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癤腫了怎麼辦
(一)普通康復療法 保持皮膚清潔衛生,防止患處碰撞擠壓,給予清涼飲食,忌食辛辣食品,戒煙,酒及油膩的食品全身症狀的癤及癤病要多注意休息,面部危險三角區的癤千萬不能任意擠壓,以免引起並發病症。 (二)中醫分型與中葯治法 1,熱毒蘊結 初起皮膚出現圓形小結節,紅腫,疼痛,逐漸增大,中央突起,形成米粒樣點,繼之結節中心處變軟,潰破出膿.輕者癤腫只有1~2個,多者可散發全身,或簇集一處,或此愈彼起.可有發熱、口乾,溲赤、便秘、苔黃、脈數等症. 清熱解毒。 連翹敗毒丸加減:金銀花16克,赤芍12克,生甘草6克.熱毒較甚加黃連,生山梔,紫花地丁等,小便短赤加車前子、六一散等,大便秘結加生大黃、生石膏等。 2.暑熱漫淫 多見於夏秋季節,好發於小兒頭面部,單個或多個散在小癤,或兼見發熱膩,脈滑數。 清暑利漫,涼血解毒. 清暑涵加減:鮮藿香65克,鮮佩蘭65克,赤芍12克,青蒿12克皮12克,六一散16克。若熱甚可加黃芩,生山梔等增加清熱之力。 3.體虛毒戀 癤腫常此愈彼起,不斷發生,纏綿不愈,或串通皮膚,膿水溢流,表面結膿痂,可伴食少納呆,口乾不欲飲,苔膩,脈滑。常見於體質虛弱或有某些慢性病患者,井有相應的全身證候. 健脾扶正,利濕解毒。 一般可選用二妙散加味;土茯苓3s克,黃柏12克,黃芩12克,歸尾12克,白術12克,白茅根35克,六一散13克,蜂房12克。陰虛內熱者可加生地,玄參、天門冬等.如有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病,應視原發疾病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4.維生素 一般可補充維生素。復合維生素B片,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維生素C片,每次o.2克,口服,每日3次. (三)局部治療 (1)早期病灶塗擦絡合碘、外敷魚石脂軟膏、紅葯膏或金黃膏.患處以50%硫酸鎂濕熱敷或物理療禁忌擠壓,以免引起感染擴散. (五)中成葯療法 可選用防風通聖丸,連翹敗毒丸、梅花點舌丹、醒消丸、蠟酥丸等內服或外敷。 (六)挑刺療法 在蔞中穴處先行按摩十數次,用2寸針直刺該穴1~2寸深,重手法捻轉,留針lO~30分針,拔針後擠壓針眼,使出血形成瘀斑,隔日1次,lo次為一療程。 (七)葯酒療法 (1)甘草升麻酒;炙甘草20克,升麻2克,沉香20克,麝香o.6克,淡豆肢35克。上5味,除麝香外,共搗碎過篩,與麝香拌勻置瓶中密封.每次用15克,酒1杯同煎至八成,去渣。早晚食前各服1次。渣熱敷腫處。本方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適用於頭上腫毒,刺痛難忍。 (2)瓜萎甘草酒:瓜萎1枚,甘草2克.上2味,粗碎,用酒1小杯、水1小杯,煎3~5沸去渣。臨睡時溫服。本方具有消腫、化瘀的作用.適用於癰療多日不消者。 (3)忍冬藤煎酒:忍冬藤150克,生甘草10克.先取一把忍冬葉入砂盆研爛,入酒少許和勻成膏.再將忍冬藤、生甘草人砂鍋內,加清水2碗,武火煎至1碗,入好米酒l大碗,再煎十數沸,去渣,分為3份.將葯膏調塗患處四周,留頭。早、午、晚各服一份葯酒,病重者1天可服2劑.本方具有消腫解毒、清熱祛濕的作用.適用於癰瘡初發,關節紅腫熱痛。 (4)神效酒:人參30克,沒葯30克,當歸尾30克半生半炒.上5味用黃酒3碗,煎取2碗,分為4份. 用。適用於瘡瘍日久者。甘草15克,瓜萎1枚.將沒葯另研,瓜萎選用全者每日服1份,細細飲之。本方具有托毒、散毒的作用。適用於瘡瘍日久者。 (八)敷葯治療 (1)干蒲公英適量,甘油與75%酒精(比例為1:3)適量.於蒲公英研為細末成糊狀,裝瓶密封備用。用糊劑敷於患處,然後用消毒敷料包紮,每日換葯1次。對已破潰的瘡面只敷四周,留下中間,以利引流。本方製法簡單方便,見效快而滿意,用於癤痛療瘡等急性炎症。 (2)芒硝粉適量。取芒硝粉適量放人冷水中配成飽和溶液,裝瓶備用。將葯液塗於紅腫之部位上,不時灑水勿令干,每日1次.用於癰腫療瘡,可以清熱軟堅消腫.如有傷口,塗葯時應避開傷口,塗於換葯1次,病癒而止。治療癰疽瘡癤等感染化膿性疾病,療效顯著。 (3)生蔥、蜜糖適量(因病灶大小而定)。將上葯搗爛如泥狀,外敷患處,用敷料或者綳帶固定,每日換葯一次,病癒而止。治療癰疽瘡癤等感染化膿性病症,療效顯著。 (4)赤小豆.將赤小豆研粉用蜜糖或冷水調成膏狀,外敷局部。用於癰腫、扭傷散惡血. 血腫,可以治熱毒 (5)綠豆,枯礬(按2:1比例),冰片1克。將綠豆洗凈曬干,與枯礬混研極細末,過120目篩,用豬(牛)膽汁拌揉成團,陰干(曬,烘乾效果較差),再按每15克加冰片1克,混研細末貯瓶備用。先用生理鹽水清洗瘡面(如有腐肉應先清除),擦乾,將葯末撒布於傷面,厚o.2~o.5毫米,上蓋消毒紗布.每日換葯1次.腐膿凈,肉芽新生時則隔日換葯1次,直至痊癒。用於癰腫潰瘍,可以解毒祛腐,生肌斂瘡。 (九)拔罐療法 (1)大椎,委中、太陽,病變局部。先將所選穴位進行常規消毒,每穴用三棱針點刺3~5下,選擇大小適宜的火罐,用閃火法拔於所點刺的穴位和病變局部,留罐5~10分鍾,拔出血量3~5毫升,取罐後擦凈皮膚上的血跡,再次將病變局部消毒,用消毒敷料覆蓋,以防感染。每日治療1次,6次為1個療程。本法適用於治療療、瘡、癰、癤初起未化膿者。如出現紅絲,可沿著虹絲的走行,從起點至止點,用梅花針叩刺出血,然後拔火罐,拔出毒邪惡血3~5毫升.隔日治療1次,4次為1個療程。 (2)病變局部及其周圍組織,委中,大椎、身柱、靈台,先將4個穴位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然後再拔火罐,拔出血量1—3毫升.為多發性癤腫初期尚未化膿者或僅有小膿頭者,可在癤腫病變局部和周圍拔火罐,至皮膚出現高度充血或瘀血時取罐. (十)飲食療法 (1)鮮蒲公莢10Q克(於品50克),粳米50克.取蒲公英全草洗凈切碎,煎取濃汁,去渣,以葯汁煮米為粥,分頓隨量食用。 (2)鮮金銀花50克(干品30克),甘草20克,粳米50克.將金銀花和甘草加水煎煮1小時,過濾取汁,以葯汁煮米為粥,分頓隨量食用。 預防與護理 (1)注意改善工作環境。常在高濕環境條件下工作的人,應做好防暑降措施,如常飲冷飲,頭戴冰帽或用涼毛巾冷敷。有條件者還可安裝風扇或空調,以改善高溫工作環境。 (2)已患癤者,要避免擠壓和碰傷。尤其是發生於眼、口、鼻危險三角區的癤,更不能擠壓,以防發生嚴重並發症。 癰是多個相鄰的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或由多個癤融合而戍.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要致病菌,多發於頸項、背等皮膚厚韌處.屬於中醫「外癰」(有頭疽)范疇。 另: 1、早期可在癤頂部塗2%碘酒,一日3~4次。局部熱敷,塗10%~20%魚石脂軟膏,或選用鞭蓉花葉、苦瓜葉、田邊菊葉、鮮馬齒莧搗爛外敷。 2、有膿栓形成者,應拔除膿栓。膿液多、引流不暢者,須切開排膿。口鼻區療,嚴禁擠壓,也不宜施行手術。 3、已破潰者,予以換葯,敷以消炎軟膏。 4、頭面部癤腫或有全身症狀者,應用磺胺葯、抗生素,或中葯清熱解毒劑。有糖尿病者,同時治療糖尿病。
『貳』 臉上長了癤腫要怎麼辦
1.如果是比較小的癤腫,可以先用酒精外塗進行消毒,在每天睡前塗抹如意金黃散可以使膿液排出,如意金黃散具有消腫排膿的功效。另外,外用清熱解毒的葯粉,如金銀花、綠豆粉等。2.口服具有清熱解毒的葯物,如牛黃解毒片來清除體內熱毒。3.如果癤腫的面積比較大,就要及時到正規的醫院進行就診治療,及時排膿,否則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
『叄』 臉上長了紅腫的硬包,好像是癤腫,怎麼治療呀
癤腫是以細菌感染為突出表現的皮損,從而使毛囊和它周圍的軟組織發生急性感染性炎症的情況。這種情況在自己處理時,先清潔皮膚表面,然後塗抹莫匹羅星軟膏進行抗菌消炎,從而有助於局部感染的緩解。如果是比較嚴重的癤腫還是建議及時就醫哦。
『肆』 臉上長出了毒癤腫怎麼辦
癤腫是毛囊被細菌感染後形成的較大塊的紅色腫物。癤腫多發生在人體受壓的部位,如頸部領圈處或臀部。癤腫在形成的過程中往往有劇烈的搏動性跳痛,尤其如果癤腫長在前額或下頜等皮膚組織緻密、張力較高的部位,會痛得更加厲害。一般過一兩天後,紅色腫物的中央會形成膿拴,二三天後會自行破潰。也有的癤腫可能不發生破潰而自行消失。癤腫雖不是很嚴重的疾病,但是因為毛囊間緊密相鄰,若不及時處理已經長出的癤腫,不僅疼痛難忍,而且容易引起周圍皮膚的感染,會長出更多的癤腫來。 處理措施及注意事項 用醫用酒精或淡鹽水,擦洗干凈癤腫,塗上抗感染葯膏,並用消毒紗布敷蓋在癤腫上,這樣可以避免衣服對癤腫的磨擦,還可以防止癤腫的感染擴散。 切不可為了將癤腫的膿液擠出,而用手去擠捏癤腫,因為這樣做往往會使感染加重,帶來更多的麻煩,一般只有等膿液自行流出。一旦癤腫破潰,要及時用醫用酒精或淡鹽水清洗干凈患處,並繼續保持患部的衛生,用消毒敷料再覆蓋幾天。 為了防止感染的擴散,應當注意患者不要與其他人共用毛巾。如果癤腫長在皮下組織緻密區域或淋巴附近,或者癤腫有血性流體流出,應當去醫院醫治。 癤腫常出長在毛囊處,形成圓錐形凸出皮膚表面,中心有毛發貫穿,周圍發紅。漸漸表面變亮面堅硬,壓痛,頂部形成膿疤,中心有膿栓及壞死部分。破潰後膿栓脫落而排膿,排凈後炎症消失形成紫斑及疤痕。有時成批出現或此起彼伏常年不愈。 由於癤腫在化膿部分四周形成薄的泡狀壁,如果擠壓,排膿就會使薄壁損傷,膿液進入周圍地區,使周圍再形成癤腫。最危險的部位是鼻周和上唇,稱為危險三角,若擠壓此處的膿癤,會引起腦海綿竇栓塞及腦膿腫危及生命。擠壓也會引起膿液入血引起全身膿毒血症。所以一旦引起發燒及全身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治療。 毛囊炎初起可熱敷促使炎症消退,局部用龍膽紫紅黴素軟膏塗敷。已經成癤後要切開引流。可口服紅黴素、交沙黴素等消炎葯物。 平日注意勤洗澡,保護皮膚清潔,不要抓傷皮膚以防引起感染。夏季防痱子,不要用鹼性肥皂以免去脂過多降低皮膚的保護作用。蚊蟲叮咬後及時塗上風油精及蟲咬水止癢防止抓傷。常患癤腫者要注意營養,多吃維生素目的及胡蘿卜素食物,注意鍛煉身體以增強抵抗力。 毛囊發炎及皮膚癤腫都可用蘆薈治療。蘆薈可促進患處血液循環,抗菌、抗病毒感染,促進組織修復,可有效地消炎消腫止痛,治癒後不留疤痕。 小的化膿性感染,可塗蘆薈葉汁或蘆薈嗜喱膏於患處,每日3次,便會不知不覺地痊癒。大的皮膚膿腫,應消毒局部皮膚後,在膿腫處敷上用熱開水消毒過的蘆薈葉肉,再蓋上消毒紗布,以膠布固定。一天至少換3次,膿皰就會開口,把裡面的膿液排出來,這時,仍要堅持貼蘆薈葉肉,5-7天就會痊癒, 而且無明顯疤痕。
『伍』 臉部瘡癤怎麼治療
您好,面部癤腫屬於感染類皮膚病,輕度癤腫可外用金黃膏或者莫匹羅星,呋喃西林等,若成膿較多,建議切開引流外科換葯,請到正規醫院皮膚科就診,供您參考。
『陸』 臉上長火癤子怎麼辦
癤子是指發生在肌膚淺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紅腫、熱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可分有頭癤、無頭癤、螻蛄癤、癤病等。其特點是色紅、灼熱、疼痛,突起根淺、腫勢局限,范圍多在3厘米左右,易膿、易潰、易斂。相當於西醫的癤、頭皮穿鑿性膿腫、癤病等。癤子,中醫認為是熱毒侵入皮膚而發病,屬於瘡瘍熱證,所以又稱「熱癤」。細小如釘而反應較重的癤子,則稱為「疔瘡」。癤子以頭、面、頸、背、臀等處最為多見;疔瘡主要見於顏面及手指、足趾。癤子雖小,但也不可忽視對它的預防和治療。 方法/步驟 1、早期促使炎症消退 紅腫階段可選用熱敷、超短波、紅外線等理療措施,也可敷貼加油調成糊狀的中葯金黃散、玉露散或魚石脂軟膏。 2、局部化膿時急躁排膿 癤頂見膿點或有波動感時用石炭酸點塗膿點或用針頭將膿栓剔出,或作切開引流,禁忌擠壓。出膿後輔以呋喃西林、濕紗條或以化腐生肌的中葯膏,直至病變消退。 3、抗菌治療 若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面部癤或並發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管炎時,可選用青黴素或復方磺胺甲惡唑等抗菌葯物治療,或用清熱解毒中葯方劑等。有糖尿病者給予降糖葯物或胰島素等相應治療措施。對頑固性患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自家菌苗或多價葡萄球菌菌苗。 4、對於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癤子不可切開,更不要擠壓,以防感染擴散蔓延。 5、中葯治療 一旦發生癤子,宜內外兼治。內服清熱解毒中葯,可用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馬齒莧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熱解毒中葯,可用新鮮馬齒莧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敗醬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葉60克,加少許食鹽,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葯2~4次,對尚未化膿的癤子效果較好。已經化膿的,必須讓癤子成熟潰破,膿液流出,才能逐漸癒合。也可以用新鮮的柏樹葉搗爛,叫雞蛋清和成糊,敷在患處。
『柒』 臉上起火癤子了怎麼辦
癤子,夏天尤其多見,俗稱「暑癤」。中醫認為是毒侵入皮膚而發病,屬於瘡瘍熱證,所以又稱「熱癤」。細小如釘而反應較重的癤子,則稱為「疔瘡」。癤子隨處都可發生,以頭、面、頸、背、臀等處最為多見;疔瘡主要見於顏面及手指、足趾。 癤子初起時如黃豆大或梅子大,發紅,發熱,又腫又痛,逐漸向四周擴大。數天後,在中...央出現一個黃白色的小膿頭,潰破出膿後就逐漸癒合。但是往往這里好了那裡又發,頑固難愈;特別是當病人正氣虛弱,或擠壓癤子,還會引起「瘡瘍內陷」,「疔毒走黃」,也就是敗血症。所以,不能忽視對癤子的預防和治療。 預防癤子要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否則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膚腺及皮下組織,就會化膿而發病。 用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綠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飲用,也有助於預防癤子的發生。在暑天也可以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發生癤子,宜內外兼治。內服清熱解毒中葯,可用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馬齒莧各15克水煎服用。 外敷清熱解毒中葯,可用新鮮馬齒莧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敗醬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葉60克,加少許食鹽,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2~4次,對尚未化膿的效果較好。已經化膿的,須癤腫成熟潰破,膿液流出,才能逐漸癒合。
『捌』 面部癤腫在化膿該怎麼辦
應該是炎症引起,用碘伏消毒液塗抹,局部塗抹紅黴素軟膏,規律用葯治療。建議你平時一定要注意,多喝水,少吃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另外要注意局部的衛生,不要感染加重。祝你早日康復!
『玖』 臉上長了個癤子怎麼辦啊什麼辦法能不留疤
癤子
癤子是一個毛囊及其結構的化膿性感染;癰則是相鄰若干個毛囊及其結構的化膿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於皮膚衛生不良、皮膚脂溢性物質產生增多、外傷及機體激素水平高而引起。初病起期局部紅腫疼痛,而後紅腫范圍擴大、跳痛明顯,最後形成膿腫,如果破潰則流膿但疼痛減輕。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全身不適、畏寒、發熱、白細胞計數升高等症狀。
治療:
早期未形成膿腫時應及時地大劑量應用抗生素,已經化膿則應切開排膿、換葯,並繼續使用抗生素。嚴重的癰如項部癰則須早期切開,以防敗血症的發生。有發熱、頭痛者可口服解熱止痛葯。
預防:
注意身體衛生,勤洗頭、洗澡是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合。若傷口過深就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傷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癤子的防治
MTP醫學信息網 2000-7-22
夏天是癤子的多發季節,許多孩子的頭、面部、脖子、腰背部都愛起癤子。這是因細菌侵入了人體皮膚的毛囊及其所屬的皮脂腺引起的急性化膿性感染。
癤子初起時,在汗毛孔部位出現小的膿皰,可很快發展成黃豆大到蠶豆大小的紫紅色堅實結節,往往不止一個,疼痛較明顯。3~5天後結節中央變軟出現波動,最後破潰,排出粘稠的濃液而愈。倘若膿癤發生在面部,上唇和鼻子周圍的「危險三角區」,可因擠壓搔抓致細菌逆行經靜脈進入顱內,從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化膿性海綿狀靜脈竇炎。
因此,癤子的防治非常重要。若多個癤子同時或者反復發生在身體各處,則稱為癤病。癤病斷斷續續可持續數月甚至半年之久,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對於小兒來說,還影響小孩的健康生長。少數患兒還可以並發急性腎炎,偶而還有引起敗血症而死亡的。生了痱毒的患兒具有傳染性。
對於本病的治療,主要是:
在癤子初起時,要及時熱敷,周圍皮膚可常用75%酒精消毒,以利於癤子的局限化;當癤子形成時,可用10%魚石脂軟膏或中葯芙蓉膏外敷;若癤子成熟,表面柔軟,並出現波動感時,可以切開排膿,排膿後,再上復方新黴素軟膏至痊癒;但對於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癤子不可切開,更不要擠壓,以防感染擴散蔓延。
若發生癤病,疼痛顯著,並伴有發熱、局部淋巴結腫痛時,應口服或注射抗菌素治療。必要時,可口服清熱解毒中葯五味消毒飲。對一些癤病患兒,還應檢查有無糖尿病,並經常服用綠豆湯,或用金銀花,野菊花煎湯代茶飲。
本病的預防
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天天洗澡換衣。家裡要防暑降溫,注意室內通風,使孩子不致因出汗過多而生痱子。對於癤病患兒,一定要隔離治療,所用過的用品要清洗晾曬消毒。
癤子雖小不可不防
癤子,中醫認為是熱毒侵入皮膚而發病,屬於瘡瘍熱證,所以又稱「熱癤」。細小如釘而反應較重的癤子,則稱為「疔瘡」。癤子以頭、面、頸、背、臀等處最為多見;疔瘡主要見於顏面及手指、足趾。癤子雖小,但也不可忽視對它的預防和治療。
首先,要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否則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皮下組織,就會化膿而發病。
平時用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綠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飲用,也有助於預防癤子的發生。也可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發生癤子,宜內外兼治。內服清熱解毒中葯,可用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馬齒莧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熱解毒中葯,可用新鮮馬齒莧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敗醬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葉60克,加少許食鹽,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葯2~4次,對尚未化膿的癤子效果較好。已經化膿的,必須讓癤子成熟潰破,膿液流出,才能逐漸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