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關於面部肌肉的資料以及面部肌肉與表情產生的關系。
有關表情的:人的表情就是指人通過姿勢、態度等表達感情、情意。
之所以人有表情,是因為人有豐富的表情肌。表情肌,頭肌的一類,能表現出表情。多在口裂和眼裂的周圍,如眼輪匝肌、口輪匝肌都是起自顱骨,止於皮膚,收縮時可改變眼裂和口裂的形狀,皮膚出現皺紋,從而表現出喜、怒、哀、樂各種表情,還可以參與語言活動。顱頂肌後方以枕肌起於上項線,中部為帽狀腱膜,前面以額肌止於額部皮膚,作用是牽動頭皮向前後移動,也參與表情動作。因為人類交流的需要,所以人擁有了表情。
不同種族、不同國籍的人,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快樂、悲哀、靜穆和狂怒等復雜、豐富的面部表情。通過他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和內心變化。因此,人的面部通常被看做人的靈魂的一面鏡子。人類復雜的表情變化都是在頭部的眉、眼、嘴、鼻的動作變幻上體現出來的,它是人體中最富有表情、最生動的部位。而它們又是由面神經支配的皮膚、肌肉等一系列復雜的運動來完成的。一旦因為損傷和疾病,面部的皮膚、肌肉失去了面神經的支配,就會出現令人難以接受的面部表情。
更多請見「http://ke..com/view/677444.htm
Ⅱ 要想做好按摩,先要了解哪些面部結構
面部的基本解剖主要分為面部皮膚、肌肉、神經和血液循環4個方面的內容。對於皮膚的護理是美容化妝的重要環節之一。但由於面部皮膚比其他部位的皮膚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襲,因此按摩手法要講究技巧,並且必須掌握人體皮膚的生理功能、肌肉的走形及頭部骨骼結構,這樣,做起面部按摩來才會得心應手。
頭部骨骼結構頭部的骨骼稱為顱骨,可分腦顱和面顱兩部分。腦顱位於顱的後上部,由8塊顱骨組成,即額骨、枕骨、篩骨、蝶骨各一塊,頂骨、顳骨各兩塊;面顱位於顱的前下部,即眉以下耳以前的部位,由15塊骨骼構成:犁骨、下頜骨、舌骨各一塊,上頜骨、鼻骨、淚骨、顴骨、齶骨、下鼻甲各2塊。它們形成了顏面的骨性基礎。
面部皮膚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組成。表皮是皮膚最外面的一層,厚度僅有01~03mm,由外向內,分別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細胞層、基底層。
角質層:是表皮的最外層,由數層角化扁平細胞組成,這種細胞衰老後,成片狀脫落,形成鱗屑,它比較堅韌,對物理性和化學性等損害均有一定的防護作用。
棘細胞層:由4~8層魚鱗狀細胞組成,細胞間隙內充滿淋巴液,向表皮輸送養料。
基底層:在表皮的最深部,與真皮相連,由一排柱狀細胞組成。柱狀細胞經常分裂,以補充遭受損傷而脫落的面角質層細胞和修復表皮的缺損。柱狀細胞內有黑色素,它能抵禦紫外線對真皮的傷害。
真皮在表皮下面,含有較多的結締組織,即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都有一定的走向,故而形成了皮膚紋理。真皮堅韌有彈性,因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冷、熱、痛、觸等各種刺激,使機體產生相應的防禦,並調節血管、汗腺等功能。真皮內血管十分豐富,毛囊、汗腺也在真皮里。
皮下組織由疏鬆結締組織和脂肪共同構成,這一部分主要對人的體形產生作用。
面部皮膚紋理走行面部皮膚紋理走行方向,在額部是橫向走向;在眼部是圍繞眼圈周圍呈橢圓形走向;在眼角處上、下呈魚尾狀相連;面頰部的皮膚則由眼眶下緣起以近乎半圓狀的順序排列,向下頜方向走行。
面部肌肉面部肌肉由表情肌、口周圍肌肉、眼部肌肉、鼻周圍肌肉4部分組成。
表情肌是形成面部豐富表情的肌肉,它位於表淺的皮下組織內,起於骨面,止於皮膚,圍繞在眼、口、鼻等孔裂周圍。當肌肉收縮時,皮膚出現皺紋,改變眼、口、鼻的外觀形狀,以表達情意。單一、呆板的面孔,會使某一部分肌肉、皮膚長期處於過於緊張或鬆弛的狀態中,是造成面部皺紋過早出現的原因。
口周圍肌肉只有口輪匝肌呈環形,其餘為輻射狀,包括提下唇肌、顴肌、笑肌、降口角肌、頰肌等。
眼部肌肉主要是眼輪匝肌,其肌纖維起自於內眼角,弧形向外止於眼角處,上下纖維互相交錯。因近視而長期眯縫眼看東西,是造成眼角處過早出現魚尾紋的重要原因。鼻周圍肌肉的收縮力較弱,故同面部美容關系不大。
面部神經表情肌全部由面部神經支配。
面部血液循環對面部健美修復起一定作用。血液循環好壞,是能否保持面部皮膚、肌肉富有彈性的主要因素。按摩要沿血管走向進行。
頜外動脈沿頜下腺的深面和上面之間的一個溝中走行,到達面部,在笑肌、顴肌、上唇方肌與頰肌、尖牙肌之間越過頰部,在口角附近分出下唇動脈和上唇動脈,它們走行在紅唇緣深面內與對側同名動脈吻合形成圍繞口裂的血管環。此外施用按摩手法時,一般可治周圍血管環作半圓圈的手法移動,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頜內動脈位於面深部,在顳下頜關節內側發出分支。
顳淺動脈是頸外的最終分支,因其血管走行是由下向上的,故按摩時用力方向一般多呈向心性,即從上向下用力,以促進血液循環迴流。
面部靜脈走行在肌肉中,常用手由額部向面頰部自我按摩,可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加速面部靜脈血的迴流。當面部特別是口角至鼻根的三角區的兩側內發生感染時,切忌局部按摩,以免形成嚴重的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
Ⅲ 面部皮膚和肌肉由那些神經支配
上瞼、鼻背、額部的皮膚受三叉神經的眼神經管理;瞼裂與口裂之間的皮膚受三叉神經的上頜神經管理;顳部、耳前以及口裂以下的皮膚受三叉神經的下頜神經管理。 面肌受面神經支配;咀嚼肌受三叉神經的下頜神經支配。
Ⅳ 面神經在管外的重要5個分支是什麼,支配哪些肌肉
面神經是以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傳導舌前2/3的味覺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面神經核位於腦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受雙側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僅受對側大腦皮質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下半部的肌肉.
纖維成分
面神經為混合性腦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
①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被蓋部的面神經核,主要支配面肌的運動;
② 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的上泌涎核,屬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有關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後的節後纖維分布於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及鼻、齶的粘膜腺,控制上述腺體的分泌;
③ 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即味覺纖維,其胞體位於顳骨岩部內,面神經管彎曲處的膝神經節,周圍突分布於舌前2/3粘膜的味蕾,中樞突終止於腦干內的孤束核;
④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耳部皮膚的軀體感覺和表情肌的本體感覺.
解剖
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一是較大的運動根,自腦橋小腦角區,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出腦;一是較小的混合跟,稱中間神經,自運動根的外側出腦,兩根進入內耳門合成一干,穿內耳道底進入與中耳鼓室相鄰的面神經管,先水平走行,後垂直下行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到達面部,在面神經管內有膨大的膝神經節.面神經穿經面神經管及最後穿出腮腺時都發出許多分支.
面神經管內的分支:
① 鼓索:傳導味覺沖動及支配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② 岩大神經,也稱岩淺大神經,含副交感分泌纖維,支配淚腺、齶及鼻粘膜的腺體分泌;
③ 鐙骨肌神經:支配鼓室內的鐙骨肌.
顱外分支: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面神經主幹前行進入腮腺實質,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叢發分支至腮腺前緣,分布於面部諸表情肌.
① 顳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
② 顴支:3-4支,支配眼輪匝肌及顴肌;
③ 頰支:3-4支,支配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
④下頜緣支:分布於下唇諸肌,
⑤ 頸支:支配頸闊肌. 面神經的全長可分為9段:
Ⅳ 如何放鬆皺眉肌
面部表情肌
面部表情肌是復雜且精細的系統,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有豐富的表情。在我們的面部,一共有42塊肌肉,通過這些肌肉不同的運動方式,隨著不同的情感情緒,來表達不同的心理狀態。
面部表情肌屬於皮肌,位置較淺,起始點均為顱骨的不同部位,止點均為面部皮膚,所以當表情肌收縮發生變化時,直接會引起面部皮膚的運動,當面部皮膚受到影響,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表情。
表情肌的位置主要集中在眼、口、耳的周圍,全部是由面部神經支配的。當面部的神經受到損傷時,就會出現表情肌收縮運動的障礙,直觀表現就是面部活動不靈活。
面部表情肌根據位置分為:
顱頂肌:枕肌、額肌;
外耳肌:耳上肌、耳前肌;
眼周圍肌:眼輪匝肌、皺眉肌、降眉間肌;
鼻肌:鼻孔壓縮肌、鼻孔開大肌、降鼻中隔肌、鼻棘肌、鼻背肌、提上唇、鼻翼肌;
口周圍肌:門齒肌、頦肌、頰肌。
下面我們重點認識幾個面部表情肌的肌肉:額肌、皺眉肌、降眉肌。
額肌
額肌,顧名思義,就是額頭的肌肉,位於前額,起自額上、中部的帽狀腱膜,纖維由上而下垂直走形,大部分纖維止於眉區皮膚和皮下,少部分纖維止於眼輪匝肌。是一塊薄薄的肌肉,形狀呈四邊形。
功能:
額肌收縮,可以讓額頭的皮膚上移動,出現皺紋,帶動眉毛上舉。所以當出現驚訝或是緊張的時候,額肌是充分收縮的,額頭就會出現皺紋。
皺眉肌
皺眉肌兩側眉弓之間,起自眉弓內端、額骨鼻部,內側位於眼輪匝肌眶部和額肌的深面,肌纖維斜向外上方延伸,止於眉中部。是一塊小小的、窄窄的、形似金字塔形的肌肉。
功能:收縮皺眉肌,會牽拉眉毛向內向下移動,讓眉毛靠攏,導致眉心和額頭的皮膚產生垂直的皺紋,也就是常說的「川字紋」。當遇到悲傷、痛苦、或者強光直射,皺眉肌就會收縮。
降眉肌
降眉肌位於皺眉肌的內側,平行於眶緣,止於內側眉皮下及其相鄰周圍眉間部皮膚。
功能:
降眉肌收縮會讓眉毛之間的皮膚向下移動,結合皺眉肌加深皺眉的表情。同時,降眉肌收縮,會帶動鼻根部位產生水平的橫向皺紋。
放鬆額頭、放鬆眉心
生活中我們會常見到眉頭緊鎖的人,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人緊張、焦慮、心思重重,或是在思考著什麼。看起來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或表情,但是皺眉不僅牽動了皮下肌肉,也牽動了大腦皮層下的肌肉。長期皺眉,不僅會導致這些肌肉長期收縮,容易產生皺紋,也會導致面部肌肉的麻痹。在瑜伽當中,雙眉中間有眉心輪(七輪之一),也稱為第三眼,是直覺和洞察力的中心,也影響著專注力、決斷力、視力。
瑜伽練習中,不管是體式、調息,還是靜坐,老師都會引導「解開緊縮的眉頭」、「舒展額頭」,眉心的狀態即是心的狀態。當我們皺眉的時候,心就無法打開和放鬆。所以,瑜伽練習,應該先從放鬆額頭、放鬆眉心開始。
Ⅵ 面部表情肌受什麼神經支配
面神經
頜面部肌肉可分為咀嚼肌及表情肌兩類。
表情肌多起於顏面骨壁,止於面部皮膚,分布在顏面、口、眼、鼻周圍。不僅具有表情功能,而且參與語言、咀嚼和口、眼的張閉等功能。
面部表現肌由面神經支配,故面神經損傷或麻痹時即出現口眼歪斜等症狀。
Ⅶ 頭面部有哪些表情肌哪些是咀嚼肌
人們面部的表情肌有42塊,當我們微笑時最先啟動的肌肉有4塊]
面部肌肉位置淺表,起自顱骨的不同部位,止於面部皮膚,主要分布於面部孔裂周圍,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圍,面部肌肉圖可分為環形肌和輻射肌兩種,有閉合或開大上述孔裂的作用;同時,牽動面部皮膚,顯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顱頂肌闊而薄,左右各有塊枕額肌,它由兩肌腹和中間的帽狀腱膜構成。前方的肌腹位於額部皮下,稱額腹;後方的肌腹位於枕部皮下,稱枕腹。帽狀腱膜很堅韌,連於兩肌腹,面部肌肉圖中並於頭皮緊密結合,而與深部的骨膜則隔以疏鬆的結締組織。枕腹起自枕骨,額腹止於眉部皮膚。枕腹可向後牽拉帽狀腱膜,額腹收縮時可提眉並使額部皮膚出現皺紋。
眼輪匝肌位於眼裂周圍,呈扁圓形。能使眼裂閉合。面部肌肉圖中知道了由於少量肌束附著於淚囊後面,當收縮閉眼時,可同時擴張淚囊,促使淚液經鼻淚管流向鼻腔。口周圍肌位於口裂周圍,包括輻射狀肌和環形肌。輻射狀肌分別位於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
Ⅷ 面神經,A A.從棘孔通過 B.支咀嚼肌 C. 管理頭面部皮膚感覺 D.支配頰肌
選D支配頰肌
A.支配面肌 B.從棘孔出顱 C.分布於面部皮膚 D.以上都不是
Ⅸ 分布於面部皮膚的感覺神經是
三叉神經內側圖三叉神經(n.trigminus)為混合神經,是第5對腦神經,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含有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支配臉部、口腔、鼻腔的感覺和咀嚼肌的運動,並將頭部的感覺訊息傳送至大腦。三叉神經由眼支(第一支)、上頜支(第二支)和下頜支(第三支)匯合而成,分別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間、口裂以下的感覺和咀嚼肌收縮。自三叉神經結向前發出三支由周圍突組成的三條大的分支,至內向外依次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及下頜神經。眼神經眼神經(n.ophthalmicus)在三支中最小,只含有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眼神經向前進入海綿竇外側壁,經眶上裂入眶,分布於額頂部、上瞼和鼻背皮膚,以及眼球、淚腺、結膜和部分鼻腔粘膜)。(1)淚腺神經細小,沿眶外側壁、外直肌上緣前行至淚腺分布於淚腺和上瞼的皮膚。(2)額神經較粗大,位於上瞼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經較大,經眶上切跡,分支分布於額頂部皮膚。(3)鼻睫神經在上直肌的深面,越過視神經上方達眶內側壁。此神經分出許多分支,分別分布於眼球、蝶竇、篩竇、下瞼、淚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膚。上頜神經上頜神經(n.maxillaris)也是一般軀體感覺神經,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立即進入海綿竇外側壁,之後經圓孔出顱,進入翼齶窩,再經眶下裂入眶,續為眶下神經。上頜神經分支分布於上頜各牙、牙齦、上頜竇、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以及瞼裂間的面部皮膚以及部分硬腦膜。(1)眶下神經為上頜神經的終支,通過眶下溝、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為數支分布於下瞼、鼻翼和上唇的皮膚。(2)顴神經在翼齶窩內發出,經眶下裂入眶,穿眶外側壁至面部,分支分布於顴、顳部皮膚。顴神經在行程中發出由副交感節後神經纖維組成的小支與淚腺神經吻合,此支進入淚腺,控制淚腺分泌。(3)上牙槽神經分為上牙槽前、中、後支。後支有2~3支,在翼齶窩內自上頜神經發出後,穿上頜骨體後面進入骨質。上牙槽前、中支從眶下神經分出,三支在上頜牙槽骨質內吻合,形成上牙叢,分支分布於上頜竇,上頜各牙和牙齦。(4)翼齶神經也稱神經節支,為2~3條神經分支,從上頜神經主幹行經翼齶窩上方的一段發出,向下連於翼齶神經節,後分布於齶部和鼻腔的粘膜以及齶扁桃體。下頜神經下頜神經(n.mandibularis)為混合神經,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經卵圓孔出顱腔達顳下窩,立即分為許多支。其中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咀嚼肌。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於下頜各牙、牙齦、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顳區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膚。(1)耳顳神經以兩根起始,向後包繞腦膜中動脈後合成一干,穿入腮腺實質內,與顳淺動脈伴行,向上分支布於耳廓前面和顳區皮膚以及腮腺。(2)頰神經沿頰肌外面前行,穿此肌後分布於頰粘膜以及頰區直至口角的皮膚。(3)舌神經在下牙槽神經的前方,經翼外肌深面下行,途中有面神經的鼓索從後方加入此神經。此後越過翼內肌淺面到達下頜下腺的上方,再沿舌骨舌肌的表面行至舌尖。舌神經分支分布於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接受一般軀體感覺的刺激。(4)下牙槽神經為混合神經,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和特殊內臟運動纖維。下牙槽神經在舌神經的後方,沿翼內肌的外側面下行,其中的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分出分支,支配下頜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經下頜孔入下頜管。在下頜管內分支構成下牙叢,分支分布於下頜各牙和牙齦。其終支自頦孔穿出稱頦神經,分布於頦部及下唇的皮膚和粘膜。(5)咀嚼肌神經為特殊內臟運動神經,分數支支配所有咀嚼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