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臉部肌肉萎縮,怎麼鍛煉
我也有同樣的問題,但是現在貌似有效果,因為堅持了一年的時間。首先微笑,微笑是保持心情和鍛煉面部肌肉的最好方法。其次經常按摩,沒事的時候用手搓一搓面頰(這個動作我每天做多少次都不記得了,反正成了習慣)。還有就是嚼口香糖,每天4顆夠了,上午2顆,下午2顆,一定要不停的嚼,直到面頰有酸累的感覺。還有最重要的一個是我從健身知識里學來的,一定要多吃高蛋白的東西,魚,雞蛋,豆腐等,我一般一天吃3個雞蛋(只吃一個蛋黃,否則堅持一年,非得吃得膽固醇偏高不可)。還有一個可以忽略,因為我也不確定,我右面頰經常刮鬍子,鬍子越刮長得越快,從地理角度說是地表植物可防止水土流失,我相信事物之間是相通的,出此招數。最後,多運動(流汗),作息規律(現在大四各種喊去包夜打牌,有點傷),慢慢堅持,會得到回報的。我已經堅持一年多了,明顯好多了,感覺研究生三年,估計就好了,共勉!
2. 左嘴角邊肌肉萎縮,肌肉很緊,左下嘴唇不能往下,怎麼鍛煉
肌肉萎縮主要是由於惡病質性肌萎縮、交感性肌營養不良等因素所致
意見建議:建議在發現患者患病初期就進行治療,這樣會大大提高治療效果,絕大多數能夠延緩病情的發展,病情相對穩定,治療期間不要時常中斷,要堅持治療
3. 面癱肌肉萎縮如何治療
面癱引起肌肉萎縮應如何治療?肌肉萎縮是一種慢性疾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可以發生在患者的全身各個部位,那麼當面癱引起了肌肉萎縮怎麼治療呢?以下做詳細介紹。
面癱引起肌肉萎縮應如何治療?以下內容希望對您會有幫助。
面癱的治療總的說:第一是去除病因。第二是對症治療,改善循環消除面神經水腫。第三是營養神經。對急性期的面神經炎一旦確診,應盡早抗病毒,如果耽誤了最佳治療肌肉萎縮時機,容易造成面癱後遺症。
過去對面癱、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的傳統治療,都採用針灸、貼饕、拔罐、割治、火針、電針、理療、鼻塞饕、介入治療等。這些傳統的辦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興旺解除疾病,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祖國醫饕定庫中的瑰定。
但是,就治療面癱、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面部肌肉的疾病上卻有著它嚴重的,甚至不可克服的後遺症,是造成大量病人一生極大痛苦的根源。
面癱後遺症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患側麻痹的神經沒有完全激活,功能未完全恢復所遺留的部分病症; 另一部分是接受損傷性治療所造成的,如針灸。面癱肌肉萎縮表現:無抬眉運動或抬眉低,大、小眼或眼上瞼鬆弛,抬眉時嘴角上錯、閉眼時牽動嘴角、鼓嘴時眼小,鼻唇溝淺,面部僵硬、滯食、流淚等。由於損傷性治療給機體組織細胞產生破壞,機體在恢復受損的組織時就會產生粘連造成連動,還會出現大面積的萎縮或者是增生。
面癱引起肌肉萎縮應如何治療?以上做了具體的介紹,專家提示:在治療面癱肌肉萎縮時,患者一定要要保持樂觀的心態,保證充足的睡眠,並適當進行體育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
4. 肌肉萎縮應該怎麼鍛煉
一般肌肉萎縮的恢復訓練,以負重力量訓練為主,根據萎縮肌肉的運動功能進行相應方向的力量訓練。
開始訓練以正常的速度和力量為宜。隨著訓練的進展,逐步增加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如小腿三頭肌的訓練,可以在俯卧位下進行向心性和離心性的負重訓練,也可以在立位及其他姿位下進行相應訓練。
同時注意,不要急於求成,注意適度運動。也要多吃牛奶、雞蛋等。
5. 肌肉萎縮怎麼辦
1、一般法治療肌肉萎縮
一般法治肌肉萎縮通常是通過葯物及飲食或是物理療法。這種治療要增加患者的肌力鍛煉,可以通過步行訓練、溫浴、推拿、按摩等手段來鍛煉肌肉,讓肌肉恢復機能,以中西醫葯物和理論結合的手法作用於患者的體表特定部位來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從而達到治療肌肉萎縮的目的。患者的疼痛明顯也可用各種止痛葯幫助緩解疼痛。
2、按摩推拿法治療肌肉萎縮
中醫的按摩推拿對於治療肌肉萎縮是很有療效的,因為按摩推拿法具有通絡、行氣活血的功效,可用兩手握空拳前後來回捶擊病灶處雙側,或結合輕輕捶擊與其對應的腹部,將用兩手掌擦熱來按摩肌肉萎縮兩側,推拿按摩法治外傷性肌肉萎縮的方法之一。
3、免疫法治療肌肉萎縮
免疫法治肌肉萎縮已應用於臨床,糖尿病性肌肉萎縮發病就有免疫因素的參與,免疫法治療肌肉萎縮可選用丙種球蛋白、潑尼松葯物治療,還可增加胰島素或降糖葯用量,及時的查看血糖值,並注意其副作用防止對身體造成其他的傷害。
患者在治療肌肉萎縮期間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護理人員或家人要積極的鼓勵患者,患者要減少不必要的心裡負擔,患者要避免精神刺激和過度的勞累,要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配合治療。
6. 面部側面肌肉萎縮該怎麼辦!
肌肉萎縮患者的保健措施 肌萎縮患者由於肌肉萎縮、肌無力而長期卧床,易並發肺炎、褥瘡等,加之大多數患者出現延髓麻痹症狀,給患者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肌萎縮患者除請醫生治療外,自我調治十分重要。 1、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較強烈的長期或反復精神緊張、焦慮、煩燥、悲觀等情緒變化,可使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縮發展。 2、合理調配飲食結構。肌萎縮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飲食補充,提供神經細胞和骨骼肌細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質,以增強肌力、增長肌肉,早期採用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並積極配合葯膳,如山葯、苡米、蓮子心、陳皮、太子參、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煙、酒。 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營養、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為主,並採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維護患者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 3、勞逸結合。忌強行性功能鍛煉,因為強行性功能鍛煉會因骨骼肌疲勞,而不利於骨骼肌功能的恢復、肌細胞的再生和修復。 4、嚴格預防感冒、胃腸炎。肌萎縮患者由於自身免疫機能低下,或者存在著某種免疫缺陷,肌萎縮患者一旦感冒 ,病情加重,病程延長,肌萎無力、肌跳加重,特別是球麻痹患者易並發肺部感染,如不及時防治,預後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胃腸炎可導致腸道菌種功能紊亂,尤其病毒性胃腸炎對脊髓前角細胞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使肌萎縮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復或加重。肌萎縮患者維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復的基礎。 肌肉萎縮的中醫治療 現代醫學的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縮、肌無力、側索硬化、運動神經元病、周期性麻痹、肌營養不良症、癔病性癱瘓和表現為軟癱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後遺症等,均屬於「痿證」的范圍,「痿證」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廢用的病證。 痿證是指筋骨痿軟,肌肉瘦削,皮膚麻木,手足不用的一類疾患。臨床上以兩足痿軟、不能隨意運動者較多見,故有「痿辟」之稱。 由運動神經元病、全身營養障礙、廢用、內分泌異常而引起的肌肉變性、肌肉結構異常,遺傳、中毒、代謝異常、感染、變態反應等多種原因均可引起肌無力、肌肉萎縮等。 肌肉萎縮的調護 痿證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廢用的病證。調暢肢體氣血,恢復肢體功能活動是痿證調護的關鍵。肢體活動功能訓練可採用主動練功和被動練功兩種,從內容上可有傳統體育訓練、生活作業訓練等不同。若肢體瘦削枯萎,運動無力,不能步履,卧床階段可採用卧位被動練功,隨時變換姿勢,防止「畸型」發生。 繼則採取主動練功訓練,如坐位,立位和步行練功。根據病情,可選用相應的導引、按摩、氣功以及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體育鍛煉方法。生活作業方法更為實用易學。若上肢活動障礙者,採用寫字、投擲、接球、彈琴、編織、撥算盤等,若下肢活動受限者,採用踏三輪車、縫紉等作業訓練方法。一個完全的健身方案應當包含吃(飲食),練(訓練),睡(睡眠)三個方面,而練則由心肺,力量,柔韌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有鑒於此,本人給出的訓練計劃是:開始時用5-10分鍾有氧熱身,最後用5-10分鍾拉伸放鬆,中間是40-50分鍾的力量訓練。力量訓練主要有:1)背部:引體向上(頸前下拉);2)胸部:平板卧推(坐姿推胸);3)腿部:杠鈴深蹲(史密斯蹲);4)肩部:杠鈴推舉(啞鈴推舉);5)臂部:杠鈴彎舉(啞鈴彎舉);6)腹部:仰卧起坐(仰卧舉腿)。訓練備註:訓練一周3次,隔天進行,每次1小時左右,練全身,每個部位一個動作,括弧里的動作備用,一個動作3組,每組8-12次,動作與動作之間間隔2分鍾,組與組之間間隔30-60秒,用力時呼氣,放鬆時吸氣,動作要穩要慢。必須用逐漸增加重量來使肌肉的適應力增大,從而對訓練產生反應。使用自由調節重量的器械進行訓練。這可以使肌肉對器械產生的反抗力起到更好的反應。因為它可以使更多的肌肉都能參與到運動中去。做動作時,無論是舉起還是放下,都要控制好動作,這樣就可以集中用力,避免借力。飲食方面:少吃多餐,適量多攝入蛋,奶,肉。每日食譜為:適度的蛋白質、較少的脂肪、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3種主要營養素的比例應為25∶20∶55左右。饅頭、面條、米飯等主食及山芋、燕麥、土豆等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非常高,可作為首選。蛋白質是肌肉增長最重要的營養源,健美訓練者蛋白質的攝人應以非脂或低脂食品為主,如脫脂牛奶、蛋清、魚、去皮家禽、牛排等。睡眠方面:每天晚上最好睡足8小時,中午若有時間可再午睡30分鍾。對了,訓練時間盡量安排在下午至傍晚時段,因為人體在此時段體力和柔韌性都處最佳狀態。最後祝您早日健身成功! 增大肌肉塊的14大秘訣:大重量、低次數、多組數、長位移、慢速度、高密度、念動一致、頂峰收縮、持續緊張、組間放鬆、多練大肌群、訓練後進食蛋白質、休息48小時、寧輕勿假
7. 面部肌肉萎縮有什麼好的辦法治療呢
要看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果一般的失用性萎縮就多進行功能鍛煉,如果是神經功能造成的就需要被動運動配合理療,常見理療有針灸,磁熱療法等等
8. 面部肌肉萎縮應該如何治療
"石家莊市李建軍:第一、嚴格預防感冒,由於面部肌肉萎縮患者自身的免疫機能低下或者是存在免疫缺陷,一旦患者感冒,就會導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長,會造成肌無力、肌跳加重等症,如不及時治療,後果很嚴重,所以患者應注意天氣變化,避免感冒。
第二、勞逸結合,患者應切忌不可進行強行性的功能鍛煉,這會造成骨骼肌的疲勞,不利於骨骼肌功能的恢復,對肌細胞的再生和修復也不利。這是在面部肌肉萎縮日常的治療方法中需要注意的,同時要保證充足的休息。第三、合理調配飲食,面部肌肉萎縮的患者需要每日配以高蛋白、高能量飲食來補充和提供神經細胞和骨骼肌細胞重建所必需的營養物質。這對增強肌力、增長肌肉有著重要作用。此外,患者應禁食辛辣食物,戒煙戒酒。"
9. 肌肉萎縮怎麼鍛煉
肌肉萎縮日常鍛煉需要做的幾點;
1、有針對性地選擇運動方式。鍛煉的方法很多,但為了達到盡快增加肌肉的目的,須遵循一條共同的原則:鍛煉時,在不增加運動次數和運動時間的前提下,逐漸增加運動量,使肌肉迅速感覺疲勞,達到鍛煉肌肉的目的。
2、在做鍛煉的時候還得要掌握好運動的節奏。比如說肌肉萎縮患者在鍛煉的時候,還得要注意時間間隔的問題,因為肌肉如果得到充分的休息之後,才能讓鍛煉之後的疲勞慢慢的消除,這樣才能夠讓鍛煉而消耗掉的營養物質得到補償,這樣才能讓肌肉增大起來。如果要是頻繁性的鍛煉,而不注意休息,不注意營養的補充,就不會讓肌力得到增強,就會影響到治療的效果。
3、掌握好運動量。鍛煉時,人們常選用啞鈴、沙袋和拉簧、拉橡皮條方法。傷病的肢體在運動時,可能會出現疼痛,疼痛會反射性地使肌肉放鬆,使鍛煉不能奏效。如果出現疼痛就代表著肌肉受損,所以在做鍛煉的時候一定要做一些不會讓肌肉產生疼痛的動作,這樣對治療才會更有效。
10. 肌肉萎縮如何自己鍛煉康復
肌肉萎縮概述
肌肉萎縮是指橫紋肌營養不良,肌肉體積較正常縮小,肌纖維變細甚至消失。神經肌肉疾肥大。肌肉營養狀況除肌肉組織本身的病理變化外,更與神經系統有密切關系。脊髓疾病常導致肌肉營養不良而發生肌肉萎縮。
肌肉萎縮分類
1.按發病機理分類
(1)由全身營養障礙,廢用,內分泌異常而引起的肌肉變性,肌肉結構異常等病因產生的肌肉萎縮。
(2)遺傳、中毒、代謝異常、感染、變態反應等引起的肌肉萎縮,此種分類臨床意義不大,因病因一時難以明確。
2.根據肌肉萎縮分布分類:
(1)全身彌漫性肌肉萎縮;(2)頭面部肌肉萎縮;
(3)頭和上肢或上下肢近端肌肉萎縮;(4)上下肢遠端肌肉萎縮;
(5)限局性肌肉萎縮
3.根據導致肌肉萎縮的原發病變分類
(1)神經原性肌肉萎縮(2)肌原性肌肉萎縮(3)廢用性肌肉萎縮。神經原性肌肉萎縮主要指脊髓前角細胞及末梢神經等下運動神經元的病變,屬於原發性神經原性肌肉萎縮。三者又彼此互相關連,而上運動神經元性病變雖也出現肌肉萎縮,有人將其列為繼發性,晚期為廢用性萎縮。肌原性肌肉萎縮是指肌肉本身病變引起的。廢用性肌肉萎縮尚可郵於全身消耗性疾病。
肌肉萎縮患者的保健措施
肌萎縮患者由於肌肉萎縮、肌無力而長期卧床,易並發肺炎、褥瘡等,加之大多數患者出現延髓麻痹症狀,給患者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肌萎縮患者除請醫生治療外,自我調治十分重要。
1、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較強烈的長期或反復精神緊張、焦慮、煩燥、悲觀等情緒變化,可使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縮發展。
2、合理調配飲食結構。肌萎縮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飲食補充,提供神經細胞和骨骼肌細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質,以增強肌力、增長肌肉,早期採用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並積極配合葯膳,如山葯、苡米、蓮子心、陳皮、太子參、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煙、酒。
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營養、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為主,並採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維護患者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
3、勞逸結合。忌強行性功能鍛煉,因為強行性功能鍛煉會因骨骼肌疲勞,而不利於骨骼肌功能的恢復、肌細胞的再生和修復。
4、嚴格預防感冒、胃腸炎。肌萎縮患者由於自身免疫機能低下,或者存在著某種免疫缺陷,肌萎縮患者一旦感冒 ,病情加重,病程延長,肌萎無力、肌跳加重,特別是球麻痹患者易並發肺部感染,如不及時防治,預後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胃腸炎可導致腸道菌種功能紊亂,尤其病毒性胃腸炎對脊髓前角細胞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使肌萎縮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復或加重。肌萎縮患者維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復的基礎。
肌肉萎縮的中醫治療
現代醫學的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縮、肌無力、側索硬化、運動神經元病、周期性麻痹、肌營養不良症、癔病性癱瘓和表現為軟癱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後遺症等,均屬於「痿證」的范圍,「痿證」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廢用的病證。
痿證是指筋骨痿軟,肌肉瘦削,皮膚麻木,手足不用的一類疾患。臨床上以兩足痿軟、不能隨意運動者較多見,故有「痿辟」之稱。
由運動神經元病、全身營養障礙、廢用、內分泌異常而引起的肌肉變性、肌肉結構異常,遺傳、中毒、代謝異常、感染、變態反應等多種原因均可引起肌無力、肌肉萎縮等。
肌肉萎縮的調護
痿證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廢用的病證。調暢肢體氣血,恢復肢體功能活動是痿證調護的關鍵。肢體活動功能訓練可採用主動練功和被動練功兩種,從內容上可有傳統體育訓練、生活作業訓練等不同。若肢體瘦削枯萎,運動無力,不能步履,卧床階段可採用卧位被動練功,隨時變換姿勢,防止「畸型」發生。
繼則採取主動練功訓練,如坐位,立位和步行練功。根據病情,可選用相應的導引、按摩、氣功以及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體育鍛煉方法。生活作業方法更為實用易學。若上肢活動障礙者,採用寫字、投擲、接球、彈琴、編織、撥算盤等,若下肢活動受限者,採用踏三輪車、縫紉等作業訓練方法。
參考資料:http://www.jwl999.com/jr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