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腎上腺皮質癌如何治療
看CT了,最佳治療方案:射頻消融或者化學刀消融+伽馬刀+栓塞介入。如果身體和經濟條件允許,最好來北京治療。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腫瘤內科-馮威健主任醫師
❷ 腎上腺皮質癌有什麼症狀
早期症狀可能出現腰痛,有的病人會感到腹部腫塊,還有血尿,有的病人在晚期會有很痛的感覺,在這期間也可能有發燒,體重會變輕,沒有食慾吃東西,並且出現嚴重的咳嗽症狀,發現這種病應該及時治療。放鬆心情,每天好心情對病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❸ 腎上腺瘤會導致皮膚發紅嗎長痤瘡,臉油,頭發油,月經量少
腎上腺是體內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因為其位置與腎臟關系密切,手術處理在傳統上有泌尿外科負責。腎上腺腫瘤主要分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兩大類,前者系指瘤體具有內分泌功能。腎上腺皮質和髓質均可發生腫瘤,會引起內分泌功能變異者稱為功能性腫瘤,不引起內分泌功能改變者稱為非功能性腫瘤。
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1.皮質醇增多症 主要有慢性糖皮質激素增多導致一組臨床表現:滿月臉、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糖尿病傾向、性功能異常、月經紊亂、精子減少等。需要注意的是兒童約一半以上有癌腫引起,女性男性化或男性女性化表現明顯,也提示癌腫可能性大。
2.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血壓逐漸升高,降壓效果不佳,並有低血鉀和鹼中毒表現(肌肉無力、肌麻痹、心律失常、手足搐搦、痛性肌痙攣等)。
3.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大量釋放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些物質可以引起血管收縮、心跳增快,從而引起陣發性高血壓,並伴有劇烈頭痛,皮膚蒼白尤其是臉色蒼白,心跳過快,四肢及頭部有震顫,出汗,無力,有時可有胸悶氣急,惡心嘔吐。
4.非功能性腫瘤 包括轉移瘤、血腫、囊腫等。
❹ 腎上腺皮質癌
腎上腺皮質癌是源於腎上腺皮質的惡性腫瘤,極其罕見,發病率低,手術切除術是腎上腺皮質癌的首選治療方式,它是唯一有可能治癒ACC的方式。對於不能手術切除以及復發的患者,首選米托坦。術後是否給予米托坦輔助治療,雖然目前仍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但建議組織學檢測惡性程度較高(不論腫瘤大小,Ki67染色腫瘤細胞>百分之10,>20核分裂每50HPF。)和惡性程度較低且在術中有溢出或者斷裂的巨大腫瘤,均給予米托坦輔助治療。在接受米托坦治療的過程中,注意檢測血清米托坦濃度等相關指標,長期服用米托坦可能出現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性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減退以及胃腸道反映以及神經系統毒性等。
❺ 腎上腺腫瘤有哪些症狀
腎上腺是體內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因為其位置與腎臟關系密切,手術處理在傳統上有泌尿外科負責。腎上腺腫瘤主要分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兩大類,前者系指瘤體具有內分泌功能。腎上腺皮質和髓質均可發生腫瘤,會引起內分泌功能變異者稱為功能性腫瘤,不引起內分泌功能改變者稱為非功能性腫瘤。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1.皮質醇增多症 主要有慢性糖皮質激素增多導致一組臨床表現:滿月臉、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糖尿病傾向、性功能異常、月經紊亂、精子減少等。需要注意的是兒童約一半以上有癌腫引起,女性男性化或男性女性化表現明顯,也提示癌腫可能性大。
2.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血壓逐漸升高,降壓效果不佳,並有低血鉀和鹼中毒表現(肌肉無力、肌麻痹、心律失常、手足搐搦、痛性肌痙攣等)。
3.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大量釋放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些物質可以引起血管收縮、心跳增快,從而引起陣發性高血壓,並伴有劇烈頭痛,皮膚蒼白尤其是臉色蒼白,心跳過快,四肢及頭部有震顫,出汗,無力,有時可有胸悶氣急,惡心嘔吐。
4.非功能性腫瘤包括轉移瘤、血腫、囊腫等。
一、概述
發生在腎上腺的腫瘤為腎上腺癌,分為腎上腺皮質腺瘤、腎上腺皮質癌和腎上腺髓質腫瘤等。
腎上腺是腎臟上方的腺體,和腎臟一樣,也有2個,左右各一,位於腹膜後腎臟上方。左腎上腺為半月形,其上鄰為脾臟;右腎上腺為三角形,上鄰為肝臟。腎上腺對人體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內分泌器官,它能分泌4大類、數十種激素,經過血循環運送到人體的各個組織臟器,發揮其特定的生理效應。
二、病理
腎上腺皮質位於腎上腺的外側部,包繞著髓質。皮質的體積約占整個腎上腺的90%。由外向內分3層,最外層為球狀帶,約佔全皮質的15%;中間層為束狀帶,此帶最厚,約佔全皮質的78%;里層為網狀帶,僅占皮質的7%,最薄。
腎上腺髓質在腎上腺的中間部位,僅占腎上腺的10%左右。髓質細胞的形態不一,由於在用含鉻的液體處理髓質細胞時,發現這些細胞中的顆粒可著色,故稱其為嗜鉻細胞。
腎上腺皮質的3個帶及髓質共有4類內分泌細胞,在這塊不大的天地里各自分泌不同的激素,肩負不同的使命。
(一)腎上腺皮質腺瘤
腎上腺皮質腺瘤與局灶性結節性增生的病變相似,兩者可以並發。腺瘤通常是單側單發性,並有薄層包膜,對周圍組織有壓迫現象,為鑒別的主要點。大小直徑為1~5cm,切面黃色,有時呈紅褐色,鏡下多為類似束狀帶的泡沫狀透明細胞,含有豐富類脂質,有時由類脂含量少的嗜酸性細胞構成,或者兩種細胞混合存在。瘤細胞排列成團,由含有毛細血管的少量間質分隔。部分腺瘤為功能性,可引起醛固酮增多症或Cushing綜合征,在形態上與非功能性腺瘤沒有區別。(二)腎上腺皮質癌
腎上腺皮質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甚少見,一般為功能性,發現時一般比腺瘤大,重量常超過100g,呈浸潤性生長,正常腎上腺組織破壞或被淹沒,向外侵犯周圍脂肪組織甚至該側腎。小的腺癌可有包膜。切面棕黃色,常見出血、壞死及囊性變。鏡下分化差者異型性高,瘤細胞大小不等,並可見怪形核及多核,核分裂像多見。常轉移到腹主動脈淋巴結或血行轉移到肺、肝等處。分化高者鏡下像腺瘤,如果癌體小又有包膜,很難與腺瘤區別,有人認為直徑超過3cm者,應多考慮為高分化腺癌。
(三)腎上腺髓質腫瘤
腎上腺髓質來自神經嵴,原始細胞為交感神經母細胞,以後分化為神經節細胞及嗜鉻細胞,因此可形成神經母細胞瘤、神經節細胞瘤及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phenochromocytoma) 80%~90%發生於腎上腺髓質,絕大部分為單側單發性,偶爾見於雙側,90%為良性,好發於30~50歲。腫瘤細胞可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以去甲腎上腺素為主,偶爾也分泌多巴胺及其他激素,故臨床主要有兒茶酚胺過高的症狀,表現為血壓增高,多呈間歇性發作,並伴有頭痛、發汗、末梢血管收縮、脈搏加快、血糖增高、基礎代謝上升等症狀。肉眼觀,大小不一,平均100g左右,甚至可達2000g,有包膜,切麵灰紅色、灰褐色,常見出血、壞死、囊性變及壞死灶。
鏡下嗜鉻細胞為大多角形細胞,形成細胞索或細胞巢,可有不同程度的多形性,有時出現巨細胞,瘤細胞胞漿內有大量嗜鉻的微細顆粒;電鏡下,顆粒有包膜,電子緻密度低者含有腎上腺素,而包膜不清楚電子緻密度高者含有去甲腎上腺素,用免疫組化方法亦可顯示。間質主要是血竇。良、惡性腫瘤在細胞形態方面無截然界限,包膜被侵犯並不能作為惡性的肯定證據,但如有周圍組織浸潤及轉移,則屬惡性無疑。
腎上腺外嗜鉻細胞瘤多為多發性,位於主動脈兩側副節細胞分布處,常稱為副節細胞瘤(paraganglioma)。本瘤好發於10~20歲,多數為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的一部分,40%為惡性。
三、症狀
腎上腺皮質和髓質均可發生腫瘤,會引起內分泌功能變異者稱為功能性腫瘤,不引起內分泌功能改變者稱為非功能性腫瘤。
醛固酮症主要由皮質腺瘤引起。最主要的症狀為高血壓,一般為中度增高。第二類症狀為肌無力或麻痹、感覺異常。第三類症狀是多尿、夜尿、煩渴。
皮質醇症多由腎上腺皮質增生或腫瘤引起,表現為滿月臉、水牛背、中心性肥胖,而四肢瘦,多血質和紫紋。疲倦、衰竭、腰背痛;高血壓;多毛、脫發、痤瘡;性功能障礙,閉經或月經減少。
性腺異常症由皮質腫瘤引起,分為生殖器增大早熟症、女性假兩性畸形,女性男性化。
嗜鉻細胞瘤的主要症狀為高血壓和代謝的改變。發作性高血壓增高,伴心悸、氣促、頭痛、出汗、精神緊張、四肢發涼震顫。
腎上腺非功能性腫瘤主要從皮質或髓質的間質細胞發生,主要有非功能性皮質腺瘤和腺癌、神經母細胞瘤、節細胞神經痛。
四、常見治療手段
手術是目前唯一的治療腎上腺皮質癌的方法。另外,用火箭冷凍技術、後腹腔鏡手術和氬氦刀等方法治療腎上腺腫瘤均有一定突破。
五、擴散與轉移
腎上腺皮質癌術後復發率較高,有報告對復發的腫瘤再次手術治療,其平均生存時間(15.8±14.9個月)比未手術組(3.2±2.9個月)明顯延長。一般認為再手術時癌細胞難以暴露,存在已轉移的可能,完整切除的機率很小,因此再手術的意義尚難肯定。
六、預後
腎上腺皮質癌惡性度高、預後較差,自然病程很少超過 1年。
❻ 腎上腺皮質癌有什麼症狀
腎上腺皮質癌的症狀主要有腰痛,個別的患者腹部會出現腫塊,在小便的時候會出現血尿這些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別的疾病而誤診,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早期的腎上腺皮質癌是可以治癒的,應盡快到醫院進行康復治療,避免病情加重,導致治癒率下降。
❼ 腎上腺疾病,對健康有哪些危害
腺瘤的危害在於它異常分泌體內的這種激素,腎上腺雖然體積非常小,但是分泌體內非常重要的十幾種激素,決定著體內不同的代謝功能,激素在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障礙的症狀與抑鬱症相似。典型的患者可能以疲勞和肌肉氨基化為特徵:主要症狀是高血壓處於持續發作模式或伴有癲癇發作。一般來說,抗高血壓葯物無效,發作時臉色蒼白或發紅,嚴重頭痛、心悸、視力模糊、痙攣、疲勞、體重減輕、食慾減退。
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腎臟疾病,發病率非常高,損傷率更高。如果疾病是在滿月、水牛背和中心性肥胖時發展起來的,那麼上腺四種疾病的常見症狀主要是高血壓和低血壓。幾乎所有原發性腎上腺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都有高血壓,主要表現為舒張壓升高。一般來說,通過抗高血壓葯物治療,四肢呈薄的、帶血的紫色條紋。疲勞、疲憊、腰痛;高血壓;毛茸茸的。
❽ 患腎上腺腫瘤有何症狀
腎上腺是體內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因為其位置與腎臟關系密切,手術處理在傳統上有泌尿外科負責。腎上腺腫瘤主要分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兩大類,前者系指瘤體具有內分泌功能。腎上腺皮質和髓質均可發生腫瘤,會引起內分泌功能變異者稱為功能性腫瘤,不引起內分泌功能改變者稱為非功能性腫瘤。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1.皮質醇增...多症 主要有慢性糖皮質激素增多導致一組臨床表現:滿月臉、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糖尿病傾向、性功能異常、月經紊亂、精子減少等。需要注意的是兒童約一半以上有癌腫引起,女性男性化或男性女性化表現明顯,也提示癌腫可能性大。 2.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血壓逐漸升高,降壓效果不佳,並有低血鉀和鹼中毒表現(肌肉無力、肌麻痹、心律失常、手足搐搦、痛性肌痙攣等)。 3.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大量釋放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些物質可以引起血管收縮、心跳增快,從而引起陣發性高血壓,並伴有劇烈頭痛,皮膚蒼白尤其是臉色蒼白,心跳過快,四肢及頭部有震顫,出汗,無力,有時可有胸悶氣急,惡心嘔吐。 4.非功能性腫瘤包括轉移瘤、血腫、囊腫等。 一、概述 發生在腎上腺的腫瘤為腎上腺癌,分為腎上腺皮質腺瘤、腎上腺皮質癌和腎上腺髓質腫瘤等。 腎上腺是腎臟上方的腺體,和腎臟一樣,也有2個,左右各一,位於腹膜後腎臟上方。左腎上腺為半月形,其上鄰為脾臟;右腎上腺為三角形,上鄰為肝臟。腎上腺對人體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內分泌器官,它能分泌4大類、數十種激素,經過血循環運送到人體的各個組織臟器,發揮其特定的生理效應。 二、病理 腎上腺皮質位於腎上腺的外側部,包繞著髓質。皮質的體積約占整個腎上腺的90%。由外向內分3層,最外層為球狀帶,約佔全皮質的15%;中間層為束狀帶,此帶最厚,約佔全皮質的78%;里層為網狀帶,僅占皮質的7%,最薄。 腎上腺髓質在腎上腺的中間部位,僅占腎上腺的10%左右。髓質細胞的形態不一,由於在用含鉻的液體處理髓質細胞時,發現這些細胞中的顆粒可著色,故稱其為嗜鉻細胞。 腎上腺皮質的3個帶及髓質共有4類內分泌細胞,在這塊不大的天地里各自分泌不同的激素,肩負不同的使命。 (一)腎上腺皮質腺瘤 腎上腺皮質腺瘤與局灶性結節性增生的病變相似,兩者可以並發。腺瘤通常是單側單發性,並有薄層包膜,對周圍組織有壓迫現象,為鑒別的主要點。大小直徑為1~5cm,切面黃色,有時呈紅褐色,鏡下多為類似束狀帶的泡沫狀透明細胞,含有豐富類脂質,有時由類脂含量少的嗜酸性細胞構成,或者兩種細胞混合存在。瘤細胞排列成團,由含有毛細血管的少量間質分隔。部分腺瘤為功能性,可引起醛固酮增多症或Cushing綜合征,在形態上與非功能性腺瘤沒有區別。 (二)腎上腺皮質癌 腎上腺皮質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甚少見,一般為功能性,發現時一般比腺瘤大,重量常超過100g,呈浸潤性生長,正常腎上腺組織破壞或被淹沒,向外侵犯周圍脂肪組織甚至該側腎。小的腺癌可有包膜。切面棕黃色,常見出血、壞死及囊性變。鏡下分化差者異型性高,瘤細胞大小不等,並可見怪形核及多核,核分裂像多見。常轉移到腹主動脈淋巴結或血行轉移到肺、肝等處。分化高者鏡下像腺瘤,如果癌體小又有包膜,很難與腺瘤區別,有人認為直徑超過3cm者,應多考慮為高分化腺癌。 (三)腎上腺髓質腫瘤 腎上腺髓質來自神經嵴,原始細胞為交感神經母細胞,以後分化為神經節細胞及嗜鉻細胞,因此可形成神經母細胞瘤、神經節細胞瘤及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phenochromocytoma) 80%~90%發生於腎上腺髓質,絕大部分為單側單發性,偶爾見於雙側,90%為良性,好發於30~50歲。腫瘤細胞可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以去甲腎上腺素為主,偶爾也分泌多巴胺及其他激素,故臨床主要有兒茶酚胺過高的症狀,表現為血壓增高,多呈間歇性發作,並伴有頭痛、發汗、末梢血管收縮、脈搏加快、血糖增高、基礎代謝上升等症狀。肉眼觀,大小不一,平均100g左右,甚至可達2000g,有包膜,切麵灰紅色、灰褐色,常見出血、壞死、囊性變及壞死灶。 鏡下嗜鉻細胞為大多角形細胞,形成細胞索或細胞巢,可有不同程度的多形性,有時出現巨細胞,瘤細胞胞漿內有大量嗜鉻的微細顆粒;電鏡下,顆粒有包膜,電子緻密度低者含有腎上腺素,而包膜不清楚電子緻密度高者含有去甲腎上腺素,用免疫組化方法亦可顯示。間質主要是血竇。良、惡性腫瘤在細胞形態方面無截然界限,包膜被侵犯並不能作為惡性的肯定證據,但如有周圍組織浸潤及轉移,則屬惡性無疑。 腎上腺外嗜鉻細胞瘤多為多發性,位於主動脈兩側副節細胞分布處,常稱為副節細胞瘤(paraganglioma)。本瘤好發於10~20歲,多數為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的一部分,40%為惡性。 三、症狀 腎上腺皮質和髓質均可發生腫瘤,會引起內分泌功能變異者稱為功能性腫瘤,不引起內分泌功能改變者稱為非功能性腫瘤。 醛固酮症主要由皮質腺瘤引起。最主要的症狀為高血壓,一般為中度增高。第二類症狀為肌無力或麻痹、感覺異常。第三類症狀是多尿、夜尿、煩渴。 皮質醇症多由腎上腺皮質增生或腫瘤引起,表現為滿月臉、水牛背、中心性肥胖,而四肢瘦,多血質和紫紋。疲倦、衰竭、腰背痛;高血壓;多毛、脫發、痤瘡;性功能障礙,閉經或月經減少。 性腺異常症由皮質腫瘤引起,分為生殖器增大早熟症、女性假兩性畸形,女性男性化。 嗜鉻細胞瘤的主要症狀為高血壓和代謝的改變。發作性高血壓增高,伴心悸、氣促、頭痛、出汗、精神緊張、四肢發涼震顫。 腎上腺非功能性腫瘤主要從皮質或髓質的間質細胞發生,主要有非功能性皮質腺瘤和腺癌、神經母細胞瘤、節細胞神經痛。 四、常見治療手段 手術是目前唯一的治療腎上腺皮質癌的方法。另外,用火箭冷凍技術、後腹腔鏡手術和氬氦刀等方法治療腎上腺腫瘤均有一定突破。 五、擴散與轉移 腎上腺皮質癌術後復發率較高,有報告對復發的腫瘤再次手術治療,其平均生存時間(1 5.8±14.9個月)比未手術組(3.2±2.9個月)明顯延長。一般認為再手術時癌細胞難以暴露,存在已轉移的可能,完整切除的機率很小,因此再手術的意義尚難肯定。 六、預後 腎上腺皮質癌惡性度高、預後較差,自然病程很少超過 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