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是黑色素瘤么
惡性黑色素瘤
【概述】
惡性黑色素瘤好發於白色人種。澳大利亞的QueenS-Land是世界上著名的惡性黑色素瘤高發地區。我國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率不高,但由於醫生及病人對其嚴重性認識不足,一般在就診時往往已為時太晚,治療效果極不滿意。本病好發於30~60歲。罕見的幼年性惡性黑色素瘤Spity報道了13例,年齡為1.5~12歲。年齡小者一般其惡性程度較低,手術切除後預後較好。在發病性別上幾乎無差別,唯病灶部位與性別有關,發生在軀干者以男性居多,發生在肢體者女多於男,尤以面部雀斑型黑色素瘤多見於老年婦女。
【臨床表現】
為了仔細詳查皮膚的病變,良好的光照和手持放大鏡必不可少,色素性皮損有下列改變者常提示有早期惡性黑色素瘤的可能:①顏色:大多數惡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紅、白或藍混雜不勻,遇皮痣出現顏色改變,應特別提高警惕。②邊緣: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③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鱗形或片狀脫屑。有時有滲液或滲血,病灶可高出皮面。④病灶周圍皮膚可出現水腫或喪失原有皮膚光澤或變白色、灰色。⑤感覺異常:局部常有發癢、灼痛或壓痛。當發生上述變化時,強烈提示有惡性黑色素瘤之嫌,可以說皮膚痣一旦出現任何變化均應行切除活檢術,以除去惡性黑色素瘤,毫不為過。
【病因學】
惡性黑色素瘤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最近有人指出二級日光灼傷(有水泡形成)比之一般性日曬在本病致病原因中作用更大,其他易患因素還有:①白發、藍眼、蒼白皮膚.白人易患。②黑人或膚色暗深的人鮮患此病,若發生亦以足、手掌發白處皮膚為主。③多數學者認為惡性黑色素瘤約近一半發生在已有的黑痣基礎上。④發育不良痣綜合症,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遺傳病,患此症者周身布滿大、扁、平、外形不整、菲薄、顏色不一的痣,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在多數患者衍生惡性黑色素瘤。有些人有此綜合征,但無遺傳傾向者,亦應密切觀察,警惕惡性黑色素瘤的出現。⑥大型先天性痣,超過2cm者惡變危險性增高。
【病理改變】
(一)病理分型
1.淺表擴展型。約佔70%,可見於體表任何地方。先沿體表淺層向外擴展,稍久方向縱深擴向皮膚深層,即所謂病之「垂直發展期」。
2.結節型。約佔15%,也見於體表任何一處。以垂直發展為主,侵向皮下組織,易於發生淋巴轉移,更較致命性。
3.肢端黑痣型。約佔10%,多發生於手掌、足底、甲床及粘膜等處。
4.雀斑痣型。約佔5%,發生自老年人面部已長期存的黑色雀斑。此型做水平方向生長,可向四周擴出2cm~3cm或更多。
5.輻射生長的未分型惡性黑色素瘤。
6.巨大毛痣惡變的惡性黑色素瘤。
7.口腔、陰道、肛門粘膜來源的惡性黑色素瘤。
8.原發部位不明的惡性黑色素瘤。
9.起源於藍痣的惡性黑色素瘤。
10.內臟惡性黑色素瘤。
11.起源於皮內痣的兒童期惡性黑色素瘤。
(二)生長方式 根據瘤細胞生長擴散的方式,可分為輻射生長期和垂直生長期。瘤細胞沿表皮基底層和真皮乳頭層之間離心性地向四周蔓延生長稱為輻射生長,常見於雀斑型、表淺蔓延型和肢端惡性黑色素瘤的早期階段,可持續數年,由於在此期內原發灶不向或極少向淋巴道轉移,作比較簡單的手術切除即能獲得較好療效。當腫瘤向真皮層、皮下組織深部浸潤時稱為垂直生長,結節型黑色素瘤可不經輻射生長期直接進入垂直生長期,此期易發生淋巴結轉移。
(三)浸潤深度 在惡性黑色素瘤研究上一個真正里程碑性的發展是認識到轉移的危險性和預後與病變厚度及侵犯皮膚的層次密切相關。以毫米測量惡性黑色素瘤病變的厚度是較為准確而且在各病理學家之間成為可對比的標准,現已成為估量淋巴結轉移危險度和判斷預後的准繩。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診療中心都十分推祟Breslow於1970年提出的目鏡測微器直接測量腫瘤的厚度來估計預後,他們將腫瘤厚度分為≤0.75mm、0.75~1.5mm和>1.5mm3檔,有的作者將>1.5mm者再分成幾檔,以進一步觀察腫瘤厚度與預後的關系。
② 臉上長黑色素是由什麼引起的,
黑色素(斑)產生有諸多因素:
1、內臟機能因素
中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直接影響到面容。
(1)肺:主呼吸宣發,外合皮毛;出現色斑與肺熱有關;
(2) 心;主血脈、神志,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氣虛、心陽虛、心火上炎,心血瘀阻,心血不足,熱入心包,導致面色無華;
(3)腎:腎為先天之本。腎芷精、主水液、主發、主骨生髓。腎陽虛、腎精不足,致使精力不足,氣質低落;
(4)肝:主芷血、疏泄,疏通肝氣,調整氣血,肝血不足、肝火上升,功能異常,荷爾蒙無法正常排泄,出現顏面病變;
(5)脾:主肌肉、四肢、飲食消化,吸收、運送營養物質,脾失健運,致使皮膚及面淡白無華,面黃過早衰老,易產生黃褐斑和黑眼圈。
2、內分泌因素:
1.內分泌失調育齡女子隨著年齡的增大,她們每月的經潮期導致氣血長期損耗;環境大氣變化無端,暑寒風濕易使腎為寒濕所傷;婦女生育運作時候,粗力勞動、操心用神,發怒悲慟,元氣重創,元氣受傷;十二經脈間血氣循環大受影響,面部為十二經脈會聚之處,因元氣虛弱、面部細胞得不到應有的滋養,以致形成黑色素沉著,導致色斑生成。觀察30歲以上婦女,有80%以上多為內分泌因素,受黑斑所困擾。
2.腦下垂體:主宰分泌腺體,本能欲求受到抑制,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以使垂體分泌黑色素。
3.甲狀腺:甲狀腺荷爾蒙過多,導致脾氣暴躁,精神緊張,易疲倦、失眠、甲亢,產生更多黑色素。
4.松果體腺:經常性睡眠不足,松果體素不能經常運作,及易產生黑色素。
5.婦科疾患:生產不順,子宮卵巢異常,造成雌激素失去平衡,產生黑色素。遺傳因素 發育時出現黑色素、雀斑、多數屬於遺傳性。
3、葯物因素:
1.避孕葯:主要成份是動情素和黃體素,易促進黑色素的生成並沉澱;
2.荷爾蒙軟膏激素過量,易刺激黑色素細胞生長,產生褐斑;
4、紫外線照射:
大氣臭氧層變稀、變薄,出現臭氧空洞,UVA區和UVB區紫外線照射強度增大,氧自由基增加,酩氨酸酶活性增大,增多,新形成色素沉著,誘發日曬焦黑症。
5、精神壓力因素:
精神壓抑憂郁,心浮氣躁,導致氣肌紊亂,氣血不和,過氧化酶增加,雌激素增多,誘發黑色素細胞;
6、外傷性因素:
擦傷、刀傷等傷口延緩處理,導致傷口部位色素沉著,誘發黑色素;
7、飲食營養因素:
不良的飲食機構、營養不良,維生素A、B12、煙酸缺乏及多種礦物質不足,易產生色斑;
8、劣質化妝品因素;
使用劣質化妝品,過量的重金屬含量引起積聚,添加過量的限量物質和禁用物質,導致黑色素增多、沉著。
去除黑色素操作方法
01如果想要去除臉上的黑色素,每天應該多喝水補充點水分,特別是夏天的時候,更加應該多喝水,以免臉部肌膚出現缺水的情況。
02如果想要去除臉上的黑色素,還應該多吃點新鮮的蔬菜和瓜果,這樣就能補充維生素,其中最適合吃的是番茄,每天適當吃點,就會發現臉上的黑色素變得越來越淡了。
03如果想要去除臉上的黑色素,每天出去外面的時候還應該做好防曬才行,需要擦上防曬霜,還應該帶上太陽帽和眼鏡等。
04如果想要去除臉上的黑色素,保持充足的睡眠非常有必要,差不多每天應該睡上八個小時左右,只有睡眠好了,臉上的皮膚也會變好。
05平時多吃小麥胚油:採用北美最優質、天然無任何污染的番茄為原料,利用美國先進的技術,採用乙酸乙酯、超臨界萃取法等工藝,濃縮而得,高活性,食用效果更加明顯
06蜂蜜、膠原蛋白、維生素C/E相互搭配效果會更好
③ 請問什麼是惡性黑色素瘤在飲食上要怎麼避免得這個病呢
您好,惡性黑色素瘤是腫瘤的一種,主要分布於皮膚表面,所以也是皮膚癌的前期症狀,死亡率高,應及時診斷和治療。本病好發於30~60歲。罕見的幼年性惡性黑色素瘤Spity報道了13例,年齡為1.5~12歲。年齡小者一般其惡性程度較低,手術切除後預後較好。在發病性別上幾乎無差別,唯病灶部位與性別有關,發生在軀干者以男性居多,發生在肢體者女多於男,尤以面部雀斑型黑色素瘤多見於老年婦女。
預防惡性黑色素瘤應多吃煮、燉、蒸等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煎食物。多吃維生素含量豐富的蔬菜、水果及其他一些有助於抗癌的食物,如蘆筍、海帶、海藻、洋蔥、大蒜、蘑菇等。服用中葯今幸護命素可以很好地提高人體免疫力,抑制癌細胞增殖,從而防止黑色素瘤產生,相信對有心預防癌症的人是很有好處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
④ 臉上長了黑色素瘤
若確診是黑色素瘤,此病便是癌中王之王,治療難度可想而知。若手術,約十二天左右將快速浸潤增殖擴展,有親身的經歷。為什麼手術後還會轉移和復發呢?手術只能切除看得見的主要部分,看不見的潛在延伸的次要部分卻無能為力;手術的刀口是人體免疫的盲點,若有癌細胞在此處躲藏常能成功;手術中不可避免的微小血小板的聚集保護了癌細胞在血中的漂流過程,逃過了強大的人體免疫的獵殺;轉移或復發多是時間上的問題。清理殘存的癌細胞是首要問題,一般的中葯難有效果。化療(有專家指出:化療是不可能完全消滅癌細胞的)和放療有抑制癌細胞的同時使得人體免疫損傷,人體體質在減弱,免疫的識別和打擊力有所下降,給轉移有創造條件。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是抵抗癌症的根本,關鍵是識別力的發揮;只要能發現就能一舉殲滅之。免疫就有這么的強大,無需人為的培養其細胞也有這樣的功能,就看你如何應用好了。自然消退的病例告訴人們,其康復一般是不會復發的,多數是因高燒得以實現,這就是原理和希望;發展了的技術就是圍繞人體免疫的發揮進行的,提供途徑、通路、場所讓免疫細胞與癌細胞進行搏擊,免疫細胞可按需要而生長補充,癌細胞則被抑制並逐步滅亡,患者康復是自然上的事,不至於因此病而影響生命。望採納。
⑤ 請問臉上會長黑色素瘤嗎
你好,臉上也是會長黑色素瘤的,黑色素瘤是惡性度非常高的腫瘤。
⑥ 臉上長了黑黑像痣一樣,是斑嗎
是雀斑。
雀斑發病率約18.7%,女性居多。通常在5歲左右出現皮損,青春期前後常加重。皮損常發生在暴露部位,特別是面部,尤以鼻和頰最為常見,重者可累及手背、頸、肩、背上方等部位。表現為淺褐或深褐色點狀色素沉著斑,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界清楚,直徑一般在2mm左右,表面光滑,孤立而不融合,分布疏密不一。無任何自覺症狀。本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且與日曬關系明顯,其色素斑點的數目、大小、顏色取決於吸收日光的量及個體對日光的耐受性,夏季雀斑的數目多、形體大,為深褐色,冬季則減輕。
⑦ 黑色素瘤是什麼病
什麼是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的含義是什麼?
源於皮膚,粘膜,眼和中樞神經系統色素沉著區域的黑素細胞的惡性腫瘤。 每年美國有25000個惡性黑素瘤新增病例,死亡約6000人。發病率在急速上升。日光照射是危險因素,同樣危險因素還包括家族史,發生惡性斑痣,較大的先天性黑素細胞痣和發育不良性痣綜合征。黑人少見。
編輯本段分類
構成所有的惡性黑色素瘤只有一種惡性細胞類型,即被稱作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色素產生細胞,但它們通過其形態,如梭形、圓柱形,而存在一些很少的區別。雖然眼部惡性黑色素瘤的形態是決定其行為的一個有意義的指標,但在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每一種類型的形態基本類似。 即使它們的細胞不是黑色或暗褐色時,所有的黑色素細胞都含有色素小顆粒。在所有的病例中,都有產生黑色素——黑的色素所必需的酶。當惡性黑色素瘤擴散時,它們通常並不產生黑色素,因此被稱為無色素沉著型,但是無色素沉著和有色素沉著型惡性黑色素瘤的惡性程度幾乎是一樣的。 惡性黑色素瘤最常見於皮膚,但有10%出現在眼部。在皮膚的最常見種類被稱為表淺擴散型惡性黑色素瘤和小結節型惡性黑色素瘤,術語名稱即代表所描述的放大的疾病模型。 惡性黑色素瘤能夠出現在一些很少見的部位,如指或趾的指甲下,或在口腔、陰道或肛門內部的黏膜上。原發的惡性黑色素瘤還發現於覆蓋大腦的色素組織(腦膜)上。不要把位於指甲下的惡性黑色素瘤與真菌感染相混淆,這點很重要,盡管有時在疾病初期易犯這種錯誤。 眼部惡性黑色素瘤發生於前部的有色區域(虹膜)、在虹膜後面控制晶狀體形態的結構(睫狀體)和覆蓋在眼球後面視網膜的色素層上。
編輯本段發病原因
黑色素細胞瘤可由表皮黑色素細胞,痣細胞或真皮成黑色素細胞組成。腫瘤起源於外胚葉的神經嵴,黑色素細胞位於表皮層與基底細胞間排列,細胞產生色素後,通過樹狀突將黑色素顆粒輸送到基底細胞和毛發內。大多數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是由於黑色素痣受到反復的摩擦、抓起和損傷而引起惡變,不適當的挖除和葯物腐蝕等,可使良性黑色素痣轉化成惡性黑色素瘤。孕期或生育年齡的婦女會使惡性黑色素瘤發展迅速,提示疾病與內分泌有關。從年齡上看,多發生在中老年人,很少數發生在青春期前。據報道:84%惡性黑色素瘤來自良性痣。據Wieeio報告,由於痣太小的緣故,許多病人患病初期都沒有注意到。有人認為良性痣是惡性黑色素瘤的最大根源。 中醫認為:惡性黑色素瘤發生由於風邪搏於血氣,變化所生;或脈絡之血,滯於衛分,陽氣束結而成;腎中濁氣混於陽,陽氣收束所致,和血凝氣滯等因素有關。 正常黑色素細胞瘤變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與下列因素可能有關: (1)大氣污染 氟里昂等有害物質的大量排放破壞了臭氧層,造成紫外線濾過不充分,有害的紫外線與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攜手共同作用於人體皮膚,造成黑素細胞異常表達,引發黑素瘤。 (2)愛美之心作怪 許多人為了追求皮膚的潔嫩而大量使用化學類化妝品,造成化學性皮膚污染,甚至有人用化學腐蝕劑去除掉皮膚上的黑痣,結果適得其反,刺激了黑素細胞的過度增殖。 (3)衛生知識缺乏 對長在足部、會陰部等易受摩擦部位的黑痣未引起足夠重視,憑其長期受到擠壓與摩擦,終致其發生惡性轉變。 (4)濫用雌激素類葯物 研究發現惡性黑色素瘤的細胞內有雌激素受體,因此,人們懷疑雌激素過量會刺激黑色素瘤的發生。 (5)免疫缺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壽命明顯延長。伴隨年齡的增長,人體免疫功能逐漸衰退。研究發現,免疫功能低下是黑色素瘤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臨床上老年人黑色素瘤的發病率很高。 (6).良性黑色素斑塊 即黑痣,其中交界痣最易惡變,混合痣較少,而內皮痣則極少惡變。但頭皮黑色素瘤多數並非黑痣轉變而來,故有人認為本病不完全與黑痣有關。 (7).種族 白人比有色人種發病率高,如美國白種人的年發病率高達42/10萬,而黑人僅為0.8/10萬。
編輯本段發病機制
病變多發生於真皮和表皮交界處,瘤細胞類似痣細胞,但明顯異型,細胞間質和細胞內充滿黑色素,根據細胞形態和黑色素量的不一,可分5型: 1.大上皮樣細胞 多見,細胞呈多邊形。 2.小上皮樣細胞 核大而不典型。 3.梭形細胞 胞質呈原纖維樣,核大染色深。 4.畸形細胞 為單核或多核。 5.樹枝突細胞 比正常黑色素細胞大,胞核異型,瘤細胞對酪酶呈強陽性反應,含黑色素少時,在HE切片內難以證實,故有「無黑色素性黑色素瘤」之稱,但若用銀染色,在少數細胞內仍可檢出黑色素。
編輯本段黑素細胞
多數惡性黑素瘤均起源於正常皮膚的黑素細胞,約40%~50%發生於色素痣(參見第125節痣和發育不良性痣)。惡性黑素瘤在兒童中很少見,但可源於出生即有的非常巨大的色素痣。暈痣通常會自行消失但在極少數病例會成為黑素瘤。雖然懷孕期易罹患黑素瘤,但妊娠並不增加色素痣惡變為黑素瘤的可能性。在懷孕期間,痣的形狀和大小常有變化。以下危險信號提示色素痣惡變:大小改變,顏色改變,變紅,變白,變藍,特別是色素沉著區向周圍正常皮膚擴散;表面特徵改變,質地形狀的改變;尤其是痣周圍皮膚出現炎症反應,可能有出血,潰瘍,瘙癢或疼痛等表現。 惡性黑素瘤在大小,形狀和顏色(通常色素沉著)及局部侵襲和遠處轉移的傾向方面均有不同。該腫瘤擴散迅速,可在診斷數月後死亡。早期,非常表淺的病損5年治癒率可為100%。所以治癒率取決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編輯本段症狀
黑色素瘤發生於中老年人較多,男比女多發。好發下肢足部,其次是軀干、頭頸部和上肢。症狀主要為迅速長大的黑色素結節。初起可於正常皮膚發生黑色素沉著,或者色素痣發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繼之病變損害不斷擴大,硬度增加,伴有癢痛感覺。黑色素瘤的病損有的呈隆起、斑塊及結節狀,有的呈蕈狀或菜花狀。向皮下組織生長時則呈皮下結節或腫塊型,向四周擴散者則出現星狀黑斑或小結節。常見表現是黑色素瘤的區域淋巴結轉移,甚者以區域淋巴結腫大而就診。到晚期由血流轉移至肺、肝、骨、腦諸器官。
編輯本段臨床分型
1)表淺蔓延型 最多見,約佔70%。好發於50歲左右,女性多發於肢體,男性好發於軀干。其惡性程度介於雀斑型和結節型之間。早期表現為棕黃色、棕色、藍色或黑色,大多數可呈玫瑰紅或桃紅色,其邊緣呈鋸齒狀,並使皮膚紋理消失。輻射生長期持續1~12年,此期內發生淋巴結轉移者不到5%。 (2)雀斑型 佔10%~15%,為四型中惡性程度最低的一種。好發於頭、頸、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見於60~70歲,女性多見。臨床上表現為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黃色或棕色病灶。當輻射生長伴有垂直生長時,局部呈灶性隆起,顏色仍為棕黃色,淋巴結轉移率為25%左右。 (3)結節型 為四型中惡性度最高的一型,佔12%左右,好發於50歲左右,男女之比為2∶1,好發於背部。臨床為灰色帶有桃紅色彩的結節,當病灶繼續生長時其顏色變成藍黑色,呈紫黑果醬樣圓頂形或息肉樣塊物,垂直生長為其唯一生長方式,病程進展迅速,一般持續數月至1 年,並較早發生潰瘍和淋巴結轉移。本型預後較差。 (4)肢端色斑樣黑素瘤 主要發於手掌、腳底及甲下,輻射生長期皮損為棕黃、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見不規則的棕黃或棕褐色條紋由甲床向近端擴展,輻射生長期持續1年左右,不及時處理則進入垂直生長期,病灶呈結節狀隆起,淋巴結轉移率亦隨之增加,預後亦差。
編輯本段臨床分期
根據原發灶的范圍、淋巴結轉移的情況和影像學檢查有否遠隔轉移等結果來估測病期。 (1)Ⅰ期: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2)Ⅱ期:伴有區域淋巴結轉移。 (3)Ⅲ期:伴有遠處轉移。 總體上,若色素性皮損有下列改變者常提示有早期惡黑的可能: (1)顏色 雜色為惡性病變的信號。雀斑型和表淺蔓延型常在棕色或黑色中參雜紅色、白色或藍色,其中尤以藍色更為不好。 (2)邊緣 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 (3)表面 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鱗形片狀脫屑,時有滲血、滲液,可高出皮面。 (4)病灶周圍皮膚 可出現水腫或喪失原有皮膚光澤或變成白色、灰色。 (5)感覺異常 局部發癢、灼痛或壓痛。
編輯本段診斷
有兩種分類系統可用於Ⅰ期黑素瘤的評估:(1)根據Breslow的描述,從表皮顆粒層至腫瘤侵犯的最深處作為測量黑素瘤的深度。(2)根據Clark的分類,腫瘤侵犯的解剖學的深度。在Clark的分類中,Ⅰ級表示黑素瘤僅局限於表皮;Ⅱ級黑素瘤已侵犯真皮的乳頭層;Ⅲ級黑素瘤已經廣泛累及乳頭層;Ⅳ級黑素瘤侵犯真皮網狀層;Ⅴ級表示黑素瘤侵犯了皮下脂肪。Breslow厚度及黑素瘤累及的深度的(Clark等級)的增加與較差的預後有關。
編輯本段鑒別
鑒別診斷包括基底細胞癌,脂溢性角化症,發育不良痣,藍痣,皮膚纖維瘤,各種型別的痣,血管瘤(特別是手和足),靜脈湖,化膿性肉芽腫和疣。如果有疑問,必須進行稍超出病損的全層皮膚活檢。對小病損行切除活檢,對較大病損行切開活檢。連續切片活檢能確定黑素瘤的浸潤深度,徹底的根治性手術必須在有明確的組織學診斷以後才可進行。 色素性損害需要切除或活檢的標准有:病損近期增大,變黑,出血或潰瘍變。但是,以上症狀常表示黑素瘤已侵入皮膚深層。當皮損出現顏色改變(如褐色或黑色混有紅,白或藍色背景),可見到或能觸及的不規則隆起,邊緣呈角形鋸齒或有切跡,則應對皮損立即進行活檢,能作出早期診斷。對於色素性損害用皮膚鏡(一種改良的浸油的眼鏡)檢查有助於區別黑素瘤和良性病損。 組織學判斷治療和預後主要通過顯微鏡觀測黑素瘤組織學上的浸潤深度而決定。組織學分級需要進行充分的活檢。中樞神經系統和甲床下黑素瘤一般不用這些系統進行分類。 淋巴細胞的浸潤深度反映了患者的免疫應答系統,與浸潤的程度及預後有關。如果淋巴細胞僅在大多數表淺病損中浸潤,則治癒的機會較大,反之,隨著浸潤的深度的增加,治癒的機會明顯下降。
編輯本段檢查
1.抗人黑色素瘤血清做間接免疫熒游標記黑色素組織,當抗血清稀釋為1∶2時,最高陽性率可達89%。 2.用Vacca雙PAP免疫酶標記法標記測定,當抗血清稀釋度為1∶400時,82.14%呈陽性反應。 3.色素原檢查 黑色素原經腎排出後氧化,使尿液呈暗褐色,稱黑色尿。若在尿液中加入氯化鐵、重鉻酸鉀、硫酸,可促進其氧化,再加硝酸鈉,尿液呈紫色;先加醋酸,再加氫氧化鈉,尿液呈藍色
編輯本段預後和治療
與腫瘤浸潤的深度相比,診斷時腫瘤的分型對生存率的評估重要性不大(表126-1)。 惡性黑素瘤的轉移通過淋巴管和血管。局部轉移會形成色素或非色素性的衛星丘疹或結節。也可出現皮膚或內部器官的直接轉移,亦可在原發損害發現前出現轉移性結節。粘膜的黑素瘤似乎病損較局限,但預後較差。 治療黑素瘤的方法是外科手術切除。盡管對腫瘤邊緣切除的范圍還存在著爭論,但大多數專家認為當腫瘤厚度<1mm,應切除距腫瘤邊緣約1.0cm的正常皮膚。較深的病損則需要根治性的外科手術和前哨淋巴結的活檢。 黑色素瘤 - 治療 治療黑素瘤的方法是外科手術切除。盡管對腫瘤邊緣切除的范圍還存在著爭論,但大多數專家認為當腫瘤厚度<1mm,應切除距腫瘤邊緣約1.0cm的正常皮膚。較深的病損則需要根治性的外科手術和前哨淋巴結的活檢。 惡性雀斑痣黑素瘤和惡性雀斑痣通常通過局部廣泛切除來治療,如果需要可以進行植皮。大劑量X線治療的效果遠較外科手術差。應在皮損增大前,盡早切除惡性雀斑痣。除監控的冷凍外科治療外,其他大多數治療達不到足夠的深度以去除受累的毛囊。 播散性或結節性黑素瘤需要廣泛切除包括深筋膜在內的組織。如果有淋巴結累及,應治療性切除淋巴結並進行組織學檢查。 侵犯較深的惡性黑素瘤和局部或遠處發生轉移的惡性黑素瘤可以進行化療(達卡巴嗪,亞硝基脲,卡莫司丁,羅莫司丁)。預後較差。順鉑及其他化療法還在研究中。應用卡介苗以改善患者免疫應答反應的結果並不理想,但是新的免疫療法(如白介素-2,淋巴因子和活化殺傷細胞)是有一定前途的。用黑素瘤抗原作為疫苗可能也會成為一種治療方法。
疫苗治療
美國AVAX技術公司宣布在澳大利亞推出該公司科研人員研製的一種有效治療黑素瘤的AC疫苗。 黑素瘤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皮膚癌,往往在醫生作出診斷之前,癌細胞已擴散到病人全身。澳大利亞是黑素瘤發病率最高的國家,每年大約有上萬人患病,1000人因此喪生。 AC疫苗適用於黑素瘤三期病人。進入這一階段後,患者的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系統。研究人員通過向表面蛋白質植入疫苗分子,達到加強免疫系統,形成抗體的效果。
外科治療
1.活檢手術:對疑為惡性黑色素瘤者,應將病灶連同周圍0.5cm~lcm的正常皮膚及皮下脂肪整塊切除後作病理檢查,如證實為惡性黑色素瘤,則根據其浸潤深度,再決定是否需行補充廣泛切除。一般不作切取或鉗取活檢,除非病灶已有潰瘍形成者,或因病灶過大,一次切除要引起毀容或致殘而必須先經病理證實者,但切取活檢必須與根治性手術銜接得越近越好。世界衛生組織惡性黑色素瘤診療評價協作中心在一組前瞻性分析中認為切除活檢非但對預後沒有不良影響,而且通過活檢可了解病灶的浸潤深度及范圍,有利於制訂更合理、更恰當的手術方案。 2.原發病灶切除范圍:老觀點主張切除病變時一定包括5厘米的正常皮膚已被摒棄。大多數腫瘤外科學家對薄病變,厚度為≤1mm,僅切除瘤緣外正常皮膚1cm,對病灶厚度超過1mm者應距腫瘤邊緣3cm~5cm處作廣泛切除術。位於肢端的惡性黑色素瘤,常需行截指(趾)術。 3.區域淋巴結清除術 (1)適應症:在美國大多數腫瘤外科醫生持如下治療態度:①病變厚度≤1mm者,轉移率甚低,預防性淋巴結清掃術不能指望其能改變遠期預後;②病變厚度> 3.5cm~4mm者隱匿性遠處轉移的可能性高,遠期存活率也相對的低(20%~30%),即使做了預防性淋巴結清除術亦難望在存活率上會出現有意義的提高。盡管如此,主張只要尚無遠處轉移灶可查,便應做預防性淋巴結清除術者大有人在;③厚度介於上述二類之間的病變,隱匿性淋巴結轉移率相當高,是做預防性淋巴結清除術可望提高生存期最佳對象。 (2)區域淋巴結清除的范圍:頭頸部惡性黑色素瘤作頸淋巴結清除時,原發灶位於面部者應著重清除腮腺區,頦下及頜下三角的淋巴結;如病灶位於枕部,重點清除頸後三角的淋巴結。發生於上肢的惡性黑色素瘤需行腋窩淋巴結清除,發生在下肢者應做腹股溝或髂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發生於胸腹部的惡性黑色素瘤則分別作同側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4.姑息性切除術:對病灶范圍大而伴有遠處轉移等不適於根治性手術者,為了解除潰瘍出血或疼痛,只要解剖條件許可,可考慮行減積術或姑息性切除。
放射治療
除了某些極早期的雀斑型惡性黑色素瘤對放射治療有效外,對其他的原發灶一般療效不佳。因此對原發灶一般不採用放射治療,而對轉移性病灶用放射治療。目前常用放射劑量為:對淺表淋巴結、軟組織及胸腔、腹腔、盆腔內的轉移灶,每次照射量≥500cCy,每周2次,總量2000~4000cCy,對骨轉移灶每次 200~400cCy,總量3000cCy以上。
化學治療
1.單一用葯 (1)亞硝脲類葯物:對黑色素瘤有一定療效。綜合文獻報道、BCNU治療122例黑色素瘤,有效率為18%,MeCCNU治療108例,有效率17%,CCNU治療133例,有效率13%。 (2)氮烯咪胺(DTIC):由於DTIC的出現,使黑色素瘤的治療向前推進了一步,成為應用最廣泛的葯物。GaiIanl報道DTIC的療效最好,治療28例黑色素瘤,每次劑量為350mg/m2,連用6天,28天為一療程,有效率為35%。 2.聯合用葯:惡性黑色素瘤對化療不甚敏感,但聯合用葯可提高有效率,減低毒性反應,常用的聯合化療方案如下: (1)DAV方案(DTIc、ACNu、VCR)為黑色素瘤的首選化療方案。用葯方法:DTIcloo~200mg,iv d1~5ACNUl00mgiv d1VCR 2mg iv d1,每21天重復1次。 (2)DDBT方案(DTIC、DDP、BCNU、TAM)用法:DTIC220mg/m2,靜注d1~3/3w、DDP 25mg/m2,靜滴d1~3w、BCNUl50mg/m2,靜注d1/6w、TAM10mgPO,2/d。有效率52.5%。 (3)CBD方案(CCNU、BLM、DDP)用法:CCNU 80mg/m2,口服,d1/6w,BLMl5u/m2,靜注d3~7/6w、DDP 40mg/m2,靜注d8/6w。有效率48%。
免疫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的自行消退,說明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卡介苗(BCG)能使黑色素瘤患者體內的淋巴細胞集中於腫瘤結節,刺激病人產生強力的免疫反應,以達治療腫瘤的作用。BCG可用皮膚劃痕法、瘤內注射和口服。對局部小病灶用BCG作腫瘤內注射,有效率可達75%~90%。近幾年試用干擾素、白細胞介素- 2(ILA-2)和淋巴因子激活殺傷細胞(LAK細胞)等生物反應調節劑,取得一定效果。
編輯本段惡性雀斑痣黑素瘤
惡性雀斑痣黑素瘤和惡性雀斑痣通常通過局部廣泛切除來治療,如果需要可以進行植皮。大劑量X線治療的效果遠較外科手術差。應在皮損增大前,盡早切除惡性雀斑痣。除監控的冷凍外科治療外,其他大多數治療達不到足夠的深度以去除受累的毛囊。 播散性或結節性黑素瘤需要廣泛切除包括深筋膜在內的組織。如果有淋巴結累及,應治療性切除淋巴結並進行組織學檢查。 侵犯較深的惡性黑素瘤和局部或遠處發生轉移的惡性黑素瘤可以進行化療(達卡巴嗪,亞硝基脲,卡莫司丁,羅莫司丁)。預後較差。順鉑及其他化療法還在研究中。應用卡介苗以改善患者免疫應答反應的結果並不理想,但是新的免疫療法(如白介素-2,淋巴因子和活化殺傷細胞)是有一定前途的。用黑素瘤抗原作為疫苗可能也會成為一種治療方法。
編輯本段皮膚癌剋星黑素瘤疫苗問世
美國AVAX技術公司宣布在澳大利亞推出該公司科研人員研製的一種有效治療黑素瘤的AC疫苗。
編輯本段黑素瘤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皮膚癌
往往在醫生作出診斷之前,癌細胞已擴散到病人全身。澳大利亞是黑素瘤發病率最高的國家,每年大約有上萬人患病,1000人因此喪生。 AC疫苗適用於黑素瘤三期病人。進入這一階段後,患者的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系統。研究人員通過向表面蛋白質植入疫苗分子,達到加強免疫系統,形成抗體的效果。
編輯本段惡性黑色素瘤
此癌一部分由黑色素痣惡變而成,另一部分則在正常皮膚或雀斑基礎上演變而來。其演變的真正原因尚未明了,但外傷或各種外在刺激則被視為誘因。各種年齡均可罹患,但以老年人較多見。 本病初起在瞼緣或眼瞼皮膚有色素結節,逐漸變為蕈狀腫大,內中所含色素多寡不一,但發展迅速,易造成廣泛而高度的轉移,其轉移途徑由淋巴結或血路轉至內臟。但亦有多年靜止,或僅緩緩增大者。若迅速潰破者,多在短期內轉移。病程短者1~2個月,長者可達10~20年不等。患者每因腫瘤的反復出血,或合並感染而來就醫。 以上幾種惡性腫瘤,在治療上一般分為手術與非手術治療二類。分述如下: (1)手術治療:一般瘤腫體積小於10毫米者,無須先做活檢,只作一次完全的切除後即送活檢,切除線須離開瘤體稍遠稍深,惡性低者少切,反之惡性高者多者,一般根據Ring氏提出的在距瘤體4~8毫米之間。但亦有人提出可達15毫米以上者。如送檢組織仍有腫瘤組織發現,可再行切除及合並其他方法治療。瘤腫切除後,整復問題須按具體情況處理。 (2)非手術療法:指放射治療及化學葯物治療。因基底細胞癌對放射治療敏感,如癌體離瞼緣較遠和累及范圍較小者,可以單獨應用放射治療,其治癒率可達90%以上(上海眼耳鼻喉科醫院報導)。但放射治療亦會帶來一些並發症,如放射性皮炎、角膜炎及白內障等,亦間有繼發青光眼者。如手術切除及放射治療均告失效,而癌腫又已轉移到顱內等處,則只能給予其他療法。
編輯本段病理改變
(一)病理分型 1.淺表擴展型。約佔70%,可見於體表任何地方。先沿體表淺層向外擴展,稍久方向縱深擴向皮膚深層,即所謂病之「垂直發展期」。 2.結節型。約佔15%,也見於體表任何一處。以垂直發展為主,侵向皮下組織,易於發生淋巴轉移,更較致命性。 3.肢端黑痣型。約佔10%,多發生於手掌、足底、甲床及粘膜等處。 4.雀斑痣型。約佔5%,發生自老年人面部已長期存的黑色雀斑。此型做水平方向生長,可向四周擴出2cm~3cm或更多。 5.輻射生長的未分型惡性黑色素瘤。 6.巨大毛痣惡變的惡性黑色素瘤。 7.口腔、陰道、肛門粘膜來源的惡性黑色素瘤。 8.原發部位不明的惡性黑色素瘤。 9.起源於藍痣的惡性黑色素瘤。 10.內臟惡性黑色素瘤。 11.起源於皮內痣的兒童期惡性黑色素瘤。 (二)生長方式 根據瘤細胞生長擴散的方式,可分為輻射生長期和垂直生長期。瘤細胞沿表皮基底層和真皮乳頭層之間離心性地向四周蔓延生長稱為輻射生長,常見於雀斑型、表淺蔓延型和肢端惡性黑色素瘤的早期階段,可持續數年,由於在此期內原發灶不向或極少向淋巴道轉移,作比較簡單的手術切除即能獲得較好療效。當腫瘤向真皮層、皮下組織深部浸潤時稱為垂直生長,結節型黑色素瘤可不經輻射生長期直接進入垂直生長期,此期易發生淋巴結轉移。 (三)浸潤深度 在惡性黑色素瘤研究上一個真正里程碑性的發展是認識到轉移的危險性和預後與病變厚度及侵犯皮膚的層次密切相關。以毫米測量惡性黑色素瘤病變的厚度是較為准確而且在各病理學家之間成為可對比的標准,現已成為估量淋巴結轉移危險度和判斷預後的准繩。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診療中心都十分推祟Breslow於1970年提出的目鏡測微器直接測量腫瘤的厚度來估計預後,他們將腫瘤厚度分為≤0.75mm、0.75~1.5mm和>1.5mm3檔,有的作者將>1.5mm者再分成幾檔,以進一步觀察腫瘤厚度與預後的關系.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為了仔細詳查皮膚的病變,良好的光照和手持放大鏡必不可少,色素性皮損有下列改變者常提示有早期惡性黑色素瘤的可能:①顏色:大多數惡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紅、白或藍混雜不勻,遇皮痣出現顏色改變,應特別提高警惕。②邊緣: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③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鱗形或片狀脫屑。有時有滲液或滲血,病灶可高出皮面。④病灶周圍皮膚可出現水腫或喪失原有皮膚光澤或變白色、灰色。⑤感覺異常:局部常有發癢、灼痛或壓痛。當發生上述變化時,強烈提示有惡性黑色素瘤之嫌,可以說皮膚痣一旦出現任何變化均應行切除活檢術,以除去惡性黑色素瘤,毫不為過。
編輯本段運動是防治癌症的最佳方法
1、運動能使人吸收比平常多幾倍至幾十倍的氧。美國的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吸氧量增多,呼吸頻率加快,通過體力氣體交換,可將一些致癌物質排出體外,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即使得了癌症,身體康復較快,也能延長生命。 2、運動可大大減少體內多餘的脂肪,運動後出汗可使體內的鉛、鍶、鎳和鈹等致癌物質隨汗水排出體外,從而起到防癌的作用。 3、運動可使人血液循環加快許多,癌細胞就好似湍流中的小砂子一樣,不易站住腳跟,也不容易轉移,且易被免疫系統清除。實驗證明,機體處在運動狀態時,每小時從血液中分泌出的干擾素較之平時要增加一倍以上,而干擾素的抗癌能力,早已在觀察中得到證實。 4、運動可使人體某些生殖激素大大減少,甚至停止生產。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生殖激素也癌症密切相關,人們從年輕時就開始運動可明顯減低癌症發病率。 5、運動有改善人的情緒,消除憂眠和煩惱,在心理上減輕人體免疫系統的壓力。臨床資料表明,患癌症的病人,大多是有情緒憂郁或受到精神創傷的。對他們來說,經常進行深呼吸運動,散步或跑步,作柔軟體操,作伸展運動,游泳、騎車或參加集體運動,可給他們帶來身心愉快和歡暢,可幫助消除緊張情緒,減少憂眠,改善自我形象。國外醫生把運動比作「溫和的抗憂郁素」,把它稱之為「西方式的氣功」。 6、運動能鍛煉意志,增強戰勝癌症的信心和毅力。信心和毅力對戰勝許多疾病都是至關重要的,一位詩人曾說過:「信心是半個生命」。當人患病尤其是患了癌症之後,要有堅強的意志,必勝的信念,巨大的毅力,樂觀的情緒,超大的勇氣,頑強的斗爭精神以及壓倒病魔的氣概。詞條圖冊更多圖冊