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面部麻木是怎麼回事
發麻引起的原因有: 1.上肢神經卡壓: 一是拇、食、中指的麻木疼痛,常有夜間麻醒史,醒後活動可好轉。有時在舉手拿電話、梳頭或拿報紙時均可使手麻加重。當症狀加重,則出現精細動作受限,如手拿硬幣、系紐扣困難、編織時手不靈活等,這是因為正中神經在腕部受到壓迫,即所謂的「腕管綜合征」;二是無名指、小指的麻木疼痛,也可有夜間麻醒史,嚴重者伴有肌萎縮,無名指、小指的屈指力下降,影響精細動作。出現手部乏力、握力減退、手部活動笨拙、抓不緊東西等症狀,常常在屈肘活動時症狀加重。這是因為神經在肘部受到卡壓,即所謂的「肘管綜合征」。 2.頸椎病 多見於中老年人,特別是長期姿勢不正者易發生頸部脊椎退行性改變或椎間盤病變形成邊緣骨質增生(俗稱骨刺),同時伴有頸肌勞損或痙攣。以致椎動脈和頸神經根受壓,引起頭部和肢體供血不足,肢體肌肉萎縮和肌力減弱,導致一過性眩暈和手麻腿酸。 3.動脈硬化 多見於老年人,腦動脈硬化同時有頸內動脈硬化狹窄。出現大腦供血不足,感覺中樞和運動中樞發生功能性障礙,一側上下肢或半身麻木、乏力和暫時性頭痛或眩暈。病情遷移加劇而突然發生缺血性中風,說話困難和癱瘓。此時不應緊張和悲觀,應立即卧床(無枕)休息,按醫囑服用溶栓、擴血管葯中醫針灸治療,可望逐漸好轉並恢復正常活動。 4.營養不良 多見於貧血、腸寄生蟲感染、骨腸病變或缺乏維生素B1和鉀鹽的人,發生肌體供血不足和供能不足,出現神經以致使手中感覺和運動障礙。有手麻腿酸、乏力頭昏或心慌等症狀。需要按醫囑酌情服葯驅蟲、調理腸胃,選吃富含鐵質、鉀鹽、維生素B1、B2及葉酸的食物,如動物血、瘦肉、豆製品、雜糧、綠葉蔬菜和禽蛋等。 5.神經類 可由猩紅熱、傷寒、感冒、麻疹、帶狀皰疹、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鉤端螺旋體病、梅毒、瘧疾、急性血吸蟲病、白喉、破傷風和菌痢等引起,細菌或病毒分泌的神經毒素多發性神經炎或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炎。 6.中毒性疾病 某些化學品如一氧化碳、二硫化碳、苯胺、有機磷農葯、氯苯乙烷,重金屬如砷、鉛、汞、銅、錳等及慢性酒精中毒都可以造成肢體麻木酸痛,並伴有以上各種病因的特殊症征。 7.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如難已控制的憂郁、煩躁、失眠、納差、周身不適、麻木、乏力。需要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和精神撫慰,適當鍛煉、加強社交、增加情趣及對症治療。 8.糖尿病中老年人感到手足發麻、疼痛,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手足麻木或疼痛是糖尿病患者的症狀之一。40%的糖尿病人,除表現為四肢麻木,還伴有皮膚蟲爬感、灼熱感。治療糖尿病關鍵在於降低血糖,平時要控制飲食,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手足麻痛感就會逐漸減輕或消失。 9.高血壓血壓升高後血管收縮,全身小血管痙攣,管腔變窄,致使肢體遠端的肌肉血供減少,出現末梢循環障礙,營養暫缺,就可使肢體麻木,尤其是指、趾更為敏感。麻木可僅在幾個指、趾發生,持續短暫後又可緩解。 10.中風先兆 突然感到肢體麻木或半側面部麻木,或舌麻、嘴唇發麻,或一側上下肢發麻;動作不靈、突然說話不清楚或聽不懂他人說話的意思;嘴角歪斜、流口水、頭暈或站不穩甚至要暈倒;嗜睡及無法解釋的頭痛等。這是中風的先兆。遇到上述情況,應立即讓病人安靜平卧且頭偏向一側,不要驚動或搬動患者,盡快請醫生出診。 11.腕管綜合征 腕管綜合征是中老年人,特別是中老年婦女常見病,發作時表現為拇指、食指、中指、半側無名指麻木疼痛。這是由於腕部過度運動,使包繞腕部肌腱、神經的腕管變得狹窄,若壓迫支配拇指、食指、中指、半邊無名指的正中神經,可出現手指麻、痛,並常在夜間因麻痛而驚醒。有的人還表現為拇指、食指無力,拿東西時抓不住。 患腕管綜合征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局部封閉治療效果較好。若壓迫症狀較重,可做手術緩解。預防方法是在手、腕勞動一段時間後,讓腕部放鬆休息,適當做些內外、左右、上下的活動,使局部血液循環暢通,防止炎性物質聚集導致腕管狹窄。 12.椎管內佔位病變 有些頸髓外腫瘤,早期可致某側指掌麻木、乏力。若胸腰段腫瘤,則可致某側的趾、足背等麻木,足如踏棉花,並可向上伸延,兼有痛覺減退。作共振檢查可診斷。 若您症狀經常發生,且年齡在中年以上,則需進一步檢查其原因。 神經根型的頸椎病常常有手指麻木或放射性痛,以致一些病人甚至醫生錯誤地把手部麻痛和頸椎病等同
㈡ 有什麼辦法可以緩解手腳麻木的嗎
手腳發麻根據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緩解方法:
1、如果因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導致手腳發麻,可以站立後 將雙手下垂快速握拳,有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進行局部的按摩或者泡一下溫水,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的緩解手腳發麻的狀況。
2、如果在生活中經常出現手腳發麻的情況,就應當警惕,有可能是因為頸椎病、頸段脊髓疾病等疾病引起的。應及時尋找醫生做針對性檢查。如果確診,症狀輕微患者可給予針灸、牽引、理療、B族維生素營養神經治療,壓迫嚴重可以選擇手術治療。
3、如果由於糖尿病引起手腳發麻,應當積極的調控血糖使血糖達標。
4、如果是單側手腳發麻有可能是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出血和腦梗死,一般急性發病中老年人多見,這種情況需盡快前往醫院進行治療。長期血糖高人會明顯疲乏無力,抵抗力下降等情況,而且還會引發很多並發症的出現,給我們身體造成非常大的危害,這是一定要重視的。霍山石斛確實是調理這方面的好東西,可以經常吃的,我母親之前血糖很高,吃霍山石斛幾個月的時間明顯有效,現在也每天在吃,身體很棒!
㈢ 半邊臉和手指發麻發木怎麼辦
您可以咨詢我院專家門診。
引起病因
有以下幾種:
末梢神經炎
手指末梢神經由於中毒、感染、維生素B缺乏、手指供血障礙等原因,引起炎症反應,都可產生手指麻痛。大多兩手的手指同時發生,原因除去後常可恢復,口服或注射維生素B1、針灸等治療可促使恢復。
尺神經損害
前臂和上臂的尺神經受外傷,壓迫、或患腫瘤時,可引起同側的小指和無名指麻痛及部分手指活動障礙.在肘後部尺神經溝處較易受損傷或壓迫。多數在損傷後半年左右會逐漸恢復,但如患腫瘤、完全斷裂或嚴重受壓常需手術治療。
正中神經損害
前臂和上臂的正中神經因外傷、腫瘤、受壓等引起掌面,大拇指、食指、中指麻痛。在腕部最易受損傷或受壓,稱腕管綜合症,治療原則同前。
橈神經損害
在上臂外側的中下段處橈神經較易受損傷,出現大拇指、食指的背面麻痛及手指、手腕下垂。治療原則同前。
臂叢神經損害
在腋窩部或頸前部的病變或損傷,可引起尺、正中、撓神經全部或部分損害的混合症狀。治療原則同前。
頸椎病
由於頸椎肥大增生或頸椎間盤變性突出等壓迫頸神經根或頸髓,可以引起單側或雙側手指麻痛,右手指麻痛,有時整個胳膊到肩部都麻木疼痛難忍,握筆、織毛衣都困難。符合頸椎病的情況,信中說,當手下垂時不用力則手不麻也不痛。表示右上肢放鬆後即不受壓迫,病變還較輕。
中葯治療
手指麻木不能對症治療,而是要對病因治療,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手指麻木,都應該首先到醫院神經內科進行檢查,判斷神經有無損害,受過何種刺激。若是神經方面的問題,還需要作肌電圖檢查,進一步確認神經受損程度,范圍,性質等。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手腳麻木,則再轉到其他相關科室。
診斷檢查
神經損傷引起的手腳麻木要根據神經損傷的程度、范圍、性質來選擇是採用葯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葯物治療通常配合針灸、理療同時進行,促使其快速恢復。手術治療則是通過手術引開受壓迫神經以達到解除神經受壓迫,刺激的目的。病情治癒程度,主要取決於神經病變原因和性質。如果是周圍神經(除腦、脊髓以外的神經)損傷,一般恢復的時間比較長。
日常護理
只要適當鍛煉頸部和上肢活動,就會逐漸使手指麻痛減輕。鍛煉要循序漸進,先輕輕的做,再逐漸加強,並一定要堅持做。但要防止過度或突然太強的動作。此外,可繼續針灸、理療、服維生素B1等,必要時可行頸椎牽引等治療,但須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1] 1、盡可能雙手並用
根據左腦支配右半身,右腦支配左半身的理論,總是使用一隻手只能刺激支配該手的一側腦子,左腦優勢的人,應該加強左手和左側身體的使用,以激發右腦潛能,平衡左右腦關系,使其協調發展。因此,喜歡用右手的人要多鍛煉左手,如用左手提物,關門窗、翻書頁、練習左手寫字、畫圖,左手幹活等。愛用左手的人應鍛煉右手。
2、培養手指的靈活性
要使指尖能從事一些比較精密的活動,如拼裝小型塑料模型,擺弄小玩具、用小刀削鉛筆等。要使指尖能從事一些比較精密的活動。
3、增強批判節的柔韌性
這對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有益。如伸屈手指、懸肘寫字作畫、織毛線衣等。
4、鍛煉皮膚的敏感性
皮膚觸覺不敏感就意味著大腦感覺中樞的遲鈍,所以應讓手指經常接受冷熱刺激,如冷水、熱水洗手等。
5、使手指的活動多樣化
總是單調的方法會減少手指靈活性,限制大腦和手指間的信息傳遞。可進行各種形式的手指活動,必要時也可以用健身球來活動手指。
手指發麻需要注意很有可能是頸椎病的症狀表現,得了頸椎病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採用類似頸復康顆粒的中葯治療。手指麻木不能對症治療,而是要對病因治療。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手指麻木,都應該首先到醫院神經內科進行檢查,判斷神經有無損害,受過何種刺激。
相關建議
如果是中老年人出現拇指持久性麻木,如局部受壓過久、感冒之後,有的如同針刺,有的則感到沉重或知覺減退,一般來說不久即會自行消失。如果麻木持續過久或症狀逐漸加重,去醫院就診時則可見外表正常,檢查也沒有特殊發現,往往被診斷為神經炎或末梢神經炎等,給一些B族維生素口服或注射。
防範措施
雖然部分人可以好轉,但是有一部分人則毫無改善,特別是人到了中老年之後更是這樣,這是因為中老年者出現一側大拇指麻木感覺,往往是腦中風的不祥預兆,遇到這種情況時,不可麻痹大意,應到醫院查血壓、血脂、血糖與眼底,最好還去請神經科醫生詳細作一次檢查以防患於未然。
危害介紹
手指麻木是肢體運動神經受損的一種獨立性疾病,大多是由於中風偏癱、糖尿病、神經炎以及頸椎病、腰椎病等引起。運動神經纖維周邊的微細血管被堵塞,壓迫運動纖,致使運動神經纖維嚴重受損。神經的傳導能力和傳導速度下降,出現手腳麻木。嚴重者可發展為肢體癱瘓、肌肉萎縮等慘痛症狀。
㈣ 臉會麻痹怎麼回事
中樞性面部麻木和周圍性面部麻木具有不同的病因,絕大多數面部麻木是由於三叉神經周圍支病變所致,可選擇性累及單側眼支、上頜支或下頜支,病因以外傷、手術損傷、頜骨炎症或腫瘤為多見。凡是損害三叉神經腦干以上傳導通路的病變都可能產生中樞性面部麻木,常見病因有腦血管病、小腦橋腦角腫瘤、多發性硬化等。
疾病因素
中樞性面部麻木可見於延髓空洞症,延髓背外側綜合症及腦干腫瘤;
丘腦病變會導致對側面部和肢體麻木,多見於腦血管病;
延髓病變導致同側面部和對側肢體麻木的交叉性感覺障礙,可伴有吞咽咀嚼困難或頭暈;
海綿竇或眶尖部病變造成的面部麻木會伴有眼球運動障礙,可見於腫瘤或炎症。
三叉神經上頜支損害造成同側眼裂以下到口角范圍內的麻木,以顱底骨折或腫瘤侵潤較為多見;
頦神經病變(頦麻木綜合症)導致下巴和下唇以中線為界的局部麻木,多見於轉移癌造成三叉神經下頜支在通過頦孔部位受損;
另外,多發硬硬化、腦干損傷、三叉神經瘤或鼻咽癌、橋小腦角腫瘤也可累及三叉神經所有分支。
葯物因素
少數情況下,三氯乙烯中毒可造成面部麻木。
生活方式
具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人群要低鹽低脂飲食、戒煙戒酒、控製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減少腦出血、腦梗死等造成中樞性面部麻木的風險。如果面部麻木加重、伴有頭面疼痛、肢體麻木無力或疼痛,視物成雙、聽力減退、頭暈、鼻涕帶血等情況要及時就診。
㈤ 70多歲的老人一側肢體和面部麻木是什麼原因
肢體麻木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患部麻木不仁、非痛非癢、肉內如有蟲行,甚則癢痛不知、感覺消失、如木之厚。發病原因較為復雜,治療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瘀血阻絡
氣滯日久、血瘀不行或外傷積血、久而成瘀,瘀血阻絡、脈絡不通、經脈失養。症見麻木不仁、感覺遲鈍甚則感覺消失。或兼肢端麻痛、面色黯晦、唇色青紫、舌有瘀點或瘀斑、脈澀不利等。治以活血行瘀,兼以理氣。
二、風邪入絡
感受風邪、入侵面部等處脈絡、氣血痹阻、運行不暢。症見肢體、手足、顏面部麻木不仁,並可伴有口眼歪斜、語言不利、惡風寒熱、脈浮等。治以祛風通絡。
三、中氣不足
脾胃虛衰、中氣不足、氣虛不運、肌膚失養。症見手足、肌膚漸漸麻木、感覺減退,並伴見神疲體倦、四肢無力、氣短言微、食少便溏、唇面無華、脈象細弱等症。治以補中益氣,佐以益血。
四、營血不足
營血虧損、血虛液燥,氣血不能隨之運行,肢體、肌膚失養。症見肢體攣急、麻痹不仁、伸縮不利,或在肩背,或在腰腿,沒有固定部位,麻痹不仁而常兼見酸軟、面色無華,唇舌偏淡,或有頭暈、眼花、心悸等,脈象細弱。治以補血和營,兼益氣潤燥。
中醫治病要根據不同時期和疾病的發展調整用葯,沒有一方可以一成不變就治好的,所以建議你請中醫面診,根據你的情況調整用葯。 對於肢體麻木者,遇陰寒尤甚者為痰瘀與寒濕內阻,除服葯外,並可用血芥子15克研末,調生薑、生蔥汁適量,外敷患處約4-5小時,常能取得良效。
㈥ 急求~~~!!!!!半面臉部麻木 雙腿無力
所謂面癱,就是面部肌肉癱瘓。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經中風而引起的。主要表現為面部肌肉運動受到障礙。
面癱的臨床表現臨床主要為雙側一重一輕型面肌癱瘓,表現為不能蹙額與皺眉,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畏光,流淚及Bell現象。口角歪向較健側,鼓腮時從重病側漏氣,漱口時從重病側漏水,流口水,進食時食物停留於重病側牙頰之間。單側型面癱較少見,其臨床症狀和雙側一重一輕型相似。中醫稱之為口歪眼斜,俗稱吊線風、瞄準風(就像木工吊線,士兵瞄準一樣)。如雙側同等程度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則面無表情,不會笑,雙眼不能閉嚴,口唇不能閉嚴,進食時腮內存留食物,言語不清。中醫稱之為全面癱,俗稱植物癱、傻癱。此三種周圍性面癱起病急,多數是在清晨洗漱時或與他人交談時發現,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尤其是單側型和雙側一重一輕型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其輕重程度會相互轉換;或原發病側肌肉已萎縮,較健康一側開始癱瘓。這就是常見的口角先歪向一側,後來又歪向另一側的道理。另外,還有慢性外中風,不屬於周圍性面癱,面肌並不癱瘓,口不歪,眼也不斜,表現為頭疼、頭緊、耳後疼、耳後緊、頸疼、肩疼、背疼、腰疼、腿疼、腳手發涼、背涼、半身涼、半身緊、面涼、面疼、面緊、面麻、面癢、面抽搐、面痙攣、怕涼、怕風等不適感。也屬外中風范疇,要比急性面癱好治的多,但如治療不當會遷延多年不愈或導致慢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發病原因多數是脈絡空虛,感受風寒。其次是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再次是七情過極(喜,怒,憂,思,悲,恐,驚),還有內囊受損,顱內出血,顱內腫瘤,感染(如腦膜炎),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腫瘤(如聽神經瘤),外傷(如碰摔傷),中毒(如酒精),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營養缺乏(如維生素B族),免疫障礙,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等諸多因素。特別的,本病的最常見誘因有:掏耳朵、剔牙、飲酒和正在大出汗時突然受涼。
以顏面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常見病,叫面神經麻痹,又稱為面癱。以其損害的部位不同,也可以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兩種。
1)中樞性面神經麻痹:是指病損於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當一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時,引起的面神經麻痹,又稱為核上性面神經麻痹。
2)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指面神經運動纖維發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俗稱「歪嘴」)。病變可位於面神經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腦橋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變側全部表情肌癱瘓,表現為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鼓腮漏氣、嘴歪眼斜、眼睛流淚等,可伴有聽覺改變、舌前2/3的味覺減退及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
面癱手術監測效果更佳
人必須具備正常的面神經,才能夠擁有各種表達內心感受的豐富表情。而發生面癱則會令人額紋消失,不能或無力抬眉、閉眼,嘴角歪向一側,說話不清晰,喪失表現表情的能力。據介紹,一部分面癱經過葯物治療可以恢復,而另一部分面癱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因此,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對面癱患者而言,意義重大。在進行治療前先使用面神經監測儀對面神經術後功能進行評估,而通過面肌電圖判斷面神經受損程度,可以較明確地判定哪些病人需要手術,哪些病人需要服葯保守治療,而且在手術中也可以使用面神經監測來幫助施行相應的面神經手術。一般來說,如果早期經過正規治療,幾乎所有的面癱病人均能夠痊癒。
如何做好面神經麻痹患者的護理
面神經麻痹一方面可在家中服葯治療,另一方面需去醫院進行綜合治療。
急性期應適當休息,面部要持續保暖,外出時可戴口罩,睡眠時勿靠近窗邊,以免再受風寒。有咽部感染時應同時口服抗生素治療。服用強的松者要嚴格按醫囑執行,不可隨意增減葯量,並注意觀察有無副作用。
急性期患側面部用濕熱毛巾外敷,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鍾。可指導病人對鏡按摩癱瘓的面肌,每日3--4次,每次3--10分鍾。由於本病使病側眼睛不能閉合,所以在睡眠和外出時應戴眼罩,並用抗生素眼膏塗眼,以保護角膜及預防結膜炎。進食後要及時漱口,清除患側頰齒間的食物殘渣,保持口腔清潔。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軟食,禁煙、酒,忌食刺激性食物。
「三白五蟲湯」除「面癱」
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癱」,「口眼歪斜」,是神經內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症狀為突然一側面肌癱瘓,眼皮不能閉合,流淚,面部表情動作消失,說話發音不清,吃飯時漏飯、漏水,額紋消失,不能做皺眉、皺額、鼓腮、示齒和吹口哨等動作,鼻唇溝變淺。患者閉眼時,患側眼球轉向外上方,常露出白色鞏膜。風濕、中耳炎、腦部疾患及風邪侵襲、突受寒涼等均可引發本病。
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本病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侵襲,以致經氣阻滯,氣血不和,瘀滯經脈,而導致經絡失於濡養,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生本病。筆者自擬「三白五蟲湯」治療面神經麻痹,屢用屢驗,一般服葯10--15劑即可治癒。患者不妨一試。
葯物組成: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蠶15克,蟬蛻15克,炒地龍15克,全蠍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鉤藤20克,黃芪30克,蜈蚣(另包)2條。
用法:上葯除蜈蚣外,水煎兩次對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蜈蚣放瓦上焙焦,研為細末,分2次用葯湯沖服。
「三白五蟲湯」選用防風、白芷、白附子、鉤藤可祛風散寒,增加組織代謝,減輕炎症和水腫,促進血液循環暢通;用「五蟲」(即蜈蚣、全蠍、僵蠶、蟬蛻、地龍)祛風通絡,加快經絡氣血運行;用白芍、川芎養血活血祛風;黃芪益氣扶正祛風。諸葯相合,使邪去正復,風寒得除,經絡得養,血脈流暢,「面癱」乃愈。 雙腿無力:可能是頸椎病,建議盡快去骨科拍片檢查,明確診斷。頸椎病的主要症狀是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頸肩酸痛可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頭暈,房屋旋轉,重者伴有惡心嘔吐,卧床不起,少數可有眩暈,猝倒。有的一側面部發熱,有時出汗異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無力,手指發麻,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握物無力,有時不自覺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無力,行走不穩,二腳麻木,行走時如踏棉花的感覺。
㈦ 我面部感覺麻木,是怎麼回事有什麼辦法解決
概述
三叉神經支配著面部感覺,凡是損傷三叉神經的感覺支及其傳導纖維的病變,均可產生面部感覺麻木。
一是,突然起病者,一般提示腦血管疾病。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大多數持續數分鍾至數小時,最多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大約有1/4~1/3病例將在症狀初發後2~5年內發生腦梗塞。治療時可經常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葯:潘生丁25mg,每日3次;腸溶阿斯匹林0.15g,每日1次;中葯丹參、川芎亦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另外,患者應多飲水,以稀釋血液,有助於預防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2)腦血栓形成。除一側面部感覺麻木外,還有同側面部肌肉癱瘓,即口向對側牽引,露齒時更明顯,口角下垂,不能吹口哨。同一側上下肢感覺運動障礙,同側偏盲,即三偏症狀,應採取以下措施:
①稀釋血液。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或706代血漿500~1000ml,靜脈滴注,持續7~14天。
②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葯(同前)。
③減輕腦水腫。腦血栓形成,局部血流不暢,缺血缺氧,二氧化碳瀦留,導致局部血管擴張,滲透性加強,因而肯定存在腦水腫。可用20%甘露醇250ml靜滴(半小時滴完),2~4次/日,一般應用1周。
二是,病前有發熱史,提示可能為感染致三叉神經變性。可應用神經營養葯維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維生素B11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一個療程為7~10天。
三是,面部麻木感日趨加重,尤其合並有疼痛時,須要考慮顱內、顱底腫瘤、鼻咽癌,可藉助CT、磁共振等確診,以便早期發現,早期做手術
㈧ 一側面部麻木,有可能是什麼病
意見建議:
一、瘀血阻絡
氣滯日久、血瘀不行或外傷積血、久而成瘀,瘀血阻絡、脈絡不通、經脈失養。症見麻木不仁、感覺遲鈍甚則感覺消失。或兼肢端麻痛、面色黯晦、唇色青紫、舌有瘀點或瘀斑、脈澀不利等。治以活血行瘀,兼以理氣。
二、風邪入絡
感受風邪、入侵面部等處脈絡、氣血痹阻、運行不暢。症見肢體、手足、顏面部麻木不仁,並可伴有口眼歪斜、語言不利、惡風寒熱、脈浮等。治以祛風通絡。
三、中氣不足
脾胃虛衰、中氣不足、氣虛不運、肌膚失養。症見手足、肌膚漸漸麻木、感覺減退,並伴見神疲體倦、四肢無力、氣短言微、食少便溏、唇面無華、脈象細弱等症。治以補中益氣,佐以益血。
四、營血不足
營血虧損、血虛液燥,氣血不能隨之運行,肢體、肌膚失養。症見肢體攣急、麻痹不仁、伸縮不利,或在肩背,或在腰腿,沒有固定部位,麻痹不仁而常兼見酸軟、面色無華,唇舌偏淡,或有頭暈、眼花、心悸等,脈象細弱。治以補血和營,兼益氣潤燥。
中醫治病要根據不同時期和疾病的發展調整用葯,沒有一方可以一成不變就治好的,所以建議你請中醫面診,根據你的情況調整用葯。
對於肢體麻木者,遇陰寒尤甚者為痰瘀與寒濕內阻,除服葯外,並可用血芥子15克研末,調生薑、生蔥汁適量,外敷患處約4-5小時,常能取得良效。
㈨ 面部肌肉手足發麻!
★引起手腳麻木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患有糖尿病的人會出現手腳麻木。只要身體任何部位經常出現麻木、酸痛、腫脹,就要及時檢查血糖。
二是葯物或化學制劑引起的麻木。如感冒或拉肚子時,服用了黃連素或痢特靈後,會引起手腳麻木;在含有氫、砷、二硫化碳等環境中呆時間長了,也會出現手腳麻木。
三是神經炎引起的麻木。神經炎最常見的病症即手腳麻木、肌肉萎縮、四肢無力。如果拉肚子或感冒達半個月之久,就會引起神經炎。
四是四肢分散性地出現麻木。四肢不是同時出現麻木,而是分散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局部神經受到了刺激,如醉酒後的中風、昏迷引起對頭部神經刺激、老年人拄拐棍對手神經的刺激、頸椎病引起的上肢麻木、腰椎肩神經刺激導致的腿麻木等。
手腳麻木不能對症治療,而是要對病因治療。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手腳麻木,都應該首先到醫院神經內科進行檢查,判斷神經有無損害,受過何種刺激。
若是神經方面的問題,還需要作肌電圖檢查,進一步確認神經受損程度、范圍、性質等。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手腳麻木,則再轉到其他相關科室治療。
神經損傷引起的手腳麻木,要根據神經損傷的程度、范圍、性質來選擇是採用葯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葯物治療通常配合針灸、理療同時進行,促使其快速恢復。手術治療則是通過手術引開受壓迫神經以達到解除神經受壓迫、刺激的目的。
病情治癒程度,主要取決於神經病變原因和性質。如果是周圍神經(除腦、脊髓以外的神經)損傷,一般恢復的時間比較長。
★老人手腳發麻多與腦血管硬化密切相關,其中以小中風及高血壓引起發麻現象最多。
所謂「小中風」,又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由於大腦組織特別是大腦皮質缺血,大腦的感覺和運動中樞發生了功能性障礙,從而導致相應部位的肢體麻木。腦缺血可引起一側上肢或下肢麻木,或者半身麻木,一般持續幾小時至數天。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成半身不遂症,甚至危及生命。
「小中風」除有手腳麻木或軟弱無力外,還伴有頭暈、頭痛、視力障礙(視物模糊或復視等)、記憶減退(尤其是近期記憶下降),以及血壓增高或偏低等現象;手腳麻木多為半側,以大拇指或連同食指麻木者為常見。
高血壓者當血壓波動或升高時,全身小動脈痙攣,動脈管腔變窄,可使膠體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引起的手足局部供血不足而出現發麻。除手腳麻木外,患者肢體可有僵硬、蟻行感,以及常伴有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失眠等症狀。此外,血壓突然降低,有時也可出現手指發麻感覺。
春季,高血壓患者更易出現手腳發麻,這多與初春時氣候乾燥、寒冷,易致交感神經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從而引起血壓升高有關。高血壓除可有手腳發麻外,有時還可能導致短暫腦缺血至腦出血,引起口眼歪斜、癱瘓、失語及昏迷等,甚至會導致死亡。
腦血管硬化以60 歲以上老人發病最多。所以,當老年人近期如反復有手腳發麻現象,首先應考慮是腦血管方面疾病。由於腦血管疾病又常與血壓、血糖、血黏度等有關。
為明確診斷,患者應到醫院查血壓、血脂、血糖、眼底及血液流變學方面檢查,必要時應配合X線攝片或CT檢查。一旦確診原發病,應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如降血壓、溶栓、降血脂、降血糖等。
★手腳發麻亦有可能是頸椎的毛病,如果經常伏案工作或者電腦工作者要考慮是否有頸椎疾病,頸椎病容易壓迫神經導致血液流通不暢而出項手腳麻木
■【對於辦公室一族和電腦工作者導致手腳發麻的預防方法】■
頸部與肩部運動
1、十指交握放在腦後,重量置於手和手臂,將頭往下壓,脖子伸直,深呼吸5次。
2、將右手置於左耳,輕輕勾住,讓頭傾向右方,做深呼吸5次,重復數次後換左手練習。
3、慢慢旋轉頸部,順時針、逆時針各5次。
4、將肩膀提高,吐氣並放下,重復4~5次。
5、晃動肩膀,向後5次,向前5次。
6、臉向右看後下方,重復3~5次,再反方向進行。
7、放鬆坐著,手臂垂直平放於膝,然後抬頭挺胸,二者交替運動3~5次
腳部與足部運動
將腿彎曲提起與胸平行,提起、放下各5次,可讓你備感舒適。
順時針、逆時針轉動腳踝各10次。
將腳趾並攏,彎曲向上,伸直向下交替做5次。
腳平貼於地然後換腳,重復練習20~30次。
手部與臉部運動
1、用指尖按住頭頂部,上下移位。(輕按)
2、用指尖輕輕由太陽穴按摩到下顎處。
3、食指與拇指捏住上眼皮,向外拉,反復多次。
4、沿著面頰骨按摩眼睛四方。
由鼻孔旁向外按摩至下顎,再回到原點。
沿著下顎向下按摩。
下顎左右轉動各5次。
手掌按住鼻尖做圓周運動,每個方向5次。
捏住耳骨向上、向下、向外拉各3次,然後向前、向後各轉動3次
辦公族「保健操」13招
1、雙手捂住耳朵,手指彈動腦袋,10~20次,可促進大腦血液循環。
2、扯耳朵,右手經過後腦勺,往下扯動左耳垂;隨後,左手經過後腦勺,往下扯動右耳垂,每次做10~20次。
3、煉眼,雙眼遠眺窗外的景觀,眼睛用力向下眨,可舒緩眼睛晶狀體的疲勞。
4、「轉頸」,脖子左左、右右、前前、後後,順時針轉動,再逆時針轉動,可放鬆頸部緊張神經。
5、肩周的最疼點,可採用壓抓揉的手法,可緩解痛楚。
6、「搓臉」,雙手相互搓熱後,搓臉,使臉部發熱,可起到活血的效果。
7、「伸懶腰」,反復數次。
8、雙臂過頭,扶住牆壁向下壓,可拉伸、牽引勞累的肌肉。
9、「搓肚」,手掌搓肚皮順時針轉動,再逆時針搓動,可幫助消化。
10、「腹式深呼吸」,平時我們採用的胸部呼吸,可採用腹部深呼吸,一舒一張。
11、「提肛」,肛門縮起,放鬆,可防止痔瘡等疾病。
12、散步。
13、不坐電梯,爬樓梯,辦公室簡單實用的運動。
★手腳發麻更嚴重的可能是中風先兆.
★如果手腳發麻伴隨著:腰酸、腿痛、腿抽筋等不適,其實這是體內缺鈣的信號。可以喝點牛奶,另外一個就是多做運動,可以解決
★若手腳發麻伴隨著:出虛汗,眼花,四肢無力,留鼻血等不適,可能是貧血引起的,需要到醫院查個血常規。
★另外:如果出現3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話,就容易導致末梢血液流通不暢,會出現手腳麻木;
·非疾病引起的手腳麻木原因:
[編輯本段]
☆中醫認為,人有七情六慾。其中七情是指:喜、怒、哀、思、悲、恐、驚。而幾個關鍵的是,
喜傷心,
悲、怒傷肝,
思傷脾,
憂傷肺,
驚、恐傷腎。
如果這幾項太過於強烈,都會傷及身體。
在長時間的大哭後,肝臟和肺都會受到「沖擊」。由於肝臟主血,是怒則傷肝,血庫震盪,則血脈亂,肺主氣,在它們受「傷害」時,會造成血液流通不暢,呼吸系統暫時「衰竭」,就會出現手腳發麻,無力,面部無控制的抽搐,頭暈,胸悶喘不過來氣、等症狀。
這是身體內臟的機理問題,並非是神經上有什麼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大哭、大悲,若哭過之後,要多喝一些水,也可以睡一會覺緩解。
☆手腳發麻亦可是氣血不足造成,既是血虛。因為陽氣虛弱,造成血虛,並且陽氣無力行血,血液就達不到血管末梢。手腳是人體的末梢,因此血虛會有發麻的感覺。
平時注意保養,陽虛應該少吃寒涼食物。
【解決方法】
以上幾點非實質性疾病引起的手腳發麻
可吃些中葯來慢慢調理
■另外■:
有時偶爾休息不足,缺乏運動,身體虛弱,常坐辦公室的也會導致手腳發麻,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清晨起來跑步,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