而降。
[名解]
曲鬢。曲,隱秘也。鬢,鬢發也,既為腎氣所主之物又為血之餘,此指穴內氣血為水濕而性
溫熱。曲鬢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質為懸厘穴傳來的天部寒濕水氣,在本穴的
變化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雖與天部氣血相比而為寒濕,但仍為溫熱之性,故名曲鬢。
足太陽少陽之會。本穴雖為膽經之穴,但其氣血的運行變化是受膀胱經外散的寒濕之氣而表
現為冷降收引,故為足太陽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濕水氣,性溫熱。
[運行規律] 由天部冷降後化為地部經水。
[功能作用] 降濁除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8 率谷
[別名] 蟀谷,率骨,率角,蟀容。
[穴義] 膽經的陽熱之氣在此吸吸濕冷降。
[名解] 率谷。率,古指捕鳥的網或帶領,用網捕鳥時網是從上罩下,此指膽經的氣血在
此開始由陽變陰。谷,兩山所夾空隙也。率谷名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後化為陽氣而上
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質為曲鬢穴傳來的弱小涼濕水氣,吸熱上行至本穴後達到了其所能上行的
最高點,水濕之氣開始吸濕並發生冷降的變化,如捕鳥之網從高處落下一般,故名率谷。蟀谷
、率骨、率角、率容名意與率谷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內氣血表現出腎水的收引特性,角
指本穴位於耳角部位,容則指本穴容納外部傳入穴內的寒濕水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 散熱吸濕後循膽經下行。
[功能作用] 收降濕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9 天沖
[別名] 天衢。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吸熱後脹散並沖於經穴之外的頭之天部。
[名解]
1)天沖。天,天部氣血也。沖,氣血運行為沖射之狀也。天沖名意指膽經經氣吸熱後脹散並
由本穴沖射於天之各部。本穴物質為率谷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穴外傳入之熱,
水濕之氣脹散並沖射於膽經之外的天部,故名天沖。
2)天衢。天,天部氣血也。衢,指四通八達的道路或樹枝交錯而出之貌,此指穴內氣血向外
的輸出狀態。天衢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向天之各部傳輸。理同天沖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運行規律] 由穴內輸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 益氣補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0 浮白
[穴義] 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雲系。
[名解] 浮,飄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濕雲系。浮白名
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雲系。本穴物質為天沖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
後風氣勢弱緩行,散熱吸濕後化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氣,如同雲氣飄浮於天部,故名浮白。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 散熱吸濕後循膽經下行頭竅陰穴。
[功能作用] 清熱除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1 頭竅陰
[別名] 竅陰,枕骨。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
[名解]
1)頭竅陰。頭,指穴處的部位在頭部。竅,孔穴、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濕水氣。
頭竅陰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本穴物質為浮白穴下傳的水濕雲氣
,在下行本穴的過程中,水濕雲氣不斷散熱吸濕,至本穴後則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
天之上部如同空竅一般,故名為頭竅陰。
2)枕骨。枕,睡眠時頭部的最低點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腎主之水也,此指穴內氣
血為潤下特性的寒濕水氣。枕骨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枕骨部位化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濕雲
氣。理同頭竅陰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
[運行規律] 冷降並循膽經下傳完骨穴。
[功能作用] 降濁去寒。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補之或水針。
12 完骨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
[名解] 完,完全、全部也。骨,腎主之水也。完骨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
水液。本穴物質為頭竅陰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天部的寒濕水氣全部冷降為地部的水液,
故名完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水液。
[運行規律] 由地部向頸項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瀉之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
13 本神
[穴義] 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匯合後循膽經傳輸。
[名解] 本,人之根本也,氣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神,在天為風也,指穴內
物質的運行為風氣的橫向運動。本神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匯合後循膽經傳輸。本穴
因其位處頭角上部,為人之外側,在人體坐標系中它和頭頂的百會穴一樣皆處最高最外位置(
本神與百會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頂)。由於膽經無循經傳來的氣血交於本穴,穴內氣血
處於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濕因而匯入穴內,穴內氣血純為天部之氣,且其運行為橫向
下傳陽白穴,故名本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濕冷水氣。
[運行規律] 進一步吸濕冷降並下傳陽白穴。
[功能作用] 吸濕降濁。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久留針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14 陽白 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 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脹散。
[名解]
1)陽白。陽,天部也,氣也。白,明亮清白也。陽白名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脹散
。本穴物質為本神穴傳來的天部濕冷水氣,由於在下行的過程中不斷吸熱,水濕之氣還未進入
本穴就己受熱脹散化為陽熱風氣並傳輸於頭之各部,穴內的天部層次變得明亮清白,故名陽白
。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上傳本經的頭臨泣穴,同時亦外走陽維脈
,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乾爽的陽氣。
[運行規律] 一是循膽經上傳頭臨泣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生氣壯陽。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5 頭臨泣
[別名] 臨池。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
頭臨泣。頭,指本穴在頭部,有別於足臨泣之穴。臨,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內氣血
的運行變化為由上而下。泣,淚水也。頭臨泣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
落地部。穴內水濕從天部滴落於地部。本穴物質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吸濕
而化為寒濕的降水雲氣,雨滴由天部降於地部,如淚滴從上落下,故名頭臨泣。臨池名意與頭
臨泣同,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雲氣,富含水液。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後循膽經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6 目窗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至榮、至宮。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名解]
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肝木之性的風氣。窗,氣體交換的通道也。目窗
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頭臨泣穴傳至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
後,因受穴外所傳之熱,弱小的水濕之氣吸熱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傳於穴外,故名目窗。
2)至榮。至,最也、極也。榮,植物的茂盛之狀,此指穴內的陽熱風氣充實飽滿。至榮名意
指膽經氣血在此為充實飽滿之狀。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宮。至,最也、極也。宮,古代房屋的通稱,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
外之氣。至宮名意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外陽氣。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飽滿的陽熱風氣,它一方面循膽經上行正營穴,另一方面則
上行並交於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 一是循膽經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補氣壯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7 正營 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 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
[名解]
1)正營。正,正當也。營,軍隊駐扎的營地,有建設、營救之意。正營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
氣在此散熱縮合並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目窗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
散熱縮合並化為陽氣,陽熱風氣沒有因冷縮而變為寒濕之氣,本穴起到了正當維持天部氣血運
行變化的作用,故名正營。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隨著穴內氣血的收引變化,陽維
脈的氣血亦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 吸濕冷降循膽經下傳承靈穴。
[功能作用] 吸濕降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8 承靈 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 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
[名解]
1)承靈。承,承受也。靈,神靈也,天部之氣也。承靈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
膽經。本穴物質為正營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並吸濕冷降,頭之天部的寒濕
之氣亦隨之匯入穴內,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濕水氣的作用,故名承靈。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吸濕冷降,陽維脈滿溢之氣隨之匯入穴內,故本穴為
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 散熱吸濕冷降並交於腦空穴。
[功能作用] 吸濕降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9 腦空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顳顬。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
[名解]
1)腦空。腦,首也,首為陽、尾為陰,此指穴內的天之上部。空,空虛也。腦空名意指膽經
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承靈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
濕之氣化雨冷降歸於地部,穴內的天部層次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腦空。
2)顳顬。顳顬皆指顱骨之一,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其運行變化亦為潤下特徵的冷降變
化。理同腦空名解。
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的運行變化為雲化雨降,陽維脈的滿溢陽氣隨之匯入穴內,故本
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降水雲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水氣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氣下傳風池穴。
[功能作用] 降濁分清。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20 風池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熱府。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名解]
1)風池。風,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風氣。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內物質富含水濕。風池
名意指有經氣血在此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腦空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外部
之熱,水濕之氣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輸散於頭頸各部,故名風池。
2)熱府。熱,指本穴氣血性熱溫高。府,府宅也。熱府名意指本穴氣血的變化為受熱膨脹。
理同風池名解。
3)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傳輸膽經,同時亦輸向陽維脈所在的天部
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受熱脹散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 循膽經輸向頭之各部及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壯陽益氣。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1 肩井 手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肩解,膊井。
[穴義] 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名解]
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
部。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
之地部,故名肩井。
2)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質
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
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膽經之外,經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膊,膀子,大肉塊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膽經下行至此的經水一部分
滲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於肩上肌肉豐滿之處,為人體局部重力場的最高點,脾土中的水濕
容易滲流外出,穴內的肌肉層中水濕因而稀少,由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至此的地部經水也就不斷
地滲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氣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層次氣血因而處
於空虛之狀,陽維脈的氣血及手少陽經天髎穴吸熱上行的氣血因此匯入穴內,故本穴為手少陽
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及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天部之氣化雨冷降,地部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體內,二是滲入穴內
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22 淵腋
[別名] 泉液,澗淵。
[穴義] 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循胸側肋部從上落下。
[名解] 淵液。淵,深淵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為腋部也。淵腋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
在此循胸側肋部從上落下。本穴內物質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水液在地球
重力場的作用下由胸側上部直落腰側下部,經水如同落入無底深淵一般,故名淵腋。泉液、澗
淵名意與淵腋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大部分經水由胸側上部流落胸側下部,小部分氣化之氣橫傳輒筋穴。
[功能作用] 排泄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導之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注] 人體何以胸側部位肌肉組織不夠豐滿?其原因就在於膽經淵腋穴的下行經水及脾
經大包穴的下行經水沖涮了地部的脾土物質之故。
23 輒筋
[別名] 神光。
[穴義] 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濕後冷降歸地。
[名解]
1)輒筋。輒,古指車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車輪之泥水的飛濺,此指
膽經氣血在此的變化為冷降下行。筋,肝膽所主的風氣也,此指穴內氣血為水濕風氣。輒筋名
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濕後冷降歸地。本穴物質為淵腋穴傳來的濕冷水氣,至本穴後,因
散熱吸濕而從天部降至地部,氣血的變化如同飛濺的泥水被擋下一般,故名輒筋。
2)神光。神,與鬼相對,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
冷降,天部氣血虛少並變得明亮清晰。理同輒筋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 冷降縮合由天部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 收引寒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4 日月 膽募。
[別名] 神光。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
[名解]
1)日月。日,太陽也,陽也。月,月亮也,陰也。日月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
本穴物質一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氣的陰陽
寒熱分界之處,故名日月。
2)神光。神,與鬼相對,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光,光明也,此指穴內氣血來自天之上部
。神光名意指天部的冷收水氣由此匯入穴內。本穴物質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
天之人部,天之上部的水濕因本穴氣血的收引特性而匯入穴內,本穴氣血如同來自神所處的天
之上部,故名神光。
3)膽經之募。乃本穴的氣血物質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氣因而匯入穴內並循膽經而傳,本
穴有收募充補膽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人部的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京門穴。
[功能作用] 收募膽經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25 京門 腎募。
[別名] 氣府,氣俞。
[穴義] 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在此聚集。
[名解]
1)京門。京,國都也,人與物的聚集、集散之所,此指穴內物質所處為地之上部。門,出入
的門戶。京門名意指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日月穴傳來的冷降水氣,至本
穴後,水濕之氣進一步散熱冷降而成為天之下部的寒冷降水雲系,本穴如同地之上部水濕雲氣
的聚散之所,故名京門。
2)氣府。氣,氣態物也。府,府宅也。氣府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之氣。理同京門名解。氣
俞名意與氣府同。
3)腎經募穴。本穴為天部寒冷水氣的聚集與降落之處,降地後的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
地之地部,也就是交於腎經的體內經脈,本穴有募集腎經水液的作用,故為腎經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及水氣冷降的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天部的寒冷水氣由穴外匯入穴內,地部經水則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天部水濕,募集腎經水液。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多灸,熱則水針或深補淺瀉。
26 帶脈 足少陽帶脈之會。
[穴義] 膽經經水在此環腰帶而行。
[名解]
1)帶脈。帶,腰部的環帶區域也。脈,經脈中的氣血也。帶脈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環
腰帶而行。本穴物質為京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由地部環腰而行,氣血所過路徑如人
之腰帶,故名帶脈。
2)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既為足少陽膽經之穴又為帶脈之穴,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運行規律與人體所處的不同體位有直接關系。當人體處於直立或坐時,穴內經
水由維道穴出帶脈並流向腿足下部;當人體躺卧時,穴內經水循帶脈由躺卧的高位之處流向低
位之處(大多數情況下是從腹部流向腰部並由膀胱經將富餘的經水經上、次、中、下此八髎穴
導入體內)。
[功能作用] 約束諸經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注] 《難經•二十八難》曰:「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根據本段經文所言及上
面所作的穴位解析,我們知道帶脈的氣血物質是地部經水。帶脈的特徵是「回身一周,如束帶
然」,其功用則為「約束諸經」,那麼帶脈氣血的回身一周其動因是什麼呢?它又是如何約束
諸經的呢?如果說,人體經脈的上、下方向行走路線是在
Ⅲ 面部刮痧的經絡穴位
頭部為諸陽之會,而面部則是十二條經絡中有六條手足三陽經經過,並有督脈所主。
其分布大致如下:
1、手足陽明經:正面眼睛以下大部分區域;
2、手足少陽經:耳部上下旁測區域;
3、手足太陽經:眉上額部及頭頂、後枕部。 常用穴位:(見圖15、16)
1、承漿(任):主治:癲狂、歪嘴、臉腫、牙痛、強壯身體、平衡內分泌、潤肌、對經期前後暗瘡有極佳的抑製作用。
2、大迎(胃):主治:發熱惡寒、面浮腫、眼閉不合、頸痛、瘰瘡等,對恢復面部光澤有直接充實作用。
3、頰車(胃):主治:歪嘴、牙關緊、牙痛、暗瘡、失音、臟躁、扁體炎症。有疏風活絡、止痛作用。
4、下關(胃):主治:耳鳴、耳聾、牙齒痛、重聽。能潤肌膚.消除暗瘡。
5、地倉(胃):主治:流口水、失音不語、腹腔痛胃院痛。流通經脈,扶正鎮痛,潤澤肌膚,消除眼袋。
6、顴(小腸):主治:目下部腫痛、三叉神經痛。眼瞼眨不止,有鎮痛鎮痙。抗皺消瘡、散瘀祛皺作用。
7、聽會(膽):主治:耳鳴、耳內流膿、下頷關節炎、牙痛、腮腫、疏經活絡、活躍面部細胞、開竅益聰。面色紅潤。
8、人中(督):主治:癲狂、昏迷、牙關緊閉。嘴歪、腰酸痛。強壯身體、對笑肌、面部表情肌有良好的連帶作用,消除皺紋好。
9、巨髎(胃):主治:口眼歪斜、目下眶部腫痛鼻塞、唇頰腫痛、三叉神經痛、本穴能貫通內外肌肉皮毛,修復受損細胞,改善暗瘡去除斑痕好。
10、聽宮(小腸):主治:耳聾、耳鳴、腹腔滿痛、通經絡、開耳竅、止痛、益聰令皮膚光澤。
11、迎香(小腸):主治:歪嘴、鼻痛、臉痛,消除眼袋、明目。
12、四白(胃):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眼瞼瞬動不息、鼻炎等症。
13、上關(膽):主治:牙痛、偏頭痛、耳鳴、癲痛等。對肝膽型黃褐斑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14、睛明(膀胱):主治:青光眼。早期白內障、眼紅腫痛、迎風流淚。色盲。疏風泄熱,解毒明目作用。
15、承泣(胃):主治:夜盲、口眼歪斜、紅腫、淚泣症。消除眼袋油脂粒、開竅、明目。
16、球後(經外):主治:神經萎縮、青光眼、白內障、青少年近視等、本穴對消除黃褐斑、皺紋有顯著的疏絡作用。
17、瞳子髎(膽):主治:頭痛、目癢、角膜炎、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斜、青少年近視。疏散風熱、清頭明目消腫止痛作用,對上眼瞼紅腫,下眼瞼紅腫,下眼袋充脹起疏導作用。
18、攢竹(膀胱):主治:頭痛、目眩。消除眼部、額部抬頭皺紋、明目。對眼睛疲勞,上眼瞼浮腫有獨特療法。
19、魚腰(經外):主治:眼紅腫疼痛、面神經麻痹、前額痛等。對換膚後皮膚增厚症變紅或是用劣質化妝品敏感症,均有獨到的修復作用。
20、絲竹空(三焦):主治:頭痛、目眩、偏頭痛、消除額部皺紋、魚尾紋、潤澤肌膚、明目。
21、陽白(膽):主治:前額頭痛、目眩、迎風流淚、能消除額部皺紋、明目。
22、太陽(經外):主治:眼睛紅腫,頭痛、頭暈、神經衰弱、可消除疲勞、消熱解毒、清頭明目、醒腦、明目。
23、神庭(督):主治:心神煩亂、精神焦慮、頭痛、失眠、眩暈、驚恐、強身、防止衰老。
24、印堂(督):主治:前額痛、鼻部疾患、去皺紋,使皮膚光亮紅潤。
25、頭維(胃):主治:頭痛、目眩、目痛、增強體質、提神、醒腦。
26、曲鬢(膽);頷頰腫痛、頸項強痛不回顧、偏頭痛。
27、耳輪廓(反射區療法):強身健體、令肌膚回復彈性、白嫩。
28、翳風(三焦):主治:耳鳴、扁桃體炎、耳內濕癢、頰腫、牙痛、偏頭痛、疏風通絡、鎮痛等。
29、風池(三焦):主治:頭痛、腦疾患、眼病。精神病或神經系統的常用穴。對憂郁肝斑症有效。
30、百會(經外):主治:頭痛、眩暈、中風、昏迷、心煩、驚悸、健忘、精神病、子宮出血等症、清熱開竅、健腦寧神、回陽固脫、平肝息風。
面部刮痧手法
面部刮痧手法1、點:用魚形刮痧板的魚吻部或魚尾部在穴位上輕輕用力向下點壓。
面部刮痧手法2、扭:用魚形刮痧板的魚吻部進行螺旋式點扭穴位,順向或反向扭動。
面部刮痧手法3、刮:用魚形刮痧板魚腹的頭部棱面,沿經絡輕盈刮拭。
面部刮痧手法4、點叩:用魚形刮痧板的尾部點叩面部的七條經絡線。
面部刮痧手法5、按:用魚形刮痧板頭部的平面在穴位用力緩緩向下按壓。
面部刮痧手法6、揉:用魚形刮痧板頭部平面在穴位或經絡上,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揉動。
面部刮痧手法7、托:用魚形刮痧板的頭部的平面,用力向上提托肌肉。
面部刮痧手法8、放氣:用魚型刮痧板頭部的平面,按揉後拖至同一條經絡線上的下一個穴位上松板放氣。
面部刮痧手法9、摩游:用魚形刮痧板的魚腹棱面在穴位或經絡進行輕、柔、慢的游游弋滑動
Ⅳ 按哪個穴位對眼睛有好處
第一:【睛明】 作用:改善眼睛易流淚、頭痛目眩、降低眼壓、消除疲勞。
第二:【攢竹】 作用:消除眼部水腫,改善頭痛、頭暈、眼瞼跳動不適感。
第三:【魚腰】 作用:改善眼睛疲勞、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第四:【絲竹空】 作用:改善睫毛倒插、頭痛、偏頭痛、眼睛赤痛、目眩。
第五:【太陽穴】 作用:改善頭暈目眩、視力下降。
第六:【瞳子髎】 作用:改善眼周循環,消除疲勞,延緩眼瞼皮膚下垂。
第七:【承泣】 作用:散風清熱,有效改善結膜炎、眼睛紅痛、視力疲勞
第八:【四白】 作用:改善眼睛干澀、視力下降、減緩眼袋形成。
簡易按摩法 1. 輕閉雙眼,臉部肌肉放鬆,用手指關節或指腹輕輕按揉穴道。 2. 按摩順序: 由〝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太陽穴→瞳子髎→承泣→四白〞。 3.按摩次數:每個穴道按揉10次。每天按摩兩次。 4. 按摩到准確穴位時,會有微痠的感覺。
Ⅳ 為什麼說祛除魚尾紋,從按摩瞳子髎開始
隨著年齡的增長,眼角便容易出現一些細小的魚尾紋,這是因為眼角周圍的皮膚細膩嬌嫩,皮下脂肪較薄,彈性較差。再加上眼睛是表情器官,睜眼、閉眼、哭、笑時眼角都要活動,故容易出現皺紋,而且一旦出現則較難祛除。面對眼角出現的皺紋,很少有女人不心急的,名貴的化妝品買了不少,可就是難以祛除。其實,只要每天輕柔地按摩瞳子髎穴就能把小皺紋趕跑。
瞳子髎位於眼睛外側1厘米處,是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而且還是手太陽、手足少陽的交會穴,具有平肝息風、明目退翳的功用。經常指壓此穴,可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治療常見的眼部疾病,並可以祛除眼角皺紋。
具體操作方法:首先,將雙手搓熱,然後用搓熱的手掌在眼皮上輕撫,一邊吐氣一邊輕撫,上下左右各6次;其次,再以同樣要領將眼球向左右各轉6次,再用手指按壓瞳子髎穴,一面吐氣一面按壓6秒鍾,如此重復6次。
除指壓按摩法外,下面再介紹幾種祛除魚尾紋的小食品,讓你看起來更年輕。
一根雞骨:雞皮及雞的軟骨中含大量的硫酸軟骨素,它是彈性纖維中最重要的成分。把吃剩的雞骨頭洗凈,和雞皮放在一起煲湯喝,不僅營養豐富,常喝還能使肌膚細膩,久而久之,魚尾紋就會減輕了。
一杯啤酒:啤酒的酒精含量少,所含的鞣酸、苦味酸又有刺激食慾、幫助消化及清熱的作用。啤酒中還含有大量的B族維生素、糖和蛋白質,這些都是皮膚喜歡的營養成分。適量飲用啤酒(每天中餐、晚餐各飲150~250克),可增強體質,減少面部魚尾紋。
一塊口香糖:每天咀嚼口香糖十幾分鍾,不但能清潔牙齒,更可使面部魚尾紋減少,面色紅潤。因為咀嚼能鍛煉面部肌肉,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環,增強面部細胞的新陳代謝功能,使魚尾紋逐漸消退。
一團米飯:當米飯做好後,挑些柔軟溫熱的米飯揉成團,放在面部輕揉,直到米飯團變得油膩污黑,然後用清水沖洗面部。米飯可以把皮膚毛孔內的油脂、污物吸出,使皮膚呼吸暢通,從而減少魚尾紋。
另外,多吃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如豬蹄、豬皮、豬肘、雞皮、魚頭、魚鱗湯等,能使面部細胞變得豐滿,從而減少細紋,令肌膚變得光滑且富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