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面部癱瘓的症狀和原因是什麼
面癱分成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中樞性面癱主要表現為面部上方肌肉並不是癱瘓,閉目揚眉皺眉頭均一切正常,面下邊肌肉出現癱瘓,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松馳、示齒姿勢時口角歪向健側。周圍性面癱主要表現為額紋消退、上眼瞼不可以徹底合閉,法令紋消退,嘴巴傾斜;示齒或笑時口角向健側傾斜,不可以鼓氣。用餐時面癱側有食材留存;有時候有眼睛干澀、味蕾減低等表現。造成中樞性面癱的原因關鍵有腦梗塞、腦出血或顱內腫瘤等。周圍性面癱的發病原因許多,如受涼、見風、病毒性感染、創傷、腫瘤、手術治療等幾種原因。常用造成周圍性面癱的病症包含Bell面癱、耳帶狀皰疹造成的面癱(Ramsay-HuntSyndrome)、顳骨骨折、腫瘤、中耳炎及手術治療損害等。
② 面部癱瘓有什麼症狀
面癱又叫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就是面部肌肉癱瘓。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經中風而引起的。主要表現為面部肌肉運動受到障礙。 面癱的臨床表現臨床主要為雙側一重一輕型面肌癱瘓,表現為不能蹙額與皺眉,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畏光,流淚及Bell現象。口角歪向較健側,鼓腮時從重病側漏氣,漱口時從重病側漏水,流口水,進食時食物停留於重病側牙頰之間。單側型面癱較少見,其臨床症狀和雙側一重一輕型相似。中醫稱之為口歪眼斜,俗稱吊線風、瞄準風(就像木工吊線,士兵瞄準一樣)。如雙側同等程度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則面無表情,不會笑,雙眼不能閉嚴,口唇不能閉嚴,進食時腮內存留食物,言語不清。中醫稱之為全面癱,俗稱植物癱、傻癱。此三種周圍性面癱起病急,多數是在清晨洗漱時或與他人交談時發現,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尤其是單側型和雙側一重一輕型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其輕重程度會相互轉換;或原發病側肌肉已萎縮,較健康一側開始癱瘓。這就是常見的口角先歪向一側,後來又歪向另一側的道理。另外,還有慢性外中風,不屬於周圍性面癱,面肌並不癱瘓,口不歪,眼也不斜,表現為頭疼、頭緊、耳後疼、耳後緊、頸疼、肩疼、背疼、腰疼、腿疼、腳手發涼、背涼、半身涼、半身緊、面涼、面疼、面緊、面麻、面癢、面抽搐、面痙攣、怕涼、怕風等不適感。也屬外中風范疇,要比急性面癱好治的多,但如治療不當會遷延多年不愈或導致慢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發病原因多數是脈絡空虛,感受風寒。其次是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再次是七情過極(喜,怒,憂,思,悲,恐,驚),還有內囊受損,顱內出血,顱內腫瘤,感染(如腦膜炎),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腫瘤(如聽神經瘤),外傷(如碰摔傷),中毒(如酒精),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營養缺乏(如維生素B族),免疫障礙,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等諸多因素。特別的,本病的最常見誘因有:掏耳朵、剔牙、飲酒和正在大出汗時突然受涼。 1)以顏面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常見病,叫面神經麻痹,又稱為面癱。以其損害的部位不同,也可以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兩種。 1.中樞性面神經麻痹:是指病損於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當一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時,引起的面神經麻痹,又稱為核上性面神經麻痹。 2.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指面神經運動纖維發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俗稱「歪嘴」)。病變可位於面神經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腦橋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變側全部表情肌癱瘓,表現為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鼓腮漏氣、嘴歪眼斜、眼睛流淚等,可伴有聽覺改變、舌前2/3的味覺減退及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 2)面癱手術監測效果更佳 人必須具備正常的面神經,才能夠擁有各種表達內心感受的豐富表情。而發生面癱則會令人額紋消失,不能或無力抬眉、閉眼,嘴角歪向一側,說話不清晰,喪失表現表情的能力。據介紹,一部分面癱經過葯物治療可以恢復,而另一部分面癱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因此,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對面癱患者而言,意義重大。在進行治療前先使用面神經監測儀對面神經術後功能進行評估,而通過面肌電圖判斷面神經受損程度,可以較明確地判定哪些病人需要手術,哪些病人需要服葯保守治療,而且在手術中也可以使用面神經監測來幫助施行相應的面神經手術。一般來說,如果早期經過正規治療,幾乎所有的面癱病人均能夠痊癒。 3)如何做好面神經麻痹患者的護理 面神經麻痹一方面可在家中服葯治療,另一方面需去醫院進行綜合治療。 急性期應適當休息,面部要持續保暖,外出時可戴口罩,睡眠時勿靠近窗邊,以免再受風寒。有咽部感染時應同時口服抗生素治療。服用強的松者要嚴格按醫囑執行,不可隨意增減葯量,並注意觀察有無副作用。 急性期患側面部用濕熱毛巾外敷,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鍾。可指導病人對鏡按摩癱瘓的面肌,每日3--4次,每次3--10分鍾。由於本病使病側眼睛不能閉合,所以在睡眠和外出時應戴眼罩,並用抗生素眼膏塗眼,以保護角膜及預防結膜炎。進食後要及時漱口,清除患側頰齒間的食物殘渣,保持口腔清潔。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軟食,禁煙、酒,忌食刺激性食物。 4)中葯治療 1.「三白五蟲湯」除「面癱」 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癱」,「口眼歪斜」,是神經內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症狀為突然一側面肌癱瘓,眼皮不能閉合,流淚,面部表情動作消失,說話發音不清,吃飯時漏飯、漏水,額紋消失,不能做皺眉、皺額、鼓腮、示齒和吹口哨等動作,鼻唇溝變淺。患者閉眼時,患側眼球轉向外上方,常露出白色鞏膜。風濕、中耳炎、腦部疾患及風邪侵襲、突受寒涼等均可引發本病。 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本病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侵襲,以致經氣阻滯,氣血不和,瘀滯經脈,而導致經絡失於濡養,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生本病。筆者自擬「三白五蟲湯」治療面神經麻痹,屢用屢驗,一般服葯10--15劑即可治癒。患者不妨一試。 葯物組成: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蠶15克,蟬蛻15克,炒地龍15克,全蠍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鉤藤20克,黃芪30克,蜈蚣(另包)2條。 用法:上葯除蜈蚣外,水煎兩次對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蜈蚣放瓦上焙焦,研為細末,分2次用葯湯沖服。 「三白五蟲湯」選用防風、白芷、白附子、鉤藤可祛風散寒,增加組織代謝,減輕炎症和水腫,促進血液循環暢通;用「五蟲」(即蜈蚣、全蠍、僵蠶、蟬蛻、地龍)祛風通絡,加快經絡氣血運行;用白芍、川芎養血活血祛風;黃芪益氣扶正祛風。諸葯相合,使邪去正復,風寒得除,經絡得養,血脈流暢,「面癱」乃愈。 2.近年有醫家根據面神經周圍水腫受壓迫的病理改變,主張清熱解毒以消除局部水腫,提高了療效。凡面神經炎具有咽痛紅腫或耳後莖乳突壓痛者均可服用本驗方: ①取金銀花、生石膏、板藍根、蘆根、玄參各30克,連翹25克,生地黃、大青葉、地丁各20克,牛蒡子15克,薄荷、山豆根、生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發病1周內服用為好。 ②恢復期及後遺症期,一般指發病2周以後,則可選用: 用生地黃30克,川芎、生黃芪各15克,當歸、僵蠶、地龍、赤芍各12克,紅花10克,全蠍6克。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③除內服葯外,還可以配合外用葯提高療效。急性期取用: A.取黃芪55克,自芥子、白附子、僵蠶、防風、連翹、桅子、桃仁各10克,全蟲6克,蜈蚣3條。 上葯共研細末,外敷時用少許麵粉、雞蛋清、白酒將葯粉拌成糊狀;用紅花油搽劑將陽白、太陽、牽正、顴?、地倉、頰車、風池搓紅;或用熱毛巾敷面部;或用手法將上述穴位按摩後,每穴以6克左右的葯物置於直徑5厘米的傷濕止痛膏上或膠布上,將葯固定並貼於穴位上。敷葯後面部即有緊抽、牽拉、發熱的感覺,一般持續2--4小時。每日更換一次,十天為一療程,以痊癒為度。恢復期可取嫩桑技30厘米,槐枝60厘米,艾葉、花椒各15克,煎湯頻洗面部,先洗患側,後洗健側,療效可靠。 B.用皂角末,蓖麻子仁適量,混合搗成湖狀,睡前--左邊斜貼右邊,右邊斜貼左邊。每晚用一次,堅持一周特效。本方治口歪眼斜。 5)平時應注意預防,保持精神愉快,保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夜間避免受冷風侵襲。一旦患病要注意防護,冷天外出戴口罩,眼睛閉合不好時應戴眼罩,以防角膜受傷。常用熱水洗臉,井經常按摩局部穴位,進行必要的表情肌訓練。 愛心提示:以上介紹用方,請務必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辨證選擇使用。
麻煩採納,謝謝!
③ 面神經損傷會造成什麼症狀
如果有過顱腦創傷或者是在做手術的過程中存在神經損傷的話,容易造成面部神經損傷,面部神經損傷會使得患者出現面容的改變,甚至還會造成面癱,出現面部神經損傷應該盡早診斷盡早治療,除了剛剛提到的較為明顯症狀之外,面部神經損傷還有哪三個症狀呢?
1、面部神經損傷之後,患者最典型的症狀就是額頭、眼睛、鼻子、唇部等幾個表情肌的運動功能嚴重喪失,因此患者沒有辦法精確的做到某些表情甚至在外表上會出現表情怪異的症狀。幾個表情肌的配合也會出現過於紊亂的情況,因此也會不自覺地出現面部跳動。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眉毛兩側高低不同,面部肌肉局部出現麻痹、無法做出皺眉瞪眼等動作。
2、面部神經損傷之後,患者的面部會出現過於浮腫的情況,甚至會因此而導致眼底滲血。建議可以採用高壓氧的方法來改善神經纖維的缺氧狀態,同時通過高壓氧也能夠緩解水腫,增強細胞的吞噬能力,使得面部的神經控制功能逐漸得以康復。
3、患者如果出現了面部神經損傷,咀嚼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受傷之後面部的肌肉以及頜骨的肌肉能力幾乎完全喪失,所以吃飯的時候無法咀嚼。說話的時候也會存在流口水和嘴角下鼓腮漏氣和發音不清的情況。
出現面部神經損傷,建議可以採取保守治療,比如可以服用激素類的葯物來減輕水腫,幫助神經的恢復,或者也可以使用維生素b1和b12等神經類的營養葯物來輔助治療。如果通過保守療法不奏效的話,則需要通過手術治療,如採用面部神經減壓術,或者是面部神經吻合或移植手術來進行治療。系統的治療之後,面部神經損傷一般能夠收到不錯的效果。
④ 面部神經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三叉神經痛是神經內科、
神經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疼痛發生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容易反復發作,呈陣發性劇烈疼痛。三叉神經痛有「天下第一痛」的稱謂,可見其疼痛的程度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引發的三叉神經痛呢?三叉神經痛的發病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有很多原因促使了疾病的發作。以下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有哪些疾病會導致三叉神經痛。
1.腦血管微型障礙:臨床上常見到有些腦血管及腦組織畸形的患者,在疾病的某個階段會出現三叉神經痛的症狀。
2.顱內腫瘤壓迫。顱內腫瘤壓迫是導致三叉神經痛常見的原因,這種原因引起的三叉神經痛往往是中青年三叉神經痛患者,而且往往是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
3.脫髓鞘。三叉神經感覺根或半月節或三叉神經周圍支受到壓迫或損害發生脫髓鞘性變;如解剖結構異常,血管畸形、骨孔壓骨膜炎症、動脈硬化等都有可能誘發三叉神經痛疾病。
4.腦干三叉神經束核和感覺核的異常興奮性放電。各種疾病引起的腦干三叉神經束核和感覺核的異常興奮性放電是引起三叉神經痛的常見原因。
綜上所述,以上是關於引發三叉神經痛的常見疾病的相關介紹,希望通過以上介紹大家對於三叉神經痛的原因有更多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積極做好各項預防措施,一旦有三叉神經痛的某些症狀,要及早到醫院就診。
⑤ 面部神經怎麼治療
面部神經炎一般來說,他是由於面神經出爐的地方,他是在一個骨性的結構中行走。他會由於一些的原因,比如說病毒感染,受風受涼或者是自主神經不穩定。導致局部出現炎性水腫,面神經受到壓迫。而是出現一側的面部表情肌的癱瘓,可以表現為抬眉毛排不上去,皺眉毛做不了眼睛,閉合不了,閉不上眼。另外呲牙咧嘴的時候,整個這個美顏是偏向於建錯的。那麼它產生的症狀實際上是。對於一個人來說,他的這種形象的影響要重一些。而對於一些功能的殘疾,要輕一些,眼睛閉合不全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個面罩給他閉上,不影響他的日常生活。所以大家不能動的時候呢,可能刷牙洗臉兜不住水。那麼吃東西的時候會會造成食物的殘留在一側的腮部。這種都可以有辦法能解決。更重要的是影響了患者的形象。
專家提示:面部神經炎會導致局部出現炎性水腫,面神經受到壓迫,可以表現為抬眉毛排不上去,皺眉毛做不了眼睛,閉合不了,閉不上眼,影響患者的形象,輕者,有辦法能解決。
⑥ 面部神經炎有什麼症狀
面神經炎是神經內科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青壯年發病率較高,患者一般表現為面癱,可以出現病變側額紋消失,鼻唇膏變淺,口角向病變側歪斜,眼瞼閉合不全。同時出現吹口哨,使病變側漏風,也可能會出現舌前2/3味覺減退或者是消失。
「活絡修復」在中醫辯證論治的基礎上,通過調動人體的經絡,達到扶正、行氣活血、通絡驅痹的作用,從而使神經細胞活躍、加快血液循環、提高免疫機能,促進對神經細胞組織的修復、調節神經系統功能、修復受損神經,初步控制病情,讓面神經炎的症狀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並達到逐漸好轉的目的。
⑦ 面神經抽搐會怎麼樣
面肌痙攣是慢性進行性發展,一般不自發緩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現患側面肌癱瘓和萎縮,抽搐也停止。病程初期,面肌抽搐僅限於眼輪匝肌時,應與功能性眼瞼肌痙攣鑒別,後者不向下面部擴展,且常為雙側性。當面肌抽搐伴有其他顱神經損害,或肢體功能障礙,或件有肢體不自主動作時,應考慮顱內病變,需去醫院診治。
⑧ 面部神經炎的後遺症,及發病時間
1、瞬目時,病側上唇抽動,露齒時,病側眼睛不自主地閉合。
2、起病1-2周開始恢復,1-2月症狀明顯好轉,大約75%的患者完全恢復,如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則完全恢復的希望不大。
3、目前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在受涼或頭面部受冷風吹襲後發病。認為可能是風寒引起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痙攣、缺血、水腫,而在面神經管內易於受壓所致。
4、(1)一般護理:急性期(發病2周內)注意休息,減少外出,外出時須戴口罩,避免再受風寒。應進流質飲食,進食時食物殘渣易停留於患側頰齒間,進食後應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2)對症護理:急性期面部注意保暖,耳後部及病側面部行溫熱敷。因面肌癱瘓後常鬆弛無力,故病後即進行局部按摩。方法:對鏡有手緊貼於癱瘓側面肌上做環形按摩,每日三次,每次10-15分鍾,以促進血液循環。當神經功能開始恢復後,鼓勵患者練習癱側的面肌隨意運動,以促進癱瘓側早日康復。
(3)預防並發症:患側眼瞼閉合不全,故平時外出或睡眠時應戴眼罩,睡前應塗紅黴素眼膏,防止角膜炎或暴露性結膜炎。
5、使用激素有對睡眠影響有,但是不會很大!
參考資料:
面神經炎(俗稱「歪嘴風」)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是位於面神經管內的面神經受急性非化膿性炎症的影響,引起急性面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起病前,部分病人有受風寒或病側耳後吹涼風史。
面神經炎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以男性青壯年較易發病。絕大多數患者為一側面肌受累,雙側影響者極少見。起病突然,約半數病人在 發病前有耳後疼痛並向後枕部擴散 的前驅症狀,經數小時或1~2天後 很快發生同側面部表性肌癱瘓。面 部表情動作和隨意動作均不能做, 說話不便,病側面部綳緊感,漱口。
飲水時,水從患側口角外流,進食時,食物停滯於病側面頰與牙齒之間,說話漏氣,病側流淚。面部二側不對稱,病側溝紋變淺或消失。眼裂變大甚至不能閉合。病側口角低。人中偏向健側,露齒更明顯。鼓氣、吹哨時,病側漏氣。病側不能皺額、蹙眉。少數患者因面神經病變的位置較高,還可出現病側舌前半部味覺障礙和聽覺過敏現象。
而神經炎的預後一般良好,經治療,約70~80%可在1~2周後開始逐漸恢復,l~3月完全或基本治癒,但是,少數患者面癱長期不恢復或恢復不完全,並可出現面肌痙攣或面部聯帶運動,表現為瞬目時,病側上唇抽動,露齒時,病側眼睛不自主地閉合。面肌痙攣和聯帶運動在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時更明顯,此為面神經炎的後遺症。面神經炎治癒後大多不再復發,僅個別可能復發。
急性起病的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而無其他顱神經及肢體受影響為面神經炎的診斷要點。如患者出現雙側面癱時,需作進一步的神經系統檢查,必要時應作腦脊液檢查,以排除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若一側面癱同時出現其他顱神經損害及肢體癱瘓時,應進一步檢查有否腦部或顱底病變。當僅表現下半面部表情肌癱瘓而上半面部表情肌不受影響時,或伴有同側肢體癱瘓時,應考慮對測大腦半球病變,如腫瘤、炎症或腦血管疾病等。
神經炎急性期治療可選用強的松、地塞米松、水楊酸鈉、地巴吐、煙酸、維生素BI、B12等葯物,適當配合理療和針灸,在耳後給予熱敷或其他透熱療法。病人可對著鏡子用手按摩癱瘓的面肌,每日數次,每次數分鍾,以促進恢復。眼睛不能閉合者宜用眼罩,以保護角膜。面神經功能一年以上尚未恢復者,可肯定已不能恢復。為了改善面部外形的對稱性,可考慮作面副神經吻合術。
面神經炎時血清免疫指標有何變化?
目前,面神經炎的病因有許多不同觀點。國外有人提出:面神經炎為遺傳性疾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也有人認為:本病與病毒感染有關,特別是EB病毒、帶狀皰疹病毒;還有人認為:該病與病毒感染免疫反應有關,是炎症感染基礎上神經細胞內免疫調節功能異常造成的。國外有人通過動物實驗發現血漿IgG可通過運動神經元的末梢進入其軸突,甚至達到胞體。這些Ig G進入神經元軸突的機率不是均等的,而是受選擇的,特異性「抗突觸體IgG」優先被攝入。與此同時,一些研究者也觀察到,不同特異性IgG進入神經元後可與不同的細胞成分特異結合,阻礙神經細胞的正常功能。由此可以推論,面神經炎患者血漿中存在一定異常的IgG,可與面神經元及末梢神經間有高度親合力,被優先攝入面神經元的軸突,與其結合,使面神經的功能發生障礙。臨床稱之為面神經炎。日本中村正二研究了30例面神經炎,發現7例IgG ,9例IgA,9例IgM顯示高值,進而提出面神經炎與免疫球蛋白的異常有關。
柳忠蘭等對75例面神經炎患者做了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總補體(CH50)、補體第三成分(C3)及循環免疫復合物(CIC)測定。結果發現:面神經炎組IgG、IgA明顯高於健康人對照組,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IgM、CH50、C3與健康人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CIC陽性率明顯高於健康人對照組(P<0.01)。在復發11例中,7例CIC陽性,4例陰性。表明面神經炎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異常。
牛淑清等觀察了98例面神經炎血中免疫指標的變化,其中95例在發病後3~10天內,3例發病後15天內,其結果:IgG最高19.1g/L,最低0.25g/L,其中高於正常88例,正常9例,低於正常1例。IgA最高7.4g/L,最低0.3g/L,其中高於正常87例,正常10例,低於正常 1例。IgM最高4.33g/L,最低0.29g/L,其中高於正常73例,正常13例,低於正常12 例。
綜上,發現面神經炎與免疫球蛋白的變化有關,說明面神經炎患者存在著體液功能異常,而IgG是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份,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總量的75%。IgG的異常變化與運動神經元末梢的特殊親和力是導致面神經炎的重要因素。因此,臨床上如何能阻止血漿中特異性IgG進入面神經元的軸突是非常重要的。
面神經炎的腦脊液細胞學有何改變?
謝海峰等人對14例面神經炎的腦脊液細胞學的變化進行觀察,與臨床的關系作了初步探討。14例面神經炎均為住院病人,經各種檢查已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按常規腰穿取腦脊液,侯氏微型腦脊液細胞沉澱器離心沉澱,MGG染色和鏡檢。
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齡24~55歲,腰穿壓力正常,腦脊液蛋白升高8例,14例腦脊液細胞改變:白細胞計數3.68±2.12,單核樣細胞0.33±0.13,激活型單核樣樣細胞0.0 8±0.097,小淋巴細胞0.60±0.22,轉化型淋巴細胞0.21±0.14,淋巴樣細胞0.019±1 .43× 10-4,出現漿細胞3例,嗜中性粒細胞2例,淋巴細胞與單核樣細胞的比例為69.06:30.73 。為探討本病的腦脊液細胞改變與臨床的關系,分別從病損部位、病因、腰穿過程、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等四個方面作統計學處理,結果:病損部位比較,僅膝狀神經節的轉化型淋巴細胞顯著多於其他部位者(P<0.05);病因方面,帶狀皰疹組與感冒後組轉化型淋巴細胞改變有顯著性差異(P<0.05);漿細胞出現僅見於帶狀皰疹組;腰穿時間與激素治療各種細胞學改變無顯著性差異。
面神經炎的腦脊液細胞學與臨床有何關系?
根據侯熙德等人報導的正常和病理性腦脊液細胞成分為標准,14例中,除1例細胞自溶,其餘13例均為異常腦脊液細胞學,佔92.9%,其中刺激性淋巴細胞出現率為100%,激活型單核樣細胞的出現率為61.5%,淋巴樣細胞出現率為46.2%,但白細胞計數超過正常者僅 28.6%,也就是說多數為細胞成分的改變,從腦脊液細胞學方面說明面神經炎腦脊液免疫活性細胞異常。1例曾作腦脊液免疫學檢查,發現IgG、IgA、IgM、C3、C4均顯著增高,但血清免疫學未見異常。雖然本病根據臨床即可診斷,但動態觀察其腦脊液細胞學及體液免疫功能的改變,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及用葯時間、療效的觀察、預防復發等均可能有一定客觀實用價值。
面神經炎如何應用促進末梢神經再生及神經營養葯物?
(1)鹼性成纖維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該葯可激活受損部位受抑細胞活力,促進神經細胞分化,誘導軸突生長,豐富神經分布,支持神經存活生長,延續神經細胞的死亡,促進與外周神經聯系的成肌纖維細胞的生長增殖及正常生理活動,增強神經-肌肉的活動能力。
用法:以生理鹽水或注射用水溶解後使用。
①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1600~4000IU,2~4周為一療程。
②穴位注射,局部取陽白、太陽、四白、頰車、承漿、顴�等穴,每次1600IU,2~3穴/次, 2日1次。
(2)腦神經生長素注射液(Injectid Cranial Nerve Growth-ine)
本葯改善腦組織的血液循環,使腦和神經系統的營養得到充分的供應。促進體內神經介質的轉化、攝取和釋放,直接補充神經介質和介質前體,縮短神經反射的時間,改善神經反射。保護神經免受化學毒物和病毒感染的侵害。
用法:
①肌肉注射,每次1~2支(2~4ml),每日1~2次,每月1療程;
②穴位注射,每次1~2支(2~4ml),每日1~2次,每月1療程。
(3)彌可保(鈷賓醯胺制劑)注射劑(Methycobal Iajection)
本葯能抑制神經病理學、電生理學中變性神經的出現,在壓迫豚鼠面部神經,造成面部神經麻痹的模型實驗中,通過神經再生過程的眼哈閉鎖反射,誘發肌電圖及組織學研究,證明本葯具有與類固醇同樣的恢復麻痹效果。
用法:成人1日1次1安培瓦(含鈷醯胺500ug),一周3次,肌注或靜注,可按年齡、症狀酌情增減。
(4)維生素B族
維生素B�1,每次10~30mg,日3次,口服。
維生素B12,每次0.025mg,日3次,口服。
面神經炎與家族性有關嗎?
面神經炎較常見,但家族性面神經炎較為罕見。在貝爾氏麻痹病人中,家族性發生率報告不一,分別為2.4%、6%、28.6%。國內報導一家系6例罹患本病。
病例摘要:先證者,30歲,男,汽車司機,入院前一天中午在駕駛室內睡眠後約1小時,出現面部不對稱,口眼歪斜,在本單位醫院經針刺治療症狀無好轉,次日入我院。既往健康、嗜煙酒,家族史陽性,父母非近親婚配。查體:一般狀況佳,左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左額紋消失,眼裂大,鼻唇溝淺,左眼閉合不全,示齒時口角向右歪斜,吹口哨、鼓腮時左側口角漏氣,余無異常。血尿常規無異常,ASO(一),肝功(一),免疫球蛋白IgG26.8g/L,I gA1.476g/L,IgM1.78g/L。腦電圖正常。經紅外線局部照射、牽正散面部外敷及強的松等葯物治療56天,左面部表情肌癱瘓不全恢復出院。
家系調查:先證者6個同胞中4人(大姐、三姐、二哥及本人)、其母及其大姐之長子,6 個同胞的11個子女、一家三代共6人患過該病。母親分別於7、21、54歲時發病三次,均為左側病變,同胞4人於28~30歲時發病,大姐長子於12歲時發病。全部患者的臨床表現均與先證者相似,且能查到3人(母親、三姐、大姐長子)遺留左側輕度周圍性面癱。先證者父系家族史陰性。
高橋昭等提出:面神經炎為遺傳性疾病,並認為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從本家系譜來看有如下特點:①先證者之母是本病患者;②同胞6人發病4人,且男女各半;③雙親大哥二姐無病時其子女未發病;④可看到連續三代患本病。綜上所述,基本符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方式。因條件所限,未能對本家系患者行染色體檢查。呂冰清最近報告一家系連續四代男女共8人發生本病,並對先證者進行了外周血淋巴細胞G帶分析,但未發現核型異常。
本家系中先證者發病前有受涼史,家族史陽性,有吸煙、飲酒嗜好,免疫球蛋白IgG增高。推測本病並非由單一病因所致,很可能是在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異常等內在缺陷的基礎上,由受風寒、感染、吸煙、飲酒等外在因素觸發而致病。為預防本病,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今後仍需進行多方面病因學的深入研究。
國外報告一個家族,父親及其子女共8人有反復發作的貝爾氏麻痹20次,其中4人有多次突發性眼球運動障礙(包括外展、滑車及動眼神經麻痹),偶有面部疼痛、味覺和泌淚功能異常,其他神經學檢查正常,部分病人腦CT、EEG、CSF等檢查亦無異常發現。面神經和眨眼反射研究證實:反應振幅不對稱性減弱,無傳導延遲和傳導阻滯,肌電圖揭示有慢性失神經和神經再生徵象。本組病例首次發病年齡為13至73歲,6例在40歲以後發病,眼球運動麻痹均在49歲以後出現,所有病例瞳孔正常。家族性復發性貝爾氏麻痹罕見,在報告的18個家系中,遺傳方式很可能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其病因不明,可能與寒冷、糖尿病有關,電診斷研究證實有受累面神經的軸突喪失,無節段性脫髓鞘證據,且研究提示:神經功能異常非先天性。部分病例味覺及泌淚功能受影響,提示鼓索的損傷既可是近端也可是遠端;動眼神經麻痹不伴瞳孔改變提示:面肌和眼球運動麻痹不是由於先天的顱骨孔狹窄壓迫所致。
⑨ 得了面部神經炎,但五官正常,如果不治好會有什麼後遺症
面部表情不受控制,就是說有可能面癱。是很可怕的事,別人會不願意看到你的。比如你突然下唇耷拉下來,狂流口水,你自己卻不知道,和你一起的人會有什麼反應?趕緊去治吧。
⑩ 面神經炎是有什麼引起的,病因是什麼
引起面神經炎的病因有很多種,臨床上根據損害發生部位,可分為中樞性面神經炎和周圍性面神經炎兩種,中樞性神經炎病變位於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之間的皮質延髓束,通常有腦血管病,顱內腫瘤腦,外傷炎症等引起。
周圍性面神經炎病損發生於面神經核和面神經,周圍性面神經炎的常見病因為感染性病變,多由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病毒被激活引起,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自身免疫反應,腫瘤,神經源性,創傷性,中毒如酒精中毒,長期接觸有毒物,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維生素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