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臉上有點麻是怎麼回事
臉部莫名有點麻,這是怎麼回事?
如果臉部比較麻的話,大家一定要注意,是不是有疾病在影響你。因為有很多疾病都會使得你的臉部變得比較麻煩的話,很難發現。有可能也是某種疾病將要到來的一種徵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及時的向醫院里去檢查一下。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2. 面部神經麻痹的原因是什麼
可以用中葯湯劑牽正散配合針灸治療外科治療主要針對晚期面癱。外科治療可以分為靜態治療和動力性治療。靜態治療主要是將闊筋膜成條狀移植於面部,治療後靜態情況下雙側面部表情對稱,但動態下患側不能隨健側運動。動力性治療一般分為二期,一期是將從患者小腿取下的神經與健側面神經吻合,移植神經末端置於患側,待6個月到1年神經從健側長入患側後,實施二期手術,即移植帶血管神經的肌肉,選擇的肌肉可以為股直肌、股薄肌、背闊肌等,治療3個月到1年後靜態與動態都可達到雙側表情的對稱。
我們提出按骨骼肌肌肉內神經、血管、肌腱分布設計移植肌肉供區的理論,並觀察到股直肌神經、血管解剖恆定,口徑適合面部血管、神經,其肌肉的肌腱有利於維持移植肌瓣的正常肌張力以及面部口角復位固定,而且手術切除肌瓣方便,無血管、神經損傷,無肌肉供區功能障礙。經實施游離股直股動力性治療面癱的患者現已有21位。經施用上述手術方法,全部患者於術後1~3個月左右面部腫脹消退,靜態時雙側口角對稱,其中有兩位患者在術後8個月恢復了口角自主運動,其餘均在術後10~12個月出現了自主的表情運動。
面癱的治療總的說:第一是去除病因。第二是對症治療,改善循環消除面神經水腫。第三是營養神經。對急性期的面神經炎一旦確診,應盡早抗病毒,用激素和對症治療。如果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容易造成面癱後遺症。
過去對面癱、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的傳統治療,都採用針灸、貼葯、拔罐、割治、火針、電針、理療、鼻塞葯、介入治療、面部注射葯物等及一些民間的土辦法如擦鱔魚血等。這些傳統的辦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興旺解除疾病,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祖國醫葯定庫中的瑰定。
但是,就治療面癱、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面部肌肉的疾病上卻有著它嚴重的,甚至不可克服的後遺症,是造成大量病人一生極大痛苦的根源。
面部肌肉都呈扁平、扁薄的皮肌和條狀的扁平肌,這些肌肉起自於顱骨的不同部位,分布在眼裂、口裂、鼻孔的周圍,呈扁平環形肌和扁平輻射形肌肉與周圍的肌肉組織聯結在一起。在這些肌肉收縮和舒張時,有開大和縮小眼、口、鼻孔的作用。同時牽動著面部皮膚活動,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面部的肌肉大約有26塊之多。它們互相重疊在一起各有各的功能,如果在面部上針灸、拔罐、貼葯、電針、火針、面部注射營養神經的葯物,介入治療。這些治療方法,一定會造成這些肌肉的損傷、出血、纖維化及炎性反應
。偏方治面癱
取活鱔魚宰殺後取血塗抹癱麵皮膚,24小時後,或至少12小時後洗掉,一周左右可見效。面癱的護理方法
1、
心理護理:患者多為突然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有的擔心面容改變而羞於見人及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後遺症,這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徵,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病人情緒穩定,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2、
護眼:由於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護的非常重要的,減少用眼,外出時戴墨鏡保護,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葯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保護。
3、
局部護理:熱敷祛風:以生薑末局部敷於面癱側,每日1/2小時;溫濕毛巾熱敷面部,每日2—3次,並於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時力度要適宜、部位準確;只要患側面肌能運動就可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個八拍或4個八拍,每天2—3次,對於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癱患者應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3. 面神經麻痹是什麼
面肌癱瘓多指面神經麻痹,是以顏面表情肌群的運動功能障礙為特徵的疾病。
面神經麻痹是指顏面部表情肌群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症狀的一種常見病。本病病因不明,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此外炎症、外傷、腫瘤、腦血管疾病、脫髓鞘性疾病等均可引起。根據面癱損害的部位可以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後者多見。周圍性面癱主要表現為一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病側額紋變淺,眼裂擴大,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不能鼓腮、擠眉、皺眉。飲水可從病側口角流出。中樞性面癱常無眼裂以上的肌肉表現。
本病治療首先是對因治療,外傷和腫瘤考慮手術治療,感染炎症等疾病可以早期抗感染和神經營養葯物治療。中醫中葯和針灸也可輔助治療。物理治療可促進神經再生和功能恢復。面部按摩和功能訓練可幫助患者恢復神經運動功能。必要時可行面神經減壓術、面神經改道術和神經吻合術等手術治療。
4. 面部神經麻痹是什麼意思啊
面神經麻痹一般是面部神經受到強烈刺激而發生的。例如:騎摩托騎的太快而沒有給於面部有效的防風措施。治療上沒有特效的方法。職能吃或者注射點營養神經的葯物例如維生素b族的。最主要的是對面部的保養作些理療什麼的作用不太大。再說一句它有可能伏法的最少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還有更長的
時間。基本來說大多數的患者都能恢復。要多作些面部肌肉的運動啊。急性期就不用了。
5. 面部麻木是什麼原因。謝謝
面部麻木有很多原因,最有可能是一種信號,要引起重視了,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一般是神經受到了壓迫,或者有野風催了
6. 什麼是面神經麻痹
面神經麻痹就是指口眼歪斜、鼓嘴漏氣。有時候刷牙的時候也漏水。平常一般把面神經麻痹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病人在早期的時候,一般1-3天就會達到高發,症狀最重的高發期就是在前三天。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有嚴重的一些後果。比如病人一般是在早晨起來刷牙的時候,可能發現刷牙怎麼漏水了,眼睛閉不上,還有就是吃飯的時候如果一些飯團,可能在嘴裡面轉不過來了。還有一些病人就是被別人發現嘴角歪了,發現這種症狀以後到醫院來就診。這種病人一般來說是春、秋季節,寒冷交替的時候容易多發,往往是受寒、著風、吹空調這些情況以後出現。還有的經過疲勞,比如熬夜,值夜班的人出現這種情況幾率比較大一些。
7. 面神經麻痹是怎麼回事
面神經麻痹類型不同,其原因也不同。中樞性面癱的常見原因包括腦血管病、顱內腫瘤、炎症等。周圍性面癱病變發生於面神經核和面神經,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性病變,多由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病毒被激活引起,其次還與面神經血管受壓、神經源性損傷以及耳源性疾病等有關。
主要病因
腦血管疾病
中樞性面神經癱瘓通常由腦血管病、顱內腫瘤、腦外傷、炎症等引起。病變位於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之間的皮質延髓束,面神經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損都可以引起中樞性面癱,最常見的受損處是內囊。通常出現病灶對側顏面下部肌肉麻痹。從上到下表現為鼻唇溝變淺,露齒時口角下垂,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
感染性病變
非特異性炎症可導致面神經水腫和脫髓鞘,嚴重可出現軸索變性。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的病毒被激活可引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常見的病毒有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EB病毒等。在膝狀神經節內的單純皰疹病毒的再活化是面神經炎的主要病因。
面神經血管受壓
骨性面神經管僅能容納面神經通過,面神經一旦發生缺血、水腫,必然導致面神經受壓,進而導致面神經麻痹。
耳源性疾病
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或耳部損傷。
神經源性損傷
外傷或手術史導致面神經損傷,如腮腺切除術等。
中毒
如酒精中毒、長期接觸有毒物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維生素缺乏等,導致神經水腫及脫髓鞘改變。
流行病學
面神經麻痹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不受年齡和性別的限制,多見於20~40歲人群,男性多於女性,不同的人群的年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11.5~53.3人不等。每年大概有4萬新發周圍性面癱患者,復發率8%~12%。
好發人群
疲勞、焦慮、工作強度大的人群
疲勞、焦慮和壓力等精神心理因素與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有著重要的聯系,多因素的聯合作用最終誘發周圍性面癱。
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抵抗力下降,易受病毒感染,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病幾率增加。如果合並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險因素,有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容易患腦血管病,易出現中樞性面癱。
有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等感染史的人群
有前驅病毒感染容易出現面癱,而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與周圍性面癱最密切。
誘發因素
風寒感染
風寒急性病毒感染及自主神經功能不穩等引起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痙,導致面神經缺血水腫。面神經炎性水腫在骨性面神經管中必然導致受壓和脫髓鞘病變,從而導致面膜神經麻痹。
物理因素
某些物理因素引起局部血管痙攣,產生面神經局部組織缺血、水腫、壓迫面神經致病。
外傷、腫瘤、畸形
外傷包括產鉗損傷、顳骨骨折手術等;腫瘤包括中耳瘤、聽神經瘤等;畸形包括先天性耳畸形可伴面神經發育不全。
代謝障礙
如糖尿病、維生素缺乏。
8. 求助:面部麻痹是什麼病
面神經癱瘓又稱面神經麻痹,為顱神經病變中最常見的疾患。臨床表現為:患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一側眼瞼不能閉合、額紋變粗或消失、口角不能活動、部分患者因面部感受風寒等原因所致。常用的臨床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小紅參、女金蘆、澤蘭各150克,白酒2500毫升。先浸泡半日後使用。每次20--40毫升,日服1次。
本方祛風除濕,補血活血,主治顏面神經麻痹。
[方二]
大豆200克,獨活50克,白附子10克,米酒1000毫升。先將大豆炒熟,與後兩味共搗碎,加入酒內煎數沸,去渣備用。每日早晚飲酒各1次,每次10毫升。
本方祛風通絡,適用於面神經癱瘓。
[方三]
白附子12克,僵參9克,全蠍6克,生地、赤芍各15克,川芎9克,當歸15克,桂枝50克,絲瓜絡9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本方祛風活血,適用於口眼歪斜,半面麻痹。
[方四]
當歸、川芎各10克,蜈蚣3條,蟬蛻、甘草各6克,地龍10條(焙乾),烏附片13克(先煎半小時),防風、鉤藤、僵參各13克。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服。
本方為四川中醫張文明治療面癱經驗方,功能祛風平肝,活血通絡。
[方五]
鮮生薑1塊。將生薑剖開,取剖面反復向左向右交替塗擦患側上下齒齦(指口角、歪向側的對側)直到齒齦部有灼熱感或發熱感時為止,每天2--3次,7天為1療程。
本方出自《廣西中醫葯》1989,12期,對面神經麻痹有效。
[方六]
白芍10克,玄參9克,天冬10克,龍骨、牡蠣各9克,皂枝30克,代赭石20克,牛膝15克。水煮,每日1劑。
本方出自《黑龍江中醫葯》1988.5期,對面神經麻痹有效。
[方七]
秦艽10克,羌活、防風、白芷各9克,地黃10克,當歸9克,川芎10克,白附子、全蠍9克。水煎服,日1劑,但同時宜用西葯消炎,配合針灸。
本方出自《黑龍江中醫葯》1988.5期,適用於面神經麻痹。
[方八]
當歸、川芎各10克,蜈蚣3條,蟬蛻6克,甘草6克,地龍10條(焙乾),烏附片13克(先煎半小時),防風、鉤藤、僵蠶各13克。水煎服;日1劑。
本方為四川萬縣中醫張文明方,功能祛風平肝,活血通絡,適用於面癱。
[方九]
鮮楊樹皮60--100克。將樹皮加水1000毫升,煎沸後乘熱熏患側面頰部,器皿下煮小爐,文火緩緩加溫,使熱氣持續而均勻,每次40--60分鍾。
本方為江蘇泰興中醫吳漢民方,功能溫經通絡,適用於面癱。
[方十]
鱔魚血、白面若干。先以白面和水作面圈、貼緊在患側頰部(防止鱔血流掉),再以針在口角外緣半厘米外(上直對瞳孔)之地倉穴上,劃十字,橫豎各約半厘米,略使滲出血,不使流血,然後將鱔魚頭切去,滴血於面圈內(地倉穴處厚些)二天後擦去,每隔2--5天換1次。
本方出自《食物療法精萃》。
9. 面神經麻痹的病因是什麼呀
又稱「面部表情肌無力」、「面癱」。是面神經麻痹的明確體征。望診病人面部表情肌肉不能自主運動,揚眉而額部沒有皺紋,閉眼眼瞼不能閉合,閉嘴患側口角下垂,鼓腮口角漏氣,露齒時患側鼻唇溝消失,笑一笑時口角歪向健側等,觸摸時患側肌肉鬆弛,即為面部神經麻痹。
病因尚不清楚。學術界多數學者認為是由於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因受風寒刺激而發生痙攣,導致面神經組織缺血、水腫而引起。也可能與局部感染有關。如風濕性面神經炎、潛伏性非化膿性中耳炎及濾過性病毒感染等。因面神經經過窄而曲折的骨管由莖乳孔出顱,所以不論是出血或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神經組織水腫,都可能壓迫神經,引起功能障礙。
臨床上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①中樞性面神經病變部位在面神經核以上。故當對側面神經上段受損時,顏面上部的面肌運動不受影響,僅表現下面部表情肌癱瘓。常見疾病有腦腫瘤、腦膿腫、腦出血、腦炎、脊髓灰質炎、多發性腦脊髓硬化、顱腦外傷、顱內動脈瘤等。②周圍性面神經癱瘓病變部位在面神經核及核以下,表現為面部半側(包括顏面上部及顏面下部)表情肌癱瘓。常見疾病有顱內疾患:小腦橋腦角腫瘤、顱底腦膜炎、腦干腦炎、顱底出血等。顳骨內疾患:bell氏麻痹、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耳源性感染、中耳及內耳外傷或腫瘤、先天性面神經發育不全等。面部疾患:化膿性腮腺炎等;各種傳染病或中毒所致的面神經炎:白喉、梅毒、鉛中毒等。
10. 面部神經麻痹由什麼引起的
面部神經麻痹又叫面癱,該病起病急驟,其表現為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口角流涎等,中醫稱之為中風。現代醫學認為該病是由於腦血管阻塞、面部血液循環不暢、患部神經傳導失調所致。面神經癱瘓分為周圍性面癱與中樞性面癱癱,前者大多原因不明,與寒冷,風吹,病毒感染有關,後者為腦血管意外引起的合並症。周圍性面癱一般能完全治癒,很少有後遺症,中樞性面癱則部分不能完全恢復。治療原則上二者基本一樣,以針灸為主,輔以葯物治療。周圍性面癱越早進行治療效果越好,一般能在一到二個星期內完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