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面部皮膚感覺由哪些神經傳導
三叉神經,迷走神經,舌咽神經
㈡ 面部的運動神經
面部神經即第七對腦神經,由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組成,分別管理舌的味覺,面部表情肌運動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一般認為是舌弓的背側支。介於相當於脊神經節的膝神經節的起始部附近。在無羊膜類,面神經和三叉神經的半月神經節癒合。
面神經是以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傳導舌前2/3的味覺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面神經核位於腦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受雙側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僅受對側大腦皮質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下半部的肌肉。
解剖:面神經facialnerve為混合性腦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①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被蓋部的面神經核,主要支配面肌的運動;②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的上泌涎核,屬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有關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後的節後纖維分布於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及鼻、齶的粘膜腺,控制上述腺體的分泌;③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即味覺纖維,其胞體位於顳骨岩部內,面神經管彎曲處的膝神經節,周圍突分布於舌前2/3粘膜的味蕾,中樞突終止於腦干內的孤束核;④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耳部皮膚的軀體感覺和表情肌的本體感覺。
㈢ 運動解剖學十二對腦神經
12對腦神經名稱,出入顱部位、分類All rights res erved
順序及名稱
神經根出入腦部位
出入顱部位
纖維成分
分布
損傷後主要表現
Ⅰ嗅神經
嗅球
篩孔
內臟感覺
鼻腔嗅粘膜
嗅覺障礙
Ⅱ視神經
視交叉
視神經管
軀體感覺
眼球視網膜
視覺障礙
Ⅲ動眼神經
中腦腳間窩
眶上裂
軀體運動
上、下、內直肌,下斜肌,上瞼提肌
眼外斜視,上瞼下垂
內臟運動(副交感)
瞳孔括約肌、睫狀肌
對光反射消失
Ⅳ滑車神經
中腦下丘下方
眶上裂
軀體運動
上斜肌
眼不能向外下斜視
Ⅴ三叉神經
腦橋基底部與小腦中腳交界處
眼神經:眶上裂
上頜神經:圓孔
下頜神經:卵圓孔
軀體感覺
頭面部皮膚、口腔、鼻腔粘膜、牙及牙齦、眼球及舌前2/3粘膜
面部感覺障礙,角膜反射消失
軀體運動
咀嚼肌、下頜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咀嚼肌癱瘓,張口時下頜偏向患側
Ⅵ展神經
延髓腦橋溝中部
眶上裂
軀體運動
外直肌
眼內斜視
Ⅶ面神經
延髓腦橋溝外側部
內耳門→內耳道→面神經管→莖乳孔
軀體運動
面部表情肌、頸闊肌、莖突舌骨肌、二腹肌後腹
額紋消失,眼不能閉合,口角歪向健側,鼻唇溝變淺
內臟運動(副交感)
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及鼻腔和齶腺體
分泌障礙
內臟感覺
舌前2/3味蕾
味覺障礙
Ⅷ前庭蝸神經
前庭神經
延髓腦橋溝外側部
內耳門→內耳道
軀體感覺
半規管壺腹嵴、球囊斑及橢圓囊斑
眩暈,眼球震顫等
蝸神經
螺旋器
聽力障礙
Ⅸ舌咽神經
延髓橄欖後溝上部
頸靜脈孔
軀體運動
莖突咽肌
內臟運動(副交感)
腮腺
分泌障礙
內臟感覺
咽、鼓室、軟齶、舌後1/3的粘膜、舌後1/3味蕾、頸動脈竇、頸動脈小球
咽與舌後1/3感覺障礙,咽反射消失,舌後1/3味覺障礙
Ⅹ迷走神經
延髓橄欖後溝中部
頸靜脈孔
內臟運動(副交感)
心肌、胸腹腔臟器的平滑肌和腺體
心動過速,內臟運動障礙,腺體分泌障礙
軀體運動
咽喉肌
發音嘶啞,發嗆,吞咽障礙內臟感覺咽、喉粘膜,胸、腹腔臟器內臟感覺障礙
軀體感覺
硬腦膜,耳廓及外耳道皮膚
耳廓、外耳道皮膚感覺障礙
Ⅺ副神經
延髓根
延髓橄欖後溝下部
頸靜脈孔
軀體運動
隨迷走神經至咽、喉肌
脊髓根
脊髓頸段
胸鎖乳突肌、斜方肌
臉不能轉向健側,不能上提患側肩胛骨
Ⅻ舌下神經
延髓前外側溝
舌下神經管
軀體運動
舌內肌和舌外肌
舌肌癱瘓、萎縮,伸舌時,舌尖偏向患側
感覺神經(Ⅰ、Ⅱ、Ⅷ)、運動神經(Ⅲ、Ⅳ、Ⅵ、Ⅺ、Ⅻ)、混合神經(Ⅴ、Ⅶ、Ⅸ、Ⅹ)
眼的神經
視神經:傳導視覺沖動
動眼神經:上直、下直、內直、下斜肌,上瞼提肌,瞳孔括約肌,睫狀肌
滑車神經:上斜肌
三叉神經眼神經支:眼球黏膜
展神經:外直肌
面神經:淚腺
舌神經
三叉神經-下頜神經-舌神經:舌前2/3黏膜
三叉神經-下頜神經-下牙槽神經:下頜舌骨肌
面神經:舌下腺,舌前2/3味蕾
舌咽神經:舌後1/3黏膜和味蕾
舌下神經:舌內肌,舌外肌
40.三叉神經、面神經的組成(或核團)、主要作用(及其分支與分布)
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 (記住三大分支)
為混合性神經,含有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由腦橋與小腦中腳交界處入腦,止於三叉神經腦橋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其周圍 突組成三叉神經3條分支,稱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
1.眼神經ophthalmic nerve
1.淚腺神經:細小,分布於淚腺和上瞼;
2.額神經:經眶上切跡分布於額頂部皮膚
3.鼻睫神經:發出許多分支分布於鼻腔粘膜、篩竇、淚囊、鼻背皮膚以及眼球、眼瞼等
2.上頜神經maxillary nerve
1.眶下神經:為上頜神經的主支,經眶下溝、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布於下瞼、鼻翼、上唇的皮膚和粘膜
2.上牙槽神經:3支分別穿入上頜體骨質,互相吻合成上牙槽叢,分支分布於上頜牙及牙齦
3.顴神經:分布於顴、顳部皮膚;
4.翼齶神經:連於翼齶神經節,分布於齶和鼻腔的粘膜及齶扁桃體。
3.下頜神經mandibular nerve
①耳顳神經:分布於耳前及顳部皮膚,並分支至腮腺;
②頰神經:沿頰肌外面前行,分布於頰部皮膚和粘膜;
③舌神經lingual nerve:分布於口腔底及舌前2/3粘膜;
④下牙槽神經:分布於頦部及下唇的皮膚和粘膜。下牙槽神經中的運動纖維支配下頜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⑤咀嚼肌神經:屬運動性,分布於各咀嚼肌。
面神經
面神經facial nerve為混合性神經,主要含有3種纖維成分。
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的面神經核,
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的上泌涎核,
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即味覺纖維,其胞體位於面神經管近側彎曲部中的膝神經節geniculate ganglion,周圍突分布於舌前2/3味蕾,中樞突止於腦干內的孤束核上部。
(一)在面神經管內的分支
1.鼓索chorda tympani
2.岩大神經
3.鐙骨肌神經
(二)在顱外的分支
1.顳支常為3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等。
2.顴支3~4支,至眼輪匝肌及顴肌。
3.頰支3~4支,至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
4.下頜緣支沿下頜下緣向前,至下唇諸肌。
5.頸支在頸闊肌深面向前下,支配該肌。
翼齶神經節pterygopalatine ganglion
為副交感神經節,位於翼齶窩內,上頜神經下方,有副交感纖維、交感纖維、感覺纖維進入此節。
下頜下神經節submandibular ganglion
為副交感神經節,位於下頜下腺和舌神經之間,有副交感纖維、交感纖維、感覺纖維進入此節。
41.內臟運動神經特點
內臟神經系統visceral nervous system含有感覺和運動兩種纖維成分。調節內臟、心血管的運動和腺體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又稱為自主神經系autonomic nervous system;主要控制和調節動、植物共有的物質代謝活動,並不支配動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運動,也稱之為植物神經系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42.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部體
交感神經低級中樞位於脊髓胸腰部灰質的中間帶外側核,副交感 神經的低級中樞則位於腦乾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核。
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
交感(神經)部sympathetic part (nerve)的低級中樞位於脊髓胸1(或頸8)~腰2(或腰3)節段的灰質側角的中間帶外側核。
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
副交感(神經)部parasympathetic part的低級中樞位於腦乾的副交感神經核和脊髓骶部第2~4節段灰質的骶副交感核
43.脊髓內部結構(3角、3個纖維束或5個纖維束)
3角
前角(運動),後角(感覺),側角(內臟)
5個纖維束
上行纖維束:薄束,楔束,脊髓小腦後束,脊髓小腦前束,脊髓丘腦束。
下行纖維束:皮質脊髓側束,紅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皮質脊髓前束。
腦可分為端腦、間腦、中腦、腦橋、延髓、小腦
44.腦乾的構成,主要腦神經核名稱(性質分類)
腦干brain stem構成
中腦midbrain:
大腦腳,腳間窩,上丘,下丘
腦橋pons:
基底溝,小腦中腳,小腦上腳,菱形窩上半(內側隆起,藍斑)
延髓mella oblongata:
延髓腦橋溝,錐體,橄欖,錐體交叉,菱形窩下半,小腦下腳,薄束結節,楔束結節
主要腦神經核名稱
軀體運動柱:
動眼神經核(III),滑車神經核(IV),展神經核(VI),舌下神經核(VII)
特殊內臟運動柱:
三叉神經運動核(V),面神經核(VII),疑核(IX,X,XI),副神經核(XI)
一般內臟運動柱general visceral motor column:
動眼神經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經背核
內臟感覺柱visceral sensory column:
孤束核(頭部:VII,IX;尾部:IX,X)
一般軀體感覺柱:
三叉神經中腦核,三叉神經腦橋核,三叉神經脊束核
特殊軀體感覺柱
蝸神經核,前庭神經核
45.簡述小腦分葉及各葉的主要機能
小腦分葉
小腦表面有許多大致平行的淺溝,將小腦分成許多葉片,若干分葉組成一個小葉,以較深的裂溝分為3葉
絨球小結葉(古小腦、前庭小腦):與維持人體平衡有關
小腦前葉(舊小腦、脊髓小腦):與肌張力的調節密切相關
小腦後葉(新小腦、大腦小腦):參與精細運動調節,運動的起始、計劃、協調。
46.簡述間腦分部;背丘腦腹後核、內側膝狀體、外側膝狀體的纖維聯系和功能。
間腦diencephalom
背丘腦,後丘腦,上丘腦,底丘腦,下丘腦
背丘腦腹後核、內側膝狀體、外側膝狀體的纖維聯系和功能
傳入纖維來源
發出纖維投射
腹後內側核
三叉丘系和孤束核
發出的味覺纖維
大腦皮質的感覺區
腹後外側核
內側丘系、脊髓丘系
內側膝狀體
medial geniculate body
下丘臂聽覺纖維
大腦皮質聽覺中樞
外側膝狀體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視束
大腦皮質視覺中樞
47.大腦皮質的分葉和功能定位;何謂邊緣系統、邊緣葉?
端腦telencephalon(又稱大腦cerebrum)
大腦皮質分葉
額葉frontal lobe在外側溝上方和中央溝以前的部分;
顳葉temporal lobe外側溝以下的部分;
枕葉occipital lobe位於半球後部,其前界在內側面為頂枕溝,在上外側面的界限是自頂枕溝至枕前切跡(在枕葉後端前方約 4cm處)的連線;
頂葉parietal lobe為外側溝上方、中央溝後方、枕葉以前的部分;
島葉insula呈三角形的島狀,位於外側溝深面,被額、頂、顳葉所掩蓋。
大腦皮質功能定位
第Ⅰ軀體運動區:
位於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包括Brodmann第4區和第6區。身體各部在此區的投影特點為:①上下顛倒,但頭部是正的。②左右交叉,③身體各部投影區的大小取決於功能的重要性和復雜程度。
第Ⅰ軀體感覺區:
位於中央後回和中央旁小葉後部,包括3、1、2區。接受背側丘腦腹後核傳來的對側半身痛、溫、觸、壓以及位置覺和運動覺。身體各部在此區的投射特點是:①上下顛倒,但頭部也是正的。③身體各部在投射范圍的大小取決於該部感覺的敏感程度。
視區:
位於枕葉內側面距狀溝兩側的皮質(17區)。一側視區接受同側視網膜顳側半和對側視網膜鼻側半的纖維經外側膝狀體中繼傳來的視覺信息。損傷一側視區,可引起雙眼視野同向性偏盲。
聽區:
位於外側溝下壁的顳橫回(41、42區)。每側聽區接受自內側膝狀體傳來的兩耳聽覺沖動。因此,一側聽區受損,不致引起全聾。
運動性語言中樞:
位於額下回的後部(44、45區),又稱Broca區。此區受損,產生運動性失語症,即喪失了說話能力,但仍能發音。
聽覺性語言中樞:
位於顳上回後部(22區)。此區受損,患者雖聽覺正常,但聽不懂別人講話的意思,也不能理解自己講話的意義,稱感覺性失語症。
書寫中樞:
位於額中回後部(8區),靠近中央前回的上肢代表區。此區受損,雖然手的運動正常,但不能寫出正確的文字,稱失寫症。
視覺性語言中樞:
位於角回(39區),靠近視區。此區受損時,視覺正常,但不能理解文字元號的意義,稱失讀症,也屬於感覺性失語症。
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由與邊緣葉有關的皮質及皮質下結構(如杏仁體、下丘腦、上丘腦、背側丘腦前核和中腦被蓋等)組成
邊緣葉limbic lobe
在半球內側面,位於胼胝體周圍和側腦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結構:隔區(包括胼胝體下區和終板旁回)、扣帶回、海馬旁回、海馬和齒狀回等,它們屬於原皮質和舊皮質。
48.大腦髓質的纖維有幾類?簡述內囊位置、分部、通過纖維束加病床意義。
大腦髓質
大腦半球的髓質由大量神經纖維組成,實現皮質各部之間以及皮質與皮質下結構間的聯系,可分為聯絡纖維、連合纖維和投射纖維3類。
(1)聯絡纖維:是聯系同側大腦半球內各部分皮質的纖維,聯系相鄰腦回的纖維較短,稱弓狀纖維。聯系葉與葉間的纖維較長,主要包括:
①鉤束,②上縱束,③下縱束,④扣帶
(2)連合纖維:是連接左、右大腦半球皮質的纖維,包括胼胝體、前連合和穹窿連合。
(3)投射纖維:是聯系大腦皮質和皮質下結構(包括基底核、間腦、腦干、小腦和脊髓)的上、下行纖維,這些纖維大部分經過尾狀核、背側丘腦與豆狀核之間,形成寬厚的白質板層即內囊
㈣ 面部皮膚感覺由什麼神經支配
面部神經即第七對腦神經。由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組成,分別管理舌的味覺,面部表情肌運動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
㈤ 傳導頭面部皮膚感覺的神經主要是
皮膚的神經是指分布在皮膚中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感覺神經來自腦脊神經,為傳入神經。運動神經來自交感神經的節後纖維,為傳出神經。皮膚的神經支配呈節段性,但相鄰節段間有部分重疊。感覺神經纖維使皮膚能感受觸覺、溫覺、冷覺、痛覺和壓覺。運動神經纖維主要分布於皮膚附屬器周圍,支配肌肉活動。
㈥ 淺感覺傳導通路的原理
頭面部痛、溫、觸覺傳導通路/頭面部的淺感覺是經三叉神經傳入的,第一級感覺神經元位於三叉神經半月節內,其樹突構成三叉神經內的感覺纖維,分布至頭面部皮膚感覺;軸突經三叉神經根進入腦橋後,其中傳導觸覺的纖維止於三叉神經感覺主核,而傳導痛、溫覺的纖維止於三叉神經脊束核,二者均為第二級神經元,換元後的纖維交叉至對邊上行,組成三叉丘系,經腦干各部止於背側丘腦腹後內側核(第三級神經元),更換神經元後的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投射至中央後回下1/3的感覺區。
㈦ 課本上說三叉神經脊束是傳導頭面部的痛、溫覺,它受損後為何也會造成頭面部的觸壓覺障礙
三叉神經為混合神經,有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 另外是三叉神經脊束核 而不是三叉神經脊束 三叉神經組成的傳導通路叫三叉丘系 它傳導的是痛 溫 觸覺 止於三叉神經脊束核和三叉神經腦橋核
麻煩採納,謝謝!
㈧ 分布於面部皮膚的感覺神經是
三叉神經內側圖三叉神經(n.trigminus)為混合神經,是第5對腦神經,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含有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支配臉部、口腔、鼻腔的感覺和咀嚼肌的運動,並將頭部的感覺訊息傳送至大腦。三叉神經由眼支(第一支)、上頜支(第二支)和下頜支(第三支)匯合而成,分別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間、口裂以下的感覺和咀嚼肌收縮。自三叉神經結向前發出三支由周圍突組成的三條大的分支,至內向外依次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及下頜神經。眼神經眼神經(n.ophthalmicus)在三支中最小,只含有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眼神經向前進入海綿竇外側壁,經眶上裂入眶,分布於額頂部、上瞼和鼻背皮膚,以及眼球、淚腺、結膜和部分鼻腔粘膜)。(1)淚腺神經細小,沿眶外側壁、外直肌上緣前行至淚腺分布於淚腺和上瞼的皮膚。(2)額神經較粗大,位於上瞼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經較大,經眶上切跡,分支分布於額頂部皮膚。(3)鼻睫神經在上直肌的深面,越過視神經上方達眶內側壁。此神經分出許多分支,分別分布於眼球、蝶竇、篩竇、下瞼、淚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膚。上頜神經上頜神經(n.maxillaris)也是一般軀體感覺神經,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立即進入海綿竇外側壁,之後經圓孔出顱,進入翼齶窩,再經眶下裂入眶,續為眶下神經。上頜神經分支分布於上頜各牙、牙齦、上頜竇、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以及瞼裂間的面部皮膚以及部分硬腦膜。(1)眶下神經為上頜神經的終支,通過眶下溝、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為數支分布於下瞼、鼻翼和上唇的皮膚。(2)顴神經在翼齶窩內發出,經眶下裂入眶,穿眶外側壁至面部,分支分布於顴、顳部皮膚。顴神經在行程中發出由副交感節後神經纖維組成的小支與淚腺神經吻合,此支進入淚腺,控制淚腺分泌。(3)上牙槽神經分為上牙槽前、中、後支。後支有2~3支,在翼齶窩內自上頜神經發出後,穿上頜骨體後面進入骨質。上牙槽前、中支從眶下神經分出,三支在上頜牙槽骨質內吻合,形成上牙叢,分支分布於上頜竇,上頜各牙和牙齦。(4)翼齶神經也稱神經節支,為2~3條神經分支,從上頜神經主幹行經翼齶窩上方的一段發出,向下連於翼齶神經節,後分布於齶部和鼻腔的粘膜以及齶扁桃體。下頜神經下頜神經(n.mandibularis)為混合神經,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經卵圓孔出顱腔達顳下窩,立即分為許多支。其中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咀嚼肌。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於下頜各牙、牙齦、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顳區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膚。(1)耳顳神經以兩根起始,向後包繞腦膜中動脈後合成一干,穿入腮腺實質內,與顳淺動脈伴行,向上分支布於耳廓前面和顳區皮膚以及腮腺。(2)頰神經沿頰肌外面前行,穿此肌後分布於頰粘膜以及頰區直至口角的皮膚。(3)舌神經在下牙槽神經的前方,經翼外肌深面下行,途中有面神經的鼓索從後方加入此神經。此後越過翼內肌淺面到達下頜下腺的上方,再沿舌骨舌肌的表面行至舌尖。舌神經分支分布於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接受一般軀體感覺的刺激。(4)下牙槽神經為混合神經,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和特殊內臟運動纖維。下牙槽神經在舌神經的後方,沿翼內肌的外側面下行,其中的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分出分支,支配下頜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經下頜孔入下頜管。在下頜管內分支構成下牙叢,分支分布於下頜各牙和牙齦。其終支自頦孔穿出稱頦神經,分布於頦部及下唇的皮膚和粘膜。(5)咀嚼肌神經為特殊內臟運動神經,分數支支配所有咀嚼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