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神經系統對側支配的原理
一般都是形容四肢和大腦的關系。比如左腦損傷了,左面部可能就不行了,叫做同側面部癱瘓,而肢體確是反映在右手和右腳不行了,與頭部的反映相反,就叫做對側肢體無力。
『貳』 體表感覺區投射纖維左右交叉,但頭面部的感覺投射是雙側性是什麼意思ϼ
你好這個是對人體身體感覺支配的一個綜述,一般來說人體的感覺神經的中樞是在大腦的相關功能區,他們從大腦發出以後會在延髓經行左右交叉,這樣左半大腦的感覺神經就交叉到對側肢體主管對側肢體的感覺,也就是作伴身體的感覺中樞是在右半大腦,但是這樣的支配方式有一個里外就是頭面部的感覺。他們在沒有發生交叉之前就到達體表控制感覺。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叄』 問一些生理題目,大腦皮層感覺運動投射規律
一.投射規律:
① 交叉投射,即一側體表感覺向對
側皮層投射,但頭面部感覺投射
是雙側的;
② 投射區的空間安排是倒置的,但
頭面部代表區內的安排是正立的;
③ 投射區面積的大小與不同體表感
覺分辨精細程度有關;
二.中樞興奮過程的特徵
(1)單向傳遞
(2)中樞延擱
(3)總和
(4)後放
(5)對內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勞性
中樞抑制過程的特徵
(1)突觸後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① 傳入側支性抑制
② 回返性抑制
④ 產生的感覺定位明確而精細。
三.突觸傳遞得特徵
One way conction(單向傳遞):反射活動的興奮性擴布有一定方向.(but NO等)
Central delay (中樞延擱):反射活動中,興奮通過一個突觸約需0.3-0.5ms.通過的突觸數越多,反射時程越長。<100 μm/s
Summation(總和):興奮和抑制都可產生總和(temporal or spatial).聚合式聯系是產生空間總和的結構基礎。
Rhythm change(興奮節律改變):傳入沖動和傳出沖動頻率往往不同。
after discharge(後發放):傳入刺激停止後,傳出神經仍發放沖動,使反射活動持續一段時間。 與神經元環式聯系有關。
『肆』 大腦皮層的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機體的隨意運動只有在神經系統對骨骼肌的支配保持完整的條件下才能發生,而且必須受大腦皮層的控制。大腦皮層控制軀體運動的部位稱為皮層運動區。
大腦皮層運動區
用電刺激方法觀察到,大腦皮層的某些區域與軀體運動有密切的關系;刺激這些區域能引起對側一定部位肌肉的收縮。這些區域稱為運動區,主要位於中央前回(見圖11-13)。運動區也有一些與大腦皮層體表感覺區相似的特點:①對軀體運動的調節是交叉性的,但對頭面部的支配主要是雙側性的。②有精細的功能定位,其安排大體呈身體的倒影,而頭面代表區內部的安排是正立的。③運動愈精細復雜的軀體的代表區也愈大,例如手和五指的代表區很大,幾乎與整個下肢所佔的區域同等大小。④刺激所得的肌肉運動反應單純,主要為少數個別肌肉的收縮。此外,在猴與人的大腦皮層,用電刺激法還可以找到運動輔助區;該區在皮層內側面(兩半球縱裂的側壁)下肢運動代表區的前面,刺激該區可引起肢體運動和發聲,反應一般為雙側性。
大腦皮層運動區對軀體運動的調節,是通過錐體系和錐體外系下傳而實現的。
錐體系及其功能
錐體系一般是指由大腦皮層發出經延髓錐體而後下達脊髓的傳導系(即錐體束,或稱皮層脊髓束);然而由皮層發出抵達腦神經運動核的纖維(皮層延髓束),雖不通過延髓錐體,也應包括在錐體系的概念之中。因為,後者與前者在功能上是相似的,兩者都是由皮層運動神經元(上運動神經元)下傳抵達支配肌肉的下運動神經元(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和腦神經核運動神經元)的最直接通路。
以前認為錐體束下傳的纖維均直接與下運動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系,但現在知道有80%~90%的上、下運動神經元之間還間隔有一個以上中間神經元的接替,僅有10%~20%上、下運動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是直接的、單突觸性的。電生理研究指出,這種單突觸直接聯系在前肢運動神經元比後肢運動神經元多,而且肢體遠端肌肉的運動神經元又比近端肌肉的運動神經元多。由此可見,運動愈精細的肌肉,大腦皮層對其運動神經元的支配具有愈多的單突觸直接聯系。
錐體系的大腦皮層起源比較廣泛,中央前回運動區是錐體系的主要起源,但中央後回以及其他區域也是錐體系的起源部位。中央前回運動區的第五層大錐體細胞發出的纖維組成錐體束中直徑較為粗大的有髓鞘纖維,第三至六層的小細胞也發出纖維進入錐體束;中央後回等區域也發出纖維參與錐體束的組成,但運動輔助區的下行纖維不進入錐體束。
錐體外系
錐體外系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在解剖學中,錐體外系是指不通過錐體系的、調節肌肉運動的系統,因此把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等對肌肉運動的調節系統都歸屬於錐體外系。但在臨床上,錐體外系僅指皮層下某些核團(尾核、殼核、蒼白球、黑質、紅核等)對脊髓運動神經元的調節系統,它們的下行通徑在延髓錐體之外。所以,臨床上的錐體外系概念比較窄,而且似與大腦皮層無關。但是,現在知道這些核團不僅接受大腦皮層下行纖維的聯系,同時還經過丘腦對大腦皮層有上行纖維的聯系。因此,目前把由大腦皮層下行並通過皮層下核團(主要指基底神經節)換元接替,轉而控制脊髓運動神經元的傳導系統,稱為皮層起源的錐體外系。
皮層起源的錐體外系是大腦皮層控制軀體運動的另一下行傳導通路。錐體外系的皮層起源比較廣泛,但主要來源是額葉和頂葉的感覺運動區和運動輔助區。因此,皮層錐體系和錐體外系的起源是相互重疊的。錐體外系對脊髓運動神經元的控制常是雙側性的,其機能主要與調節肌緊張、肌群的協調性運動有關。
『伍』 大腦皮層的主要軀體運動區在哪
1. 皮質運動區
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沖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
2. 皮質運動前區
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它發出纖維至丘腦、基底神經節、紅核、黑質等。與聯合運動和姿勢動作協調有關,也具有植物神經皮質中樞的部分功能。
『陸』 體表感覺是外部感覺嗎
體表感覺區
中央後回是全身體表感覺的投射區域。通過對靈長類動物體表不同部位的刺激,引導相應的皮層誘發電位,觀察到中央後回的感覺投射有以下規律:
①一側體表的感覺傳入投射到對側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即為交叉性投射;但頭面部感覺的投射是雙側性的。
②軀體各部位感覺在皮層的投射區域具有一定的分野,其安排大致像一個倒置的軀體;但頭面部代表區內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③投射區的大小與不同體表部位的感覺靈敏程度有關。例如,手指和嘴唇在大腦皮層的代表區很大,而軀乾的代表區則很小。這說明感覺靈敏的部位具有較大量的感受裝置,皮層上與其相聯系的神經元數量也必然較多,這種結構特點有利於進行精細的感覺分析。
人體腦外科手術中,在不損害病員和取得協作的前提下,用適宜強度的電刺激來刺激大腦皮層,觀察到刺激中央後回的頂部,病人可產生似乎來自下肢的主觀感覺;而刺激中央後回的底部,則可產生似乎來自面部的主觀感覺。
外部感覺(external sensation)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皮膚感覺。其感受器位於體表。皮膚感覺和味覺的感覺受器稱為接觸性感受器。外界事物只有和這兩種感受器直接接觸,才能引起感覺;視覺、聽覺和嗅覺的感受器,稱遠距離感受器,外界事物在一定距離外,通過媒介的作用,引起感覺。淺感覺是指皮膚與粘膜的痛、溫、觸、壓等感覺而言,由於它們的感受器位置較淺,因此由這些感受器上行的感覺傳導系統稱為淺感覺傳導通路。體表感覺只是皮膚表面的感受,不包括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