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鞘翅目昆蟲的鞘翅下面的翅膀的學名是什麼
[經濟意義] 鞘翅目通稱甲蟲,前翅角質化為鞘翅,體軀堅硬,鎧甲似的體壁保護著蟲體,使它們能抵禦自然界中的各種傷害。精巧的身體結構與廣泛的適應性有利於它們成功地佔領陸地、空中和水中的各種生境,成為昆蟲綱中最大的一個目。其中一些種類是農業、林業、果樹和園藝的重要害蟲和益蟲,或由於商業運輸等原因而成為各類倉儲物和人類居室中的世界性害蟲。 [識別要點] 復眼發達,常無單眼。觸角形狀多變。口器咀嚼式。前翅鞘翅,後翅膜質,有時退化。休息時鞘翅置於胸、腹部背面,蓋住後翅。 書上是這樣說的,那後翅就應該叫膜質吧!我想。
❷ 這是什麼蟲子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竊蠹科蛀蟲。
竊蠹科, 鞘翅目長蠹總科的1科。小型卵圓型;跗5節;前足基節球形,基節窩開放;後足基節板狀,有溝可容納腿節,幼蟲蠐螬型的甲蟲。分布世界各地。
竊囊為小型種類,卵圓與長橢圓形,紅褐與褐色。觸角10~11節,少數8~9節,鋸齒狀、櫛齒狀與棒狀。
❸ 這是什麼蟲
是甲蟲
甲蟲和其它的昆蟲一樣,身體分頭、胸、腹三部,有六隻腳。它們最大的特徵是前翅變成堅硬的翅鞘,已經沒有飛行的功能,只是保護後翅和身體。飛行時,先舉起翅鞘,然後張開薄薄的後翅,飛到空中。翅鞘的顏色花樣多變化,有發金光的,有帶條子像虎紋的,有帶斑點像豹皮的,也有的是雜色圖案。有些甲蟲的翅鞘連在一起,後翅退化,不能飛了,如步行蟲。
甲蟲的大小差別很大,小的像尨毛蕈蟲只有零點二五公釐長。最大的像天牛,有二十公分長。雄的甲蟲通常較雌的小。甲蟲的頭部有一對觸角,觸角的形狀,長短不一,大都分為十到十一節。有棍棒狀,鋸齒狀,念珠狀,絲狀,腮葉狀,膝狀等。雄的觸角比雌的發達。口器的構造適合咀嚼,也有的適合吸食汁液。腹部通常有十節,身體外部有硬殼,前翅是角質,厚而硬,後翅是膜質,但有的節退化或變形,所以只能看到八或九節。
形態特徵
體小至大形。體壁堅硬,前翅質地堅硬,角質化,形成鞘翅,靜止時在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線,後翅膜質,通常縱橫疊於鞘翅下。成、幼蟲均為咀嚼式口器。幼蟲多為寡足型,胸足通常發達,腹足退化。蛹為離蛹。卵多為圓形或圓球形。
頭部
頭殼堅硬,頭式一般為前口式或下口式。象甲類的額與頭頂向前極度延伸,形成象鼻狀的「喙」,口器生於喙端。觸角有絲狀、棒狀、鋸齒狀、彬齒狀、念珠狀、鰓葉狀和膝狀等,一般11節,少數1—6節。
復眼通常發達,圓形、橢圓形或腎形,有的退化或消失,很少種類具單眼。上唇發達,有的隱藏於唇基下或消失,上顎多發達,有的種類非常強大,幾與身體等長;下領顯著,肉食亞目的下顎分為外葉和內葉,外葉分2節,呈須狀,內, 葉發達呈葉狀;下唇的頦頗發達,亞頦存在,或與外咽片癒合,下唇須通常3節,少數2節,個別種類不分節。
胸部
前胸發達,能活動,前胸背板自成一骨片,背板與側板間在肉食亞目中有明顯的縫分開,而多食亞目則兩者癒合。前胸腹板為一骨片,其上有l對前足基節窩,該基節窩後緣若被骨片環繞,即稱為「閉式」,反之則稱為「開式」,此特徵常用於分類。中、後胸癒合,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常露出鞘翅基部之間,中、後胸背板的其餘部分為鞘翅所覆蓋。中、後胸基節窩的形式,也常作為分類依據。
前翅由於角質化,翅脈已不可見,靜止時合攏於胸腹部背面,主要司保護蟲體和後翅的作用。後翅膜質、寬大、少翅脈,平時縱橫折疊於前翅之下,是飛翔的主要器官。足一般適於步行或奔走,但由於生活習性的不同,在功能和形態上也常發生相應的變化。
如地下活動種類的前足適於開掘,水生種類的中;後足適於游泳,某些行動活潑的種類其後足適於跳躍等。3對足跗節的數目按前、中、後足順序排列,稱為跗節式,通常是分類的重要特徵。如5—5—5則表示前、中、後足跗節均為5 節;5—5—4則表示前、中足跗節為5節,後足為4節等。跗節的著生情況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跗節5節時,第4跗節甚小並隱於第3跗節之間,稱為隱5節或偽 4節;另一種是跗節4節時,第3跗節甚小並隱於第2跗節中間,則稱為隱4節或偽3節。
腹部
腹部變化較大,一般10節,第l腹節退化,第3—9腹節明顯。由於腹板多有癒合或退化現象,可見腹板通常為5—8節。雌蟲腹部末端數節變細而延長,形成可伸縮的偽產卵器,平時縮於體內,產卵時伸出。雄性外生殖器也多不外露,而是縮在第9或第10腹板之間。
幼蟲
頭部通常發達,堅硬,胸部3節,腹部10節。頭部每側有單眼1—6個,觸角3節,口器咀嚼式。胸部一般有胸足3對,具全部分節,包括明顯的跗節和1 對爪。腹部無腹足,但有的在第9節背板上有l對骨化的尾突。氣門共9對,第1對著生在前胸與中胸之間,其餘8對著生於第1—8腹基本類型。蠋型幼蟲體表堅硬,體形扁長;胸足發達,5節,具跗節和成對的爪;觸角和口器發達,腹末有能活動的尾須;行動非常活潑,營自由生活。
❹ 翼鞘是什麼意思
翼鞘即鞘翅。某些昆蟲的前翅,此種翅型見於甲蟲類(鞘翅目)的昆蟲,其前翅角質化為肥厚的鞘狀構造,就如同刀鞘保護寶刀一般。是胸節背板的側板的延伸所形成的膜狀物。表裡都具有表皮層,其內腔與血體腔貫通。
翼鞘上面連接著背板,下面連接著側板。由於附著在腹面至背板和翅基下面的翼肌的伸縮,使翅間接或直接地振動,產生飛翔的上浮力及推動力。
(4)前翅角質化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翼鞘的振動次數可因昆蟲種類而異,一般低等昆蟲的振動次數較少。如鞘翅目幾乎是不振動的,但也有由於連鎖結構使翼鞘得以同時振動的昆蟲。翼鞘的運動是復雜的,在改變方向時,有藉助腹部運動的,如蝶類。翼鞘表面有毛及鱗片的種類很多,周圍邊緣往往有緣毛。
由翼鞘表的毛、鱗片及緣毛所形成斑紋,除了起到隱蔽色及標記色的作用之外,這些毛及鱗片,尤其是許多昆蟲類群的斑紋。
❺ 關於昆蟲的幾個問題,急急急!十萬火急,在線等!!
1 昆蟲學習行為具有的特徵?
學習行為具有3個特徵:重復的經歷會導致行為的改變;學習反應是可以被遺忘的;學習致使行為反應的改變會隨著經歷的增加而達到漸進線。
2 根據取食的食物性質闡述昆蟲的食性並舉例說明?
(一)根據食物的性質分
1)植食性:以植物活體的各部分為食料, 占昆蟲總數的48.2% (40~50%),農業害蟲即屬此類,取食方式或咀嚼,或吸收,十分復雜。
2)肉食性:以動物活體為食料,害蟲防治上有重要意義(生物防治)
①捕食性 ②寄生性
3)腐食性:取食已死亡或腐爛的動物性或植物性物質。
①糞食性:以人及動物糞便為食料,e.g. 肉蠅及舍蠅等。
②屍食性:以動物屍體為食料,e.g. 埋葬蟲。
③腐食性:以植物的殘余物質為食料,e.g. 果蠅等。
4)雜食性:以各種植物和(或)動物為食料,e.g. 蜚蠊,螞蟻、蟋蟀等。
(二)據取食范圍分
1)單食性:只以一種植物為食料,e.g. 三化螟,豌豆象,松毛蟲等。
2)寡食性:以一個科或個別近似科的植物為食料,e.g. 菜粉蝶(十字花科),
小菜蛾(十字花科),棉大卷葉蟲(錦葵科)。
3)多食性:以各種不同科的很多種植物為食料,e.g. 小地老虎(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錦葵科等74科285種)。
3 昆蟲的覓食行為一般分為幾個步驟?
昆蟲的覓食行為包括7個明顯動作,即搜尋、捕捉、嚼食、梳理、靜止、展翅和排泄。
4 昆蟲的會集與聚集的區別?
據我所知,好像沒有這兩個名詞,所以不知道有什麼區別了。
5 試遷飛與擴散的區別?
遷飛:昆蟲通過飛行而大量、持續地遠距離遷移。
擴散:昆蟲因密度效應或因覓食、求偶、尋找產卵場所等由原發地向周邊轉移、分散的過程,是昆蟲種群行為之一。
6 簡述昆蟲轉移行為的生物學和生態學意義
有利於昆蟲的覓食,捕敵;有利於昆蟲的繁衍生殖;擴大昆蟲的生存空間;有利於保護昆蟲的內部器官
7 臨時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的區別
臨時性群集 是指昆蟲僅在某一蟲態或某一階段時間內行群集生活,然後分散。e.g. 蘋果天社蛾的低齡幼蟲行群集生活,老齡後即行分散生活;多種瓢蟲越冬時,其成蟲常群集在一起,當度過寒冬後即行分散生活。
永久性群集 往往出現在昆蟲個體的整個生育期,一旦形成群集後,很久不會分散,趨向於群居型生活。e.g. 東亞飛蝗卵孵化後,蝗蛹可聚集成群,集體行動或遷移,蝗蝻變成蟲後仍不分散,往往成群遠距離遷飛。
8 試舉例說明昆蟲的防禦行為
一、行為防禦與防禦物利用
行為防禦:昆蟲通過各種具體的行為方式進行防禦。
利用防禦物:利用自然防禦物和自身建造防禦物。
二、結構防禦與群體防禦
1. 結構防禦:是指昆蟲利用身體某些特化的部位來防禦天敵捕食或侵襲的防禦行為。
昆蟲用於防禦的特化結構很多,如硬化的表皮、特化的頭部、特化的口器、發達如鉗的尾須、有毒腺的剛毛、帶刺的足等。
2. 群體防禦:是指昆蟲以群體出擊的方式進行防禦的行為。e.g. 蜂類、蟻類的護巢行為就是一種典型的群體防禦。群體防禦多見於真正的社會性昆蟲。
三、化學防禦
化學防禦:是指昆蟲利用各種化學物質進行的防禦行為。1.使用非毒性物質的防禦行;2.使用毒性物質的防禦行為
四、色彩防禦
色彩防禦:指昆蟲利用身體的顏色來進行防禦的行為。
9 昆蟲的色彩防禦包括哪幾類?
1)混隱色或保護色:指體色斷裂成幾部分鑲嵌在背景中,起躲避捕食性天敵的作用的色彩。e.g. 綠色蚱蜢,枯葉蝶(同時又是擬態)。
2)瞬彩:是指平時隱而不露,當受到威脅時才突然顯露的色彩。瞬彩能對天敵或騷擾者起驚嚇作用。e.g. 天蛾科中的一些種類的後翅具眼狀斑紋。平時隱藏起來,當受驚擾時突然亮出用以驚嚇侵擾者。
3)警戒色:有些昆蟲既是具有同背景相似的保護色,又具有同背景鮮明對照的警戒色,e.g. 天蛾科中的藍目天蛾前翅似褐色樹皮,後翅鮮明藍眼狀斑紋。又如蚱蜢,前翅草綠色,後翅紅色。
4)擬態:指昆蟲在外形、姿勢、顏色、斑紋或行為等方面模仿它種生物或非生物體,以躲避天敵,獲得保護自己的好處的現象。擬態昆蟲與被「模擬」昆蟲有相同生境,但數量卻比後者少,否則不利二者。
10 什麼是警戒色與擬態,試舉例說明
警戒色:有些昆蟲既是具有同背景相似的保護色,又具有同背景鮮明對照的警戒色,e.g. 天蛾科中的藍目天蛾前翅似褐色樹皮,後翅鮮明藍眼狀斑紋。又如蚱蜢,前翅草綠色,後翅紅色。
擬態:指昆蟲在外形、姿勢、顏色、斑紋或行為等方面模仿它種生物或非生物體,以躲避天敵,獲得保護自己的好處的現象。擬態昆蟲與被「模擬」昆蟲有相同生境,但數量卻比後者少,否則不利二者。
①貝氏擬態:被「模擬」者對捕食性動物是不可食的,而擬態昆蟲則是可食的,對擬態昆蟲有利,對被「模擬」者不利。e.g. 紅斑蝶擬蘿靡草斑蝶。
② 繆氏擬態:擬態昆蟲和被「模擬」昆蟲,都是不可食的,對二者均有利。e.g. 食蚜蠅擬蜜蜂。
11 舉例說明什麼昆蟲貝氏擬態,試舉例說明?
貝氏擬態:被「模擬」者對捕食性動物是不可食的,而擬態昆蟲則是可食的,對擬態昆蟲有利,對被「模擬」者不利。e.g. 紅斑蝶擬蘿靡草斑蝶。
❻ insecticide什麼意思
insecticide意思是殺蟲劑。字根insect是昆蟲的意思。
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佔了超過50%,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直到21世紀初,人類已知的昆蟲有100餘萬種,但仍有許多種類尚待發現。昆蟲是節肢動物中最多的一類動物,最常見的有蝗蟲、蝴蝶、蜜蜂、蜻蜓、蒼蠅、草蜢.、蟑螂.等。
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昆蟲的分布面之廣,沒有其他綱的動物可以與之相比,幾乎遍及整個地球。分有不同的種類。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成蟲通常有2對翅和6條腿,翅和足都位於胸部,身體由一系列體節構成,進一步集合成3個體段(頭、胸和腹)。一對觸角頭上生,骨骼包在體外部;一生形態多變化,遍布全球旺家族。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種。
昆蟲的構造有異於脊椎動物,它們的身體並沒有內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層由幾丁質(英文 Chitin)構成的殼。這層殼會分節以利於運動,猶如騎士的甲胄。
昆蟲在生物圈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蟲媒花需要得到昆蟲的幫助,才能傳播花粉。而蜜蜂採集的蜂蜜,也是人們喜歡的食品之一。在非洲、東南亞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蟲本身就是當地人的食品。
但昆蟲也可能對人類產生威脅,如蝗蟲和白蟻。而有一些昆蟲,例如蚊子,還是疾病的傳播者。
有一些昆蟲能夠藉由毒液或是叮咬對人類造成傷害。例如胡蜂會以螫針向入侵者注入毒液。
鞘翅目是昆蟲綱中的第一大目,通稱「甲蟲」。種類有33萬種以上,占昆蟲總數的40%。在中國記載7000餘種。它們的前翅呈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因此而得名。外骨骼發達,身體堅硬,因此能夠保護內臟器官。體型的變化甚大。此類昆蟲的適應性很強。有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廣:分為植食性--各種葉甲、花金龜;肉食性--步甲、虎甲;腐食性--閻甲;屍食性--葬甲;糞食性--糞金龜。
鱗翅目是昆蟲綱中僅次於鞘翅目的第二大的目,由於身體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鱗片而得名。主要分蛾類和蝶類,共同識別特徵是虹吸式口器,由下顎的外顎葉特化形成,上顎退化或消失;完全變態;體和翅密被鱗片和毛;翅二對,膜質,各有一個封閉的中室,翅上被有鱗毛,組成特殊的斑紋,在分類上常用到;少數無翅或短翅型;跗節6節;無尾須;全變態。幼蟲多足型,除三對胸足外,一般在第3~6及第10腹節各有腹足一對,但有減少及特化情況,腹足端部有趾鉤;幼蟲體上條紋在分類上很重要;蛹為被蛹。成蟲一般取食花蜜、水等物,不為害(除少數外,如吸果夜蛾類為害近成熟的果實)。幼蟲絕大多數陸生,植食性,為害各種植物;少數水生。
雙翅目包括蚊、蠓、蚋、虻、蠅等,是昆蟲綱中較大的目。由於成蟲前翅為膜質,後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雙翅目分為長角、短角和環裂三個亞目。長角亞目的觸角在6節以上,包括蚊、蜢、蚋,是比較低等的類群;短角亞目觸角在5節以下,一般3節,通稱「虻」;環裂亞目就是我們通稱的「蠅」。
膜翅目包括各種蟻類蜂類。膜翅目昆蟲特徵明顯,包括嚼吸式口器,前後翅連接靠翅鉤完成等。本類群分布很廣,已知種類100000多種,估計至少250000種,。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群,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群;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和各種寄生蜂等。
半翅目,由異翅亞目和同翅亞目兩個亞目所組成,有133科、超過6萬種。異翅亞目即椿象。是昆蟲綱中的主要類群之一。半翅目昆蟲的前翅在靜止時覆蓋在身體背面,後翅藏於其下。由於一些類群前翅基部骨化加厚,成為「半鞘翅狀」而得名。有刺吸式口器,以植物或其它動物的體內汁液為食。屬不完全變態昆蟲。其腹部有臭腺,遇到敵害會噴射出揮發性臭液。同翅亞目包括蟬、蚜蟲等。的半翅目分類仍有爭議,同翅目原先被視為獨立的目,許多地方也仍將半翅目和同翅目視為不同目。
直翅目是一類較常見的昆蟲,包括螽斯、蟋蟀、螻蛄、蝗蟲等,全世界已知20000種以上,分布很廣。成蟲前翅稍硬化,稱為「覆翅」,後翅膜質。本類群為不完全變態,若蟲和成蟲多以植物為食,對農、林、經濟作物都有為害;少數種類為雜食性或肉食性。直翅目是較原始的昆蟲類群,起源於原直翅目,在上石炭時期已經分成了觸角較長的螽斯類,和觸角較短的蝗蟲類。其中很多種類由於鳴叫或爭斗的習性,成為傳統的觀賞昆蟲,比如斗蟋和螽斯。
廣翅目是一個較小的類群,僅有泥蛉科和齒蛉科兩科。世界范圍分布,記載約300種。中國已知有40多種,常見種類有古北泥蛉、東方巨齒蛉、中華斑魚蛉等。有些學者把它列為脈翅目的1個亞目。廣翅目昆蟲的成蟲中至大型,體長8~65毫米,展翅24-175毫米,前後翅相似,翅脈呈網狀,翅成屋脊狀置背上,前緣部脈不分叉;後翅臀區寬廣,可以折疊;翅脈較多,但到外緣不再分成小叉,可區別於脈翅目;前緣橫脈成列,簡單或端部分叉。
蜻蜓目在昆蟲綱中是比較原始的類群,也是較小的一個目。蜻蜓目分為三個亞目:差翅亞目統稱「蜻蜓」;均翅亞目統稱「蟌」以及發現於日本和印度的兩種間翅亞目昆蟲。全世界約有5000種,中國有300多種。蜻蜓身體粗壯,休息時翅膀平展於身體兩側;蟌身體細長,休息時翅膀束置於背上。間翅亞目則擁有粗壯的身體和 束置於背上的翅膀。蜻蜓目屬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水蠆」在水中營捕食性生活。成蟲也為肉食性種類,捕食小型昆蟲,飛行迅速,性情兇猛。
昆蟲綱除了上述的7個目以外還有其它27個目,共計34個目。昆蟲綱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是擁有外骨骼、三對足是它們的共同特徵。其中許多種類是我們熟識的:「朝生暮死」的蜉蝣目--蜉蝣, 兇猛的螳螂目--螳螂;無所不在的蜚蠊目--蟑螂;令人討厭的虱目--體虱,昆蟲的適應能力很強,不管你喜歡與否,它們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殺蟲劑(英文: Pesticide. Insecticide ), 主要用於防治農業害蟲和城市衛生害蟲的葯品.使用歷史長遠、用量大、品種多。在二十世紀,農業的迅速發展,殺蟲劑令農業產量大升。但是,幾乎所有殺蟲劑都會嚴重地改變生態系統,大部分對人體有害,其它的會被集中在食物鏈中。我們必須在農業發展與環境及健康中取得平衡。
母音字母e在重讀閉音節里發短母音/ɛ/的音,發音時,舌端靠近下齒,舌前部抬高,舌位適中,不接觸上顎,沒有摩擦,牙床介於半合半開之間,唇形扁平,這個音一般出現在字首、字中位置,但很少出現在字尾的位置。如:
egg 雞蛋
well 井
red 紅的
pen 鋼筆
hen 母雞
bed 床
bell 鈴鐺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